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为何现在人学佛不得力? 内容: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 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执事境为真,贪求不舍,以致烦恼如故。 殊不知学佛是依照佛的教导,扫除自己的迷误,而明见自性,以脱出烦恼窠臼;而不是求佛消罪业、得福报的。 第三,于初下手时,不明学佛的究竟,没有正确的决定。 因地不正,故不免流于盲从。 我们应该知道,学佛第一须明心见性。 第四,依赖他人。 为使修道能够速成,所以,一心想求得最高无上的法、最好的师父。 于是就生起种种较量高低的分别之见,生起诸多门户纷争的见解,时时萦回于心中。 尤其在分别挑选不定时,这个法修了一点点,又去修那个法,而不能一门深入地专修下去,结果往往是走回头路或走错了路,空耗时光,一事无成。 第五,因为空耗时光、久无消息,于是就疑人谤法,或者是退转不修了,半途而废。 第六,贪取于法,以多为胜,样样兼之,不能一门深入,结果是徒劳无益。 第七,终日向外驰求,不知痛切参究自心。 想起来了或有了空闲时间,则在佛堂里修一下,念念佛、打打坐,或参参禅,一曝十寒,终不得益。 有的人甚至把修法当做消遣之事,无关痛痒,结果毕竟是毫不相干,一事无成。 第八,不明“法无定法”之意。 法法各有立场,不可强同,不依规矩而自生法见,妄自改基,以致修持不如法,而不得成就。 第九,以修行人善,为学佛之极致,不知究竟了义。 以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学佛唯一的成就,却不明白如何往生之义,以致修到中途不能再进。 第十,纵然遇到善知识,但以耳为目,遇而不识,当面错过。 第十一,喜欢妄测他人的意境,而自成妄。 如说:某人开悟了、某人没有开悟,却不晓得你要分别人家开悟与否,你自己须先开悟;你自己没有开悟,如何能断定人家是否开悟呢? 人云亦云,妄自猜测,实在无意义,反而自心不清净。 第十二,由于贡高我慢,对他人生疑生嫉,且耻于下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不肯或不好意思去问,更或轻慢初学,而不知自障其道。 第十三,先入为主,于法不知圆通变化,真性现前,不敢承当。 第十四。 误认无明为实,烦恼难除,菩提为佛独有,我辈此生无份,而不敢担当如来家业,不敢切实修证。 第十五,当行住坐卧、人事往来、种种习气发生之时,一点也不自觉,任其流连忘返,决不回顾自心。 结果往往是虽然学佛修道,但却不得受用。 学人果真能将上述种种弊端弄明白,切实精进修行,对境不生爱憎取舍之心,知道这些都是自性的妙用、自性的显现,能透过现象而见其本质,这就是见性! 再经过除习的锻炼,就是保养圣胎,让它发扬光大,即能圆证菩提,倘若对境心有粘著,更或念念不舍,那就不能自诩见性。 要知道妄自尊大,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是要下地狱、遭恶报的! 不管是念佛、参禅,或者修密,均须妄念消融,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殒不可得。 连虚空粉碎也不可得,连不可得也不可得,那才是证悟! 开悟后对境才有力量,不致为五花八门的物境所动摇。 否则,说食不饱,遇境即失,不得真实受用。 所以,我们要时时反问自己,对境是否心还粘著? 是否真的识得本来? 假如对境为妄想所左右,产生爱憎取舍之心,那就生死不了,就须深自惭愧内疚,痛下苦功,好好地修行。 发布时间:2023-01-12 11:05:12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0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