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无善无恶心之体——孙立建 内容: 《坛经》上讲:六祖惠能大师得法后南行,至大庾岭,后有数百人逐来,欲夺衣钵。 一僧名惠明,为众人先,趋及惠能。 惠能掷下衣钵,隐草莽中。 惠明至,提不动,乃唤云:“行者! 行者! 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遂出,坐盘石上。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 吾每读经至此,即心神具动,若明若晦,似有所悟,然又不知所悟,能大师所谓“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者,不知何意? 后读王守仁《传习录》,载有王门四句教,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读至“无善无恶心之体”时,心有神会。 阳明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者,即能大师所谓“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之最好注脚也。 《华严经》所谓“万法唯心造”。 心为法之体,法为心之用。 佛者,何也? 佛即觉也。 何谓觉? 即禅宗所谓“直指人心”、“即心即佛”,去掉外物之所染,使心复归于本,即谓觉。 何谓外物之所染? 《心经》所谓“色声香味触法”及“眼耳鼻舌身意”者也。 前者皆外于我而言,后者皆谓我而言。 眼与色接、耳与声接、鼻与香接、舌与味接、身与触接,然后经由“意”而产生法,法与意相应。 意者,心之动也。 故曰色声香味触,法为之总;眼耳鼻舌身,意为之总。 《荀子·天论》所谓“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此之谓也。 所谓善恶之分,亦起于外物所染。 喜怒哀乐及诸烦恼皆缘于此六根也。 然若世间若无色声香味触法、人若无眼耳鼻舌身意,则烦恼何从而生? 烦恼不生,则有何苦海之可脱离? 然色声香味触法及眼耳鼻舌身意皆由因缘际会而生,非吾人之力所能及,此又不可否认之事实。 故欲除却烦恼、脱离苦海者,须识此产生烦恼之根源。 此识之过程即觉之过程。 然而众生愚昧,不识此意。 佛所说一切法,皆缘于此而生。 佛所说法无非助众人识此而已,亦可谓渡人之工具。 吾人一旦畅通,豁然开朗。 无论大千世界如何诱人,我心自岿然不动。 好坏如之、美丑如之、生死亦如之,此即谓“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心不动”也。 故“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无善无恶心之体”者,语虽简而实可玩味也。 (文:孙立建) 编辑:明蓝 发布时间:2025-06-06 09:06:3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8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