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类》无量寿经笔记 内容: 六十年九月九日起无量寿经讲述提要 徐醒民佛说法,必有因缘,後人流通佛法,亦须因缘,否则不契机。 今讲此经之因缘:一者,台中同修皆是学净土者,学经须先学净土经,以奠其基。 善果林是净宗道场。 二者,净宗专经三,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 後来祖师又增普贤行愿品,与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称净土五经。 已讲阿弥陀经与念佛圆通章,以及普门品,为西方三圣经。 故今继之讲无量寿经。 三者,净土五经未讲者,应尽先讲。 无量寿经,有阿弥陀佛之因地修行、证果、度化众生与诸佛不同,创造极乐世界等史事。 他经如说阿弥陀佛,开始即讲阿弥陀佛,此经开始先讲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事实,故学此经,可知两尊佛之历史。 此经尚有重要性,他经但教出世法,如何修行、证果等,至於学者应重之因果,皆不讲,以其学出世法,已明因果故也。 此经仍讲世间因果,故甚为需要。 经之内容大概如此,再说入中国之时间。 佛经传入中国,有徵者为後汉明帝时。 有二: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 後又译佛遗教经。 曹魏时,传来佛说无量寿经。 此经亦是後汉时来中国,译,未刊行,乱,散佚。 至曹丕时,第二次译,至赵宋,计译十二次,「五存七欠」十二种中,有七种已佚,五存中,最善本为康僧铠译。 八大人觉经,八条、四十二章经,采摘自各经。 遗教经後来,为出家人说法。 後正式经典为无量寿经,最先接受即净土法门,此为佛之大慈大悲。 历来讲此经者,皆讲此译本,余四种文理难会。 当时译者皆是文豪,然汉、魏文深奥。 此经之译文,想必非印度康僧铠所能为,乃当时大文豪之笔。 法华、华严、楞严、金刚诸经,皆着名,然皆後来传入中国,无量寿经传入中国,实为在前。 此经传来既早,又是净土法门,故必须学。 中国讲经分二大派教义:一为「法华五重玄义」,一为「华严之十玄门」。 今讲此经若讲五重玄义或十玄门不适合。 此经在法华(姚秦、隋之间),华严(唐时译)之前来中国,不可以玄义、玄门之科判来判此经。 佛法有小乘、大乘之别,有显教、密教之别,此经是显教,是纯粹大乘。 小乘修行法,自修身心,严守戒律,不管他人,结果证阿罗汉。 大乘自始即自行化他,结果成佛。 净土是大乘法门,小乘人关门念佛,不能往生。 无量寿经等净土之经,皆是大乘。 无量寿经,不为小乘人说,为发心学大乘者说。 大乘有二种:一为渐、一为顿,渐修如步登楼梯,顿修如乘电梯。 「小乘」回小向大,任劳任怨,谓之「渐」。 若自始即学大乘,如今之台中同修,学大乘、净土,即是「顿」法。 无量寿经,渐、顿大乘根人皆可以闻。 释经题,此为读释,不按往例选一题解。 佛说,此经为佛说,宝贵。 无量寿,以证果所取之名,有无限量之寿命。 十二种译本中,亦有译为阿弥陀者。 阿弥陀含义广,一切无量,无量寿单指寿命言,佛之法、报身皆无量,应化身有量。 经,贯穿常、不变。 译者:曹魏康僧铠。 学佛法福慧双修,首为「寿」。 今听无量寿经,大家皆无量寿。 讲无量寿经,老同修暨学讲者须注意,此经一切组织法与他经不同,如与他经同样讲法,则乱。 何以? 大部经来中国最早者为此经,彼时法华、华严(五重玄义、十玄门讲法皆不适此经)皆未来,文字在汉、魏间,古奥,经又无科判,又是大经,此与他经不同之要点。 其中不同处有二重要点;学经者必须注意:非净土道场,绝少讲此经,净土道场讲亦不多。 经有序分,有二:一通序、二别序。 通序,六种成就(信、闻、时、主、地、伴),又名证信序,证明此经为可信者。 此经证信序不同,如是我闻一句即为证信序。 证信序後为别序,又名发起序,听经者之启请,此经如是我闻以下皆是发起序。 通序、别序、科判等非译经者译成如此,乃後之讲经者分析方法,汉魏时,不明此等方法,迨至隋朝净影寺慧远法师(小慧远)始加注解,此经五存七欠,至今注解更不多见,讲经者自定科判可也。 其次特别处,为阿弥陀经之发起序自长老舍利弗至无量诸天大众俱,甚短,他经亦甚短,此经发起序特长,将与会大众(无量诸菩萨之行为)介绍甚详细。 其用意在叙清净大海众菩萨(此经即清净大海众菩萨经),他经皆叙某一尊菩萨(弥陀经、普门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此经特将清净大海众菩萨之因地、果地详叙(诸位非阿弥陀佛,非观音、势至,乃是清净大海众菩萨,曾受菩萨戒者),教学者从之学,无量寿经特别处,十分之一讲诸菩萨之行为,足够吾人随学。 昔人讲此经,十之九找不出头绪,发生甚多误会,此经早期翻译,文字好,然段落未替後人设想,专注重文字。 此是新道场,有旧底子,善果林新闻者,闻经者有新、旧二种同修,故在讲时,兼顾二者所需 (一自基础讲起,以适应新修者,一讲学理,以适应旧同修) ,学讲经必须知文理,文以载道,不知文理,何以明经。 佛法兴,地方兴。 各处兴难,台湾转,台湾兴难,台中转,余甚望台中佛法能继续下去,诸位男女同修发心学经,余当抽暇尽其指导义务。 我闻如是,此句为佛经之符号,印度外道甚多,各有其经典,皆有其符号,例如今日宗教祈祷之後必念「阿门」。 印度当时外道经典常有「阿欧」为符号,佛说法四十九年,示灭度时,弟子悯尚有甚多众生未得度,如王舍城九亿人,仅有三分之一闻佛法,此时阿难尊者(多闻,尚未证果),动凡情,悲哭。 阿 楼驮谓尚有大事,须请佛开示,不可续哭。 大事者:一、佛在世以佛为师,佛不住世,以何为师? 二、佛不住世,诸弟子以何为住,心安住何处不移? 三、教团人数多,难免龙蛇混杂,提婆达多,善性兄弟、马夫等,佛亦治不了,何况佛不住世,如何治之? 且为度众生亦不能逐之,如何共居? 四、外道各经皆有符号,佛经之首,应置何字? 此四事与吾人有何关系? 佛所行皆为众生示范(佛一举一动,皆为後人模范),此四问为後人留下范围,凡有佛法,即有团体,有团体,即须注意此四事。 在团体,须存好心,不扰他人,须辨佛经之真伪。 如解冤咒、血盆经皆伪经,佛门常念之。 佛答:1. 佛灭度後,以戒为师2. 心安何处? 住於四念处。 如观受是苦,能如此则不攀缘,观身不净,众生迷真我,认身为我,身最不净3. 云何与恶性比丘共居? 默摈。 此有极大之妙用。 4. 佛经之首置「如是我闻」四字。 今之伪经亦置此四字,然其内容不如是,真经内容必如是,以科判辨之自得。 不论出家在家,此四者皆有重大关系。 一时,佛讲经不在一处,各国各代历法不同,中国明朝尚曾用回回历。 佛住王舍城,城有一山。 耆闍崛山中。 字音读法不同,耆读其,闍读摄,崛读区,皆从今音。 大比丘众回小向大者。 众,僧。 万二千人俱,人数众多。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皆是地上菩萨,或将登地,神通已俱足。 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开头为五比丘,了本际即憍陈如。 以下念经文。 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异乘,尊者仁性,尊者嘉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名字多与弥陀经上首同,如斯等,为万二千众之上首。 比丘後,再列菩萨,为何如此,前已说与阿弥陀经。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普贤、华严三圣,菩萨之首,妙德即文殊,慈氏即弥勒。 此贤劫中一切菩萨。 二十小劫一中劫,四中劫一大劫,四中劫即成住坏空四时期,住劫(今即是) 名为贤劫。 何以贤名? 此劫中,娑婆世界有一千尊菩萨成佛,此一千中未必无诸位,不可自暴自弃,普贤、妙德、慈氏等大菩萨即在此贤劫中成佛。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贤护、名。 正士,即菩萨,行八正道,不走错路,正知正见。 以下念经文: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此十六尊菩萨,在贤劫中不能成佛,但须良师益友。 尊普贤为良师,尊其所行。 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其余菩萨。 愿,愿力。 行,六度万行。 无量无边菩萨,即具无量行愿,皆学。 安住一切功德之法。 德,自己存心。 功,利益众生之事,心时刻安於此处。 此即清净大海众菩萨经,应如此学。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於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菩萨以後,为十六正士,正士亦名地上大士,但非等觉。 皆尊普贤大士之德。 此经开始,我不讲头绪,其特别处,赞叹与会菩萨之修行果位作风等等,此皆他经所无者。 此道场已讲完西方三圣经,此经为清净大海众菩萨经。 闻此经须注意段落。 游步十方:此等大菩萨并非在一处,十方皆去。 行权方便:善巧方便,契机度众。 入佛法藏:藏,佛法之总汇,一印、法、二戒皆已入之,故能行方便。 究竟彼岸:彼岸不生不死之岸,已了生死。 究竟,已彻底了生死。 於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到那一世界皆是修行,菩萨度众即是自行,当生即成等觉。 弥陀经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往生西方,一生补处。 此是多劫修行而得。 此是前面各菩萨之结束语。 成等觉,尚未究竟,仍须成佛,如何成? 两种人成佛,一类是由等觉成 (修至等觉始能成佛),一类是已成佛者成,已成者乘愿再来,化身来此,示现成佛。 有谓往生西方即是成佛,於经无据,违背教理。 成佛多在人间,人身难得,其好处,得人身始有成佛之机会。 迨成等觉,则能游行十方。 修净土者往生西方、休息,待成佛,不修净土者,则赴何处? 六欲天中有一兜率天,是成佛之休息所。 继释迦来此成佛之弥勒菩萨,今即住於兜率天。 等觉之境界,与佛同,法身般若解脱皆具备,若以法身入世度众,众生不见,若以化身入世度众,则世间为之扰乱,有神通者,佛不许炫耀,炫则犯戒,凡炫耀神通者皆非真佛德。 其神通,为变魔术,骗人而已。 故大菩萨来人间必须示相成道(入胎、出胎等),表面有七情六欲,如常人,内心不动,生老病死皆是演戏。 修净土者断见惑,往生有把握,到西方断思惑,即无隔阴之迷,何况大菩萨,已断尘沙惑。 菩萨示相成道,或谓八相,或谓十相,此经计有九相。 处兜率天,弘宣正法。 一、处兜率天,在此天亦不休息,为此天众生弘扬佛法。 舍彼天宫,降神母胎。 二、来人间,机缘成熟,示入胎相。 从右胁生,现行七步。 三、出生。 何以从右胁生,须开生理学,中国古书亦有此记载者。 出胎即能行。 光明显耀,普照十方。 无量佛土,六种震动。 生即有光明。 六种震动,喻如有人身体甚康健,走於地板,地板为之震动。 又咳声可震屋籁。 佛来世间,天地为之震动,然甚为安祥。 举声自称,吾当於世,为无上尊。 释迦牟尼佛下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下生即能言,中国大有人在,如轩辕、黄帝,生而能言,科学说不通者甚多,科学但能说常事,有普通事,即有例外。 释梵奉侍,天人归仰。 佛降生,天龙八部即来供养。 此皆出生之相。 生即有神通,可现丈六金身,但不如此现。 孔子降生,亦是麒麟送子,五老降庭,九龙吐水。 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 四、为示现此等相,孔子亦有六艺之学,外道之符咒,百家不以为然。 游於後园,讲武示艺。 释迦牟尼佛能射透七铜鼓,举大象掷於城外。 示众生,众生有各种艺能,度众生,必须皆会始能度之。 孔子授徒弟如子路,文武皆备。 玄奘大师孤身万里,通各国言语,无学何能如是。 大师所收弟子窥基,为唐之尉迟敬德之侄,终日美女武器,後从大师学唯识,吐血,弘扬佛法,度众生,谈何容易。 现处宫中色味之间。 五、为现在家之相,有此事即有此苦恼。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 六、为悟世出家弃国财位,入山学道。 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 舍珍妙衣,而着法服。 剔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所行皆有成就。 现五浊刹,随顺群生。 示有尘垢,沐浴金流。 天案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 吉祥感徵,表章功祚。 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 奋大光明,使魔知之。 魔率官属,而来逼试。 制以智力,皆令降伏。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七、为感吉祥(樵夫)敷草,降魔,树下成佛。 此段文长,讲得快,若细说,八相成道,必须讲三天,吾人未至等觉,不熟记亦无妨。 此段示相,家,其字从宀心豕,出家,一切舍之,专心学道。 放光招魔之意,好事难成,不受魔难不成佛,必须不退转,始克有成,学佛者遇有挫折,魔障必须降之。 释梵祈劝,请转法轮。 以佛游步,佛吼而吼。 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光明普照无量佛土。 一切世界六种震动。 总摄魔界,动魔宫殿。 众魔慴怖,莫不归伏。 掴裂邪网,消灭诸见。 散诸尘劳,坏诸欲壍。 严护法城,开阐法门。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入国分卫,获诸丰膳。 贮功德,示福田。 欲宣法,现欣笑。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显现道意无量功德。 授菩萨记,成等正觉。 分卫:出去化缘。 此段示转法轮。 轮压草石皆平,众生邪知见,闻佛法皆灭。 各种法器之音,雷雨风电,皆比喻佛之法音。 世间黑暗,佛说法则放光明,各世界皆震动,各处魔众皆不以为然,率来佛所,邪知见为网,闻佛法破网。 凡夫在五欲六尘,闻佛法开悟,坏其欲壍。 又拥护佛法,亦是救度众生。 前讲佛八相成道,各大菩萨,亦皆八相成道,或有讲十相成道者,此经九相成道,或有佚句。 此经译本五存七欠,五译本各不同,後经北京夏老居士会含五种,然段落仍看不清。 入国分卫,获诸丰膳。 贮功德,示福田。 成道後,出来分卫即是乞食,丰馔得丰盛之食。 贮功德,布施者,自获功德。 福田,食物皆生於田, 福亦生於福田,受施者即是福田,有四福田,八福田,三福田,此是佛之福田,名恭敬福田。 布施者,供佛,佛之福即加被布施者。 中国无乞食制,众生如何种福田。 福田除佛之恭敬田外,父母亦是福田,名报恩田,是第一种,其次为悲田 ,贫苦人或众生遭杀厄,救济之,即种福田。 故孝敬父母,救济苦难,日日皆种福田,日日得福。 欲宣法,现欣笑。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受布施,应为布施者说法,说法之前,现慾天,令众生欢喜,视其根机说法。 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察众生之病苦,予以说法,此法即是药。 显现道意无量功德。 众生为何有苦,为何轮回,为其不知佛法(未得道),故须为之说解脱痛苦之法,以及解脱生死之法,闻法之後,始能作功德。 授菩萨记,成等正觉。 闻法者皆得道,而後能行道,作功德,成菩萨,授菩萨记,此成菩萨者,授记其在何位。 得菩萨尚未究竟,必须成佛,成佛为等正觉。 示转法轮竟示现灭度,拯济无极。 消除诸漏,植众德本。 此为示般涅盘,涅盘俗语谓之死,其实佛无死,示相此相而已。 佛家谓之入灭。 灭度,原不生灭,示现。 为何示现灭度,此一段时期之有缘众生已度尽。 故云拯济无极。 诸漏,有烦恼,即有漏,漏入生死六道,度有缘者,已消除其诸漏。 植众德本,本德,种种功德,修行须修善根,即明心见性,另须行善,福慧双修。 一切事皆竟,故入灭。 具足功德,微妙难量。 游诸佛国,普现道教。 示八相成道之菩萨,具诸功德,微妙难量,到十方各佛国,普现道教,为众生说解脱之道。 此方众生见赠财物则感激,见赠善言,则不听。 诸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惟法能度其解脱生死轮回。 八相成道竟,作一段结束语,赞叹。 有四条:一、化现行修不以迹求:菩萨一切不着相,行如不行。 世之阴功阴德,其功德最大,若所行善,为他人知,是为阳功阳德,必得其名,得名,是一种报酬,功德消其一分。 阴功德不受报酬,故大。 佛法重无相布施,三轮体空,布施後,不存心:无能施、所施及施物。 为何如此? 真欲了生死,必须三轮体空,如不欲了生死,亦不妨传名,但仅得人天小果,享有漏福报,无法超出轮回。 金刚经无四相,有四相,不得般若,不了生死,以有此四相,即有贪瞋痴慢疑五种烦恼。 如布施与人,自以为非我布施彼不得救,则为贪,受施不感激则瞋,行善反增无明,故三轮体空重要。 台中莲友,皆求了生死,故须如此说,若在其他新道场,则不能说如此了义法。 台中同修近年固然退转,然亦不可自暴自弃,今之学佛不外求了生死,与福报,了生死百分不得一,求福报者千分之九百九十九。 然台中同修每闻佛法皆有数百人,甚为不易,足见有善根。 深植其根,惜肥料少,生长太慢。 其所修行,清净无秽。 故云然,此即第一段赞叹,修,即自修。 行,行出来,无秽,不着,则不染。 二、其次,应机示现,善巧自如:众生是何机即用何法,须善巧。 故经文云:譬如幻师,现众异像。 为男为女,无所不变。 幻师:变魔术者,变各种样子,为男说法,则变男,为女说法,则变女,契机故也,观音大士三十二应身,即为此也。 本学明了,在意所为。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本学,佛法,自行化他之法,皆明了。 既明了,即能自由变化。 三、利众圆满:发如此心,故能利众圆满,经云:学一切法,贯综缕练。 所住安谛,靡不感化。 贯:一切法以一线贯穿之,谛即真理,安於自度度他之真理,受度之众生,无不感化。 四、现处广处众和:众生心理各异,三人以上相处即闹意见,夫妇亦有不和者,不有忍耐,惟有闭门不出,六度须有忍辱,故地点广,尚须处众和,经云:无数佛土,皆悉普现。 未曾慢恣,愍伤众生。 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无量大千,皆现之,见各方众生,皆谦和,无贡高我慢,恣者放肆,何能度众生。 此四种赞叹结束八相成道。 各经列出菩萨名即已,此经叙菩萨之行甚详,吾人学普贤,观音学不了,但学清净大海众菩萨可也。 以下十三条:一、上宏:必须弘扬佛法。 菩萨经典,究畅要妙。 经典之要妙义,为众生畅说,众生始得利益。 名称普至,道御十方。 所至人皆知之,以佛法教化众生,以道领导,十方皆去。 此四句为上宏。 二、能宏:他人不能,自己能宏。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 只要发心,依佛法行之,则得诸佛护念,余每逢讲经,必请三宝加被。 佛所住,菩萨皆已得住。 佛所办之事,我亦已能办。 大圣所立,而皆已立。 大圣与佛齐,所立之事,菩萨亦能行。 如来道化,各能宣布。 佛能宣扬佛法,我亦能之。 三、下化:为诸菩萨,而作大师。 自众生至菩萨,我皆为其大师,如为十行,即可为十住之师,十地可为十回向之师。 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 禅定智慧,有深有浅,此是甚深者,以之领导众生学。 四、能化: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明了诸国,供养诸佛。 佛法之本体真理,皆须通达,不仅佛法,众生根器,皆须通达。 不知根器,不能说法,不但通众生相,游各三千大千诸国,言语风俗各不同,皆须通达,如为佛国,必须供养佛,为彼佛之侍者,如西方之观音来娑婆,即辅助释迦牟尼佛。 五、广学:当一日菩萨,即须上一日学。 不入灭,则终日学。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 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 坏裂魔网,解诸缠缚。 化身如电之速,到他国,法不如彼国之菩萨,则畏。 一切无畏,须有法。 幻化、说法度众,必须变化。 学佛不成,即因有魔障,众生遭魔障如网,须有方法破魔,众生或遇缠缚,为之降服,解救出来。 如此,因有学问,故必须广学。 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 於此化终,而现灭度。 亦无所作,亦无所有。 不起不灭,得平等法。 此经译於曹魏,文字无科判,直译,中外文法不一,难解。 此一段文,与会菩萨八相成道已讲竟,今讲菩萨之行业,分十二段,上周四已讲五段,今自权实起讲。 权实:行菩萨道,已讲实。 本性放光,有实智,谓之实。 度化众生,方便说法,谓之权。 必须自己有真实工夫,始能为人说法。 实智必须开悟,少了佛法亦是小悟。 行菩萨道难,说法因人而异,必须会种种方法,是为权智。 菩萨求学难,菩萨以下为缘觉、声闻,依四谛法断见思惑,可证罗汉,依十二因缘修断见思习,可证辟支佛。 断见思惑後,方能修十二因缘。 菩萨法尤高深,菩萨决不能学声闻、缘觉。 佛法成就为法身般若解脱。 声闻只得半解脱,尚未成己,何能成就他人。 成就既须三种,中小乘只得半解脱,般若法身未得。 解脱亦仅得一半,得三种解脱者为大乘。 三种解脱,一为空,对众生言,无众生,众生由四大五蕴诸缘而现之假相,金刚经无众生相。 众生空,如认四大五蕴之法为有者,为有法相,即是执法相,对空犹未认识彻底,仍有障碍。 四大五蕴之法,亦是缘生,皆是假相。 知众生,万法皆空,即得一切智。 如此,是谓入圣流。 佛经谓此为空无自性,众生无本性,五蕴四大亦无自性。 明此理,烦恼可减十分之三。 二、既无众生,何以人人皆见有众生? 此是因缘和合法,因缘即四大五蕴,汝知其为因缘和合,即知因缘法,因缘散,则无之。 但知此理,智慧仍不彻底,必须知「因缘和合」亦是空,如风是空,风之吹来吹去亦是空,空无自性,连因缘亦是空,是名无相。 三、修佛法,能否以佛法加於自身,而谓有所得? 亦是空无自性。 心经:无智亦无得。 智,拿不出来,得亦无有。 知空无自性,自无求得之心。 此是三种解脱,解脱是心,心不净即不解脱,八识田中仍有种子,即不脱轮回。 心中恶善皆缠缚,恶牵入三途,善牵入阿修罗人天等,皆不离轮回,得此三解脱为大乘法门。 以下念经文。 菩萨超越声闻(小乘)缘觉(中乘)之地。 得空无相无愿三昧(三解脱)(三昧,定於此法,即三解脱大定)。 善立方便得此大定,可度众生(度无量众生,心无度众生之相),显示三乘(能以三乘法因机而说)。 知三解脱後,则知万法真空之理。 人人有心,心觉悟为佛,迷为众生,心迷心悟仍是心,并无曾变,为此瓷碗盖,以布包之,瓷盖未失,此瓷盖喻如佛,布喻如种种烦恼、分别知见,包之而後,则不谓佛,但佛性仍未失。 明此理,则知佛性不因学佛而得。 讲因缘果应分清,有烦恼分别者,有佛性者,有含之者,佛经中所云,但指佛性而言。 结果必有原因,吾人之心,并非由他人造因,亦无果。 烦恼覆心,心未曾染,未曾减少,去烦恼,亦未曾因此净,因此增多。 证据,心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经文当中有二字「中下」,有问题。 於此化终,而现灭度;「化终」二字,他本「中下」,余但能讲「中下」,无法讲「化终」。 化终,是将大小乘度化终了。 此讲法难,改「中下」好讲。 此由「显示三乘」句而来,等觉菩萨所度为大中小乘,对於此中乘与下乘,而说涅盘法,生灭法。 常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 「生死即涅盘」一语,不能随便说,程度不到,闻之则不求了生死矣。 误为死即是涅盘。 此处不能不讲。 生死即涅盘是大乘地位。 何谓生死? 投胎为生。 寿终为死。 涅盘即不生不灭。 诸位如不明本性,若不修净土,则永不出轮回。 不修净土,纵修一万万年,不明本性,亦不出轮回。 心性有生死否? 若云有生死,心经云不生不灭,何谓耶? 心既不生不灭,此不生不灭,即是涅盘,原来即是涅盘。 故可云无涅盘。 念经文:於此中下(在三乘中,对於中下乘人),而现灭度(为其说涅盘,对上乘人不讲):大乘彻明心性,如为其说有涅盘,则为所笑。 亦无所作:涅盘何不为上乘人说,因其无造作,无因也。 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涅盘亦无结果,不起清净,不灭,即不染,一切平等。 此为权实,对声闻讲权法,原无涅盘,权讲有涅盘,对大乘人说不生不灭之实法,必须广学,始能普度。 入定:学佛必须入定,念佛得一心不乱,即入定,得定即发现神通,事事皆通,念经文: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 汝等但学念佛三眛。 若当大菩萨,必须学无量三昧,汝等念佛三昧一种尚未成,故力量轻。 诸根智慧,广普寂定。 得百千三昧後,六根变,种种智慧亦发现。 回脱根尘,慧光独耀,凡夫六根自障,得定,六根即是定。 得定即有大智,广普寂定,普,无量无边,万事万物皆在汝定光中。 行菩萨道,必须入定,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入藏:法门无量誓愿学。 必须深入经藏,始能智慧如海。 经文: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 行菩萨道之经典必须学,深入经藏,则明华严,华严遍一切土,无尽藏,约华严三昧,而後宣说经典不感矛盾。 诸位修净土者,余在内地闻经,讲华严、楞严、六祖坛经皆大骂净土,即因其未深入经藏,未得华藏之理,智未开,自相矛盾。 余劝人修净土,并讲楞严、华严,楞严不谤净土,华严尤发扬净土法门。 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 先讲菩萨德能,八相成道、行业计十二条,已讲七条,今讲入藏。 入藏,菩萨须明佛法,三藏十二部皆为藏,多学经藏。 菩萨法藏:佛法有大中小乘,声闻小乘,缘觉中乘,菩萨大乘,必须知度众生之方法,必须深入。 法藏即一切佛法,合名为藏。 有一部经,学之,则明一切藏义,此即大方广佛华严经,各经之理皆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皆包括殆尽。 今余在慈光图书馆讲八十华严,须十六年始讲竟。 必须深入法藏,始能明华严密义,即是华严三昧。 三昧即定,尽虚空遍法界之事皆了解。 若得此三昧,则得各家经理,可宣扬演说一切经典。 否则讲不全,必须按祖师之注,祖师皆得华严三昧。 以下讲见佛:此处见佛与普通不同,学菩萨,必须断惑,不断惑则为第六识虚妄分别,语不实,断惑後则为实语、如语。 见本性即是见佛,见法身佛,见佛即破惑。 佛性光明,自性亦须放光,始能光光相照,见法身则知报身、化身皆由法身而出。 住深定门,吾人静坐入定,功夫浅,若功夫深。 则不问行住坐卧,与客寒喧,无一而非定。 此即深定,住深定,永远如此。 悉覩现在无量诸佛。 入深定之菩萨,悉覩现在十方无量世界诸佛。 现在者,过去佛现在不在说法,未来佛尚未来,故云现在。 一念之顷,无不周遍。 无量无边恒沙世界诸佛,同时悉见。 深入经藏则得华严三昧,则能演说一切经典。 此是大菩萨,吾人无能为之。 然往生西方,清旦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比此少之又少,此是大菩萨,彼是彼生尚未证果者,知此义,则讲弥陀经时,所讲又能深入。 一念之顷,注重顷字。 济诸剧难,见佛亦在度生。 济,救济。 剧难,大灾难。 大者何? 原子弹、火、水、刀兵,皆非大灾难,如证道,皆可不受。 佛所度之大灾难,为众生,生不知来,死不知去。 人死後,九百九十九人皆入三涂。 俗人以小灾为大灾,大灾反不介意,不知了生死是为大灾难。 人想了生死,唯有佛法。 闻佛法亦不易,真了生死之佛法难闻,在台中同修一闻佛法即是了生死之法,惜乎掉以轻心,主因余在此二十余年,闻之太易,人皆重难轻易。 今劝诸位,生命终了,何去何从,有无把握,若知往生西方,已难得,西方如何往生,有无把握? 诸位一日离佛法,即大危险,不离佛法,纵世界大乱,亦无害。 大灾难,如无机缘闻佛法,即是大灾难,以永在轮回不得解脱故也。 大灾难有八条:一、堕三涂,佛法难闻,虽佛菩萨亦入三涂度化,如在地狱者,闻一字忘一字,佛菩萨为其写阿弥陀佛,写一字,消灭一字,得益太难。 生人道,为盲聋瘖哑,仍难闻佛法。 纵非盲聋瘖哑,闻法又易退心。 又有世智辩聪者,贡高我慢,讲现实享受,亦大障碍。 又北瞿卢洲享受太好,不能入道。 生长寿天,不得解脱。 皆是剧难。 佛皆济之。 诸闲不闲。 诸闲者,人天二道可得小安,谓之闲。 如余今者无疾病无逼苦,可谓安闲。 不闲者,三涂众生。 佛皆能救济。 辩才:菩萨入定入藏见佛,已博学多闻,则得辩才。 分别显示真实之际,等觉菩萨皆度小菩萨,吾等初机无福遇见。 真实之际即是本性,等觉菩萨度人,可明白示见本性,始能了生死。 了生死,除净土法门,皆须断见思惑。 修净土念佛得一心不乱,亦断见思惑。 念佛如不明理,得一心即断见思,然通法不明理,如何断惑。 得诸如来辩才之智。 得真实之际,令人入道。 有问答,必须具辩才,此辩才得自诸佛,诸佛之辩才出於智慧。 菩萨既见诸佛,故能得之。 入众言音,开化一切。 任何众生言语,皆能演说。 讲经亦不须翻译。 度世:具如上程度,始能度化众生。 度众生出世,此是大事。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世间法,不了生死者。 此诸菩萨一言一行皆是法,皆超过世间法。 今余在此讲经,大家必谓为出世法,外间卖花生者,必谓世法。 然大菩萨虽卖花生,亦出世法。 不会者,虽读经,亦世法。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菩萨无时不存度生之心。 於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 一切事,皆是度众生。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庶类即众生,不请,众生无善根,不知启请。 又说法虽好,众生不听,作不请之友,众生虽不请,亦去为友度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群生即众生,群生不得度,即其责任,须负担之。 护法:菩萨兼护弘法、护法之责,不分出家、在家。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 先接受持甚深法藏,始能护之。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一、先护自己不失二、宏正法之道场,不图名利。 能令人了生死者,即应护之,如此始能使佛法不绝。 十二条已讲完,以後二段赞叹,一为赞慈悲:兴大悲,愍众生。 演慈辩,授法眼。 杜三趣,开善门。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於诸众生,视若自己。 迷昧众生,如盲,授以法眼,杜其三途,施诸众生以不请之法,如孝子之爱敬父母,众生不度,如自己不度。 三、赞菩萨之智慧:一切善本,然以培养善根之佛法,为善本。 皆度彼岸。 一切善本皆能度到彼岸。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 能度众生,因悉获诸佛功德。 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明,明达。 圣者,地上菩萨。 七地菩萨以上,不可思议,何况得佛之功德智慧。 二赞竟,以下结束语: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以上诸大菩萨大士,当时来参加此会。 ◎大教缘起观念正说因缘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 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此经分出段落,易於明了,前已讲一、二篇,今讲第三篇,前为序分,今为正宗分︱大教缘起。 大教,教,法门。 佛教有若干法门,此属大乘,故云大教。 缘起者,事起必须因缘。 此经如何发现,为何说此经。 谓之缘起。 此篇分四大段第一大段:现瑞启请。 释迦牟尼佛在此会先现瑞相,以兆好事。 聪明人见世间一切现相,则知後来之果,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知所转变。 现瑞相後,聪明人遂启请,佛必俟人启请,始为说法,以重其法,惟阿弥陀经,不待启请,以此法门无人知请。 佛特别慈悲。 以下讲经:尔时世尊:即释迦牟尼佛。 诸根:即六根,五浮尘根可见(净色不可见),意根不可见。 悦豫:欢喜。 吾人欢喜以眼、口、鼻而已,佛全身可以笑,意笑。 内外皆喜。 姿色清净:姿,态。 色,颜色。 清净光明。 人在欢喜时,面部光泽,清和明净。 光颜巍巍:面、身皆有光。 以上现三种瑞相。 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尊者知佛将说何法,承受佛之意思。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此即启请。 阿难问所见者:瞻观殊妙:平日未见过此瑞相。 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 此尊者所见之三瑞相。 如明镜净,影畅表里。 威容显要,超绝无量。 尊者见佛,外诸根,内意,皆悦豫。 佛之威仪容貌皆显耀出来,超过一切。 以往皆比不上今日所现者。 未常瞻覩殊妙如今。 唯然大圣。 从前未曾见过。 唯然,自陈所见确实,大圣,称佛。 第二小段:念言佛念:料想佛心中所念之事。 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 住:一定。 料想今日佛一定有奇特之法。 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世雄:亦是赞称佛。 住,心之安住。 诸佛之心在何处? 世雄之心亦在何处。 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第三赞:世人不见善恶祸福,何也? 心不明也。 佛为世间之眼,示世人以光明之道。 为众生之导师。 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世英,世间之英豪。 最胜之道,此道无能胜之者。 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 天有五:一、皇帝称天子,二、诸天,三、净天,罗汉出三界,六根清净,所居为净天,四、菩萨义天,五、佛第一义天。 佛为诸天所尊。 此为汉时用语,後世渐不用。 行如来之德,法身为体,德为用,行如来之德,即以诸佛之德能施用。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 发布时间:2023-01-14 09:46:17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0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