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中的“托钵”有何含义? 内容: 托钵又作乞食、分卫、团堕(食物落于钵中之意)、持钵、捧钵。 指出家者持钵巡访各城市、村落等处,向大众化缘乞食。 出家人以乞食维生,这一点跟世俗人的价值观正好相反。 世俗的人要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等各种营生去谋取衣食,而出家人呢,如果严格地依照佛陀的戒律,也去做种种的营生,去做买卖,像世俗人一样去谋取利益,就是犯戒,就是邪逆。 所以说出家人的托钵乞食,是他的本分,是他正当的生活方式。 因为印度在东南亚,天气炎热,所以为乞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在中国则不然。 这个传统从印度传到中国来,受到了中国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挑战。 从修行的外在要求上,比丘是极其远离世俗生活的,而同时在内心呢,又是完全向社会大众开放的,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大众,跟大众发生血肉的联系,这是高度的辩证法。 比丘也通过每天的乞食,借助他外在的威仪、他的举止行为,将他修行的内在成果展现出来,和大众分享。 当然,除此以外,在佛陀时代,在比丘乞食的过程中,他们还会给信众简短说法,开示他们,解除他们心中的疑惑,帮助他们,安抚他们的心灵。 这是乞食从社会层面来讲的一层意义。 佛制比丘,三衣一钵。 比丘,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比丘一词,是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意思是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 钵是出家僧人必备之物,为比丘十八物之一。 佛教认为,出家人的生活就是从托钵行乞开始的,一个僧人若不托钵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出家人。 因此,三坛大戒法会在为新戒传授具足戒后,即带领新戒比丘托钵乞食,感受一个出家僧人应有的责任和胸怀。 托钵乞食的意义1. 佛陀贵为王子,出家修道解脱,用托钵乞食得到食物等生活必需品。 这是世人值得景仰,出家人必须学习实践的。 2. 佛陀教导佛弟子修习正命,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生活必需品,出家人的方法就是托钵行乞。 接受信众布施,清净安心。 不可以装神弄鬼、符咒妖术等邪命方法骗取信众布施,也不可以从事生产或买卖事业来赚取物品。 3. 佛陀教导出家人托钵行乞,少欲知足专心修行。 出家舍离世俗的家业、生产事业、经济的贩卖贸易,少事少烦扰,安心修行。 透过最简单的托钵行乞获得食物和衣服、住所、药品等生活必需品,这是佛陀教导出家人修习少欲知足的最基础方法。 4. 托钵是出家人每天应做的事,于四种资具的供养,懂得适量,不积蓄物品。 避免积蓄所引起的贪心,去除因为财产物品的积蓄所产生的骄慢。 出家人也可以随缘接受人们送至寺院供养的物品,或接受信众邀请到家里接受供养,但这些都是一餐之量,知量知足。 5. 托钵乞食去除骄慢。 剃头出家,破身好相,舍弃一切装饰品,穿着袈裟,背着钵,天天托钵,以行乞养活自己。 佛陀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乡弘法,很自然地托钵行乞,但他的父王反而觉得很丢脸,可见世俗人去除憍慢有多难! 为了解脱烦恼,自降身份来行乞,这是佛陀智慧的教导。 6. 托钵可去除自己的贪心。 托钵是次第乞食,平等接受布施。 不为了食物而攀缘施主,不为了美好的食物而结好贵人。 培养平等心,去除贪心。 7. 托钵去除瞋心培养慈心。 托钵见到施主欢喜布施的善业,出家人随喜他的善,心存感激,对他修习慈心,祝福施主安乐、没有痛苦,成就一切善。 8. 托钵让施主有机会修习善业。 修习不杂染的善业要有好的因缘,供养如法修行的出家人,这是修习清净善业的难得因缘。 出家人托钵让信众为自己的生命种福田,得到美好的果报。 9. 托钵让在家人有机会亲近三宝,进一步学习佛陀纯正的妙法。 在家人透过布施的善业与三宝结缘,或则亲眼目睹三宝住世而有缘学习佛法。 如法托钵的清净善业是三宝住世的表显,对世间是一大功德。 出家人托钵意义何在? 这是佛制之乞食法门,日中一食,充饥之法,正意味佛法不离世间觉的写照,修行不得脱离五欲六尘,而面对尘欲以炼心、修心、证心之功,以达心境自在为趣向。 而佛制托钵的意义深广,要使比丘(梵语bhiksu)、比丘尼(梵语bhiksuni)们能破除我相我执。 念念不忘修行是自力的功夫。 处处不忘与众生广结善缘。 修行在人间,成佛在人间。 道在生活行住坐卧,生活行住坐卧即是道的真谛。 我们如果能真正了解托钵本意,才是名为托钵;如果不了解托体的本意。 我们就会与叫化子、乞丐、乞饭之浪子毫无区别? 愿我佛弟子能体会佛制定托钵行法甚深意境,才能做个真正的佛子。 发布时间:2023-01-15 10:35:19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2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1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