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学诚法师:感悟人生 第八讲 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 二、如何得解脱 内容: 学诚法师:感悟人生 第八讲 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 二、如何得解脱 二、如何得解脱 1. 扫尘除垢 如何来正确对治自己的烦恼? 就要如理修行佛法、修持佛法。 如理修持佛法,我们常常听到六加行。 六加行的第一加行:洒扫住处,庄严安布身语意所依。 “洒扫住处”就是我们常常所讲的清洁工作,打扫卫生、布置场地等。 “庄严安布身语意所依”,身所依是佛像,语所依是佛经,意所依是佛塔。 在印度、在南传佛教国家的寺庙,比如泰国、斯里兰卡、缅甸这些国家,庙里面都有塔、有菩提树、有佛像。 我们中国也有很多庙里边有塔。 佛像、佛经、塔,这代表着身语意之所依。 佛经里边告诉我们,扫地有五种功德: 第一种功德,令自心清净;第二种功德,令他心清净;第三种功德,众天神欢喜;第四种功德,造就猛利的业;第五种功德,死后往生天界。 “往生天界”就是往生净土; “造就猛利的业”就是戒律清净;还有天神欢喜,自心、他心清净。 洒扫住处、清洁卫生的时候能够令自己的内心清净,那么这是五种功德的第一种。 我们又如何能够把清洁卫生的工作同对治烦恼、如理修持佛法结合在一起? 事实上我们从来就没有这样的一种联想,说我们修行、对治烦恼要从搞卫生开始。 我们常常觉得这种搞卫生、做清洁的工作,都是没有文化的人、智力比较差的人、岁数比较大的人做的事情。 实际上,佛法就是告诉我们从这样一个最简单的事情开始。 我刚刚出家的时候,寺庙里面的老和尚就告诉我:你学 扫地要学三年,学泡茶也要学三年。 当时我就很不好理解,让我学扫地还要学三年,这很容易就能学会,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就学会了。 并且,每天都要扫,不管是有没有灰尘、有没有垃圾,都要去清扫。 其实,这就是修行的一种功夫,培养我们的长远心。 我们在清除尘垢的时候、清除垃圾的时候,这些尘垢、垃圾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清除内心的贪嗔痴烦恼的尘垢。 通过外在的尘垢这种比喻、这种象征,来认清我们内在的烦恼垃圾。 释迦牟尼佛有一个弟子 ——周利槃陀伽,他出家以后,释迦牟尼佛告诉他“扫尘除垢”四个字,他学了三个月都记不住,但是最后他能够大彻大悟。 佛陀授记他说,周利槃陀伽是他所有的声闻弟子当中,转变心意最殊胜的人。 他天天就是扫地,扫到最后,佛陀这样为他授记。 他扫地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一种成就? 他就是能够很认真地根据佛陀的开示、佛陀的教授去实践。 佛陀为他讲:“此尘是贪非尘土,尘乃贪名非尘埃,诸智者众除彼尘,如来教中不放逸。 ”我们扫来扫去,都是要扫内心里边的这些尘埃 ——贪的尘埃、嗔的尘埃、痴的尘埃,这是三毒的垃圾。 2. 对治烦恼得清净 我们修学佛法不能认识到自己内心当中有垃圾,自己内心当中有问题,我们又如何来对治? 我们又如何来清扫?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因为我们常常说,我们修行就是念经、持咒、磕头,这才算修行,很难说我们打扫卫生是在修法,实际上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意识不到内心当中烦恼的尘垢,我们即便天天坐在这里念念有词,但实际上你念的和心里想的是两个不同的情况。 口里一边念佛经,内心一边在起烦恼,甚至被烦恼包裹得越来越紧,不仅不能对治,还会包得越来越死。 我们内心怎样才能够有清净的状态呢? 我们只有对治了烦恼,内心才会清净,内心才会开明,内心才会有安乐。 同时,因为我们自己内心清净,别人看到我们,也生欢喜心,他的内心也清净了。 别人听到我们说话,也很高兴,他的内心也能够得到清净。 天神看到我们戒律无有亏损、内心清净,也很欢喜。 所以,我们要真正去认识到底怎样叫做如理修持佛法。 3. 解除烦恼靠修行 如果我们缺乏了最基本的功夫和最基础的条件,我们又怎样能去修行呢? 如果我们自己的心不能打开,不能净化,修行佛法的人内心里面还有很多障碍,这是不够条件的一种表现。 所以六加行的第一加行,本身就是要清除自他的障碍、自他的违缘、同行善友之间的违缘以及同善知识的违缘。 所以,认清自己的烦恼、认清自己内心的状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如果把我们自己内心提得很高,觉得我们这种现况、我们这种条件,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修行,那无疑就是我们绕着这条路在走。 所谓“绕着路在走”,就是你走的不是一条直路,你走的是一条弯路,你绕道走,绕了一圈最后还会回到原来这个点上去,走错路了。 所以我们学佛法,学习道次第的话,就真正要按照佛陀告诉我们的一点一滴去实践,如果不是根据这样的正法去实践的话,都是白忙活一场,根本、内在的烦恼调伏不过来。 所以前一段时间我也讲过《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它的缘由就是在这里。 我们如果没有去对治烦恼,我们的各种痛苦会越来越多,不能解除。 我们常常讲到八苦,现在有这些痛苦,过去也是这些痛苦,我们未来一样也是这些痛苦。 今生今世我们得到人的身体,固然是因为我们在过去造作了成为人的业因,但今生能够得到人身,不等于说我们过去世就修行过,或者修到什么程度。 当然也有人过去就修行过,但不等于说我们所有人在过去都修行过。 世间还是有那么多的人,你让他到庙里来,来拜佛、听经,他肯定不来,那他就是缺乏善根,但是他们也是人,甚至是很有身份、很有地位、很有学问的人。 所以说,你得到人身,不等于说你前世修行就很好。 我们如果不修行的话,这些痛苦、这些问题肯定不能解决,一直会不断地累积,不断地持续下去。 佛法把这八苦最后都归到五蕴炽盛苦。 这个痛苦既不偏重于物质方面,也不偏重于精神方面,五蕴和合。 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三种是我们内心的痛苦。 生老病死,是我们身体上面的痛苦。 而身心和合的痛苦,就是最后一个苦——五蕴炽盛苦。 无论是身体方面的、心理方面的,还是身心和合方面的苦,你都要把它去除。 如何才能没有这方面的痛苦,唯有佛法才能够去除、解脱。 解脱什么? 解脱痛苦。 痛苦怎么解脱? 不要有业,不能造作召感痛苦的业。 我们如何不去造恶业? 要断烦恼。 烦恼怎么断? 要靠佛法来对治。 所以我们用佛法来对治烦恼,烦恼对治了就不会造业。 没有这种业就不会感召八苦,没有了八苦我们就解脱了,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发布时间:2025-02-01 08:03:5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8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