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与《道德经》 内容: 张正春《金刚经》与《道德经》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可思议、不可名状,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如果我们用《金刚经》的观点来看《道德经》,或者用《道德经》的观点来看《金刚经》,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道教与佛教的比较研究由来已久,论述颇多。 虽然如此,窃以为仍然有进一步比较研究的意义。 以下浅见,乃是自己体会所得,略述如此,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成佛与成道佛是什么? 如何成佛? 这是《金刚经》的主旨。 道是什么? 如何得道? 这是《道德经》的主题。 佛不可说,道不可道。 如来无相可寻,道德名无可名。 如来无众生可度(《金刚经》),圣人处无为之事(《道德经》)。 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经》),如来实无法可说(《金刚经》)。 佛祖寂灭而涅磐,道祖清静以自正。 老子无为自化,如来无相自度。 《道德经》主张损之又损、玄之又玄。 《金刚经》主张非法非非法、非想非非想。 《道德经》讲无为而无不为,《金刚经》讲无住亦无得。 那么,《金刚经》与《道德经》有什么相通之处吗? 先看看《金刚经》: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无色。 若有想。 若无想。 若非有想。 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 须菩提。 菩萨于法。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须菩提。 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 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 福德亦复如是。 不可思量。 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则见如来。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 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说义。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 皆不可取、不可说。 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 一切诸佛。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 所谓佛法者。 即非佛法。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 如是! 须菩提!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经文】复次:「须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那么,如何理解《金刚经》中的这个貌似自相矛盾的说法呢? 请参照《道德经》如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无為,则无不治。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二、释迦牟尼成佛了吗? 何谓成佛? 什么是佛? 这个问题好回答吗? 看看《金刚经》的说法:须菩提,于意云何?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 是名斯陀含。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 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何谓佛法? 何谓成佛? 这个问题在《金刚经》中似乎没有准确答案。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是名字。 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 须菩提。 佛说般若波罗蜜。 则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实无有法。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是中无实无虚。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参考《道德经》的相关论述:是以圣人终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执也。 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诚如《金刚经》的【经文】所言:「须菩提! 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三、《金刚经》是一部什么经典? 《金刚经》是前所未有的殊胜经典:尔时须菩提。 闻说是经,深解义趣。 涕泪悲泣。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 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信心清净。 则生实相。 当知是人。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 是实相者。 即是非相。 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何以故? 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须菩提。 以要言之。 是经有不可思议。 不可称量。 无边功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 广为人说。 如来悉知是人。 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 不可称。 无有边。 不可思议功德。 如是人等。 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须菩提。 若乐小法者。 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则于此经。 不能听受读诵。 为人解说。 须菩提。 在在处处。 若有此经。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所应供养。 当知此处。 则为是塔。 皆应恭敬。 作礼围绕。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当生如是心。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 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 须菩提。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道德经》相对于《金刚经》的无相的相关论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儼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浊而静之,徐清。 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状哉? 以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终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為而成。 四、《道德经》与《金刚经》的不同之处: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道德经》与《金刚经》的玄同之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為天下贵。 《道德经》与《金刚经》在认识论上有极其相似之处:《金刚经》的【经文】:「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 如来有肉眼。」「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 如来有天眼。」「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 如来有慧眼。」「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 如来有法眼。」「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 如来有佛眼。」「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 如来说是沙。」「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 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何以故?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 须菩提!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道德经》有一个相似的论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经》四十九章) 发布时间:2023-01-01 10:16:15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7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9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