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里最出名的四偈及40句经典名言! 内容: 《金刚经》的经典四偈1.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所以对四相说无相的原因,是为了这四相是假定的符号(是无常的),让人不要执着在上面为它所缠缚! 因为有执着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好丑;有好丑就有憎爱;有憎爱就有烦恼。 世间人的烦恼,就是为了他的我执和法执太深的缘故。 有了烦恼就能遮障一切,如烦恼障,障人的般若德;业障,障人的解脱德;报障,障人的法身德。 推源其始,都是因为在己人众生寿者这四相上起执着。 所以佛在说法的时候,都是随说随扫,就恐怕人在一些名句文上起执着。 2.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所有众生及万法,皆如梦中境、镜中花、水中月,刹那生灭,虚幻不实。 事因人立,人既虚妄,人所立之事,自然也是虚妄的。 如眼有病的人,空中原本没有花,因病见花,事如病花之果。 阿弥陀佛! 相是虚妄的,其实就是说的一个空字。 这个空不是说睁着眼睛说没有,视而不见。 而是说任何事物都是不稳定的,不是永恒不变的。 这些都是暂时的假合在一起。 都要经过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最终归于消失。 事物在不停的变化发展,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所以都是空的。 3.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目的在于破除众生在相上的执着。 佛祖于菩提树下证道时,说了一句话道破天机:怪哉!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所以只要放下妄想执着,背尘合觉,就能回归本来面貌,本来就是佛啊。 所以说在六识的范畴寻求成就佛道,执着于外相,心外求法,是不能成就的。 学佛就是修心,佛法需向心内求。 4.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个是最出名的四偈。 意思是:世界上一切有所作为的事物,都如梦如幻,如水中的汽泡,如镜中的影子,如早晨的露水,太阳出来后就会消失;如同闪电一般, 瞬息即逝,对于一切事物,都应这样看待。 一切有为法是指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所谓有所作为、无所作为,即六根能够接触到的一切事物、思维等。 那这一切有所作为、无所作为是什么状态呢? 世尊告诉实际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但是,这一切有所作为、无所作为在凡夫的知觉世界里是真实的啊? 没有梦幻感;没有朝露电光之感啊? 不过,不要紧,世尊深知凡夫这种感知状况。 当然,一闻偈语当即就悟的学佛人,值得羡慕、赞叹,可是,一时不能得悟之人怎么办呢? 那当然得慢慢来啊,所以需要渐悟者宣说了方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也就是说让学佛人暂且在思维中把生活中的一切有所作为、无所作为都主动看做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这样时时刻刻对自己行为、思维进行观照,循序渐进,终会观察到世事无常;观察到众生的高兴无常;痛苦无常;烦恼也无常;等等无常,进而慢慢认识到;充分的认识到;非口头认识到一切一切都是因缘所起,终又由因缘而灭,最终唯有自性恒寂不灭,清净妙明。 就此! 立即顿悟! 豁然自在! 金刚经的40句经典名言:1. 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2.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 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 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 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 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 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 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 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37.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0.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发布时间:2022-12-29 10:34:1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9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