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三章·传译 第四节·译人 内容: 第三章·传译 第四节·译人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第三章·传译第四节·译人凡流传至东土的佛经,都是经过诸多人士的苦心翻译、编辑、整理、归类、书写、流通至今的。 今人读经,皆不珍惜,似乎有点忘本。 每一部经的翻译中,都有主译法师,了解译主之生平,亦有利于欣赏、阅读、理解经文意旨。 而的译主是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故先谈谈此人之生平事迹。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这是本经的翻译时代与人物。 西晋:是确指此经的翻译年代,此经传入中国,是在西晋武帝时代翻译的,那时中国佛法适在初期繁盛,此经传译,在中国译经历吏上可算为最早期时。 三藏法师:是对译主的赞叹与尊称。 三藏,是赞叹这位法师学识渊博,精通经律论三藏。 法师,是尊称,以法为师,为法师人,故云法师。 合之曰“三藏法师”,意谓凡能作主译者,务须精通佛教之经律论三藏,融贯古今之风土人情、文人景观、及其两土语言等,并非所有人都能作主译。 竺法护:乃法师别名,根据历史记载,梵文竺昙摩罗刹,竺是姓;昙摩罗刹,义译为法护,是名。 法师是月氏国人,世居炖煌郡,有刹法师之称、敦煌法师之号。 法师年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日诵万言,过目不忘,自能会意,天性纯良,操行精苦,笃志好学,万里寻师,是以博览六经,游心七籍,世上毁誉,未尝芥抱。 是时晋武之世,寺庙图像,虽崇京邑,而方等深经蕴在葱外,师乃慨然发愤,志弘大道,随师至西域,游历诸国,外国异言,三十六书,师皆遍学,贯综诂训,音义字体,无不备识,遂大斋梵经,还归中夏,自炖煌至长安,沿路传译,经师所译,有《正法华经》等,共一百六十五部,广为流传。 晋武之末,隐居深山,山有清涧,恒取澡漱,后有采薪者,秽其水侧,俄顷而燥,师乃徘徊叹曰:“人之无德,遂使清水辍流,水若永竭,真无以自给。 ”言讫,正移走间,而泉涌满涧,其幽诚所感如此。 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精勤行道,于是德化遐布,声盖四方,僧徙数千,咸所宗事。 及晋惠帝西奔,关中扰乱,百姓流移,师与门徒避地东下至渑池,遘疾而卒,享寿七十有八。 译:译者易也。 谓易梵文而成中文。 按周制有四方译官:东方曰寄,南方曰像,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本来印土居西,应云狄鞮,今言译者,因当时北方译官兼通西语,腾兰初至由其证译故,至今相传。 总之,这部《佛说盂兰盆经》是西晋时代的精通三藏的竺法护主持翻译成华文的。 发布时间:2024-08-31 08:31:3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7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