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菩提心是最圆满的修行 内容: 佛法里最圆满、最实在的修行,无疑是修习“菩提心”。 而慈爱众生是菩提心的精髓,是菩萨心行,是最快捷的修行之道。 任何哲学、科学或心理学的理论都不能不同意,怀着“菩提心”,就没有东西方的冲突。 这条修行的道路最轻松、最圆满、最简单,绝不会误导人们走向极端。 没有菩提心,什么事情都无法成就,尤其是禅修不但不会得力,而且根本无法证悟。 为什么必须具备菩提心禅修才能有所成就呢? 因为我们都有自私的贪著。 如果没有菩提心,禅修较好的时候,体验到一点点乐受,就会贪著:“我要更多、更多! ”这么一来,好的体验便会消失无踪。 执著是禅修时最大的干扰。 有了执著,我们便会一味寻求自己的快乐:“我很凄惨,我要快乐,所以我要禅修。 ”好的禅修以及它所带来的平静、满足和喜乐,是无法依靠这样的心态引发的。 再者,没有菩提心很难积累功德。 造下的功德,马上就被破坏掉。 早上的功德,到了下午就不见了,就像是清理干净的房间,一小时后,又把它弄脏了。 脑筋才弄清楚,马上又糊涂了,这实在不划算。 必须有菩提心,才能够成办积累功德的事业。 菩提心使你成为这世界上最完美的,有如钻石般珍贵,任何事物都比不上你。 如果一个有钱人说他要行善,捐给全世界每一个人一百块钱,从西方物质文明的观点来说,这非常了不起。 不过,即使这个人非常诚心地布施,所得到的功德,与为了利益众生,而实证菩提心、力行六度的愿心相比,却有天壤之别。 这就是为什么我常说,实证菩提心是最圆满的修行。 曾经有一位噶当派格西看见有人绕行佛塔,他问:“你在做什么? ”那人回答“绕塔”。 格西说:“修习佛法不是更好吗? ”第二次格西看到这个人时,他在做礼拜,格西问他在做什么,那人回答:“做十万遍礼拜。 ”格西又道:“修习佛法不是更好吗? ”这表明形式上的宗教行为,例如绕塔或礼拜,并不一定是修行。 我们应该做的事,是转化贪著和自我爱惜的心态。 如果不改变我们的内心,其他任何修行都不会有用,都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已。 除非内心已经改变了,否则禅修是不会成功的。 只有心态完全改变了,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才能真正地修习佛法。 菩提心不是助长我执、贪著、轮回的东西,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转化,一条最舒适、最实在的修行道路。 修习菩提心是指真正转化自己的心念及行为,进而转化整个生命。 大家在人际关系上,原本都是息息相关的。 为什么有时我们说“我爱你”,有时说“我恨你”呢? 这种起伏不定的心念从何而来? 它源于我们自我爱惜的心态,源于我们完全不具备菩提心。 我们说“我恨你”,是因为你伤害了我,因为你没有带给我快乐。 “我恨你”,是因为从你身上得不到满足。 所有人际关系的问题,都是由于我们的贪著、由于我们没有菩提心而产生的。 可见,光禅修还是不够的。 如果那位噶当派格西看到你禅坐,可能也会说:“你在做什么? 为什么不去修习佛法呢? ”绕塔不是究竟的佛法,禅坐不是究竟的佛法,到底什么才是佛法呢? 我们简直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事可做。 其实,最圆满、最实在的修行,就是修习菩提心。 可以用科学来证明菩提心是最好的修行方法。 自我爱惜使我们过得艰辛、悲惨。 要对治自我爱惜心,药方就是完全与自我爱惜相反的心态——菩提心。 自我爱惜的人只关心自己——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我。 具有菩提心的人则舍己为人。 菩提心创造了内心的空间。 就是最要好的朋友忘了送你生日礼物,你也不会介意:“算了,他今年没有送我礼物,没有关系。 ”你的人际关系不是建立在礼物上,也不是建立在物质的快乐上,更深厚的关系来自大家在一起共同工作,共同修习。 如果你想得到真正的快乐,靠虚浮的禅修是不够的。 有的人花了很多年的时间独自禅修,结果更糟,回到社会之后无法适应生活,无法再和人交往。 因为刻意创造出的平静环境,是人为的假相,是缺乏实在基础的相对现象。 有了菩提心,不论在哪里,你决不会无所适从。 愈与人群接触,就愈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人们是你快乐的源泉,你为人们而活。 即使有一些人仍然想要占你的便宜,可是你知道:“过去我也曾多次占他们的便宜。 ”也就不会感到困扰。 好好地探索内心深处,你便会明白,不满足感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尽全力帮助别人。 明白了这点,就会自勉:“我必须改进自己,必须成长,才能圆满地帮助别人。 ”这么一来,便具有更大的力量去清净持戒,去禅修并做其他善事。 “因为我要帮助别人”,所以你会活力充沛。 这就是为什么宗喀巴大师说菩提心是证悟的基础。 菩提心的能量犹如炼金术,把你日常身口意的所有行为,乃至你的整个生命,转向积极向上、利益他人,就像把矿石炼成黄金。 以不同人来说,有些人不论忍受了多少苦难,脸上总是尽量显得愉快,让别人看到积极的一面。 而有些人却永远露出痛苦及愤怒烦的表情。 这是由于这两种人的内心世界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后者内心凄惨,就表现在脸上,使碰到他的人都感觉不舒服;而前者即使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却因为体谅别人的感受,而总是露出坦然的神色。 散发痛苦的磁波有什么用呢? 只是因为自己觉得痛苦,就要别人也不快乐,那是于事无补的。 应该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说话心平气和等。 有些人在受苦的时候,会把自己孤立起来,但你仍可接受他们痛苦的磁波。 连短暂的快乐都不能带给别人,当然谈不上引导他人成佛。 只有快乐、和平的磁波才能真正帮助周围的人,这种做法相当实际、有效。 有时候我们讲了太多诸如证悟成佛的事。 想达到那种境界,要走的路还很长。 暂且放下成佛的事,不管我成佛不成佛,实事求是就对了。 如果自己帮不了别人,至少做到不要伤害别人。 我想说的是,菩提心就像核能,可以转化你的心念。 这绝对不是盲目的宗教信仰,而是科学的真理。 现在大家都担心核战争,其实只要人人都有菩提心,大家不就都安全了吗? 理当如此! 用菩提心可以约束所有想打败或杀害别人的欲望。 正如宗喀巴大师说的,一旦有了菩提心,就如磁铁般吸引世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像雨一般降到你身上。 现在,因为我们有的只是自我爱惜的思想,所以招来的都是苦厄。 正如我们大海般的上师说的,如果你要自私,至少要扩大规模,大的私心总比狭隘的私心好!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是指就某方面来看,菩提心好比庞大的私心。 因为当你本着慈爱,把自己奉献给别人时,所得到的快乐,远远超过其他的心态。 以我们目前惯常的自私心态,所体验到的快乐微不足道,很容易失去。 本着“大私心”,你一面帮助别人,同时也在帮助自己。 记不记得阿底峡尊者有150多位上师? 他对所有上师都很尊敬,可是当他听到其中一位达玛拉西达的名字,马上就会汗毛竖立肃然起敬。 他解释说:“我从很多上师那里接受了许多教导,但达玛拉西达上师传授菩萨戒,并开示菩提心的方便与智慧,以及六度,对我一生帮助最大。 ”这是很真实的。 本尊禅修有时非常困难,但修习菩提心却很简易、奥妙而真实。 这就是为什么阿底峡尊者。 一听到教导他菩提心的主要上师的名字,就会感动得颤抖。 修习佛法的重点在于制服内心自我爱惜思想的狂象。 听闻的佛法,即使仅仅帮助你减轻一点点自我爱惜,就值得了。 但是,假如接受的教法对自己的自我爱惜心丝毫都没有影响,那么从大乘佛法的观点来看,即使你能够把整个菩提道次第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也没有多大用处。 还记得寂天菩萨的故事吗? 人们惯常称呼他“杜谢损巴”,意思是只会吃饭、睡觉、大小便这三件事的人。 这样称呼普通人都非常恶劣,何况是对一位出家人。 而这些只是人们所看到他做的事情而已。 其实他具有菩提心,无论做什么事,即使是很平常的事,都能为众生带来最大的利益。 当他平静地躺着时,他会对众生的安乐满怀关切地去禅思,往往由于悲心而为他们哭泣。 西方人需要这种修行。 基本上大家都有惰性。 也许这还不是懒惰,只是下了班通常累了,没有多少余力。 那么,下班回家后,你不妨舒服地躺下来,修习菩提心,这是最值得做的事了,远比匆匆忙忙丢下咖啡、扑向禅座垫子尝试禅修好得多。 因为我们的神经系统需要时间来调节,人们无法前一分钟还在交通中冲刺,后一分钟就安静地坐着禅思。 还不如静静地、开心地喝杯咖啡。 还有,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不要因为太累没有禅修而责备自己:“我应该禅修才对,我是坏蛋。 ”这样会伤害自己。 要明智些,带着慈爱、同情心,慈祥地对待自己和自己的心。 唯有对自己温柔的人,才会对别人温柔。 不要勉强,我没有办法勉强自己,所以常常告诉别人,不要勉强自己。 我们打交道的对象是心,不是石头或水泥,心是有生机的。 用菩提心征服反对者,比用武力或刀枪要好得多。 受到攻击的时候,正是发挥慈心的机会。 西藏的寺院里,常有一些可怕的僧人,对他们可以这么做。 不要以为西藏到处充满圣人,我们有一些野蛮得难以置信的出家人,权威的当局,无人能够制服他们! 如果想强行控制,他们会变得更有攻击性。 但是那些完全奉献给众生的菩萨圣僧,会以慈爱对待他们,使那些野蛮的出家人完全冷静下来。 他们觉得,“这个人爱我,很有同情心。 他为众生放弃一切,而一无所有。 ”像这样,那些有攻击性的人不是靠权威,而必须用菩提心才制服得了。 类似这样的故事很多,现在不再多谈了。 你可能觉得这些故事很可笑,不过这千真万确。 你可以用慈爱及菩提心降服内在和外在的敌人,这样做最有意义,而且不会引起任何冲突。 菩提心是获得解脱及成佛最圆满的道路。 在上师供养的法本内,班禅喇嘛说:“自我爱惜,是一切苦厄与不满足的起因,而珍爱有情胜于自己,是所有教量与证量的基础。 请加持我,把自我爱惜转变为关爱其他有情。 ”这不是什么深奥哲理,而是很简单的告白。 不需要任何西藏法本说明,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就可以印证自我爱惜是所有困惑与挫折的起因。 这种现象不仅在藏族文化中找得到,而且在任何一种文明社会的历史上都有。 上师供养还说,我们应该看看佛陀怎么做。 他放弃了自我贪执而达到无上正觉。 然而,看看我们自己——沉迷在“我,我,我”中,以致除了无止尽的苦厄之外,什么证悟也没有成就。 这不是很清楚吗? 所以,你应该非常清楚其中的道理了。 放下自我爱惜的妄念,就能免除一切苦厄与不满足;关爱所有众生的幸福,愿他们都能达到最高的证悟,你会找到一切快乐与满足。 年轻、聪明的你们,并不满意自己国家所拥有的东西,所以才到遥远的地方来寻找。 现在,你们已经找到这最有价值的珍宝——菩提心。 这是件不容易的事,容易的事很快就会让你感到无趣。 修习菩提心相当艰巨,你绝对不可能因此而感到无趣。 最聪明的人才有能力实践菩提心。 有些人无法接受菩提心,“忘掉自己,关心一下别人? ”他们会质疑:“这不是我们的文化吧! ”把自我爱惜转成爱惜他人——这是你需要经历的最艰巨的任务。 不过却最值得你付诸实践,会给你带来最大的满足。 禅修诸如无常及死亡的一些课题,一个月之后,你可能会说,我对那个课题感到厌烦了。 可是你绝不会对禅修菩提心感到厌烦,它是那么深邃,如同太空一般的深广。 大家听过很多本尊修法,可以用来禅修,可以接受许多本尊的灌顶——如观音和其他本尊。 这一切本尊的作用是什么? 让我告诉你们——是为了获得菩提心。 事实上,所有密乘的禅修都是为了培养强烈的菩提心,我们自己化身成具有千手者的用意也在于此。 你可以伸出一千双手帮助一千个苦难的众生。 如果不喜欢这种化身,可以把禅修联系到自己的文化,化身为其他的圣者菩萨。 观音和其他的圣者菩萨是一样的,他们都完全无私,完全献身,服务众生。 记得观音第一次受菩萨戒时发生的事吗? 他发愿要引导所有众生成佛,“在带领所有如母有情都成佛之前,我不想成佛。 ”他年复一年地努力,带领成千上万的众生成佛。 但是一经调查,他发现仍然有无数众生未成佛,所以再接再厉地又努力了很多很多年,结果发现还是剩下很多众生。 这个循环一直重复着,最后他想:“多少劫以来,我一直努力带领众生成佛,却仍然剩下那么多众生,我想我的愿是不可能圆满了。 ”由于情绪激动,他的头裂成十一片,过后,阿弥陀佛给予他协助,并加持他能够成功。 我相信你们之中有些人,可能会像观音一样。 关键在于强烈的发心,即使仅仅一次强烈的发心,也非常有力,也十分难能可贵! 耶喜喇嘛开示摘录自1983年12月柯磐寺的禅修课程 发布时间:2023-01-12 11:44:5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0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