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梵行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梵行品第十六》节录 内容: 梵行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梵行品第十六》节录上梦下参老和尚讲《梵行品》通说,就是十住菩萨所修行的方法。 此品是专指我们出家人所修的。 只有出家。 梵行才能清净,行为才能清净。 自行他行,两种清净的行为,就叫清净的梵行。 修行所行,就是清净梵行,这叫行(xing)。 要说法门,那叫梵行(heng)。 行(heng)和行(xing),两个字的读音是不同的。 前头入住了,怎么入的位呢? 入住之因,要修上来所说的两种清净的梵行。 《梵行品》在《华严经》里头,量虽少,但意义最深。 这意思就是说,到了空,绝相了,没有言说。 言说不多,略示而已。 前头从初住开始就成佛了,一住一住,位位都成怫。 怎么修的呢? 不由他悟,也不由他教,自悟成佛,他得“观”、思维修。 跟他的行成为一个,就是一切法,即心自性。 一切法就是自己的心,每位都是这样子。 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自己成就了。 不是由他开悟的。 这品叫《梵行品》。 “梵”是印度的原话。 就叫蹙,简说叫勃啰摩。 翻为净,即清净的净。 在杂染当中,达到清净了,所以叫梵。 又梵就是行,真实的境界。 无境界的境界。 就叫梵。 我们的智慧。 跟我们的行为,是一个了,智慧指导你的行为。 你的行为都是智慧,这叫梵行。 依着这种道理,解释这个《梵行品》。 与《大般涅槃经、胜行品》相通的。 《涅槃经》讲圣行、天行、梵行。 婴儿行、病行,这个智给他总说吧,就叫梵行。 依着梵行,他就随着一切相而离相。 第一个是随相,随什么相呢? 随着一切世间诸法之相。 随相者就是无相。 《梵行品》要达到无相。 那随相是什么意思呢? 象我们染衣出家、乞食这都是随相的意思,但是随相修的时候,不要起任何执著。 谈到我们学戒律,修得无所著,在你持戒相的时候,先应懂得戒相如虚空。 戒相如虚空就是离相,不要著相。 随相而无所著,随相而离相。 懂得了一切诸相,象空一样的。 这也得依缘。 一种是有缘,一种是无缘,一种是生缘,一种是法缘。 现在说的是缘起法,缘起无缘。 我们所要讲一切戒相,一切经论有生缘、有法缘,现在我们讲的是缘即无缘。 但是,我们前头讲了,十住菩萨大悲心很切,不舍离众生。 知一切法的空义,性空缘起,空而随缘。 但是随缘而不执著。 不执著就是性空义。 因此。 才能达到住位不退。 初发心时成正觉。 一发菩提心了。 成就信心,就成佛了。 根据这个意思而说的《净行品》。 对一切世间的境界相。 不要那么认真。 它是如幻如梦的。 在《梵行品》里讲就是无缘的意思。 为什么说无缘呢? 知道一切境界相,如幻如梦。 此是说的无缘义。 但观察众生而不舍离众生,这又是有缘义了。 这是你的智慧。 随缘的时候,是有分别的。 缘有大有小,有远有近。 知道这些境界如梦幻泡影,都是虚幻不实的,这又是无缘义。 无缘义就是无分别,无分别的智慧。 有缘。 就是有分别的智慧。 慧有两种,但是。 同时达到分别就是无分别。 无分别而随缘。 在有相中观察诸法无相。 了知诸法平等。 离念契玄。 离开你的思维。 念头。 这是玄义,又叫密义。 我们讲经。 讲到经义理的时候,不起分别心。 方可知道平等平等。 能这样,才能究竟人到大乘义,就是华严义。 是两个。 又是一。 一即非一。 就是二。 要光说缘,那就是一。 有缘无缘。 就是二。 梵行是砘粹实教说的。 没有权。 没有善巧方便,完全按实义说的。 这个梵行的行。 一行就具足一切佛法了。 如果念经文的话。 要不到五分钟。 三分钟就能念完了,但是要讲起来啊。 能讲两个月吧。 你要尽量讲,没完没了。 收摄讲,一念不生,什麽都没有。 说一句话就完了,乃至一句话不说就完了。 佛上座的时候,佛没说法,上座的时候,拈花微笑。 佛这一拈花。 迦叶尊者微笑,佛已说完法下座了。 一言没发。 这就是梵行,这叫清净的梵行。 又一次讲经,佛升座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当唯那师。 唱了一首偈颂:“法宴龙相众。 当观第一义,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佛就下座了,什么话也没说。 法王法就这样,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没有言说的。 而对一般众生来说是无法接引的,所以立了经论。 本来《梵行品》跟《净行品》是不同的。 这个梵也当净讲。 梵行品不是净行品,一个是有作,这个是无作。 有作一举一动都要依着文殊菩萨的教授、教导来做,心里观,口里念。 身体还要去做,身口意三行。 有时候大悲跟大智,以大悲心,以特大的智慧,又修事又修理,事理双修。 又修观又说行,观行双运,达到成佛。 为什么叫梵行品? 十住品完了就说梵行品。 什么意思? 告诉你十住怎么修成的? 是修梵行而成的。 以这清净的梵行,利益众生,修一切法目的是为了化度众生。 本来是没有行可得。 也没有梵可说,没有什么是净,没有什么是不净。 因此,必须如是说来接引众生。 这品提问的人是正念天子,在家的居士问出家人的事。 修清净梵行是出家人才能修的,他要想达到清净的梵行得出家,他不出家是迭不到的。 什么叫正念呢? 正念名字是以德来称的。 正念是什么念,无念,无念而念才称正念。 随做任何事情。 无念这是正念。 有念有著。 有缚有挂碍。 无念了无所著,没念没挂碍,什么都没挂碍。 但是念即无念,行念的时候达到无念,以无念为主,以这个来利益众生,这叫什么行为呢? 第一义天自在行。 法会之主,还是法慧菩萨。 能说的人叫法慧。 问的人叫正念。 正念是无念之念。 那法慧又怎么解释呢? 随你做任何事,无念这叫法。 以法简别,不是情是法。 懂得了这个义理,就叫智慧的慧。 要一动情感超了理。 理性就失掉了。 单用理性。 情亡了这叫法慧。 此理之前讲了很多,但是。 一个名词它的义理无穷无尽。 能问的人是正念天子。 说法的人是法慧菩萨,这也是净行品。 净行品到究竟了无所行。 无行才清净。 有行都不清净。 从有行达到无行。 所以这叫梵行品。 不叫净行品。 那是无住而住,就叫佛住。 无行而行是利益无众生的众生。 大家把这两句话应该多思维思维。 要记住它,这是究竟的了义。 “无住之住,名为佛住。 无行之行,就是利益无众生之众生,这叫清净梵行。 ” 发布时间:2023-01-02 11:31:04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7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9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