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学中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内容: 人类对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这就是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 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 意识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过程创造出精神财富,这是精神文明。 精神财富,包括思想、教育、道德、科学、文化等等。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者到底那个重要? 学者探讨激烈,众说纷纭。 有人说,精神文明建设比物质文明建设重要。 也有人讲,有物质文明才有精神文明……。 物质第一性,还是精神第一性,唯物、唯心就这样展开舌辩。 其实,有物质,没有“精神”,这物质重要不重要,我们就不知道了,无从知之。 有了“精神”之后,尤其是有了人类的“精神”之后,这物质才显得有意义。 从那个时候起,物质影响精神,精神影响物质,物质文明影响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影响物质文明。 从而,也就分不清谁比谁不重要了。 佛教的《楞严经》中早就说到:“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心,指精神世界;法,指物质世界。 有物质,才造就生命与大脑;有精神,才认识物质和改造物质。 这也就是说,精神与物质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同等重要。 虽然,物质与精神,同等重要。 但是,佛教更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杂阿含经》中说:“心持世界去,心拘引世界。 其心为一法,能制御世间。 ”“心”指精神世界,世界指物质世界。 《华严经》上也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心似画家”能画出各种各样的物质世界。 精神世界改造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因精神世界而“存在”。 《红楼梦》里,物质生活可以说是相当文明,可人们的命运结局并不文明。 有些家庭,物质不算“文明”,生活贫穷,可是家庭和睦,精神文明,日子过得快乐。 一个人尽管肉体很健壮,但是思想坏了,他一定要干坏事。 一个人尽管身体残疾,但思想好,好学上进,他一定能为人类社会创造奇迹。 想和谐,必须先作好心灵和谐。 想环保,必须先作好心灵环保。 看来,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根本。 因而,佛说“一切唯心! ”是有其精辟! 在佛教中,心还是属于“法”的范畴,称心法。 严格讲,精神领域也有物质的成分。 发布时间:2023-01-13 10:26:2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0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