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善财童子与《普门品》 内容:  善财童子与《普门品》文定法师《普贤行愿品》属于《华严经》中的一品。 《华严经》是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被称为经中之王。 《华严经》的境界是非常高深的,对于我们凡夫来讲,这种境界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所谓不可思议,就是说不可以用我们的思维想象得到的。 为什么不可以想象呢? 原因就是它是佛的境界。 佛陀把自己证得成佛的境界和盘托出,我们凡人要去理解它,自然就比较困难了。 我们现在学的《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 入法界品》的一品。 在这部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一般人不知是否注意到,观音菩萨身边有两个小孩,一个是善财童子,另一个是龙女。 《普贤行愿品》跟善财童子的关系非常密切。 据《华严经》记载:孟加拉湾沿岸的福城之中,有一位首富福德长者,晚年得了爱子。 孩子出生之时,家里种种珍宝自然涌现,因此占卜的婆罗门说:恭喜长者! 这婴儿的福德大,为你带来了财宝,应该取名善财。 善财之名,就这样传扬开了。 善财生来聪明活泼,善解人意,深得长者的欢心,疼爱有加,但唯有一事令长者担忧,就是善财并不喜欢听闻关于发财的事。 他一心想做一位追求真理的人,采集种种善法的财宝,来供养所有爱好真理的人们。 他在求学时期,常去听闻哲学家演讲,他到福德城东,庄严幢娑罗林中的大塔庙处,参访文殊菩萨,使他发现人生的真义。 于是,他发愿行菩萨道,直到成佛。 善财发起菩提心,并虚心请求文殊菩萨教导他奉行大乘普贤行的方法。 文殊菩萨告诉他:你要学习普贤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参访善知识。 善财面有难色地说:圣者! 我不知道那里有真正的善知识可以参访,我无能力分辨善恶。 文殊菩萨点头说:善财! 对于善知识,应该是集中心力在他的德行、特长,去效法他的优点,而不要去评断、挑剔他的缺失、弱点,这就是参访的第一义。 文殊菩萨指示善财参访之道,并预言善财将被人美称为永久的童子。 善财感动欢喜地告别了文殊菩萨,开始了佛教青年游历参访的生涯。 首先,善财来到南方的胜乐国妙峰山上,参访德云比丘,学得念佛三昧法门,深刻体会到佛子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常常忆念诸佛的伟大,心念时时与佛同住。 善财接受了德云比丘的教诲,感怀在心。 接着,他陆续拜访了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天神、天女、婆罗门、长者、商人、医师、船师、国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树神等,各种不同身份的善知识,听受种种的法门,最后终于到达普贤菩萨的道场,证入无生法界。 善财共游历了一百一十个城市,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以称为善财五十三参。 在《华严经? 入法界品》中,详述有五十三参的过程。 善财接受弥勒菩萨的教诲后,结束参学的云水生活,最后回到普门城,踏入普贤菩萨大行的菩提道场。 善财再度受到文殊菩萨的摩顶教化:参访生活已经功德圆满,你将与我同住;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依止普贤菩萨的大实践大修行中,体现佛法的真谛。 就这样,善财开始修习普贤菩萨的解脱法门。 善财见到普贤菩萨的瑞相与光明遍照法界与虚空,灭却一切众生的苦难,使他长养菩萨的善根,得十种智波罗蜜。 最后,善财获得普贤菩萨的摩顶赞叹,并在观察普贤菩萨的清净法身中,自觉已经和菩萨融为一体,一同在十方一切世界中教化众生。 善财童子终于完全证得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愿,不久将与诸佛平等,得到一切不可思议的解脱自在。 历代以来,有关善财童子求道历程的偈赞与图绘很多,如北宋杨杰的《大方广华严入法界品赞》、忠师的《五相知识颂》、惟白的《文殊指南图赞》等,都是佛教文学上常用的题材。 在寺院中,观世音菩萨像的左侧,有时也设置善财童子像,就是取材于他历访名师的过程中,参谒观世音菩萨而接受教化一事。 因此,自古以来,善财童子即为佛子求法的典范。 也可以说善财童子的修学过程,便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典范。 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最早参访的一位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最后参访的一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 他参访普贤菩萨后,普贤菩萨告诉他:我修行成佛的法门就是十大行愿。 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不仅适合善财童子修学,也是我们每一位修学佛法的最好法门。 本经的翻译:《普贤行愿品》属于《华严经》。 《华严经》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过三次翻译。 第一次是在东晋。 当时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罗带来了《华严经》的梵本,译成60卷,34品,又称《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 到了唐代,从西域传来消息,《晋译华严》的三万多偈不是全本,于阗有更完整的梵本。 于是武则天专门派人前往于阗寻访该经梵本,并聘请译经人。 使者在于阗果然找到梵本,并请到高僧实叉难陀一同返回长安。 武则天为实叉难陀安排了专门的译场,开始译经。 动笔翻译的那天,武则天亲自参加,担任笔受。 这次翻译出来的是第二个本子,共80卷,39品,又称《唐译华严》或《八十华严》。 可奇怪的是《六十华严》也好,《八十华严》也罢,里面均没有《普贤行愿品》的内容。 唐贞元年间,从印度来了一位叫般若的法师,对《华严经》重新翻译。 他翻译的是《入法界品》,共有40卷,故称《四十华严》。 般若翻译的《四十华严》中,最后一品就是《普贤行愿品》。 如果我们想从《华严经》里找《普贤行愿品》内容,也只能在《四十华严》里才能找到。 释经题这部经的题目很长,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一部经典的题目,对于我们理解该经,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是有很多的读者,不太重视经的名称。 其实,经的题目与经文的内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普贤行愿品》是出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 这部经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 它是佛陀进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时说的。 什么是佛呢? 佛,梵语称佛陀,在这里主要指释迦牟尼佛,他是一位觉者、智者。 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是什么意思呢? 不可思议,是超越了我们凡人的思维,就是说,佛的境界是不可以用我们凡人的思想去想象,也无法用世间的语言去描述的。 解脱境界已经断除了烦恼和痛苦,已经了脱生死,永远不会再到生死里面去流转。 另外,解脱有两种意思:一是心解脱;二是慧解脱。 心解脱,是说心里没有任何痛苦烦恼;慧解脱,是说在思想知见、认识上已经成就般若智,不会被世间的一切现象所迷惑、所困扰。 一部经典是由很多品组成的,品就像我们现在著作里的章节。 这一品是《普贤行愿品》。 这一品的经文是说普贤菩萨发的十大愿。 愿是普贤菩萨发的,发了愿以后,普贤又按自己的发心去修行,所以叫做普贤行愿。 中国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 四位菩萨的道场成了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 观音的道场在普陀山;地藏王的道场在九华山;普贤的道场在峨嵋山;文殊师利的道场在五台山。 这四位大菩萨中,观音代表大慈大悲:一是无缘大慈,另一个是同体大悲。 无缘就是没有任何条件地去帮助别人;慈就是给你快乐,无条件地给你快乐;悲是拔苦的意思;同体是把自己与众生看作是一个整体,把众生的痛苦看做是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众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 如果我们都有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大家都是菩萨啦! 文殊师利代表智慧,智慧在修学佛法里非常重要。 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智慧乃至成佛。 成佛,其实也就是是智慧的成就。 在所有的宗教中,唯有佛教徒可以站在世尊的面前,发愿将来也要成佛,其他的宗教都要臣服于教主,觉得不可以僭越,但是我们却可以说一个不想成佛的人,就不是佛的好弟子。 成佛要具备成佛的资粮,换句话说要具备成佛的条件。 我们要学习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我们要学大行普贤的十大愿王。 大行,不是帮助一两个人,而是要帮助一切人,要以一切众生作为我们帮助的对象。 我们学《普贤行愿品》,就是要学普贤的愿和行。 行和愿如鸟的双翼,车的两轮,缺一不可。 因为没有宏大而正确的愿,行就很盲目,在修行上就没有方向和目标可循。 但是如果光是发愿,而没有实际行动,发心只是一句空话。 因此,我们在学习《普贤行愿品》时,特别要注意行持。 我们只有按照自己的发心,用实际行动去实践普贤大愿,才能功德圆满,最终成佛! 发布时间:2022-12-26 11:26:29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9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