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内容: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复次,须菩提! 若人于色中所有不实分别分量及疑动分量,而能如实平等观者,即于色中色而无所得;若于色中色无所得时,即于色中色见无所得;若于色中色见无所得,即于色中众生无所得;若于色中众生无所得,即于色中一切无所得;若于色中一切无所得时,即一切有所得。 若或于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有所得相而有依止。 是故于彼大乘法中不能出离,何况声闻、缘觉乘中。 “须菩提! 若人于受、想、行、识中所有不实分别分量及疑动分量,而能如实平等观者,即识中识而无所得;若识中识无所得时,即识中识见无所得;若识中识见无所得,即识中众生无所得;若识中众生无所得,即识中一切无所得;若识中一切无所得时,即一切有所得。 若或于法有所得相可成立者,即有所得相而有依止,是故于彼大乘法中不能出离,何况声闻、缘觉乘中。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于诸色中,随其言说即生取著、作用而行,如是行者,是行有身见,亦复行于有爱。 若或离有寻求而有所行,是于色中不了知相。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若菩萨于诸识中,随其言说即生取著、作用而行,如是行者,是行有身见,亦复行于有爱。 若或离有寻求而有所行,是于识中不了知相。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于诸色中,随其言说不生取著、不作用而行。 是不行有身见,亦复不行有爱。 离有寻求亦无所行,是于色中善了知相。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若菩萨于诸识中,随其言说不生取著、不作用而行,是不行有身见,亦复不行有爱。 离有寻求亦无所行,是于识中善了知相。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能具三种心种子缘而摄受者,是为净法。 何等为三? 一、信解心种子,二、厌离心种子,三、不坏心种子。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能具三种心种子缘而摄受者,是为净法。 何等为三? 一、信解心种子,二、厌离心种子,三、不坏心种子。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应当发起三种之心。 何等为三? 一、无取著心,二、无和合心,三、清净心。 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彼色中,若心有生、若心无生,大生、平等生,悉应如实平等观察。 由能如是平等观故,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应当发起三种之心。 何等为三? 一、无取著心,二、无和合心,三、清净心。 是故,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彼识中,若心有生、若心无生,大生、平等生,悉应如实平等观察。 由能如是平等观故,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见有见无者,当知是菩萨不实知解。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见有见无者,当知是菩萨不实知解。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于色求解脱时,即于色中其心动转,有动遍动。 由如是故,当知此菩萨难得解脱。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于识求解脱时,即于识中其心动转,有动遍动。 由如是故,当知此菩萨难得解脱。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于色求解脱时,若于色中心无系著、无不系著,由如是故,当知此菩萨善得解脱。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起心欲住平等界中,彼心于识求解脱时,若于识中心无系著、无不系著,由如是故,当知此菩萨善得解脱。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解无相法,苦自止息、诸相寂静。 愚夫异生不能如实了知色故,即于色中而生取著,现转覆蔽。 由彼于色生取著心、现覆蔽已,即于声闻、缘觉乘中不能出离,何况大乘。 又由如是取著、覆蔽因故,长时在于地狱、畜生、饿鬼、人、天诸趣,受生死苦,轮转无尽。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乃至眼、色、眼识,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亦悉无性、假性、实性。 “须菩提! 如是意识于三性转,愚夫异生不能如实了知识故,于识等中而生取著,现转覆蔽。 由彼于识生取著心、现覆蔽已,即于声闻、缘觉乘中不能出离,何况大乘。 又由如是取著、覆蔽因故,长时在于地狱、畜生、饿鬼、人、天诸趣,受生死苦,轮转无尽。 “复次,须菩提! 如是色于三性中转,若有智者如实了知,即于色中不生取著,亦不现转,其心开明。 由彼于色不生取著、心开明已,即于大乘法中而能出离,何况声闻、缘觉乘中。 又由如是不生取著、心开明故,不于长时在彼地狱、畜生、饿鬼、人、天诸趣,受生死苦中推求。 于色无所得时,色即一切,都无照发;色无照已,即于色法平等性中如实了知,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推求,于识无所得时,识即一切,都无照发;识无照已,即于识法平等性中如实了知,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推求无异法,物境无照心,智了于法性,此即得菩提。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若于色中善解无性法者,即于色中色修作具足,而于色界亦无所动,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若于识中善解无性法者,即于识中识修作具足,而于法界亦无所动,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智善解无性,修作悉具足,亦不动法界,即得一切智。 “复次,须菩提! 色中无义、无句义、大义,菩萨摩诃萨若能如实正了知者,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识中无义、无句义、大义,菩萨摩诃萨若能如实正了知者,是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无义无句义,大义亦复然,菩萨善了知,速得菩提果。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应当了知五种贪法,知已舍离。 何等为五? 一、寻求贪,二、遍寻求贪,三、分别贪,四、贪,五、大贪。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应当了知五种贪法,知已舍离。 何等为五? 一、寻求贪,二、遍寻求贪,三、分别贪,四、贪,五、大贪。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若能舍离此五贪已,即于诸色自性无所得;若色自性无所得时,即色中色亦无所得;若色中色无所得时,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无所得。 由如是故,于诸色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色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若能舍离此五贪已,即于诸识自性无所得;若识自性无所得时,即识中识亦无所得;若识中识无所得时,即识中识而有所得;若识中识有所得者,即彼识中识而无所得。 由如是故,于诸识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识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应当了知五种嗔法,知已舍离。 何等为五? 一、寻伺嗔,二、遍寻伺嗔,三、分别伺嗔,四、嗔,五、大嗔。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应当了知五种嗔法,知已舍离。 何等为五? 一、寻伺嗔,二、遍寻伺嗔,三、分别伺嗔,四、嗔,五、大嗔。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 若能舍离此五嗔已! 即于诸色自性无所得;若色自性无所得时,即色中色亦无所得;若色中色无所得时,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无所得。 由如是故,于诸色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色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若能舍离此五嗔已,即于诸识自性无所得;若识自性无所得时,即识中识亦无所得;若识中识无所得时,即识中识而有所得;若识中识有所得者,即彼识中识而无所得。 由如是故,于诸识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识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应当了知五种痴法,知已舍离。 何等为五? 一、动乱痴,二、动乱相痴,三、无动乱相痴,四、痴,五、大痴。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应当了知五种痴法、知已舍离。 何等为五? 一、动乱痴,二、动乱相痴,三、无动乱相痴,四、痴,五、大痴。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若能舍离此五痴已,即于诸色自性无所得;若色自性无所得时,即色中色亦无所得;若色中色无所得时,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无所得。 由如是故,于诸色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色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若能舍离此五痴已,即于诸识自性无所得;若识自性无所得时,即识中识亦无所得;若识中识无所得时,即识中识而有所得;若识中识有所得者,即彼识中识而无所得。 由如是故,于诸识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识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应当了知五种慢法,知已舍离。 何等为五? 一、多闻慢,二、高胜慢,三、增上慢,四、慢,五、大慢。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应当了知五种慢法,知已舍离。 何等为五? 一、多闻慢,二、高胜慢,三、增上慢,四、慢,五、大慢。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诸色中,若能舍离此五慢已,即于诸色自性无所得;若色自性无所得时,即色中色亦无所得;若色中色无所得时,即色中色而有所得;若色中色有所得者,即彼色中色而无所得。 由如是故,于诸色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色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中,若能舍离此五慢已,即于诸识自性无所得;若识自性无所得时,即识中识亦无所得;若识中识无所得时,即识中识而有所得;若识中识有所得者,即彼识中识而无所得。 由如是故,于诸识中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诸种类识而悉超越,即能出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发布时间:2022-12-28 16:11:4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9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