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从有相、无相、空有不二的角度来概括《金刚经》的内容 内容: 从有相、无相、空有不二的角度来说,《金刚经》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于相离相,一法不执;二是于念离念,一尘不染;三是无住生心,不住而住,中道实相。 外离一切相 一法不执  《金刚经》第一分至十六分,「于相离相」,是从身外的角度,告诉我们要外离一切相,一法不执。 《金刚经》第一分主要讲述法会的缘起。 第二分描述须菩提请法的经过以及须菩提向佛陀提出「凡夫因著相,心生烦恼不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第三分至十六分,佛陀以外离一切相,于相离相,指出众生心不安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心不安? 因为众生有相。 即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凡夫被财、色、名、食、睡,被我的观念、我所证得的果相、我所拥有的一切所迷惑,执著其为实有,而心生烦恼,导致心不安。 比如有的人,觉得自己有权利、有钱,就瞧不起别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把身外之物当成了自我。 最后无法融入他人,内心孤独。 这里有则小故事,能够帮助大家认识到著相的危害。 有一只小老鼠家境很好,于是自命不凡。 嫌弃亲戚贫穷赖住在自已家,于是离家出走。 途经一座庙,在庙中佛像的肩上安了窝。 日复一日,小老鼠见每日有数不清的信众向它朝拜,并奉上美味的贡品,心生傲慢,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一日,当地发生地震,小老鼠从庙中逃出,见到经常到庙里跪拜它的信众,心生得意,准备接受跪拜。 却不想在他人眼中,它不过是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在被追打的过程中,小老鼠遇到一只野猫,野猫咬住了老鼠,小老鼠生气的警告野猫:「你够胆吃我! 我是一隻神鼠,大家向我跪拜!」野猫嘲笑它:「哈! 别自以为是啦! 你站在佛的肩上,别人拜的是佛,而不是向你行礼。 不要因为你所站的位置,就以为自己是众人膜拜的神鼠。 而你只不过是一只过街老鼠。」故事中的老鼠,执著的认为外在的金钱、名利为自我,产生了错误的观念却不自知,人何尝不是如此? 那么,面对众生著相,该如何解决呢? 于相离相。 不住我相、色相、身相,不住果相,不住一切相。 但是不住一切相,不是让我们否定相的存在,而是说没有固定不变的相状让我们执著。 这种思维一般很难理解,所以被称为希有之法。 如果你能生信,则能生起智慧,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 这是从身外的角度破除对一切相的执著。 于念离念 一尘不染《金刚经》第十七分至二十四分,佛陀则是从内心的角度,于念离念,一尘不染。 《六祖坛经》提到「外禅内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就是对《金刚经》外离一切相、心不染一法的概括。 我们的内心为什么会乱? 因为著相,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真实不虚,对世界真相有了错误的看法,心不断抓取外在事物,产生贪、嗔、痴、慢、疑等轮回的资粮。 所以,当我们的心不去执著一切相,就不会被外境所迷,不执著、不憎恨、不贪著,心就自在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内心不取相,不是否定相、厌离相,认为没有相而堕入虚无。 而是要善用一切条件,随缘自在,当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对外界一法不执,内心一尘不染。 中道实相 无住生心  《金刚经》第二十五分至三十二分,佛陀以非空非有,双遣的手法,为我们讲解了不住而住的中道实相。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讲述化无所化,化众无量,即如何度化众生;「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讲述报身非相,遍一切处,即如何看待度化众生的佛;「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讲述化法,即教化的法。 无断无灭,随缘化众。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说功德,不受不贪,功德无量;「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说行持,无来无去,诸法如义;「一合相理分第三十」,讲化处,因缘和合,化土无边;「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讲知见,知见不生,彻底解脱;「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做最后的总结,一法不执,一法不捨,不住二边。 这种非有非空的双边否定,即是中道思想。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宝莲禅寺HK 发布时间:2022-12-31 10:56:0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7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9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