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升须弥山顶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内容: 升须弥山顶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节录上梦下参老和尚《升须弥山顶品》在什么处所说的呢? 在忉利天。 会主是法慧菩萨,这个会叫十住会。 须弥山是印度的原话,梵语苏迷卢。 华言妙高峰。 佛以智慧自在之力,不动觉树,没有离开菩提场,所以叫升须弥山。 须弥山顶这个处所不是在人间,而是在天上。 天表示清净、自然的意思, 所以称它为妙高。 妙高是说到了这个山峰的顶点。 须弥山在人间说是最高的地方,但是在六欲天来说它是低的。 四王天、忉利天都是依于须弥山而住。 佛升须弥山顶,到忉利天宫说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讲到,在妙高山顶见到德云比丘,也是如是显示的,这个是圆教的发心品。 那是形容什么呢? 形容忉利天这个宫殿,十佛皆在此善法堂说过法,极为殊胜。 须弥山的体是宝所成就的。 在这个山外头有七重金山,还有七重香水海。 其量广大。 大家都看到顶上有一只鸟,那鸟叫大鹏金翅鸟。 它把两个翅膀这么一鼓一扇动起飞,就有万万九千里。 它经过七日七夜才能飞到这个山顶上。 所以称为妙。 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 是表法而说的。 所表的是七支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这叫七支。 佛上升到这个天,做什么去了呢? 佛的法身。 有的说法体,有的就说是佛的肉体不动,不动就没离开菩提场,而上升须弥顶到忉利天宫说法,这是形容佛的业用不可思议。 佛到那儿去要有作业,作业就是说法,应十方而说法。 佛到忉利天的目的,就是为了说这个十住品。 十住品所讲的是什么呢? 就是讲的闻思修。 信了就要去做。 怎么做呢? 就是闻到这个十住法门,要去思惟修行。 要理解它的体,而不是相。 因为这个住是无住。 十住、是住即无住。 因此这个法门比十信又深入多了。 十信讲体,那个体只让你信。 因为能信才能做,做了才能证得。 十住法门,所学的解说的道理都是微妙的。 因为一到住位,见了法性,就是生到如来智慧之家。 这个时候,一切的无明顿尽,这才叫真正的开悟。 大彻大悟。 但是习气、烦恼,还须渐渐的以法自除。 三十位菩萨一位一位的断这个烦恼,断习气。 像《十住品》中所说,菩萨住处广大,跟虚空法界等。 因此说他住在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所住处。 在十住位的菩萨发菩提心,那叫《发心功德品》。 这个功德不是平常所讲的功德,是《华严经》的发心功德。 他一发心就跟诸佛平等平等。 《华严经》上说,初发心时成等正觉。 一发心就跟究竟心平等了。 如是二心初心难。 这说的是入了住位的发心,不是现在咱们的发心,也不是十信位的发心,这个绝不能跟三乘方便教来相等,这是华严独特的。 三乘法,小中大都叫方便教,方便教不是真实的,因为这个十住菩萨就是地前菩萨,三贤位的菩萨,他能够折服现行的无明使它不起。 能够渐渐的登入十地。 因为这个是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依这个根本不动智发心的缘故。 成就什么乘呢? 成就如来的一切智乘。 为什么能够百劫做佛呢? 因为入了住位就不同三乘。 他所用的是三种观行,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以华严三观来圆满此位。 佛佛道同都是从本心地信、住起行。 住到如来家,以此来形容住到须弥山顶,这讲的是世间相。 因为这是讲佛要升到善法堂,须弥山顶上的时候,讲这个处所的历史。 到善法堂说法,说什么法呢? 说十住法门。 在善法堂说修行十住法,故叫妙高峰善法堂。 谁请佛去说的呢? 是佛自升到忉利天,帝释请佛,有请才说。 有根再假外缘,叫缘促成,这就是说法的趋向。 十住位说法,不止这一处,不单说这一品经,此处所说的只是须弥山顶品而已。 说十住法门共有六品经。 如《须弥山顶品》、《须弥山顶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发心功德品》、《明法品》,这六品经所说的都是十住法门。 《须弥山顶品》和《须弥山顶偈赞品》这两品说的是方便发起,后四品就是正说了。 现在说的是开始,用这个须弥山顶处,来表示这个法,随着经文再解释它的意义。 因为在这品以前,是在普光明殿人间说的,成就十信心。 十信满了入了住位,所以在须弥山顶说十住法门,一位一位的升进。 这六品经把十住法门说圆满了。 由此可以看出此品是以这个处所来表明这个法的。 而时如来威神力故。 十方一切世界。 一一四天下。 阎浮提中。 悉见如来坐于树下。 各有菩萨。 承佛神力。 而演说法。 靡不自谓恒对于佛。 为什么叫齐现呢? 这个世界是无穷无尽的世界,也有无穷无尽的忉利天。 每个四天下的忉利天,阎浮提同看见如来坐在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 《华严经》一举十,十完了再举,十成千,千成万,完了重重无尽,这是放开的。 收摄呢,回归于一尘、一毛、一念、放时无量,回收的一毛一尘一滴,都可以。 而时,什么时候呢? 在佛菩提场的时候,普光明殿的时候。 说法的主,说法的伴,与会的那些大菩萨,全来集合到一起了,全来闻法。 这讲重重无尽的十处,前会并没散,后会又再说,这是《华严经》特殊的意义。 必须这个会结了,才说那个会,不,这个会并没散,就是去开那个会,这叫重重无尽。 菩提树为本,其它的都为伴,一共有九会,《华严经》一共讲了九会,始终没离开本,其它都叫伴。 这第一会是体,其它的会都叫用,同时顿遍。 体即是用,用即是体,无前无后,不坏前后,同时俱演。 这意思就说佛升到忉利天说法,菩提场还在说法,普光明殿还在说法,并没散。 并不是这个会完了到那个会去,同时顿演。 不离觉会,而升四天,没离开菩提场升到忉利天,而且十方一切四天下。 所有这个都看见佛还坐在菩提树下呢。 十方讲佛与十方诸大菩萨,同到菩提场,而演说法。 都感觉着自己对着佛,佛给他们说的,这种境界相啊,咱们经常说不能用意念所想象得到的。 现在可以用这个比喻但是不能现身,能现影,咱们用宽带在这儿讲,妙吉祥寺也能看到,我们这讲他们也能听到,那是影子。 佛这个不是影子,十方都看见佛在说法,在这个会看见佛对着他说,都是对面说法,他们并没感觉差异,都如是啊。 “靡不自谓恒对于佛”,没有一个不说我这对着佛呢,佛对我说,所有菩萨乘佛的神力都在说法,尘说、刹说、正报说、依报说、微尘刹土都在说法。 这就是华严的特点,只有《华严经》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3-01-03 11:12:02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6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9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