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何理解佛教中的“明心见性”? 内容: 那么心是什么? 性又是何物呢? 原来所谓心者,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佛经称为六尘缘影,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简称曰集起为心。 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没有心。 思想和念头,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从各别的境缘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分别它的同异,安立名字,发生爱瞋、取舍、造作,才生出种种心念。 这心是和环境集合起来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单独起的,所以称为集起为心,也就是现代学说所谓“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 要详细谈它的形象和内容,法相宗《成唯识论》说得很清楚,它可以分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 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源。 现代学说认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 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 我们之所以能对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 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眼不能见,但它能起种种作用,故确实是有。 古人比为色里胶青,水中盐味,虽不可目睹,但事实上确实在起作用,在佛经上它有很多异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来藏、佛性、真心、大圆胜慧等等。 只因众生迷而不觉,不知有此妙体,无始以来,只与生灭和合,变为妄心。 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与波,不是两回事。 现在世界得以飞跃前进,全靠自动化,而自动化又靠热能,无有热能,即无动力;无有动力,一切都是静止的、死的。 同样,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创造发明等,也靠体内的动力,而这动力就是性的作用。 所以性虽不能眼见,但确实在起一切作用,犹如电虽不能目见,而一切照明、发动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 佛经内称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 但宗下常两者混用,称心为性,称性为心,我们只要洞悉它们的底蕴,搞清它们的分野,也就不至为之混淆惑乱了。 发布时间:2023-01-10 09:47:2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0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