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德山禅师吹烛悟道因缘 内容: 德山禅师吹烛悟道因缘(禅宗)“德山棒,临济喝”誉满禅林,德山、临济两大禅德,是禅宗里棒喝交驰的两位大祖师。 德山宣鉴禅师,俗姓周,二十岁出家,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 他原在四川讲《金刚经》,时称“周金刚”,著书注解《金刚经》,书名《青龙疏钞》。 他听说南方禅宗倡导“见性成佛”,顿悟本来,当下是佛。 他以为是“魔说”。 依教下的理论,须要千劫学佛的威仪,万劫学佛的细行,然后成佛。 他南方魔子,竟敢说即心是佛! 于是他便发奋,担着《青龙疏钞》,直往南方,去破这些魔子。 走到澧洲这个地方,见一位老婆婆在路边卖油糍。 油糍是当时的一种食品,类似于现在糯米做的汤团。 他走得肚子饿了,便放下担子,要买油糍作点心吃。 老婆婆问他挑的是什么,他说是《青龙疏钞》,解释《金刚经》的。 老婆婆说:“我有一个问题,你若答得出来,我就布施油糍给你做点心;若答不出来,就请你到别处去买。 ”德山说:“可以,你问吧。 ”老婆婆说:“《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上座您要点哪个心呢? ”德山善于讲《金刚经》,原以为自己通达经中奥义,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得住他,谁知到这里却被一个老婆婆问倒了。 他干瞪眼答不出话来,老婆婆就指示他去参问附近的龙潭崇信禅师。 德山到了龙潭禅师那里,一进门就说:“早就向往龙潭,谁知到了龙潭,潭也不见,龙也不现。 ”龙潭和尚从屏风后走出来,说:“你已经亲自到了龙潭了。 ”诸位,“潭也不见,龙也不现”怎么会是“亲到龙潭”呢? 这就是接引他。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假如见潭、见龙,那就着相了。 不见潭、不见龙,正好离相而见本性。 再者,我们的佛性本来就是离相的啊,“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龙潭禅师是一语双关! 但周金刚当时心粗,没有当下契入,只是依礼貌顶礼而退。 到了晚上,德山入室参问,他善讲《金刚经》,讲了很多《金刚经》的义理,龙潭禅师只是唯唯噢噢应付。 天已经很晚了,龙潭和尚说:“夜已深,你下去休息吧。 ”德山就道个珍重,揭帘而出。 他一看外面很黑,伸手不见五指,便又退回,说:“外面黑。 ”龙潭禅师就卷了个纸卷当蜡烛,点着了递给德山。 德山刚接到手里,龙潭禅师却“扑”地一下把火吹灭了。 德山豁然大悟,立即向龙潭禅师礼拜。 “吹烛”怎么就能悟道? 这里面有什么道理? 若诸位在这里透不过,回去好好参一参。 龙潭和尚说:“你见了个什么,便礼拜? ”德山回答说:“从今以后,我再不怀疑天下老和尚说的话! ”第二天,龙潭禅师上堂云:“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自老婆婆始,早已两棒三棒了也!)。 他时异日,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 ”德山把《青龙疏钞》堆在法堂前,举着火炬说:“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从这种词语里,可以看出德山禅师的文彩,那《青龙疏钞》一定写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 太虚、巨壑(大海)比喻佛性,玄辩就是玄妙的思辩,枢机比喻聪明智慧。 穷尽了玄妙的思辩,也只像一根毫毛放在太空里;竭尽了世间的聪明才智,只好比一滴水投入大海。 佛性就是如此广大无边。 德山禅师竟把他沥尽心血写成的《青龙疏钞》付之一炬。 据元音上师讲法编辑整理 发布时间:2024-06-22 10:46:0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