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二时临斋仪为何收录准提咒探讨 内容: 禅门日诵中有记载关于寺院在早上及中午用餐时的行为、摄心准则。 就是通称的二时临斋仪。 二时临斋仪,是在早午二时用斋之前的仪式。 先称诸佛、菩萨名号,以表供养之意。 之后称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念毕,由侍者默念出食偈咒(即以饭食施于诸鬼神之意)。 然后大众进食。 食毕,念结斋偈,其中仪轨之一段有持诵准提咒,如下:萨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至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 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供养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禅门日诵大概是出现在明末清初,那时也正好流行准提咒。 所以准提咒被运用的机会也增加了。 而也因为如此使得准提咒更为广大僧俗所熟知持诵。 《毗尼日用录》中也提到:乞食偈咒云: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七遍)。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卷下》(清 古杭昭庆万寿戒坛传律比丘书玉笺记)提到:【记】结者。 收归也。 檀越为生善故。 设斋供养众僧。 斋供既毕。 仗咒力加护。 二偈功能。 结其善法。 令不散失。 自他两利。 二施无穷。 故云结斋。 先念准提咒者。 愿所求如意也而为何会收录于其中的原因我想应该是根据经文其中的功能特性云:若乞食时常持此咒。 不为恶人恶狗等类之所恼害。 (诃罗译)若乞食时常持此陀罗尼。 不为恶人恶狗等类之所侵害。 乞食易得(智译)意中所求。 念诵皆得如意(不空译)乞食是印度僧人为资养色身而乞食于人之一种行仪。 又作团堕(即取置食物于□中之义)、分卫、托钵、行乞等。 系十二头陀行之一。 其原始意义有二,即:(一)自利,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 (二)利他,为福利世人,予众生种福机会。 故乞食属僧人清净之正命;若自作种种生计以养其身,则为邪命。 行乞之方法与威仪,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及毗尼讨要卷六载,入城行乞时,道侧而行,左手持钵,次第乞食;以维持生命为限,心不贪著,故得食时不喜,不得亦不忧,唯以除旧疾,养气力为要。 原始佛教时期,僧人用餐,是乞食而来的。 而准提功能文中有关怀到这方面的需求。 所以用餐的仪式中列入准提咒,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根据经文而言持准提咒乞食,较不会有意外伤害,也比较容易乞食得到,也是因为持准提咒会增加福报的原因。 虽然后世汉地寺院已经很少乞食,但有可能取准提经这段功能的缘由。 何以得知列入准提咒是乞食的原因,请见下文:《卍新纂续藏经 第六十册 No. 1117沙门日用》:○乞食(欲入聚落乞食。 先须诵偈云)。 发足向道  当愿众生  趣佛所行  入无依处(在路行时。 应云)。 若在于道  当愿众生  能行佛道  向无余法(入村应云)。 入里乞食  当愿众生  入深法界  心无障碍(旧用准提咒。 本无所出。 故不录。 若到门时。 应云)。 到人门户  当愿众生  入于一切  佛法之门上文记载到乞食的一个行法,附注中写到,原本的版本是用准提咒,但因为不知其采用原因,所以在此版本不收录。 但我们看准提经文即知为何旧版本要采用准提咒的原因了。 另一个原因是持准提咒回向施主,仪轨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供养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以上拙见仅供参考。 发布时间:2023-02-02 08:56:2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1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1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