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做腊八粥的布袋和尚 内容: 苏州西园罗汉堂里,迎门有一尊手拿红布袋、挺着个大肚皮、脸上笑眯眯的和尚塑像,人们称他是弥勒笑佛,也有人叫他布袋和尚。 相传腊八粥就是由他开始传下来的。 据说很久以前,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来了个挂单和尚,名叫阿二。 他是从天台山国清寺来的,年纪已经四十出头,腰圆臂粗,五短身材,身上背着一只红布做的乾坤袋。 西园寺里的老当家一见阿二和尚,便恭恭敬敬地问:大法师精通佛经,还是擅长说法? 阿二搔搔头皮,将头摇摇。 老当家顿了一顿,又问:你会管香火、侍候施主吗? 阿二还是搔搔头皮,再把头摇摇。 这时,阿二看老当家的脸色不对,知道自己是个不受欢迎的,不过多少年来,一直听说姑苏西园是座名寺大院,在这里可以结交天下名僧,如若来个推出日头早关门,我岂不一路辛苦白费心? 所以,他又手合十,对当家师作了一个揖,说:小僧种田出身,不论何种粗活,都能应付,请当家师作主。 老当家看看对方还蛮结实,出言吐语也忠厚老诚,心想斋堂里正缺少人手,何不派他去做杂务呢? 于是阿二和尚便做了一名火头僧。 像西园这样大的寺院,吃饭的和尚有五六百。 阿二每天起早摸黑,挑水、淘米、洗菜、烧火,忙得团团转,一有空闲,还要到蔬菜园里除草浇水。 亏得阿二身大力不亏,手脚又勤快多做点事体不在乎。 阿二还有个好习惯,每次烧火辰光,眼睛总是盯在稻柴上,只要发现稻穗头有谷子,哪怕是一粒,也要拣起来,剥去谷壳,然后放在乾坤袋里;汰过碗盏淘过米,也勿肯立即把水倒掉,先要淀一淀,慢慢地倒掉污水,把剩下来的饭粒、米粒捞出来,摊在芦席上晒干,然后也放进乾坤袋里。 在地头上拾到一粒豆、一棵菜,也总是烘烘烤烤,统统放到乾坤袋里。 阿二每天身不离袋,袋不离身。 这样日复一日,天长日久,经过三年时间的收集,五花八门的食物少说足有两石半。 有一年阴历十二月初八,西园寺里所有的和尚,在大殿里讲经、拜忏、做道场,十分热闹,来做佛事的人也不少,单是施主就有上百名。 那天因为管钱粮的和尚也上大殿去念经了,一时糊里糊涂,竟忘记开仓取米粮。 阿二和尚左等右等,都不见那个大和尚的影子。 那么去喊他一声,也不行,因为对和尚来说,佛法大如天,随便闯经堂就是触犯佛法,轻的要执法刑杖三百,重的要敲断双脚。 阿二虽然老实,这个规矩,他是万万不敢破的。 怎么办呢? 这时阿二抬头望望天,满天飘起了鹅毛大雪,时间又紧,就是上街去买,也要耽误几百人的开饭辰光。 阿二前思后想,没个好办法,最后想到身边的乾坤袋,心里说:把三年中积攒下来的食物倒入锅内煮一煮,不就解了这个急吗? 想到这里,他高兴得一拍大腿跳了起来。 不一会儿,笃笃笃,开饭的云板敲响了。 五六百个和尚排着队进入斋堂。 他们心里都在想:嗯,今朝是佛主得道之日,一定可以吃一顿丰盛的素斋。 可是走进斋堂一看:啥个物事呀! 粥勿像粥,饭勿像饭,菜勿像菜! 个个和尚眼睛都定住了,心里冒火。 不过和尚有个规矩,吃饭不可多嘴多舌,叫吃就得吃,不吃也得吃,所以一个个只好闭拢眼睛吃下去。 嗨嗨,等到上口一吃,倒是味道蛮好,特别开胃,个个争先添盛,恨不得连洗锅水都喝下去。 寺里老当家也觉得蹊跷,问阿二:这叫什么素斋啊? 阿二就原原本本告诉了老当家。 老当家听后,双手合十说:善哉! 善哉!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阿二积福,功德无量,真是可敬可佩可贺! 在场的和尚听了,也个个称赞阿二和尚那种勤俭节约的精神,一致公认阿二和尚烧的饭是皆大欢喜。 后来和尚商定,大家平时都要珍惜粮食,到每年阴历十二月初八都来烧这种粥吃。 后来,这种做法传到老百姓家里,竟成了一种民间因袭相传的风俗。 这种粥就叫做腊八粥。 发布时间:2023-05-05 08:45:35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26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3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