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资粮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 内容: 蕅益大师开示: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 非信不足启愿。 非愿不足导行。 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黄念祖大德偈:谁知六字明,即是一味禅①。 立断与顿超,本来一念圆。 已在含元殿,更何向长安。 曹山真知有,不询五十三。 注①《大集经》: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 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时。 十方众生。 闻我名号。 至心信乐。 所有善根。 心心回向。 愿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阿弥陀佛! 《阿弥陀经要解》开示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 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 故体后应须辨宗。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释迎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舌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 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 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先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如是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 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 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 既废于事,理亦不圆。 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上。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 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 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 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 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 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 在北京的佛教徒。 何止在座的百位左右。 但是,有人或因欠缺因缘不能来,或缺少善根而不肯来。 又有人虽有因缘善根,但缺少福德,想来而临时发生障碍而来不成。 可见在座诸位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 我特来赞贺,随喜道场。 并敬向诸位汇报本人学佛的体会,作为供养。 同时,敬向诸位大德请教。 现在是念佛七道场,念佛七日。 这样以七天为一期,就是根据《阿弥陀经》中,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教导。 我们现在道场中,每天都念《阿弥陀经》,因为此经简要,可以称为净宗的心中心。 所以它的注解甚多。 其中以莲池大师之《弥陀疏钞》,幽溪大师之《圆中钞》及蕅益大师之《弥陀要解》最为殊胜精要。 印光法师法说: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 又于此三疏之中。 尤推赞《要解》,说它超出此经一切注疏之上。 并推崇至极地说:纵世尊出世,亲自注解,亦不能过。 所以我现在敬选《要解》中的宗要,来向大家汇报。 天台宗注经,先明五重玄义。 在看经文前理解了这五重玄义,便抓住了全经的纲领与心要。 这五重是:(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力用,(五)教相。 (一)就是解释经的题名。 (二)是辨明本经的体性,本经以实相为体。 (三)是宣明本经以什么为宗要。 (四)是讲明本经的妙用。 本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 末法多障众生,依此法门,即可出离生死,往生极乐世界,径登不退,这是方便至极的力用。 (五)明教相:此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 由于本经以实相为体,实相之理非语言文字之所能知。 所以目前不多谈实相之理,单提五重玄义中之明宗。 本经之理体摄于六信中的信自与信理。 于明宗中融摄经体,并兼明本经之妙用。 (二)明宗宗是什么呢? 宗是崇奉与宗要之义。 《要解》说: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乃万行之纲领也。 可见明宗是万分重要的。 信佛的人必须修行,而宗正是修行的重要途径。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契会本体,可是宗是契会本体的枢机,(枢机,例如电视机的开关与旋钮。 )而且宗是六度万行的纲领,(纲指网的总绳,举纲则目张;领,指衣的衣的领,提领则衣顺。 )可见明宗实为切要。 《阿弥陀经》以何为宗呢? 注经大德们提法虽不一,其实质亦无大异。 但其中最为直截精要的,则是蕅益大师所说的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 由信生愿,由愿起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 信愿行称为三资粮。 出门旅游必须带钱,这就是资:还必须带饮水或食物,这就是粮。 《要解》说: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 其中信字是关键。 人若老怀疑西方净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发起真愿。 如有信愿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 妙者神妙不可测度之意。 持名不是普通的修行,而是极微妙,深不可测,功德难思的妙行。 只有持名这样的妙行,才能实现广度众生的大愿。 如无此妙行,众生自身想出生死都很难,更何况能度他? 是故《要解》说: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只用依持名的妙行,才能满足自己所发的大愿,并且证实自己的所信,证实信愿持名即得往生的胜行,证实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妙理。 先陈依正以生信。 《阿弥陀经》中,首先深说极乐的依正庄严,来劝发大众的信心。 经中所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黄金为地,七宝行树,楼阁罗网等等都是依报庄严。 至于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无量清净,诸大菩萨,以及声闻天人,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具足种种功德,皆是正报庄严。 释尊于此世界,曾多次宣说净上妙法,并令会中大众,亲眼得见极乐世界。 净土三经中,有两部就都有这样的记载。 《无量寿经》中,阿难愿见极乐,在正向西方顶礼念佛之时,顿见西方极乐世界现前,阿弥陀佛如黄金山高出海面,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并见彼国诸大菩萨等众。 娑婆极乐两土相见如在对面。 当时在会大比丘一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共两万人,一时俱见极乐世界。 在说《观经》时,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也都同时得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 两经中有如此殊胜的示现,都是为了坚固众生的信心。 人们既生实信,自然出生求生净土之愿。 次劝发愿以导行。 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也就是说众生听到经中所说极乐的依正庄严,就应当发起求生极乐净上的大愿。 这个大愿极为殊胜,能发此愿,便与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之愿相合。 人若不发求生的愿,便不能往生了。 因为佛恒顺众生,是决不强迫众生的,人若发愿求生,佛的全部愿力,就显现在这发愿人的身上。 所以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故《要解》说次劝发愿以导行。 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所导之行,就是持名念佛。 就是念南无(namo读那模)阿弥陀佛。 阿字正确读法是汉语拼音字母中的A字。 阿字是华严字母音里面的第一个字。 一个阿字有无量功德,无量涵义,其中第一个涵义,就是无生。 密教大德日本兴教大师说,从一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诸佛。 所以这个字的读音很重要,盼望大家能够读准。 人若能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就必定能往生极乐。 往生后就不再退转,极乐的殊胜就在于不退。 在娑婆世界修行的难处,是进一退九。 处处都有退缘,有种种障碍。 寿命很短,干扰大多。 勤苦修行使自己进了一步,谁知突遇干扰,反而退了九步。 所以说进一退九。 另外一个意思,是指修行人中,有一个人在进步,便会另有九人在退步,可见在此土成就很难。 若往生极乐后,便没有退缘了。 国无女人,衣食随意,万物清净,六时闻法,愿闻便闻,不想听时,便无所闻。 一切随意自在,而且得往生者,善根殊胜,于所闻法都能相应。 所以往生之人都位登不退,直到成佛。 我们求生净土的目的也在这里。 求生极乐,不是为贪图安乐,而是为了普度众生。 只有达到不退,才能实现自觉觉他的本愿。 所以《要解》以信愿持名为本经之宗。 (三)生信信字非常重要。 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 开示我们,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 因为从信才出生一切功德。 又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力能度。 这就是说,必须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 若无信心,纵然广读佛书,对于佛法也是难于入门的。 又说:佛法如宝山,信为手。 所以必须有信心,才能在宝山中取得宝物。 我国净宗祖师善导大师曾把信与疑做个对比。 大师指出,不信则疑,疑如污秽之物,不但自身污秽,并使所沾之物亦同污秽。 例如粪便,本身很脏,清洁的食物如沾着粪便,则食物亦脏。 故知不信则疑。 疑心十分有害。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1)信自《要解》说: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 竖无初后,横绝边涯。 终日随缘,终日不变。 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 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或疑佛法主张无我,怎么说要信自呢? 当知这个自字,不是那个有我相的自我,而是指离一切相的自性,也即是指本有的妙明真心。 所以《要解》开口便道此心本非肉团心,此心不是我们所说的心脏。 现在科学已经证实,一个人心脏坏了,可移植另一人心脏来代替。 如果我黄念祖的心脏已经切除了,换来一个张先生的肉心,那么是我自己仍然活着,还是张先生复活了? 当然是我黄念祖仍然活着。 (正在目前整理稿件之际,科学界又有所进展,可改装用塑料纤维同铝金制成的心脏,人依旧还活着。 )可见肉团心不是自己的心。 《要解》又说,我的自心,也不是缘影心。 缘影心即第六识能攀缘的心。 此心只是缘色、声、香、味、触五尘所生之影像,故名缘影心。 为说明自心不是缘影心,特引证《首楞严经》。 此经乃经中之王。 《首楞严经》明示此义。 当年阿难多闻第一,能忆持十二部大经,但遇摩登伽之难,几将破戒。 幸蒙佛遣文殊大士率领大众诵真言前去救度,才能免难。 此时阿难十分震动,哀切请佛开示。 佛问阿难:以何为心? 阿难回答,佛方才问此心在内,在外,还是在中间等等,我用心来推寻。 所以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阿难认为自己这个能推想寻思的心,即是自心。 佛当时何斥阿难说:咄! 阿难,此非汝心。 、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在受轮转。 佛直示阿难,你所谓的自心,那不是你的心,那只是外界五尘所引起的妄想。 它迷惑你的真性,这是妄心。 它不但不是你自己,而且是你自己的敌人,它迷惑了你的真性。 那个是贼,可是你把害自己的贼人,认作自色的爱子,于是使你失掉本有的常住真心,而冤枉地经受轮回之苦。 《楞严》这段开示十分切要。 《楞严贯珠》说此经讲。 见道修道与证道。 由见道才能修道,由修道才能证道,可知,见道是关键性的第一步。 见道的方便是显真心,而它的最初方便是破妄心。 今《要解》亦复如是,向我们大喝一声,说:缘影心不是自心。 我们应深切体会信受。 这样的信心,是我们的根本。 要认识当前这个能推能想、自以为是的心,是贼,是它害了自己。 于是不再信任它,叫它靠边站,这才有希望恢复自己的真心。 下云竖无初后,竖字指时间,真心在时间上既没有开始,也没有末后。 没有初后,即是没有过去未来与现在,真心常住,三际一如,本无生灭,何处有前后? 在生灭心中则有念,有念就有生灭,一念生于前灭于后,便有前后;又现在科学界已经承认,过去是不可穷尽的。 既不可穷尽,便找不到开头,所以说是无始。 并且未来也是不可穷尽的,便找不到终点,所以说是无终。 再用一个圆圈来作比方,从某一点开始前进,最后又终止在这个起点之上。 起点便是终点,没有始终,也就没有先后。 世间的圆形只是一个极粗的比方,佛教所说的圆,更加不可思议,所以说竖无初后。 横指空间,我们的真心遍满-切处。 横绝边涯,即是常说的横遍十方。 经云:十方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 正显真心的广大无边。 下下边说终日随缘,终日不变。 不变者,本人的真如本性,亦即自性、真心、佛性等等。 虽然终日随缘,轮回在六道之中,可是自己常住真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不增不减,所以说不变,不变二字,十分重要。 发布时间:2023-01-15 11:29:2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2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1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