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大师 内容: 农历八月二十,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大师圆寂纪念日! 他精通多国文字,悲心深广,广译经典,开启了汉传佛教的大乘气象;身为法师,他一生中两次被逼舍戒还俗,娶妻甚至生子,却不负如来不负卿。 因此有人说,他是离红尘最近的高僧。 他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与玄奘大师、不空大师、真谛大师,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我们今天熟知的《妙法莲华经》《金刚经》《佛说阿弥陀佛经》等等均出自大师译笔下。 佛国神童、天赋异禀据说,当母亲怀他时,记忆或理解倍增于从前,甚至能无师自通天竺语。 有位阿罗汉达摩瞿沙说:这种现象,必定是怀有智慧的孩子。 舍利弗在母胎时,其母智慧倍常正是前例。 等到鸠摩罗什出生时,其母便顿时忘却天竺语。 12岁时,鸠摩罗什跟随母亲游历各国,遍访名僧大德,深究佛法妙义。 在疏勒国的一所寺院参学时,鸠摩罗什看到一个大铁钵,觉得好玩,就顺手拿起戴在头上,当时并没感觉到沉重。 他觉得奇怪:这么大的铁钵怎么这么轻呢? 心中刚起了这个念头,铁钵顿时变得奇重无比。 他双手托举不住,铁钵铛的一声掉到地上。 母亲闻声而来,鸠摩罗什说:因为我的心有分别,铁钵就有了轻重。 佛法说境由心造,现在我明白了。 此后修习佛法,我再也不敢让心散乱了! 身负使命、缘深愿坚母亲在天竺国勇猛精进修行,证得三果阿那含。 后来母亲要返回天竺隐修,临行前她对鸠摩罗什说:儿子,你担负佛法东传的使命,但道路曲折艰难,你也将历尽人间煎熬。 鸠摩罗什说:假如能使大乘佛法流传东土,使迷蒙众生得以醒悟,即便历尽人间煎熬,我也无怨无悔。 传播法音、广译经典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大师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大师主持译经事业。 尔后十余年间,大师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 据《出三藏记集》载,大师自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间,译出经论300余卷。 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毗婆沙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及《十诵律》等。 所译经典极为广泛,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派论书,内容信实,文字流畅,有些经典后虽有新译,仍难以取代。 从其译本出现,流传至今经历千年而不衰,其家喻户晓的流行程度有目共睹,在中国译经和佛教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译经的同时,大师也注重培养僧才。 他门下弟子三千,名僧数十人,其中以僧肇、僧叡、道融、道生最为著名,被称为什门四圣。 生吞铁针、唯舌不灰姚兴认为鸠摩罗什智慧超凡,应该有承继之人: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 于是,他强迫鸠摩罗什接受了宫女10名,不让他再住僧坊,而是另立房舍,供给丰盈。 大师娶妻生子,引起众多议论。 有僧人对鸠摩罗什生起轻慢之心,有僧人则羡慕他艳福不浅,妄想仿效。 一天,在斋堂用餐时,鸠摩罗什让侍者端来满满一钵铁针,他面色凝重地说:如果有人想学我,一定要学习全部,不要学习某些不如法的部分。 否则,请各自安心办道,谨守戒律,切莫再滋生妄想。 说完他用筷子夹起铁针放进嘴里,像吃饭一样,将满钵铁针吃进肚里。 这稀有的示现,令僧众们惊服,原来心怀妄想者也感到非常惭愧。 虽然如此,每次登座讲法时,鸠摩罗什还是提醒僧众,应以他的著译事业而不是生活行事为准绳。 他说:莲花生长在淤泥中,却能出淤泥而不染,你们但取莲花勿取泥啊。 大师圆寂前与众僧道别时曾说: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存其本旨必无差失。 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 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 公元409年大师圆寂,荼毗后果然舌根不烂,是为大师开佛知见,传佛心法,印之明证! 遵照大师遗嘱,僧众们将他的舌舍利护送到凉州鸠摩罗什寺(今甘肃武威),建塔供奉。 而这座世间唯一的舌舍利塔,至今仍高耸于天地之间。 发布时间:2023-05-04 08:44:2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26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