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戒律的作用和意义 内容: 中国佛教自唐代禅宗盛行以来,清规几乎取代了戒律。 宋元明清的佛教每况愈下,时至今日,清规也有名无实了。 以至现在有许多僧尼,既不懂得清规,也不知戒律,行为无所适从,僧团不如法的事层出不穷。 要想正法久住,必须提倡戒律。 1、戒律的真正含义我们今天对戒律的误解很多,往往一提到戒,汗毛就竖起来了。 总觉得那些东西是条条框框,把人限制得没有自由,可事实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戒律实质上是对一个人的保护,保护一个人思想行为不越轨,保护你不犯错误。 就像世间的法律一样,戒律就是佛家的法律,就是佛家的宪法。 对于世间的法律,真正感觉到有约束力的,是那些经常违犯法律的人。 对言行举止符合法律要求的人来说,从来就没觉得法律对自己有什么作用,它始终离自己很遥远。 为什么? 因为你不触及它。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是保护你不犯罪,保护你不干坏事,保护你不犯错误,保护你不越轨。 如果你是一个守规矩、不触犯法律的人,那么法律对你来说就没有任何作用,就是一纸空文。 2、止恶行善—戒律的两个精神面向戒律的作用也是这样的。 什么是“戒”? 戒就是“防非止恶”,所谓“防非”就是让你别干坏事,“止恶”就是让你能够断除恶法。 但戒律还有另一面,就是让你奉行一些善法。 所以我们戒里面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是我们讲的三聚净戒。 其实戒律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的精神:一是戒律里面,规定你不能干的,你就不能干。 如果你偏要干,偏要顶风作案,那就叫犯戒。 另外,戒律里面还规定你一定要干的,那你就必须干。 如果规定你要干的,你偏不干,那也叫犯戒。 “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菩萨戒”等就是必须要做的。 可是我们这些凡夫很多时候是:该干的不干,不该干的却偏干。 我们天天都在念《心经》,说要“远离颠倒梦想”,结果呢? 我们一天到晚都在白日做梦,不但不能“远离颠倒梦想”,反倒长期生活在梦想颠倒中。 这也是犯戒啊! 3、戒律的功用为什么要规定你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这也要禁止,那也要禁止呢? 我常打比方,人就象一潭水一样,如果这潭水是浑水,再好的月亮、太阳在你那个水池子里面,都印不出影子来。 如果你这一潭水是清水,清澈见底,那么就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不管是天上的月亮也好,星星也好,人和树的影子也好,在里面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你的行为,不加约束,不加规范,放纵自己犯错误,就很容易让我们整个身心世界成为一潭浑水,认识不清楚自己的本来面目。 这戒律的作用,就是保持我们身心的宁静,让我们的身心能够处于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而不是老是向外驰骋,向外攀缘。 为什么《西游记》写个“孙悟空”出来? 那个“孙猴子”就象征你的那颗心,它不安定到处乱跑,可跑过来跑过去,还是跑不出佛的“手掌心”。 那怎么才能管住我们的这颗心呢? 你看猴子也好,牛马也好,你要让它接受规范,就必须给它套个绳拉起来。 戒律中的那个“摄律仪戒”,就是给你套个绳,拉起来,让你不能去吃别人的庄稼,吃庄稼就要挨打。 就是告诉你,这个是不能做的,那也是不能做的,你必须按规范来行事。 “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是告诉你一定要做什么的。 比如那个优婆塞“菩萨戒”里面,有一条就叫“不孝养父母师长戒”。 很多人不懂,就拿来问我:师父,“不孝养父母师长戒”,那是让我不孝养父母师长了? 当然不是! 这条戒是让你必须要孝养父母师长,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犯戒了,那么这个戒就要制裁你。 发布时间:2023-01-08 10:44:4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0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