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真实义品释 内容: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真实义品释? 海云论师造? 韩镜清译藏为汉? 云何真实义? 谓略有二种: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 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 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应知总名真实义。 应说已学自利利他菩萨、若能学习真实义者,当得无染,故於彼後显示真实义品学处。 无染亦有二种:一者、由无烦恼故得无染。 二者、离分别无染。 应说二种无染即是了知真实,是故今说云何真实义。 彼事自体、即唯实性、称彼实性之义、名真实义。 即智所行境界、或所缘境性。 略说真实有其二种:一者、如辨别谓诸事真实、或诸法自性、唯此无他。 二者、如辨别其数、谓凡此一切即是诸事无馀实性,或谓诸法唯如是量。 是故今说依如所有性等。 此中如者:谓无颠倒。 此具实有体性、名如所有。 如所有性者:谓体具所如实有。 即彼自体、说名如所有性。 言依者:谓依此故、当安立第一种无倒真实义,是故说言诸法真实性。 此真实性、或无倒性、即诸事如实性。 言尽所有性等、当知亦如前说。 言一切性者、谓更无馀,即是遍义。 言应知总名真实义者:即是略义。 此真实义品类差别、复有四种:一者、世间极成真实。 二者、道理极成真实。 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四者、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此中真实义有二种:以能生起二种二智故。 一者、世间无迷乱智。 二者、本法或内法无颠倒智。 此二即依世俗智及胜义智而说。 世俗智所摄无迷乱智亦有二种:一者、言说随转假立言说世间平庸智。 二者、与正理观察随转之正理所成就者相应殊胜世间智。 此中本法或内法真实无迷乱智亦有二种:一者、成为染污无明能对治分之明行相智。 二者、成为不染污无明能对治分之无*5碍智。 此依胜义谛说。 是故今说此真实义品类差别复有四种。 此中於诸世间共极成立、名世间极成。 由计诸世间法无诤究竟故,愚夫乃至智者一切世间众、於彼诸事同觉慧转,及由共极成增上力故,见无差别。 是故说名世间极成。 道理者:谓三种所极成量。 极成者:谓各自亲知、或通达义。 如是名为道理极成。 由烦恼即障故、名烦恼障。 以能障自能治分智生起故。 此中能解脱此障所有智、名烦恼障净智。 即谓远离无明、慧得解脱义故。 若得解脱,即此、名之为净。 此智所缘境性、名为所行。 如是名为第三种真实义。 由所知即障故、名所知障。 即此所知与障和合,谓除佛智以外、均能隐伏一切馀智而转。 能净彼智名所知障净智。 即於一切所知无著无*5碍智、成为此智所行境界、名为第四真实。 若如是者,当知此中本法所有智亦如世间智有平庸及殊胜差别故、分为二种。 云何世间极成真实? 谓一切世间於彼彼事随顺假立、世俗串习、悟入觉慧所见同性:谓地唯是地、非是火等。 如地,如是水、火、风、色、声、香、味、触、饮、食、衣、乘、诸庄严具、资产什物、? 香、华*4、歌舞、伎乐、种种光明、男女承事、田园、邸店、宅舍等事、当知亦尔。 苦唯是苦,非是乐等。 乐唯是乐,非是苦等。 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决定胜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想自分别共所成立,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後方取,是名世间极成真实。 如是且依总安立门略标四真实义已、为广分别及解说故,今说云何世间极成真实等。 此中言一切者:谓由愚夫乃至智者一切善名言者。 言於彼彼事者:谓总略说有四种事:一者、大种事。 二者、所造事。 三者、集彼事。 四者、非二事。 为显同见因故、今说随顺假立世俗串习言、即由随顺假立串习、及随顺世俗串习、生起悟入觉慧义。 由於彼彼事中一切世间无有诤故,远离诤论所见同故,有同觉慧及同智生起。 即此诸事、说名真实。 此中假立者:谓确构所想。 即由此名能表如是如是诸事。 世俗者:谓言说。 即假立已、如如随想所起如是如是能起言说之略辞也。 串习者:谓由诸世间生生展转相续相传无量修习故,与具有以所诠与能诠为能相之声相属不离。 即假说言此事定唯此想。 由随顺此而悟入者、谓若随逐假立串习及世俗串习,得依此门悟入极善悟入时、则所见皆同。 以随彼觉慧悟入而生起故。 即於彼事同胜解义。 依如是事聚、当分别三种:一者、大种事。 二者、所造事。 三者、彼二事。 谓依十种资身什具、及所摄受事说。 言诸庄严具资产什物中、是现前享用故、名为受用。 即共同施设庄严具等义。 依所极成心心所聚复说苦乐等句。 无为法者、虽亦唯能诠,然非是可言说事故、且显诸有为法。 为显由决定分判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时、能起共同识知故,则由於决定是即如是非不如是事中、起共同胜解。 或於所决定行相起增上胜解故。 云何名为增上胜解? 谓於所决定事中、说如是坚持者,即决定显示其行相。 为显此真实是世间极成故、说言从其本际展转传来等。 展转传来者:即由假立及串习之义。 言自分别共所成立者:谓彼士夫於彼方所由宿昔分别增上力故、今极善成立。 此中有作馀释:言展转传来者:谓为显明即前所说随顺假立而行义故。 即是所言依自分别共所成立。 言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等者:谓简道理极成。 即谓虽非由以量为门能取,然由从其本际展转相续传来想自分别增上力、而能取故。 云何道理极成真实? 谓诸智者有道理义。 诸聪叡者、诸黠慧者、能寻思者、能伺察者、住寻伺地者、具自辩才者、居异生位者、随观察行者。 依止现比及至教量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由证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是名道理极成真实。 由於世间许是聪麬者故、名为诸聪麬者。 道理义者:即无颠倒义。 由具有於慧善巧故、说名诸智者有道理义。 亦即具有世间正见。 由此所说、遮彼随顺外道邪论诸聪麬者。 以彼等聪麬者善巧颠倒慧非道理义故。 由善巧善能成立其他道理义故、说名诸黠慧者。 为显彼诸虽离教证、亦不越於道理者故,说言能寻思者等。 由二因缘、说名能寻思者:一者、由计度故能破於他。 或具有由自能成立而行。 是故说名具有寻思。 二者、虽长时流散,然能寻思者不越其境界。 谓虽安住寻思境界,然非证、亦非教。 是故复说此等为堕诸寻思之地。 言辩才者中、亦说为堕诸寻思地者耶? 谓显彼有三种故:由宿昔修习寻思、并已悟入,是故说名具自辩才者。 由未具有无漏证智、是故说名居异生位者。 由非依教为门而生、纯依寻思而起,是故说名随观察行者。 如是当知:由一句标。 由二句释。 由第三句标。 由二句释。 复由三句释上释。 复次、彼诸所有智皆依道理为门而生,非依虚妄分别为门。 为显道理即是三种能量故、今於论中依三种自所诠智说现、比义、及所信乐义。 复依自相、共相、及殊胜相、而说。 极善思择者:谓依比量门、及无过失教门而生。 决定者:谓依现量而生。 谓依所见标志、及根所对境、说比及现名。 复次、极善思择者:谓依道理为门而生故。 决定者:谓不可引夺故。 复次、由是无知及颠倒智能对治分故、说言极善思择。 由是疑智能对治分故、说言决定。 如是能解脱无知颠倒智、及疑智故、当说名为世间正智。 由彼三事所有道理於他极善成立,说言由道理所建立。 由具比相道理故,说言所建立。 由具教相故,说言所施设。 又或此二为同一义。 云何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谓一切声闻独觉若无漏智、若能引无漏智、若无漏後得世间智所行境界,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由缘此为境、从烦恼障智得清净,於当来世、无障碍住,是故说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此复云何? 谓四圣谛:一、苦圣谛。 二、集圣谛。 三、灭圣谛。 四、道圣谛。 即於如是四圣谛义极善思择、证入现观。 入现观已、如实智生。 此谛现观声闻、独觉、能观唯有诸蕴可得,除诸蕴外、我不可得。 数习缘生诸行生灭相应慧故,数习异蕴补特伽罗无性见故,发生如是圣谛现观。 论说一切者:为善显示由二种劣中胜品类所分三种声闻、及三种独觉、所证同故。 由一切烦恼先行、为无明故。 若无明能对治分已生起时,彼诸烦恼亦当断除。 如是为显明智所行境事、即是烦恼障净智所行故,明智亦当安立三种:一者、由能观察事故。 二者、由能现观事故。 三者、由能安立事故。 最胜者:谓出世间智。 由於诸事如实极善思择故,说名明智。 如馀经言:由善了知、极善了知、说名明智。 何者为所了知耶? 谓色、色集、色灭、及色趣灭道。 由此即是说缘四圣谛为境。 即为解此上所缘故、论说若无漏智等。 由是彼智资粮故,及於彼智随顺观察故,此闻所成智等、亦说为明智。 是故说言若能引无漏智等。 後得清净世间智、由依彼智为因所生故,亦说为明智。 是故说言若无漏後得世间智等中、依能得彼及彼後得,说名世间。 由当说为此智所行及为所缘境者、是故即所知及境界义。 由此义故,烦恼障净智所行三种所知、亦说名明智。 因此、论中为显此因故,说言由缘此为境等。 言从烦恼障智得清净者:为显自性解脱之解脱智故。 言於当来世无障碍住者:为显相续解脱故。 复次若无漏智、及能得无漏智者、为从烦恼障而得清净。 若无漏後得世间智者、为无障碍住。 今者为显真实事故、说言谓四圣谛等。 由四谛智是生死能对治分故。 由缘此事为境、能断烦恼。 以经说正见能解脱句。 故又如馀经说云:由於四圣谛未见、未证、未了达故,汝等长夜於生死中流转奔驰。 极善思择者:谓於能引无漏智、观察谛法位。 证入现观者:谓无漏智现观位。 入现观己者:谓於无漏後得智安立谛法位。 复次此智於彼诸事、由何等行相? 如何生起? 并由何次第耶? 为显彼智行相、及次第故,说言此谛现观等。 由於实有、则缘实有行相、智得生起。 由於非有、则缘非有行相、智得生起。 是故说言能观唯有诸蕴可得等中、谓由此言显示补特伽罗无我证智行相生起。 为显次第故,说言数习缘生诸行生灭相应慧故数习异蕴补特伽罗无性见故发生如是圣谛现观。 即是数习空见、及无我见义。 云何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谓於所知、能碍智故,名所知障。 从所知障得解脱智所行境界、当知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此复云何? 谓诸菩萨诸佛世尊入法无我、入已善净、於一切法离言自性假说自性平等平等无分别智所行境界。 如是境界、为最第一真如、无上所知边际、齐此一切正法思择皆悉退还、不能越度。 言谓於所知能碍智故者:谓於所知能碍智转。 随智为障、当知即是不染污无知。 谓声闻等所有。 异生、则具染污及不染污二种。 又有立言:由所知体即是障故、名所知障。 谓即所知体若如是住者,由唯佛陀智以外诸所馀智增重而转。 此说非实! 所知障者乃依不染污无知、安立此名故。 此中所知由前增重其所知力所引生故,即此亦非染污性故,说名所知障。 是故一切所知中非染污者、皆名所知障! 以於此中碍智不生故。 然此所知非有力能引生智所治分! 由如是故、说言从所知障得解脱。 复次、此即真实。 以所知自性即是圆成实性故。 是故由智能令开显。 因当说言由智分明显现所知境故。 言谓诸菩萨等中、即诸菩萨悟入法无我智是有学道所显。 诸佛世尊已善入法无我智是最胜修习、已至究竟、圆满、清净。 为显此智行相故、说言於一切法离言自性。 此中一切法者:谓於一切超越所有语言境界中、远离任运分别戏论智所知境,当知如是名为离言。 为显此智解脱所取能取分别故、说言假说自性等。 如彼所知事、此假说自性亦是无分别性。 以自性非是分别所行故。 以当说言非分别、亦非无分别故。 如是此智由远离一切分别行相而无分别故、当说与所知事平等。 由此智故、此所知境即真实性。 又此依安立之差别故、当说二种:一者、染污。 二者、非染污。 此中由是客尘随烦恼性故、名为染污。 由成为是言说所依及所因故、说名为能相。 随诸因缘所取能取行相转,由如是所摄故、名为依他起性。 当说随诸缘力如是如是现起故。 乃至说此现起诸法未捨言说。 复次、即此体性由远离分别故,最极清净、不待因缘、法尔自体性安住性、是圆满、成就、是故说名圆成实性。 由是不转变自性故、名为真如。 是故说言如是境界为最第一真如无上。 谓如水界、精金、虚空、诸清净性故,说名最第一。 或是最胜智所行性故、名为最第一。 谓齐至所知边际故、名为无上。 因此为显所知边际性故、说言一切正法思择皆悉退还。 在此之外、更无所思择法故。 退还者:谓由此智所作已究竟故、唯当转还。 不能越度者:即越度於此、无别可入之义。 又安立此真实义能相、当知即是无二所显。 所言二者:谓有、非有(即事体与无事僧)。 此中有者:谓所安立假说自性。 如是世间长时所执、亦是世间一切分别戏论根本。 或谓为色、受、想、行、识。 或谓眼、耳、鼻、舌、身、意。 或复谓为地、水、火、风。 或谓色、声、香、味、法、法。 或谓为善、不善、无记。 或谓生、灭。 或谓缘生。 或谓过去、未来、现在。 或谓有为、或谓无为。 或谓此世、或谓他世。 或谓日、月。 或复谓为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所求、所得、意随寻、伺。 最後乃至或谓涅槃。 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 是名为有。 言非有者:谓即诸色假说自性、乃至涅槃假说自性。 无事(体),无(所)相(性)。 假说所依一切都无,假立言说依彼转者、皆无所有,是名非有。 先所说有、今说非有。 有及非有二俱远离、法(能)相所摄真实性事,是名无二。 由无二故、说名中道。 远离二边、亦名无上。 佛世尊智於此真实已善清净,诸菩萨智於此真实学道所显。 如是已显智所行境,为显真实义相安立故、说言又安立此真实义能相等。 言无二所显者:谓解脱於二、捨离二边故、即是中道所摄。 犹如幻事、阳焰、影像、谷响、不能说有及说非有,即不能安立此二义。 若如是故说为无二所显。 又若如是愚夫假立此幻象等自性无有。 虽於此中解脱於有,然非一切都无。 以木石等物是有体故。 如是阳等一切、随其所应亦当知。 若如是者,诸有是愚夫所假立自性。 由解脱此故、名远离於有。 由是唯事体所显故、由是圣智所行境性圆成实故、名远离於非有。 若如是者,即得远离增益、损减、二边。 若如是者,即是开显中道。 复次二义者、谓有及非有。 以依安立中道而说故。 言有者谓假说自性者:当说即是彼立言说、或语言、或言诠。 言所安立者:即是所宣示、或所说。 谓自性、及差别等。 由如是故,即当显说如彼愚夫言句所说、心之所计、如是如是均非实有。 言长时所执者:即由执著所执取义。 若如是故,即当说言如彼愚夫所执取者、如是都非是有。 言一切分别戏论根本中、一切分别者:当知即是八种解说行相。 依常等言说观察计度、或分别所有言说、名为戏论。 以彼等为依、或以彼为行处、即成为根本。 是故当说此有、即以想及分别为依。 复次一切分别者:略说即是所取能取二种分别。 由此为根本故、生死流转名为戏论。 彼诸行处、说名根本。 此中由依自性说故、说言或谓为色、乃至於识。 由依能取分别说故,说言或谓眼、乃至於意。 由依所取分别说故,说言或复谓为地、乃至於触。 即所依色、及能依色、总合说为所取性。 由依差别分别说故,说言或谓为善、乃至或谓无为。 由依现见法、及後法分别说故,说言或谓此世等。 由依昼夜、分别说故,说言或谓日月。 由依言说、分别说故,说言所见等。 由依慧所观察说故,说言所求所得等。 言最後者:谓灭尽一切戏论所得涅槃。 又若如是者,为显具愚夫慧所摄一切以分别为性故,说言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即由想及假说而安立义。 言诸世间者:谓即显示诸愚士夫所假立性。 无事者:谓於五事中拨无第一,说名无事故。 由如是故,即除遣名分别事。 由於三性中遮无依他起故,名为无相,是故说言假说所依一切都无。 由遮假说所依事及言句所依事故,说言一切都无、及皆无所有。 既说一切唯是假立、一切唯是言说,彼等亦谤言说为无。 若如是者,应得唯有无所相无所依之假。 然如是假、世间不许,论亦不说。 略说彼法当立三种:谓由聚集、因缘、及分位、有差别故,假法亦有差别。 若依彼等聚集相应是即有所相。 如是色等一切假法、亦应是有。 此若无者,不应说假。 且若尔者,所持诸事都无言论、应得成立! 以但依言论说彼为无故。 言法能相所摄者:即谓由一切法无我所显故之义。 若如是者,此事即名无二。 由离二故即名中道。 为显离二性故说言远离二边。 谓计如前所说初种行相、是实有者,名第一边。 谓计唯事亦无所有者,名第二边。 由远离如是二边故,即名远离二边。 由具有无色无见等殊胜,故名为无上。 复次、当说即此真实是诸佛世尊及诸菩萨所有境界故,以佛菩萨於一切所知决择自在故,已齐至所知边际故,或已入趣、或励力求趣所知边际故,佛世尊智、名为已善清净。 已得究竟地边相应故。 诸菩萨智即十地中能善差别有学地增上戒等三学所摄故。 言於此真实者:即於上说无二真实中,如是当说佛世尊智最极清净最极圆满,诸菩萨智未极清净未极圆满。 又即此慧、是诸菩萨能得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方便。 何以故? 以诸菩萨处於生死彼彼生中、修空胜解,善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 又能如实了知生死,不於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 若诸菩萨不能如实了知生死,则不能於贪瞋癡等一切烦恼深心棄捨。 不能棄捨诸烦恼故,便杂染心受诸生死。 由杂染心受生死故,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 若诸菩萨於其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是则速疾入般涅槃。 彼若速疾入般涅槃,尚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況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又诸菩萨由习如是空胜解故、即於涅槃不深怖畏,亦於涅槃不多愿乐。 若诸菩萨深怖涅槃,即便於彼涅槃资粮不能圆满。 由於涅槃深怖畏故、不见涅槃胜利功德。 由不见故、便於涅槃远离一切清净胜解。 若诸菩萨於其涅槃多住愿乐,是则速疾入般涅槃。 彼若速疾入般涅槃,则便不能成熟佛法及诸有情。 当知此中若不如实了知生死,即杂染心流转生死。 若於生死深心厌离,即便速疾入般涅槃。 若於涅槃深心怖畏,即於能证涅槃资粮不能圆满。 若於涅槃多住愿乐,即便速疾入般涅槃、是诸菩萨於证无上正等菩提无大方便。 若能如实了知生死,即无染心流转生死。 若於生死不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即不速疾入般涅槃。 若於涅槃不深怖畏,即能圆满涅槃资粮。 虽於涅槃见有微妙胜利功德,而不深愿速证涅槃。 是诸菩萨於证无上正等菩提有大方便、是大方便依止最胜空性胜解。 是故菩萨修习学道所摄最胜空性胜解、名为能证如来妙智广大方便。 言又即此慧至广大方便者:以是非方便能对治分故,於此非方便中、亦有四种与能得无上正等菩提相违。 彼等由我见及贪爱故,欣乐生死、怖畏涅槃。 或由观见生死过失故,则永求速疾远离贪爱,修习涅槃。 由见涅槃最寂静故,专此趣向。 由是此等能对治分故、名为广大方便。 为诸菩萨能得菩提方便性者、由慧及悲二更互随顺转故,谓由慧能见生死过失、及涅槃寂静。 既若如是者,复由悲力不捨生死、不证涅槃。 复次、即是无住涅槃分位。 谓诸菩萨由如是慧安住无住涅槃,非如流转生死有情住於生死、亦非如声闻等入般涅槃。 因此虽由生死大苦遍所恼乱,然不棄捨有情义利。 亦不现证涅槃。 是故此慧同於彼等所有分位而转、名为广大方便。 若由此慧於成熟有情及诸佛法、能善修习者,则能如实了知生死众苦。 如是能善了知苦故,则能如实了知生死。 由遍知故、虽已远离贪爱,然不成就涅槃及与解脱。 以与加行修习二种成熟恒相应故。 若如是者,彼无始时来见生死功德、何故不说? 是故说言若诸菩萨不能如实了知生死等。 由於生死生欣乐故,即为生死过失所染。 若由过失所染者,且无力能作诸自利,因此成前所说住生死过。 由永断杂染故,彼由诸厌离生死猛利追悔作意,速疾趣般涅槃。 如是若入无馀依般涅槃界者,则当说彼於二成熟极自退失。 是故说言尚不能成熟一切佛法等。 言如是空性胜解者:即能安住所取能取空性义。 彼诸菩萨虽不现证涅槃,然於涅槃不深怖畏。 以意乐彼已往趣涅槃故。 若不尔者,则不能得成熟此诸佛法及诸有情。 是故说言即便於彼涅槃资粮不能圆满、谓显彼因。 言深怖畏故者:谓心生怖畏、则不见胜利。 由不见胜利故、则无由见涅槃胜利为先所起最极清净增上胜解。 是故即说於彼涅槃资粮不能圆满。 若於是处见功德故、有造作心,是名为愿。 当说即为得此勤力求故。 为显所对治者非是方便、而能对治即是方便故,说言若不如实了知生死等。 为显如是所说法无我所摄四种方便乃依於此故、说言是大方便依止最胜空性胜解即所谓此有故彼有义。 又诸菩萨由能深入法无我智於一切法离言自性如实知已、达无少法及少品类可起分别,唯取其事、唯取真如。 不作是念此是唯事、是唯真如。 但行於义。 如是菩萨行胜义故,於一切法平等平等以真如慧如实观察、於一切处具平等见、具平等心、得最胜捨。 依止此捨於诸明处一切善巧勤修习时、虽复遭遇一切劬劳一切苦难,而不退转。 速疾能令身无劳倦、心无劳倦、於诸善巧速能成办得大念力,不因善巧而自贡高,亦於他所无有皉吝。 於诸善巧心无怯懦有所堪能、所行无碍,具足坚固甲铠加行。 是诸菩萨於生死中如如流转、遭大苦难,如是如是於其无上正等菩提堪能增长。 如如获得尊贵殊胜。 如是如是於诸有情憍慢渐减。 如如证得智慧殊胜。 如是如是倍於他所难诘、诤讼、諠杂、语论、本惑、随惑、犯禁现行、能数观察深心棄捨。 如如功德展转增长。 如是如是转覆自善、不求他知、亦不希求利养、恭敬。 如是等类菩萨所有众多胜利、是菩提分,随顺菩提皆依彼智。 是故一切已得菩提、当得、今得、皆依彼智。 除此更无若劣若胜。 言能深入者:谓由此智能究竟十地、即亦由此能断一切分别戏论。 言少法者:谓从色乃至涅槃。 言及少品类者:谓自性或差别、或由分别之差异随顺其他所有类。 由远离如是分别故,即由此智唯取其言说所依事、谓五事中第一。 言唯真如者:谓最极清净分位。 复次、为解说能观见唯事义故、说言唯取真如。 於此真如事中、亦不分别唯此真如事。 以远离一切分别故。 因此断一切戏论行胜义者、得安住无所相。 为显当得由如是行所生胜利故、说言平等平等等。 谓由初地自证遍行真如故,观见真如一味性、及诸法平等性。 即於一切法、及一切有情、具平等心故,能得於捨。 以无差别及种种差异故。 若於此中有差异者,即於此中无平等心。 若如是者,由具平等心能得不染污捨。 若无烦恼,於诸明处修习善巧、亦无烦恼而能成办。 由於成办无烦恼故、虽遭一切苦及一切劬劳,而不退转。 若烦恼相应时,当说劬劳能作损害、并与苦俱。 若如是者,当圆满所说能至无烦恼心身边际。 由此诸言亦显多闻广大。 依诸菩萨於自所依能积集故、说言得大念力。 即谓於正闻所摄一切明处。 已精於业、菩萨尽生死际无有忘失。 虽具如是多闻广大体性,然亦不自硈扬、不自贡高。 由於一切心平等故、於他乐欲成就殊胜功德故、及具自他平等增上意乐故、於诸他人无有秘吝。 又於他所能正教示、能正开显、於诸方便善巧由二因缘心无怯懦:一者、由无敬重心故,无欲无勤。 二者、为自利得故,无有勇悍。 由於魔眷属等诱变希欲时、不退转故,及说所行无碍故,说言具足坚固甲铠加行。 言大苦难者:谓强烈等行相。 复次、此大苦难者:谓虽如彼住在生死一切有情为邪行众苦所摄,如是亦为诸苦所触、然於一切有情悲心恒现在前。 是故自身不速疾般涅槃、唯为解除一切有情苦故,能勤修作。 是故说言堪能增长等。 言获得(身)尊贵殊胜者:谓高上种姓等尊贵。 言憍慢渐减者:由善知世间故,当说随诸有情、如是如是引发故。 言证得智慧殊胜者:谓如说无诤是沙门第一法故。 从他纠缠、诤讼、或辨难相续中、能自护心能自远离,即不为发作义。 又由智为依能净能断一切烦恼故,从诸烦恼能自护心。 又由彼力於一切罪行见过失故,能自护心。 即由能棄捨故、不成染污义。 若由胜利功德倍增长故能得究竟时、则无折服诸生信者所有乐欲,而转覆自善。 言他知者:谓希欲众多士夫知己功德。 若当说且非计度应具如是功德而起希求,何況自计成德要令他知! 言众多胜利者:谓超越一切世间、及诸声闻独觉相续故,具足不共功德胜利。 当说由彼诸智增上而生起故。 以於其馀智中、无所有故。 为显如是功德是菩萨道资粮所摄、於诸菩萨能多饶益故,说言菩提分等。 为显此智时世殊胜及相续殊胜故、说言是故一切已得等。 谓显此智堕一切世及一切菩萨相续。 由施设言此智若无、尔所有时亦不随得无上正等菩提,是故成立此智是成佛首道。 又诸菩萨乘御如是无戏论理、获得如是众多胜利:为自成熟诸佛法故、为成熟他三乘法故、修行正行。 彼於如是修正行时、於自身财远离贪爱、於诸众生学离贪爱、能捨身财。 唯为利益诸众生故。 又能防护极善防护由身语等修学律仪。 性不乐恶、性极贤善。 又能忍他一切侵恼,於行恶者能学堪忍,性薄瞋忿不侵恼他。 又能勤修一切明处、令其善巧:为断众生一切疑难、为惠众生诸饶益事、为自摄受一切智因。 又能於内安住其心、令心善定,於心安住常勤修学;为净修治四种梵住、为能逰戏五种神通、为能成立利众生事、为欲除遣精勤修学一切善巧所生劳倦。 又性黠慧成极真智、为极真智常勤修学;为自当来般涅槃故、修习大乘。 又诸菩萨即於如是修正行时、於具功德诸有情所常乐现前供养恭敬。 於具过失诸有情所常乐现前发起最胜悲心愍心、随能随力令彼除断所有过失。 於己有怨诸有情所常起慈心、随能随力无谄无诳、作彼种种利益安乐,令彼怨者意乐加行所有过失、及怨嫌心、自然除断。 於己有恩诸有情所善知恩故、若等若增现前酬报,随能随力如法令其意望满足。 虽无力能,彼若求请;即於彼彼所作事业示现殷重精勤营务、终不顿止彼所希求:云何令彼知我无力、非无欲乐。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乘御无戏论理依极真智修正加行。 今者为显正依此智及由此智力所引不共行故、说言乘御如是无戏论理等。 言戏论者:谓是苦根故,及是所应断故,即是一切虚妄分别。 此智是彼戏论能对治分,说名无戏论理。 乘御者:即住此、或依此义。 由具足如前所说胜利故、说言获得如是众多胜利。 言为自成熟诸佛法故修行正行者:即修自利义。 於自相续能得彼诸佛法、名为自利。 然非由为己增上而行。 此中诸佛法者:谓力无畏等。 彼诸佛法能成熟者:一、彼成熟因殊胜。 谓展转相续倍增加行。 二、时殊胜。 谓能获得具有异时殊胜转变。 由修习诸行、及波罗蜜多为门、能成熟佛法故,名为正行。 言为成熟他三乘法故者:谓此三乘因果所摄、说名三乘。 成熟三乘者:谓趣入成熟、及解脱分位。 谓如有一随能随力依彼界及胜解力故,能令入於三乘。 已趣入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能令解脱。 如是即是彼诸菩萨所有正行。 能成熟自佛法正行者、此中当知即是修行六波罗蜜多所摄加行。 此中依修行施波罗蜜多故,说言身财等。 言於自身财远离贪爱者:谓远离染著。 即不顾恋身财义。 又不顾身财中、有二种菩萨:一者、由胜解力。 二者、由意乐力。 此中由胜解力者:谓於胜解行位。 以未证真实故。 由意乐力者:谓登地菩萨。 此中诸登地菩萨者、说为远离贪爱。 诸胜解行地菩萨者、说为学离贪爱。 复有异门:谓由寻求及遍摄受之自性空故、名为远离贪爱。 於彼修习如理作意故、名为学离贪爱。 复次,於一切有情所尽自身财能学习捨、及远离贪爱,是故说言能捨身财等。 如有颂云:於他诸有身不消福、不损,慈心承事汝:可取、任分割。 由解如是颂义故、及为显示正受尸罗所为故、说言唯为利益诸众生故等。 谓菩萨尸罗有三种:一者、律仪戒。 二者、饶益有情戒。 三者、摄善法戒。 今於此中依受持律仪戒、说言又能防护者:谓正受违反律仪故,後随护持、名为极善防护。 由缘未来法尔所得尸罗为境界故、名为修学法尔所得菩萨尸罗。 又有二种:一者、於彼彼处所生时、由意乐殊胜故得。 二者、由所依殊胜故得。 此中意乐殊胜者:谓性不乐恶羞为罪行、及施捨有情具足故。 为显如是等义故、说言性极贤善。 所依殊胜者:当知由具有所说所依殊胜故、得身相续无有力能造作罪业。 依忍波罗蜜多故、说言又能忍他一切等。 忍者:谓能耐受。 即能耐受侵恼义。 此中侵恼者:即由恶语、暴声言说路、能生起忧恼义。 言行恶者者:即由引发非爱触故、能生身苦义。 言能学堪忍者:谓由审思力及修习力、勤勉求得堪忍力。 性薄瞋忿者:谓心少忿怒。 言不侵恼他者:谓不唯由听闻侵恼、及不出不悦耳语、名为不侵恼他。 由如是故,显示由意乐及加行能起忍已、说言又能勤修一切明处令其善巧。 谓由具足常时殷重加行故、能断彼诸已修明处数数生起疑难故、即为善巧。 又於彼诸未修明处由坚固加行能摄受故、即於摄受得其善巧。 即由具有能力义。 又为自能遍摄受一切善巧因故,勤於一切明处。 或於善巧、说言又能於内安住其心等。 谓於彼彼善业品中、能勤加行心离动摇,说名於内安住其心。 能正决择於义、名为令心善定。 如是依非定地中静虑加行显说已、今依定地故,说言於心安住。 为显能积集自福资粮根本、即诸无量所摄故,说言为净修治四种梵住。 当说为依具足神通所有威力为门、能成办有情利益乃生起静虑故,说言为能逰戏五种神通等。 为显若依静虑力修习蕴善巧者、能得身心无劳倦故,说名为欲除遣精勤修学一切善巧所生劳倦。 依修行慧波罗蜜多故、说言又性黠慧等。 谓於彼彼生中获得如是生得慧、善能随顺悟入一切明处故,名性黠慧。 由具足加行所生慧故、名极真智。 即於如是慧中具足极善修习能至究竟、说言为极真智常勤修学。 为显由常勤修学如是极真智、渐次能依大慈入般涅槃故,说言为自当来般涅槃故修习大乘。 大乘涅槃者:即无住涅槃。 以尽生死际能成办饶益有情事故。 为显令他有情成熟三乘法故、及显於四谛中依四行相为门具足清净意乐与加行故、说言即於如是修正行时等。 谓於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具功德诸供养处、时时成就布施及硈扬等事、即显诸菩萨勤作慈俱恭敬事业。 於彼一切具恶成就能入苦因过失诸有情所、作如是念:虽他有情即於一日夜之苦,亦当令除。 即由悲心欲除未来苦果、名为愍心。 或即悲心异名。 依如是加行成满故、说言随能等。 谓随己力能安置彼於离过失所、以令出不善处安置善处故。 如是为显於诸具有过失补特伽罗所、由意乐与加行修正行故。 於能作诸菩萨损害不饶益不安乐诸有怨有情所、令生利益安乐故、慈心常起现前,为显由诸加行作彼种种利益安乐故、说言随能等。 如是於彼能作损害诸有情所、由二因缘能修正行:为显於彼怨者如诸无怨不生嫌恨故、说言令彼怨者意乐加行所有过失等。 谓於彼怨者深恐昔日为害於人、今念人当为害於己,然实不加损害、令知是自意乐加行过失故。 为显由能作诸种种利益安乐加行故,随时所起意乐即能如是加行故,说言自然除断。 此中於一切所作事业、亦由二因缘能修正行:言於己有恩者:谓於昔日曾作饶益诸有情所、由善知彼所作恩益为门,现前酬报。 为开解彼善知恩益故、说言若等若增现前酬报等。 依一切饶益事业所为主旨故、说言如法令其意望满足。 谓是无罪故、及有力能故、能令满足。 由如是故、说言随能等。 为显虽无力能、然於彼彼事中有随顺彼事意乐及加行故,能令了知己於此事非不欲为、唯无力能。 以何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 谓一切法假立自(能)相:或说为色,或说为受,如前广说乃至涅槃,当知一切唯假建立。 非有自性,亦非离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 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 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无所有,云何而有? 谓离增益实无妄执、及离损减实有妄执,如是而有。 即是诸法胜义自性,当知唯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 如是且显於具功德具过失、有恩有怨诸有情所,由意乐及加行修正行已,今於如前所说诸事体中所立有宗无宗之中道义、令诸未成立得以成立故。 问言:由何道理? 答言:由证成道理故、证成未成。 谓此於四道理中、许为证成道理。 即前所说三能量所摄。 即诸法离言自性。 即由此因缘能厘清之义。 为依道理当显示故、说言当知一切唯假建立。 谓彼诸事唯是假建立性:即能除遣自性义故、说为唯假建立。 由是故说言非有自性亦非离彼等。 如是假立言说於诸事中、既非有彼之自体性,亦非是离彼别有。 唯是虚妄能遍计执性。 若如是者,诸法如诸愚夫假立行相、不如是有。 除此以外、为显圆成实行相是实有故,说言亦非一切都无所有等。 如是即显远离二边中道为实有义。 若如所说行相非有、亦非非有者,则此行相云何为有耶? 为显此故、说言云何而有。 谓於自能相实无性中取诸所相已、增益邪执,及於已断离非实有者、增益,即此说名妄执。 由以遍计所执为自性故。 遍计所执自性、亦说异名为颠倒所取等。 言妄执者:明说执著故。 由是言说所依故,及是假安立所依据故。 今遮如是为有诸事、一切都无,是即名为损减。 即此说名妄执、如前应知。 如是即依远离增益损减二边所有行相、当说如是而有。 如斯实有体性、由何能厘清耶? 为显此体决定是所知摄故、及由智当得厘清故、说言唯是无分别等。 谓唯由超越一切世界之最殊胜智为能厘清,而非由所馀。 若彼具有如是智者,即由斯人、於此无疑无愚。 由彼已现前亲证故、如是当说此唯圣性所行境界。 若於诸法诸事随起言说、即於彼法彼事有自性者,如是一法一事应有众多自性! 何以故? 以於一法一事制立众多假说、而诠表故。 亦非众多假说诠表决定可得。 谓随一假说於彼法彼事有体、有分、有其自性,非馀假说。 是故一切假说、若具不具於一切法於一切事皆非有体、有分、有其自性。 又如前说色等诸法、若随假说有自性者,要先有事、然後随欲制立假说。 先未制立彼假说时、彼法彼事应无自性! 若无自性,无事制立假说诠表、不应道理。 假说诠表既无所有,彼法彼事随其假说而有自性、不应道理。 又若诸色未立假说诠表以前先有色性、後依色性制立假说摄取色者,是则离色假说诠表、於色想法於色想事应起色觉、而实不起。 由此因缘、由此道理、当知诸法离言自性。 如说其色,如是受等、如前所说乃至涅槃、应知亦尔。 为显一类执著有之立宗有三种过失故、说言若於诸法诸事等。 谓约缘起自性实有依他起体性而说、名之为法。 即约此性清净分位胜义实有圆成实体性而说、名之为事。 复次圆成实自性、说名为法,以能任持自能相故。 若五事中相(可译作相分或原因)、即此说名为事。 由是言说所依故。 复次为显此原由是实有性故,说名为法。 为显此原由以名及分别为所依故、说名为事。 言即於彼法彼事有自性者:谓言说所有自性、由以此决定所计度为自性故,亦即以言说语句为自性义。 观待法体、说名为众,观待事体、说名为多。 如是唯於一法得成众多自性者、谓由种种言说故,即时处差别有众多故。 即於此一事依时差别增上故、种种众多言说而转。 於彼彼士夫众中、依众多训释言词异门差别而转。 若有说言由众多为所诠表,则由一能诠表定彼自性、馀均不尔者,由是因缘说言非馀假说等。 所以者何? 如是当说亦非由一假立言说能诠表事体决定可得。 谓若随一能诠表事体时、即成为彼之自体,馀则不尔。 如是决定、不可得故,由无差别因故,一切皆应得成彼自体、或彼自性! 若如是者,即难除遣多自体过。 复次、若谓非是馀者,此一亦非。 以於因中无差别故。 是故说言是故一切假说等。 若如是者,且有二种分别:一者、由言说体有众多故、事体亦成众多。 以一切言说皆是彼自体故。 二者、即一能诠亦不成彼自性。 由无决定唯以此一为自体故。 言又如前说等者:亦为显所馀众多过故。 言要先有事者:谓无始时来世界先起、诸法恒常依住;随後有情世界生起,彼诸有情随所欲乐假立言说而能诠表,如是先有事体生起,随後始能假立语句。 若如是者,未假立前、即未制立彼假说时、彼事体应不得彼自体。 由於尔时未制立假立言说故,一切具有假建立性事体应成无有。 由离事体外、无别实有法转起故,应说不许此事先有。 然若先时无有事者,则假为制立亦应无有。 由是因缘、无有假说为彼自性故。 理应安立一切法离言自性。 如是应成先无事体过失。 为遣如是过失、故有说先时即有如是自性者。 为显是宗有馀过失故、说言又若诸色未立假说诠表以前等。 谓先有色能相、後有假说诠表。 若尔,即虽无有、亦生起过。 若虽无有、亦当生起者,则应坏彼所诠能诠相属。 此若无者,则假说诠表虽未制立,而彼事觉亦应生起。 但实非如是生起。 由如是故,先有色法自性不应道理。 若尔,由具有三过失故、说言当知诸法离言自性。 如是受等乃至涅槃、当知亦是假说诠表所摄。 有二种人於佛所说法、毗奈耶、俱为失坏:一者、於色等法於色等事谓有假说自性自相,於实无事起增益执。 二者、於假说相处、於假说相依离言自性胜义法性、谓一切种皆无所有,於实有事起损减执。 於实无事起增益执妄立法者所有过失、已具如前显了开示。 於色等法实无事中起增益执有过失故,於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 於色等法实有唯事起损减执坏诸法者所有过失,由是过失於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我今当说:谓若於彼色等诸法实有唯事起损减执,即无真实、亦无虚假。 如是二种皆不应理。 譬如要有色等诸蕴、方有假立补特伽罗,非无实事、而有假立补特伽罗。 如是要有色等诸法实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诸法假说所表,非无唯事、而有色等假说所表。 若唯有假、无有实事,既无依处、假亦无有,是则名为坏诸法者。 复次第二为分明显示执著非有者宗所有过失故,说言有二种人等。 言於佛所说法黀奈耶者:谓即如来言法黀奈耶者:此中由能得正智故、说名为法。 由能得断离故、说名为黀奈耶。 若如是者,即明如来教法所成立义、乃智断所显。 或道果所显。 言俱为失坏者:谓当说为外。 以具过失、及悟入彼教都无胜利故。 由如是故、即说若於实非有事起增益执者,则能败坏。 於此教中有二种失:一者戒过失。 二者、见过失。 此中为显彼诸成就具有罪见过失故、说言有二种人等。 为显彼由假立言说执著自性、即是成就增益见故、说言於实无事起增益执。 又为显彼正成就损减见者执著非有事故、说言起损减执等。 若如是者,当说由执著增益见故、及由执著损减见故,如次二种说名失坏。 为显胜义性因故、说言离言自性。 谓由超越一切语言境界故、及远离一切戏论故、说名为胜义谛。 言已具如前者:谓於实无事起增益执宗中、亦当说有一事成多自性等三种过失。 言显了开示等四句者:当知即是异门、即所谓一切隐秘都无有义。 已说如是过失、即指能坏此教过失讫。 欲显於实有事起损减执说非有者、由何过失能为失坏故,今说言我今当说。 言於色等法实有唯事起损减执者:谓分明显示彼拨无一切论者、即拨无假立相(即原由):既拨无此故,由无假立、与世间相违;由拨无诸相(即原由)即与圣教相违。 如是为显依损减诸相(即原由)及假立为门、能坏世间及圣教即是失坏一切故,说言譬如等。 谓於世间、或於诸论、均共见並极成有相(即原由)及有依假。 此中为显教故、说言要有诸蕴等。 谓随顺如是颂义而说,如有颂云:如是依诸蕴、说以有情言。 言无实事者:为显已般涅槃故。 如是色等假法所依相(即原由)事、理应为有,不得非有。 是故由彼拨无假立之事、及与其相(即原由)、即无依故,假立亦无。 由拨无诸相(即原由)及假立故,即得一切无见。 如有一类闻说难解大乘相应空性相应未极显了密意趣义甚深经典不能如实解所说义起不如理虚妄分别,由不巧便所引寻思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唯假、是为真实。 若作是观、名为正观。 彼於虚假所依处所实有唯事、拨为非有,是则一切虚假皆无、何当得有一切唯假是为真实? 由此道理彼於真实及以虚假二种俱谤都无所有。 由谤真实及虚假故,当知是名最极无者。 如是无者、一切有智同梵行者不应共语,不应共住。 如是无者、能自败坏,亦坏世间。 随彼见者、世尊依彼密意说言:宁如一类起我见者,不如一类恶取空者。 何以故? 起我见者、唯於所知境界迷惑,不谤一切所知境界、不由此因堕诸恶趣。 於他求法求苦解脱、不作虚诳,不作稽留,於法於谛、亦能建立,於诸学处、不生慢缓。 恶取空者亦於所知境界迷惑,亦谤一切所知境界,由此因故、堕诸恶趣。 於他求法、求苦解脱、能为虚诳,亦作稽留,於法於谛、不能建立,於诸学处极生慢缓。 如是损减实有事者於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 於声闻乘中、由彼执著亦与显明法之能相诸经所说相违故,执著增益见转;然由已共极成故、此中不说。 为显彼执著损减见由不如实解於经义而妄分别故、说言如有一类等。 言一类者:即中道论者。 难解者:谓由不了义所显故。 大乘相应者:谓菩萨藏所摄性。 甚深者:谓依法无我而悟入性。 由能彰明远离一切愚夫遍计所执所有诸法自性故,说名空性相应。 为显别有密意义故、说言未极显了密意趣义。 当知即如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幻等言说之所显示。 彼等由不如实了知经义、如言执义故,依执著、及恶寻思道、而生悟解。 即能起如是见:谓真实性唯假说。 即明言由见此故、当得究竟大乘。 言不应共语者:谓由拨无真实性故。 言不应共住者:谓由拨无假立故。 复次二种俱拨者、即无容与彼谈论义。 由念如是恶见犹如污垢不宜染著、常应远离故,说言不应共语。 又有异门由能自败坏故,说言不应共语。 由能败坏世间故,说言不应共住。 是故说言能自败坏等。 为显世间有随入彼见者故、说言世间随彼见者。 为显经说如是损减有大罪过故、说言依彼密意等。 又此所言起我见者者:谓实无有情,由遍计故、能为增益。 由能遮遣一切想事都非实有故、名为恶取之空性见。 起我见者、不障生天。 以愚自体相续故、是生能随顺诸善法故。 然此空见、拨无因果自能相故,能障生天。 起我见者於求解脱者趣於解脱,不为虚诳。 然此空见,由开显颠倒道故,能为虚诳。 补特伽罗起我见者於他有情诸求法者、能建立法。 然此空见则执一切事无。 起我见者不毁尸罗能於学处极敬重故。 然此空见由计一切唯是假故,於诸学处心不敬重、极生? 懈。 若如是者,当知於此二见胜及非胜。 即由如是行相故,於佛所说法、黀奈耶、甚为失坏。 云何名为恶取空者? 谓有沙门、或婆罗门、由彼故空亦不信受,於此而空亦不信受,如是名为恶取空者。 何以故? 由彼故空、彼实是无。 於此而空、此实是有。 由此道理可说为空。 若说一切都无所有,何处、何者、何故、名空? 亦不应言由此、於此、即说为空。 是故名为恶取空者。 云何复名善取空者? 谓由於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为空。 复由於此、馀实是有,即由馀故,如实知有。 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 谓於如前所说一切色等想事、所说色等假说性法、都无所有,是故於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说性法说之为空。 於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为馀? 谓即色等假说所依。 如是二种、皆如实知:谓於此中实有唯事,於唯事中亦有唯假;不於实无、起增益执,不於实有、起损减执。 不增、不减、不取、不捨。 如实了知如实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空者。 於空法性能以正慧妙善通达、如是随顺证成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 非方便取、名为恶取。 由是极无性故、彼空性即以非有为性,非胜义空性。 即为显此故、说言谓有沙门或婆罗门由彼故空等。 谓由邪计度故。 空者:即以远离彼有之所有自性、亦不信受,如是一切空性、体即是无。 谓於一切当成为非有之空性,言由彼故空者:谓应由遍计所执自性故,即由彼损减假说故,即此为无。 言於此而空者:谓以假为依,即由彼损减虚假事行相故,即损减此为无有。 如是此遍计所执及依他起二自性无故,何有空性? 一切所说由彼故空及於此而空等皆不应理! 有谓今此论言何处者、即所谓色等事义,此非应理。 谓或有沙门等第一宗所说故。 若尔,即当说云唯假亦空。 是故论言亦不应言由此於此即说为空。 谓不能言由此性故空、即此性而空。 所谓空义者、即是远离义。 唯假者、亦即说远离彼无所有之空性。 是故说此为无有之空性者、名为恶取。 言於此者:即若由如是为因义。 言彼无所有者:谓遍计所执自性。 复次、言於此者:谓色等诸事。 若如是者,即於色等现前诸事无有愚夫遍计所执事。 是故得说色等诸事由彼故空。 如是当知观见具有过失诸事实性、即说名为观见胜义空性。 即为分别此义故、说言复由於此馀实是有等。 言如实者:谓无颠倒。 即是於此而空、正观为有。 即说於彼色等事中无有所取能取分别、名为空性。 当说於此无染著故、如是分别非实有故。 若尔唯有虚妄分别、是彼言说所依处故,是故说言谓即色等假说所依。 应作是言:於假说中自性本空,即是唯事。 以彼自体性非实有故。 若尔,即由遍增益性而转。 是故〈辨中边颂〉云:虚妄分别有,於此二都无。 如是即能如实了知唯事、及事唯是假。 若尔,於实无中起增益智、即是遍计执。 於此实有唯事中、亦不起损减执。 为说如是异门故、说言不增等。 复由至教应知诸法离言自性:如佛世尊《转有经》中为显此义而说颂曰:以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 云何此类显如是义? 谓於色等想法、建立色等法名,即以如是色等法名诠表随说色等想法:或说为色,或说为受,或说为想,广说乃至说为涅槃。 於此一切色等想法、色等自性都无所有,亦无有馀色等性法。 而於其中色等想法离言义性、真实是有。 当知即是胜义自性,亦是法性。 如是且依道理成立诸法离言自性已、今者更欲依教成立,乃引颂义显示故、说言以彼彼诸名等。 言彼彼者:谓由彼彼言说。 言彼彼诸法者:谓依他起自性。 言诠彼者:谓遍计执彼。 言彼者:谓遍计所执自性。 言此中者:谓於依他起自性中、空无所有。 是故即於此经复说是言离於能诠外、所诠非别有。 如是诸言即显示遍除遣增益边执、及分明显示二种自性。 言是诸法法性者:即是常时依他起自性中言说及遍计所执自性永非所有之义。 如是诸言、即遍除遣损减边执及分明显示圆成实自性。 如是即为颂所摄义。 谓若色等诸想法乃由名诠表自性者,彼名非实有故。 是故此经复言说诸法名本无。 谓若於此彼名转者,亦非离此以外别有馀法为彼自体。 若尔,诸法由名计度时、由名无体故,即非别异。 是故颂言此中无有彼。 由此即是离言自性、及法尔成就故,说言胜义自性亦是法性。 又佛世尊《义品》中说:世间诸世俗、牟尼皆不著,无著孰能取? 见闻而不爱。 云何此颂显如是义? 谓於世间色等想事所有色等种种假说、名诸世俗。 如彼假说於此想事有其自性。 如是世俗、牟尼不著。 何以故? 以无增益、损减见故。 无有现前颠倒见故。 由此道理、名为不著。 如是无著、谁复能取? 由无见故、於事不取增益、损减。 於所知境能正观察,故名为见。 听闻所知境界言说,故名为闻。 依此见闻、贪爱不生,亦不增长,唯於彼缘毕竟断灭、安住上捨、故名不爱。 为显第二声闻相应教故、当知即是依此颂义而说。 言不著者:谓由见、及爱、取著色等事故。 见者:谓执著行相。 爱者:谓由不捨行相。 能执取彼事故,名为取著。 如是二种牟尼能解脱故、名为不著。 牟尼不执著色等诸事自性、以永断除增益及损减见故,是故说言牟尼皆不著。 谓增益及损减二见为依、能生二种爱:一者、有爱。 二者、非有爱。 如次应说。 此中非有爱者:当说以见诸事非有为门而生故,见、爱、生起。 有爱者:谓由听闻言说为门而生。 即染著於其馀。 由此二自性无所有故、不可取著。 为显假说异名即是世俗故、说言谓於世间色等想事所有色等种种假说名诸世俗等。 谓於此世俗中不执著有性、即说为无见。 由是因缘名为不著。 由无著故、都不能取故,即非有谁取之义。 今解取者:或说由增益取,或说由损减取。 以是能取彼实之时分故。 如是由断颠倒见故、名具正见。 由彼如实观见此所知境故,说名为见。 由彼听闻所知境界言说故,说名为闻。 为显不生贪爱亦不增长自性义故、说言唯於彼缘毕竟断灭安住上捨。 言不生者:即是毕竟断灭。 言亦不增长者:即是安住上捨。 又佛世尊为彼散他迦多衍那作如是说:散他比丘! 不依於地而修静虑、不依於水、不依於火、不依於风、不依空处、不依识处、不依无所有处、不依非想非非想处、不依此世他世、不依日月光轮、不依见闻觉知、不依所求、所得、不依意随寻伺、不依一切、而修静虑。 云何修习静虑比丘不依於地而修静虑、广说乃至不依一切而修静虑? 散他比丘! 或有於地、除遣地想,或有於水、除遣水想,广说乃至或於一切、除一切想。 如是修习静虑比丘、不依於地而修静虑,广说乃至不依一切而修静虑。 如是修习静虑比丘为因陀罗、为伊舍那、为诸世主、并诸天众遥为作礼而硈颂曰:敬礼吉祥士! 敬礼士中尊! 我今不知汝依何修静虑? 云何此经显如是义? 谓於一切地等想事、诸地等名施设假立,名地等想。 即此诸想於彼所有地等想事或起增益、或起损减。 若於彼事起能增益有体自性执、名增益想。 起能损减唯事胜义执、名损减想。 彼於此想、能正除遣,能断能捨,故名除遣。 如是等类无量圣言、名为至教。 由此如来最胜至教应知诸法离言自性。 为显第三声闻相应教故、说言不依於地而修静虑等。 谓有计执诸地是我、或我体即地,当说不如是於地执我及我所、而修静虑。 如是水火及风亦尔应说。 如是四大种句、即显不依欲界及色界而修静虑。 无色界四处者、即由自名显示。 欲界者、即於此世。 色无色界者、即说他世。 各别说日月者、谓虽於他世、亦现见故。 言见等者、即显不依言说而修静虑。 言所求等者、即显不依戏论而修静虑。 为显不依之因故、说言或有於地除遣地想等。 除遣者:即断离义。 为显如是无依而修静虑比丘、为天梵等所应供养故,说言因陀罗等。 为显依彼地想增益及损减为门故、说言或起增益等。 增益者:即执著言说自性。 损减者:谓拨无实有胜义真实事。 为显除遣义故、说言能断能捨,故名除遣。 问:若如是者,何因缘故、於一切法离言自性而起言说? 答:若不起言说,则不能为他说一切法离言自性,他亦不能闻如是义。 若无有闻,则不能知此一切法离言自性。 为欲令他闻知诸法离言自性、是故於此离言自性而起言说。 如是既善了知一切法离言自性已、由非以言说为自性故、虽依言说自性为门而作显示,然此离言自性、犹本远离言说显示。 以超越一切语言所行境界故。 若由言说说此自性者,乃是圣智等流教法所摄。 以能随顺正智生起故。 是故说言若不起言说则不能为他说一切法离言自性他亦不能闻如是义。 以是自内所证故。 亦不能闻者:以超越听闻所行境界故。 由如是故、智亦不能知。 以具有彼之境界智、是随顺教授而生故。 若如是者,虽於非实妄起分别、然颇有分别随顺清净。 以缘圣智等流为境界故。 是故颂云:虚妄分别虽虚妄,有非虚妄无分别。 非分别、非无分别,此说一切所知境。 此中虚妄分别者:谓非随顺解脱。 虽虚妄有非虚妄者:谓能随顺善辨离言之能相。 言无分别者:谓真实性、及出世间智。 以无有无分别之能相故。 非分别非无分别者:谓诸圣者所有出世间智、後得清净世间智。 以是真实境故、能安立法能相故。 又诸愚夫由於如是所显真如、不了知故,从是因缘八分别转;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 云何名为八种分别? 一者、自性分别。 二者、差别分别。 三者、总执分别。 四者、我分别。 五者、我所分别。 六者、爱分别。 七者、非爱分别。 八者、彼俱相违分别。 云何如是八种分别能生三事? 谓若自性分别、若差别分别、若总执分别、此三分别能生分别戏论所依分别戏论所缘事。 谓色等想事为依缘故、名想言说所摄名想言说所显分别戏论。 即於此事分别计度非一众多品类差别。 若我分别、若我所分别、此二分别能生一切馀见根本及慢根本萨迦耶见、及能生一切馀慢根本所有我慢。 若爱分别、若非爱分别、若彼俱相违分别,如其所应能生贪欲、瞋恚、愚癡。 是名八种分别能生如是三事:谓分别戏论所依缘事、见我慢事、贪瞋癡事。 当知此中分别戏论所依缘事为所依止、生萨迦耶见及以我慢。 萨迦耶见我慢为依、生贪瞋癡。 由此三事普能显现一切世间流转品法。 若能了知如前所说真实性者,则断分别。 分别若断,则逆生死流转。 由如是故当说诸见真实者、即能得解脱。 今者为显若不见真实、则为束缚因故,说言由於如是所显真如不了知故等,谓不了知诸法离言之能相。 由未能如是见故,由远离真实智诸愚夫不见真实故,名为从是因缘。 即由如是因义。 八种分别者:谓依流转果因性、及流转所依因性、而为安立。 此中流转果者:谓界、趣、及生所摄色等诸行。 此果因者:谓三分别。 流转所依者:谓无我见所对治分我见、及以彼为根本所有见,以此为依、贪瞋癡转、此所依因、即有五种分别。 若如是者,即依法能相、法差别能相、总摄能相、总摄差别能相、及法差别、而说八种。 由能生三事故,即能起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界。 若有分别以诸法自性为行相,是名自性分别。 差别分别、亦复如是。 若以缘总摄法为行相之分别、名为总执分别。 於自相续行执著以我我所为行相之分别,是名我我所分别。 於三受所依诸法随起以贪著、瞋恚及不思择为行相之分别,是名爱等分别。 如是当知依所缘、及行相故、安立一切分别。 即诸分别、名为戏论。 是以计度为自性故。 又即戏论所依、说名所缘。 当说依彼前生诸业所感色等五蕴、能生起分别:谓如如彼诸分别生现行时、如是如是喜乐戏论、及从此生起戏论。 是故三种分别即以戏论所依而能生起。 复次为显依此诸事、昔时戏论习气所显分别生现行故,说言名想言说所摄等。 名想者:谓於名起想,即具有以能取名之所相为其体性。 由此为先、随起言说,名为言说。 以经说云随所有想如是能起言说故。 解说名想言说所摄者:即说名想言说所显言。 言分别戏论者:即於无戏论事中取於色想乃至识想由寻伺生起之义。 事体有差别故、说名非一众多品类。 言一切馀见根本者:谓为彼萨迦耶见外、馀边执见等根本。 又即此萨迦耶见能增长我慢,由此分别彼得生起。 复依於彼而得生起,由此我慢能生慢等。 又由此慢能生一切馀慢,是名根本。 言如其所应者:谓於此中或如次应知;或说若处有贪著生起,即於是处、亦有瞋恚生起,如义而生。 今当分别三事:第一、依於分别。 第二、即见於此等生起我慢。 第三、以此为依贪瞋癡转。 为显三事更互为依之义故、说言当知此中分别戏论等。 言一切世间者:谓一切器世间、及有情世间。 云何名为自性分别? 谓於一切色等想事、分别色等种种自性所有寻思,如是名为自性分别。 云何名为差别分别? 谓即於彼色等想事谓此有色、谓此无色,谓此有见、谓此无见,谓此有对、谓此无对,谓此有漏、谓此无漏,谓此有为、谓此无为,谓此是善、谓此不善、谓此无记,谓此过去、谓此未来、谓此现在。 由如是等无量品类差别道理、即於自性分别依处分别种种彼差别义,如是名为差别分别。 云何名为总执分别? 谓即於彼色等想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设所引分别,於众多法总执为因、分别而转,於舍、军、林、饮、食、衣、乘等假想施设、所引分别,如是名为总执分别。 云何名为我我所分别? 谓若诸事有漏、有取、长时数习我我所执之所积聚,由宿串习彼邪执故,自见处事为缘、所生虚妄分别,如是、名为我我所分别。 云何名为爱分别? 谓缘净妙可意事境所生分别。 云何名为非爱分别? 谓缘不净妙不可意事境所生分别。 云何名为彼俱相违分别? 谓缘净妙不净妙可意不可意俱离事境所生分别。 言色者:谓由所取所显分别,即是色自性分别。 如色,如是、所馀亦尔。 当知由诸自性安立所摄、名为差别分别。 为显依於自性分别随逐彼转、名为差别分别故。 复说即於自性分别依处等。 为显执多作一所有分别、名为总执分别故。 及显外处之事故、说言舍军等。 由随熏习有漏种子故,名为有漏。 所以者何? 以有取故。 为取所依处故。 言数习者:谓於俱生萨迦耶见中、周遍计度而起执著。 由积聚时、亦即可明知宿串习彼邪执。 言自者:谓自相续。 言虚妄分别者:谓增益行相性。 言缘净妙可意事境者:即缘可意事为境之义。 此中所说、略有二种:一者、分别自性。 二者、分别所依分别所缘事。 如是二种无始世来应知展转更互为因。 谓过去世分别为因、能生现在分别所依及所缘事。 现在分别所依缘事既得生已、复能为因生现在世由彼依缘所起分别。 於今分别不了知故、复生当来所依缘事。 彼当生故、决定当生依彼缘彼所起分别。 於此一切杂染品类、由所取及能取差别故,安立二种。 或由染污智、及所知境差别、安立如是二种。 当说前际不可知故、说为无始世来。 由更互为果故,即说现法、及以後法。 是故说言过去世分别等。 为显唯以不了知分别为戏论所依之因、非是了知为因故,说言於今等。 今者:谓此世。 於分别不了知者:谓不见真实。 由此、复为彼所依缘事生起之因。 由彼生故、分别复起。 如是即说更互为果。 云何了知如是分别? 谓由四种寻思、四种如实智故。 云何名为四种寻思? 一者、名寻思。 二者、事寻思。 三者、自性假立寻思。 四者、差别假立寻思。 名寻思者:谓诸菩萨於名、唯见名,是名名寻思。 事寻思者:谓诸菩萨於事、唯见事,是名事寻思。 自性假立寻思者:谓诸菩萨於自性假立、唯见自性假立,是名自性假立寻思。 差别假立寻思者:谓诸菩萨於差别假立、唯见差别假立,是名差别假立寻思。 此诸菩萨於彼名、事、或离相观,或合相观,依止名事合相观故、通达二种:自性假立、差别假立。 为显断离如是能令流转生死分别所修方便故、说言云何了知如是分别等。 谓了知分别、是无分别智所有加行,是故说言四种寻思等。 此中如事而安立者、名为寻思。 於所寻思事获得究竟决择者、名为如实智。 於名如实思惟、或如理思惟者、名为名寻思。 当知其馀寻思、亦如是说。 言於名唯见名者:谓远离事之名。 此中即是由慧加行见非彼事自性之义。 远离名之事者、谓非彼名自性故。 唯见圆成实之事者、名为事寻思。 唯见自性假立及唯见差别假立者、名为此二寻思。 若如是如是寻思者,则见名事相离相。 若相离者,当说此事之名於馀不得转故、亦应如是了知随顺转能相。 由依此二合相观故,亦复当知自性假立、及差别假立。 云何名为四如实智? 一者、名寻思所引如实智。 二者、事寻思所引如实智。 三者、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四者、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云何名寻思所引如实智? 谓诸菩萨於名寻思唯有名已、即於此名如实了知:谓如是名、为如是义、於事假立,为令世间起想、起见、起(假)言说故。 若於一切色等想事、不假建立色等名者,无有能於色等想事起色等想。 若无有想,则无有能起增益执。 若无有执,则无言说。 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是名名寻思所引如实智。 云何事寻思所引如实智? 谓诸菩萨於事寻思唯有事已、观见一切色等想事性离言说,不可言说。 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是名事寻思所引如实智。 云何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谓诸菩萨於自性假立寻思唯有自性假立已、如实通达了知: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而似彼事自性显现。 又能了知彼事自性犹如变化、影像、响应、光影、水月、眼火、梦幻、相似显现而非彼体。 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最甚深义所行境界,是名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云何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谓诸菩萨於差别假立寻思唯有差别假立已、如实通达了知色等想事中差别假立不二之义:谓彼诸事非有性、非无性。 可言说性不成实故、非有性。 离言说性实成立故、非无性。 如是由胜义谛故、非有色。 於中无有诸色法故。 由世俗谛故、非无色。 於中说有诸色法故。 如有性无性、有色无色,如是有见无见等差别假立门、由如是道理一切皆应了知。 若能如是如实了知差别假立不二之义,是名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若如是者,当知四寻思即是四智加行。 若名事相离者,则能了知如是二种相合所为、是名第一如实智。 是故说言由此、如是、於名如实了知。 若由极相离故、诸佛菩萨善知此事之名唯即是名远离彼事者,则此当说乃至言说随起名等生起次第。 由名以起想为能相故。 言起想者:意谓由名及相(即原由)、能表彼事之义。 当说如其所想起执著故、说言起见。 当说如所执著、如是能起言说故,说言起言说。 此若无者,随应起名之想应不起故,说言若於一切色等想事等。 若无有想,则於诸事应不能表。 表若不成,则於假立亦应不起执著。 若无执著则自於义不能定知、亦不能生起他人决智。 如是当说无教无闻。 若尔,能知安立名之智、名为名寻思所引如实智。 若彼於事寻思唯有事者,则言说不杂、即不相应。 唯见远离言说之事、是名第二智。 圆成实及事自性虽实,而非彼之自性。 谓能了知观见犹如变化、影像、似彼自性显现,是名第三智。 是故说言彼事自性、犹如变化等。 谓如变化、及影像、似彼行相而变化,如是当知彼事行相亦如影像、以遍计所执为自性。 如是影像等一切如应当知。 观见遍计所执之自性空寂(即杳离),是即说名最甚深义所行境界。 诸法差别者:谓分位差别所摄性。 观见差别无二之相、名为第四智。 应知自性亦是无二之能相。 若如是者,为由显示此彼差别故、及显示别异故。 唯於差别假立寻思中说无二能相、为由根本句所说无二性非有非非有言、解此远离有无故,说言谓彼诸事非有性非无性等。 谓由愚夫遍计所执自性绝不成为实故、说名非有性非无性者:谓由无分别智所行境界、现前远离言说性故。 如是色等亦非有。 以於胜义中色法非有功能成办变坏故。 色亦非无,以於世俗说有手等触所触受故。 是故说言说有诸色法故。 如是於有见等、亦由此理当知。 愚夫於此四如实智有所阙故,不现前故,便有八种邪分别转、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谓由如是邪分别故起诸杂染。 起杂染故、流转生死。 於生死中常流转故、恒有无量随逐生死种种生老病死等苦流转不息。 为显若彼无如实智者,能生分别所有苦戏论故;说言愚夫於此四如实智有所阙故不现前故便有八种邪分别转等。 为显分别是杂染因故、说之为邪。 由诸生死以烦恼为根本故,由杂染遍能生起生死。 又由生死一向一味苦故,苦生苦转。 菩萨依此四如实智能正了知八种分别,於现法中正了知故、令当来世戏论所摄所依缘事不复生起。 不生起故、於当来世从彼依缘所起分别亦不复生。 如是分别、及依缘事、二俱灭故,当知一切戏论皆灭。 菩萨如是戏论灭故,能证大乘大般涅槃。 如是且显分别为根当生诸苦已、今者为显断分别尽苦亦随灭故,说言菩萨依此等。 由断分别、戏论亦灭故,不住生死。 由勤修行成熟佛法及成熟有情种种加行差别故,不住涅槃。 如是由大乘无住涅槃故,说名能证大般涅槃。 於现法中胜真实义所行处智极清净故,普能获得一切自在:谓诸菩萨於种种化获得能化神通自在,於种种变获得能变神通自在,普於一切所知境智皆得自在。 若欲久住随其所乐自在能住。 若欲终殁,不待害缘、自在能殁。 由诸菩萨得如是等无量自在、於诸有情最胜无上。 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者、名为胜真实义。 若智以此真实为所行境,说名所知障解脱智。 此智极清净者:当知八地以上。 获得一切自在者:略说即於外处事、及於内自体。 如是於诸外处事、复得二种自在:一者、生起非现有事。 如说於种种化等。 二者、令现有事转变。 如说於种种变。 於内自体、亦有二种:一者、由加持寿故,随其所乐自在能住。 如说若欲久住随其所乐等。 二者、随所欲乐作思惟已、不待害缘得自在命终故,即随意捨寿。 如说若欲终殁不待害缘自在能殁。 此於一切获得自在菩萨、一切有情众中最为尊胜。 菩萨如是普於一切得自在故,获得五种最上胜利:一者、获得心极寂静。 由住最静故。 不由烦恼寂静故。 二者、能於一切明处无所*7碍,清净鲜白、妙智见转。 三者、为利诸有情故流转生死无有厌倦。 四者、善入一切如来密意言义。 五者、所得大乘胜解不可引夺不从他缘。 当知如是五种胜利有五种业:一者、菩萨成就最胜现法乐住,能灭一切为趣菩提精勤加行所生身心种种劳倦。 当知是名心极寂静胜利之业。 二者、菩萨普能成熟一切佛法。 当知是名於诸明处无碍清白、微妙智见胜利之业。 三者、菩萨普能成熟一切有情。 当知是名流转生死无有厌倦胜利之业。 四者、菩萨能正除遣所化有情随所生起一切疑惑,护持如来妙正法眼令得久住。 於能隐没如来圣教像似正法、能知能显能正除灭。 当知是名善入如来密意言义胜利之业。 五者、菩萨能摧一切外道异论精进坚牢正愿无动。 当知是名大乘胜解不可引夺不从他缘胜利之业。 如是菩萨所有一切菩萨所作、皆为如是五胜利业之所摄受。 云何一切菩萨所作? 谓自安乐而无杂染,普能成熟一切佛法,普能成熟一切有情,护持如来无上正法,催伏他论、精进勇猛、正愿无动。 如是获得自在菩萨、如此中说有五种最胜所摄胜利:一者、由於烦恼不极寂静时、亦极寂静故,此住於最胜住所得极寂静、即能生起声闻等所无烦恼寂静胜利。 二者、以能得声闻等所无究竟一切明处中所知境智为其胜利。 三者、不由诸生死流转及有情颠倒行故,利益一切苦及杂染诸有情而有厌倦。 四者、由成就殊胜念俱生智慧故,於善入一切如来所有密意言语具有堪能。 五者、由不退转性故,所得胜解不可引夺。 虽为一切他论所反,然亦不可引夺、不捨精勤修学。 是故说言不从他缘。 谓不随他言而转。 由具如是五胜利故,即能作五胜利业:第一胜利谓由安住殊胜离染现法乐故、心极寂静。 由如是离染寂静住故,能作四事:一者、依自利益而说能成熟自相续,是故说言普能成熟一切佛法。 二者、作他利益即能成熟他相续,是故说言普能成熟一切有情。 三者、由於密意言句得善巧故,即能护持正法。 今当分别此义:谓能断一切有情随所生起一切疑惑、及能令三宝传续不绝。 如是即说由於如来所说一切经教作诸听闻、受持相应诸业故,能断正听闻事、正奉受事、及令久住事相违诸障。 言像似正法等中、像似正法者:谓正法影像。 如《摄事分》(《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九中)中说。 又说此为能隐没如来圣教者:谓能障正教而转。 由此非是正法且为正法影像故,当说为彼相违障分。 能知者:谓能辨别。 如是复为他说、名为能显。 如是知已、即能断彼,名为能正除灭。 能破他人所说正法相违诸障、是为第四事。 由不捨离、不从他缘、不可引夺、加行,乃能成就精进坚牢、及正愿坚固故,为显一切菩萨所作皆堕此五中摄故,说言所有一切菩萨所作等。 当知如是四真实义、初二下劣,第三处中,第四最胜。 为显安立四种真实为下中上三品故、说言二种下劣。 以是世间智所行境界故,及非烦恼及所知障能对治分故。 第三处中、以是无漏故,及能对治烦恼障故。 第四最胜、以是二障能对治分故。 发布时间:2022-12-29 09:19:4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9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