标题:第一次课程 第一讲之一 内容: 《入中论》第一次课程 第一讲之:略谈法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3月21日下午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8室开学 今天是个很吉祥的日子,现正式学习《入中论》。 本次学习,我有个愿望:希望大家开始了第一课,以后尽量不要缺席。 《入中论》这种学习就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 我们每一环都认真地学了,也不一定能够学得很好。 如果缺了,往后的那些环节会丈二金刚摸不着头。 开始了大家尽可能努力,以后课程尽量来参加。 有一点声明在先,这里所讲的,只代表我个人对此论的认识,别拿我去背负庞大的历史责任,或去比历史或现代这里那里人家怎么学,我讨厌这种自己不思受用,就谈是非。 我不是为此等人的比较而来。 翻开《入中论颂词》第一页。 在早年印的红色版本的《入中论》颂词前面有表格。 第一张是一个方框图,是整个《入中论》的结构。 图的中间的部分,有十五张表格,实际上是按照从凡夫到成佛的一个横的走向,以及从外道的原始唯物主义观点一直辨析到圆满的中观见,按照一个十字交叉的组合方式来编辑。 这个表格十分重要。 我们暂不一定能读懂,等往后对《入中论》这一本书的大致结构了解以后,会发现这张表实际已经把整个《入中论》所要表达的内涵都框架起来了,都有了。 后面分支的表格,只是对这个方框表格的每小部分、小部分的解读。 略谈法 在开讲前,有几点学法的基本规矩,我们需要先学习。 如果是从汉传的讲法的方式来说,在庄严正规的法座上, 听者下座,说法者上座。 正式的说法的仪式:首先是唱赞,然后是对于说法师的迎请,接着是求法弟子当众在说法师面前有一个祈求的过程。 像这样法师才能正式开口说话。 这是在汉传佛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的模式。 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法跟普通的文化、知识不一样,法所要表达的是佛教的最高境界。 大言之,法一共分成约十类,这十大类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直接引导人解决生命终极问题,解决生和死的问题。 世间学问可以允许它有圆满和不圆满,可以有解决生死和与生死无关的学问;而法一定是要解决生死问题才能被称为法的。 有它独特的殊胜性,比如说:在某类相关的经论当中,对于法曾经有过区分,区分所说法的优劣。 如果有解脱意义的、能引导人去成佛的,这样的言论就被称为优等的法;它需要符合佛来到这个世间弘法的真正目的,包含这些的才能称为优等的法;另外,能够辨析内外道的关系,让人离开外道知识,离开邪见,能逐步进入清净的、内道的修学,这样也可称为优等的法。 其他的,比如说有夹杂的,或者仅仅只是知识,没有可操作性,让人无法真正地去实证,这样的法不能称为优等的法;另外,对于世间道理无法澄清它所在位置的高低、对于世间道理无法理清头绪、无法脱离世间说法对于解脱道的这个框架的束缚,这样的也不能称为优等的法。 以前在那烂陀寺,世亲论师归纳的十种的法当中,每一种都是按照最为优秀的法进行归纳的,这样的法才有弘传的意义。 对这样的法进行弘传、我们进行学习就要有一个要求,叫做如法如律。 律起到对于法要的规范作用,于我们学法的人群起到规范的作用。 所谓如法如律,有个大概形式上的要求就是:听者下座,说者上座。 法的十种类别,第一种叫做所知,第二种是道,第三种是涅槃。 所知的法就是世间人凡是能够了解的,有为的法、无为的法都被称为所知法。 佛经里面把我们凡能够了解、能够知道的这些法都称为所知,也就是说我们凡是能够了解到的这些法要、知识、事物,它们都具有解脱的一面。 因为佛法的归类不同,就使它们获得了新的价值。 就像我们平时看到外面的一栋楼、或者一个人、或者一个篮球场,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而在解脱法要当中、在佛的法当中,对它们进行了另外一个方式的诠释。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学佛法能够得解脱的原因,因为我们天天看的都是庸俗的事情,都是世间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通过学佛经以后,我们的生活并没有改变,而我们的生命改变了? 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所知的一切法,它原来都具备解脱的意义,哪怕是很傻的法、很错误的法、很不合理的法、或者很罪恶的法,这里面都有解脱道。 所以所知的一切都被概括为法,但是要用佛法的方式来进行概括,我们才能够得到这个法。 第二个部分是道。 道有三个方面,有间接的道,和成功了的道,还有修行当中的道。 在《入中论》当中把它解释成为三种涅槃:基涅槃、道涅槃和果涅槃,此三种都称为道。 从基础的方面来说,我们具备了成佛的知识,这个也属于道。 虽然只是知识,我们没有证悟,但实际上它的价值跟成佛的意义是等同的,只因为我们个人水平不一样,对它理解有深浅,而实际上它归于佛法的一类,所以基也是道。 那么中间的修为过程也是称为道,也可以称为法。 最后的涅槃、得到果位,这个也是法。 第三部分是涅槃。 我们刚才举例涅槃有三种,其实涅槃的种类还有很多,到后面再一一地解释。 但是能够被佛教称为涅槃的内容一定都是有了解脱意义的。 就像现在有个电视台叫做凤凰卫视,凤凰卫视所取的就是凤凰涅槃的意义。 而凤凰为什么要说涅槃这个词汇呢? 这是佛教来了以后大家才知道的词汇,涅槃就是说这只凤凰它获得了真正解脱的果位,它的生命从此已经离开了庸俗。 第四个部分的法叫做意境。 意是内在的,境是外在的。 意是内在的,是我们的心的内容;境是外在的,是环境、现象界的内容。 但意和境实际上它们也都具备法的意义。 这里似乎在提醒我们对于世界的一个全新的了解方式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当中,而要知道是相对的:我们心是一部分,现象界也是一部分。 心是我,现象界也是我。 现象界的这个我显得犹为重要,它还不同于我们现在能够知道这个心是我的这个我。 为什么不同呢? 因为它更深密一些。 拿到一个普通的道理来讲,现象界的这个我是我执着得很深的那一部分;我现在心里能知道我在想什么的这个我,是比较肤浅的一部分。 拿到唯识宗里面来说,我动了念头的这个我,是第六意识;那个现象界是第七意识、或者更深的意识,它所表现而成为物质世界。 第五种福报,我们的正报和依报。 这个福报的正报和依报两种,我们也能从其中获得解脱果位。 所谓正报,就是直接感受在自己身心方面的我现在的生存状态;所谓依报,就是完全在现象界当中,脱离开我身心所直接进行统摄的范畴,它分布在现象界当中。 就像我是个七十年代生的人,身心的条件如此了,但是七十年代当时有一个社会,它有一些社会现象,那些属于依报;而在自己身性的这一部分属于正报。 这是福报方面的法。 福报,依普通的了解,我们觉得这个福报好像就是算命先生说的你命里注定的,你前世几斗粮,未来有几份官职这些好像都已经命里注定的,它仅仅只是世俗的生存状态而已,并说不上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事实上我们的任何一个生老病死的现象,我们的任何一个烦恼和欢喜,实际上都与道相关,这就看我们如何地去诠释它了。 所以福报也是法。 第六部分是寿命,人的寿命。 事实上人的寿命也是法,人能长寿、短寿,多活一年、少活几天,这事实上也都与生命的根本的来龙和去脉有关系。 但我们绝大多数人只知道我们现在在感受痛苦或者享受快乐,不知道这里面解脱道的因由到底是什么。 而佛能解决这个问题,能够从我们最浅显的、我们对于生和死的困惑的地方,让我们知道解脱道。 所以寿命在佛法里面它也是法,不能仅仅停留在我们庸俗的认识当中。 第七部分是教典,就是佛所说的教典,后来结集成了大藏经。 在佛过世以后一百年左右的时候,大家就已经有了比较圆满的结集。 再往后面进行了第二次结集、第三次结集。 佛经的结集工作除了大乘佛教的四次结集以外,后来结集的工作还在进行。 几十年前,在缅甸还完成了佛教大藏经的第六次结集,第六次结集的内容全部都是巴利文的。 集结要有很多条件,比如说要有能够持三藏者,结果国际上把这个能持三藏者的条件一提出来,果然在缅甸就出现了一位明昆长老,他就真的把整个的巴利文所有经典都背会了,所有的论典都记得滚瓜烂熟,后来进行结集的时候,他如法如律地一个字都没有缺,都给整理好了。 现在已经有二十几位持三藏者。 所以第六次结集就顺利地完成了。 佛的教典也是法,教典当中所承载的是完整的解脱道。 而且如果从大乘的根本意义上来讲,教典它并非仅仅是纸张、油墨、文字,并非仅仅是这些东西。 教典更加深刻的意义是什么呢? 在大乘佛法当中有过诠释,说大藏经和我们的大乘典籍,佛的所有言教记载成为书籍的这些,其实都是佛的化身来到人间,来示现成为这样的一些事物。 包括我们能够读一本书,我们在读这一本书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在进行着法的收获。 比如说我们读完一段佛经,我们留下了一个印象,留下了一个功德。 它为什么有功德呢? 因为佛的一部分法身与我们相应了,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已经具备了清净法身的这样一种联系,这样的一种关联已经产生了。 所以教典也是法。 第八部分是未来。 佛说未来也是法。 未来是时间上的。 有人会想,时间跟佛教有什么关系吗? 时间跟佛教有关系。 有人认为时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没有到来。 那我问你:你说的时间,现在是指是什么? 其实现在在没有过去时间它的意义依然存在的这个前提之下,对于未来我们是无法确定的。 对于过去和未来无法确定的时候,我们对于现在的确定纯属概念。 这一点到未来我们学习深入了以后再来一步一步地诠释。 现在我说这些话,大家听起来就跟听谜语一样,所以就不多说了。 未来也是法。 如果我们能够对于未来有一个如法的诠释,事实上那就是道。 这个到后面再去详细说明。 第九个部分是决定。 比如佛在佛经当中就说了:因果是决定的,这个不容置疑。 我们可以质疑说某种观点对、某种观点错,但是因果,有了因就一定有果,这个不容置疑。 比如佛是一切智,这个世间的一切事他都知道,全知、全能的、而且他没有死亡,这个是确定的。 还有业力是确定的,业的力量,这个也不容置疑。 这些确定的东西,佛在《辩法法性论》当中就说,这些事、事件,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质疑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思考,第二种方式是辩论。 思考呢,佛就说这是思;辩论呢,佛就说是议。 佛在佛经里面就说:不容许思、议。 古文典籍中过去的大德就翻译成为不可思议,就是有很多事物由佛来确定的,这些是不容许我们去进行思维、不容许我们去思考得太多。 比如说因果,为什么我做了坏事以后一定会有一个坏的果报呢? 这个质疑的过程就是否定的过程,所以这是不容许质疑的。 第二个,佛为什么能够不死呢? 这个质疑的过程就是否定的过程。 所以,思维和议论都是被否定的。 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叫做确定。 确定的这几部分法,如果我们事先能够接受,我们事实上就已经具备了进入解脱道的因缘,这种顺缘我们就已经具足了。 第十个部分是法规。 对于法规我们也许会觉得这是不是有点不像佛法了? 比如说世间的规定。 比如车,我们得从右边走,我们不能从左边走,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是坐车来的。 为什么只能从右边走,不能从左边走? 我们今天进这个教室,从东南门走,而不能从北门走。 我们在路上不能一遇到一个人就跟他生气、去骂人家。 这些是法规,或者说是世间伦理的事情。 为什么把它们也说成是法呢? 因为世间的这些法规也是法的一部分。 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当中,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比如说,在藏传佛教的黄教里面对于世俗谛的定义,认为世俗谛也是无自性的。 这个跟藏传佛教的觉囊派就产生了差异,觉囊派就说:世俗谛、世俗的事物在凡夫眼里是有意义的,所以暂时的世俗是应该去承认的,不应该否定它的存在。 那么法规它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你不能否定它。 你能够说你是个修行人,走路就不从右边走吗? 你如果不从右边走,就属于触犯了世间的法规;触犯了世间的法规,它的最后面的影响,是使你出世间的道、出世间的修行也修不好。 所以打碎了世间法的这一个瓶子以后,你得不到胜义的法要的空性。 打碎瓶子的空性,这是在藏传佛教当中常常做的譬喻。 所以世间法规里面也有法。 有人认为:我是念佛的,所以我就可以不遵守世间的法规。 这些想法就有一些错误。 他们的理由是说:我们佛法比你世间法要高过多少了,要高太多了,我们佛法是什么都包括的,是最高深的、有最究竟意义的,你们这个世间的法规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但是我们今天在这里要确定的十种法里面,把世间的法规也确定成为法。 只有顺应了世间的法规、明白它的意义、遵守它的规则,我们未来的解脱之道才有希望。 我们还不能因为说我是吃素念佛的,我就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图,不能批评的地方去批评、不能违越的地方要去违越,那样就会出问题。 我们今天《入中论》开讲,就从这十种法开始。 这十种法在佛、法、僧三宝中属于第二类。 佛的部分和僧的部分我们暂时不去铺开,《入中论》的行文中自然会诠释。 我们先从这个法的部分来开始学《入中论》。 发布时间:2025-11-16 08:31:16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8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