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无量寿经》归结为“安心为要”和“念佛为本” 内容: 在学法的过程中有一个普遍现象:有些人理论学了很多,但是不知道怎么运用,运用的时候标准不清晰。 比如涉及专修和杂修、世间法和佛法、通途法门和净土法门、菩萨道和凡夫道这些对应的关系时,站在佛法的立场或者是净土宗行人的立场,怎么处理好这些关系? 很多人难以平衡,多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从根本上讲,《无量寿经》可以归结成两句话:第一句是安心为要,第二句是念佛为本。 佛法首先是给人安心的,因为心是佛法的根源。 我们之所以想解脱,也是想让心灵得到安息、找到归宿。 安心、起行、作业是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中几个重要概念。 起行(念佛)之外还有作业,把念佛之行融到日常的行住坐卧当中去才是完整的。 如果只有安心,没有起行、作业,就成空谈了。 安心、起行来自第十八愿的三心十念,三心是安心,十念是起行。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是安心,安心之后自然乃至十念。 很多念佛人讲,往生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世间的问题好像没解决,经常觉得挺烦恼,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 其实所谓的安心,不仅仅是往生要安心,世间的很多问题也要寻找安心之道。 《无量寿经》讲的五恶五痛五烧就是因果轮回。 通过五恶五痛五烧,能认识到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从而也就认命了。 因为不是别人把我们变成凡夫的,而是我们自己无量劫以来造业造成的。 为什么很多人在世间过不好日子? 就是因为不愿意认命,把造成自己命运的责任都推给别人,推给社会,推给家庭,推给父母。 从根本来讲,这就是不懂或者不信因果。 平常讲因果的时候大家好像都相信,但是真正面对因果现前的时候,就都不认账了,这是不安心的一种表现。 这个问题靠念佛能不能解决呢? 理论上是能解决的,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并没解决。 因为很多人这个时候不会去安心念佛,关心的是这件事情该怎么办? 心是不安的。 如果能转过来念佛,把担心的事放下不管,那也可以安心。 但是很多人这个时候不能安心念佛,那怎么办,那就可以把念佛和世间之事分开处理,往生念佛,世间之事用世间的方法解决,懂得世间的因果,也能让我们安心。 孔子有一句话可以让学佛人思考:乐天知命,故不忧。 无忧就安心了。 乐天知命是知上天之道,这个天从佛法讲可以理解成因果。 儒家没有因果观念,一般推之于天命,能够乐天知命的人自然就少烦恼。 世间人不论学不学佛,都应该具备这种心理素质,即使不信佛的人也需要安之于命。 很多人喜欢算命就反映出不安的心态,都想知道自己的命到底如何。 其实命好也罢坏也罢,面对命运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它,因为这是我们过去世的宿业决定的。 我们今生的福报、智慧、德行乃至在佛门修行的功德、佛法的善根等都是自己过去世的果报招来的。 历史上有成就的人几乎都是在逆境当中成长的,像眉山有名的苏东坡一生坎坷,经常被贬官。 孔子也是典型的代表,到处去推广他的思想,四处游走如丧家之犬,国君都不买他的账。 我们怎样面对逆境? 抱怨会把逆境变成顺境吗? 不会,逆境依然是逆境,甚至会更逆、更严重。 只有逆来顺受,顺着受就会变成顺境。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逆境就成为顺境了,反而能让自己的心智、德行、见识、心量、忍耐力都得以锻炼。 无论从世间的角度还是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任何事都无所谓顺逆、苦乐、祸福,关键要善体天心。 从世法讲,我们在世间还要有所作为,不必过于计较一时的顺逆、苦乐,应安心于做该做的事。 从因缘讲,就是安心于缘,随缘而住。 佛门经常讲随缘,因缘不同不能强求。 因缘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因一个是缘。 亲生为因,助发为缘;力强为因,力弱为缘。 生发的主因叫因,助成主因的叫缘。 比如种子要发芽,种子是因,水、阳光、土壤等是缘。 种子遇到这些缘,因缘具足就能够发芽。 力强的称为因,力弱的就是缘。 种子的力量强,它本身有生发的内因,遇到外缘就发芽、开花、结果。 世间的任何事都有因缘。 学佛的人要想安心,首先就要安住于因缘,安心于缘,随缘而住。 世间之缘就是佛门常讲的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世间的缘到了,我们不得不接受,哪怕是恶报、恶果也必须接受,这既是自己的因缘,也是过去世的因成就今世的果。 印光大师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开示: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 一件事情的成败与否全靠因缘,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之事,所有事情的成败与否都是因缘决定的。 《印光大师文钞》在这些方面讲得比较多,比较欠缺这方面认识的人可以去看一看,学习怎么为人处事,怎么面对世俗的因缘。 很多人学佛缺少基础,如果基础不了解,有很多现世问题就不知道怎么解决,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 虽然念佛平生业成是安心了,但是还有很多地方不安心,在生活中还是很痛苦,面对烦恼还是无能为力。 有些弘法的人出去弘法,别人提问的时候,绝大多数问题都不是念佛往生的问题,而是烦恼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儿子的问题,丈夫的问题为什么不关心往生问题而是世间问题? 说明人一方面要求往生,另一方面还是希望世间的这些逆境、业障能转化,能顺心。 所以绝大多数人还是关心现世问题。 佛门中人,如果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关系就更要学习了。 来源:《无量寿经》探源第27讲 发布时间:2023-01-15 08:51:24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0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