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历代高僧大德对《楞严经》的重要开示! 内容: 楞严经、法华经与华严经并称经中之王;所谓成佛的法华,开慧的楞严,要深入佛陀智慧之海,楞严经是必读的经典之一。 《华严》、《法华》是佛的全身,《楞严》是佛的顶,绝不在《华严》、《法华》之下。 佛顶是最尊无上,用以显示这一部经典里面所说的法门。 古德曾说: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世间糟粕书。 又说:欲知佛境界,当读华严;欲知佛智慧,要读楞严。 可见此经之重要,《楞严经》这是佛教里一部照妖镜的经,所有天魔外道、魑魅魍魉,一见到《楞严经》都现原形了,他无所遁形,什么地方他也跑不了。 所以宣化上人说:在佛教里,所有的经典,都很重要,但是《楞严经》更为重要。 凡是有《楞严经》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楞严经》没有了,就是末法现前。 《楞严经》是佛的真身,《楞严经》是佛的舍利,《楞严经》是佛的塔庙。 所有的佛教徒,必须拿出力量,拿出血汗来拥护这部《楞严经》。 藕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写道: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 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虚云大师说:无论老少,常读楞严,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时闻世尊说法,就和阿难作同参! 历代祖师大德们与楞严经的资料实在太多,光明佛坛存档的历代祖师大德对楞严经开示资料,提供各位同修学习与参考。 唐百丈怀海大师唐代百丈怀海大师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三世徒,创设禅院,制定清规。 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后称《百丈清规》使佛教历经灭佛法难而能留存下来并发扬光大。 大师在清规中将《楞严经》与楞严咒纳入丛林朝暮课诵的《禅门日诵》中。 可见他对《楞严经》的推崇。 此举为《楞严经》的长远流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明清以来三四百年间我国丛林中各宗各派朝暮课诵的主要内容。 大师所订的清规,世称「百丈清规」,天下丛林无不奉行,为禅宗史上创下划时代之功绩,亦为《楞严经》的流传跨出历史性的第一步! 详于《敕修百丈清规》。 《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页。 征引《楞严经》文亦见《古尊宿语录卷二》,《卍续藏》。 唐慧琳国师《一切经音义》之引释唐慧琳国师。 师事不空三藏,内持密藏,外究儒学,精通声明与训诂之学。 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并参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一切经音义》百卷,世称《慧琳音义》。 据《宋高僧传卷五》载,其成书年代为贞元四年(788)至元和五年(810),历时二十余年慧琳国师精通梵汉,读三藏,目光如炬,善分真赝,又曾师事于不空三藏,且他对经藏的态度是「参合佛意,详察是非(《大正》五十册)」。 大师对《楞严》此部经坚决不疑,并于《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二》中亲释《楞严经》,并多次征引此书,决不怀疑! 释《楞严经》之文详于《大正藏》。 唐末五代永明延寿禅师《宗镜录》之引释:(莲社宗第六代祖师)《宗镜录》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 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及印度、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 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 全书立论重在顿悟、圆修,所谓「禅尊达摩,教尊贤首」为其中心思想,为昭示禅教一致之修禅要文集。 钱谦益之《楞严经解蒙钞》云:「禅师会三宗学者,集录大乘经论诸家语录,撰《宗镜录》一百卷,折衷法门,会归心要,多取证于《楞严》,所引古释即悫、振、沇三家之说也。 《长水疏经》裁决要义用《宗镜》为诠准。 而寂音《僧宝传》,发明永明,撰述以征心直指为缘起。 古师弘法确有渊源,今人习而不察,间有采剟徒取骈偶之词,资为旁证而已」。 又云「《宗镜》全序,皆发扬《首楞严》宗妙」。 详于《卍续藏》。 唐玄沙大师之引悟《宋高僧传卷十二》载:「玄沙乘《楞严》而入道,识见天珠」。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载:「福州玄沙宗一大师,法名师备阅《楞严经》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 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定,必从之请益。 至若与雪峰和尚征诘,亦当仁不让。 雪峰曰:『备头陀其再来人也』」。 其着有《玄沙师备禅师广录》凡三卷,详称《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又作《玄沙广录》。 收于《卍续藏》。 唐末五代道丕大师之礼拜师为唐之宗室,俗姓李。 天佑三年(906),济阴王赐紫衣,后唐庄宗赐号「广智」。 凡大内建香坛应制谈论,师多居首席。 后晋天福三年(938),入梁苑为左街僧录,又任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 大师好礼经,大师为救护正法曾力礼《楞严经》二年,大师于显德二年示寂,示寂前云:「有首楞严菩萨,众多相迎,令鸣椎俄然而化」。 世寿六十七。 详于《宋高僧传卷十七》。 《大正藏》。 北宋圆悟克勤禅师之征引北宋代僧。 至五祖山参谒法演,蒙其印证。 从文照法师学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 与佛鉴慧勤、佛眼清远齐名,世有「演门二勤一远」之称,被誉为丛林三杰。 政和初年至荆州,当世名士张无尽礼谒之,与之谈论华严要旨及禅门宗趣。 后又被敕赐紫服及「佛果禅师」之号。 高宗幸扬州时,诏其入对,赐号「圜悟」,世称「圜悟克勤」。 后归成都昭觉寺。 绍兴五年示寂,世寿七十三,谥号「真觉禅师」。 荼毘舌齿不坏,舍利五色无数。 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绍隆等禅门龙象。 曾于夹山之碧岩,集雪窦重显之颂古百则,编成《碧岩录》十卷,世称禅门第一书。 一日大师偶见寂音尊者所著的《楞严尊顶法论》叹曰:「此真人天眼目也,即施长财,百缗劝发」。 大师征引《楞严经》非常多,详见于《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四》。 《卷八》。 《卷十》(以上皆见《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又其《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二》。 《卷二十》(以上皆见《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宋朝华藏安民禅师安民禅师是四川嘉定州(今乐山市)人,俗姓朱,出家后,在成都讲解《楞严经》。 当他听说当时禅门宗匠圆悟克勤禅师住在昭觉寺,便前往拜访,刚好听到圆悟克勤禅师拈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的公案,心中顿起大疑,于是入室向圆悟克勤禅师请问。 圆悟克勤惮师问:座主讲何经? 大师说:《楞严》。 圆悟克勤掸师说:《楞严经》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毕竟心在什么处? 大师多方呈解,都得不到肯许。 后圆悟克勤禅师引用《楞严经》中的经文,并结合禅学修证对其予以开示。 终于使得禅师桶底脱落,悟见本性。 后来,禅师到峨眉山住持中峰寺,有偈曰:众卖花兮独卖松,青青颜色不如红,算来终不与时合,归去来兮翠霭中。 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 禅师示寂后,茶毗得到很多光明莹洁的舍利,而且心脏和舌头不坏。 北宋德洪寂音尊者「《首楞严经》者,开如来藏之要枢,指妙明心之径路,了根尘之妙诀,照情妄之玄猷。 真所谓入一乘之坦途,辟异见之宏略」。 -宋德洪尊者造论、宋正受大师会合《楞严经合论卷一》。 《卍续藏》。 北宋戒环大师云:「论三经大致,无非为一大事因缘,而必先藉《般若》发明,次由《楞严》修证,终至《法华》印可,然后尽诸佛能事序固如是也。 然则,导达禅乘决择正见,莫尚《楞严》矣。」《新续高僧传卷三》。 《佛教藏》。 「又况二经(指《法华》与《楞严》)以智立体,以行成德,放光现瑞,全法界之真机,融因会果,开修证之捷径,凡所设法,意绪并同,二经相宗,亦足见圣人说法始终一贯。 果唯一事无有余乘,旨趣稍驯幸无深诮也。」《新续高僧传卷三》。 《佛教藏》。 按:释戒环,温陵人,而佚其姓字。 赋性恬澹,不溽世味,寄身空寂,研精梵谊,深造道妙。 尝病《法华》、《楞严》旧释词义渊微,初学罕喻,因于禅暇作二经《要解》,而《楞严》尤为翔晓。 《开元寺志》称戒环所撰《要解》,皆能痛去名相繁蔓,使人无泥枝叶,入佛知见,直发明秘要宝藏者也。 至今学者多宗之,殆不诬也。 宋朝法常法师释法常,河南开封人,俗姓薛,乃丞相薛居正之后裔。 宣和四年(一一二二),依长沙之益阳华严轼公剃发,深慕大乘,然亦不排斥小教。 一日,阅首楞严经而能义通法海,自此游淮泗,放浪湖湘。 《大明高僧传》第七卷嘉兴报恩寺沙门释法常传十三,后至天台山万年寺,参谒雪巢,一见即机语契会,雪巢乃命师掌理翰笺。 为僧入室。 大有风彩。 澹然处世。 不饰众缘。 其室唯一低榻,别无他物,一日,写一渔父词于室门示众,书毕,就榻收足而逝。 原词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 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 蝶梦南华方栩栩,班班谁跨丰干虎。 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 宋法常首座辞世词 弘一演音敬书宋朝遇安掸师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是福州人。 从天台宗得法,经年诵读《楞严经》不辍,有一次诵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遇安禅师不小心破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因此大彻大悟。 后来他每次读《楞严经》时都这样读,有人对遇安禅师说:破句了也。 遇安禅师说: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当时的人都称他为安楞严。 据说,遇安禅师宣讲《楞严经》。 有老虎来听经。 受皈依后从不伤人。 这只老虎经常跟随禅师。 禅师在下山时常将老虎系在一块石头上,被后人称为系虎石。 后来禅师搭建的茅棚经扩建后成为伏虎寺。 遇安禅师晚年示寂时,其付法愒曰: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 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 禅师说偈后,洁身换衣服后,遇安禅师自己躺入棺木中。 三日后,门人打开棺椁看见禅师右胁吉祥而卧,四众失声痛哭。 禅师于是起来升堂说法,诃责说这次如果有人再打开我的棺椁,那就不再是我的弟子了。 说完又自己进入棺中长住,其生死洒脱自如竟能达到这种境界。 北宋孤山智圆大师孤山智圆大师是天台宗山外派的著名高僧,钱塘人。 著述极多,被尊为十本疏主。 他极为重视《楞严经》,为此专门写过《首楞严经疏》和《谷响钞》两部注疏。 他说:《楞严》一经,剧谈常住真心,的示一乘修证,为最后垂范之典。 《佛祖统记卷十》。 《大正藏》第四十九册页205上。 他从奉先寺的源清学天台教观,后来隐居在西湖孤山,与当时著名的隐士林逋为友。 他有一首《读楞严经》的诗,流露其高洁的心境:案上楞严典,时看浣病愁。 阶闲移短影,窗冷值高秋。 眼病花无果,心狂照失头。 指空期识月,认指更悠悠。 按:大师为天台宗山外派大师。 于干兴元年二月作祭文挽诗,泊然示寂,世寿四十七。 遗命以陶器敛遗骸,藏于所居之岩。 后十五年,积雨山颓,门人开视陶器,肉身不坏爪发俱长,唇微开露,齿若珂玉,乃更袭新衣,屑众香散其上而重瘗之。 大师尝撰《首楞严经疏》十卷和《首楞严经疏谷响钞》五卷。 北宋长水子璇大师「《大佛顶密因了义首楞严经》者,乃竺干之洪范,法苑之宝典也。 昔能仁以出震五天,独尊三界,假金轮而启物,现玉毫而应世,观四生之受苦也,惠济庶物,愍群机之未悟也则斯经也,可以辩识诸魔破灭七趣,谓止及观,修圆教妙明之心,发真归源,证上乘至极之说」。 《大正藏》第三十九册页823上。 大师未出家前俗名叫郑子璇,杭州钱塘人。 九岁时,拜普慧寺的契宗法师为师,便开始诵读、研究熟诵《楞严经》。 后来,大师到秀州的灵光寺,跟天台宗洪敏法师学《楞严经》。 有一次读到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 大师想更深一层探究《楞严经》,于是又去参见滁州琅琊山的慧觉禅师。 到了那儿刚好遇到他上堂说法。 于是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并侍奉禅师多年,成就后,又遵师嘱弘扬华严宗,被后人尊为华严宗六祖。 长水大师因在禅宗上的成就,其本人的事迹被收入《五灯会元》中。 他一生前后开讲《楞严经》达三十多会,曾感得天上落下花办,留下的《楞严经疏》二十一卷,影响极大。 后来受皇帝加封,赐紫衣及长水疏主楞严大师号,长水大师临终极为洒脱,他预先说法辞别众人,然后圆寂。 百多年后,金兵入侵时打开了大师的灵塔,发现大师容颜如生地端坐缸中,指甲和头发长得和身体一样长。 北宋晋水净源大师「《大首楞严经》者,乃九界交归之要门,一乘冥会之妙道也。 征诵咒则六时围绕,辨证果则百日宴坐。 虽事仪而冲邃,实理观以融明者也。 若夫修三观而均七大,黜魔境说历圣位,则近古章句,亦云备足」。 《首楞严坛场修证仪》。 《卍续藏》。 辽代通理大师在辽代,《楞严经》最先被通理大师选刻,也是大师刻三藏石经的第一部,时在1093年。 早在近一千年前大师就认为刻《楞严经》最迫切。 元天如惟则禅师「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观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 世尊成道以来,五时设化,无非为一大事因缘。 求其总摄化机,直指心体,发宣真胜义性,简定真实圆通。 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无学者,无尚楞严矣」! 天如惟则禅师撰《大佛顶经序》,《卍续藏》。 或《卍续藏》。 元末明初楚石梵琦禅师楚石梵琦禅师,俗姓朱,是明州象山人。 大师的母亲张氏在生下梵琦禅师之前曾梦见红日堕怀,生下梵琦禅师之后又遇有异僧来家里化斋,僧人摸着梵琦禅师的头顶说:此佛日也,他日必当振扬佛法。 父母因此给他取小字昙曜。 梵琦禅师四岁时父母双亡,由亲戚抚养。 七岁时即灵慧大发,读书一目十行,远近之人皆称他为神童。 到了九岁时,梵琦禅师到天宁永祚寺出家。 十六岁于杭州昭庆寺受具足戒,为晋翁询禅师充当侍者,不久又负责管理藏经阁。 到二十岁时有一天梵琦禅师阅读《楞严经》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 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这一段时,恍然有所省悟,从此读内外典藉,都好像是以前学习过一样。 从此以后。 梵琦禅师遍览群书,其义自晓,文句自通,不假师授。 可以说,其一生的成就奠基于《楞严经》。 不过大师此时仍然被佛经中的文字相所迷惑,未能达到解缚出缠的境界。 后来听说元叟行端禅师在径山弘法,于是前往参学。 当时,元朝的英宗皇帝下诏以金泥书写大藏经,禅师因为善于书法而入选,于是赶赴京都,驻锡在万宝坊。 1324年的正月十一日五更,禅师睡中起来。 听到彩楼上鸣鼓的声音,豁然大悟,汗下如雨,说偈日:崇天门外鼓腾腾,蓦札虚空就地崩。 拾得红炉一片雪,却是黄河六月冰。 当时的禅门宗匠元叟行端大师一见之下就予以印证。 梵琦禅师先后住持过杭州凤山大报国寺,及嘉兴本觉寺、光孝寺、报恩寺等。 晚年,梵琦禅师隐居于天宁永祚寺西斋,自号西斋主人,专修西方净土法门,定中见大莲花充满世界,阿弥陀佛在莲花中,圣众围绕。 作怀净土诗二千余首,部分选入《西斋净土诗》。 化缘尽时,梵琦禅师沐浴更衣毕,跏趺而坐,书偈云:真性圆明,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西方日出。 写完之后,梵琦禅师便告诉梦堂禅师道:师兄,我去也。 梦堂禅师问:何处去? 梵琦禅师道:西方去。 梦堂禅师说: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 梵琦禅师于是震威一喝而逝。 时在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春秋七十有五。 明莲池袾宏大师(莲社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为一代净土宗师,禅净双修,著有《楞严经摸象记》,曾用至精、至微、至玄、至极八字来高度评价《楞严经》。 嗟乎! 千生百劫,得遇如是至精至微至玄至极之典,不死心信受,而生此下劣乖僻之疑,可悲也夫! 可悲也夫」《莲池大师全集(六)竹窗随笔》。 明蕅益智旭大师(莲社宗第九代祖师)藕益大师曾苦参《楞严经》,最初听说《楞严经》中大觉出生虚空和山河大地的义理有疑而出家,后来听说《楞严经》和《成惟识论》所代表的性相二宗教理不能融会后疑团更大。 之后到径山坐禅到第二年用功至极后,突然证悟了身心世界都消殒的境界。 从此明白了《楞严经》所说的这个身体从无始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道理、性相二宗的矛盾也就全然参透了,它们本来没有矛盾。 日后著有《楞严经玄义》和《楞严经文句》,对《楞严经》倍加赞叹:既未深明道路,又无真师,必洞彻教理,方死参究。 虽不能通三藏众典,《楞严》一部,不可不精熟也,譬如独自远行,若不预问路程,断断必有错误。 「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 《楞严经玄义卷上》,《卍续藏》。 「至矣哉! 大佛顶经之为教也,依妙性而开妙悟,起妙行而历妙位,成妙果而归妙性,永超七趣沉沦,不堕修心岐径,戒乘俱急,顿渐两融,显密互资,事理不二,诚教海之司南,宗乘之正眼也已春,与博山无异师伯盘桓百日,深痛末世禅病,方乃一意研穷教眼,用补其偏。 然遍阅大藏,而会归处不出《梵网》、《佛顶》二经」。 《楞严经文句卷十》,《卍续藏》第二十册页759上。 藕益大师又在《阅藏知津》中写道:此经(《楞严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 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附:大师一生数度讲演此经。 如其在「重刻大佛顶经玄文自序」中云:「旭未剃发,曾研此典,每翻旧注,迷闷实多,后因双径坐禅,始解文字之缚,复因子番讲演,深理葛藤之根」(详于《蕅益大师全集》)。 尝着《楞严经玄义》二卷、《楞严经文句》十卷、「大佛顶经二十二问」、「楞严经二十五圆通颂三十一首」、「楞严坛起咒及回向二偈」、「莲洲书佛顶经跋」、「去病书大佛顶经跋」、「化持大佛顶神咒序」、「大佛顶经玄文后自序」、「重刻大佛顶经玄文自序」、「重刻大佛顶经玄文自序」、「劝持大佛顶经序」等。 明幽溪传灯大师「大矣哉! 首楞严之为经也,无法不具,无教不收,狂心若歇,歇即菩是,胜净妙明,不从人得,谓之华严圆顿可也可谓明心见性之妙门,成佛作祖之秘典也」。 《楞严经圆通疏卷一》,《卍续藏》明代中兴天台宗的幽溪传灯大师著有《楞严经圆通疏》,他在注疏中说:佛之知见也,盖一代时教,统为《法华》佛知见而设,独《楞严》一经,明佛知见最亲。 明朝三峰法藏禅师法藏禅师是密云圆悟禅师的法嗣,出生于江苏锡山,出家后研究《楞严经》,修观音耳根圆通。 有一天,法藏禅师在庵中静坐,窗外有两位僧人正在编夹篱笆,将一棵大竹子折断,声音犹如惊雷,法藏禅师一听之下,当即豁然大悟。 法藏禅师闭关修行时,有一天,他推开窗子,恰好看见一只黄梅从树上掉落到地,终于彻证了宗门妙旨。 后来他参谒当时禅宗大德金粟密云圆悟和尚,不久蒙和尚将衣钵和拂子传付给他,开法三峰,大弘临济宗。 生前著有《五宗原》一书,在禅宗丛林引起较大争议。 临终前,法藏禅师上堂辞众云心休不说法,骨瘦上堂艰。 分明都说尽,湖水洗山巅。 明朝破山海明禅师破山海明禅师被人尊称为破山祖师,是四川顺庆府大竹县人。 在双亲去世后感悟身世无常。 十九岁时见壁间有志公禅师劝世歌,读至身世皆空处,不觉泪如雨下,遂毅然在本郡佛恩寺披剃出家。 后来到邻水县延福寺听慧然法师讲《楞严经》,听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段时,起大疑心,请益而未能决,于是孤身离蜀东游。 遍参名宿后到四祖道信大师的黄梅破头山道场,以萆为衣、以木为食,研习禅宗语录三年,猛力苦参,并仿效高峰原妙大师极力苦参,以七日为限,一天,禅师在经行中不慎跌落山崖下,腿受伤剧痛,因此大彻大悟。 开悟后得到当时大禅师密云圆悟的印证,得付法衣。 破山海明后来返回巴蜀,曾住持过万峰、凤山、祥符、无际、蟠龙、佛恩、双桂等九大佛刹,重倡马祖之道,宗风远播,朝参暮请之众多达万人。 破山不仅是大彻大悟的禅师、其诗词、书画境界非一般凡夫俗子的艺术可比。 当代书法家启功对他的书法评价极高: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见几曾,笔法晋唐元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占领四川时杀人如麻,破山禅师不惧性命之虞,干腥凤血雨之中毅然前往他们所在的军营,劝其止杀。 张献忠的一个手下说:和尚吃肉,我即不杀人。 破山禅师立刻呼唤他们端数盘生肉来,不畏污秽吃个精光。 张献忠一众大受感化,由此亿万百姓得以存活。 康熙五年(1666年)三月,破山海明禅师无疾坐逝于梁山双桂福国院。 世寿七十一。 有辞世愒说屐声滑滑响苍苔,老去寻山亦快哉! 回首五云堪一笑。 淡然潇洒出尘埃。 明紫柏真可大师云紫柏真可大师是一名侠义僧,他宗说兼通,解行并应,宏宗演教,著作等身。 他创刻的《嘉兴藏》以收录典藉多,续刻时间长,私人倡缘募刻而著称。 紫柏大师对于《楞严经》极为赞赏,曾有偈曰:七处征心心征心,八还辨见见辨见,从教猛风荡钧舟、一任吹去水清浅。 又有诗曰:十卷楞严一柄刀,金牛不见眼中毛。 试将智刃游心马,积劫无明当下消。 他说:「首楞严,此言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究竟坚固,即《法华》触事而真也,第名异而实同倘能悟此,则《楞严》与《法华》字字皆实相顶佛也」。 《紫柏尊者全集卷十四》,《卍续藏》。 明大韶大师「《楞严经》者,如来纵横妙辩吐纳,虚空舌底锋铓神奇,变化绵绵密密如空谷响,全体是楞严大定,全体是大寂灭海中流出。 恣肆汪洋,语言挥洒如激,悬河埋锋弢颖。 每变每奇,莫测其浅深;融心融见,迷者之所忙然。 心无是非之域,见无是非之境,即心是非双忘也」。 明大韶大师《楞严经击节》。 《卍续藏》。 明戒润大师「雄文十卷,一线穿珠,理贯事而义贯文,织锦贯花,未足为喻」。 戒润大师《楞严贯珠》页10。 明柴紫乘时大师「此经不独该通五教,亦且圆摄三宗,盖《法华》、《华严》等经,互贯诸经之堂奥者也。 而《楞严》一经兼贯《法华》等经之脉络者也。 非遍阅诸经者,讵识此经之微妙非熟谙此经者,又讵知其为诸经之纲领乎」-明乘时大师《楞严经讲录卷一》。 《卍续藏》。 明通润大师「《楞严》一经,统万法为儿孙,摄群经为眷属。 文虽十卷,实大藏之都序也。 有志教法者,不可不先读,又不可不熟读,熟则心目口齿间,隐隐隆隆,自有入路,不必借人颏颊,拾人涕唾,若果先明经义,回视诸家注疏,泾渭立见。 否则为注疏夺心,而经义反晦矣」! -《卍续藏》。 明憨山德清大师憨山大师是明代的禅宗大成就者,被列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憨山大师大约四十一岁就大彻大悟了,这段精彩的经历,《憨山大师自叙年谱》中记载: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 即说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 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场。 即归室中,取《楞严》印正,开卷即见妆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全经之境顿时了然心目,于是振笔疾书。 片刻之间便写成一卷《楞严悬镜》,烛才燃了半枝,已完成。 憨山大师到晚年时,又应弟子要求著有《楞严通议》和《楞严经通议补遗》,可以说是集其一生修行的精华。 憨山大师说: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 不知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憨山大师在广东曹溪端坐而逝。 二十年后,大师肉身依然结双跏趺坐,面色鲜红,爪发犹生,成就与六祖慧能大师同样的肉身而受到后人永久的供奉。 大师说:「《首楞严》一经,统摄一代时教迷悟修证因果,径断生死根本,发业润生二种无明,名结生相续,顿破八识三分,故设三种妙观,摄归首楞严大定,是为最上一乘圆顿法门,直显一真法界如来藏性,称为妙圆真心」。 《楞严通议补遗》,《卍续藏》。 「如来最极之至圣,集凡圣同居之法会,现无量光明之瑞相,演秘密难思之神咒,说微妙难思之法门,断历劫生死之爱根,销五阴邪思之魔业,得见所未见,幸闻所未闻」。 《楞严经通议卷十》,《卍续藏》第十九册页336下。 首楞严者,诸佛如来大总持门,秘密心印。 (《梦游集》卷十九)明交光真鉴大师「是则斯经也,一乘终实,圆顿指归。 语解悟,则密因本具,非假外求;语修证,则了义妙门,不劳肯綮,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要道,无有越于斯门者矣夫」! 《楞严经正脉疏序》,《卍续藏》第十八册页259上。 「然《法华》与斯经虽皆摄末归本之真诠,而《法华》但以开其端,而斯经方以竟其说矣! 我故尝叙斯经(楞严经)为《法华》堂奥、《华严》关键,诚有见于是耳」。 -《楞严经正脉疏悬示》,《卍续藏》第十八册页289上。 「夫诸佛出世,本只为说《华严》,而四十年后,乃称《法华》为一大事者,以《法华》于施权之后,复摄诸教归《华严》耳。 今斯经前五因缘(指「毕竟废立、的指知见、发挥实相、改无常见、引入佛慧」等五因缘),圆《法华》不了之公案,启《华严》无上之要关,所谓莫大之因缘,岂小小哉」《楞严经正脉疏悬示》,《卍续藏》第十八册。 发布时间:2023-01-06 10:34:22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0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