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初发心功德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内容: 初发心功德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节录上梦下参老和尚尔时。 天帝释。 白法慧菩萨言。 佛子。 菩萨初发菩提之心。 所得功德。 其量几何。 法慧菩萨言。 此义甚深。 难说难知。 难分别难信解。 难证难行。 难通达难思惟。 难度量难趣入。 这品经讲发菩提心的功德。 经文里这个教理很深,前头讲佛德的时候,讲不动如来根本不动的大智慧是不可思议的! 是法界的本体,乘这个而发心。 所发的心就是根本不动的智慧,达到成就佛果,这个功德是不能计量的。 功德是显示的意思,显示什么呢? 说你初发心,所有的德相,德相就能百界示现化佛。 因此,这个天帝释,处所的主人,问法慧菩萨,法慧菩萨是这一会的法主。 他说佛子啊,(佛子是称赞法慧菩萨说的)菩萨初发菩提心,所得功德,他的量有几何呀,多大啊? 这个问号请法慧菩萨给他回答,问他发菩提心的量有好大? 他感觉这个功德量太大了,他有点怀疑,请法慧菩萨亲自来说一说。 法慧菩萨所答复的发菩提心的量究竟有好大。 说他成正觉的功德,跟佛的功德是齐等的。 发了心一定能够成佛。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乃至到十住的菩萨。 十住菩萨有那么多的威德,能示现成佛。 成佛是要经过无量劫的修行才能成就,怎么会初发心就能够示现成佛呢? 因此我们要了知,这里有些功德是说佛的功德。 有些是住地菩萨的功德,初发心就具足后边的德。 说我们大家都学戒,在学戒时候,一切众生见着比丘、比丘尼,他做三宝如佛想啊! 僧即是代表佛的,这可不是入住位的菩萨,他能百千界示现做佛。 出家众是僧宝,无佛住世,僧宝就是佛。 佛说的法靠僧传,就这个意思,这就是发心之相。 法慧菩萨答这个德量的时候,用善巧方便的辩才,无碍的智慧答复的。 法慧菩萨答复说有十难。 意思说的是,要想把这个发菩提心的功德说得很清楚,很透彻是难的。 为什么呢? 道理太深了,难说,就是无法显示。 也可以对这个帝释天说,如果他不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对他来说,很难听说得清楚,很难让他明白,很难让他知道,这十个难,总的说想把发菩提心功德、根源、乃至于过程,能去你的疑惑,令你生快乐,令你进入,那就很难了。 为什么甚难呢? 因为初发心,就能达到佛的功德,与佛相似了,叫作相似觉悟。 约时间说,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一直到成佛,深彻最后成就佛的果位,这就难了。 约他的德来说,发了菩提心的德,成为相似佛,甚深到佛果。 一个约时间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是最后。 约德说,初发菩提心跟佛果就相似了。 约理上说,他就证入一真法界。 禅宗不是说嘛,顿悟成佛。 咱们前头讲性功德,性具的没有功德可说的,为什么? 我们学完《净行品》,完了再回头说发菩提心,清净如虚空,就是不可说不可说,这个很难得说,很难得知。 理同法界。 住位的菩萨他一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象征呢? 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一真法界,他住在这个上头,不是甚深了吗。 约他所行,利益众生,行菩萨道,他能到百界示现成佛,与佛无二无别,甚深、就是达到深到极点。 约数量之广,难量,拿来量,量不出来的。 意思是说甚深的心,真心、妙明真心,妙明真心的理,玄妙至极了,甚深难测。 在我们修除业惑而证真,这是按次第说啊,那个妙明真心不是次第修慧而能得到的。 也不是思慧所能测度度量的,这都约佛果说的。 约他所发的心及修行都是事,事就是理,念念都是理。 初发菩提心跟佛究竟菩提心是一个,因此说甚深了。 所以说难宣示,难言。 法慧菩萨说了十种难,因为这个法是超心识的法,是无言说的法。 以我们的力量不可了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一切凡夫乃至一切菩萨,他不能辨别,这种佛的甚深道理,没有大智慧的人,不能信解,劣根劣慧二乘权乘菩萨不能信。 信都不能信,他怎么去求解呢。 你问他有好大的功德? 无所得。 不是有所得的。 得到个什么? 不是少慧能证到的,因此说,甚深难说难知,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通达,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法慧菩萨说了以上十个难。 发菩提心有这三种相,住、行、向三十位。 先把菩提心弄清楚,说心量有好大啊? 能知道佛,能知道佛的智慧,永远对佛法不怀疑了,永断一切疑网。 那个才跟佛相似,能够百界做佛。 这个菩提心,就是我们原来本具的心,这个心所含的德量,是不可说不可说的。 说这个初发菩提心,不是现在我们所发的菩提心,而是十信满了,登了初住位就叫发心住。 我们现在发心,发心欣乐,羡慕,归依三宝,入了佛门。 等你在这个基础上修行信满了,入了住位,位不退了,这时候才真正叫发菩提心。 这个菩提心的功德很大! 我们先解释功德二字。 功、是你所做的事。 德、是把你所做的事情会归于自心,就是行道有得于心这叫德。 入了位了之后,所有的解,所有的行,皆是来显示这个功德之量。 咱们信没成就,听佛的教导,象《大乘起信论》中所讲,入了佛门一发心,就知道我们这个心跟佛的心无二无别,这是性德本具的功德。 听着法慧菩萨说的这个发心是很微妙。 所谓微妙之处,就是你的法界心,都是你法界心的现象。 讲我们这个心。 你观想心遍法界,整个的大法界就是我的心。 这个心,一个是觉,一个是迷。 发菩提心那个心,能发菩提心的那个是觉,那个觉念,他是不可言说的,你用语言来无法形容发菩提心的功德究竟有好大。 只有深入学习才知道,一位一位进修的时候,断了一分无明惑,就增进一分智慧,这是有次第地修的。 发布时间:2023-01-03 09:35:0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7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9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