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普门品讲记 内容: 普门品讲记果纯 著(一)经题 妙法莲华经记:这品文谁个都知道出在法华经。 我们解释这品文,照例先来解释它的经题,然后即来解释品题译题。 妙法莲华经它是一部经的纲要,同时也是一部经的题目,我们要明白这部经的意义,必然先要把这经题细心地研究一下,如果我们对于这经题的意义有了相当的了解,那么对于这经里的深义自然势如用刀破竹。 然而这五个字虽然简简单单,它的意义则可说是完全包括这部经的要旨。 妙法莲华经是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会上对诸大弟子最后而说的。 他所说一代的时教全任随著众生的机宜而说,例如众生有什么机他就说什么法。 譬如佛最初成道那时的众生都是上等一类的根机,而佛说的是一类上等的圆顿大法。 可是到了后来那些大根机都已度完了,只剩来的是一类如聋如哑的小根器,佛就随著他们的根器说一类权小的法。 总之佛所说一代的时教,完全见机施设毫无错义。 至于这部经的立题,我们推溯历古诸大法匠,对于一切经题的创造,而所传授下来,不外七种,这七种的立题,则可收摄佛所说一代的时教,七种就是:一,人。 二,法。 三,喻。 四,人法。 五,法喻。 六,人喻。 七,人法喻。 (一)人的立题,如佛说阿弥陀经等类。 佛说两字,是娑婆教主的释迦牟尼佛,是属能说的人。 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属所说的法。 能说与所说全属是人,故依人为立题。 (二)法的立题,如涅槃经等类。 涅槃是梵语把它翻译过来就是「不生不灭」,也就是佛所证的真如法体,因它是一种理法,故涅槃经以法为立题。 (三)喻的立题,如梵网经等类。 梵网是譬喻,它是帝释天宫的网,这网的编织,乃用珠串成每颗珠都能照摄我们这世界里一切森罗万象,一珠如是,余珠亦然,珠珠相摄光光相照,因它是种譬喻,故从喻为立题。 上面三种是以人法喻单字立题。 下面三种是以复字立题,复的立题,是把两者意思合并起来作一经题,两者意义如下所释:(四)人法的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等类。 文殊是佛的大弟子智慧第一,这菩萨是古佛,现在示现为佛弟子,此是菩萨大悲心故,不舍因中行。 他是能问之人,般若是他所问之法,意是般若法门甚深奥妙,非智莫问,菩萨智慧冠绝,堪问此法,故经以人法两者为立题。 (五)法喻的立题,如本经之类。 妙法是法,莲华是喻,故经以法喻为立题。 (六)人喻的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等类。 如来是佛的通号,即是能说的人,师子吼是佛所说的法,即是法的譬喻。 譬喻乃佛说法的一种善巧方便,为使众生明然易解,故经以人喻两者为立题。 下面一种是人法喻三者作一经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类。 大方广是法,佛是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是人,华严是万行因华,庄严佛果,是喻。 这部经是经中之王,圆极之理,非其它诸经可比。 上面七种的立题,兹已释竟。 而本经之意义,现在先来解释法,然后即来解释喻。 妙法的意义,如果把它广泛来说,则可包括佛所说的一代时教,因佛所说的时教,没有那一种法不是对治众生的毛病,众生有什么毛病,佛就说什么的法。 现在这部经称为妙法,此无非要示现这部经是超绝圆妙之理,非其余诸经可比,这种微妙乃除了华严经外,绝没有一法可与它比较,所以它在头上要加个「妙」字,意是要彰显它深幽绝妙之理。 问:此法究竟怎样妙呢? 答:约略说,它有两种特色:一从本以来就妙,此妙乃是无始无终其体常住不变,恒古常妙。 二非是先粗而后妙,乃是一贯常妙,而其始终离其造作。 然此法乃是诸佛所证之体,也即是众生所迷之体,它的体,本来平等本来普遍而不局于那一道众生,凡有心者,皆有此体,故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本经又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现在诸佛他能证达此体,而其始终不被外面境界所转,而能运转一切境界,观一切境界等如空华,犹如焰阳,而佛能作如此谛观,此皆因其证达此体故,故佛处处都能展施妙用,于理于事都能坦然无碍。 然而众生则不为然,众生常以虚妄心贪著心对于一切幻境起诸分别起诸执著,以是众生灵明活泼的体性无形中由此迷失! 所以众生永远成为众生,众生虽然迷失,他的体性依然还是不变,此不变之理,好比一块金子,虽被金匠镕成许多不同金饰,但它金性依然无异,此好比众生虽然把这体性迷失在牛胎马腹,变成各等形形色色,而与佛同等的体性,仍然存在,此存在即是妙法的深义。 现在此妙法众生虽然皆有,但众生迷而不能觉知,此非众生不能觉知,甚至三贤十地亦不能尽知,如本经云:「惟佛与佛,乃能知之」,诸佛证此悟此终成正觉,众生迷此失此终成众生,众生虽迷,终日又与它相共,犹如我们穿衣吃饭,屙屎放尿,见色闻声嗅香识臭,以及日常一切动作,无非都是此之妙法运用。 所以众生迷此,生死滔滔,诸佛悟此,妙用无穷,是故我佛一出定境,深知此法一切众生皆有,于是极力赞扬,乃要使众生明白此理也。 至于此妙法的体用,实相为体,轨持为用。 实相,如本经一言一句以至一字一义无非要显示此实相深义,以观吾佛始从菩提树下,终至鹤林,其间所说一代时教,原本即是要显此义,如本经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此「第一义」,即是实相深义,此实相,非有相非无相,若言有,大象无形,若言无,则充满法界,故此相小如微尘,大如虚空,非其凡夫所能推测也。 轨持,轨即轨生物解,持即任持自性。 轨生物解,意谓一切众生虽俱有如来实相妙体,但以众生无明欲染所障竟不能证得,如经中云:「坚著于五欲,痴欲故生恼,以诸欲因缘,坠落三恶道!」是故众生一向以来以苦海中滔滔受其生死了无尽期,佛为怜愍此等,将他所证妙法和盘托出,分析彻理,谆谆垂诲,使诸众生归入正轨,故云轨生物解。 任持自性,意谓一切众生虽有一乘佛性,可是众生背觉合尘,迷昧本心,以诸境界起诸邪妄,以一精明佛性,变成五性区别,而如来一乘教法,也随之分成三乘廓异。 现在众生虽迷,而其本心仍然任持不失,故云任持自性。 问:据本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既然寂灭,为何佛还要说呢? 答:此法若不随诸说相,此法就不能称为妙法,现在所以称为妙者,它的本体非寂非动,非迁非变虽被诸佛尘说刹说,以其本体毕竟凝然不变。 此下解释譬喻。 莲华是一经总喻,现在拿来譬喻,意是取莲华在泥不染,清深香洁,可喻此妙法常处众生怀中,而其清深体性,毕竟不变。 据翻译名义集说,莲华共有四种:「一白色莲华,二青色莲华,三红色莲华,四黄色莲华。」在历古诸大法匠,解释莲华各有不同,或用青莲华,或用白莲华,或用香水中大莲华。 然以他们各种的解释,固然各有各的深义,以上诸解,我们姑且勿论,现在我们暂把通理法师的意义来解,他的意义乃依据本经的「优昙华」而解。 如经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经中「优昙钵华」译义有二:一译灵瑞,二译灵应。 一译灵瑞,乃说此华不开则已,开则必定有佛出现于世,它是圣灵的瑞兆。 如般泥洹经:「阎浮提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若有华者,必是金色,乃有佛出,以此名为灵瑞华。」二译灵应,乃说此华不现则已,现则必有转轮圣王出现于世,它是圣王的灵兆,如施设论云:「南赡部洲有轮王路,广一输缮那,(梵语输缮那,亦云由旬,华言限量。 )无轮王时,海水所覆,若轮王出,海水减一输缮那,此路皆现,优昙钵华,同时而生,以此名为灵应华。」据上面两种经论解释,可见此华不像平常的华,平常的华,依循四季开放,而这华开放,必有特别因缘,可喻此中妙法非要根机纯熟,然后才得率直而说。 又准泥洹经中略开三义:「一此华名尊树王,喻此法乃为诸经中王。 二此华有实无华,华必金色,喻此法纯谈果体,闻说行因,行必契真。 三华不开则已,开则必有佛出,喻此法不说则已,说则授记成佛。」又准施设论中亦有三义:「一此华出轮王路,喻此法惟佛乘方有。 二此华与路同现,喻闻此法者,即到佛地。 三此华惟供轮王游观,喻此法惟供法王受用。」此莲华依本经「权」「实」「本」「迹」四者意义解释,据玄义中亦有三种譬喻,各有二义:一为莲故华有二喻,第一从实施权,莲譬喻实,华譬喻权,若如释迦如来为度三乘众生,将一乘实法,开出三乘权教。 如经云:「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又云:「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第二从本随迹,莲譬喻本,华譬喻迹,若如释迦如来成佛以来,已经无量劫,此是本。 现在示降王宫,假现八相成道,此是迹。 如经云:「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但教化众生,作如是说,我少出家,得三菩提。」二华开莲现有二喻,第一开权显实,华开譬喻开权,莲现譬喻显实,若如释迦如来从前虽说权巧方便法门,引导众生,一到众生根机纯熟,堪任大教,佛就显实,如经云:「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又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第二开迹显本,华开譬喻开迹,莲现譬喻显本,若如现在释迦如来在菩提树下成佛,此是迹。 佛在往昔成佛,此是本。 经云:「皆谓今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无上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三华落莲成有二喻,第一废权立实,华落譬喻废权莲成譬喻立实,若如释迦如来废弃昔日所说三乘权法,而仍建立一乘实法,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第二废迹立本,华落譬喻废迹,莲成譬喻立本,若如释迦如来废现在成佛之迹,而说久远成佛之本,经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综观上面所说,妙法是一经所诠的要旨,莲华是一经譬喻的总名。 经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意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经的名词,佛教未入中国已有经的名词,那时的经固然是儒道的经,例如儒教有九经五经等类,彼之立意,谓圣言所被之下,皆名曰经。 我们佛教圣典也随此方名词,也名曰经,因恐滥此方解释不同,它之大意然不出下面四者:一,贯,是贯穿,所应知义。 二,摄,是摄持,所应度生。 三,常,是常住,三世不变。 四,法,是法则,诸佛同轨。 综以本经所含意义,简略来说,是荡化城的执教,废草庵的滞情,开方便的权门,示真实的妙理,会众善的小行,归广大的一乘,这是一经所诠的要旨。 (二)品题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观世音菩萨,他是一位果后行因菩萨,同时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补处。 其实他成佛比较我们释迦牟尼佛还早,而且释迦牟尼佛曾作他弟子,这种传说,如观音三昧经云:「是观世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为吾弟子。」他未来在西方成佛的名号,如宝藏佛授记云:「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涅槃已,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及也。 汝于一念顷,成等正觉,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据此观之,可见这位菩萨乃是不可思议的菩萨,非是那些初发意菩萨。 他现在寄位为菩萨,当然是要辅助我们释迦牟尼佛宏化。 但另一说法,他有一种特别因缘,他看我们娑婆国土众生永远沉在苦海深渊里,他要结此土众生的缘,故发起广大的大悲心,从他不生不灭而示现有生有灭,直接的来教化我们,使我们有所归宿,所以我们此土的众生没有那个不信仰这位菩萨,尤其一般闺门妇女者,此谓「处处阿弥陀,家家观世音」是也。 可是现在有许多人不明了这位菩萨的略历,都说他是一位女菩萨,这种传说,不但侮辱这位菩萨,须知这位菩萨是没有固定的形相,他见什么机就现什么相,例如下文以三十二应是,不过这种乃是权现而已,我们决不能固执他,若固执就有伤害这位菩萨的实义。 至于菩萨立名的意义,他并不像我们虚伪的立个空名字,现在他立这名字,完全依据他往昔所用的「闻思修」三慧的功夫而立。 这名字非是他自己安立,仍是一位古观音如来和他授记。 那时这位古佛教他「闻思修」三慧,他即照此三慧缓缓修习,后来果然得了一种「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三昧,进一步又得了两种殊胜功行,即楞严经里的「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因他得了这种功行,这位观世音如来就授他「观世音」之号,所以他的名字是由这而来的。 他的名字另有一种意义,观是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即是世间声尘,世间声尘种类很多,我们把它简略来说,总不出下面两者:一有情屈曲声,即是世间音乐歌声之类,此等声音,一般修行人最好不要和它们接触,因其此等声音最能扰乱人的神经者。 二无情径直声,如世间风声雨声火声水声钟声鼓声等类,此等声音无扰乱性,而且可以帮助修行人的道念,若如从前诸多古德听此声音而悟道者也很多,诸如香岩禅师等类。 总之世间声尘,虽有千差万别,但总说一句,不出情与无情两者。 现在这位菩萨在当初用工时候,而对治这些声音,乃用一种逆流反闻自性的方法,他先把自己那个分别识心摄住,使他不去流注分别外面境界,然后用一种内地工夫逐暂观住,使诸根尘渐渐寂灭,一至外无所对,内无所存,能闻的闻机和所闻的闻性二俱臻到寂灭,菩萨这时候就得了十方圆明了,如楞严经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孔夫子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即此意义。 而菩萨中间所用的工夫,固然非是我们这样简单的说法,而且非是我们妄想心所能推测。 总之菩萨用功,他所闻的音声,是用根不用识的一昧反闻自性,非是我们奔声逐境,念念起诸分别,一昧循流转变,所以众生不能成其正果,此乃因其众生六根门头喜欢流注分别外面六种境界也。 而耳根修行法门此方最为适宜,如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入三摩地,必以闻中入。」而二十五圆通文殊菩萨唯选观世音菩萨耳根法门尤最,由此足见娑婆国土众生与这位菩萨确有特别深长因缘。 现在我们既然蒙惠了这位菩萨千生累劫的来教化我们,我们现在要以怎样的心才可以报答他,此须行者应该郑重思惟,尤其一般受其恩惠者。 菩萨是梵语,华言「觉有情」,意是能觉悟自己,而兼能觉悟他人,此即「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之意。 凡个人处处都能替人设想,为人利益,对一切众生不起残杀心损害心慢心恶心,处处都能爱护一切众生,这种种都可称为菩萨心,故菩萨可为天下表,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普门,是圆达意义,也即是显示菩萨心平等,菩萨证极圆通,凡有作用,皆以无分别心而赴,一切不分畛域,一视同仁,此即普义。 门是解脱门涅槃门,楞严云:「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此门是诸佛所证之门也,即是菩萨所修之门,正也是众生所迷之门。 诸佛证此门,运起广大妙用,众生迷此门,受其生死无涯,故诸佛与众生两相比较,殆有天壤之别! 现在众生想宜成佛,必宜经此门径而修不可。 品字,是聚集意思,就是把许多意思聚集在一起。 这部经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现在此品例在二十五品。 依照唐道安法师判一切经典有序正流通三分,现在此品是属流通分。 (三)译题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记:佛经的产源地是在印度,假如不把它们翻译过来,那么除了一些懂得梵文外,就恐没有人看得懂了。 现在这位法师学问淹博,学通三藏,博得此方人士倾仰,而其所译经本非常精巧完备,在当时译场上他的确震荡一时,自古沿今,他拥有许多读者,他乃是七佛的译经师。 此经乃是他所译之一。 姚秦是朝代的名。 中国在从前也是很乱,古时南北朝前后有两个秦国,前个秦国皇帝,名叫苻坚,可是后来被他部下姚苌将军斤灭,就把苻改为姚,也名后秦。 这位法师到了中国,正是姚苌做皇帝的时候,所以称他做姚秦。 三藏,即是经律论,乃佛之教典也。 佛之教典虽然浩瀚,把它总说起来,不出此三者。 此三者则可收摄佛所说一代时教。 然而为什么称为藏呢? 藏是包藏含藏,好像仓库能够藏储许多当东西一样,若如经典能够包含世出世间一切森罗万法。 一,经藏,乃藏定法。 此因众生心猿意马念念奔逐外境,佛为对治此等,即说此藏,诸如楞严般若等类。 二,律藏,乃藏戒法。 盖众生纵欲无禁,毁犯无忌,佛为对治此等,即制此律,如四分戒十诵律等类。 三论藏,乃藏慧法。 此藏乃诸大菩萨辩论成之,盖因佛典难入,诚有使人望洋兴叹,是故无著天亲龙树马鸣,诸大菩萨为欲使其后人易解起见,不惜惮烦多方引论辩释,分析彻理,旨在引人入胜,如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等类。 前二藏乃佛所说,后一藏乃诸菩萨所论集。 法师,是释子的通称。 据本经云:「受持,忆念读诵,书写经文,」这些皆可称为法师。 另一说,以法为师,孝经云:「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即此谓也。 鸠摩罗什,是梵语,华言「童寿」,法师的先祖是中印度人他父亲名鸠摩罗琰,曾在本国做过宰相,因他看破荣华,弃职环游,后游至龟兹国,龟兹王慕他意气清高,遂把自己妹子嫁他,后来生了这位法师。 法师在少时候,冠伦拔萃,才智过人,七岁时随他母亲到寺院拜佛,寺里有铁钵,法师戴在头上,片刻,觉得力不胜负,由是顿悟「万法唯心造」要旨,自是以后他的名誉渐渐传遍出去。 我们中国苻坚皇帝深慕这位法师大名,遂遣吕光将军领军七万讨伐龟兹,将军请了法师回到凉州时,闻苻坚已被姚苌所灭,将军遂在凉州自称王河王,国号曰凉,姚苌做了皇帝,曾派人请法师入关,却被吕光将军拒绝,姚苌崩,他儿子姚兴继位,也派人去请法师入关,仍被吕光将军拒绝,吕光崩,他儿子吕隆继位,这时姚兴乘机出兵讨伐,吕隆大败,法师始得入关。 法师到了关内,一看中国旧时所译经典,义多纰僻,与梵本相差甚远,事须修正必要,遂在长安召集名德高僧八百余人,重新翻译,经他此番翻译。 中国佛教经典始得稍为完备,然他所译经本共有三百九十余卷。 对于我国贡献至大。 至弘始十八年八月他即与世长别了,此给了当时译坛上最大的损失! 他临终时,曾说过两句话来证明他所译的经本,他说:「如我所译经本会违背佛旨者,我火葬时舌头要烧烂,」至他荼毗时舌头果然不变,此足可证明他所译经本乃与佛旨冥然相契了。 (四)正文【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记:下面解释经文。 这几句话是经家通常问法的仪式。 因为要问佛的法必须严俱身心,三业诚恳然后始能启问。 尔时,就是妙音菩萨弘经已竟,无尽意起来作问之时。 菩萨要问法必含有许多要义,然后始得启问。 现在这位菩萨起来作问他是鉴于在会大众有所疑惑。 他们的疑惑,乃是看了东方妙音菩萨俱有广大神通而不知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有没有这神变,无尽意以他心通知道他们怀了这疑,便起来替他们质疑,这是菩萨开始发凡的问。 现在先来解释无尽意菩萨的名字,无尽意是对有尽意而说,在小乘方面所发的心,都以有尽的心而求有尽的果,例如小乘所修的行,只不过四谛十二因缘,所证的果也不过偏空涅槃的果。 菩萨则不为然,他观三界芸芸众生,而其所发的愿也是无尽的愿,如地藏王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观世音菩萨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菩萨殆此类人,故名无尽意。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两句,是明身业诚敬。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座字,依理说,是表法空,菩萨深达我法二执其体本空故他所坐之座也是空座,经云:「诸法空为座。」座既然空,菩萨所起当然也是无起,无起之起才是实相理体。 现在菩萨所说之起,乃是随顺众生假名而已,其实,实相理体,本来无起。 偏袒右肩一句,是比丘披衣的一种方式。 佛的制法,凡沙门之服装要与俗人有异,以易辨别,故须要以这种方式披著,这种袒露装饬,乃表示弟子奉诚师尊的一种最诚敬之意。 然此种著法,现在锡兰缅甸暹罗尚行此法,在中国方面因地寒关系,则不能照此法行之,依理说,是表权实二法。 左肩盖覆,即表实法,实法之理,本无可说,犹如盖覆。 右肩袒露,即表权法,权法可说,随机应变,犹如袒露。 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两句,上面一句是明意业恭敬下面一句是明口业恭敬,如是三业恭敬,方感如来兴悲。 康诰云:「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据西域风俗,合掌乃表恭敬,犹如中国则以拱手为表敬意。 依理说,合掌乃表一心。 我们在于平时,此心自然很多杂念,新陈代谢无有轮息,现在要见佛,理应将此杂念屏绝,摄其心,正其意,此如将十指合成一指,以表无二心者。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记:此明质问菩萨名义。 现在无尽意竟已兴慈运悲发端启问,而会下大众似乎得了转机,他们个个都充满著欣容喜色。 无尽意虽然问得很简单,而佛解答起来却似涓涓无尽,因为菩萨名义,不说则已,一说起来非是三言两语就可说完。 现在菩萨所问,照释论所释,问法有三:「一不解而问,二试问,三赴机而问。」现在菩萨是属于第三「赴机而问。」世尊,是十号的一号,乃是尊称的意思。 佛在因中发无上菩提心,勤求佛果,自利利他三觉圆满人间天上成皆尊敬,是故名曰世尊。 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一句,正问义。 无尽意故意装呆作问,此足见他是「赴机而问。」因他看了此位菩萨名扬卓著,周闻十方,竟受人人景仰,而不知菩萨究竟是什么缘故,而感此善德因缘福报?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记:下面是佛回答。 佛,乃是我们释迦牟尼佛,梵语佛陀,华言「觉者」,或翻「智者」,盖佛乃一切智人也。 据大乘义章云:「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 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 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 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 涅槃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 觉悟之觉对所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 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 自觉简异凡夫,觉他简异二乘。 觉行圆满简异菩萨,盖凡夫不能自觉,二乘虽自觉而无觉他之行,菩萨自觉觉他而觉行尚未圆满,故异耳。」现在无尽意三业既诚,佛焉不答,故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故曰佛告无尽意。 善男子,乃奉诚佛之信徒也。 善者,美也,仁也,义也。 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此乃指无尽意和在会大众,佛呼之,乃表其最亲爱也。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一句,此明受苦的众生很多。 非可算数,故曰无量。 众生。 乃指一切有情之类。 以众多因绿,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 今不言众死者,乃因有生必有死,故单举「生」字代替。 受诸苦恼,是明众生造业不同,而其所感果报自然也异。 例如地狱受汤镬刀山苦恼,畜生受宰屠刀割苦恼,人道受「生老病死」苦恼,修罗受嗔火炽盛苦恼,天道受五衰相苦恼。 现在仅就人道所受苦恼来说,除其「生老病死」外,其身所受寒暑饥渴刀兵水火,此是属苦,其心所受忧愁刺激愚鲁贪痴,此是属恼,如是一苦一恼,我们尚且难于应付,何况多苦多恼?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一句,是明众生受苦时候,思求解脱,此谓「安闲即流于骄奢,病苦即思求解脱。」一心称名,乃拣二心,念与所念二俱归成一念,故云一心。 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两句,是明菩萨寻声救苦感应道交。 如众生在苦恼中,能其一心称念,菩萨即以耳根三昧观其音声,使诸众生脱离苦际。 华严云:「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问:一心称名,皆得解脱,现在之人称唱累年,为何不见功效呢? 答:现在之人虽然称唱累年,其心多于散妄,又多戏论,故不得感应。 譬喻临镜背视,影终不现,对谷闭口,晌终不应。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记:下面是指世间七种大难。 意是世间大难莫过于此,而此大难尚且能救,何况余诸小难。 这七难尤以火难为最,故在首。 若有下,是指若有人被大火焚烧时,是人能镇定力念,其大火即不得来患,此不患乃菩萨威神力故。 依理说,此中大火,乃是众生无明之火,此无明是众生妄见妄觉所起,今火不能烧者,意是内火消灭,外火弗患。 华严云:「大火猛焰恒烧热,净心度行是其行。」案:高僧传云:「魏法智大师在俗时,一人行至野泽,忽遇猛火烧至,他想:定被火烧死无疑,他情急智生至心持念菩萨洪名,片刻,大火果然烧至身边,他容身地,始终不被波及,此非菩萨神力而谁?」【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记:此明水难。 水之性力,较火稍缓,故例第二。 若为下,是指有人被大水所漂时,是人能至心称念菩萨名号,时即浅处。 大水是指患难地方,如江河大海鸿渠深沟等处,这些都能淹溺于人。 依理说,此中大水,本是众生法性海中真如法水、因众生无明风掀动,将法性水酿成烦恼爱水。 楞严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现在内水既没,外水自然弗得涛患。 案:法苑珠林云:「晋徐荣,一日坐船至定山,忽堕洄洑,徐荣低声称念菩萨洪名,时满天浓黑,风雨交作,邻近山头忽射微光,船渐泛岸,以是免难。」【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 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记:此明罗刹难。 罗刹是鬼道之一部分,鬼有善有恶,今罗刹难比水火二难更温缓,故例第三。 如经云:「有五百罗刹女,妻五百飘人,生子受乐,时节犹长,然后顿食。」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一句,此等乃采宝之人,意是入海取宝,一人不可独往,须结伴侣,然后始能去得。 另一说法,乃明采宝之人甚多,故百千万亿论。 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两句,是明所求物件,即世间最贵重之七宝物也。 世间之人,各有所求,而其目的不外金钱一者,因金钱可能安养吾人性命,故人人宜求之。 海为藏宝之处,所以此等之人不惜身躯,冒险泛入,意乃希图雄厚也。 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两句,正明鬼难。 风本无形,而今言黑者,乃必鬼怪之风,此风吹来连云带沙一齐卷起,故名曰黑。 罗刹鬼国,乃在大海边。 罗刹,华言「可畏」,因它形状极可怖畏。 此鬼是食人鬼,华严云:「罗刹妇女,随所生子而悉食之,食子既尽,复食其夫。」其中若有下,意是此等采宝之人漂落罗刹鬼国时,其中一人若能至心称念菩萨,而诸人等便得解脱。 现在一人称念,效力尚且如此,况复多人称念。 依理说,此中黑风,是众生心中之烦恼风,此中罗刹,是众生心中之罗刹。 众生如来藏心本如如不动,祗因烦恼风所动,无形将如来藏心变成阿赖耶识心,同时又起个七识替它传送,固执八识的一分相分为我见分,因它固执,就将如来藏心的恒沙功德抹煞了,因此众生赤贫无依,永远堕在三界鬼窟里。 以究此种祸患,固然是由以七识所造,所以七识的厉害等与罗刹相似。 现在内鬼既除,外鬼自然弗得加患。 楞严云:「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案:传云:「昔有外国百余人,从师子国泛海至南方,在海中忽遇恶风漂逐,堕落鬼国,诸鬼要食彼等,彼等惊惧,遂称观世音,唯沙门不信,鬼索沙门,沙门恐惧,狼狈称念,于得免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记:此句总结上文。 无尽意所问菩萨得名因缘,佛已解答。 然佛鉴于他们疑惑始断,信解方生,下文又说菩萨功行。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记:此明刀杖难。 刀杖是种刑具,我们犯了国法,当然要受刑罚,此国家纪律之有方也,而人民则无冤怨。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三句,意是假使有人犯了国家纪律,被判为死刑时,是人若能镇静身心,一心持念菩萨,便得解脱。 若复,是弗定意思,乃指受犯之人,或犯国法,或遇仇人,或被贪官污吏屈解,种种以致罹陷法网,身上刑场。 临当,正是将刑时期,此时,顷刻之间,身首异处,须叟之念,神识分离,此种惊惧,非言可喻。 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三句,正明灵应。 彼字,是指执刑之人,刀杖,是指刑法之器,刑具,或用刀,或用杖,各各不同。 寻段段坏一句,即是刑之时候,以其刀杖,不但不能伤害其人,而且刀杖段段折坏,此如永明禅师说:「将头临白刃,如剑斩春风。」楞严云:「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依理说:此中刀杖,是众生贪嗔痴三毒,此三毒能磨灭众生善根,又能破坏众生慧命,故众生沦流生死者,皆由此三毒所害。 现在内毒既灭,外患自不加害。 案:齐书云:「孙敬德将军驻防北陲,造观世音圣像,每日礼拜,后被贼加害,遂被朝庭判为死刑。 将军依然诚恳礼拜,在睡寐间,忽梦沙门教彼读诵观音圣经千遍,便得解难,将军倍恳披诵,至千遍临刑时,三刀三断,又换三刀,仍是三断,刑官大异,乃呈表奏免。 将军宁家,见观音圣像项上三痕,始乃知菩萨加护也。」【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记:此重明鬼难。 问:此中鬼难与前罗刹难有何差别? 答:前仅说罗刹一难。 此中鬼难包括夜叉毗舍阇鸠槃荼等一切鬼而说。 三千大千国土一句,是指患难处所。 此国土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化之地方。 然名三千者,有三个三千,如一日一月,一四天下,一帝释天,名一世界。 一千个世界,名一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一大千世界,所以称为三千大千国土。 满中夜叉罗刹,此乃假设,乃喻其多之意,非是三千大千国土均是夜叉罗刹。 梵语夜叉,华言「捷疾鬼」,此鬼有地空天三种区别。 欲来恼人一句,是指此种鬼常欲恼害于人,例如鸠槃荼鬼常欲魇魅人,毗舍阇鬼常欲啖夺人之精气,富单那鬼常欲侮弄人之疟疾。 此等诸鬼不但侮弄人间,天上也且被其侵患,如阿含经云:「有大力鬼,忽坐帝释床,帝释大嗔,鬼光明转盛,释还发慈心,鬼光明灭,即去。」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下,是明菩萨灵应。 假如有人被上面那些恶鬼所恼害时,是人若能称念菩萨圣号,此等恶鬼不但不敢加害,而且恶眼不敢瞧视,楞严云:「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依理说:此中恶鬼,是众生心中成习见爱鬼,此见爱鬼,它的体质,乃贪嗔痴见爱等构成,所以贪鬼能坏众生不悭不贪布施心,嗔鬼能坏众生温柔和霭忍辱心,痴鬼能坏众生明然朗照智慧心,众生本来清净无瑕,现在已居此等恶鬼,自然难免颠倒迷昧,所以男鬼成贪见,女鬼成爱心,汝怜我色,我爱汝心,互相爱怜,混杂一处,诸如此类,确已遍满三千大千国土。 现在内习既除,外恶自不加害。 案:高僧传云:「粱道融禅师游化江陵,毁灭邪神庙,夜梦鬼兵操戈侵患,一神带甲挟刃叱融道:『君何谓鬼神无灵耶?』言毕,牵融于地,诸鬼欲将助手,融凝然不动,默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声音未绝,立见丈余天将,以金刚杵止之,诸鬼遂然消灭。」【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得断坏,即得解脱。】记:此明枷锁难。 每个国家必有纲纪和宪法,倘若有人违犯国家纲纪,或破坏国家宪法,自然要受处罚,此即国家纪律有方,人民安靖才得无事。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若有罪一句,意是有人违犯国家法律,此人自干非法,自陷法网,故云有罪。 若无罪一句,意是有人遭遇仇人阴害,或遭贪官污吏屈解,此人本无罪犯,故云无罪。 杻械枷锁,检系其身两句,此等是指惩治罪人刑具。 在手曰杻,在脚曰械,以木加颈曰枷,以铁锁身曰锁,此四种刑器都能检系罪人,使罪人不得自由,故云检系其身。 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正明感应。 设若众生无论有犯或无犯,倘被法庭捕拿,以刑法囚禁时,是人若能称念菩萨名号,此等刑具自然解脱。 楞严云:「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问:国家律法,乃治罪人,若无罪之人,菩萨营救理所应该。 若有罪之人,菩萨救他,岂不纵恶殃民,破坏国家律法? 答:众生虽犯罪恶,如肯低首忏悔,改往修来,纵有弥天罪恶,亦能化灭无余,如是菩萨营救,何患之有? 此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依理说:此中杻械枷锁,即是众生五阴色身,因众生迷昧无依,擅意坚执,即将法身变成五阴色身,以无始来沦陷三界,受其囹圄束缚。 然此殃患,全由众生色身缘故,古人说:「我有大患,以有我身。」是故众生要离其患,必先除其色身。 案:传云:「山阴盖护白衣,不知犯何罪,突被法庭判为死刑。 盖护在牢三昼夜无间断一心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忽见菩萨放光,牢门铁锁自开,盖护趁机出走,至二十里其光始息。」【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 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 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记:此明怨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一句,是假设之辞,意是满国土中遍处皆贼。 此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贼本劫夺人之财物,现在多个「怨」字,是明其不仅劫人财物,而且兼夺人之性命,故云怨贼。 有一商主将诸商人一句,正明主伴。 商主乃有资本,而有充分贸易经验。 诸商人,是其商主伙计,正明有主必有伴。 赍持重宝,经过险路两句,正明被难始末。 重宝,乃是金银财宝物,或贵重之货,此等物件,乃世人共争,又是引贼钓饵。 现在此等商人,又且商主,所持物件又且重宝,真如使诸盗贼垂涎三尺,眼中之钉,孔子云:「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盖他们所经之路,又且险路,其危险之极,想可知矣。 嗟乎!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世人忘本逐末,惟利是图,何能知圣人之立道,以德为本,以财为末,故君子先慎乎德,德立而财生焉。 然若如是,而世间之盗贼则可绝迹矣。 险路,乃指旷野山林烟疏绝迹之处,此等地方,一则虎狼恶兽可藏,二则盗贼可伏,故曰险路。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两句,是明劝慰。 此人乃仁德之人,故他在此彷惶无措之下,而能镇定自己,兼能劝慰他人。 他们恐怖有二说,一则恐怖财物被劫,二则恐怖性命堪虞。 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两句,正明劝念。 此人非但仁德而且深信观音,故至此危险之际,能劝勉他们称念,然此人乃深知菩萨之神力耳。 应当一心一句,意谓在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际,倘有差池,性命堪虞,是故应该一心诚恳力念,盖诚能感于天地也。 是菩萨一句,正明菩萨无畏。 然菩萨素负物望,尤以拔苦嘉号,所以众生往往遭受苦难时,如陷恶道,如遇猛虎,如被盗贼包围,如是等等危险,若能临境不变,一心称念,尔时菩萨即能化危为夷,除凶成吉,故云无畏施于众生。 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三句,此明称名灵应。 菩萨圣号,恩泽一切众生,盗贼闻之,必受感化,故能转恶成仁,慈心以待,故云当得解脱。 众商人闻下,正明临难勤念。 现在此等商人至此临眉欲燃之际,尤其生死关头,一闻有其营救方法,自然咸即信奉。 曾子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即此谓也。 依理说:此中怨贼,非是外贼,乃是众生自家六根门头之贼,此六贼确非外面怨贼可比,外面怨贼仅劫众生性命财产而已,而此六贼乃专劫夺众生法身慧命及如来藏心之恒沙功德,是故一切众生一向以来赤贫无依而轮流三界者。 案:比丘尼传云:「晋高平,令宗比丘尼,时大乱,被贼驱逐,逃至冀州,复被贼追,逃至树上,一心持念观世音菩萨,盗贼只顾前走,遂免于难。」问:世上诸难甚多,为何单举此七难呢? 答:此七难有所表故。 譬喻人之一身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种构成,而归终还由此六种毁坏。 现在将此七难来表六种,水火风表我们水火风三大,刀杖枷锁,是有形质,可表我们地大,鬼贼王等,是属有情,可表我们诸识,三千世界是患难处所,可表空。 问:空,何以称为难呢? 答:空是众难之本,例如我们身体坚实,外病不侵,身体若虚,众疾丛生,所以空为发病之源。 又如人家,宅无垣墙,盗贼易侵,故空亦成一难。 问:为何识种是难呢? 答:识心能起邪思分别,横起爱见,计执邪解,能毁法身,例如王贼,能劫财宝,断伤寿命,故识种之害甚过水火,故称为难。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记:此总结七难。 佛说至此,时候已长,以恐无尽意神思昏晦,而佛重呼之,盖乃提醒其精神也。 梵语摩诃萨,华言「大」,意谓菩萨非是权小菩萨,乃是大菩萨。 上面菩萨能于诸难布施无畏者,此乃全是菩萨威神力故,故云神力巍巍。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记:此下是明能离贪嗔痴三毒。 然此三毒它之厉害比其余之毒尤为更甚,是故我们要离其生死,必先痛除此三者。 问:此三者何称为毒呢? 答:此三者能坏我们善根,又能断丧我们佛性种子,而世间一切恶法莫过于斯,故称为毒。 例如我们饮了毒剂,死无疑义,譬喻我们法身传了此毒,定然必死。 此下即明三毒。 初明欲境,次明嗔境,三明痴境。 三毒之害,惟色欲为最,故先明。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两句,正明欲境。 然之色欲一端,乃世人之通病也,古人云:「食色,性也。」此非中下之人被其所迷,而其上根利智之人若不战战兢兢警惕在念,恐也难免被其所惑,以观古今一般出格豪杰,他们固然可为圣为贤,若不节制此欲,却且反为下愚不肖之人,是故学者不可不慎耳。 至于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此乃我们最好之榜样也。 楞严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常念恭敬下,正明对治方法。 意谓如若众生贪欲沉重若能称念圣号,以念力对治淫心,马上便得解脱。 问:色欲既是人之天性,然以我们为何要断呢? 答:此有两说:一佛家为断生死故,故宜除欲,盖欲乃生死之根也! 观乎三界四生六道莫不以媾感生,以生则有死,以死又复生,生生死死,循环不息,故欲之患,实吾人之致命伤也。 吾人要出三界,故宜断之! 二色欲乃世人之大禁忌,我们冒然若犯,轻则损名败德,重则亡躯丧命,以观现在社会之人,不知多少竟为色情奔狂而走自杀,古人云:「万恶淫为首,众善孝为先。」故修身养性之人,切宜痛除,然痛除方法,依圣教量略有三者:一作亲想,意谓吾人见诸女人或老或小,应该作母女姊妹想,若能作此观想,以其欲念渐渐便可消灭。 至于一般色徒断不敢在母女姊妹身上起诸不正邪念。 二作怨想,意谓女人之毒甚过砒霜恶蛇,吾人之所以堕落者,此皆因其贪女色故。 三作不净想,意谓女人之色祗不过外面一层薄皮而已,若揭去一层皮,身里脓血淋漓臭秽不堪,以此何净之有? 如摩邓女经云:「佛告摩邓女,汝爱阿难何等? 女言:我爱阿难眼,爱阿难鼻,爱阿难口,爱阿难耳,爱阿难行步。 佛言:眼中但有泪,鼻中但有涕,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臭处不净,于是身中有何所益?」以此观之,而一般倾国倾城女色也不过是盛屎之花瓶耳。 修行人应作如是观察,庶几不为天下女色所惑也。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记:次明求离嗔毒。 嗔恚,乃柔之相反,盖无其涵养之德也。 它之厉害,不逊色欲,以其为人者,宜更痛改之。 此毒,上至圣人,下至凡愚,均属难免。 圣人,如身子河神之类,凡愚,如人王庶民之类。 以其世间如国与国打,人与人争,此皆由以嗔恚所起,是故小则坏其原气,大则致其身亡,故修行人应宜从善学之。 若多嗔恚句,是指火性过猛之人。 常念恭敬句,是明对治方法。 意谓此人若能常念菩萨圣号,以念力制伏嗔机,以慈风拂除恚热,故得解脱。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记:三明求离痴毒。 若多愚痴句,乃对智慧说。 意谓此人神识昏盹,性灵不敏,小则事理错乱,邪正不分,大则颠倒迷离,陷落邪道。 若如此辈,盲修瞒念,滥收徒弟,妄称人师,自蛊蛊人,此所谓「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惜哉! 此即其愚之甚矣。 常念恭敬句,是明对治方法。 意谓此人若能常念菩萨圣号,以正念力,辟除邪见,以智慧日,照其暗钝,其愚钝苦,便得解脱。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记:此乃总结上文。 佛又重呼无尽意,此当然又是警惕之意,意是要他留神谛听,须知此之三毒,乃是众生祸患之根,舍菩萨神力无能拔也,故佛仍重切呼之。 有如是等一句,是说上面三毒烦恼,乃是一切烦恼根本,也是一切众生最难拔之烦恼。 现在众生一称圣号,此等烦恼随即消灭,此非菩萨神力而谁? 故云有如是大威神力。 多所饶益一句,是说菩萨名号益人之大。 众生若肯持名称念,便得菩萨威神加护,一众生如是,余诸众生亦然,故云多所饶益。 是故众生一句,此总结劝。 意是称念菩萨名号,既有这等利益,而一切众生应当常时心念。 此心念,拣非口念,我们平时多是口念心不念,故以徒劳无功,须知念也者,念念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其念也,故行者宜戒慎之。 现在念念无间,心心相应,能念与所念打成一片,此时是何境界? 此须行者自己领会耳,故云常应心念。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记:此下两段文,是明能感与所感。 设欲求男一句,如指掌疏云:「女人无子,有三种苦:一者为夫所弃,二者为余妇所轻,三者为傍人所笑,为脱此苦,故须求也。」如世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礼拜供养下,正明感应。 世人无子,则老无依,故子息乃世人所重也。 是故人人宜求之,而求时必然诚恳,菩萨有求必应,故云便生。 今言福德智慧之男者,意是菩萨所赐之子,其福德智慧乃超一切庸流之辈。 例如有福无德,即同修罗之类,有德无智,即属愚蠢之流,有智无福,即落贫寒之家,此等均非全美,菩萨所赐乃是完美无缺。 楞严云:「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案:传云:「清雍正,临川邹鲁白衣,平素虔诵观音经,遂生两子,后信力渐退,自谓所生二子非是菩萨之力,一起此念,二子即夭折,以后力加忏悔,矢愿施经,一日,其妻梦见大士抱一婴孩置于床榻,越日生一子,隔岁又梦大士,仍生一子。」【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记:此明求女能应。 设欲求女一句,意是男子承内,女子结外,若是有男无女,亦非全美,虽半子理亦应有,故须求之。 端正有相一句,是说菩萨所赐之女福美双全,此非凡流有德无相,有相无德,有德有相而无美貌。 端正与有相,意义有别,端正是属体态美丽,有相是属贵格主富,如世间女子容颜端正,若无贵格之相,此等女子则落劳苦孤寒之命,此所谓「红颜多薄命」是也。 若有贵格之相,而无容颜美姿,此等女子虽然富贵,但人不爱重,此也非美,总之此等女子非今菩萨所赐,菩萨所赐乃是双全无缺。 宿植德本一句,意谓此女有如是福德美貌,此乃她宿世因缘所植也。 众人爱敬一句,意谓此女有如是貌,故人人爱慕之,兼她有德有相,故人人爱而敬之,此非有美无德,人爱而加犯,又非有德无貌,人敬而厌离。 楞严云:「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案:传云:「华敦第三妻妾,十九年不生育,常祷观音大士,一日,梦观音大士抱一男一女,曰:怜汝虔诚,今付于汝。 隔年,果生一男,又隔年生一女,以后再不复娠。」【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记:此乃总结。 然若众生有其所念,有其所求,而菩萨以耳根三昧观其心察其意,随其所求,应其所应,此乃菩萨威神之力。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记:此乃举福劝人持念。 意谓我们若能心存恭敬,身行礼拜,此不但能消灾弭难,而且能获福无疆,是故吾人应当受持礼拜。 今言福不唐捐者,其意即是持名礼拜,此非徒劳无功,实乃获福无尽也。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 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记:此明一多较量功德。 吾人若能供养众多菩萨,所得功德当然甚多,此是理所必然。 而现在仅持观世音菩萨一名,所得功德等与持六十二亿菩萨功德无异,此种,佛深恐无尽意生起疑惑,故特另以一种异样腔调重呼无尽意一声,意是勉励他细心谛听,要知法性海中功德,无计多少,不落较量。 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楞严云:「此三千大千世界,现在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亿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佛举此数,乃他现量智所知,实非假设之辞。 恒河,是印度四大河之一,此河从阿耨达池东面银牛口流出,绕池一匝,然后流入东南海,河面阔量四十里,沙细如面,佛常在此河边说法,如说到数目几不能胜举时,便用此河沙譬喻,故经中常有此恒河沙名字,意是喻其极多意思。 尽形供养一句,意即此一报身以诸四事供养此许多菩萨,然此乃明其时长及供养周备也。 于汝意云何下二句,是问意。 意谓此诸善男善女以尽形寿将诸四事供养此许多菩萨,此种功德,在汝无尽意意思如何? 无尽意言下,如实陈答。 盖此功德当然甚多,此是毫无疑义,故云甚多世尊。 佛言下,正出疑题。 第一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与受持观世音菩萨一名号,两种福德相等无异,此是一疑。 第二是尽形寿供养与现在一刹那间供养,所得福报亦是相等无异,此是二疑。 第三是以四事常时供养与现在一时单行礼拜供养,所得福报亦是相等无异,此是三疑。 此三疑,在无尽意当然很是明白,故无须佛解答,然在凡愚下识之人却未免朦昧,笔者特将解释于下:第一疑题,受持一菩萨名号,可等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此种我们可将佛的法身和佛的化身来说,就可断然明白,因佛的法身只有一,而佛的化身则有无量无边,须知法身与化身原同一体,若无法身之体,安有化身之用,故知无量的化身乃从一法身分化出来,现在这位菩萨既是果后行因菩萨,他的法身化身何尝不如是,所以我们念观世音的法身,就等念于诸佛的化身,此所谓「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大乘论云:「法身唯一,应身则多。」依此推之,念一佛与念多佛就无差别了。 第二疑题,毕生供养与一时供养,供养诸佛,本不计时间久暂,贵在一心领解不领解,如果我们以一刹那间能以解心现前供养诸佛,此等功德即成无相的不可思议功德。 若以有所希求之心而解心不得现前时去供养,虽经尘劫,所得功德只只有限。 故我们供养诸佛断不可以著相供养,须知著相供养,乃是属于有为之造作,以有为之心而求无为之果,无有是处。 现在毕生供养与一时供养,观其两者时间虽是相差遥远,若能以解心现前供养诸佛,虽一刹那,而所得功德当在不可思议计,何以故? 法性海中乃不计其时劫也。 第三疑题,以四事常时供养与一时单行礼拜供养,供养诸佛,本不计其物品,使然贵在一心如法与不如法,若能以如法供养,虽是为时且暂,而所得功德已是法性海中功德,故不计其时劫物品也。 此时乃明心见性之时,故胜世间之物品供养。 如梁王问达摩:十里造一庵,五里造一亭,究何功德? 达摩答:毫无功德,即此意,盖彼非是明心见性供养也。 经云:「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殆此意也。 故知供养诸佛,须以明心见性供养,若以尘著之心供养,虽经尘劫,竟亦徒然耳。 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一句,正明持名礼拜所得之福。 此非有为之福,乃是直截众生生死妄惑,去妄成真,遂成出世无为功果之福,此种无为功果,乃非凡夫所能计较,故云不可穷尽。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记:此两句乃彰名结劝。 上面所说菩萨一名既能敌诸名,我们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而能得此无量福德之利,他既有此种广大福利,我们应该奋起精神励念此位菩萨,而此才不负此位菩萨一片慈心而受人之孚望也。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记:上面佛所解说,仅就菩萨冥益之力,而菩萨显应之力又未提及,故无尽意此时又再请佛说之,此非在会听者何幸,而未来众生也蒙获益。 以下佛解答就以菩萨普门意义而答。 云何下,文分三,先问身轮,次问口轮,后问意轮。 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一句,是问身轮,菩萨既是弥陀长子,又是极乐补处,理应在极乐代佛宣化,于今为何因缘而游此娑婆世界,此是一问(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意谓此土众生堪能忍受一切众苦故。 )云何而为众生说法一句,是问口轮,菩萨既到娑婆,行不空虚,必有应机说法,然不知菩萨究竟用何妙法说之,此是二问。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两句,是问意轮,菩萨既涉尘世,必有重大因缘,然不知菩萨今以何种方便而度众生,此是三问。 菩萨俱此三轮,摧碾一切众生烦恼惑业,先以意轮,鉴察众生根器何利何钝,然后当用何身,应说何法,此三轮乃是菩萨说法以先应俱之方式。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记:此下正答显应之力,即是菩萨现三十二应。 楞严云:「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问:此三十二应,菩萨只现三圣,而菩萨一圣何故不现? 答:观世音菩萨现身即是菩萨,故不必重现。 问:纵此说,妙音菩萨何故重现? 答:菩萨随机所感,随机应现,若地还菩萨有机所感,菩萨自然亦现,如华严会上菩萨特现寄位为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以应善财之机,如此,岂不菩萨仍现菩萨之身? 问:菩萨何故不现地狱身? 答:照释论说:「菩萨化地狱,多作佛身,狱卒见不敢遮。」如斯类推,菩萨现地狱身说法,理应必有,因地狱身形丑陋,人见惊惧,故菩萨教化地狱众生多不现其形,而傍现佛身。 华严十向品云:「我当普为众生于一切世界恶趣中,尽未来劫受一切苦,不令众生堕地狱。」若有下,正应佛身说法。 设有一类众生乐见佛身,然后方得发心修行者,尔时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此是一说。 又一说,现佛身,即应一类菩萨之机,因菩萨之上唯有佛可能度,如遇实教菩萨,即现报身,如遇权教菩萨,即现劣应身,然所说法,不外六度万行。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记:此应辟支佛身。 辟支佛有两种:一缘觉,是出有佛之世,闻佛说十二因缘法,而得悟道。 一独觉,是出无佛之世,此等罗汉性情孤僻,不喜人群,常自独宿孤峰,凭自己觉力修行,观阅世间种种万物,春秋二际变迁,遂悟诸法无常,而得证道,此谓「朝暮间见花开谢,春秋际睹叶青黄。」案:大论云:「如一国王,出园中游,清朝见林,花果蔚茂,甚可爱乐,王食而卧。 王诸夫人,皆共取花,毁折林树,王醒觉已,见林毁坏,自觉悟曰:一切世间,无常变坏,皆已如是,思惟是已,无漏心生,断诸结使,得辟支佛。」【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记:此应声闻身,声闻是闻佛四谛音声而得悟道。 四谛,即是「苦集灭道」,「苦集」是界内因果,「灭道」是界外因果。 「苦」有三苦:苦苦,行苦,坏苦,例如欲界受生已有五阴之身,性常逼迫,已属是苦,更加外面寒热苦痛刺激,已是苦中加苦,故云苦苦。 色界之苦,虽无欲界之苦,但他一朝报尽,还堕五道,受生死之苦,故云坏苦。 无色界中苦,虽没有形色之苦,但被有漏之识,四相变迁,生灭不停,而此生灭,即是行苦。 此等之苦,究其所由,皆是由于集谛」所集,而招此三界之苦! 我们若欲断此三界之苦,必须先断三界「集谛」,然后依出世之「道谛」修行,断见思二惑,证其不生不灭之果。 现在菩萨为此类之机,而现此类之身,为彼说四谛之法。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记:此应梵王身。 上之三应即属四圣,以下诸应即属六凡。 梵王,是色界初禅之大梵天王。 梵语具云梵[口+览]摩,华言「离欲」,又翻「清净」,此色界中远离欲界一切淫欲粗恶,有诸清净之色,始从此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共有十八天,皆无女色,亦无欲染,各各化身而生,因有色质,故云色界。 若有众生欲求身心妙圆,明悟透彻,清净禁戒,不犯尘欲,乐为梵王者,菩萨即现其身,为彼说四禅八定之法,令其出欲,终至究竟。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记:此应帝释身。 帝释,是欲界忉利天之天主。 梵语具云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因欲界众生欲心最重,故云欲界。 据孔目章云:「欲,有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今言帝释,乃是华梵兼称。 案:天传云:「昔迦叶佛灭时,有一女人发心修塔,复有三十二人助修,由是功德,女为忉利天王,其助修者,皆作辅臣,合称为三十三天。」假如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菩萨即现其身,为彼说上品十善之法,令得成就。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记:此应自在天身。 自在天,是欲界顶天。 梵语具云婆舍跋提,华言「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以成己乐。 华严云:「远行地菩萨,修行七地法门,具足菩提功德大愿,多作自在天王,善为众生说所证法,令其得入,无有退转,统领天众,善行教化,皆得自在,故云自在天王。」楞严云:「若有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记:此应大自在天身。 大自在天,即是色界顶天。 梵语摩榼首罗,华言「大自在天」,又翻「威灵」,又翻「三目」,即是三界极尊之主。 辅行记云:「色界天,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萨住处,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统摄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尊。」楞严云:「若有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记:此应天大将军身。 天大将军,此似四王主帅,各有八将,而韦驮居首。 梵语韦驮,华言「智论」。 据灵威要略云:「天神姓韦讳琨,即南天王八将之一臣。 四王合三十二将,此为其首,生知聪明,早离尘欲,清净梵行,修童真业,不受天欲,面受佛嘱,外护佛法,统护三洲,利物弘化,大济群生,故凡建伽蓝,皆设像崇敬,以彰护法之功。」金光明经以散脂为大将。 天传云:「散脂大将,梵语具云散脂修摩,华言『密』」。 又陀罗尼集云:「鬼子母有三男,长名唯奢文,次名散脂大将,次小名摩尼跋陀,能于十方世界,覆护一切众生,为除衰恼等患。 常地居,或空居,各有五百眷属,领二十八部鬼神,随是经典所流布处,与诸鬼神往至彼处,随逐拥护说法者,消灭诸恶,令得安隐。」此等大将均是天将之属,总之菩萨随机利见,应众生机,说众生法。 楞严云:「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记:此应毗沙门身。 毗沙门,据天传云:「梵语毗沙门,华言『多闻』,谓此天福德之名,闻于四方,即北方天王,居须弥山半,第四层之北水精埵,统领无量百千药叉,守护北方。」楞严云:「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记:此应小王身。 小王,即是世间之王。 温陵云:「自金轮至粟散,皆是人王。」粟散之意,即是邦国小王散于天下,如粟之多。 此中小王,是比天王小一级,故云小王。 意谓天王为大,人王为小。 然而人王中亦有大有小,如金轮王管四天下,银轮王管三天下,铜轮王管二天下,铁轮王管一天下,以至大国为大王,小国为小王,皆有大小区别。 楞严云:「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记:此应长者身。 长者,如依西域所称,非仅年高,而世臣大家,兼有德望之人,皆可称为长者。 温陵云:「长者具有十德:一贵姓,勋戚尊贵,世称阀阅。 (明其等曰阀,积其功曰阅。 )二位高,居卿相台辅,为百辟之长。 三大富,宝贷丰饶,所须具足。 四威猛,威严厚重,人所敬畏。 五智深,智虑深远,越格超群,所谋皆当。 六年耆,龄高望重,为物仪表,人所尊仰。 七行净,持心律己,廉公洁白,所行如言,皆无瑕玷。 八礼备,威仪庠序,世所式瞻。 九上叹,才德兼备,言行可则,为在上者所叹服。 十下归,谦以处己,宽以御众,为在下者所归向。」楞严云:「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记:此应居士身。 居士,是佛四众弟子之一,博闻强识,不求士宦,居财大富,秉志廉贞,其性寡欲,清居自守,乃是修道之士。 故云居士。 正脉云:「此有德无位,谈道论德,为人师范,或著书立言,垂教后世。」有德无位,如庞居士等,有德有位,如苏东坡等。 楞严云:「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记:此应宰官身。 宰官,是辅助朝庭,协施仁政,葺治邦家,移训风俗,剖判决断,民无枉挠。 温陵云:「三台辅相,州牧县长,悉号宰官。」如现在我国五院等。 楞严云:「若诸众生,爱治国士,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记:此应婆罗门身。 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又翻「净志」,西域四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 婆罗门法,在七岁以上,在家修学,至十五岁已去,方许学婆罗门法,游方参学,至年四十,仍归家娶妻,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又仍入山修道。 楞严云:「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记:此应四众身。 四众,据大论云:梵语比丘,华言「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之人,戒行是良福田,能除因果之馑乏,故名「除馑」。 内含三义:一破恶义,谓比丘修戒定慧之道,能破见思之恶,故名破恶。 二怖魔义,梵语魔罗,华言「杀者」,谓能杀人智慧之命,比丘既能修道,魔即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亦能转化于他,空我眷属,魔即惊怖,故名怖魔。 三乞士义,乞是乞求之名,士是称雅之称。 谓比丘常当乞食,清净自活,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故名乞士。」而乞食之法,现在暹罗缅甸出家人尚流行之。 梵语尼,华言「女」,即女比丘。 佛成道后,因佛姨母求出家,佛制八敬法,然后方许剃度,由是才有比丘尼。 楞严云:「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此上二众为出家弟子。 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士」,以清净自守,受持五戒。 佛为提胃长者等授三归已,然后即授五戒为优婆塞。 经云:「五戒者,天人世间大禁忌,若犯此五,在天远五星,在地违五狱,在方违五帝,在身违五脏,如是等世间违犯无量。 约出世则坏五分法身一切佛法,以五戒是大小尸罗根本。」楞严云:「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优婆夷,孤山云:「此云『近侍女』,亦奉五戒,堪任近侍比丘尼。」此二众为在家弟子,以不舍家庭,乐持五戒,菩萨即现其身为说不离尘劳而作佛事,不舍家庭而修梵行之法。 楞严云:「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记:此应妇女身。 长者妇多有德望,居士妇多有学识,通达内典,宰官妇多能协辅内政。 儒书云:「有闺门之任,而无境外之志,故曰内政。 然闺门为万化之源,故关于家国之治乱。」婆罗门妇多有数术,及诸调练卫身。 而有此等妇女身得度者,菩萨即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记:此应童男童女身。 童男,一生有操守之志,不犯女色,不坏男根,纵有女色来犯,亦誓不许相从。 楞严云:「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童女,即是处女,亦名处子,乃未出嫁之女子。 以清净自守,爱乐处身,不与男性交游,共相行住,从遇奸徒侵迫,亦誓不与相从。 楞严云:「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男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记:此应八部身。 应天身如上所说。 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如世间殿堂,多作龙像于屋顶。 二兴云致雨,利益人间。 三地龙,决江开渎。 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宝藏。 夜叉,华言「捷疾」,此有三处,一海岛,二空中,三天上,展转相持,不得食人。 佛初成道,转大*轮时,由地夜叉,传至空夜叉,空夜叉传至天夜叉,天夜叉传至诸天人。 乾闼婆,华言「香阴」,又翻「寻香气」,住须弥山下,乃帝释乐神,帝欲作乐,烧沉香水,此神即寻香而往,他不饮肉,唯香资阴。 阿修罗,华言「无端正」,因女美男丑,故从男得名。 长阿含云:「有大阿修罗王,名曰罗呵,住须弥山北,大海之底,水悬在宫上,为四风所持,城郭从广八万由旬,内外七重,高三千由旬,金城银门,园池清凉,众鸟和鸣,去须弥山一万由旬,身长二万八千里。 亦食揣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 月十五日,入海中入,化其形体,下水著脐,上窥须弥,指覆日月,日月天子,见其丑形,皆大恐惧,无复光明。 游瞻之时,有自然风,吹门开闭,吹地令净,吹华分散。」迦楼罗,华言「金翅」,翅头金色,因以为名。 据起世因本经云:「此鸟有四生,大海之北,有一大树名曰吒奢摩离,其树高一百由旬,枝叶遍覆五十由旬,此鸟王与龙等皆依此树四面而住,四生:一卵生,居树东面,欲啖龙时,飞往东枝之上,观大海水,乃即飞下,以两翅扇大海水,令水自开二百由旬,取龙食之。 此鸟王惟能取卵生龙,不能取胎湿化三生龙。 二胎生,居树南面,欲取龙时,令水开四百由旬,取龙食之。 此鸟王惟能取卵胎二生龙,不能取湿化二生龙。 三湿生,居树西面,欲取龙时,令水开八百由旬,此鸟王惟能取卵胎湿生之龙,不能取化生龙。 四化生,居树北面,欲取龙时,令水开一千六百由旬,彼诸龙等,皆为此鸟王之所食啖。」紧那罗,华言「疑神」,似人而头有角,故呼为疑神,亦是帝释乐神。 摩睺罗伽,华言「大腹行」,是地龙,即是大蟒神蛇。 人,即世间之人。 非人,即诸鬼神等众。 楞严皆指八部鬼神不乐本伦,思欲脱出。 问:龙下七趣,虽皆具有神通福德威力,而各有各的苦恼,是故多欲脱出,而天趣纯乐超胜,为何反更舍胜而求劣呢? 答:人身易修道故,如裴公云:「可以整心虑,趋菩提,惟人道为能。」且人有三事胜过诸天,如大毗婆沙论云:「一能勇猛,诸天眈嗜欲乐,不复进修,是人虽不见当来之果,而能修诸苦行,精进不怠,是能勇猛胜诸天。 二能忆念,诸天耽嗜欲乐,慧性常惛,是人能忆记曩久所作所说之事,了了分明,悉无忘失,是能忆念胜诸天。 三能梵行,诸天耽嗜欲乐,不复增修善业,是人初发心时,能种殊胜善根,受持戒律,行业清净,是能梵行胜诸天。」依此推之,天尚不及人间,何况其余诸部。 是故要修梵行,必生人间,因人间苦多乐少,易慕出离,易染道迹,修行者多,得道者众,是故彼等欲脱本伦,想入人伦,其意在焉。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记:此应执金刚神身。 金刚神,据天传云:「金刚密迹天,此天手执金刚宝杵,识达如来一切秘密事迹。 往昔有王,生一千有二子,千兄同诣佛所,发心修道。 一弟发愿,若千兄成道,我则为魔恼害之。 一弟发愿,我为力士,护千兄法,即金刚神,领五百药叉神,皆是大菩萨,居妙高峰,于贤劫千佛中俱护其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记:此乃结德劝供。 以种种形一句,是明菩萨所示现之身无量,实不仅此三十二应。 现在三十二应,亦不过指其易见而说。 游诸国土一句,是明菩萨所示现之处广阔,实不止此娑婆一界,而娑婆之外,还有十方世界。 度脱众生一句,是明其所度众生无量。 菩萨身遍十方,所度众生当必广阔,此是理所必然。 总之菩萨既能成就如是功德,广度众生,神化莫穷,妙应无方,是故汝等众生闻风瞻辨,应当一心供养。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记:此文乃回答无尽意所问菩萨游于娑婆国土一句,娑婆国土向称五浊恶世,此原因,是娑婆世界有众多苦难危险怖畏,菩萨能在此怖畏世界中,以无畏精神施诸众生,是故此处众生都号他施无畏者。 楞严第二不思议文云:「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记:无尽意问观世音菩萨显应之力,佛将菩萨三十二应回答,遂感无尽意发起至诚之心,将自己颈上所饬宝珠璎珞取来供养,而此种发心,诚为难得,此足见当时观世音菩萨究竟是一位什么菩萨。 解颈众宝一句,在颈即是身上所饬之物,今而言价值百千两者,即是表物件极其贵重,如此贵重物件尚能施与,何况其它物件。 仁者,乃贤义,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又云:「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故贤达之人,皆可称为仁者。 现在无尽意不言财施而言法施者,此实有深义在,因无尽意已破我法二执,体达能施和所施皆空,他以不希求而不住相布施,故他所施之物,也就属之法施,然而此种法施,非是博地凡夫所能达及也。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记:观世音菩萨不受之意,据指掌疏说,有两种意义:「一既对于佛,佛不命受,不敢受故。 二现从颈解,受之非义,不宜受故。」有此两种,故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无尽意下,即是无尽意自述供养心意,意是他之供养布施,非是他个人为求福利布施,实是为大众共同而求福利布施,所以无尽意说是哀愍我等。 然而无尽意重请之意,据指掌疏亦有两重意义:「一为表诚恳,望佛转致,令其心受。 二为众而施,为众而受,无伤于义。」无尽意既然如此诚恳,菩萨安得不受,故楞严第三不思议文云:「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此璎珞。】记:尔时,就是无尽意求请而观世音辞却之时。 佛劝观世音纳受其意亦有三:一受他物,此可使他心意满愿,而不失他此番诚恳之心。 二受他物,此不但可使他满愿,而且可利益在会天龙八部四众弟子。 三若不受,此不但使他大愿不遂,利益不成,而且对汝观世音自己之自利利他两者俱损,此非汝观世音之所当为。 因有此三种,故佛劝他应当纳受。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记:即时,即是佛劝观世音菩萨纳受之时。 现在不言愍无尽意者,此正显无尽意实为大众而布施者,是故观世音所受亦是为愍此大众而受,故言愍诸四众。 分作二分下,是明其观世音体达三轮体空,由无相受,由无相施,因佛是无上法王,福德具足,施之必更获功果,故当奉供。 且观世音自从无量劫以来,上供诸佛,下施众生,常作如是供养,如楞严第四不思议文云:「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旁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现在观世音菩萨以一分供养释迦如来,以一分供养多宝佛塔,此是表其菩萨供养平等。 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以「能仁」故而不住涅槃,以「寂默」故而不住生死。 案:大论云:「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到瓦师舍寄宿,瓦师以草座灯明石蜜三事奉佛,发愿云:『我于当来作佛,如今佛名无异。』故今作佛,亦号释迦文。」多宝佛塔,据宝塔品云:「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祗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记:此是应问结答。 自在神力一句,即指上面四不思议妙作,菩萨以神通妙作,不假有为作意,随机应现,任运自在,故云自在神力。 游于娑婆一句,菩萨十方世界普现,而今单言游于娑婆,此因娑婆众生烦恼深重,怖畏尤多,人习悭贪之风,物少福慧之报,正适菩萨慈怀度生,寻声救苦,且娑婆众生与此菩萨特有因缘,故菩萨常在此娑婆游化。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世尊分相具,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记:此下再出重颂。 梵语祇夜,华言「应颂」,亦翻「重颂」,是应前文重宣其义,此不是「孤起」之颂,故云「重颂」。 此下颂文,什公无译,后诸古德,皆说此颂梵本中有。 据续高僧传云:「此偈是阇那崛多尊者所译,智者出时,此偈尚未行世。」然什公不译,此亦未知其意,而今行世,是依据隋本补入。 世尊下,无尽意重问其得名所以。 首句赞佛,佛是人天中尊,众圣之王,妙相具足,万德庄严,起信论云:「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如是庄严,种种具足,故云妙相具。 佛是一切智人,能知菩萨之事,而此菩萨位邻亚位,唯佛能知,现在无尽意欲使在会大众深明菩萨名义,故重申启问,请佛重说,故云重问彼。 佛子下,正问其名,然菩萨名义,品题已有详释,玆不烦赘。 佛子意义,据华严疏有三种区别:「一外子,谓诸凡夫未曾入道,未能绍继佛种,是名外子。 二庶子。 谓声闻缘觉,但禀小乘之教,生于法身,不从如来大法生故,是名庶子。 三真子,谓大乘菩萨,禀教如来大法,生于法身,是名真子。」又本经云:「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记:无尽意既然如此诚恳,请佛重说,佛安得不说,故云偈答无尽意。 此两句乃经家叙置,意是赞佛德。 汝听观音行句,是总以诫审谛听,意是听佛说法、必沉静细心,而且观音胜行,在因是以「闻思修」三慧而修,在果是以随机应变,此非粗心人可能听入,故宜沉静听之。 善应诸方所句,是明应化周遍。 今言善应者,乃是不动本际而遍十方,一身不分而众机皆应,故云善应。 然而,若分身劳形,成有所作,十方国土,感而不能顿周,刹那之间,时而不能遍应,此种皆不能称为善应。 诸方所,即三世间,此乃有情世间也。 弘誓历劫两句,是明愿力深远。 菩萨尘劫以来,发大誓愿,广度众生,令诸众生得入涅槃。 菩萨誓愿弘深,故喻大海,尘劫求化,力不可测,故云历劫不思议。 侍多发大两句,是明菩萨往昔胜因。 菩萨既经尘劫,所侍诸佛亦必众多,亲承面睹,得佛教化,故所发之愿亦是清净大愿,此大愿即是唯求作佛,心无二想。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记:菩萨既经尘劫,誓愿弘深,中间所侍诸佛,所见诸佛,自然必多,现在不能总举,故云略说。 闻名下,正明菩萨感应。 菩萨常处娑婆,随有机求,随处即应,此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众生之能感,是以三业敬诚,菩萨之所应,是以悲怀为应,众生闻名能称,是以口业为感,见身能礼,是以身业为感,心念能观,是以意业为感,如此机能,菩萨皆能随机感应。 若如众生未出苦者,令他出苦未解脱者,令他解脱,未成熟者,令他成熟,未增长者,令他增长,未证入者,令他证入,总之众生有所求有所念,皆不落于空过,而且能灭一切众生诸有苦。 诸有苦,即是三界二十五有。 问:三界何称为有呢? 答:三界众生,有生有死,如是因,如是果,因果不亡,故曰有。 二十五有即四洲为四有,四恶趣为四有,六欲天为六有,梵天为一有,无想天为一有,五那含天为一有(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天中之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 )四禅天为四有,四空处天为四有,以此共为二十五有,各有执著,故名为有。 例如外道计梵天王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想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以有计著,必有诸苦,故名有苦!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记:此下别说,先颂免火难,假使,是假设之辞,假使有人被推落火坑时,是人若能至诚称念观音圣号,而火坑即刻变成莲池。 案:传云:「山阳陈国卿,兄弟三人同舍,国卿好善,晨夕虔诵观音神咒。 一夜,房中失火,国卿被白衣大士救出,二弟乃是『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之流,遂致罹难。」【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记:此颂免水难。 或是有人被大风所吹,漂溺大海,为诸鱼龙恶鬼所难,是人若能至诚称念观音圣号,是时诸恶鬼不得为患。 案:慈林集云:「清彭一乘居士,南海人,康熙年由五羊回家,中途遇暴风覆舟,诸伴善浮水遂得至岸。 一乘因在舱内不得出,但一心称念观音大士,忽觉有人牵其手,至水面船篷,随风漂至岸畔,岸人见白衣大士用篷垂救。」【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记:此颂免山峰难。 梵语须弥,华言「妙高」,此山在大海中间,四面皆海,极高极危,上临虚空,下瞰大海,此山非人间可到。 现在拿来譬喻,意是由此山峰推落,死必无疑,如此危险,菩萨尚能施救,何况其余小难? 为人下,此人不是怨就是贼,而怨贼之人才敢用此凶残,制人死命,而被推之人,登时若能称念观音圣号,仰赖大士威力,虽处高峰,亦如身处虚空,安然无恙。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记:此颂免金刚山难。 恶人,亦是怨贼之类。 假使有人被恶人追逐,突堕金刚山,据阿含云:「三千大千世界,复有大金刚山,绕大海水,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二山中间,窈窈冥冥,有八大地狱,日月威光,所不能照。」如此堕落,必然粉骨碎尸,死无疑义。 如是之人若能一心称念观音圣号,便得解脱。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记:此颂免贼难。 设或有人遇诸怨贼劫夺围绕,势必加害,而被害之人能以一心称念观音圣号,而诸怨贼各各咸起慈心,悦形相对。 案:高僧传云:「隋那连那梨耶舍,华言『尊称』,路逢山贼,一心称念观音神咒,山贼对目不见,以后尊者译经之暇,常述神咒,立功最多。」【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记:此颂免临刑难。 设或有人突犯国法,或入仇门,以致身罹刑场,寿欲终际,是人若能一心称念观音圣号,藉大士慈力,刀斩一一段坏,毕竟不为所害。 案:法华感通云:「清指一大师,少时遇见异僧,戒曰:『子将有大难,能持大悲圣号可免。』以是师矢心受持。 崇贞年间,果然献贼大破光山,屠杀于师,白刃忽自断坏,强贼大异,于是免死,后遂出家。」【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记:此颂免囚狱难。 设或有人干犯法律,或遭屈陷害,囚禁囹圄,受诸刑缚,是人若能一心称念观音圣号,此诸刑具自然解脱。 案:法苑珠林云:「唐董雄于贞观年间为大理丞,幼奉佛吃斋,因助李仙童事,与王忻等数十人同系牢狱。 雄一心专念普门品,锁自解落地,以是脱牢。」【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记:此颂免毒药难。 毒药乃是毒人物件,而今更加咒诅,定必百发百中。 咒诅一法,乃是暗中求诸鬼神加害,如药师经云:「以恶咒术,而咒诅之,魔魅蛊道,咒起尸鬼,令断彼命,及坏其身。」于今设或有人,被此毒药咒诅加害,是人若能称念观音圣号,仗大士慈力,使诸毒药咒诅不得加害,反而害彼自己。 问:菩萨若救此害彼,岂非菩萨之心? 答:菩萨有摄伏两门,先用折伏门,今还著害自己,使他悔改修来,然后再用摄受门教化,令他渐渐解脱。 案:譬喻经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后时衰老,多有废忘。 尔时山中有渴梵志从其乞饭,田家事忙,不暇看之,遂恨而去。 梵志能起尸使鬼,召得杀鬼,敕曰:『彼辱我,往杀之。』山中有罗汉知,往诣田家,语言:『汝今夜早然灯,勤三自归,口诵守口身犯偈,慈念众生,可得安隐。』主人如教,通晓念念诵戒,鬼至晓,求其微尤,无能得害。 鬼神之法,人令其杀,即便欲杀,但彼有不可杀之德,法当欲杀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罗汉蔽之,令鬼不见,田家悟道,梵志得活。」【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记:此颂免罗刹毒龙恶鬼难。 罗刹诸鬼,乃食人鬼魅,恶龙毒气,乃伤生害物,此等均是不善之类。 设或有人遇见此类,能以一心称念观音圣号,是诸毒龙恶鬼皆不敢近视加害。 指掌疏云:「智光所照,慈力所护,罗刹龙鬼,不敢加害。」【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记:此颂免恶兽难。 虎豹豺狼,皆是伤人害命之物,故吾等宜远离之。 设或有人遇见此等恶兽追逐围绕,是人若能称念观音圣号,此等恶兽皆疾走远方。 指掌疏云:「名号才称,威神即至,恶兽解围,疾走远方。」【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 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记:此颂免毒蛇难。 蚖蛇即蝮蝎之类,蝮它的形状,长尺余,头大牙毒,全身皆灰暗色,有褐色斑纹,至尾部短小,一名虺蛇。 蝎,它的形状,体多环节,青黑色,长约三寸,有八足二[虫+敖],尾末有钩刺,螫人注毒,往往可毙人命。 搜神记云:「蝎,俗名蝎虎,北方有之,南方则无,人若触之,则尾上有毒,最能伤人。 唐开元间,有主薄以竹筒盛之,带过江南,故南方亦尝尝而有。」又「岭南蒙岫山中有蛇,见人辄碎为片片花块,行人不知,捉其一块,则皆合集啮人。 北方有蛇,能呼人名,人苟应之,夜来食人脑髓。」今言气毒烟火然者,是喻此等之蛇,毒气炽盛,犹如烟火烧燃,螫手当斩手,螫足当斩足,如是有人遇见此类毒蛇侵害,若能一心称念观音圣号,此等毒蛇自当寻声旋还。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 发布时间:2022-12-26 11:50:02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9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