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圆瑛法师:大乘起信论讲义 内容: 圆瑛法师:大乘起信论讲义 大乘起信论讲义圆瑛大师著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上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下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上四明接待讲寺佛教讲习所圆瑛弘悟述大乘起信论○今解此论。 直分为六。 甲一略释论题二造论菩萨三翻译人时四归敬述意五正立论题六总结回向今初大者包含之义。 乘有运载之功。 起则对境发心。 信则忍可印定。 论乃假立宾主。 问答发挥。 决择正理。 破除邪见。 拣非经律。 故以论名。 ○题中应分通别。 上四字别题。 别在当部。 下一字通题。 通于论藏。 ○题者头也。 如人头目为五官之总。 观其头目。 便知此人。 为忠奸贤否。 论题亦尔。 为一论之总。 略释宗要。 便知此论权实顿渐。 ○大有三义。 曰体相用。 夫一心之理。 为诸法所依。 即体大。 具足恒沙称性功德。 即相大。 善能出生一切因果。 即用大。 乘者以本觉为所乘。 始觉为能乘。 究竟觉为乘所至处。 故下文云。 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萨。 皆乘此法。 到如来地故。 ○大乘之理。 即是一心。 小乘不信此理。 沉滞化城。 外道不信此理。 终无实果。 凡夫不信此理。 永受轮回。 盖不信者,实非不具而不信也。 人人有心。 本来等具。 良由五阴所覆。 二执所障。 此理不得现前。 迷而不信。 故菩萨愍物沉迷。 宗百部大乘。 特造此论。 普令众生发起信心。 ○问。 何以独言发起信心。 答。 大乘之理。 虽众生等具。 实众生同迷。 迷则不信。 菩萨阐扬此理。 能令从闻生解。 破迷起信。 信此理已。 一切道法。 任运而生。 华严经云。 信为道源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为行之本。 行无信不立。 是起信者。 急先务焉。 ○若约七种立题。 大乘是所信之理。 信为能信之心。 能信乃即理之心。 所信亦即心之理。 能所不二。 惟一心法。 则单法立题。 若乘字就喻为称。 亦可法喻立题。 又按起字。 既有所起之信。 必有能起之人。 义则兼人。 亦可文义双收。 具足立题。 一略释论题竟。 甲二造论菩萨马鸣菩萨造菩萨名曰马鸣者。 按诸传记。 当有三释。 一菩萨初生时。 感群马悲鸣不息。 二菩萨善能抚琴。 以宣法音。 群马闻已。 咸悉悲鸣。 三菩萨善能说法。 能令马闻。 悲鸣垂泪。 七日不食。 故立此名。 ○菩萨。 具云菩提萨埵。 此翻觉有情。 菩提乃大觉。 即所求也。 萨埵乃有情。 即所化也。 实智悲并运。 上求下化之人。 此双约二利说。 若单约自利。 虽已分证佛觉。 尚有情识未尽故。 若单约利他。 广行善巧方便。 觉悟一切有情故。 ○造者制作。 宗百部大乘广义。 制作斯论。 以约该博。 应机施化也。 考造论之时。 依摩诃摩耶经云。 如来灭后六百岁已。 九十六种外道等。 邪见竞兴。 毁灭佛法。 有一比丘。 名曰马鸣。 善说法要。 降伏一切诸外道辈。 此菩萨乃如来预记之人。 实内秘外现之士。 造论乃在如来灭后。 六百余年。 二造论菩萨竟。 甲三翻译人时真谛三藏译梵语波罗末陀。 华言真谛。 契悟真如谛理。 阐扬大乘奥义。 西印度优禅尼国人。 性天高朗。 气宇澄明。 风神超拔。 博览群藏。 而于大乘。 偏洞深远。 游历诸国。 随机利见。 于梁武帝太清二年入华。 与瞿昙及多侍从。 并送苏合佛像来朝。 至未经旬。 便值侯景侵扰。 迨承圣三年九月十日。 与慧显智恺昙振慧旻等。 并黄钺大将军太保萧公勃。 于衡州建兴寺所译。 沙门智恺笔受。 月婆首那等译语。 并翻论旨玄文二十卷。 马鸣冲旨。 更曜于时。 邪见之流。 伏从正化。 ○本论前后二译。 一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 此云喜学。 大周圣历三年十月八日。 于东都佛授记寺译。 沙门复礼笔受。 今行前译。 三翻译人时竟。 甲四归敬述意二乙先归敬三宝后述造论意归命尽十方。 最胜业遍知。 色无碍自在。 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体相。 法性真如海。 无量功德藏。 如实修行等。 将造斯论。 先归三宝。 具有三意。 一为荷恩故。 若无佛说。 法无由起。 若无有法。 解无从生。 若无僧传。 闻无所自。 由荷三恩。 方成慧悟。 今传此法。 理宜致敬。 二求加被故。 浊恶世中。 传化不易。 若不仰请三宝。 威力加被。 难以自利利人。 故应致敬。 三令生信故。 如率已造论。 恐人不信。 要归三宝。 法有所宗。 庶使论义。 印契佛心。 易启信从。 故应致敬。 ○归命。 表能归之心。 尽十方。 即所归分际。 最胜下七句。 举三宝德。 归命有二释。 一归向义。 命谓命根。 乃六根之总。 一身之要。 万生所重。 莫此为先。 今举之以奉三尊。 表信敬之极也。 二还源义。 众生六根。 从一心起。 而背本逐末。 奔驰六尘。 今举命则总摄诸根。 还归其本源一心。 一心。 即自性三宝也。 ○尽十方。 即极尽十方法界之分量。 所有帝网刹中之无尽三宝也。 ○最胜业遍知三句。 归佛宝也。 佛以三轮应物。 业。 即身口意三轮业用。 皆最殊胜。 显非应化身。 乃从法垂报之身。 不云法身者。 以法身人法宝摄故。 遍知。 意业最胜也。 凡夫妄知。 外道邪知。 二乘遍知。 菩萨分知。 唯佛遍知。 以真智证理。 理无不彻。 以俗智鉴机。 机无不宜。 乃至缘起差别等。 无不尽知。 故云遍知也。 ○色无碍自在。 身业最胜也。 如来色身。 自在无碍。 乃有多端。 今略辨四种。 一大小无碍。 一一根皆遍法界。 而不坏诸根之性。 又不杂诸根之相。 二互用无碍。 一根能作诸根用。 诸根能作一根用。 自在相作。 而不相碍。 三理事无碍。 现色炳然。 而不碍举体性空。 妙理湛然。 而不碍业用无方。 下文云。 色即智。 说名智身等。 四应机无碍。 一身不分而普现。 多机齐应而无乖。 在彼不碍此。 在此不碍彼。 故云色无碍自在。 ○救世大悲。 口业最胜也。 世谓世间。 乃三种世间中之有情世间也。 即所救之机。 大悲为能救之心。 拣非生缘悲。 法缘悲。 由无缘大悲内熏。 说法度生。 因众生根性不一。 故如来巧说不同。 大小顿渐。 偏圆显密。 无非随机利导。 对症施方。 佛说一切法。 一一皆从大悲心中流出。 故曰救世大悲。 ○者字指人。 即上三轮最胜之佛。 佛德无量。 难以尽举。 略举三业。 以表所归也。 ○及彼身体相三句。 归敬法宝也。 及者并及。 言不但归佛。 亦归于法也。 法宝有四。 谓教理行果。 今但归果理。 彼即指佛。 约彼佛身。 而明法宝。 是果法也。 又约身之体相。 是理法也。 及之云者。 显佛与法。 是非一义。 彼身体相。 显佛与法。 是非异义。 法即佛之体相。 佛之体相即法。 诸佛以法为身。 体相二大属法宝摄。 用大即前三轮不思议业用。 以用大全依体相。 故云及彼身体相也。 ○法性真如海。 此句释上体字。 谓真如法性。 即法身真体。 又不特与佛为体。 亦通与一切法为性。 论云。 在众生数中。 名为佛性。 在非众生数中。 名为法性。 法性即诸法实性。 真如者。 无遣曰真。 无立曰如。 下文云。 此真如体。 无有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亦无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当知一切法。 不可说。 不可念。 名为真如。 又真则不变。 如则不异。 恒随染净之缘。 遍与染净诸法为性。 虽随缘而不变。 虽不变恒随缘。 故喻如海。 因风起诸浪。 湿性无有变。 无变之性。 不碍浪起。 又真如具德如海。 华严云。 譬如深大海。 珍宝不可尽。 于中悉显现。 众生之形类。 甚深因缘海。 功德宝无尽。 清净法身中。 无像而不现。 若按后义。 兼通体相。 ○无量功德藏。 此句释上相字。 谓此法身。 如来藏妙真如性中。 含摄具足。 无量称性功德。 故云藏。 四种法中。 此属教行二法。 教含所诠功德。 行摄所成功德。 功德不一。 故云无量。 ○如实修行等一句。 归敬僧宝也。 僧通凡圣。 圣有大小。 如实修行者。 地上大菩萨僧也。 称真实理。 起圆顿行。 凡所修为。 名如实修行。 下文云。 依法力熏习。 是地前行。 如实修行。 是地上行。 满足方便。 是地满位。 等者。 举中等取前后也。 又宝性论。 就地上菩萨说二修行。 一如实修行。 了如理一味。 属正体智。 二遍修行。 备知一心。 有恒沙法界。 属后得智。 此中举正体智。 等取后得智。 故云等也。 先归敬三宝竟。 乙后述造论意为求令众生。 除疑舍邪执。 起大乘正信。 佛种不断故。 述意不出二种。 一为利益众生。 二为不断佛种。 所为众生虽多。 三聚可以统收。 下文云。 为未入正定众生。 修行信心等。 此正为不定聚。 令起正信。 兼为邪定聚。 作远因缘。 已入正定聚。 具增妙行。 ○第二句。 今得离过益。 众生所以长沦生死。 不证涅槃。 皆由疑执。 以为其本。 由疑故迷真。 失于乐也。 由执故起妄。 种于苦也。 ○求大乘者。 所疑大端有二。 一疑法。 障于发心。 二疑门。 障于修行。 一疑法者。 疑大乘法体。 为一为多。 若一则无异法。 生佛平等。 何必发宏誓愿度生。 若多则非一体。 物我各别。 如何得起同体大悲。 由是疑惑。 不能发心。 二疑门者。 疑如来教门无量。 为依何门修行。 若要俱依。 不能顿入。 若依一二。 何遣何就。 由是疑惑。 不能修行。 ○今为遣此二疑。 立一心法。 开二种门。 立一心法。 遣初疑。 明大乘法。 虽有一心。 一心之外。 更无别法。 因有无明。 迷本一心。 起诸波浪。 流转六道。 虽起六道之浪。 不出一心之海。 良由一心动作六道。 故得发宏济之愿。 六道不出一心。 故得起同体大悲。 如是遣疑。 得发大心。 开二种门。 遣次疑。 明诸教门虽多。 初入修行。 不出二门。 依真如门。 修止行。 依生灭门。 起观行。 止观双运。 万行斯备。 入此二门。 诸门洞达。 如是遣疑。 能起修行。 ○邪执亦二。 即我法二执。 真如界内。 不立一尘。 本来无我。 众生妄执为我。 本来无法。 众生妄执有法。 由有二执。 故障人法二空真理。 第五因缘。 善护其心。 远离痴慢。 出邪网故。 正遣此执。 综上除疑令悟真乐。 舍执令离苦因。 俱属离过益。 ○起大乘正信句。 令得成行益。 既于真不疑。 于妄不执。 方得于大乘根本法中。 发起正信。 亦即翻前疑字。 故云信。 翻前邪字。 故云正。 下文分别发趣道相。 及修行信心分。 皆成此行也。 ○佛种不断故者。 意之所归也。 令众生离过成行。 信心满足。 得入初住。 证位不退。 生如来家。 为法王子。 能绍佛位。 故云佛种不断。 即下文信成就发心者。 毕竟不退。 入如来种中。 正因相应等。 ○又种因也。 由此所说。 令诸众生。 修行佛因。 常不断绝。 如华严经云。 下佛种子。 于众生田。 生正觉芽。 是故能令佛宝不断。 此之谓也。 故字。 与偈首为字相照应。 造论即所为二意故。 此外无他。 四归敬述意竟。 甲五正立论体三乙初显益起说二举数标章三依章别解论曰。 有法起摩诃衍信根。 是故应说。 论曰。 拣异经律之辞。 有法一句。 显所说义。 有大胜益。 是故一句。 指能诠教。 殊难缄默。 有法。 即论所依宗本。 谓一心法。 具二门三大义故。 正示所宗。 乃所说法体。 摩诃衍。 此云大乘。 所宗心法。 即是大乘。 能信此心。 即是信根。 信心真如门。 正理决定。 信心生灭门。 业用不亡。 二门不出一心。 一心具足三大。 信而言根者。 谓信满入住。 得位不退。 根有二义。 一能持义。 自分不失。 二生长义。 胜进上求。 是故二字。 如是胜益。 皆以有法之功能。 为能起故。 则说不容缓也。 故曰应说。 论题依此而立。 初显益起说竟。 乙二举数标章说有五分。 云何为五。 一者因缘分。 二者立义分。 三者解释分。 四者修行信心分。 五者劝修利益分。 有五分者。 举章数也。 云何下标章名。 分者。 章段各别。 分齐分明。 五分辗转相因。 一法不孤起。 应机施化。 制必有由。 二由致既彰。 宜标纲要。 令识所宗。 三宗要幽深。 自应广释。 令物生解。 四虽解法义。 非行莫阶。 自必解行相应。 五正行既立。 钝根懈慢。 自必举益劝修。 此五论之章段。 如经之三分。 一因缘即序分。 中三段合为正宗分。 后劝修即流通分。 二举数标章竟。 乙三依章别解即为五丙一因缘分二丁一牒章名二显因缘初说因缘分。 牒章名可知。 丁二显因缘二戊一问答直显二问答遣疑问曰。 有何因缘。 而造此论。 答曰。 是因缘有八种。 云何为八。 一者。 因缘总相。 所谓为令众生。 离一切苦。 得究竟乐。 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此初番问答。 答中先举数。 次辨相。 后总结。 辨相中。 初一是总。 余七为别。 总有二义。 一菩萨所修诸行。 均为众生与乐拔苦。 不独在于造论一端。 二此一因缘。 乃与一论作发起之由。 众生指凡外权小。 以凡夫外道。 迷此一心。 以招界内。 苦苦坏苦行苦。 分段生死之果。 小乘权教。 迷此一心。 未离界外微苦。 变易生死之报。 今开示此心。 欲令众生。 信解修行。 得证究竟菩提觉法之乐。 究竟涅槃寂灭之乐。 非欲令其求于后世人天利乐等故。 末句、若约菩萨自说。 我为益生。 故造斯论。 非求己身。 名利恭敬也。 二者。 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 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别中有七。 各别发起下文。 此与立义分。 及解释分三段之中。 显示正义对治邪执二段。 作发起因缘。 彼文云。 依一心法。 有二种门。 是二种门。 各皆总摄一切法。 当知一切法。 不出二门。 二门不离一心。 一心即如来所说。 一切法根本之义。 以一心无法不摄故也。 ○又此具本始二觉。 本觉真理名如。 始觉实智名来。 众生未起始觉无分别智。 是如而无来。 今依此一心本觉之理。 而起始觉之智。 还契本觉之理。 本始合一。 究竟成佛。 名曰如来。 是一心即如来。 如来即根本之义。 文中具释此义。 诸众生指地前三贤。 信解行位菩萨。 比观相应。 故云正解。 即显示正义文是也。 舍离倒执。 故云不谬。 即对治邪执文是也。 三者。 为令善根成熟众生。 于摩诃衍法。 堪任不退信故。 此与下解释分第三段。 分别发趣道相。 而作因缘。 彼文令利根者。 发决定心。 进趣大道。 堪任住于不退位故。 此当十信满心。 自分已定。 故云善根成熟。 入十住正定聚。 使前信心不退。 故云堪任不退信故。 四者。 为令善根微少众生。 修习信心故。 此与下修行信心分中四种信心、五门修行中前四门。 而作因缘。 彼文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 故说修行信心。 以信位未满。 故云善根微少。 令进修满足。 故云修习信心故。 五者。 为示方便。 消恶业障。 善护其心。 远离痴慢。 出邪网故。 以下四种因缘。 当信位初心。 以根劣故。 易退难进。 赖多方便。 始能成益。 此当下品。 与下修行信心分中第四门末文。 而作因缘。 以彼文中。 为业重惑多众生。 善根难发。 示令礼忏等方便。 消恶业障。 善自护持其心。 痴慢不起。 得出邪魔罥网故。 六者。 为示修习止观。 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 此当中品。 与下第五修行止观门。 而作因缘。 彼文双明止观。 教今修习。 遣凡小二过。 如云若修止者。 对治凡夫住著世间。 能舍二乘怯弱之见。 若修观者。 对治二乘。 不起大悲狭劣心过。 远离凡夫。 不修善根。 故云对治心过。 七者。 为示专念方便。 生于佛前。 必定不退信心故。 此当上品。 与下修行信心末。 劝修净土。 八行许文。 而作因缘。 以彼众生。 恐后报迁。 不得值佛。 遇缘成退。 举胜方便。 专意念佛。 回向愿求。 得生佛前。 常见佛故。 终无有退。 故云必定不退信故。 八者。 为示利益。 劝修行故。 此与下劝修利益。 而作因缘。 为懈慢众生。 举彼损益。 令舍损就益。 即总策成前诸行也。 有如是等因缘。 所以造论。 总结可知。 一问答直显竟。 戊二问答遣疑二己初问次答问曰。 修多罗中。 具有此法。 何须重说。 问如上八种因缘。 所示之法。 如所立法义。 乃至劝修利益。 如是等法。 契经具说。 皆为众生离苦得乐。 何须重为造论更说。 讵非为求名利等耶。 己次答二庚一举根缘二相以立宗二释根缘二相以遣疑答曰。 修多罗中。 虽有此法。 以众生根行不等。 受解缘别。 修多罗。 此云契径。 谓契理契机。 经中虽有此法。 散在广藏。 因众生之根有利钝。 受解之缘有胜劣故。 庚二释根缘二相以遣疑二辛一说听俱胜二根缘微劣所谓如来在世。 众生利根。 能说之人。 色心业胜。 圆音一演。 异类等解。 则不须论。 前二句明听众胜。 次二句显说者胜。 圆音一演。 亦成说胜。 异类等解。 亦成听胜。 则不须论。 结俱胜义。 众生积集善根。 得与如来同生。 故云利根。 能说人佛也。 色心。 总指如来三轮。 业用殊胜。 不可思议。 圆音。 则别举口轮。 圆音即是一音。 佛之音声。 圆满普遍。 都无宫商之异。 有何平上之殊。 一音即一切。 故云圆音。 一切音即一。 故云一音。 佛由圆音作增上缘。 随根差别现众多声。 犹如满月。 惟一圆形。 随水差别。 而现多影。 契经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故云圆音一演。 异类等解。 既已等解。 又何须重为造论。 此约佛世如是。 一说听俱胜竟。 辛二根缘微劣三壬一广略二经二广略二论三明教之兴若如来灭后。 或有众生。 能以自力。 广闻而取解者。 或有众生。 亦以自力。 少闻而多解者。 如来灭后。 众生根缘微劣。 分四种。 此二依经而得解者。 自力。 即自心闻慧解义之力用。 或广闻经教。 得解佛意。 或少闻经文。 备解诸经义味。 均不须论。 壬二广略二论或有众生。 无自智力。 因于广论而得解者。 亦有众生。 复以广论文多为烦。 心乐总持少文。 而摄多义。 能取解者。 此二依论方取解者。 无自智力。 即直依佛经。 无自心闻慧解义之智力。 因于智度瑜伽等广论。 方解佛经意趣者。 或有厌烦乐略之机。 不耐繁文。 惟约文约义丰之论。 深解佛经所说之旨者。 此机为教兴所以。 壬三明教之兴如是。 此论为欲总摄。 如来广大深法。 无边义故。 应说此论。 如是通指前之四机。 此论下别为后一。 为欲普摄如来大乘经论。 广大深法。 无边妙义。 应彼第四种。 心乐总持少文。 而摄多义者。 故说此论。 所谓总百部大乘奥义。 包括无遗。 揭一真法界理体。 如观掌果。 诚入道之要门。 修行之妙旨也。 一因缘分竟。 丙二立义分三丁一结前起后二标征列名三依名辨相已说因缘分。 次说立义分。 结前起后可知。 丁二标征列名摩诃衍者。 总说有二种。 云何为二。 一者法。 二者义。 法者大乘法体。 义者大乘名义。 初立法者。 起下释中。 初释法体之文。 次立义者。 起下释中。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 以下之文。 丁三依名辨相二戊一出法体二彰名义初中二己一就体总立二开门别立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 出世间法。 依于此心。 显示摩诃衍义。 自体名法。 法即一真法界。 大总相法门体。 亦即如来藏心。 此法众生等具。 故言法者。 谓众生心。 此出法体也。 是心则摄一切者。 显大乘心法。 圆融含摄。 染净具该。 此辨法功能也。 依于此心。 显示摩诃衍义者。 谓依此一心。 宗本法上。 具足三大。 故有大义。 有二转运。 故有乘义。 此释法名义也。 己二开门别立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 即示摩诃衍体故。 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何以故。 征起之辞。 含有二意应征。 一心通染净。 大乘唯净。 二心法是一。 大乘义广。 如何此心。 能显大乘之义。 下释意云。 大乘之体虽净。 相用必对染成。 今生灭门中。 既具含染净。 故能显也。 又心法虽一。 而有二门。 真如门中。 示大乘体。 生灭门中。 具示三大。 而大乘之义虽广。 莫过是三。 故得显也。 言是心真如者。 总举真如门。 起下即是一法界。 大总相法门体。 以下文也。 相。 即真如中。 如实空。 如实不空。 二种相。 亦即起下复次真如者。 依言说分别。 以下文也。 言是心生灭者。 总举生灭门。 起下依如来藏。 故有生灭心。 以下之文。 因缘者。 是生灭因缘。 起下复次生灭因缘。 以下之文。 相者。 即是生灭相。 一者粗。 与心相应。 二者细。 与心不相应。 亦即起下复次生灭相者。 以下之文。 今真如门中云即示。 生灭门中云能示。 以真如即所显大乘体。 无有异相。 故云即示。 生灭依真如起。 染净既分。 诠旨各别。 故不云即。 而云能示也。 ○自体相用者。 体。 即生灭门中之本觉心。 是生灭之自体。 为生灭之因依。 故在生灭门中。 亦得辨体也。 相。 即如来藏中。 无量性功德相。 用。 即如来藏中。 不思议业用。 并在此门。 故下释生灭门。 具显所示三大之义。 ○又自体相用者。 以所示三大义。 还在能示生灭门中。 显非别外。 故云自也。 ○问。 真如门。 但即示于体。 而生灭门。 应唯示相用。 何亦兼自体耶。 答。 真如是不起门。 既无所起。 故唯示体大。 生灭是起动门。 所起必含能起。 故具示三大也。 一出法体竟。 戊二彰名义二己一明大义二显乘义所言义者。 则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体大。 谓一切法。 真如平等。 不增减故。 二者相大。 谓如来藏。 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 善因果故。 首二句标。 下释得名之义。 此起下复次真如自体相者。 以下之文。 体大者。 真如体性。 广大洪深。 为一切法之所依。 故受大名。 一切法。 不出圣凡染净。 此体在圣不增。 在凡不减。 又随染不增。 还净不减。 不为染净所亏。 圣凡所易。 故云平等不增减故。 ○相大者。 即二如来藏中。 具足无量性功德。 故受大名。 功德而言性者。 所有功德。 皆称真如体性而起。 相不离性。 如八功德水。 不离于水也。 ○用大者。 谓不思议业用。 即下文报化二身。 粗细之用。 令诸众生。 始成世善。 终成出世故也。 问。 何故唯言善因果。 不云不善也。 答。 以不善法违真故。 是所治故。 又复当知。 虽违真亦不离真。 但以违真故。 非其用也。 一明大义竟。 己二显乘义一切诸佛。 本所乘故。 一切菩萨。 皆乘此法。 到如来地故。 此释乘义。 非以他法为乘。 即以一心二门三大之义。 为乘。 上标果望因。 谓诸佛乘此。 已成正遍知觉。 下举因望果。 谓一切菩萨。 皆乘法此。 到于如来。 究竟无余涅槃之地。 即以始觉之智为能乘。 本觉之理为所乘也。 二立义分竟。 丙三解释三丁一结前起后二标征列名三依名辨相已说立义分。 次说解释分。 结前起后可知。 丁二标征列名解释分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显示正义。 二者对治邪执。 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首句标。 二句征。 下列名。 显示正义者。 正释所立大乘法义。 即一心二门也。 对治邪执者。 以大乘法药。 对治我法二种邪执之病。 由大乘正理既明。 我法邪执自遣故。 分别发趣道相者。 邪执遣已。 庶可与辨。 发起趣向佛道阶级之相。 二标征列名竟。 丁三依名辨相即为三戊一显示正义二对治邪执三分别发趣道相初中二己一总释二别释显示正义者。 依一心法。 有二种门。 云何为二。 一者心真如门。 二者心生灭门。 是二种门。 皆各总摄一切法。 此义云何。 以是二门。 不相离故。 显示者。 显明指示。 正义者。 即一心二门之义。 二门不出一心。 故言依一心法。 有二种门。 此论依楞伽等经所造。 今一心二门之义。 亦依经而立。 经云。 寂灭者名为一心。 一心者名如来藏。 此中心真如门。 以一切法无生无灭。 本来寂静。 虽是一心。 即彼经寂灭者名为一心义。 此中心生灭门。 随缘起灭。 以本觉随熏转动。 成于染净。 如来之性。 隐而不显。 即彼经一心者名如来藏义。 ○又本觉心。 虽成染净。 性恒不动。 即生灭门中。 自体是也。 又如来藏者。 是善不善因。 能遍兴造一切趣生。 譬如技儿。 变现诸趣。 如是之义。 如下文言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乃至此识有二种相。 一者觉义。 二者不觉义。 当知非但取生灭心。 为生灭门。 通取生灭自体。 及生灭相。 皆生灭门义也。 ○二门如是。 何谓一心。 谓染净诸法。 其性无二。 真妄二门。 其体不别。 故名为一。 即此无二不别。 诸法中实。 不同虚空。 性自神解。 故名为心。 ○言皆各总摄一切法者。 释上立义分中。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 出世间法。 但上直明心摄一切法。 今言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 此义云何。 征而释之。 下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即释皆各总摄之义。 ○以真如门。 是染净通相。 通相之外。 无别染净。 故得总摄诸法。 喻如微尘是瓦器通相。 瓦器皆为微尘所摄。 真如门亦如是。 真如能摄生灭。 生灭之相。 不离真如之性。 ○以生灭门。 是染净别相。 别相之法。 生灭所摄。 亦由真如是善不善因。 与缘和合。 变作而有。 虽实变作诸法。 而不坏真性。 故于此门。 还摄真如。 喻如微尘聚成瓦器。 而常不失微尘之性。 生灭门亦如是。 真如之性。 不离生灭之相。 ○问。 二门既各互摄。 何以前真如门。 但示摩诃衍体。 生灭门。 具示自体相用耶。 答此中摄义。 与前示义异故。 真如门是泯相显理。 此泯相不除。 故得兼摄生灭门。 前泯相不存。 故唯示于体大也。 生灭门是揽理成事。 此不离理而成事。 故得兼摄真如门。 前虽成事不坏理。 故得具示三大也。 须知二门摄义是齐。 示义有异。 一总释竟。 己二别释二庚一别释二门显动静不一二会相入实显动静不异初中二辛一真如门二生灭门初又二壬一举如体离言以明观智境二约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初又二癸一总举法体二问答释疑初又二子一正显如体二会执释名心真如者。 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所谓心性。 不生不灭。 此标列名体。 首句标名。 下列体。 一法界者。 即无二真心。 平等一相。 为万法之所因依。 界即因义。 一切圣凡依正因果。 莫不依此而得建立。 无法不收。 无法不摄。 故云大。 不取别相。 故云总相。 法者。 轨生物解。 门者。 通入涅槃。 举此一心。 通摄二门。 二门不出一心。 为显是义。 故言体也。 今约真如门心性。 虽举体随缘。 而全体不变。 不变则生实不生。 生既不生。 灭亦不灭。 三际平等。 常住不动。 一切诸法。 唯依妄念。 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此会妄显真。 承上既言心性不生不灭。 云何现有诸法。 既有诸法。 何谓性不生灭。 故释云。 一切诸法。 本来无实。 但因最初一念不觉。 迷真起妄。 妄有一切境界。 差别之相。 一念未动以前。 惟是一真法界。 此约根本而论。 若就现前诸法差别之相。 唯依众生。 遍计执情所作。 妄计实有。 如依病眼。 妄见空华。 空原无华。 见病所成。 若离见病。 华本无有。 故云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 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此结妄归真。 一切法乃依他性。 众生不了依他如幻。 妄起遍计执性。 是故二字。 承上是所执本空故。 一切法从根本来。 惟是一心。 非言说音声之可表。 非名字文句之得诠。 非心缘念虑之能及。 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 故皆离之。 上三句离妄名真。 下三句离异名如。 一切诸法。 一味一相。 毕竟平等。 虽通染净。 其性不改。 故云无有变异。 由不异故不坏。 如法华云。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故结归法体。 惟是一心。 末句依义立名。 正显如体竟。 子二会执释名以一切言说。 假名无实。 但随妄念。 不可得故。 言真如者。 亦无有相。 以因也。 承上真如平等。 因言说惟是假名。 都无实义。 叉言说但随妄念而有。 自体本不可得。 上二句明言教非实。 中二句明无实所以。 此文恐凡愚致疑。 上文既云离名字相。 何以复立真如名。 岂不自语违。 故以假名遣之。 则不相违。 末二句。 非特无名。 即言真如。 亦复无相。 以名相俱属遍计所缘。 楞伽云。 名相常相随。 而生诸妄想。 故双遣也。 谓言说之极。 因言遣言。 此真如体。 无有可遣。 以一切法。 悉皆真故。 亦无可立。 以一切法。 皆同如故。 问。 既名相双遣。 但立假名。 何故不立余名。 唯云真如耶。 答真如者。 是言说之极名。 无名立名。 强名真如。 此名之外。 更无有加。 如摄论中十种名。 真如是第十究竟名。 故云极也。 ○因言遣言者。 以此极名。 遣一切名言之执。 若无此名。 无以遣名。 若存此名。 安得离名。 如禅堂止静声。 以声止声。 自声亦止。 若无此声。 不止余声。 若存此声。 不得全静。 真如之名亦尔。 必要依此遣言之言。 乃得显其理之绝言。 即此遣言之言。 亦是假名。 非实有真如之相可名也。 ○此真如体。 无有可遣者。 前虽双遣虚妄名相。 此真如实体。 本无可遣。 何以故。 以是妙智境故。 一真一切真。 无伪无妄。 无法可遣也。 既无可遣。 自应可立。 然亦无可立。 何以故。 离妄情故。 一如一切如。 不别不具。 无法可立也。 ○又非以真体遣生灭法也。 何以故。 以生灭门中。 染净诸法。 本无自性。 全体即真。 故不待遣也。 遣既无遣。 立亦不立。 可以故。 以一切生灭等法。 不坏差别相。 本来同如。 故不待立也。 若有遣立。 心外有法。 终成对待。 何以得成。 真俗圆融。 一心中道。 绝待之理。 曰无可遣者。 以俗即是真故。 无可立者。 以即俗之真本现故。 喻如真金之与金器。 何遣何立。 当知一切法。 不可说。 不可念。 故名为真如。 此结以有如是义故。 当知法法皆真。 法法皆如。 口欲谈而词丧。 心欲缘而虑亡。 离言绝思。 究竟离相。 故名真如。 总举法体竟。 癸二问答释疑问曰。 若如是义者。 诸众生等。 云何随顺。 而能得入。 答曰。 若知一切法。 虽说。 无有能说可说。 虽念。 亦无能念可念。 是名随顺。 若离于念。 名为得入。 先问次答。 问意疑真绝修。 首句承上起下。 随顺问方便观。 得入问正观。 云何二字。 疑二观何自而修。 答意举真劝修。 先明无说而说。 无念而念。 故曰虽说虽念。 非灭于说念。 以离断见也。 无有能说可说。 能念可念者。 明说即无说。 念即无念。 以离常见也。 此迥绝能所。 不落断常。 能如是知。 即随顺中道之方便观也。 ○若久观纯熟。 得离妄念。 契彼无念真理。 即正观也。 正观而云得入者。 以如如智。 契如如理。 智为能入。 理为所入。 华严云。 甚深真法性。 妙智随顺入故也。 初举如体离言。 以明观智境竟。 壬二约依言辨德。 以明生信境二癸一举数开章二依章别释复次此真如者。 依言说分别。 有二种义。 云何为二。 一者如实空。 以能究竟显实故。 二者如实不空。 以有自体。 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举数中依言说有二义。 义即相也。 前显离言。 即唯一体。 今乃依言。 则有二相。 不可随言执取也。 但为生物信解。 示现依言求解故。 云何下开章。 如实空者。 非如实之体空。 乃称一真实之中。 空诸妄染。 以妄染空故。 遂能显示实理。 故云究竟显实也。 ○如实不空者。 言如实体中。 虽空无妄染。 自体不空。 异妄无体。 故云有自体。 异恒沙有漏烦恼。 故云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佛性论云。 由客尘空故。 与法界相离。 无上法不空。 与法界相随。 是则妄染虽空。 德相不空也。 举数开章竟。 癸二依章别释即为二子一明如实空义二明不空之义所言空者。 从本已来。 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谓离一切法。 差别之相。 以无虚妄心念故。 此略明真如离染。 即以离义而释空也。 一切染法不相应者。 总举能所分别。 皆不相应。 谓字指释之词。 释上不相应义。 离差别相者。 绝所取境故。 以无妄念者。 绝能取心故。 倒心妄境。 情有理无。 真如之德。 理有情无。 故不相应。 又心境俱绝。 能所两亡。 故言如实空耳。 当知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无相。 非非有相。 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 非一相。 非异相。 非非一相。 非非异相。 非一异俱相。 此广释空义。 真如自性。 离过绝非。 众生妄执。 虽有多途。 总摄不出此二四句。 四句即成四谤。 有是增益谤。 无是减损谤。 双亦相违谤。 俱非戏论谤。 四谤即成四过。 如广百论云。 复次为显世间所执诸法。 皆非真实。 及显外道所执不同。 故说颂曰。 有非有俱非。 一非一双泯。 随次应配属。 智者达非真。 彼论广破四宗外道。 此约外人转计。 不尽同也。 言非有相者。 明真离妄有。 故说非有。 虽说非有。 亦非是无。 恐惑者。 转计既非是有。 即应是无。 故说非无。 又恐惑者。 既闻有无俱非。 遂执俱非是真如法。 故说非非有。 非非无。 又恐惑者。 以俱非若存。 有无随丧。 今俱非双非。 有无还立。 遂执亦有亦无。 故说非有无俱相。 俱相即双亦相。 意同字别。 一异准此可知。 今四相全非。 即四过咸离。 百非尽绝。 足显真空之体耳。 乃至总说。 依一切众生。 以有妄心。 念念分别。 皆不相应。 故说为空。 若离妄心。 实无可空故。 此结显空义。 前顺结。 末二句反结。 以真如实体。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 众生种种妄心。 念念分别。 俱属遍计执性。 与此真体皆不相应。 今为遣妄心。 故说为空。 非谓真体亦空。 若离妄心。 诸法无寄。 一念不生。 当体寂灭。 法既不有。 空无可空。 故云实无可空也。 一明如实空义竟。 子二明不空之义所言不空者。 已显法体。 空无妄故。 即是真心。 常恒不变。 净法满足。 则名不空。 亦无有相可取。 以离念境界。 唯证相应故。 此别明不空。 非有别法。 即牒前空门已显法体。 空无妄染。 自体不空。 即是真心。 常恒不变之实体。 而此体中。 本具恒沙净德。 向被妄染遮障。 不得显现。 若妄染已空。 则本有净法。 圆满具足。 以是义故。 则名不空。 虽名不空。 妙有非有。 与空无二差别。 非同情执之有。 故云亦无有相可取。 末二句释无相所以。 若妄念所缘境界。 则是有相。 以离念无分别之境。 唯无分别智所证。 乃得相应故。 一真如门竟。 辛二生灭门二壬初释生灭心法二辨所示之义初中二癸一染净生灭二染净相资初又二子一就体总标二依义广释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 故有生灭心。 此标体。 言如来藏者。 即不生不灭之真如心。 以此心寂灭湛然。 故云不生。 究竟常住。 故云不灭。 不妄不变。 故名真如。 一切如来。 恒沙净德。 无不含藏此中。 故名如来藏。 而此藏性本无生灭。 而为生灭所依。 楞伽云。 如来藏。 为生死因。 若生若灭。 故云依如来藏。 故有生灭心。 谓不生灭自性清净心。 因无明风。 动作生灭。 然此二心。 竟无二体。 如不动水。 为风所吹。 而作动水。 动静虽殊。 水体是一。 亦得言依静水故。 有其动水。 此中道理亦尔。 生灭心。 正谓识藏。 今通取所依如来藏。 与能依生灭心。 合为生灭门。 非弃如来藏。 独取生灭心。 为生灭门也。 以此门有二义。 故能示三大。 是故通摄所依。 亦入此门也。 所谓不生不灭。 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此辨相。 所谓二字。 承上指释之词。 不生不灭。 即如来藏清净心。 动作生灭。 不相舍离。 故云与生灭和合。 非谓别有生灭。 来与真合。 以生灭之心。 即心之生灭。 本无二相。 心之生灭。 因无明成。 生灭之心。 从本觉起。 亦无二体。 故云和合。 如下文云。 如大海水。 因风波动。 水相风相。 不相舍离。 乃至广说。 水之动不离于风相。 风之动不离于水相。 心亦如是。 不生灭心举体动故。 不离于生灭。 生灭之心全体真故。 不离不生灭。 如是不离。 名为和合。 此乃随缘门。 不生灭心与生灭合。 非是向本门。 生灭心与不生灭合。 ○非一非异者。 真心全体动故。 而成生灭。 则心与生灭非异。 虽成生灭。 其体恒常不变。 故与生灭非一。 若是一者。 生灭识相灭尽之时。 真心应灭。 则堕断过。 若是异者。 依无明风熏动之时。 真心之体。 应不随缘。 则堕常过。 离此二边。 故非一异。 依楞伽经。 以七识染法。 为生灭。 以如来藏净法。 为不生灭。 此二和合。 为阿梨耶识。 以和合故非一非异。 ○又若一者。 真随妄灭。 则无和合。 若异者。 真不随缘。 亦无和合。 正由非一非异。 故得和合也。 如经云。 譬如泥团非异非不异。 金庄严具亦如是。 若泥团微尘异者。 非彼所成。 而实彼成。 是故非异。 若不异者。 泥团微尘。 应无差别。 金庄严具。 与此中理趣。 可准思之。 若广释具在别记。 名为阿黎耶识。 此立名。 然生灭不生灭。 虽有二义。 实无二体。 即合此二义不二之心。 名为阿梨耶识。 又阿梨耶。 亦名阿赖耶。 但梵音楚夏之别。 梁真谛三藏。 训名翻为无没识。 唐玄奘法师。 就义翻为藏识。 藏是摄藏义。 无没是不失义。 义一名异也。 又名阿陀那识。 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 习气种子成暴流。 真与非真二恐迷。 我于凡愚不开演。 正以生灭不生灭和合。 不可言真。 亦不可言非真。 良由最初一念妄动。 转如来藏而为识藏。 能生转识诸波浪。 论主立此识。 为生法之本。 能藏诸法于自体内。 又能藏自体于诸法中。 诸法自体。 不一不异。 下之三细六粗。 五意六染。 皆此识变。 正显万法唯识也。 若返妄归真。 至二种我见。 永不执位。 即失赖耶名。 一就体总标竟。 子二依义广释三丑一释上心生灭义二释上生灭因缘三释上生灭之相初中二寅一辨德列名二按名别释此识有二种义。 能摄一切法。 生一切法。 云何为二。 一者觉义。 二者不觉义。 此依真妄和合。 释此识有二种义。 以显迷悟因依也。 二义。 即觉不觉二义。 同在生灭门中。 然真如亦有二义。 一不变义。 二随缘义。 无明亦有二义。 一无体即空义。 二有用成事义。 各由初义故。 成上真如门。 各由后义故。 成此生灭门。 谓此识。 本如来藏。 不生灭心。 随缘所成。 而为众生本有之佛性。 故云觉义。 由无明风动。 妄成生灭。 障蔽本有之佛性。 故云不觉义。 ○问。 此一识有二义。 与上一心有二门何别。 答。 上一心具二门。 约不变自性绝相义。 成真如门。 约不守自性随缘义。 成生灭门。 今此但就随缘义边。 染净理事。 无二之相。 明此识也。 是则前一心义宽。 该收于二门。 此一识义陕。 局在于一门。 ○问。 此中本觉。 与上真如何别。 答。 真如约体绝相说。 本觉约性功德说。 此为翻染所显。 下文云。 本觉义者。 对始觉义说。 乃至依不觉故。 说有始觉。 故在生灭门中摄。 而真如门中。 无翻染等义。 故与此不同。 是故体相二大。 俱名本觉。 并在生灭门中。 故前立义分中。 真如门即示体大。 生灭门能具示三大也。 ○言能摄一切法者。 谓圣凡依正。 染净因果。 皆依此识。 而得建立。 含摄无遗。 故云摄一切法。 即万法唯识也。 然上二门云。 皆各总摄。 此不云各者。 以二义陕于二门故。 但明一识。 由含二义。 故摄一切。 不言二义。 各摄一切。 又上但云摄不云生者。 以真如门。 无能生义故。 此言生一切法者。 由此识以不觉熏本觉故。 生诸染法。 流转生死。 以本觉起始觉故。 生诸净法。 趣证涅槃。 依此二义。 遍生一切染净诸法。 故云能生。 此文即起下四种熏习之文。 非但染净相熏。 能生诸法。 亦乃诸法生已。 不离此心。 为此心所摄也。 ○云何为二。 寄问之词。 下列名。 一辨德列名竟。 寅二按名别释三卯一辨觉义二辨不觉义三辨同异初中二辰一略辨始本二觉二广显二觉之相所言觉义者。 谓心体离念。 离念相者。 等虚空界。 无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说名本觉。 此明本觉体。 即众生本有不迷之佛性。 人人具足。 个个圆成。 实诸佛之法身。 今在迷位。 名为本觉。 亦称如来藏。 经云。 如来藏转三十二相。 入一切众生身中。 故曰众生本来是佛。 此之心体。 虽迷不失。 以众生从来。 不曾离念故。 不得显现。 若能离念。 则无不觉之闇。 非唯无闇。 乃有大智慧光明。 遍照法界。 本体廓周。 湛然常住。 如太虚空。 无所不偏。 一切妄念。 差别诸法。 融成一味。 唯法界一相。 更无对待。 即此是如来平等法身。 在圣不增。 在凡不减。 众生本有。 理非新成。 依此法身。 说名本觉。 何以故。 本觉义者。 对始觉义说。 以始觉者。 即同本觉。 此释本觉义。 何以故征诘之词。 有二意。 一上文直云觉义。 今何故乃名本觉。 二此中既称本觉。 上何故直云觉耶。 此乃进退征诘。 别显从迷返悟。 要依始觉之智为张本也。 然约觉性不迷。 但直名觉。 今约在迷。 一向不觉。 特由本觉内熏之力。 发起始觉。 复由始觉有功。 方显本觉。 本觉者。 是众生本有之佛性。 此性今日方觉。 而非新生。 故云本觉义者。 对始觉说。 对始故说为本。 此答初意也。 又以始觉依本觉起。 返流还净。 先觉灭相。 渐渐觉至生相。 生相既破。 复归一心。 始本不二。 故云始觉者。 即同本觉。 由同一觉故。 上文得直称为觉。 此答后意也。 譬如醒人而有睡梦。 从梦觉者。 即本醒人。 非别有他人。 本始二觉。 而无异体。 亦复如是。 ○问。 若始觉异本。 则不成始。 若始同本。 则无始觉之异。 答。 今在生灭门中。 约随染义。 形本不觉。 说于始觉。 若觉至心源。 染缘既尽。 本始合一。 平等绝言。 即真如门摄。 是故本觉之名。 在生灭门中也。 又本觉得名所以。 详在海东疏。 二卷十六页。 始觉义者。 依本觉故。 而有不觉。 依不觉故。 说有始觉。 此明始觉义。 首句牒名。 下释得名所以。 谓此觉性。 随无明缘。 动作妄念。 妄不离真。 故云依本觉故。 而有不觉。 复由本觉内熏之力。 破迷发悟。 厌生死苦。 乐求涅槃。 故云依不觉故。 说有始觉。 如从梦觉。 觉不离梦。 下文本觉随染。 生智净相者。 即此始觉也。 ○此中大意。 本觉成不觉。 不觉成始觉。 始觉同本觉故。 则无不觉。 无不觉故。 则无始觉。 无始觉故。 则无本觉。 无本觉故。 平等平等。 离言绝思。 惟是一心。 略辨始太二觉竟。 辰二广显二觉之相二巳一始觉二本觉初中三午一总标满分二义二别辨差别四相三结明不异本觉又以觉心源故。 名究竟觉。 不觉心源故。 非究竟觉。 觉即始觉之智。 心源者。 一心本源也。 又生相无明。 为染心之源。 最初一念不觉。 三细六粗。 五意六染。 从迷积迷。 以历尘劫。 今返流还净。 必假始觉有功。 觉破生相。 复归一心。 始本不二。 法身全显。 名究竟觉。 此在佛地。 若金刚以还。 未至心源。 始未同本。 皆非究竟也。 总标满分二义竟。 午二别辨差别四相二未一正寄四相显位二引释心源无念先述大意。 后释论文。 此四相。 但约真心随熏。 粗细差别。 寄说为四。 非约一刹那心。 明四相也。 今就始觉返流还净。 始终生住异灭四相。 以明从凡至圣。 始觉渐次之分齐。 若总论心性。 本来离念。 无生无灭。 由无明力。 迷自心体。 违寂静性。 鼓动起念。 从细至粗。 乃有生住异灭四相。 微著不同。 前后际异。 前际最微。 名为生相。 后际最著。 名为灭相。 故佛性论云。 一切有为法。 约前际与生相相应。 约后际与灭相相应。 约中际与住异相相应。 此乃总说。 ○若别说四相。 复有差别。 生相唯一。 住相有四。 异相有二。 灭相还一。 生相一者。 名为业相。 由无明力。 转彼净心。 不觉心动。 而有其念。 但相见未分。 最极微细。 谓之生相。 唯佛能知。 即下文三细中初一。 六染中后一。 五意中第一。 皆此生相摄。 ○住相四者。 一名转相。 由无明力。 不觉前之动相。 即无动故。 转本有智光。 而成能见之妄见。 二名现相。 由无明。 依前能见。 不了无相。 于晦昧空中。 结暗为色。 色杂妄相。 想相为身。 遂令身境妄现。 此二及初谓之三细。 并在赖耶位。 属不相应心。 三名智相。 由无明迷前自心所现之境。 妄起分别染净之相。 故云智也。 四名相续相。 由无明不了前所分别。 空无所有。 更复起念。 相应不断。 此二同在分别事识。 细分之位。 属相应心。 无明与前生相和合。 转彼净心。 乃至此位。 行相犹细。 法执坚住。 名为住相。 下文三细中后二。 及六粗中前二。 五意中后四。 六染中中四。 皆此住相摄。 ○异相二者。 一执取相。 二计名字相。 由无明迷前违顺染净之法。 更起贪嗔人我见爱。 执相计名。 取著转深。 此在事识粗分之位。 无明与前住相和合。 转彼净心。 至此行相稍粗。 名为异相。 下文六粗中二。 及六染中一。 并五意后之意识。 皆此异相摄。 ○灭相一者。 名起业相。 由无明不了善恶二业。 定招苦乐二报。 循名造种种业。 依业受报。 轮转诸趣。 以无明力。 转彼净心。 至此最后际。 行相最粗。 周尽之终。 名为灭相。 下文六粗中第五是也。 以果报非可断。 故不论第六相。 ○当知始终四相。 唯一梦心。 皆因根本无明。 不觉之力。 起生相等种种梦念。 动彼净心。 转至灭相。 长眠三界。 往还诸趣。 今由本觉不思议熏习力。 起厌求心。 及真如所流闻熏教法。 熏于本觉。 益性解力。 损无明能。 渐向心源。 始息灭相。 终破生相。 朗然大悟。 觉了心源。 本来平等。 究其始终。 竟无前后。 唯是一心。 故说四相俱时而有。 皆无自立也。 然未穷源者。 随行浅深。 姑显四位。 四位各有四义。 一能观人。 二所观相。 三观利益。 四观分齐。 此义云何。 如凡夫人。 觉知前念起恶故。 能止后念。 令其不起。 虽复名觉。 即是不觉故。 首句征释。 上究竟不究竟义。 二句是能观人。 当十信位。 三句明所观相。 以未入十信。 念念起恶。 而不觉知。 今入信位。 能知恶业。 定招苦报。 故言觉知。 此觉灭相也。 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者。 辨观利益。 前不觉时。 常起身口恶业。 今既觉已。 即就前念灭处。 止其后念之恶。 更不容起。 止之又止。 能令恶念永消。 此止灭相也。 末二句。 结观分齐。 能知灭相是恶。 令其不起。 名为虽觉。 而犹未知灭相是梦。 故云不觉。 以其但在生灭心中遏捺。 未见不生灭性。 约后六粗。 此当觉起业相。 ○问。 此中觉即不觉。 觉异相等。 何不立不觉之名。 答。 若据觉前不觉后。 乃至十地。 皆属不觉。 若约觉业不觉惑。 此位正名不觉。 如二乘观智。 初发意菩萨等。 觉于念异。 念无异相。 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 名相似觉。 首二句能观人。 二乘作生空观。 破分别我执。 观智即人空智。 初发意菩萨。 即十解初发心住也。 等者。 等三贤中后二十九位。 此菩萨虽留惑故。 不证人空。 而于人空。 实得自在。 故与二乘同论。 觉于念异者。 明所观相。 如上所说。 二种异相。 分别内外。 计我我所。 贪嗔见爱等。 以彼净心。 为无明所眠。 梦于异相。 起诸烦恼。 此二种人。 观智相应。 于异相梦。 乃得微觉。 故云觉于念异。 既觉异相之梦。 所梦异相。 永不可得。 即念无异相。 而贪嗔等粗分别。 违顺之执著相。 悉皆能舍。 此观利益。 名相似觉者。 以异相之梦虽觉。 犹眠在住相梦中。 菩萨未至证位。 二乘不了法空。 故曰相似。 此结观分齐也。 若约后六粗。 此当觉执取相。 计名字相。 如法身菩萨等。 觉于念住。 念无住相。 以离分别粗念相故。 名随分觉。 初句能观人。 法身者。 初地以上。 依真如法为自体故。 乃至九地。 皆名法身菩萨。 觉于念住者。 明所观相。 即前四种住相。 以彼净心。 为无明所眠。 梦于住相。 虽知万法唯识。 不起心外粗分别执著。 然出观后。 于自心所现法上。 犹起染净法执。 内缘而住。 今与无分别智相应。 从住相梦而得觉悟返照住相。 竟无所有。 故云觉于念住。 下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者。 显观利益。 分别。 对前位说。 不同前位。 执著外境之粗分别。 故但云分别也。 粗念。 对后位说。 异彼根本无明。 生相细念。 故云粗念也。 此四种住相。 初地七地八地九地。 各离一相。 住相之梦虽觉。 然觉道未圆。 犹眠于生相梦中。 故云随分觉。 结观分齐也。 若约后三细六粗。 此当觉六粗前二。 三细后二。 上三位皆非究竟。 如菩萨地尽。 满足方便。 一念相应。 觉心初起。 心无初相。 以远离微细念故。 得见心性。 心即常住。 名究竟觉。 初能观人。 菩萨地尽。 指十地真穷惑尽。 满足方便。 是方便道。 一念相应。 是无闲道。 如对法论云。 究竟道者。 谓金刚喻定。 此有二种。 谓方便道摄。 及无闲道摄。 觉心初起者。 举所观相。 觉知心源。 最初一念妄动。 而为根本无明。 独头生相。 乃依觉故迷。 离本觉则无不觉。 即动念本是净心。 犹如迷方。 谓东为西。 方实不西。 悟时即西是东。 更无西相。 觉迷迷灭。 觉不生迷。 动念都尽。 惟一心在。 故云心无初相也。 离微细念。 明观利益。 独头生相。 最极微细。 既能了无初起之相。 本自寂灭无生。 此相远离。 梦念都尽。 无念真心。 法尔显现。 自性本体。 湛然常住。 故云得见心性。 心即常住。 末结观分齐。 觉了心源。 平等平等。 始本不二。 名究竟觉。 若约后三细。 此当觉业相也。 初正寄四相显位竟。 未二引释心源无念是故修多罗说。 若有众生。 能观无念者。 则为向佛智故。 此引证无念为成佛之要。 不但菩萨修断。 至无念为究竟。 即诸众生。 虽未离念。 二六时中。 苟能观察无念道理。 则为向佛智矣。 以是证知佛地无念。 此举因验果说也。 又心起者。 无有初相可知。 而言知初相者。 即谓无念。 此重显无念。 以释心有初相之疑。 恐惑者闻觉心初起。 将谓有初相可知。 故释云。 又心起者。 无有初相可知。 问。 既无初相。 何故说言。 知初相耶。 释云。 言知初相者。 盖知最初动念。 本来无念。 如迷方人。 迷东为西。 今觉方时。 知西即东。 更无西相。 而言知西相者。 谓即东也。 此亦如是。 是故一切众生。 不名为觉。 以从本来。 念念相续。 未曾离念。 故说无始无明。 是无念为觉之故。 即显一切众生有念。 不名为觉。 以从本来三句。 显不觉所以。 众生从迷本心源。 不觉心动而有其念。 由是三细俄兴六粗竞起念念相续。 长眠生住异灭。 四相之梦。 未离无明之念。 故不得名觉。 然前对四相梦之差别。 故说渐觉。 今约无明眠之无异。 故说不觉。 末句。 即结成不觉义。 无始者。 无有染法。 始于无明。 又无明依真。 同无元始故也。 若得无念者。 则知心相。 生住异灭。 以无念等故。 此明究竟心源也。 良以真源湛寂。 本无生灭。 但因一念妄动。 遂有四相差别。 若觉至心源。 得无念者。 则知生住异灭。 四相平等。 本来无念。 故云以无念等故。 二别辨差别四相竟。 午三结明不异本觉而实无有始觉之异。 以四相俱时而有。 皆无自立。 本来平等。 同一觉故。 首句标。 以既得无念之觉。 而觉四相本来无起。 则无不觉。 前云依不觉故。 说有始觉。 今既无不觉。 安有始觉之异。 下释成上义。 以彼四相。 一心所成。 俱时而有。 其体本空。 皆无自立。 以当体无生。 寂灭平等。 同一本觉。 是故则无始觉之异。 ○问。 四相差别。 云何俱时而有。 既其俱时。 何故上文觉有前后。 答。 唯一梦心。 四相流转。 处梦之士。 随其智力浅深。 前后而觉。 大觉之者。 知梦四相。 虚妄颠倒。 离净心外。 实无自体可辨前后。 故云俱时。 无有自立等。 由是义故。 四相唯是一心。 不觉即同本觉。 又何有始觉之异耶。 一始觉竟。 巳二本觉二午一明随缘本觉二明性净本觉初中二未一标列二辨相复次本觉。 随染分别。 生二种相。 与彼本觉。 不相舍离。 云何为二。 一者智净相。 二者不思议业相。 此承上始觉有功。 本觉乃显。 明本觉随染分别。 出缠还净。 有二种相。 而言生者。 以前云阿梨耶生一切法。 此即所生净法。 由本觉内熏之力。 发起始觉之智。 转染令净。 成此二相。 故云生也。 然二相与彼本觉自体。 不相舍离。 智净相者。 明本觉还净出缠之相。 不思议业相者。 明本觉还净业用之相。 此之二相。 若离染缘。 则不得成。 故云随染也。 一标列竟。 未二辨相即为二申一先明智净相二不思议业相初中二酉一直明净相二迭拂疑情智净相者。 谓依法力熏习。 如实修行。 满足方便故。 破和合识相。 灭相续心相。 显现法身。 智淳净故。 首句牒。 下释。 先因后果。 因中依法力熏习者。 地前资粮加行位也。 依真如之法。 内熏之力。 及所流教法。 外缘熏力。 发起信解熏修。 成熟善根。 如实修行者。 登地以上。 证真如实理。 称实而修。 至十地行终。 金刚心中。 因位已极。 名满足方便。 ○果中。 有智断二果。 由前方便。 破和合识内。 一分不觉之相。 显其一分本觉之性。 此根本无明尽故。 心无所合。 即显法身本觉义。 乃断果究竟也。 即于此时。 灭染心之中。 业相等相续心相。 不灭不生灭心体。 遂使始觉还源。 即同本觉。 染缘既息。 圆智淳净。 成于应身始觉义。 乃智果究竟也。 ○又阿梨耶识。 有觉不觉二义。 生灭不生灭和合。 今破和合识内。 无明不觉之相。 灭业识等。 生灭相续心相。 生灭既灭。 则彼不生灭本觉法身。 自然显现。 智体出缠。 而得淳净故。 一直明净相竟。 酉二迭拂疑情此义云何。 以一切心识之相。 皆是无明。 无明之相。 不离觉性。 非可坏。 非不可坏。 此征释疑情。 疑有二。 一疑真同妄。 恐闻说动彼净心。 成于起灭。 今既相续心灭。 净心应灭。 故释云。 以一切业识等。 心识之相。 皆是无明不觉。 熏习而有。 今灭生灭之相。 非灭不生灭之性。 毕竟真不同妄。 二疑真妄异体。 恐闻识相皆是无明。 故说得灭。 转计别有体性。 离于真如。 故释云。 无明不觉之相。 原依真起。 不离随染本觉之性。 岂有各体。 无明之相。 与本觉之性。 非一非异。 非异故非可坏。 非一故非不可坏。 若约非异非可坏义。 说无明即明。 故涅槃经云。 明与无明。 其性不二。 不二之性。 即是实性。 若就非一非不可坏义。 说无明灭。 觉性不坏。 今文依非一义。 说相续心相灭。 真不同妄。 依非异义。 说相不离性。 真妄一体。 如是则二疑涣然冰释矣。 如大海水。 因风波动。 水相风相。 不相舍离。 而水非动性。 若风止灭。 动相则灭。 湿性不坏故。 此立喻。 初二句喻真随妄转。 水不自动。 因风波动。 海水喻真心。 风喻无明。 波喻业识等。 次二句喻真妄相依。 水不自起波相。 因风而起。 故水不离于风相。 风不自现动相。 依水而现。 故风不离于水相。 是谓不相舍离。 第五句喻真性不变。 显非自性动。 但随他动也。 末三句喻妄灭真存。 动相喻妄。 湿性喻真。 由水非自性有动。 但随风而现动相。 若风止灭。 水之动相随灭。 湿性不坏也。 如是。 众生自性清净心。 因无明风动。 心与无明。 俱无形相。 不相舍离。 而心非动性。 若无明灭。 相续则灭。 智性不坏故。 此法合。 净心合海喻。 因无明风动者。 净心觉海。 本自澄淳湛寂。 但随无明缘。 生诸识浪。 合因风波动喻。 心与无明三句。 合风水相依喻。 俱无形相者。 净心随缘。 全成识浪。 故无心相。 然彼识浪。 无非净心。 故无无明相。 合水因风动。 全成于波。 故无水相。 风动之波。 本来是水。 故无风相。 心非动者。 合水非动性。 无明灭者。 是根本无明灭。 合风灭也。 相续灭者。 业识等灭。 合动相灭。 智性不坏者。 随染本觉。 神解之性。 本非动性。 故不坏。 合湿性不坏也。 一先明智净相竟。 申二不思议业相不思议业相者。 以依智净。 能作一切胜妙境界。 所谓无量功德之相。 常无断绝。 随众生根。 自然相应。 种种而现。 得利益故。 此明本觉不思议业用。 以本觉在缠。 众生依惑造业。 乃云业力不思议。 今出缠还净。 圣人称体起用。 是谓妙用不思议。 故能作胜妙境界。 如观世音菩萨。 寂灭现前。 获二殊胜。 上同诸佛慈力。 下同众生悲仰。 能现三十二应。 十四无畏。 四不思议。 无作妙力。 自在成就。 本觉出缠还净惑穷智满。 同佛作用。 故云以依智净相也。 无量功德之相者。 横显业用。 差别不一。 常无断绝者。 竖显业用。 深穷来际。 随众生根下。 并显业用横竖应机。 任用自在。 应以何身得度。 即现何身。 应以何法得度。 即说何法。 随机示现。 令得利益。 一明随缘本觉竟。 午二明性净本觉二未一总标二别释复次觉体相者。 有四种大义。 与虚空等。 犹如净镜。 本觉有随染性净之别。 前智净相。 由始觉所显。 属修生。 下四种义。 乃本觉原具。 属本有。 体相者。 以四种中。 初二体。 后二相。 又初二就因性隐时说。 后二就果地显时说。 又初二有性净义。 后二有离垢义。 故举虚空宽廓绝相。 净镜圆明离垢。 喻此觉体。 一总标竟。 未二别释四甲一如实空镜二因熏习镜三法出离镜四缘熏习镜云何为四。 一者如实空镜。 远离一切心境界相。 无法可现。 非觉照义故。 首句总征。 初明本觉自性。 由来清净。 称真如实体。 空无妄染。 非先有后无。 故云如实空也。 远离一切心境界相者。 无一切能分别心。 及所分别境。 妄心妄境。 而云远离者。 非不与之合为远离。 乃本无故。 为远离耳。 如前云。 从本已来。 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但妄染之法。 情有理无。 相不可得。 譬如兔角。 故不可现。 非觉照义者。 以本觉之于妄法。 非由观智觉照故无。 妄体本无故。 亦如镜望兔角。 ○问。 若是何故下因熏习中。 悉现一切世间法耶。 答。 彼约依他似法。 是此真心随熏所现。 此约遍计所执实法。 故无可现。 以似法如影。 实法如形。 真心如镜。 由不现形。 故云如实空镜。 以能现影。 故云因熏习镜。 申二因熏习镜二者因熏习镜。 谓如实不空。 一切世间境界。 悉于中现。 不出不入。 不失不坏。 常住一心。 以一切法。 即真实性故。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 智体不动。 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因有二义。 一能作现法因。 二能作内熏因。 亦可初是因义。 又下熏习义。 故云因熏习也。 如实不空者。 以有自体。 及性功德故。 如大圆镜智。 能现一切也。 世间。 指情器正觉三世间。 十界染净依正因果。 皆在心中。 分明显现。 楞严云。 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 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离此心外。 无别自体。 以体即真如。 真如本无内外。 故不从内出。 亦不从外入。 缘起之法。 显现不无。 故不失。 所现全体。 一一皆真。 故不坏。 如镜中影。 无有出入。 缘至即现。 非刃能伤也。 常住一心者。 会相归性。 离诸生灭。 以一切法。 即真如实性。 本来平等。 犹影之体。 即镜之体。 不异真如。 故云即真实性。 ○又一切下。 明自性本净。 虽随缘现染。 不为染法所染。 正以现染不染。 反显本净智体。 由来不动。 非今始净也。 如净镜能现秽物。 不为秽物所秽。 反显镜体。 本净无动故。 末二句。 以性具恒沙无漏净德。 能与众生作内熏之因。 令厌生死。 乐求涅槃故。 胜鬘经云。 由有如来藏。 能厌生死。 乐求涅槃。 实仗此体。 为内熏之因也。 申三法出离镜三者法出离镜。 谓不空法。 出烦恼碍智碍。 离和合相。 淳净明故。 法出离者。 乃本觉真如之法。 出于二障。 离于和合。 前明在缠性净本觉。 今明出缠离垢法身。 如宝性论云。 有二净。 一自性净。 以同相故。 二离垢净。 以胜相故。 不空者。 举法体。 谓众生觉体。 本来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但为二种障所碍。 和合识所缠。 不能证得。 碍即障也。 一粗细染心。 昏烦恼乱。 名烦恼障。 二即染心所依无明。 能障真智。 名智障。 智本非障。 被无明障故。 乃从所障得名也。 和合识。 即业相。 生灭不生灭和合。 今由本觉内熏。 始觉有功。 返染还净。 出二障碍。 离和合识中。 一分生灭相。 无明染心。 一切皆尽。 故曰淳净明。 以离和合杂相故淳。 灭粗细染心故净。 破无明盖覆故明。 显现本有觉性。 并非新生。 但一向在缠。 今始出离耳。 申四缘熏习镜四者缘熏习镜。 谓依法出离故。 遍照众生之心。 令修善根。 随念示现故。 此即上出障离垢之本觉。 能与众生。 作外缘熏力。 此体生佛等同。 向为众生。 但作内熏之因。 今证法身。 即能遍照众生之心。 起同体大悲。 现无作妙力。 摄化众生。 为作外缘熏力。 令修善根。 随众生种种差别心念。 乐见何身。 乐闻何法。 一一应机示现。 ○问。 此法出离。 与前智净相。 缘熏习。 与不思议业相。 何别。 答。 前约随染还净。 俱就始觉说。 业。 即始觉之智用。 今约自性离障。 俱就法体说。 缘。 即自体之法用。 此就义开说也。 若合说。 法智虽殊。 体无差别。 以始觉即本觉故。 一辨觉义竟。 卯二辨不觉分三辰一根本不觉二枝末不觉三结末归本初中二巳一依觉成迷二依迷显觉所言不觉义者。 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 不觉心起。 而有其念。 念无自相。 不离本觉。 犹如迷人。 依方故迷。 若离于方。 则无有迷。 众生亦尔。 依觉故迷。 若离觉性。 则无不觉。 首句标。 次三句释不觉之义。 问。 觉性圆明寂照。 何以而成不觉耶。 答。 由不称实理而知。 真如法一故。 忽然心起。 而有其念。 即此一念。 为根本不觉心。 亦名独头生相无明。 由此无明。 即失本明。 但此一念。 本无自相。 以依觉成迷。 不离本觉之体。 如迷方人。 惑南为北。 依正方故有迷方。 若离正方。 则无迷方之相可得。 合处可知。 一依觉成迷竟。 巳二依迷显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 能知名义。 为说真觉。 若离不觉之心。 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问。 不觉者。 乃众生无明妄想之心。 何以即真觉耶。 答。 前云念无自相。 不离本觉。 众生虽一向不觉。 今若指示即心是佛。 即便能知名义。 盖此能知之性。 皆是真觉内熏之力。 轨持生解。 故说众生不觉。 即是真觉。 所谓无明实性即佛性。 譬如全波即水。 若离不觉。 则无真觉之相。 如离波则无水相可得。 ○又前不觉。 不离本觉。 如迷方不离正方。 此真觉不离不觉。 如正方不离迷方。 彼此交互。 真妄相依。 足显迷悟只一途。 圣凡无二路也。 一根本不觉竟。 辰二枝末不觉○先约喻述意。 后分文释义。 此枝末不觉。 依根本不觉而有。 根本不觉。 依真如本觉而成。 真如本觉如净眼。 根本不觉如热翳之气。 业相如翳气热发。 动彼净眼。 而成病眼。 即如来藏转为识藏。 转相。 由眼病故。 转成见病。 现相。 以病眼所见。 即有空华妄镜发现。 智相。 依空华镜现。 起心分别好丑。 相续相。 由此分别。 念念不住。 执取相。 由分别既定。 妄生取舍。 计名字相。 由所取相上。 复立种种名言。 即未对之相。 闻名亦必起执。 而起业相。 乃循名造业。 发动身口。 业系苦相。 依善恶业。 受苦乐报。 长眠生死。 不得解脱。 皆根本无明之咎也。 如楞严云。 由汝无始。 心性狂乱。 知见妄发。 发妄不息。 劳见发尘。 如劳目睛。 则有狂华。 于湛精明。 无因乱起。 此合论依真起妄。 本末不觉之相。 连环钩锁。 辗转相依。 总摄不出惑业苦三。 无明三细。 及前四粗属惑。 五六属业苦。 不相舍离。 如恶叉聚。 今分文释叉有二。 巳一细相二粗相复次依不觉故。 生三种相。 与彼不觉。 相应不离。 此标无明为因生三细也。 无明为根本。 业转现三。 依无明不觉而有。 末不离本。 故云相应不离也。 云何为三。 一者灰明业相。 以依不觉故心动。 说名为业。 觉则不动。 动则有苦。 果不离因故。 首句征。 无明业相者。 以拣本觉不思议业相。 及第五粗起业相也。 业有二义。 一动作义是业义。 以依最初一念不觉。 动彼净心。 即此动心。 名为业相。 觉则不动者。 反显真觉则无动念。 只由不觉故心动也。 ○二为因义是业义。 动则有苦者。 反显离念不动。 即涅槃妙乐。 动则无边生死苦患。 从此而生。 是业识为生死因。 故云果不离因也。 但此虽有动念。 而极微细。 缘起一相。 能所不分。 即晦昧为空之境。 当梨耶自体分。 亦名根本业识。 二者能见相。 以依动故能见。 不动则无见。 三者境界相。 以依能见。 故境界妄现。 离见则无境界。 此释转现二相。 能见相即转相。 亦名转识。 真如智照。 本无能所。 今既迷智体。 依一念动心。 失彼精了。 转成妄见。 故云以依动故能见。 反显真觉不动。 则无见也。 此但约能缘。 以明本识转相义。 然虽有能缘。 而所缘不可知。 如摄论云。 意识缘三世境。 及非三世境。 是则可知。 此识所缘境。 不可知故。 ○境界相即现相。 亦名现识。 以无相真心。 由一念妄动。 转为妄见。 依此见病。 妄现空华之界相。 故云以依能见。 故境界妄现。 反显翳病若除。 华于空灭。 故云离见则无境界。 此但约所缘。 以明本识现相义。 下文云。 能现一切境界之相。 犹如明镜。 现于色像。 现识亦尔。 此三并由根本无明。 妄动一念。 成此三细。 即不相应心。 属赖耶位摄。 如楞严云。 性觉必明。 妄为明觉。 觉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 。异彼所异。 因异立同。 同异发明。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根身器界。 无非见病所成。 俱是赖耶相分。 一细相竟。 巳二粗相以有境界缘故。 复生六种相。 此标境界为缘长六粗也。 以粗相由微而著。 不离细相。 前细相境界。 依能见所现之境界。 非境界而动能见。 此后六粗。 为彼境界所动而有。 非此六种。 能现彼境也。 云何为六。 一者智相。 依于境界。 心起分别。 爱与不爱故。 二者相续相。 依于智故。 生其苦乐觉心。 起念相应不断故。 首句征起。 智相者。 即分别心也。 依前现识所现境界。 不了唯心虚妄。 创起慧心数。 分别逆顺。 执有定性。 可爱与不可爱。 ○相续相者。 即依智相。 所分别逆顺二境。 可爱则生乐受。 不可爱则生苦受。 觉心者。 即苦乐二觉之心也。 数数起念。 与境相应。 无有间断。 此明自相续也。 复能起惑润业。 引持生死。 令他相续。 故下文云。 住持苦乐等也。 此二乃事识中细惑。 下五意内四五摄。 属法执。 地上菩萨所断。 三者执取相。 依于相续。 缘念境界。 住持苦乐。 心起著故。 四者计名字相。 依于妄执。 分别假名言相故。 执取相。 于前所缘念苦乐等境。 不了虚妄。 深生取著。 故下文云。 即此相续识。 依诸凡夫。 取著转深。 计我我所。 前四句牒上相续相。 末句方是执取相。 ○计名字相。 依前颠倒所执相上。 更立假名言相。 是为分别。 楞伽云。 相名常相随。 而生诸妄想。 故云依于妄执等。 此二乃事识中粗惑。 下五意后。 别明意识摄。 属我执。 二乘等所断。 上四皆惑。 下二业苦。 五者起业相。 依于名字。 寻名取著。 造种种业故。 谓依前所分别假名言相。 循名著相。 发动身口。 造种种业。 即苦因也。 六者业系苦相。 以依业受果。 不自在故。 谓先造善恶不动等业。 为因。 依因感果。 受苦乐等报。 轮回三界。 长缚生死。 无自由分。 不自在。 即苦相。 非但下界苦是苦。 即上界乐不久长。 亦是坏苦。 不苦不乐之舍定。 亦即行苦也。 二枝末不觉竟。 辰三结末归本当知无明。 能生一切染法。 以一切染法。 皆是不觉相故。 此显无明为生死染法之因。 前三细六粗。 总摄一切染法。 皆由根本无明。 不了真如而起。 故云能生。 下二句释其所以。 言一切染法。 虽粗细不同。 皆是无明热翳之气熏成。 所起不觉之差别相也。 二辨不觉竟。 卯三辨同异二辰一标列二喻释复次觉与不觉。 有二种相。 云何为二。 一者同相。 二者异相。 此辨生灭不生灭。 非一异相。 前云依如来藏。 故有生灭心。 不生不灭。 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为阿梨耶识。 觉不觉二义。 皆生灭门摄。 今既明生灭心要显生灭即不生灭。 故此辨同异也。 一标列竟。 辰二喻释言同相者。 譬如种种瓦器。 皆同微尘性相。 如是无漏无明。 种种业幻。 皆同真如性相。 此明即异而同。 先喻后法。 喻中种种瓦器。 若净瓶染缸等。 譬染净诸法。 言同性相者。 器以尘为性。 尘以器为相。 器之性。 即尘本性。 器之相。 即尘别相。 真如诸法。 亦复如是。 无漏者。 本始二觉也。 即觉义。 无明者。 本末不觉也。 即不觉义。 觉有不思议业相。 能作一切胜妙境界。 不觉有无明业力。 能生一切生死苦乐。 染净二业。 皆非实有。 故云种种业幻。 所谓生死涅槃。 皆如幻梦也。 同真如性相者。 以动真如门 发布时间:2025-04-09 09:04:07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