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奥旨 内容: 《金刚经》佛家理论经典。 语云:叁透金刚经了脱生死到彼岸。 可见其在佛家的地位。 解释其意透澈者。 应以坛经为最。 《金刚经》大乘正宗里。 讲菩萨以如是降服其心。 即度一切众生于无余涅槃,而又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就是说菩萨度却众生,而心中没有一个众生被其度了的相。 其实就是心中无相。 在妙行无住分里。 说菩萨心应无住于相而行布施。 也是说菩萨布施时,心中应无相。 即无施者,被施者,布施的什么,布施时的相。 其次菩萨于法亦应无住。 即不住于法,非法,非非法。 亦不住于法的相(法相)。 法只是工具,如筏喻者到岸就不应惦记它了。 应舍去。 释伽牟尼因无法可得。 无一少法可得,而道证如来,可见其心中亦不住于法。 《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可见离相的重要性。 心中无有一相清透澄澈,不染一尘。 本来清静。 以此为本慧能才入黄梅法眼,得以受以法钵而为禅宗六祖。 《金刚经》为般若经中大乘经典。 其谈空理论本晦涩难解。 因法无有比。 没有对等比较而悟其意甚难。 历来高僧大德讲《金刚经》都不易说透。 然悟其意者。 假以修行皆可见性成佛。 《金刚经》虽谈空。 但不是顽空。 即不是完全的空,空中含有,即所谓真空不空。 就像广阔宇宙虽空,能含日月星辰万物色相。 世人性空也复如是。 即世人心中本性亦是一样。 亦谈无念。 念即念头。 但凡有情众生皆有念头。 其念头像汩汩泉水奔涌而出。 然世人心皆随念而去,于是缠缚展转而无休息。 如何做到无念。 即念头来时心不应于它。 于念上有所不动即修真的不动行。 佛言智慧的人以比喻得解。 钓鱼可养性。 那么说钓鱼人都能见自已本性? 不是这样的,只是跟禅师叁禅类似罢了。 来看看钓鱼者,先挂好鱼饵将鱼钩抛如水中。 然后眼平视水面静等。 突然浮标动了,浮标下沉了。 有鱼咬钩。 钓者起杆。 鱼起来了。 就跟禅师坐禅类似。 禅师静坐心无一虑平静清宁,突然有念头将跳出来。 就如鱼咬钩禅者心中注视看念头变化。 而心不随念头动摇。 即善能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任其来去,不阻不留。 此为无念。 其定力深者,可不为内心外界干挠。 庙上常写有有求必应,其实菩萨定力深厚岂是随求可应的。 不带十分至诚之心难以将其打动。 慧可向达摩求法,跪在雪地里,其师不为所动。 及至慧可断臂。 才感动达摩。 若众生念头突然没有,此生即了。 无住的类比。 怎样做到心无所住? 其实行者在对行于无住时,可以想象时间。 怎么说? 先看一下时间这条长河。 所有一切美好,不好的现象时间都能包容。 不因美好的就永远留驻,亦不因不好的而拒绝到来。 时间的脚步始终向前,不为任何东西而留住。 若如是,行者于行无住心可释然! 关于《金刚经》中的无相。 经云菩萨应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非非法相。 以及顽空相。 (所谓绝对的空,即空不含有)。 其实有情众生的性空本性,虽说本无一物。 但它为含藏识能含万物万法。 能使众生心随内心念头或外界现象的感触而变化。 其本身不生不灭能随众生流转生死。 为如来所贵修行之宝,亦为六祖所说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青黄紫白,无长短大小,行者识否? 经中的空与无相到什么程度? 达到了连《金刚经》亦在行者心中做到无有。 经名亦是强为之名。 就向六祖无相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凡夫着有,二乘菩萨着空。 其实对于行者来说。 应离空有二边际。 于有离有,于空离空。 于空有间无可离处,才是下手功夫。 才可能一念心开。 入佛知见。 经云善男子,善女人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媷多罗三妙三菩提。 所谓善法即非善法。 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行者心中离四相。 即心中无相一片空明来修一切所谓的方法。 在修方法时,心里绝无该方法的存在。 如是有行者问我在修方法时心中没方法,那将怎么修? 其实是不要将方法重重的留在心底。 就像虽行此法,而无此方法一样。 不住于该方法,即虽修法心中绝无法如是就与《金刚经》精神相契合。 修什么方法都于经相合。 达到无相状态。 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有挂一漏万的感觉,有局限。 只有趋于无相才可入于化境。 且经云菩萨心住于法行布施入暗即无所见,心不住于法就如曰光下见种种色。 如同有些情况不适合该方法,你却执着于该方法解决问题一样,为法所缚。 那是行不通的。 若不住于法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金刚经》本是不可说。 因其离言说,文字相。 一切诸佛皆从中出,几为如来第一义。 如来大悲为让众生解其意而强说之。 又怕众生执着于该经。 故又说《金刚经》非《金刚经》是名《金刚经》。 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众生非众生非众生,四见非四见是名四见,四相非四相是名四相,善法非善法是名善法。 让众生不执著于法,文字相。 让行者离我的执着,法的执着。 于无相中修一切善法,成就菩提正觉。 心与性的问题。 常修《金刚经》能明心见性。 禅宗曰:直指本心。 所谓心即众生本心,本来清静无相。 可心能成相。 其性极粘易于念头物象,感触,声音味觉纠缠在一起。 若不能离,心就易于变化成为妄心而虚幻无实,让人无法捉摸而生分别。 过去,现在,未来心都属于分别心。 有佛家公案说一高僧修《金刚经》多年,听说六祖在南方大阐褝宗直指本心。 心里暗忖我修经多年,尚不敢如是说。 我要去南方捣毁贼子。 于是成行。 到了南方腹中饥饿向一卖饼大妈化缘。 大妈问日师傅作何修行。 曰修《金刚经》多年。 大妈问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 不知大师修的是哪个心? 大师语塞。 自知未悟立即打道回府。 可见大师未将本心弄清楚。 来说一下性。 性非性别。 而是众生本性,其性不生不灭。 能随众生流浪生死。 有道是须弥山倒性还存。 性在身心在。 性去身心亡。 自性本空,但能含万物万法。 本来圆明本来具足。 能成众生,能生佛祖。 即心即佛问题。 六祖说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这是心的运用问题。 过去的心念不生不用惦念为心,以后的念头不要熄灭为佛。 成一切相是心,离一切相为佛。 就是即心即佛关键看怎么用。 其实就要让本心与本性相合而不生不灭。 心易动性却静。 意即以后的心念不要熄灭并离一切相那么心就是佛。 君莫糊疑。 《金刚经》中的空。 是佛家总纲。 本是让行者通过离相来达到明心见性。 进而在此基础上修所谓的一切法,在修佛法时心中做到绝无佛法。 且始终遵循无住的原则下证悟菩提正觉。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并将一切有形有相的物体看空,如虚幻泡影。 虽说看空,但也承认梦幻泡影的存在。 并不是绝对意义的空。 即空中也含其所认为的幻有。 空与有互不妨碍。 并且《心经》里将空与色(有)等同。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其特点。 与顽空不同。 顽空认为空是什么都没有,是绝对的空。 《金刚经》的空不是顽空。 若是顽空将不会有形相的众生,亦无会有谁来修行成佛。 因为空的什么都没有,哪有谁来修行? 在一合相分理如来认为世界非世界,世界非实有。 世界是强名。 是各种幻有的集合体。 是虚幻的世界。 凡夫在这不可说的虚幻世界里认为真实并贪著其事。 在修行中做到一相无相。 即遍一切处。 不著一切处。 到阿罗汉不著阿罗汉念头,及至到菩提正觉亦不著菩提正觉念头。 处烦恼不著烦恼。 不著任何念头,若著念头即被其所缚。 著空被空缚著净被净缚等等。 佛法不离世法。 行者在离四相的情况下,修一切法都是佛法。 都能成就阿媷多罗三妙三菩提。 其法没有高下善恶差别,一切平等。 谈谈六祖与行者的机锋对答。 就象推手检验太极拳一样。 从中可以看到佛法运用。 风动幡动问题。 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其中可以看到佛法运用。 风动幡动是外在物相。 其实不干行者什事,行者感知。 心念应不动。 如同叁禅。 可行者却在心里纠结是风动幡动问题,其心念以随外界物相所动了。 神会与六祖对答。 六祖说小师父远来辛苦,带本来没有。 神会当时并未见性,答曰以无住为本。 六祖曰小沙弥怎取次语。 并用杖打了他三下,问其痛不痛,神会却问六祖叁禅时见不见。 这段对话也可看到佛法运用。 六祖意思你辛苦远来。 带了自已本性来吗? 若识本性也就能了解佛性。 试说看。 神会却说以无住为本性。 肯定错了。 无住只是心念运用问题。 若其见性该如是答,若说辛苦的话只是形体。 本性并不辛苦,谁言本性辛苦。 六祖会说,你辛苦不辛苦谁晓得? 对曰悟性高的人见性的人知道。 应这样答才对。 或者这样说本性不来不去。 不存在带来与不带来才对。 显然神会未见自己本性。 其次在六祖用杖打他并问痛不痛时。 若是见性也应该如是作答,痛与不痛是生灭。 本性不生不灭。 故本非痛。 谁言痛与非痛才对。 师必然会说谁知痛与非痛。 可答言仁者自生分别。 与怀让的对答也很精彩。 师曰什么物哪里来? 日说是一物却不中。 还可修正吗? 修正却不无。 污染即不得。 只此无污染诸佛所护念。 其意为师说你是什么物从哪里来? 让曰说成一物不可以。 本性中清静无我无物。 师说那还可以修正吗? 答曰修正是可以。 但不能执著于佛法否则将得不到佛法。 师说就此无执著。 无量诸佛都如是。 此番对答已知让以见性。 其次与永嘉禅师对话也非常精彩。 也可看出永嘉也已见性。 禅宗直指本心,省却许多烦恼。 此宗接最上乘人。 使人顿悟,可一语让人见性。 六祖度慧明就是如此。 时六祖为慧明赶上。 慧明为求法。 六祖让其静坐良久不思一虑。 说不思善不思恶,这就是你的本性且一切奥妙都在里面。 慧明顿悟本性。 曰从此以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为避师讳改做道明。 佛说诸经唯有佛乘,无有余乘。 《金刚经》若通透。 其他佛经亦可随意趣入而无挂碍。 因一切阿媷三妙三菩提法皆从中出。 亦无越于此。 对行者来说未见本性之前,所有修行几近于盲修。 为见本性作积累修行,相当于量变。 所以印宗问六祖黄梅咐嘱,有何指教? 六祖云指教却无,唯论见性。 可知见性是多重要! 如同有的大学者或积学之人亦必须冲关一悟。 才能有所突破达到更高的成就。 见性之人就象经中所说后伍佰岁其有众生一闻经语,以此为实者。 且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是隐藏不了的。 就象用推手检验太极拳一搭手就知道。 亦如六祖见弟子方辩的塑像即知其未见佛性一样。 于见性行者来说,因其已见自己本来面目。 念念皆见从本心本性中自然流出。 而不染万境。 所见世相均不看成世相,而是如来本相,清静无物。 所有物相万法皆看作是如来清静法身化现。 假设本身佛性是一块空的白色画板。 那么所有物相皆是画板所现之物,在行者看来都是虚幻不实的。 唯有空的白色画板是不变的,真实的。 此时的行者已是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的境界。 如是行者念念皆见本性,时时都见真佛。 自身中那尊不动真佛巍峨如山。 大众将画板所现物相看成真实的。 却忽略了那空的(能现物相的)白色画板。 为世相所迷忘却本身佛性。 这也是众生与如来的最大区别。 见性行者已入如来殿堂,已得大自在,入内室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内所有法财行者一览无余亦不取不舍。 此时行者已入佛地至如来境界也! 行者离色离相至于寂灭状态,其本心与本性相合而趋于无余涅槃无心念境地。 即于一切现象与自身念头,虽能感知,本心心念不起。 最后舍身取向涅槃。 此时行者走完所有修行过程,圆证如来。 发布时间:2022-12-29 11:05:4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9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