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人最大的毛病,是缺乏远见 内容: NEW  BOOK2019《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连载 24往期:《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1《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2《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3《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4《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5《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6《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7《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8《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9《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0《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1《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2《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3《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4《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5《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6《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7《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8《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9《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0《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1《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2《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3五,相续中显现证悟后不要放任自流,而要无散乱实修   初步开悟以后,必须认真修行。 在没有开悟的时候,大家都很期待开悟,然而,当我们对空性、光明、明心见性稍稍有一点体悟的时候,反而开始懈怠。 很多人对证悟的理解不是很准确,以为证悟就是成佛,可以万事大吉。 其实,除了极少数根机上乘的人会在特殊情况下一证悟就直接成佛或证悟菩萨一地以外,普通人初步的证悟不但不是成佛,连菩萨一地都没有证得,只能算是加行道。 从禅定的角度来讲,还不一定能达到加行道的水平。 初步证悟不是很难,但这种证悟还不稳定,证悟以后还任重而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加努力地用功,否则证悟的境界有可能完全退失。 尤其是没有修加行的人,由于基础不扎实,根机不牢固,即使偶尔少数人修寂止或正行开悟了,也可能功亏一篑。 很多处于加行阶段的修行人就是这样,虽然出离心、菩提心方面有一些体会和进步,但因为还没有证悟,不知道空性是什么,所以很多烦恼不能解决。 在面对破产、离婚、失恋等意外的时候,仅仅依靠出离心和世俗菩提心,效果不会很明显。 即使在刚刚证悟的时候,修行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 此时面对生活当中的巨大痛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随着证悟境界的逐步提升,就可以在生起一个痛苦念头的时候,立即在第二刹那间把它化解。 此时痛苦已经无法在自己心里立足,我们已经可以轻松自如地解决各种问题,不再像以前一样脆弱不堪,开始变得坚强自在,不由得法喜充满。 如果再乘胜追击,进一步加强修行的力度,修行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强。 此时就可以把自己体悟空性的方法告诉其他人,让其他人也通过这种方法去证悟。 因为感觉到有了把握,已经稳操胜券,所以怡然自得。 修到菩萨一地的时候,叫作极喜地——发现自己已经证悟了空性,从此再也不会因为杀盗淫妄之业与贪嗔痴烦恼而流转轮回,达到了饶益自己的目的,所以喜不可言,这是自利的角度。 同时,因为发现自己真正有了度化众生的力量,可以将这种方法告诉大家,让其他人也依此而脱离轮回痛苦。 此时,度化众生不再是虚无的口号与心愿,所以更是欢天喜地,这是利他的角度。 此时虽然不是菩萨一地,但因为发现自己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已经接近于菩萨一地,所以会更加精进地修行。 问题出在开悟之初,此时的证悟还非常模糊,还不能得心应手地化解痛苦,如果不持续修行,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 所以,证悟以后要继续打坐,祈祷上师三宝,积累更多资粮,阅读大圆满的书籍,精进地修持上师瑜伽,这样证悟境界会从模糊到清晰,直至手到擒来。 人类大多数的痛苦,来自于精神。 解决精神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证悟的智慧。 修各种禅定,只能暂时减少一点痛苦,却治标不治本,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如果要根治痛苦,唯有智慧。 没有智慧的禅定,就像动物的冬眠或发呆,不能解决生死问题,我们不要追求这些感受。 即使有一些特殊的喜悦感受,也只是感受而已。 这个感受叫作禅悦,外道修行人就喜欢追求这种感受。 但这只是五蕴当中受蕴的一部分,不能让我们照见心的本性,所以没有用。 佛教徒修禅定,不是为了这种感受,而是要断除所有的烦恼,最后解脱成佛。 有人会问:既然痛苦无法击退我们,不能给我们造成伤害,那证悟之后的我们是不是变成像石头、木头一样全然死寂呢? 不但不会变成麻木不仁的石头、木头,精神的灵敏度甚至会比过去强几十倍。 之前,我们对轮回痛苦的认识,对众生的同情心、悲悯心都微不足道,证悟以后,我们对众生的慈悲心会比证悟之前强烈成千上万倍。 六,相续中生起修行境界后不要趋入喧嚣的红尘,而要坚持实修。 当开始对出离心、菩提心稍稍有一点体会,或是对空性有一点点模糊的体悟之后,就要尽量回避世俗琐事,甚至包括念咒、绕塔、当义工等善法类的琐事,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到修行上。 哪怕是闻思,也可以适当地放弃一部分。 当然,此处并不是说要永久地放弃闻思,连三地菩萨为了听一句佛法,都宁可放弃自己的生命,更何况才疏学浅的我们? 但此时只是暂时放下,不要学太多,全力以赴地修法,让体悟快速成长。 当修行方面没有任何体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认知时,不要失望,要有耐心。 做任何事情,包括工作、生意都是一样,不可能当即见效。 赚钱、播种,都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当机缘成熟的时候,才可以坐享其成。 修行更是如此,需要有高瞻远瞩的胸怀与眼光,不能鼠目寸光。 世俗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远见,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对长远的目标兴味索然。 修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感觉以后,就不知所措、灰心丧气,有些人就认为,一定是我业障太深重,与这个法没有因缘,继而断然退失。 退失以后,就一辈子都没有勇气再去修行,直至临终,都只能抱憾而去。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也是急功近利,只要拿了一点钱到寺院去念经,或刚刚做了一件善事,就想立竿见影般地看到效果,否则就会大失所望,认为因果不存在,这是凡夫最大的毛病,这叫作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会让我们不愿意修前行等基础修法,妄想直接就修大圆满、修禅宗。 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不就是迟迟不会开悟,即使开悟了,也很快会消失无踪。 这反而让他们对禅宗的明心见性,对大圆满等修法产生怀疑。 所以,修行要有耐心与恒常心,否则将一无所成。 只要方法没有错,早晚会有回报。 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修行的力度。 对追求解脱的修行人来说,此处说的几个问题都相当重要,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七,承诺立誓后三门不要放逸无度,而要实修三学。 受居士戒、菩萨戒、密乘戒等等,是一种承诺。 发愿闻思修行,念多少遍经或咒等等,也是一种承诺。 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承诺。 一旦承诺了,就要言出必行。 现在很多人因为承诺太多,变得压力重重,兑现承诺的时候,已经没有积极喜悦的心态,而变得勉强和被动,这样已经没有多大的功德和意义了。 无论做任何善事,只有在法喜充满的情况下欢欣鼓舞地做,才能叫作精进。 勉为其难地行善,都不敢判断究竟是不是善,因为内心已经播下一个厌恶行善的种子,其影响可能会很长时间无法遇到佛法,可见其后果相当严重。 区分善与恶的标准,不是外在的行为,而是内在的发心。 如果闻法的时候,因为讲课时间比较长,心里或身体受不了,一直希望讲课快点结束,心里十分厌烦和抗拒,这是非常不好的心态,会造作不善的罪业。 如果发现自己有了这种心态,应该立刻离开现场。 虽然闻思半途而废有点遗憾,但也没有厌倦反感闻思所造的罪业严重。 To Be Continue人类大多数的痛苦,来自于精神。 解决精神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证悟的智慧。 ——慈诚罗珠堪布长按二维码关注 发布时间:2019-10-10 16:31:37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7:4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