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阿惟越致遮经 不退转法轮品第一 内容: 闻如是一时。 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彼时世尊,於後夜起三昧正受。 号离垢光。 文殊师利童子菩萨。 亦以普明三昧。 弥勒菩萨导众大士普显三昧。 於是贤者舍利弗。 後夜寤起自出其室。 发心往诣文殊师利。 欲入其室。 未入之顷。 见佛神室则前进矣。 睹十万莲华不可称计围绕佛屋。 又复遥闻大音乐声若干种响。 其大莲华自然衍光。 遍照祇树。 悉周舍卫靡不见焉。 三千大千佛之境界光耀巍危时舍利弗。 即立不行。 抑而不候文殊师利。 不自觉耳处于其室。 住文殊师利前。 睹加趺坐淡然而定。 时舍利弗。 即为弹指永不寤矣。 声发洪音亦不兴也。 又一心观文殊师利。 现大变化感动如此。 自察其身在於大海。 愕然欲出文殊师利三昧之室了不能退。 将以神足起踊於空。 亦复碍矣。 尽现神力不得游腾。 又见己身。 与文殊师利及其室宇。 自然东行。 时舍利弗。 立文殊师利前。 结加趺坐视之无厌。 尔时东方度是佛土。 恒沙等刹。 其世界名不退转音。 佛号最选光明莲华开剖。 贤者舍利弗从文殊师利见彼圣尊。 一切毛孔悉出莲华。 又其莲华各周四十万里皆照三千大千佛土。 彼诸莲华。 有十万数妙宝为茎。 及以金刚紫磨黄金师子之座。 一切菩萨皆坐其上。 於无上正真之道不退转。 以得总持五通自乐成就法忍。 三十二相庄严其身。 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至真等正觉。 齐生莲华清净无瑕。 其色百千不可称数。 青琉璃茎姝妙交络。 上好栴檀珍宝为座。 殊异珠铃垂布四面。 彼座独空。 文殊师利即处於上。 与其莲华师子之座。 踊变上至三十三天。 寻还诣佛稽首作礼。 绕佛三匝还坐莲华。 彼世尊前叉手自归。 於是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等正觉问文殊师利仁者,何来枉至此土。 文殊师利答曰:唯然世尊,从忍界来。 尔时彼佛侍者,号柔音软响菩萨大士。 志于无上正真之道逮不退转,则莲华上更整衣服。 长跪叉手问彼佛曰:其斯忍土离是几何其佛告曰:西方去此恒沙等刹。 有忍世界。 是文殊师利从彼土来。 柔音软响菩萨又问佛言:其忍世界佛号云何。 今现在乎。 世尊告言:字曰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 现在讲法。 又问佛言:其佛大圣云何现法。 佛言:开三道教。 侍者又问。 何谓为三。 声闻缘觉及弘佛道。 释迦文佛说法如此是三道教。 侍者又问诸佛世尊说经开化不普等乎。 佛言悉等柔音软响。 又问佛言:何谓为等。 世尊告曰讲不退转。 此谓平等。 又问何故。 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宣三道教。 其佛告言:彼土人民刚强难化。 心劣意弱。 难以一乘救化度矣以是之故。 诸佛世尊善权方便而为说法。 能仁如来兴五浊世。 以斯善权随时之义而济度之。 又复问曰:唯然世尊,彼忍世界讲法所化勤劳之难。 乃如是乎。 佛言实然。 有勤危患。 侍者复问。 我等世尊,快哉善利。 不生彼土。 佛言且止。 无得说此。 宜当舍之。 自改悔过。 又问何故改往修来而忍世界讲法甚难。 以故吾等不愿彼土。 世尊答曰:诸贤莫念。 重说此辞。 当自改过。 所以者何。 於是佛土。 修二十亿那术百千劫殖众德本。 不如忍界从明至食。 为人讲说度无极法。 开化愚冥归命三宝。 令受五戒。 释于声闻缘觉之道。 是菩萨大士甚难於彼。 何况诲之使为沙门。 捐俗近道以法将护劝助导示善法之义。 或复昌显立之大道。 此为菩萨大士难及之教。 所以者何。 其忍世界多有患难。 又问何患。 世尊答曰:柔音软响。 使贤者身寿。 於那术亿百千劫闻受无数诸佛国土本命极长。 不可穷究。 共计忍界怀淫怒痴无量恶法而不可荆今吾口说彼人罪福因缘所著。 又以佛慧了了分别。 其忍世界瑕秽之垢。 未央可竟。 尔时柔音软响菩萨大士。 三反扬声而叹颂曰:妙哉能仁如来。 最慈师子人中之王。 道德巍巍无所罣碍。 念世尊明肃然恭敬。 因本功德其意之愿。 而为众生乃忍劳谦讲说道义。 除淫怒痴无量蹇法。 教发声闻缘觉之心。 开化以渐使逮佛圣。 显道深慧用一切故游众德本。 志无荣冀。 诸菩萨等取七宝华。 其色光耀。 无数百千清净无埃。 又无量叶生金刚茎。 其华之藕上犹交露。 微妙栴檀众宝合成。 婴珞分布而为庄严。 心达眼明宿之本德。 所发兴化现雅圣行,犹如幻化。 欣悦盛意踊在虚空。 手执此华。 遥向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 顾彼忍界一心散华。 如雨宝盖缯采幢幡。 秉志供养能仁如来。 已散众香。 而烧栴檀杂香捣香。 自於彼土五心投地。 西向稽首应时赞曰:南无能仁佛等正觉。 及彼忍界菩萨大士。 无极德铠志於精进。 意无慢恣德备巍危其心究竟极尊圣妙。 奉於正法以法为力慈愍众生。 而奋大光等习一乘。 异口同音俱共叹曰:愿欲奉觐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及诸菩萨。 佛之教训令不断绝。 於是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 闻诸菩萨歌颂之声。 察其心源为诸菩萨大士衍以佛法。 分别要义令心悦豫。 告菩萨言:诸族姓子。 汝等宁睹能仁无著正觉及忍世界诸菩萨学人民之处。 修彼佛教顺化众生。 欲度危厄。 志怀慈愍。 於深妙法未尝恐惧不以为难。 未尝谤讪殖众德本。 心无所著不望想报。 奉於六度无极之行。 菩萨大士生忍世界。 即崇能仁如来宿之本愿。 遵奉正法以道为力。 觉诸佛行。 菩萨答曰:唯然世尊,承佛圣旨普悉见矣。 又去来现在诸佛之慈恩也。 永无疑网。 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等正觉。 告柔音软响菩萨。 汝等当与文殊师利俱至忍界。 奉修训诲使心? 然。 柔音软响菩萨白文殊师利。 吾等欲诣能仁如来观忍世界。 承仁圣慧令愿得果。 文殊答曰:快哉行矣。 众族姓子。 诸佛世尊难见难遇。 所以者何。 亿世时有。 当共佥然供养奉事。 所以出世於十方界。 矜愍众生化入大道令逮觉慧。 当为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类。 供顺修礼诸佛世尊谘问经典。 令十方人获致上庆。 菩萨答曰:令吾等身与尊者俱。 奉见诸佛归命启受。 习学圣智慈化群黎於是文殊师利。 稽首礼彼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至真等正觉。 绕其三匝。 与诸菩萨恭肃敬意。 及舍利弗。 闻佛说法受其教令视佛无厌。 观身五事若如幻。 各以华香栴檀杂香捣香缯采幢幡以供养佛。 蒙佛本德心坚意固。 遵奉三宝。 欲度众生奉侍佛焉。 说此適竟。 如伸臂顷忽然不现,则至东方恒沙等刹佛世尊前。 皆听诸佛等衍是经。 讲不退转方等无垢清净之明。 彼诸佛土悉无女人。 亦无声闻缘觉佛教。 一切佛土德义悉等鲜洁之命,犹如最选光明莲华开剖如来佛土等无差特。 菩萨道场充满佛国。 彼诸世尊莲花皆同出其脐中文殊师利普如座上感动变化。 威仪如一供养诸佛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方下方。 时於十方各如恒沙诸佛之土。 文殊师利悉现其前无不周遍彼诸如来尽悉讲是不退转轮方等无瑕。 一切侍者恭敬肃肃。 志存大道。 在莲华上长跪叉手。 自问其佛。 能仁如来何故兴此三道之教。 悉欲往诣能仁如来谘启法化。 从文殊师利求恩见济。 十方亦告诸菩萨曰:汝等侍卫文殊师利。 俱至能仁如来佛土。 於是忍界阎浮提处。 夜尚未明。 贤者阿难。 时见光明从轩窗入。 即从卧起欲出精舍。 睹其祇洹光耀如昼。 仰观虚空亦不见月。 察其祇树但睹其水。 青青如璧柔软且清。 了不复见树木房室。 心自念言:今日旦当讲大深法。 以故先现此之瑞应。 於时阿难。 举足入水水不著足。 无所湿溺欣然大悦。 往诣神室欲见世尊,见千万莲华绕佛神室。 又闻洪音作若干伎。 莲华出光照於祇洹及舍卫城。 三千大千世界靡不明达。 志怀欣豫。 偏袒右肩长跪叉手稽首作礼自归於佛。 明星出时夜以向晓。 诸大莲华绕佛室者,大莲华入於祇洹正住於中。 阿难心念。 今吾宜往为佛施座。 此则说法本之瑞应。 適布座竟。 寻时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十方佛土各十恒沙亦复如是,大意咸达莫不惊欣青莲华红莲华黄莲华白莲华。 普遍佛国。 自然生树。 枝叶华实亦以茂盛。 诸比丘众各欲出屋不能自致。 见祇树园为水所溺水软且清。 住精舍户惟见大光。 各心念言:今日当说大微妙法以故先现此之变应。 彼时世尊能仁大圣。 从三昧兴出其神室。 就师子座佛身適坐。 应时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身奋大光色色各异不可称计。 於彼黎民莫不睹焉。 於是文殊师利周於十方。 与众菩萨游诸佛土普供养遍。 是大菩萨导众大士。 神足示现不可思议救利萌类。 持顺佛法教化度脱。 随众所乐而以开导。 为十方人各说法竟。 文殊师利见能仁如来坐师子床。 诸菩萨俱於祇树园从地踊出。 与无央数亿亿百千那术兆垓一切菩萨。 绕佛世尊无量之匝。 各化莲华不可称计。 有十万叶其色各异以供养佛。 是诸莲华布佛境界无空缺处。 又此菩萨散栴檀香杂香捣香妙香。 其香悉熏三千大千之国土。 皆兴美香。 布施遵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 善权方便神通之香。 分流法香。 六度无极菩萨微妙道慧之香。 具足经义修行之香。 是辈众香尽衍大光。 其明周遍十方佛前。 勇猛意强承佛威化。 供养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 过大精进勤修正道。 其心坚固莫能逾者,归命如来。 时文殊师利与诸菩萨一切众生。 庄严如意摩尼。 现众宝树八品行行。 有名宝树边竖幡。 交露珠帐紫磨黄金。 而以校成明月珠地。 化造屋室讲堂楼阁。 天窗轩牖刻镂笼疏。 泉源陂池江河之流。 苑囿泉水中生莲华。 青红黄白叶皆明珠无不周遍。 地出甘露有八味水。 欲悦众生示现大道发菩萨意之所当行。 故为一切垂哀变化。 文殊师利承佛圣旨。 顺己道力。 能仁如来本之所愿。 故以此变开化众生。 柔音软响菩萨等俱多所劝助。 不可思议无心不心。 善心思唱导被大德铠。 顺其精进身行高德。 昔心所志庄严虚空。 一切毕竟皆住佛前。 於是世尊游以道教。 放法光明照文殊师利。 及诸菩萨大士之等使有床座。 应时自然十万莲华从佛身出光色无数不可称限。 百千显耀而独照明。 以宝为茎。 珍宝之珠遍垂周匝。 摩尼交露栴檀杂香师子之座。 是诸菩萨大士之众。 皆坐其上处于虚空。 时能仁佛。 脐中有光。 号曰金刚。 又名救济众生之类。 而放此明。 亿百千莲华光曜各异。 无能计量莲华光明。 清净微妙紫磨金色。 交露之帐甚香鲜洁。 显照十方无所罣碍。 此莲华中自然化出亿千莲华。 一切诸佛皆受法界平等一类。 训诲众生起度脱门。 及言教声空无思想。 不愿之法无有邪行。 不起不灭三世等空。 其目清净自然轨迹。 化出亿千名宝莲华。 文殊师利安详雅步。 其心寂然则坐其上。 不著佛身佛体无想。 心念世尊觉了一切。 所志三昧号逾金刚。 而学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之法,则行越空无不慕三昧。 於是世尊见文殊师利。 及十方佛国菩萨大士坐讫悉定。 修诸佛法供养过去无数大圣。 文殊师利所见摄持心不怯弱。 顺佛道行处师子座。 时佛则告贤者阿难。 汝去遍令舍卫祇树园中内外。 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 信乐三宝佛众僧。 殖诸德本行欲向城。 悉使来集今当说法。 阿难。 受教遍行宣命。 比丘对曰:吾等今夜见大瑞应。 即时察知当讲大法衍深要事。 欲得往会不能自致。 时阿难问。 何所妨碍。 答曰:皆见祇树为水所溺。 水青如璧柔软且清。 不见树木。 屋室悉没。 惟见大光。 以此之故不能自致。 於是阿难。 具以启佛。 佛告阿难。 此比丘等闭隔不解。 都无有水横造水想。 如此比丘无水谓有。 不但齐是心意不开。 无色痛痒思想生死之识。 反谓有矣。 不持信谓持。 不奉法想奉。 未致八等心想获矣。 道迹往来不还无著之道亦复然矣。 不成声闻心念办矣。 不了缘觉心想致矣。 汝复更往重告来会。 阿难。 受敕一一令语如世尊教。 还白佛言:今四部众皆来集会。 於是世尊,告贤者目连。 汝至三千大千世界。 悉呼深学菩萨大士。 被无极铠志求大乘。 比丘比丘尼。 清信士清信女。 天龙鬼佛犍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人与非人。 使知今日有大法会未闻之要。 四部弟子人与非人。 或在天上或处世间。 皆以奉敬过去诸佛。 志於大乘学住一道。 心慕大慧妙尊最上巍巍无极。 菩萨大士被巨德铠。 求利法义精进不废。 悉使来会听深妙法。 目连受教承佛圣旨。 自以道力如申臂顷。 遍三千大千世界宣告。 如是有未尝法当共普听。 寻以神足还住佛前。 白世尊曰:宣告已周。 尔时四辈围绕充满四十万里。 诸天龙神住於虚空。 五十万里无空缺处。 尔时文殊师利白世尊曰:今四辈人悉来聚会。 诸天龙神填於虚空。 悉共一心叉手礼佛。 皆观如来威神之变。 光耀暐晔靡不通达。 众会坐定恭敬恭肃愿佛说法。 於时世尊即寻欣笑。 七宝莲华从地踊出。 莲华之叶有无央数百千交露之帐。 如大高车超天帝座。 垂明月珠赤珠婴珞众珍为幢。 向於八方欲济八难。 一切众会四辈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 诸天龙神犍沓和等人与非人。 悉坐其上普察尊颜。 文殊师利所从菩萨大士之等。 相好具足威神巍巍志同一类。 在莲华上一心叉手。 恭敬元元察佛圣德。 及文殊师利志求大道。 於是文殊师利前白佛言:今四辈众诸天龙神咸皆渴仰。 愿佛赞说不退转轮离垢之法。 此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 诸天龙神无央数千。 怀笃信想奉法之想。 志八等想道迹往来。 不还无著声闻缘觉各兴此想。 是故世尊蠲除此念。 何故如来光于持信至於奉法显缘觉行。 於是世尊默然不应。 舍利弗白佛言:唯然大圣。 吾於後夜寤起出屋。 诣文殊师利。 睹世尊室则欲进前。 见十万莲华绕如来室。 出大光明照于祇树舍卫国城。 及三千大千刹土。 闻洪法音伎乐之声。 惟佛解说此何感应。 佛言:今当讲此不退转轮。 文殊师利俱共分别是之本瑞。 阿难白佛。 今於後夜见大光明从轩窗入寤。 从坐起出见祇洌为水所溺水软且清。 不见树木及与精舍。 但见大光此何感应。 佛言:今文殊师利。 当说深法不退转轮是之本瑞。 於是世尊,为贤者阿难说颂曰:此诸佛不我,一乘而无上。 其软音勇猛,因缘兴问斯。 是乘则清净,佛道无有上。 普柔音勇猛,今所兴问斯。 此乘无想念,清净离调戏。 普软音勇猛,今所兴问斯。 普软音所问,救济一切乘。 非处无所成,不起亦不灭。 一切所谘嗟,此不成道果。 世尊为本无,此教则成实。 普软音勇猛,今所兴问此。 於此离响者,一切声平等。 普软音所问,因动而有声。 其声不可获,法无响无字。 普软音所问,法声等如风。 离形无所立,欲令度响著。 阿难且听是,普音之所问。 道正法时身,涂想亦复空。 诸佛等正觉,空寂无有相。 说设若不说,一切法无祝平等觉无色,道迹之所趣。 获来不还反,此佛所说法。 离形远众相,如虚空无数。 佛道如不著,此为普音闻。 过去当来佛,于今亦复然。 为现道慧意,未尝见有涂。 不可睹法界,但以音声耳。 分别经本无,此法乃为道。 布施度无极,净戒亦复然。 忍辱度无极,此说现佛道。 精进度无极,一心亦俱然。 智慧度无极,现道之慧明。 佛善权方便,神通度彼岸。 假声讲佛道,於俗无所著。 为现三乘教,宣扬说果声。 导师之所讲,随顺察本性。 吾兴五浊世,知劣懈废人。 故为佛乘者,使人成大圣。 吾现四果音,已成无著道。 因音谓声闻,诸法无缘会。 所谓众合会,教皆有所立。 现在获因缘,故说目前法。 罗汉谓声闻,因观成缘觉。 永不起法忍,菩萨之所睹。 其空无有想,平等禅不愿。 三脱之门音,以故说泥洌不著於往古,来现在亦然。 十方之所兴,不起无所有。 普音今所问,法深妙无量。 逮力之至诚,不废致果想。 以专於一乘,不想一切法。 故启问於佛,德果之缘念。 此三世平等,空寂而无想。 已度一切音,不猗著佛道。 犹如有二十,江水之流沙。 菩萨数如此,普音之所化。 从诸佛听采,菩萨所修行。 三涂適平等,赞扬入大乘。 普音志勇猛,为决除众网。 兴著生德果,故问吾道惠。 此佛所建立,修愿亦如是,游演三乘等,以济勤苦患。 普音志勇猛,因为此等造。 启道师讲法,示菩萨道行。 诸天亿百千,处空供养佛。 志好於德果,欲决此犹豫。 其四辈比丘,比丘尼居士。 想著於德果,故分别令解。 普柔是以问,拔除诸疑网。 此诸菩萨会,犹欲采此法。 发布时间:2023-03-30 08:58:0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27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2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