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乘的修行原则是什么? 内容: 问:仅为个人救赎的小乘(Hinayana)道中,“涅槃”(Nirvana)与解脱(Liberation)是四圣谛之一,但在广大的大乘道中似乎较不重要。 答:是的。 这是两个极端——世俗存在和解脱,前者完全包括在痛苦中,后者已超越它。 大乘道教导我们不要落入二者之中,代之的是追溯中道:藉由智慧的力量,不住世俗,藉由慈悲的力量,不住解脱。 若止于解脱,将无法行动去帮助众生(sentientbeings)。 虽然自己已完全从痛苦中得到自在,但对他人却无助益。 大乘道之证悟佛果——我们称之为大解脱,不仅从痛苦中解脱,并能帮助无量众生,这是其主要不同之处。 问:大乘的修行原则是什么? 答:三个主要修持:慈心,悲心(compassion)和成佛之心(菩提心Bodhicita)。 慈心即希望每一个六道中的众生都能快乐,悲心是愿一切痛苦中的众生悉能离苦。 成佛之心,一般是指愿为一切众生而成佛。 这三者非常重要。 没有慈爱心和悲心,成佛之心就不会生起,没有成佛之心,就不能证得佛果,因此慈心和悲心是必要的。 其中以悲心特别重要,悲心是大乘道之初始种子;在途中,它是令稻谷生长之水,最后,它使果实圆熟。 因此清楚可知,悲心起于初始,且中途和结尾都非常重要。 月称菩萨(Candrakirti)注解《中观论》(Madhyamakavatara)时,把敬礼悲心放在最前面。 佛陀曾说:“三世一切诸佛均从菩提萨埵所生,而菩提萨埵是由慈心和悲心中所生,特别是由悲心所出。 ”大乘道之主因即悲心。 问:我们如何修持悲心呢? 答:首先,研习是一定要的,随后需禅修。 一开始,观想你的亲人并愿他们快乐、从痛苦中解脱自在,然后祈你拥有为他们成就的力量,使你有能力做到这些。 观想那些非你亲友的人们,最后渐渐普及于一切众生。 事实上,应从思维四种忆念开始,然后皈依,接着观想你的母亲,清楚详细的想到她对你的慈爱,这些关照都是为了你。 当你念及她仍在痛苦中造作苦因,此时,助她之心自会生起,当你希望助她脱离痛苦时,成佛之心生起。 最后祈请上师和三宝,愿她快乐、无有痛苦。 接着用上述方法继续观想你的父亲、其他众生及你最坏的敌人。 若有困难,想想嗔恨才是你的敌人,它制造了极大的痛苦境地。 观想一切六道众生,直到能够毫无私心地对他们生起自然的慈悲心。 最后,愿藉此修行积聚一切功德,平等利益众生,以这功德回向圆满每一禅修。 悲心是最最重要的基础,应尽可能的多修习。 它该是完全地自然——大悲之尊观世音菩萨,曾在佛经中说:“想得到佛果的行者不需修习太多,只要一种,就是悲心。 ”悲心的修习有下列三种:一、对众生的悲心:须先从母亲做起,然后旁及其他无量众生,悉愿皆得离苦,祈求能够帮助他们。 二、对法(因缘现象)的悲心:愿众生皆能舍弃痛苦的根本——无明(ignorance)。 三、无对象的悲心——无缘大悲(objectlessckmpassion):必须了解,究竟上,所有众生并非真实存在,众生是因无明与执着自我而痛苦。 问:有情众生不是真实存在吗? 答:不,事实上众生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乃是因为对自我的执着而生起幻相。 因为贪求某些外相,而对别人起反感、嗔恨,只要无明地相信他们真实存在,就继续封闭在世俗循环中。 第三成佛之心(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修持。 一般而言有两种菩提心:相对和绝对。 相对的菩提心(theRelativeEnlightment-mind)分为愿、行两种。 希望成佛是一种愿望,愿为众生成佛,就像盼望一趟旅行一样,这就是愿菩提心。 行菩提心像是去旅行了:为达成佛所做一切即行菩提心。 所以行菩提心包含一切佛教修持,例如布施(Giving)、持戒(持守道德的行为Moralconduct)、忍辱(Patience)、精进(Vigour)、禅定和般若等六波罗蜜(SixParamitas注8)。 绝对菩提心(theAbsoluteEnlightment-mind)是了知万物真实本性即空性(Emptiness)。 了解空性即绝对的成佛之心(胜义菩提心)。 ——摘自萨迦法王访问记 发布时间:2023-01-10 09:19:45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0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