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法莲华经文句—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内容: 此品是当途王经,讲者甚众,今之解释不与他同。 别有私记两卷,略撮彼释此题,有通有别:通有十双,别有五只。 十双者:(一)人法乃至第十智断(云云)。 观世音者,人也;普门者,法也。 人有多种(云云)。 法有多种(云云)。 依前问,答论观世音人;依后问,答论普门法。 人法合题,故言观世音普门品。 (二)观世音者,大悲拔苦。 依前问答,百千苦恼皆得解脱。 普门者大慈与乐。 依后问答,应以得度而为说法也。 (三)观世音者,智慧庄严。 智能断惑,如明时无闇。 普门者,福德庄严。 福能转寿,如珠雨宝者也。 (四)观世音者,观冥于境,即法身也。 普门者,随所应现,即应身也。 (五)观世音者,譬药树王,遍体愈病。 普门者,譬如意珠王,随意所与。 (六)观世音者,冥作利益,无所见闻,三毒七难皆离,二求两愿皆满也。 普门者,显作利益,目睹三十三圣容,耳闻十九尊教也。 (七)观世音者,随自意照实智也。 普门者,随于他意照权智也。 (八)观世音者,不动本际也。 普门者,迹任方圆也。 (九)观世音者,根本是了因种子。 普门者,根本是缘因种子也。 (十)观世音者,究竟是智德,如十四夜月光也。 普门者,究竟是断德,如二十九夜月邪辉将尽也。 经文两问答含无量义,略用十双,始从人法,终至智断,释品通名,其义如是。 别论五只者:一观也。 观有多种,谓析观、体观、次第观、圆观。 析观者,灭色入空也。 体观者,即色是空也。 次第观者,从析观乃至圆观也。 圆观者,即析观是实相,乃至次第观亦实相也。 今简三观,唯论圆观:文云普门,观若不圆,门不称普,即此义也。 世者,若就于行,先世后观;若就言说,先观后世;今从说便,故后论世。 世亦多种,谓有为世、无为世、二边世、不思议世。 有为世者,三界世也。 无为世者,二涅槃也。 二边世者,生死涅槃也。 不思议世者,实相境也。 简却诸世,但取不思议世也。 音者,机也。 机亦多种:人天机、二乘机、菩萨机、佛机。 人天机者,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也。 二乘机者,厌畏生死,欣尚无为也。 菩萨机者,先人后己,慈悲仁让也。 佛机者,一切诸法中,悉以等观入;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也。 拣却诸音之机,唯取佛音之机而设应,以此机应因缘故,名观世音也。 普者周遍也,诸法无量,若不得普,则是偏法。 若得普者,则是圆法。 故思益云:一切法邪,一切法正。 略约十法明普,得此意已,类一切法,无不是普。 所谓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离惑普、入法门普、神通普、方便普、说法普、成就众生普、供养诸佛普。 始自人天,终至菩萨,皆有慈悲,然有普有不普。 生法两缘,慈体既偏,被缘不广,不得称普。 无缘与实相体同,其理既圆,慈靡不遍。 如磁石吸铁,任运相应。 如此慈悲,遍薰一切,名慈悲普。 弘誓普者,弘,广也;誓,制也。 广制要心,故言弘誓。 弘誓约四谛起,若约有作无生无量四谛者,收法不尽,不名为普。 若约无作四谛者,名弘誓普也。 修行普者,例如佛未值定光佛前,凡有所修,不与理合。 从得记已,触事即理。 理智历法而修行者,无行而不普也。 断惑普者,若用一切智、道种智,断四住尘沙等惑,如却枝条,不名断惑普。 若用一切种智断无明者,五住皆尽,如除根本,名断惑普。 入法门普者,道前名修方便,道后所入名入法门。 若二乘以一心入一定,一心作一,不得众多;又为定所缚,故不名普。 若历别诸地浅深阶差,亦不名普。 若入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故名法门普。 神通普者,大罗汉天眼照大千,支佛照百佛世界,菩萨照恒沙世界,皆缘境狭发通亦偏。 若缘实相修者,一发一切发,相似神通如上说,况真神通而非普耶! 方便普者二种:道前方便修行中摄。 道后又二:一者法体,如入法门中说。 二者化用,如今说。 逗机利物,称适缘宜一时圆遍,虽复种种运为,于法性实际而无损减,是名方便普。 说法普者,能以一妙音,称十法界机,随其宜类俱令解脱,如修罗琴,故名说法普。 成就众生普者,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所有事业,皆菩萨所为。 凿井造舟,神农尝药,云荫日照,利益众生,乃至利益一切贤圣,示教利喜,令入三菩提,是名成就众生普。 供养诸佛普者,若作外事供养,以一时一食一花一香,普供养一切佛,无前无后,一时等供;于一尘中出种种尘,亦复如是。 若作内观者,圆智导众行,圆智名为佛,众行资圆智,即是供养佛。 若行资余智,不名供养普。 众行资圆智,是名供养普。 门者,从假入空,空通而假壅;从空入假,假通而空壅。 偏通则非普,壅故非门。 中道非空非假,正通实相,双照二谛,故名普;正通故名门。 普门圆通,义则无量,略举其十类则可知。 此品犹是普现三昧化他流通也。 文为三:一问,二答,三闻品得益。 问答两番,初番问为二:初经家叙时者,说东方菩萨竟。 次说西方菩萨时也(其一)。 说东方生善竟,次说西方生善时(其二)。 说东方断疑竟,次说西方断疑时(其三)。 说东方得道竟,次说西方得道时(其四)。 无尽意者,大品明空则无尽。 大集明八十无尽门。 净名云:夫无尽者,非尽非无尽,故名无尽。 总三经,用三观三智释无尽也。 意者,智也。 无尽者,境也。 智契于境,单从于境,应言无尽。 单从于智,应言于意。 境智合称,故言无尽意也(一)。 又意者世出世之本也(二)。 又意即法界中道,故言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三)。 此约三智三观,释名也。 兴问者,大经云:具二庄严,能问能答。 无尽意前以慧庄严,问观世音慧庄严;佛以慧庄严,答观世音慧庄严也。 佛答为三:一总答、二别答、三劝持名答。 总为四:一人数、二遭苦、三闻名称号、四得解脱。 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 今文百千万亿众生,多人也;受诸苦恼,多苦也。 举多显少,多尚能救,况少苦耶! 遭苦是恶,称名是善,善恶合为机义也。 而得解脱,是应也。 此是机感因缘,名观世音,亦是人法因缘,乃至智断因缘,名观世音。 后去例如此,结名不烦文。 别答为三:一口机应,二意机应,三身机应。 口又二:初明七难,次结。 火难为四:一持名是善,二遭火是恶,三应,四结。 于一难中例为三番:一果报火,地狱已上,初禅已还,皆论机应。 二恶业火,地狱已上,非想已还,皆论机应。 三烦恼火,地狱已上,等觉已还,皆论机应。 七难、三毒、二求,例皆如此。 此义既广,可以意知,不可文记。 身机为二:初二求,次结。 求男有立愿修行德业,求女文略修行,正言礼拜是同,故略之。 愿业各异,故重出之。 结如文。 从是故众生下,是劝持名为三,劝持格量结叹。 上述胜名美德不辨形质,若欲归崇宜持名字,是故劝持也。 入大乘论云:法身唯一,应色则多。 格六十二亿应,等一法身也。 智者云:圆人唯一,偏人则多。 格六十二亿偏菩萨,等一圆菩萨也。 第二番问为三:云何游问身,云何说问口,方便问意。 此圣人三密无谋之权,随机适应也。 佛答亦三:一别答,二总答,三劝供养。 应以者,答方便力也。 现身答其问游也。 说法答其问口也。 凡有三十三身、十九说法(云云)。 从成就下,结别开总。 别文广意狭,总答文狭意广(云云)。 从是故下劝供养,此中见形闻法,故劝供养也。 初劝次受旨,受旨为六,奉命不受,重奉佛劝即受,结皆如文。 从持地下。 是闻品功德(云云)。 无等等者,九法界心不能等理,佛法界心能等此理,故无等而等也。 又毕竟之理是无等,初缘毕竟理而发心,能等于理,故言无等等也。 又心之与理,俱不可得,将何物等何物,而言无等等耶? 心之与理,俱不可说,不可说而说,说此心等此理,故言无等等耳。 初一是横释,次一是竖释,次一非横非竖释也(云云)。 发布时间:2023-01-09 10:56:49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0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