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阿弥陀经讲要(选) 内容: 佛说阿弥陀经,合能说之佛与所说之佛而立名。 上面的佛字,是本经的能说者──释迦牟尼佛。 故在讲经之前,在会大众须志心诚意的合掌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用意即在此。 然而、佛是通名,十方过去现在一切诸佛都是佛,而且都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和质量的差别。 只要成就福慧二足,到究竟圆满觉悟的地位,都堪称曰佛。 佛以大悲愿力而普度众生,使各个众生离苦得乐,有了利他觉他和自身充分的自觉力;到了佛位,觉悟究竟,福慧亦究竟。 一切佛皆具有十种德号,佛、只是十号中的一个。 这十种德号,都是从修证诸功德所成就。 这本经,为什么不标明释迦牟尼佛的名字? 因为在这时代,在这世界里为大众广说教法的,唯有释迦牟尼佛是独一无二之本师,故不另举其名。 而亦可通摄于其余诸佛,因为释迦佛所成就的福德智慧,与十方诸佛平等无别,所谓佛佛道同。 故举释迦,亦即举十方诸佛。 牟尼──法身报身功德,即诸佛功德,此经为牟尼佛说亦即是十方佛说,十方佛说亦即牟尼佛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二无别。 佛因何而说此教法? 诸法真实相性,本无可说。 不可说而说法者:一方面,佛在因地中有大悲愿力,要令众生得乐离苦,出生死海;这是佛以大悲心为本因。 一方面呢,因众生机缘成熟。 有了这两种而发生说法的作用,从无可说中而方便说。 佛运用方便善巧的智慧,宣说无上妙法。 机有千差,法有万别,应种种机,说种种法。 要看闻法者思想环境如何,确定说法的中心的问题。 此经的中心问题,以往生净土得不退转为主旨,就是阿弥陀经的特点。 无量寿佛经里面的无量寿佛,即是此经阿弥陀佛的译义。 阿弥陀的本义,即是无量的意思。 无量、包含很多的无量义:如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人民、声闻弟子、菩萨;还有无量相好庄严等等。 故阿弥陀所以为阿弥陀,一方面以无量义立名;一方面包含有种种庄严功德成就。 现在释迦牟尼佛在此经中,宣说阿弥陀佛的依报和正报所成就的功德,依此功德而信愿持名,往生净土,得不退转。 此为此经所诠的中心意义。 经是佛所说的经文。 梵文素怛缆,译为契经,本是线义,一线贯摄诸法不失不散故。 所谓契经者,有契理、契机二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推及十方诸佛所说的教法,无不如此。 还有许多虽非佛说而为佛弟子等所说的,既蒙佛之印可,得到佛之同意,亦名佛说的经。 佛在印度舍卫国说此经法,以具足一切微妙音声之言语而说,当时并无文字发表。 到后来,弟子们才以印度的梵文结集记录。 至于翻译成为中国文字,更不是一次一人的工作了。 在藏经中尚有玄奘法师等翻译的,名称上稍有不同,但究其经文的真理实际,并没有什么不同。 现在讲的经,是姚秦时代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 罗什的历史,在三藏记里有详细记述。 鸠摩罗什,译曰童寿。 因其人虽在年事幼稚时代,而其学问道德如同老年人一样。 罗什父名鸠摩罗炎,印度中天竺人。 出家至龟兹国,即现在新疆库车县地方。 婚娶国王之妹,生罗什。 年七岁、随母出家,遍游西方诸国。 总贯群籍,善于大乘。 这时、在东晋时代。 北方符坚称秦,即中国历史上所谓前秦。 建元十九年,使吕光带兵讨伐龟兹,为的是要得这道学俱优精通三藏的罗什法师。 果然、获得罗什,而归到了凉州地方。 吕光听说符坚败了,于是自立为王。 其后、后秦姚兴兴师伐凉州,罗什法师才入长安。 姚兴事以国师之礼,出入皇家的西明阁及逍遥园,率领弟子致力于翻译。 共译三百八十余卷。 阿弥陀经、就是在这时代翻译的。 在译经史上作考据,极其重要。 不然、释迦以梵语说法,佛弟子以梵文结集;若无人翻译,怎么会变为中国文字的经典? 若佛经没有历史的根据,殊难令人起信。 故在释名题的范围中,翻译人的历史地位不得不提出说明。 发布时间:2023-01-16 11:11:47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2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1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