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警语 首楞严经势至圆通章 内容: 首楞严一经说。 在法华之后。 实为佛法堂奥。 昔智者判教时。 此经未来支那。 故唯以法华涅槃为后味。 若令一见。 必广有疏释。 且判属醍醐无疑矣。 奈四依大士已灭。 古今疏主各兴异见。 久如聚讼。 后学不具择法眼。 靡所适从。 至欲尽废疏解唯看经文。 亦过激之论也。 及乎以己智寻经。 又多不能达其旨趣。 则终于昧昧而已。 试平心论之。 众解岂无长处。 然不失之乖谬。 即失之粗略。 间有智识高超。 出乎其类者。 则又借此经。 发挥匈中。 剏论有真。 能舍己从经。 曲顺佛意。 则西湖鉴一疏之外。 吾未见其能并美者。 孰谓今人必不能迈古耶。 或病其主张太过。 讥其杜撰不无。 纵未能无遗憾。 要亦大有功于此经者矣。 至于舍识用根归重圆通之说。 则诸佛诚言谁敢不信。 此方教体谁敢不遵从。 而议之者。 皆违经抗佛者也。 现前诸善友既已标心净土。 复欲研究此经。 甚不易得。 然始末无论。 只此圆通文中大有淆讹处。 若非善读善会者。 则所谓醍醐毒药亦不甚远。 岂不闻楞严会上选佛场开。 观音登科。 势至下第。 修净土人。 于此若不拣辨。 何以发此经之密意。 而坚后学之行愿耶。 但势至法门非此经要义故。 鉴师疏中亦引而不发。 今则先辨法门。 次彰密意。 辨法门者。 当知此圣圆通属七大。 中根大以都摄六根故。 依此六根而修念佛三昧。 有三种不同。 一者念自佛。 二者念他佛。 三者念自他佛。 若念自佛则与诸圣圆通。 是同以根性为所念法门。 以旋湛为能念方便。 如央崛经云。 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 了了分明见。 乃至彼意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 了了分明知等。 亦如此经。 十方诸佛同告阿难。 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 唯汝六根更非他物。 又如祖师云。 在胎名身。 处世为人。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鼻辨香。 在口谈论。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识者知是佛性。 不识唤作精魂。 从上诸祖如斯指示甚多。 此念自佛三昧具摄一切教义。 一切禅宗直指法门。 罄无不尽也。 若念他佛。 则。 与诸圣圆通有异。 以六根为能念。 以果佛为所念。 法身虽复一体。 我无二种庄严。 诸佛福智圆满成两足尊。 念彼果德。 不生疲厌。 眼常瞻佛相。 耳常闻佛教。 鼻常触佛香。 舌常称佛号。 身常礼佛像。 意常缘佛法。 六根所注无非佛境。 如是相继无间无杂。 此念他佛三昧具摄一切弥陀药师弥勒上生等经。 及莲社一切业行事想法门。 罄无不尽也。 若念自他佛。 则与诸圣圆通。 同而复异。 先须开圆顿解。 了知生佛一如心土不二。 托彼依正显我心性。 既不迷性外。 有佛亦不执。 彼土非心。 此则开圆解处与诸圣同。 托他境处与诸圣异。 十六观经所谓胜异方便。 今文谓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以此方便最胜极异故。 不更假余方便也。 祇就圆顿教中三种念佛三昧。 对四种净土。 略辨摄生大用。 惟念自佛者。 摄归实报寂光二种净土。 然但能竖入不能横超。 又但被利根不能普摄。 又则诸圣所同不显此门独异。 似非势至摄归本旨。 今谓正摄念他佛及念自他佛二种行人。 归于同居净土。 兼复横超方便实报寂光。 是故文中深明感应道交之益也。 次显经密意者。 选择圆通法门。 犹如国家用兵选将相似。 或推作先锋。 或压令殿后殿。 后者为正选。 余则各随常队而已。 其推与压。 要非无故而然。 祇如十八界中必先根次尘后识。 此常例也。 今以六尘居先而根次之。 六尘中必先色次声。 以及香味触法。 今以声最居先而色次之。 于六根中仅列其五。 抽出耳根置于二十四门之后。 葢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故。 以音尘开先。 闻根殿后。 而独详明之也。 虽不显言其故。 人已觉之。 既归重耳门。 一经要旨排列圆通法应如是。 然念佛法门亦逗此方机宜。 末世众生须依念佛得度。 乃此经方令一门深入直了自性。 若复双选二门。 则昧本经旨趣。 若令念佛法门直尔混依常队。 又失他经广赞之意。 故今巧示推压。 如军中密令未许泄漏。 葢前于十八界中。 明抽耳根为重将矣。 今乃于七大中。 暗压根大为重将。 而此根大正属念佛法门。 既不违他经广赞之宗。 仍不乖此经用根之义。 可谓至巧亦至密矣。 夫七大次第。 曰地水火风空见识。 见即是根本。 应根先识后。 今移识居第六。 而以根大殿后。 亦如十八界中之耳门也。 又于前五大中。 推火大作先锋。 而以地水风空次之。 此有两意。 一为当机堕淫起教故。 以多淫召火。 警多闻人先除欲漏也。 故文云。 说多淫人成猛火聚。 乃至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诸佛呼我名为火头。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 成阿罗汉。 愿为力士。 亲伏魔怨等。 明以警之也。 一切经律中。 皆以不杀为首戒。 此经则以不淫为第一决定明诲。 于三缘中。 亦以欲贪先于杀盗。 均此意耳。 二为末世对治重障。 以烦恼虽多惟淫欲为生死根本。 最能障往生法故。 令行人观凡夫身内淫火。 即如来藏性空真火循业发现。 深观得悟成智慧光。 非唯不障往生。 且能将送行人托上上品。 所以净名赞淫怒痴以其体即藏性而染净。 功用在反掌间耳。 故以火头居先。 亦如十八界中之陈那也。 今请历观诸圣。 除此二先锋。 二重将外。 余皆一依常例。 次第不紊可见。 二十五圣起座之时。 诸大弟子结集之际。 一威一仪。 一起一止。 皆有深意。 悉符教义。 以粗心遇之。 又安可得耶。 然则观音虽独登科。 势至岂全下第。 但于观音则明选。 于势至则暗选耳。 良以圆根别入故明选。 诸根总摄故暗选。 此方教体故明选。 此土有缘故暗选。 通益当机时。 会现未众生故明选。 别益恶世法末时。 不见佛众生故暗选。 虎榜高题处。 人所共知朱衣暗点时。 人所不觉故。 曰大有淆讹。 须善读善会也。 或曰既是密意。 何得泄漏。 曰楞严选佛场中。 揭榜已二千余年矣。 此时若不明破密将焉用。 或又曰。 诚如子言则文殊说偈选择时。 岂亦不知密意。 何不遵前例一概都拣耶。 曰诸圣自陈各说第一故。 寄推压巧示密机。 若承敕正选时。 一依前轨。 何得成密。 然但声尘火大准归常次。 以此二门别意助显。 非本所归重。 故不更推出。 至于势至法门。 仍顺长行。 置识大后。 为二十四门之殿。 未始不遵也。 且既令专选一门。 何得不拣势至。 观其拣辞。 仍与诸圣不同。 但曰。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意谓彼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而此相继之念。 既属行薀迁流。 亦生灭法。 以此为因。 欲往生见佛。 谁曰不可。 今欲现证不生灭圆通。 则因果不符。 何能克获。 此拣现获圆通为难。 非拣往生后益也。 其余诸圣单念自佛。 唯属现修现证。 故拣则全拣。 以不逗此土机宜。 不合此方教体故也。 有志修证者。 亦可以深长思矣。 然此为信力未坚者说。 若果深信净土。 纵令楞严独贬势至。 亦自不疑。 何以故。 以他经广赞故。 曰不可思议功德。 曰世间难信之法。 曰一切佛护念。 曰无上深妙禅。 曰胜异方便。 曰三昧中王。 多处极赞。 既不生信。 一处乍贬。 何辄生疑。 而况曾不独贬。 而况复示暗选乎。 奈末世众生读此经者。 既不能依教。 从耳门深入现证圆通。 偏于念佛法门好起疑惑。 乃至破他净信障他善行。 薄福少智人。 往往习气如是。 故兹约法依经。 曲为辩析。 不自知其辞之丛沓也。 岂得已哉。 发布时间:2023-01-08 11:49:5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0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