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无量义经序 内容: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无量义经者。 取其无相一法。 广生众教。 含义不赀。 故曰无量。 夫三界群生随业而转。 一极正觉任机而通。 流转起灭者。 必在苦而希乐。 此叩圣之感也。 顺通示现者。 亦施悲而用慈。 即救世之应也。 根异教殊其阶成七。 先为波利等说五戒。 所谓人天善根一也。 次为拘邻等转四谛。 所谓授声闻乘二也。 次为中根演十二因缘。 所谓授缘觉乘三也。 次为上根举六波罗蜜。 所谓授以大乘四也。 众教宣融群疑须导。 次说无量义经。 既称得道差品。 复云未显真实。 使发求实之冥机。 用开一极之由绪五也。 故法华接唱显一除三。 顺彼求实之心。 去此施权之名六也。 虽权开而实现。 犹掩常住之正义。 在双树而临崖。 乃畅我净之玄音七也。 过此以往法门虽多。 撮其大归数尽于此。 亦由众声不出五音之表。 百氏并在六家之内。 其无量义经。 虽法华首戴其目。 而中夏未睹其说。 每临讲肆。 未尝不废谈而叹想见斯文。 忽有武当山比丘慧表。 生自羌胄。 伪帝姚略从子。 国破之日。 为晋军何澹之所得。 数岁聪黠。 澹之字曰螟蛉。 养为假子。 俄放出家。 便勤苦求道南北游寻。 不择夷险。 以齐建元三年。 复访奇搜秘远至岭南。 于广州朝廷寺。 遇中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 手能隶书。 口解齐言。 欲传此经未知所授。 表便殷勤致请。 心形俱至。 淹历旬朔仅得一本。 仍还峤北赍入武当。 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 顶戴出山见校弘通。 奉觌真文欣敬兼诚。 咏歌不足手舞莫宣。 辄虔访宿解抽刷庸思。 谨立序注云。 自极教应世与俗而差。 神道救物称感成异。 玄圃已东。 号曰太一。 罽宾以西。 字为正学。 东国明殃庆于百年。 西域辩休咎于三世。 希无之与修空。 其揆一也。 有欲于无者。 既无得无之分。 施心于空者。 岂有入空之照。 而讲求释教者。 或谓会理可渐。 或谓入空必顿。 请试言之。 以筌幽寄。 立渐者。 以万事之成。 莫不有渐。 坚冰基于履霜。 九仞成于累土。 学人之入空也。 虽未圆符。 譬如斩木去寸无寸去尺无尺。 三空稍登宁非渐耶。 立顿者。 以希善之功。 莫过观法性。 法性从缘非有非无。 忘虑于非有非无。 理照斯一者。 乃曰解空。 存心于非有非无。 境智犹二者。 未免于有。 有中伏结。 非无日损之验。 空上论心。 未有入理之效。 而言纳罗汉于一听。 判无生于终朝。 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 妙得非渐理固必然。 既二谈分路两意争途。 一去一取莫之或正。 寻得旨之匠。 起自支安。 支公之论无生。 以七住为道慧阴足。 十住则群方与能。 在迹斯异语照则一。 安公之辩异观。 三乘者。 始篑之日称。 定慧者。 终成之实录。 此谓始求可随根而三。 入解则其慧不二。 譬喻亦云。 大难既夷乃无有三。 险路既息其化即亡。 此则名一为三。 非有三悟明矣。 生公云。 道品可以泥洹。 非罗汉之名。 六度可以至佛。 非树王之谓。 斩木之喻。 木存故尺寸可渐。 无生之证。 生尽故其照必顿。 案三乘名教。 皆以生尽照息。 去有入空。 以此为道。 不得取像于形器也。 今无量义亦以无相为本。 若所证实异。 岂曰无相。 若入照必同。 宁曰有渐。 非渐而云渐。 密筌之虚教耳。 如来亦云。 空拳诳小儿。 以此度众生。 微文接粗渐说或允。 忘象得意顿义为长。 聊举大较。 谈者择焉。 发布时间:2023-06-16 15:25:1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2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4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