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本是反迷信的产物 内容: 两千五百多前的恒河流域,战争频仍,百姓疾苦,社会上出现了诸多思潮。 这其中以吠陀教(婆罗门教)影响最大。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恒河中下游地区社会动荡加剧,渐渐出现了许多怀疑婆罗门教义的声音。 尤其是其教义规定的“种姓制度”与“祭祀万能”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抵触,这些人后来被统称为——沙门。 沙门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教派,其内部学说众多。 耆那教称共有“三百六十三见”,佛教则称有“九十六种外道”。 但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沙门思潮影响深远,并共同反对婆罗门教。 而佛教就属于沙门的一支。 《本生经》里曾经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叫婆罗马达塔的婆罗门,本来准备好一头牛去祭祀神。 但在去邻村取盐的时候,他的牛被路过的猎人吃了。 当他回来时,看到剩下的牛皮和内脏,深受刺激并大声叫嚷:“我的火神啊,如果你连自己的牛都保护不了,又如何保护我呢? ”于是他把牛皮和内脏抛入火中,从此加入“沙门”。 在现在的尼泊尔与印度边境地带,当时有一座迦毗罗卫城。 城中王子20岁就离家游学,加入沙门,寻求摆脱人生痛苦的方法。 他先后尝试了“禅定”与“苦修”两种当时沙门的主流方法,但都觉得其过于极端。 为了寻找“中道”,他来到伽耶,最终在一棵毕钵罗树下悟得了“四谛”真理。 从此他被世人称为“佛陀”,即“觉悟者”。 坦率的讲,佛陀的思想一开始就和沙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沙门最大的宗旨就是对婆罗门教所供奉的神进行批判。 佛陀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普遍联系的。 佛家把一切生灵都称为“有情”,“有情”在宇宙间轮回反复。 但“轮回”指的并不是一个恒定的灵魂在各界往复循环,因为“有情”只是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的聚合体(这五种元素统称为“五阴”)。 个体死亡不过是组成“有情”的“五阴”分崩离析,但分裂后的种种因素很快会在因果链条上发生新的聚合。 因此佛陀认为并没有“我”的存在,“我”不过是“五阴”短暂的聚合。 但佛陀从不否认神的存在,只不过神并非是超脱宇宙的独立。 世间没有事物是恒定不变的,既然都是“五阴”的聚合,万物刹那间生灭相续,大家遵从的都是因果规律的制约,神也不例外。 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 无论是祭祀还是偶像崇拜,都无法摆脱这一制约。 佛家将这一规律称之为“因缘”,将导致果报之因的行为称之为“业”。 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解释了客观事物变化发展与普遍联系的规律。 佛陀教给我们的,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悟道后的佛陀首先到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寻找曾随他一道出家的五位侍从,并从不同角度向他们讲授了三遍佛法,佛史称“三转法轮”。 五位侍从先后皈依,号“五比丘”。 后来佛陀往来于各国向世人传法,80岁逝世于拘尸那迦城河边的婆罗林中。 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悟道的毕钵罗树称为“圣树”,并改名为“菩提树”。 八国分其舍利(骨灰),并为安放舍利修建了佛塔,在塔上雕刻车轮(象征法轮)。 再后来,大家为纪念佛陀与他的思想,为他修建了像。 早期的佛像是人们为了感谢佛陀的教导而修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纪念他。 本质上这与拉什莫尔山上的总统像并无本质区别。 2001年塔利班炸毁了巴米扬大佛,他们荒唐的把佛徒对佛陀的感情与偶像崇拜联系在一起。 发布时间:2023-01-08 10:07:36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0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