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楞严经白话文浅释 内容: 复次阿难。 云何六入。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 即彼目睛瞪发劳者。 兼目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 发见居中。 吸此尘象。 名为见性。 此见离彼明暗二尘。 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 当知是见。 非明暗来。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明来。 暗即随灭。 应非见暗。 若从暗来。 明即随灭。 应无见明。 若从根生。 必无明暗。 如是见精。 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 前瞩尘象。 归当见根。 又空自观。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为什么说六入本来就是如来自性妙明真如呢? 阿难,眼睛凝视已久就有了烦劳发花,而这眼睛和烦劳发花,都是菩提真如的凝视已久烦劳发花的相状。 观见生起在明和暗两种尘物妄起之中,通过看而汲取了两种尘象,这就叫做观见。 这个见离开了明、暗两种物象,毕竟没有自身本体。 那么,阿难,应当知道这个见,不是从明和暗这里来,也不是从眼根里来,更不是从空无里产生。 为什么呢? 如果是从明这里来,暗随之就消逝,就不能看到暗。 如果是从暗里来,随之明也就消逝,就不能看到明。 如果是从眼根里生出,一定不会有明和暗两种物象,所以这样的观见本来就没有自身本性。 如果是从空无里产生,那么面前所见之物象自然应当归属到眼根这里,然而空无自是空无所有,眼根涉入有什么作用呢? 所以应当知道,眼入只是虚妄,既不是从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本性。 阿难。 譬如有人。 以两手指急塞其耳。 耳根劳故。 头中作声。 兼耳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 发闻居中。 吸此尘象。 名听闻性。 此闻离彼动静二尘。 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 当知是闻。 非动静来。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静来。 动即随灭。 应非闻动。 若从动来。 静即随灭。 应无觉静。 若从根生。 必无动静。 如是闻体。 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 有闻成性。 即非虚空。 又空自闻。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 耳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用手指迅速塞住耳朵,由于耳根的烦劳启动,头里就有声音。 这时耳朵和烦劳发声,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视已久烦劳生花的相状。 聆听生起在动和静两种尘物妄起之中,汲取了物象,这就是凝听的本性。 凝听离开了动、静两种物象,毕竟没有自身本体。 那么,阿难,应当知道这个听,既不是从动和静之中产生,也不是从耳根中产生,亦不是从空无中生出。 为什么呢? 如果它是从静中产生,动随之就会消逝灭尽,就听闻不到动。 如果它是从动中产生,静随之就会消逝灭尽,就听闻不到静。 如果是从耳根里生出,就听闻不到动和静,那么,这样的听闻,本来就没有自身本性。 如果是从空无中生出,空无因为有了听闻,就不是空无了,这空无本身即是空无所有,耳根怎么能够涉入呢? 所以应当知道,耳入只是虚妄,既不是从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的本性。 阿难。 譬如有人。 急畜其鼻。 畜久成劳。 则于鼻中。 闻有冷触。 因触分别。 通塞虚实。 如是乃至诸香臭气。 兼鼻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 发闻居中。 吸此尘象。 名嗅闻性。 此闻离彼通基二尘。 毕竟无体。 当知是闻。 非通塞来。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通来。 塞则闻灭。 云何知塞。 如因塞有。 通则无闻。 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若从根生。 必无通塞。 如是闻机。 本无自性。 若从空出。 是闻自当回嗅汝鼻。 空自有闻。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迅速抽动鼻子,抽动久了鼻根就烦劳启动起来,嗅闻时鼻中就有了冷的触受,区别开这个触受时,就会有通和塞的感觉,有虚和实的感觉,以至于有种种香、臭的气味。 这鼻子和鼻根的启动,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视已久烦劳生花的相状。 由于嗅闻在通和塞两种尘象中启动,汲取了物象,这就是嗅闻的本性。 嗅闻离开了通和塞两种物象,毕竟没有自身本体。 所以应当知道,嗅闻既不是由通和塞之中产生,也不是从鼻根中产生,更不是从空无中生出。 为什么呢? 如果它是从通生出,就嗅闻不到塞,怎么能够感受到塞呢? 如果它从塞这里生出,就嗅闻不到通,如此又怎么能够嗅闻分别出香味和臭味呢? 如果是从鼻根里生出来,那就没有什么通和塞的感受,这样的嗅闻,本来就没有自身本性。 如果它是从空无中生出,这个嗅闻就应当返回来嗅闻自己的鼻根,其实空无只能嗅闻到空无,鼻根怎么能够涉入其中呢? 所以应当知道,鼻入只是虚妄,既不是从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的本性。 阿难。 譬如有人。 以舌舐吻。 熟舐令劳。 其人若病。 则有苦味。 无病之人。 微有甜触。 由甜与苦。 显此舌根。 不动之时。 淡性常在。 兼舌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 发知居中。 吸此尘象。 名知味性。 此知味性。 离彼甜苦及淡二尘。 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 当知如是尝苦淡知。 非甜苦来。 非因淡有。 又非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甜苦来。 淡则知灭。 云何知淡。 若从淡出。 甜即知亡。 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若从舌生。 必无甜淡及与苦尘。 斯知味根。 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 虚空自味。 非汝口知。 又空自知。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 舌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不断用舌舐著唇吻,如果那人有病,就有苦味出来,如果那人没病,就有淡甜的触受,甜和苦显现出了舌根的作用,舌根不动之时,就没有甚么滋味产生。 舌和舌根的启动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视已久启动发花的相状。 由于舐吻在甜苦和淡两种尘象中启动,就汲取了物象,这就是知味的本性。 知味的本性,离开了甜苦和淡两种尘象,毕竟没有自身本性。 那么,阿难,应当知道,舐尝到的甜苦味和淡味,既不是从甜苦味中产生,也不是从淡味中产生,既不是从舌根里产生,亦不是从空无里生出。 为什么呢? 如果从甜苦味里产生,就尝不到淡味,你怎么尝得出淡味呢? 如果从淡味里产生,那甜苦味就没有了,又怎么能够尝到甜苦味呢? 如果它是从舌根自己生出,就不会有甜、苦、淡诸尘象,应当知道,味根本来毕竟没有自身本性。 如果它是从空无中产生,虚空自是虚空的味,不是你的口能尝知的,另外,空无自是空无,舌根怎能够涉入呢? 所以应当知道,舌入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的本性。 阿难。 譬如有人。 以一冷手。 触于热手。 若冷势多。 热者从冷。 若热功胜。 冷者成热。 如是以此合觉之触。 显于离知。 涉势若成。 因于劳触。 兼身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 发觉居中。 吸此尘象。 名知觉性。 此知觉体。 离彼离合违顺二尘。 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 当知是觉。 非离合来。 非违顺有。 不于根出。 又非空生。 何以故。 若合时来。 离当已灭。 云何觉离。 违顺二相。 亦复如是。 若从根出。 必无离合违顺四相。 则汝身知。 元无自性。 必于空出。 空自知觉。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用冰凉的手去触摸另一只暖热的手,如果一只手很凉,那只热手受其影响就会变凉起来,如果热的手很热,那只凉手受其影响就会变热起来,这样相互摩擦的触受,比不摩擦时更加显著,如此相互间的涉入就启动了触受。 这身躯和身根的启动,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视已久启动发花的相状。 由于触摸在离、合两种尘象之中启动,就汲取了物象,这就是知觉的本性。 这个知觉本性,离开了离合和违顺两尘象,没有自己的本性。 那么,阿难,应当知道,这个知觉既不是从离合这里产生,也不是从违顺这里产生,既不是从身根产生,亦不是从空无里产生。 为什么呢? 如果它是在手合起时产生,那么就知觉不到手的分开,如此,离巳经灭去,怎么能够知觉到离呢? 违顺两种情形也是这样。 如果它是从身根里生出,就不会有离、合、违、顺四种物象,那么,你身根的知觉原来也没有自己的本性。 如果它是从空无中产生,空无自己知觉到空无,身根怎么能够涉入呢? 所以应当知道,身入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的本性。 阿难。 譬如有人。 劳倦则眠。 睡熟便寤。 览尘斯忆。 失忆为忘。 是其颠倒生住异灭。 吸习中归。 不相踰越。 称意知根。 兼意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 集知居中。 吸撮内尘。 见闻逆流。 流不及地。 名觉知性。 此觉知性。 离彼寤寐生灭二尘。 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 当知如是觉知之根。 非寤寐来。 非生灭有。 不于根出。 亦非空生。 何以故。 若从寤来。 寐即随灭。 将何为寐。 必生时有。 灭即同无。 令谁受灭。 若从灭有。 生即灭无。 谁知生者。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 离斯二体。 此觉知者。 同于空华。 毕竟无性。 若从空生。 自是空知。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 意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疲倦了就睡觉,睡熟了就会醒。 看过的东西便会记得,记忆不起便是遗忘,这就叫做颠倒。 这些意想的生起、住下、忘记、消逝的颠倒相状,都是思虑集聚所致,只是它们之间相续相继,不相逾越,这就是意知根。 意知根和它的烦劳启动,都是菩提妙心的凝视已久启动发花的相状。 意知在生灭两种浮物尘象之中启动,就集聚汲取了种种意想思虑,这些意念、思虑是前述眼、耳、鼻、舌、身及其对境等五尘灭后,留影于意知之中,而为法尘的。 此法尘流荡无有止息之地,这就是觉知的本性。 这个觉知本性,离开了睡醒和生灭两种尘相,毕竟没有自己本性。 那么,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个觉知的根本,既不是从睡和醒中产生,也不是从生灭中产生,既不是从意知根里产生,亦不是从空无中产生。 为什么呢? 如果它是从醒这里产生,睡眠随之就没有了,那么,什么是睡眠呢? 如果它在生之中产生,那么就没有灭,这时,什么东西会灭呢? 如果它从灭这里产生,那生也就灭逝了,有谁能够知觉到生呢? 如果它是从意知根里产生,那么睡、醒两种相状随身体的感觉而在,离开了睡和醒,这个意知根的觉知,只是如空花一般,毕竟没有实性。 如果它是从空无中产生,这个觉知自然就是空无所有,意知根怎么能够涉入呢? 所以应当知道,意入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的本性。 复次阿难。 云何十二处。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另外,阿难,为什么说十二处原本是如来自性妙明真如呢? 阿难。 汝且观此只陀树林。 及诸泉池。 于意云何。 此等为是色生眼见。 眼生色相。 阿难。 若复眼根。 生色相者。 见空非色。 色性应销。 销则显发一切都无。 色相既无。 谁明空质。 空亦口是。 若复色尘。 生眼见者。 观空非色。 见即销亡。 亡则都无。 谁明空色。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 俱无处所。 即色与见。 二处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你看见这只陀林中的树木和泉水等等,这是什么意思? 这都是由色境而生出眼见,还是由眼见而生出色相? 阿难,如果是由眼根生出色相,那么,眼见到空,就没有色相,色相就应当消失。 色相消逝灭去,表明一切都没有了,既然没有了一切色相,怎么能表明那个空无的形质? 空无也是同样情形。 如果是由色尘生出眼见,那么,看到空无就是没有色尘,眼见也就消失灭尽了,眼见灭尽了就是一切都没有,怎么能够明辨那空无和色尘呢? 所以应当知道,眼见和色、空,都没有安住的处所,也就是说,色与见这两处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为。 阿难。 汝更听此只陀园中。 食办击鼓。 众集撞钟。 钟鼓音声。 前后相续。 于意云何。 此等为是声来耳边。 耳往声处。 阿难。 若复此声。 来于耳边。 如我乞食室罗筏城。 在只陀林。 则无有我。 此声必来阿难耳处。 目连迦叶。 应不俱闻。 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 一闻钟声。 同来食处。 若复汝耳。 往彼声边。 如我归住只陀林中。 在室罗城。 则无有我。 汝闻鼓声。 其耳已往击鼓之处。 钟声齐出。 应不俱闻。 何况其中象马牛羊。 种种音响。 若无来往。 亦复无闻。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 俱无处所。 即听与声。 二处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你听到这只陀园里,击鼓吃饭,敲钟集合,钟鼓的声音前后相续绵延不绝,这是什么意思? 这个情形,是声音向耳朵这里传来,还是耳朵向声音靠去? 阿难,如果这声音是传到耳朵这边,而这就像我正在城里化缘乞食,这只陀林里就没有我,那么,这个声音一定只会传到阿难的耳朵这里,目腱连、迦叶不会同时听到这个声音,但是为什么这里的一千二百五十个沙门一听到钟声都来吃饭呢? 如果你的耳朵是向声音那听过去,这就像我已经返回了只陀林,城里并没有我。 你听到鼓声,你的耳朵已经往击鼓的地方去了,那么,当钟声和鼓声一齐响起时,你就不能同时听到它们,更不用说能够同时听到象、马、牛、羊等的声音。 如果没有声音和听闻的一来一往,也就没有了听闻。 所以应当知道,听闻和声音都没有安住的处所,这就是说,听和声这两处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的本性。 阿难。 汝又嗅此炉中栴檀。 此香若复然于一铢。 室罗筏城四十里内。 同时闻气。 于意云何。 此香为复生栴檀木。 生于汝鼻。 为生于空。 阿难。 若复此香。 生于汝鼻。 称鼻所生。 当从鼻出。 鼻非栴檀。 云何鼻中有栴檀气。 称汝闻香。 当于鼻入。 鼻中出香。 说闻非义。 若生于空。 空性常恒。 香应常在。 何藉炉中。 爇此枯木。 若生于木。 则此香质。 因爇成烟。 若鼻得闻。 合蒙烟气。 其烟腾空。 未及遥远。 四十里内。 云何已闻。 是故当知。 香鼻与闻。 俱无处所。 即嗅与香。 二处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你嗅闻到这个炉中烧的檀香,如果再烧上一炉,它的香味就会弥漫在室罗筏城方圆四十里内,人们都能够同时闻到香味,这是什么意思? 香味是从檀木里生出来的,还是从你的鼻子里生出来的,或者是从空无里生出来的? 阿难,如果香味从你鼻子里生出来,那么依鼻而出,香味就应当在鼻子里,然而鼻子不是檀木,它怎么会有檀香味呢? 如果说是你闻到了香味,香味就应当从外面进入鼻子,然而是你的鼻子里有香味,说你是闻到香味就不对了。 如果说香味从空无里生出,那么,空无是恒常不变的,香味也应当是常在的,为什么又要用鼎炉来燃烧檀木以使它产生香味呢? 如果香味从檀木里生出,那么,香味是因为燃木成烟,鼻子才闻到的,而那朦胧的烟气在空中缭绕但并没有多远,这室罗筏城方圆四十里内怎么都能闻到呢? 所以,应当知道,香味、鼻子、嗅闻,它们都没有安住的处所。 这就是说,嗅闻和香味这两处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的本性。 阿难。 汝常二时。 众中持钵。 其间或遇酥酪醍醐。 名为上味。 于意云何。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 生于舌中。 为生食中。 阿难。 若复此味。 生于汝舌。 在汝口中。 只有一舌。 其舌尔时已成酥味。 遇黑石蜜应不推移。 若不变移。 不名知味。 若变移者。 舌非多体。 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若生于食。 食非有识。 云何自知。 又食自知。 即同他食。 何预于汝。 名味之知。 若生于空。 汝啖虚空。 当作何味。 必其虚空若作碱味。 既碱汝舌。 亦碱汝面。 则此界人。 同于海鱼。 既常受碱。 了不知淡。 若不识淡。 亦不觉碱。 必无所知。 云何名味。 是故当知。 味舌与尝。 俱无处所。 即尝与味。 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你每天两次拿著饭钵来吃饭,不时能吃到酥酪、醍醐这些美味食物。 这是什么意思? 这些美味是从空无中生出,还是从舌头上生出,亦或是从食物中生出? 阿难,如果这些美味从你的舌头上生出,而你的口里只有一个舌头,这个舌头这时只有酥酪的味道,如果这时再吃到黑石蜜,酥酪味应当不会变得没有,如果味道会变,那么,没有许多个舌头,怎么能够尝到许多种味道呢? 这一个舌头所知觉到的味道,如果是从食物那里生出来的,那么,食物并不能够知觉,它怎么能够知道自己是什么味道? 如果食物自己知道味道,这就如同这味道是别人在吃,你怎么能够知觉到他的味道? 如果这味道是从空无里产生,让你去尝尝,虚空之中有什么味道? 如果虚空之中有碱味,那就既能碱了你的舌头,也能碱了你的脸面,如此一来,你们这些人就与海里的鱼一样,常住在碱水里,根本就不知道淡味,如果不知道淡味,也就不能知觉到碱味,终于一无所知,还说什么知味呢? 所以应当知道,味道、舌头和舐尝,都没有安住的处所。 这就是说,舐尝和味道这两处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具有自在自为的本性。 阿难。 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于意云何。 此摩所知。 谁为能触。 能为在手。 为复在头。 若在于手。 头则无知。 云何成触。 若在于头。 手则无用。 云何名触。 若各各有。 则汝阿难。 应有二身。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 则手与头。 当为一体。 若一体者。 触则无成。 若二体者。 触谁为在。 在能非所。 在所非能。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是故当知。 觉触与身。 俱无处所。 即身与触。 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你常常在早晨时摩抚你的头,这是什么意思? 抚摩所知觉到的触受,是在你的手上呢,还是在你的头上? 如果触受是在你的手上,那么头就无所知觉,怎能够知觉得到呢? 如果触受是在头上,手就没有用处,这又怎么能叫做触摸呢? 如果触受既在头上又在手上,那么,你阿难就应当有两个身体了。 如果头和手只是一个触摸,那么,你的头和手就应当只是一个物体。 如果头和手是一体,就不会有所触摸。 如果头和手各是一体,那么,触摸到底在哪里? 在触摸这里,那就不在所触摸的东西那里,在所触摸的东西这里,就不会在触摸那里,你不可能与虚空产生触受。 所以,应当知道,触摸和身体都没有处所。 这就是说,身体和触摸两处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本性。 阿难。 汝常意中。 所缘善恶无记三性。 生成法则。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 为当离心。 别有方所。 阿难。 若即心者。 法则非尘。 非心所缘。 云何成处。 若离于心。 别有方所。 则法自性。 为知非知。 知则名心。 异汝非尘。 同他心量。 即汝即心。 云何汝心。 更二于汝。 若非知者。 此尘既非色声香味。 离合冷暖。 及虚空相。 当于何在。 今于色空。 都无表示。 不应人间。 更有空外。 心非所缘。 处从谁立。 是故当知。 法则与心。 俱无处所。 则意与法。 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你常常在思维之中,与善、恶、无记结缘,然后生成种种意念法尘。 这些法尘是从心想里生出,还是可以离开心想另有处所的? 阿难,如果它是从心想中生出,那么,意念不是尘物,不是心想可以结缘的,怎么能够独立出来,而有地方安住呢? 如果它可以离开心想另有处所,那么,意识法尘的自性是可以自知的还是不可以自知的? 如果意识是可以自知的,这就是心。 但是这个心是离开你另外安住的呢? 或是一种缘物,如同另外一个心一样? 这时既有一个你,又有一个你的心。 如此而言,为什么要说你的心能够离开你而另有处所呢? 如果意识不可以自知,那么,意识这个尘相,既不像色、声、香、味、分合、冷暖等物相,也不像虚空的相状,它到底在哪里呢? 不论是在色尘,还是在虚空,都没有任何显示,这人间处处,哪里还有一个空无之外的处所让它安住? 这个心没有了能够结缘的事物,那个可以安住的处所就无法安立了。 所以应当知道,意识法尘和心都无处安立,这就是说,意和法两处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本性。 发布时间:2025-08-20 09:21:4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8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