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什么是皈依?皈依佛门需要什么条件?皈依有什么禁忌? 内容: 一般信了佛教的人往往谈及我皈依了,在佛教中有皈依的仪式,皈依了某某师父后,给你一个法名,然后就好像成了佛弟子了,告诉人家我学佛了。 至于为什么要皈依? 什么是皈依? 皈依什么? 好像很少人去深思,反正人都是糊里糊涂的过一生,莫名其妙的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心不甘情不愿的死去。 在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中,一开始就讲到皈依,释迦牟尼佛说:「如有智人能善思维,观察生死险道之中,莫能过于无所依怙。」这句话说得很严重,佛说假如有智慧的人,能够好好思考,好好想一想,我们是否曾经静下心来,好好想过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假如没有,那就是佛所说没有智慧的愚人了。 皈依是一个正确的佛的引领和庇护的道路,所有的佛家弟子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皈依了,但是一旦皈依就说明你跟佛已经定了一种契约,佛教故事给大家科普一下皈依皈依佛门需要什么条件,皈依有什么禁忌。 佛门皈依没有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皈依佛门,皈依最重要的是内心的皈依,外在的形式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佛法重实质而不重形式。 只在形式上的皈依是得不到任何的受用的。 皈依佛门第一步就是受五戒,这五戒是“根本戒”,“根本戒”的意思就是不管你信不信佛,也不管你受不受戒,违反了都要受到恶报。 因此,受持五戒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法师讲五戒佛祖出世度生,随机设教,其方便乃有无量。 初倡三皈,次申五戒,以为人天戒定慧之基。 自皈依以后,应遵三宝教诫,断恶修善,信愿念佛,发弘誓愿,自行化他,圆成佛道,普渡众生。 法师讲五戒‘具足众戒’,‘众’是众多;众多的戒条里,最重要的是五戒。 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 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然而真正的戒条只有前面十七条——四重十三僧残;这是属于戒,其他的全属威仪。 威仪是什么? 威仪是礼貌、礼节,就是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应该遵守的规矩。 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三归戒(三归五戒)是一个学佛的人,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的。 ’那时我住在台北,他举例说:‘譬如你从台北坐火车到高雄,你要买一张火车票。 从上车这张票就要拿在手上,一直到达目的地,这票还要收回,不能离开这一张票。 三归五戒就像这张票一样的重要。 ’老人告诉我,离开了归戒,就失掉了佛法,就不是佛弟子了。 五戒第一条是不杀生,第二条是不偷盗,第三条是不邪淫,第四条是不妄语,第五条是不饮酒。 前面四条叫‘性罪’,无论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 不是说不受戒的人,犯了就没罪。 但受戒的人犯了又多一重‘破戒’罪。 只有不饮酒一条,不受戒者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所以这一条叫做‘遮戒’。 不饮酒是防止酒醉之后乱性,犯前面四种戒,所以它是预防的,本身没有罪。 要把戒持好,就要真正知道佛制定这一条戒的用意在什么地方? 他为什么要制这一条戒? 这一条戒对我们修学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 我们要如何来修持? 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 在什么状况下是‘开戒’而不是‘破戒’? 什么状况之下我们持戒,是不能开戒的。 何谓持? 何谓犯? 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守持戒律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方便自在,而不是被戒律捆得死死的。 有些人说戒律太多了,动不动就犯戒,算了吧,不要去学戒! 所以大多喜欢佛教的经典、经论,讲道理,这些容易学;戒律太严格,还是不要学的好。 可是诸位要知道,戒律是佛的行持。 没有行持,就没有佛法了。 礼没有了,儒家就灭了,戒没有了,佛法就断灭了。 须知读诵经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 所以真实的学问是重在实行,佛法的实行就是戒律。 戒律就是正觉的生活规范,世尊当年在世,生活、讲经说法,没有一样不是活活泼泼、快快乐乐,如此,佛教才能够被一切众生欢喜的接受。 佛法绝对不是束缚人,佛法是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真实的幸福快乐。 制定戒条,是引导我们得到幸福、美满人生的规范,这一层我们一定要认识,我们才会乐意的接受佛的戒条。 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简单朴素。 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 我在台中的时候,他日中一食已经几十年了,比一般持午还要严格。 若是有学生晚上请他吃饭,他也去;不但去,还常常带我去。 我持午,晚上不吃,早晨中午要吃;刚开始,我觉得很为难! 老师明知我持午,怎么会拉着我去呢? 他说:‘跟我去,跟我去。 ’最后他跟我讲:‘你这样子,这种态度,是小乘人啦,不能度众生啊! 为什么呢? 度众生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不是破戒,这叫开戒。 ’我才明了斋戒有这一回事。 他说:‘人家好心好意请你,你若不去,会使人误会你不近人情,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他还宣扬学佛的人瞧不起人,架子都大,不要跟学佛的人往来。 你看! 这不是叫人造业吗! ’所以他说这不是破斋,不是破戒,这是‘开戒’——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在随缘里面度众生。 到了会场,主人说:‘不知老师持午,我今天很抱歉。 ’持午也去,他心里更受感动。 假如是晚上想吃东西,要求别人请吃晚饭那就破戒了。 持午,人家不知道,恭恭敬敬礼请,这要去。 由此可知,佛家的戒律真的是活泼,真的是自在,这是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师教我的。 我早年有一位老朋友,抗战期间他在南京时和两个朋友被日本人追赶。 他们逃到中华门外的一个寺庙,那寺庙里面的老和尚,救了他们三个人,他们才没有被日本人抓去杀掉。 抗战胜利以后,他们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常常惦记在心里),要报答这位老和尚。 于是在南京酒楼里,备了一桌非常丰富的酒席,请老和尚来应供。 老和尚来了,一看,鸡、鸭、鱼、肉,果然丰盛! 这时,他们忽然想到:‘哎呀! 出家人吃素的,这怎么办? 怎么没想到办素席! 今天我们要报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搞了这么一桌,怎么办? ’结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他举起筷子说:‘好! 大家坐下来。 ’酒席就开动了,他举筷就吃。 这令他们非常的感动。 这位老和尚是不是破斋呢? 不是! 这是佛法里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四摄法中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因为他们不是有意作弄人的,是真正诚心诚意报恩的。 法师也很感激他们,一点都不见怪,大众没有一个不受感动,这是菩萨接众的一法。 如果老和尚扳起面孔恼怒相对,会把人家的学佛机缘都断掉了;但是法师有大智慧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接引众生。 佛法是这么方便、圆融,这是大乘佛法的殊胜可贵。 ‘严持戒律’,戒律的范围非常深广,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那些戒律,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所谓入境随俗,皆当遵守不犯。 在中国,守中国的法律,中国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 到美国,就要遵守美国的法律,懂得美国人的道德观念;这都包括在戒律的范围之内。 换句话说,戒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 现在由于交通便捷,资讯发达,到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旅游的机会多了。 因此,不但本国的法律、风俗人情要懂得;我们所到达旅游的国家地区,他们的法律、风俗习惯,都要知道,才能做到入境随俗,这叫‘严持戒律’。 诸位要知道,佛是生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古印度,他所制定戒律,许多的戒条在今天并不适用。 为什么呢? 生活方式不一样,衣服穿着也不一样。 在二百五十条戒律里,有十几条是讲穿衣服的规矩,我们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不一样,那些规矩我们完全用不上。 现代人吃饭跟古印度人吃饭也不一样。 今人跟古人不一样,所以今人诵戒是念戒律的精神、理论,前贤典范;持戒,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原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是自己要遵守的,是中国人讲的独善其身。 持戒者,虽然没有人看见,一个人独处也不可违犯,也不能放逸。 菩萨戒是入众的,对待别人要守那些戒条? 要守那些规矩? 佛教给我们,对人要‘众善奉行’,对自己要‘诸恶莫作’。 善恶的标准就是戒律。 遵照戒律去做就对了。 这是我们现代所应认识戒律的精神之所在。 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与印度不一样,乃至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也与印度人不一样,所以戒律来到中国之后就要加以修订。 唐代百丈大师制定清规,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现代化——戒的精神完全不变,只是条文重新修正;就和国家的法律一样,几年要修订一次。 因为有新的情况发生了(原则原理不变),条文必须修订才适用。 中国大陆,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省,每一个县,寺院都有清规。 清规一定要适合当地住众的修学条件,协助大众的修行。 这就是现代化与本地化,这一点如果不了解,佛法就行不通了,那就是死的佛法了。 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佛法才能活活泼泼、日久弥新;才能够流传到全世界,而为一切国家民族欢喜接纳。 佛告诉我们,人能够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定,没有忧恼恐怖。 安而后才能得定,所以修行特别重视戒律。 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也会受良心责备,身心不安。 身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 身心安稳,才是修定的基础。 所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道理就在此。 总结:内心宁静就是一直在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别人也觉得你做的对的事情,不违背良心,这样的人才会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发布时间:2023-01-06 08:20:5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70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