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华玄论 内容: 法华玄论胡吉藏撰法华玄论卷第一玄义有六重。 一弘经方法,二大意,三释名,四立宗,五决疑,六随文释义。 第一明弘经方法有七意。 初释法师义论曰。 法师品云于我灭后欲说此经当安住三事。 所谓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 如来室者慈悲心是。 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如来座者诸法空是。 慈悲有荫覆之功喻之如来室。 和忍有障。 蔽之用譬之如来衣。 空理可以安心目之为座。 然此三门则为次第。 大悲拔苦大慈与乐。 盖是种觉之洪基弘道之本意。 欲说妙法宜先建此心。 是故第一明入如来室。 既于恶世欲弘善道要多留难宜应忍之。 是故第二明著如来衣。 虽慈悲外覆和忍内安。 若无空观虚明二行不成何由悟物。 是故第三明坐如来座。 内具斯行外勤说法则道无不隆人无不。 利故令住三事弘法华经次束此三门以为二义。 慈忍为福德空观为智慧。 福慧兼习大道可弘。 谓福慧法师。 是以经云具二庄严能问能答。 所言法师具问答者弘道之人必敷经说论。 经论之中有问答。 巧申菩萨之难为能问。 妙显如来之通为能答。 巧申外人之难为能问。 妙显论主之通为能答。 摧破九十六种外道为能问。 妙显诸佛如来正法为能答。 又能破三乘异执为能问。 巧显一乘同归为能。 答能问能答佛教宣流故名大法师也。 又慈忍为行空慧为解。 解行双备说必利人谓解行法师。 自有行而无解。 有解而无行无解无行。 有解有行。 前三始为弟子后一方是法师也。 又经云兼除老病死菩萨之谓也。 譬如胜怨乃可为勇。 具慈忍故则能利。 他心修空观名为自行。 俱济之德名为雄勇法师。 又以慈忍故不滞涅槃由空观故不著生死。 以无所染谓无著法师。 又以慈忍故越二乘地。 具空观故越凡夫境。 非凡夫行非贤圣行名道行法师。 又经云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故说法。 为著有者说空为滞空者说。 有以慈忍故安住世谛。 具空观故住第一义谛。 依二谛说法所言不虚谓诚谛法师又如论云。 了四悉檀善识佛意。 于十二部经八万法藏不相违背。 以慈忍故依三悉檀具空观故识第一义。 入佛法中无所执著不相违背谓无诤法师。 又即此经文又见佛子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为众讲法。 以慈忍故名为禅定具空观故秤为智慧。 定慧圆备名具足法师。 又如经。 言安住二法魔不能坏。 知诸法空及不舍众生谓难坏法师又如论云。 以空观故名为菩萨。 具大悲故名摩诃萨。 谓菩萨摩诃萨法师以有如是种种利益。 宜住三行弘法华经。 次会此二门圆成一。 旨虽行慈忍常毕竟空。 虽毕竟空常行慈。 忍慈忍不妨毕竟空毕竟空不妨慈。 忍指慈忍为毕竟空指毕竟空为慈。 忍故地经云悲慧合修行则其事也。 得此观成空有无碍。 空有无碍名无碍观。 得无碍观有无碍通及无碍辩。 以无碍观故心无碍。 得无碍通故身无碍。 得无碍辩故口无碍。 以三业无碍故得六根清净。 备六千功德谓根净法师。 若但修十善何能便有此用。 故以三事修心六根无碍耳次泯于一句以归无句。 慈忍为空有空观为有空。 空有故不有有空故不空。 不空不有名为中道。 所以论云远离二边名为中道谓中道法师。 又前明二句则二谛观。 后明无句谓中道观。 虽二谛而常中道虽中道而常二谛。 二谛不碍中道中道不妨二谛。 是故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则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则其事也。 此之三观名诸三昧王。 内具三观外说法者名说法中王。 谓诸王法师也。 又二谛为二中道为不二。 经云不著不二法以无一二故。 如此卷之则不留一豪。 舒之则弥纶法界。 虽舒而不有虽卷而不无。 瞻之在前忽焉后。 仰之弥高钻之弥固。 若幻若化如忽如恍。 欲见斯意可寻华严。 华严云无量劫一念一念无量。 劫无来无积聚而现诸劫事。 一切施为皆此类也。 谓无碍法师问何故但举三喻以劝弘经。 答夫说法人必具三事。 一入讲堂二著法服三登高座。 外形既尔内心亦然。 若无慈悲不入讲堂不修和忍便无法。 服心若滞有不登高座阙此三德安可弘经。 问何故三事并秤如来。 答入室但有覆己佛室普欲荫他。 是故慈悲名如来室。 既欲普化群生则遍忍污辱。 以此自严无丑不覆。 是故和忍称如来衣。 空理虚通可导群有。 踞此敷弘无缘不盖。 是以空解为如来座。 次就安乐行品明弘经方法。 经云菩萨摩诃萨安住四法。 能于后世说法华经。 四行不同后当广说。 一智慧行二离憍慢行。 三无嫉妒行。 四慈悲行。 安住四行身心快乐故名安乐行。 智慧行者具足二慧。 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谓实慧也。 而知诸法从因缘生谓方便慧也。 此二慧是菩萨之妙悟利人天之明术。 夫欲自行化他必须正解。 故先明二慧。 虽有智慧恐恃解凌物美己恶人。 宜应离之。 是故第二明无憍慢行。 虽不举我凌他犹恐忌他胜己则是弘经之巨患伤大士之本怀。 是故第三明离嫉妒行。 初具二慧为明解。 次无两过为高行。 行解内成故慈悲外被。 是故第四辨慈悲行。 备此四行则德无不立化无不隆。 欲弘大道具应习之。 问前明三德后辨四行。 末世钝根云何能习答从初发意必须渐学。 若乖此行便非法师次明失义。 问有所得说法有何过耶答此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若有法可说乃说非法非说法也法不可闻。 若有所闻乃闻非法非闻法也。 问法不可说何故劝说法华。 答法不可言而遂言。 于无言者盖是无名相中假名相说。 欲因假言令悟无言耳。 故净名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 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当建此心然后说法也。 正观论云离空欲问问不成问。 离空欲答答不成答。 有所问答悉须依空。 况求离苦寂灭相者。 论明依空即是斯经不可示法。 斯乃经论明轨宜可依之。 又佛藏经中广彰其失。 今略示一文以为鉴针。 彼云若以刀轮害阎浮提众生其失犹小。 若以有所得说大乘者罪过于此矣。 问有所得说法何故有是罪耶。 答断阎浮提人命者即有二义。 一者但杀肉身。 二者所害犹少。 若有所得说法者一害诸佛法身。 二遍毁正教。 所以然者。 生死肉身以爱著为。 本诸佛法身从无住而生。 是故杀生过轻。 而说有所得罪重也问佛藏所说乃是一方之言何得遍用。 答非一经意然而众教皆尔。 如涅槃云有所得者是魔眷属。 夫论魔者欲灭佛法有所得说佛法故名为魔。 又像法决疑经云。 我灭度后诸恶比丘如文存义。 作决定执破灭我法。 是人名为三世佛怨。 又涅槃辨诤论云。 若人于中生疑心者犹能摧坏无量烦恼。 若决定解是名执著。 如是执著能断善根故。 弘法之人宜虚其心实其照矣论弘经难义问现见受持读诵讲说书写者遍满世间云何。 现塔品云假使有人手把虚空。 而以游行未足为难。 暂读此经是乃为难耶答此经反三之始归一之初。 外国多小乘学小执已成难可移改。 故能信者难也问何以知外国学小乘者多答释论云。 佛灭度后有五百部。 闻大乘法说毕竟空。 如刀伤心。 故知皆小乘学。 又龙树传云。 读小乘已周寻大乘。 不得遇沙门于岩下。 方乃闻之。 又论主呵言。 是迦旃延诸弟子辈不读不诵摩诃衍经。 闻大乘法心不信受。 又如昙无谶三往外国寻涅槃经犹不得尽。 又朱仕行欲将大品至汉地。 诸小乘学人皆不许之。 然后求烧经为誓始得来耳。 又如睿法师喻疑论云。 天竺三十六国皆小乘学不信方等。 故知学小者多信大者寡问天竺乃多学小乘震旦皆信方等。 何难之有耶答大品云是波若从南方转至北。 方是中四众当行之。 肇公云北天之运数其然也。 震旦之望于天竺即是北。 方但世界遐广一方之信未足秤多。 又考而言之终日弘宣终日不信。 何以知之。 灵坟踊现分身普集盛开二身。 而讲者但谓证法华人不知开。 迹显本。 云何信耶。 又分身明其不实寿量定其非数。 逸多不见其始补处莫侧其终。 而犹谓无常。 遂同灰尽。 可谓穷子反走于宅中。 独老掩目于道上。 谁肯信哉。 又法师品云。 令升寂灭之床吐无言之教。 虽复破三心不染一。 而封言之徒随名存相。 虽复舍三心复滞一。 何由能信问心无所得乃是偏空义耳。 大经呵云汝等勿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 故知空者空耳。 盖是二乘所见。 又大品三论可得明空。 法华开权显实。 涅槃明常住佛性何得明空。 将非田夫哑盐旧医用乳答法花盛开三轨以空为高座。 广明四模以空为安乐。 子不信之即事为验。 又大经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 佛性是三世诸佛之根本也。 又云迦毗罗城空大般涅槃空。 大涅槃是诸佛之极果也。 又花数云如来觉诸法如幻如虚空。 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此明佛菩萨所悟皆空。 又云游心法界如虚空。 是人乃知佛行处。 此明以了空故入佛境界。 斯乃方等之格言至人之妙悟。 子不受之。 故知深信者寡。 今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 如是五句皆无所得。 不知何以目之。 强名空耳。 大经所呵者呵二乘断见。 释论所斥外道邪空耳。 可谓乳色虽同甘毒为异。 子未别之。 不应相浑也。 又今明无所得义。 若有空可得是有所得。 何名无得。 乃至有无得可得犹是有得何名无得。 又今以无所得故无所不得。 不动等觉建立诸法。 说斯为空耳。 若以凡夫所解空之与有。 亦有亦空非有非空。 皆是戏论不应用此。 以讲佛经一乘义后当广说也。 又佛说教者令心同教不令教同心。 心以存相为根教以无得为主。 若心同教教既无得即心无所得乃名说教。 若教同心心既存相即教成住著。 但迷倒心终不弘教。 故呵迦旃延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若以生灭心说实相实相成生灭。 若实相心说生灭则生灭成实相。 故闻说生灭皆入实相门。 但弘经之人多以教同心。 不能令心同教。 故信者。 难此岂虚哉。 又弘经者必多留难。 喜生退心故信者难得也。 问何故尔耶。 答既弘正道必损非道。 故非道政之如服良药必动诸病。 故病来政身然后疾乃得消。 盖是数之然也。 问谁力故令留难退耶。 答大品云佛力也。 今明理而言之还是经力。 以弘道力能攘非道。 故是经力也问子虽广引众经诚如所说。 但法华正明会三归一显实开权。 云何乃明空义答十二门论云。 摩诃衍者是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 为大功德利根者。 说摩诃衍者名为大乘。 大乘凡有六义。 一出二乘之上故名为大。 二诸佛大人之所乘故故名为。 大三观世音弥勒等大士之所乘故名为。 大四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 大五能灭众生大苦与大利益故名为。 大六能尽诸法边底故名为。 大大分深义所谓空也。 若通达是空则通达大乘。 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 论明大乘是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 空复是法藏中之甚深。 故知空者是深中之穷深。 大中之极。 大是以法华盛开三轨以空为高座。 广明四行以空为安乐岂非菩埵之明训道场之玄范耶。 难曰。 夫会三归一者正会有中诸行。 以归一佛乘。 云何乃说空耶。 将非指南为北以晓迷徒。 论虽有诚言犹未鉴意。 请为会通令无豪滞。 答若领龙树玄文已解会三妙。 旨子既未悟。 今当重明。 夫会三归一者本令二乘趣佛道。 必由鉴乎实相。 实相本亡言息虑。 不知何以目之强名为空。 以见空相故心无所依。 心无所依故能动能。 出乃名为乘。 若不见空相则情。 有情有所依所依则名有所得。 若有所得不动不。 出虽复终身举手历劫低头无得佛义。 是故归一要悟空岂不勉哉。 次明翻译缘起此经凡有二本。 一正法华经。 晋长安竺昙摩罗刹此言法护之所译。 出二妙法莲华经。 晋鸠摩罗什此云童寿。 于伪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于长安逍遥园译出大品。 后于草堂寺译出此经二十七品。 此二本有今古文质广略之异。 而大意同矣。 复有大悲莲华经。 广明慈悲之德。 异上二经。 是昙无谶所出。 其中复有华首华严诸华经不一也。 然晋有前后昔在江右名为西晋得五十二年。 此经犹在外国。 自元王渡江左称为东晋。 至晋安帝义熙中此经始度。 然宋得六十年。 齐得二十三年。 梁得四十四年。 合二百二十九年。 从梁至今五十年将三百年矣次明讲经缘起法华既有新旧两本讲者亦应二人焉。 名僧传云。 讲经之始起竺法护。 护公既亲译斯经理应敷阐。 自护公之后释安竺汰之流唯讲旧本而已。 及罗什至长安翻新法华竟道融讲之开为九辙。 时人呼为九辙法师。 九辙之文今所未见。 讲新法花始乎融也。 自融已后昙影道生之流染翰著述者非复一焉。 次乎齐代有清信优婆塞刘虬。 与十许名僧依傍安林壹远之例什肇融垣之流。 撰录众师之长秤为注法华也。 爰至梁始三大法师硕学当时名高一。 代大集数论遍释众经。 但开善以涅槃腾誉。 庄严以十地胜鬘擅名。 光宅法华当时独步。 但光宅受经于中兴寺印法师。 印本寿春人俗姓朱氏。 少游彭城从昙度受论。 次从匡山惠龙受学法华。 而印讲斯经自少至老凡得二百五十遍。 春秋六十六。 永明元年卒。 光宅云法师息慈之岁随印在钟山下定林寺听法华经。 下讲竟住寺后石涧中累石为高座及以听众。 于是自登石座霞述所闻。 印未知之密听其所说。 一言靡遗。 年至三十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题。 机辨纵横道俗叹伏。 由是已来法华誉显余流遁禹川疏记零落。 因于讲次略撰所闻目为评解。 敢秤传训。 盖是以备漏失正自坏之路耳序其评意略有五焉。 一依大乘论以通方等。 盖是释经之弘轨通教之本宗也。 大乘论者凡有二种。 一通解大乘。 谓中百十二门地持摄大乘论等。 二别释一。 部谓大智度论地论金刚波若论法华论等。 具解通别二论者始鉴大乘旨趣可讲大乘经也。 小乘论者亦有二焉。 一通释三藏。 谓八干度婆娑成论等。 二别释一教如胁比丘造四阿含论以别释四阿含教也。 十八部婆娑别释十八部律如善见之流。 舍利弗毗昙别释佛九分毗昙藏也。 具解通别二论可讲小乘经矣。 故马鸣龙树造大乘论以通大乘。 法胜诃梨著小乘论以解三藏。 斯则朱紫异贯泾渭分流。 而宗习数论以通方等。 进无弘经之功退有伤论之失问数论是弘经之长宁有乖伤之过。 答通三藏之长如跋摩之序。 障方等之失现法华之文。 故言安住四行演说斯经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 经有诚诫可不慎哉问安知成论但解小乘。 答诃梨自秤正论三藏宁非小乘必言斯实亦通方等者过在门人。 非跋摩之咎也。 又罗什翻成论竟命僧睿讲之。 睿序云。 地水火风假也色香味触实也。 而精巧有余明实不足。 此三藏中之实耳。 非方等之谓。 序末又述什公语。 秦人谓成实论所明灭谛与方等均致。 什叹曰。 秦人之无深识何以乃至于此。 乎吾每疑其普信大乘。 当知悟不由中迷可识矣。 成论所明灭谛比于方等。 其犹龙烛之于萤耀夜光之于鱼目。 未足喻其愚也问以论通教过彰于前。 用数弘经复有何失。 答释论解四缘义。 有人问欲学四缘应学毗昙。 云何乃学波若。 龙树答言毗昙初学似如可解。 转久推求则成邪见以此详之过逾于前。 此评得失之一也妙法莲华经者盖是群圣喉衿方等之秘奥。 其文巧妙其义深远。 考经推论可谓教圆理满。 究竟无余之说。 自古爰今受持读诵者则尤累灭于内。 嘉瑞陈于外者不可称言也。 而人秉五时之规矩格无方之圣。 化妄谓此经犹为半字明因未圆辨果不足。 五时既尔四宗亦。 然废五四之妄谈明究竟之圆。 旨进有称叹之福。 退无诽谤之罪。 评得失之二也外云自见不明自强不胜。 内辨长守一见丧其无方。 偏用只文失其圆。 旨故广集异论捃采众师。 择善而从有能必录。 至如慧基以空为乘本会无量义经。 道生解寿量明常符法华之论。 如斯之例皆可用也。 如言昔有遍行六度之人。 今教辨四车之说。 又云未免二种生死已度五百由旬。 斯皆经论无文。 即事鉾楯皆所弃之。 此评得失之三也大智度论释无作品。 明巧说波若凡有十门。 最后名为分别深浅难易。 深浅难易者如深水难度。 若巧分散则深者为浅。 而度则易也。 而好事君子广生细章略示大意。 则昏彼清实翳其弘旨。 或至前而进诵后至后而退诵前。 进无益于文理退有劳于说听。 今删其繁重正于乖阙使昏明殊镜。 冀有过半之功。 评得失之四也书云华言不信信言不华。 经云深悟者爱义浅识者好文。 如见后章辨果谓初段明因。 欲因果相对。 又文始现六瑞于此土。 亦现六瑞于他。 方欲以二六文成双。 斯皆巧言在余而义势不足。 文具详之。 今观龙树之释大品天亲之解华严。 唯使文显理彰竟无斯意。 故圣轨须依凡模宜弃。 评得失之五也次明所弘之经此经有十种不可思议。 一者化主不可思议。 诸余经典之所无有。 如见宝塔品说十方诸佛并皆云集。 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诸佛如来遍满其中。 又多宝踊出谓过去佛集分身佛会。 谓现在佛集十方菩萨来会谓未来佛集。 略而言之十方三世并会鹫山。 自此以外未有如斯之盛集也。 二徒众不可思议者。 十方世界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诸佛侍者遍满其中。 又下方千世界尘数菩萨从地踊出遍满十方虚空。 如是等众不可称计。 虽复始莲华藏终跋提河亦未有如斯之众谓徒众不思议也。 三教门不可思议者。 诸余经典之所无。 有如华严大波若等各十万偈尚已为多。 释论云法华无量无边如大海水。 又大通智胜佛说是华法经如恒河沙偈。 威音王佛说此法华经二十千万亿那由他偈。 斯则教门不可思议也。 四时节不可思议日月灯明佛说此法华经六十小劫妙光菩萨于八十小劫说法华经。 大通智胜佛于八千劫说法华经。 十六沙弥于八万四千劫说法华经。 释迦佛说此经时踊出菩萨问讯诸佛。 如是时闻经五十小劫说法华经。 时节何可秤计故名时节不可思议也。 五者利益不可思议。 如分别功德品初有十二种利益。 始自无量恒河沙菩萨悟无生。 忍终到八佛世界尘数众生发菩提心。 诸余经教悟道者亦未有如斯之例。 故利益不可思议也。 六者国土不可思。 议如释迦牟尼欲容受分身诸佛故。 各变八方六万亿那由他国皆成净土。 又神力品云于时十方世界通为一佛国土。 说余经时或有变土或不变土或变一土或变一会。 未有如斯庄严事也。 故国土不可思议也。 七神力不可思议如释迦及十方佛一时现七种神力满百千岁。 诸余经典虽现神力或但一佛或但一时亦未有如斯之事。 故神力不可思议也。 八功德不可思议。 如第五十人展转闻经一念随喜者。 胜布施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一切乐具及令得阿罗汉道。 况受持读诵解脱福不可量。 故功德不可思议也。 九者结束始终融会权实。 一化教门焕然可领。 诸余经典直说而已。 谓教门不可思议也。 十者开近显远融会真应。 无方大用三世益物。 余教不明此经独有。 谓身不思议也。 以有如是十种难思事。 持说之人累灭于内瑞获于外。 僧弼广载岂徒然哉○第二序说经意问佛以何因缘故说是妙法莲华经。 诸佛不以无事及少因缘而自发。 言譬如须弥山王不以无事及少因缘而动。 今有何等大因缘说是经耶答诸佛住三事示现说十二部经。 三事示现即是三轮。 一他心轮二神通轮三说*轮。 既住三事说十二部经。 当知亦住三事说法华也问以何义故住于三事说此经耶答三事示现即是如来三业利物。 他心轮谓意业利物。 神通轮谓身业利物。 说*轮谓口业利物问此经何处明三轮耶。 答如入无量义处三昧谓他心轮也。 放光动地雨华现土者谓神通轮也。 从三昧起广说法华经终竟一经谓说*轮也。 又总论教门凡有二种。 一者正果谓如来身。 二者依果即国土等。 若现诸佛依正二果谓神通轮。 若说诸佛依正二果谓说*轮。 应机而示此二谓他心轮。 故寿量品云。 或说己身或说他身谓说*轮也。 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谓神通轮也。 序品之中盛明斯义也。 又他心轮谓知病识药。 现通说法谓应病授药。 又应生福德为之现通应生智慧为之说法。 又现通则发起信心说法则生物智慧。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则佛法具矣。 又神通轮冥密利物说*轮显现益缘。 圣化虽多无离显密。 又神通轮方便发起说*轮开宗授法。 又神通轮拔苦与乐说*轮灭惑生解。 又神通轮显佛功德业说*轮显佛智慧业。 又神通轮济三恶道令其离苦。 说*轮劝三善道令其进行。 又说*轮显波若德神通轮显法身德如大经四相品说。 以有如是种种义故住三事也。 问昔用三轮与今何异耶。 答譬喻品云。 是时长者作是思惟。 当以衣[袖-由+戒]若以机案从舍出之。 作是思惟谓他心轮当以衣[袖-由+戒]谓神通轮。 若以机案谓说*轮。 合譬中云。 如来复作是念。 若但以神通力及智慧力即其事也。 但成道初时即欲以三轮化物令入一乘。 而根缘未堪今始得用故与昔不同也问三轮有何次第答三轮之中他心为本。 谓知病识药然后乃现神通说*轮应病授药也。 以他心为本。 是以如来前入三昧次现神通。 然后起定说法也问初品之中具几轮耶答就佛为论初品入定现瑞但有二轮。 而弥勒之问文殊之答亦是说*轮也。 从方便品起定说法竟于一经谓说*轮。 其中有现通等事属神通轮问六通之中三轮是何等通耶答就六通义三是示现。 三非示现。 他心通即他心轮。 如意通谓神通轮。 漏尽通谓说*轮问余三通何以不名示现答他心等三能令众生即事信验。 故名示现。 天眼等三则不能尔。 故不名示现也。 此通释一经而正拟初品也复次欲说诸佛三种净义故说是经。 一者五戒十善以净三途。 二者说四谛十二因缘以净三界。 三者说方等一乘以净二乘。 具此三净令诸众生得出三界内外火宅故说是经也复次欲明三引法门故说是经。 一者如来出世之始竟法华之。 前引九十六种邪见及在家众生。 归五乘正法。 二者引五乘之异同归一乘。 即法华初段意也。 三引一乘之因归法身之果。 此经后段意也。 此之三引无教不收无理不摄。 今具明三引究竟法故说是经也复次欲明权实二智相资成故说是经。 所以然者非权无以辨实。 非实无以明权。 由实起权由权显实。 由权显实故权资于实。 由实起权故实资于权。 三世诸佛智用虽多不出斯二。 但迷宗之徒或执权而丧实。 或守实而亡权。 今欲开显权实二智相资成故说是经也复次欲说根本*轮故说是经根本*轮者谓三世诸佛出世。 为一大事因缘即说一乘之道。 但根缘未堪故于一说三。 即以一乘为本三乘教为末。 但大缘既熟堪受一乘。 今欲还说根本*轮故说此经也问佛初成道欲以一乘化物不得。 华严教明初成道为诸菩萨亦说一乘。 二经何异答教异释不同。 若如南方五时之说北方四宗之论。 皆云华严为圆满之教法华为未了之说。 今总难之。 明初成道一乘化众生不得。 今说法华即是一乘化众生得。 若言今说法华义犹未了者。 则佛初成道欲以一乘化物不得者。 此应发始即用不了义化物也。 若佛初成道即欲以不了义化物者。 此即乖父子恩情伤诸佛本意。 若言初成道是了义化物。 今说法华亦是不了义者。 初成道可是一乘化物不得。 今说法华应非一乘化物得也又问以何义故而法华经义未了耶。 救曰凡论满教谓因圆果极。 此经未明常住故果未满。 满字具明缘正二因。 此经但明缘因成佛未明正因。 故因未满答此经明众生有佛性即是正因。 假万行为一乘即是缘因。 故因义具足。 开近迹是无常显妙本为常住。 故果义究竟。 此义后当说之。 故不应言此经明义犹未了也。 又佛种种因缘称叹法华令人信受。 若言教称半字理犹未圆者。 则使闻经之徒不生崇仰。 便于法华起轻劣心。 上失光阐之福下招误物之罪。 譬喻品未为之寄心也。 今所释者华严之与法华同明一因一果。 教满理圆无余究竟。 但善巧方便起缘不同。 领其大要凡十四种。 一者华严谓始说一乘法华终明一乘。 始终乃异一乘无别。 二者华严直说一乘。 始无所会终无所开。 法华对三明一。 始辨开一为三终明会三归一。 三者华严为发始学大缘说法华为二种缘说。 一者为前小后大缘说。 二者为发始学大缘说也。 四者华严为福德大利根人说。 法华为薄福钝根人说。 如初本学大中途弃大留小。 后还舍小从大故名钝根也。 五者华严谓平道教。 法华初则斥夺迷执然后方平道说也。 问云何斥夺迷执后方平道说耶。 答初斥三病为说一乘。 三病若消一乘亦废。 然后始知寂灭之道三一二夷适缘不同大小双用也。 六者华严但明一乘实慧法华具三一权实二慧。 故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问若尔华严应无二慧。 答照一乘为实慧鉴三乘为权。 华严教门但明一乘故唯有慧。 就一乘中自开二慧。 或约动静双用。 或就空有二行。 亦得具二慧也。 七者华严是舍那迹本身说。 法华是释迦本迹身说也。 八者华严加诸菩萨说。 法华如来自说。 九者华严但对菩萨说。 法华杂对二乘菩萨说。 十者华严竖论一乘开五十二位。 法华横论一乘不开阶级。 问何故尔耶。 答适化不同非可一类。 但华严之缘本信一乘故于一乘中历位增进。 故问阶级不同。 法华之缘本末信一乘破其三病。 始得信一乘故未得次第历位登升也。 又信一乘得发菩提心。 修菩萨行学菩萨道入华严法门故。 法华不须更问阶位也。 十一者明华严广明一因一果。 法华则略明一因一果。 十二者华严净土中说。 法华秽土说。 现塔中虽复变土令净。 而华严本是净土非变而成净。 法华秽土中说也。 十三者华严七处八会说。 法华一处一会说。 十四者华严一佛说法华分身等十方佛多宝等三世佛共说。 此举七卷对彼五帙作此判了。 非就法华大本论之也。 释论云法华如大海水何所不明耶问以何故明法华对华严耶答此经领解中广序长者尊豪七珍具足眷属围绕诸人侍卫。 此皆指华严初成时为诸菩萨说大法事也。 是故引华严以类法华。 此义现信解品也。 晚见法华论释寿量品具三身一法身二报身三化身具有华严之意。 以众经皆说报身即是舍那故也。 寿量义当广说也复次欲示中道离二边相故说是经。 言二边者据昔五乘有二种边一者人天乘为世间边自余三乘为出世间边禀教之徒。 谓世间乘异出世乘。 出世乘异世间乘故名二边。 至法华教明一豪之善皆入一乘。 无复世出世异乘故名中道。 又昔言有异大之小异小之大复名二边。 法华教起会兹大小。 同入一乘无复大小异乘。 故名中道也复次欲断二乘及菩萨疑故说是经。 如言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 千二百阿罗汉悉亦当作佛也问二乘菩萨有何等疑答二乘之人有二种疑。 一者旧疑如身子云。 三乘同入法性云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 二乘不作佛欲以问世尊。 为先为不先未说法华有此疑也。 又云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此新疑也。 菩萨之人亦有二疑。 一者始行之人昔日虽闻修菩萨行得成佛道。 未知为定成佛为退作二乘。 此旧疑也。 今闻法华明无三有一心复生。 疑若无三乘佛昔何故说有三耶。 今欲断声闻菩萨二种疑故说是经也。 晚见论释三请文明声闻菩萨皆有旧疑。 现索章义说与今文符会复次欲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说是经问以何义故。 今说一乘乃言明佛性耶答乘若有三可有三性。 既唯有一乘则唯有一性。 如毗婆娑云一切众生有三乘性。 随成一乘则余二非数缘灭。 法华明一乘义则不然。 故唯有一乘唯有一性问此经但明一乘云何已辨佛性答中论云。 虽复勤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云何得成佛。 长行释云如铁无金性虽复锻炼终不成金。 若法华未辨佛性但缘用成佛义者。 既无佛性则无成佛理亦如师子吼品广难无性成佛义。 以理推之必明佛性问理推可尔有何文证答此经始未多有佛性之文。 方便品云开佛知见既得清净即是一文。 佛知见者谓佛性之异名。 众生本有知见为烦恼覆故不清净。 法华教起为开众生有佛知见。 此即是佛性义若无佛性者教何所开耶问若此经已明佛性涅槃何须复说答若已了悟者不须涅槃也问何以知至法华即了悟不须涅槃耶答大经菩萨品云。 如法华经中八千声闻得受记莂成大果宝。 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 故知至法华时即知佛性已得了悟也。 又过去二万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竟便入涅槃。 故知闻法华经已究竟悟。 不须说涅槃也。 又迦叶佛时虽有涅槃而不说之。 故知法华是了义教。 又寿量品云诸子有二。 一不先心二者先心。 不先心者其法华时并皆得道。 余先心者待后唱灭方得领解也。 晚见法花论明佛性义有七文。 今略引二。 初释方便品唯佛与佛究竟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者谓如来藏法身之体不变故。 佛性亦名如来藏。 故云隐名如来藏显名为法身。 大经云我者即是如来藏义。 次第二文释法师品。 云知佛性水不违得成三菩提。 此序方便品意竟复次欲结束融会。 释迦一化始终凡有七门。 今三乘人未得悟者皆得领解故说是经。 一者序叹中道法身门。 谓如来法身无一切累具一切德。 无一切累不可为有。 具一切德不可为无。 非有非无即是中道法身。 是故经云如来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弊永尽无余。 此谓无一切累也。 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等此具一切德。 所以明此二者。 良以无患故能救物患。 有一切德故济物无德。 是以将明起化故前叹化本也。 二者大悲门谓如来在法身地见二种众生起大悲心。 一者昔曾受佛化而先观招苦。 二者未经高道受三界煮烧。 此二众生具一切患无一切德。 故有佛所无无佛所有。 为此众生起大悲心也。 三者垂应门。 既起大悲心故应入生。 死为度物起八相成道。 是故经云而生三界朽故火宅即其事也。 四者实化不得门。 既起大悲心为物成道。 而初成道时即欲以大悲拔其有累大慈济其无德。 但圣虽能授而凡不能受故息于实化也。 五者权化得门。 虽一乘化之不从。 而大悲不舍欲渐引诸子故于一说三。 谓权诱门也。 六者实化得门。 小执将倾大机欲动故会三归一。 谓实化得门也。 七者不虚门。 许三与一似若相乖。 以深见物机故无虚妄。 谓不虚门也。 束此七义可为六双。 初一是自门后六化他门。 自他一双也。 前二是法身后五为应迹。 本迹一双也。 复五之中初一节非但释迦具斯七事。 亦是舍那化即是释迦化。 二佛一双也。 复四之中初一顿化不得后三渐化得子。 谓顿渐一双也。 后三之中初一说三后二明一。 三一一双也。 后二之中初正明一次融会。 一切诸佛教皆同然。 三一不虚谓教及会教一双也。 此释譬喻意果方便品末也复次欲说如来十种大恩。 今已悟之人心得坚明未解之者因此改执故说此经也。 一者释迦过去初发心时结四弘誓愿欲普济六道。 法华之缘已入斯愿是为第一通弘誓思。 二者过去世时曾为此缘已说大法。 而此众生曾高大化是为第二别结缘恩也。 三者此无量众生罪重钝根背化起惑流浪六趣。 菩萨随入生死方便诱化。 乃至今种五乘种子。 自从背化已后讫未成道之。 前经无数劫随逐化之。 是为第三随逐化恩。 四者释迦虽久已成佛为此众生大机将熟起故更示成道。 是故经云中止一城乃至脱珍御服著垢腻衣。 谓隐本示迹恩。 五者初成道时种种思惟方便救济。 或欲现通或欲说法或劝或诫。 同入一乘。 但佛慧甚深众生根钝。 虽有欲化之功而无从救之理。 是为第五思济恩。 六者子虽舍父父不舍子。 故隐穷深佛慧至道而开极浅人天之乐。 谓隐深说浅恩。 故文云冷水洒面令得醒悟。 谓成道已后鹿苑之前说人天教也。 七者五戒十善暂息三途。 次虚指二乘令出五趣。 谓权诱恩也。 八者虽以小乘摄化。 而密欲以大法教之。 故说波若付财之教。 但根钝之徒犹未悟解。 是为第八密化恩也。 九者从波若已后法华之前中间说诸方等。 现菩萨神变或说大士法门。 种种方鼓动其情。 令稍鄙小心欣慕大道。 谓陶练小心恩。 故文云复经小时即其事也。 第十小志遂移大机将动为说法华。 会父子天性。 今二乘之人令入一道。 现在受记未来作佛。 是为第十毕竟恩也。 问何以知具十恩耶。 答信解品云世尊大恩无量亿劫谁能报者。 故总序释迦从初发意至于此会始终屈曲积劫崎岖。 有斯十种恩也。 此序信解品意兼身子等领解文也。 晚见论云。 欲显佛乘与二乘异故说穷子譬喻。 佛乘如长者尊豪。 二乘如穷子鄙贱。 此欲令已解者于大小坚明未悟者改三信一。 与今释符会也复次欲说所化人功德及能化人功德故说此经。 所化人功德者如密云弥布其泽普。 洽三草二木随分受润。 虽随分受润而不觉知。 能觉知者是为希有。 如来慈身普覆法界等润五乘众生随分受益而不觉知。 若能觉知亦为希有也问云何不觉知耶答有二种不知。 一不知同二不知异。 不知同者不知如来若形若教为开一道。 不知异者不知五乘众生随根成异。 如草木不知一云一雨谓不知同。 不自知上中下差别谓不知异。 今迦叶之流能知同异。 今欲引叹中根之人述成其所领解故说此经。 二者叹能化功德。 今未解者开悟已晓者进德故说是经。 故经云如来复有无量功德。 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也问如来复有何等功德说不可尽答上信解品云过去结缘今日相会。 盖是一方之化未穷无方之迹。 无方迹者。 慈身法雨等益十方遍利三世。 岂止此会三根人耶。 又上两周之说及二领解皆明昔说三不说一。 今说一不说三似若偏私。 是故今明如来常等现身常等说法犹如云雨。 但三缘自闻三一缘自闻一耳。 故大经云常行一乘众生见三。 以释成上二周教意故说此品也。 又上信解品明昔始结缘终于今会。 随逐根情崎岖屈。 曲有若难心何能利物。 是故今明如来若形若教犹如云雨。 虽顺物崎岖无心屈曲也。 又有人疑若大慈平等何故众生有得闻法有不闻法。 如以威德力令五千之徒从座而去。 是故释云天泽无私不在无根非佛大慈不平等也。 此释药草喻品。 晚见论破大乘人。 自谓言无声闻明法雨普润。 随根得果不应言无。 此证上能化功德也。 二示种子无上义。 种子无上者如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明迦叶等曾发菩提心中忘斯意。 今还发心行菩提道必当作佛故是种子无上。 此证上第一所化人功德义也复次佛法有二种。 一显示法二秘密法。 显示法者谓三乘教明三种因得三种果故名显示。 秘密法者谓三乘人皆得作佛。 如释论第百卷云。 法华明阿罗汉受记作佛故名秘密法。 昔来已说显示法竟。 今欲说秘密法故说此经问何故三乘行因得果名显示。 三乘同作佛名秘密耶答显示法者方便教也。 明三乘人各自行因皆得成果此事易解。 如外三种子各生三牙。 其相易明故名显示。 秘密法谓甚深法。 明无三乘唯有一乘故名秘密。 问。 若尔者三因三果此是秘密何以故实无三乘。 覆相说言有三种乘。 应是秘密。 而道理唯有一乘无有三乘。 应是显示。 以非覆相说故也答若以了义为显示不了义为秘密者如后所判。 今以浅近为显示甚深为秘密如前所明。 此义后当广说也问何故授二乘说作佛耶答唯有一乘无有余乘。 唯有一佛性无有余性。 以皆有佛性故皆应作佛也晚见论释受记文问声闻人为实成佛故与授记。 不实成佛故与授记若实成佛者菩萨何故积劫修行。 若不实成佛将非如来虚妄授记答授声闻记者得决定心。 非成就法故。 如来依平等法说于一乘。 平等法者以如来法身与声闻法身无异。 故与授记。 非即具足功德故与授记。 菩萨具足功故与授记。 依此论明佛性名为法身。 故知二乘有佛性故与其授记也问若尔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应授记作佛答不然佛性有二种。 一正因二缘因。 一切众生虽有正因无有行解等善故无缘。 因无缘因故不得作佛。 今二乘人内有正因外闻法华经生信解等善。 即缘因缘正具足故得授记。 二者授二乘记。 即是说法华经法华经正明一因一果。 今明二乘人已改二执发菩提心。 今为授记令二乘人现世行因未来作佛。 以发心行行即是一因。 未来作佛即是一果。 又其人即是菩萨复是人一。 说此一教名为教一。 故授二乘记。 具说四一即是说法华经也。 三者畅佛本心故授二乘记。 何者明如来初成道时即欲开示悟入诸佛知见。 但初成道时根性未堪。 今如得记则畅佛本心。 同大经心喜之义。 四者授二乘记令诸菩萨不复退转。 所以然者有二乘道可有退路竟无此理。 何所退耶。 又二乘是不作佛人今当作佛。 菩萨本是成佛之人云何欲退耶。 五者授二乘记。 一切未发二乘心者皆不复发。 所以然者以证二乘尚自舍之。 我等未得云何欲求。 以有斯益故授声闻记也。 六者授二乘记故一切未改二乘执者。 因此而改伊是罗汉。 既得授记我亦无学宁不作佛。 遂改小心欣求大道。 故信解品因身子得记自序余解即其事也。 七者授二乘记欲证一乘之旨不虚无三之言是实。 所以尔者上来虽唱三权一实。 若二乘人不得记者此言空设。 今二乘之人受记作佛。 故知一乘是实三权不虚也。 八者授二乘记即是说净土法门。 谓化主净国土净教门净徒众净也。 所以具四净者以悟一乘改其三执故其心净。 其心净故国土净。 以此净悟悟一切众生。 即是教门及徒众净也。 以身子心净故佛说四净之教也。 九者以时众闻二乘得记于净土作佛故化往生。 以有此益故授二乘记也。 十者欲证二乘所解是实故授其记。 夫得记者必由实解故也。 以有如此十种义故所以授二乘记。 总释诸授记品竟复次欲说诸佛二种法故记是经也。 一说现在法二说过去法。 上来二周已说释迦一期出世始终方便利益众生竟。 今说释迦过去利益众生法门。 故说是经也问何因缘故有二种说耶答众生有三种。 一者上根二者中根三者下根。 上中二根直闻现在说法已得了悟。 今欲为下根众生令得受道故说过去始末法门也二者为释疑故来。 有人云应学二乘。 所以然者。 始行菩萨虽闻此经不得佛记。 二乘闻经便得受决。 若尔但学声闻不必须行菩萨道。 是故释云。 此等声闻于无量劫久行大。 行但中忘斯意故作二乘。 非作二乘即得授记。 即是总释三根人得悟一乘因缘也。 法华论云。 决定声闻不得记。 退菩提心声闻方得记。 与此义相应。 三者声闻唯有二种。 一本学小乘二退大为小。 譬喻品为本学小乘人。 今欲为退大之人故说是经问何以知然答譬喻品火宅之中本有三十子。 即三乘根性欲求出宅为说三乘。 故知为本乘人也。 化城所明本欲求佛中途懈退为说小乘。 故知二譬为二人也。 此就文讫。 而义实通也。 四者欲广叹如来智慧明久远。 今二乘人心生欣慕改迷悟入故说是经。 所以富楼那云复闻如来神通之力即其事也。 五者欲显法华是古佛法。 三世诸佛必皆说之。 故云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问以何因缘故一切诸佛皆说涅槃耶答一乘是佛因缘。 无有诸佛不说佛乘。 但说一乘自有二种。 一者直说一乘。 谓一因一果。 如华严之□流二者先说三乘后说一乘。 即法华也。 此二虽殊一乘无异。 是故一切诸佛皆说法花涅槃教起但为斥无常病故常乐。 若众生无有无常之病即不须明常乐。 是故佛或说涅槃或有不说也。 问云法华文未说佛性之因法身之果。 云何不须涅槃耶答不须说也。 所以然者昔有五乘故有五性。 今唯有一佛乘即唯有一佛性。 故利根之人即知有佛性也。 昔有五乘即五乘之果是无常。 今唯一佛即佛果是常。 故亦不须别说法身常也。 但为释迦出于恶世间。 一乘因果未悟故更广说涅槃耳。 六者说过去事示生死长远。 今二乘人深起厌心。 汝于过去本求佛道。 经尔时劫退住小乘。 一何可愍。 我已成佛汝应欣慕。 二乘闻之遂发心求佛也。 七者说宿世之事。 下根闻之因得领解。 说系珠之譬晓诸未悟。 八者三说既周。 广发权行之迹正令诸小行知菩萨难可思议。 改志求佛也。 以有如是八种义故说化城品也复次欲说如实功德智慧故说此经问云何名为如实福慧耶答如实福慧者从实理生。 以一乘是实故能生如实慧。 实慧者。 上三周说法生三乘信解授记作佛。 今欲说如实功德。 如实功德者谓受持读诵书写解说。 如说修行生如实福难可格量。 既信如实法得无过之福。 毁如实法则获莫大之罪今欲示众生如实罪福故说是经也。 二者诸佛说法有二种门。 一直说门二称叹门。 上三周说法名直说门。 今叹经力经用名称叹门。 三者复有二门。 一者一乘体门二者一乘功用门。 乘体门者上已说竟。 今欲说乘功用门故说是经。 乘用门者谓能生福慧也。 四者复有二门。 一生慧门二生信门。 上三周说已生慧门。 余未信者今预经功德令生信心谓生信门。 五者复有二门。 一自行门二化他门。 上来三周说法令三根人悟解故是自行门。 今传化未闻谓化他门也。 六者复有二门。 一受恩门二报恩门。 上来悟解是受恩门。 今得悟之人传示未悟。 助佛扬化谓报恩门。 七者复有二门。 一正说门二流通门。 上来是正说门。 今示弘经之。 方谓流通门释此法师品兼释诸品。 明功德事流通门也复次欲显如来身方便身真实。 故说此经问何等是身方便身真实耶答以法身为真实。 迹身为方便。 但本迹二身凡有四种。 一者生灭为迹身。 无生灭为本身。 如多宝虽灭不灭。 显释迦虽生不生。 不生不灭名为本身。 不生示生不灭示灭名为迹身也。 二者明本一而迹多。 如集十方诸分身佛。 欲明释迦为本诸佛为迹。 所以然者诸佛平指为迹。 各以己身为本。 当知释迦之与诸佛皆是迹耳。 非释迦非诸佛乃为统一之本。 故明本一而迹多也。 三者举释迦及分身者。 此就一佛明本迹义。 如一佛法身为本而垂一切迹。 四者以为多宝与释迦并坐者。 欲表十方诸佛同一法身。 皆同一法身故垂一切迹摄大乘论明二种平等。 一别平等。 如一佛法身为本垂一切迹。 二通平等。 谓十方诸佛同一法身由来。 或但执别先通或但执通先别皆非论意也。 晚见法华论明多宝以现者示平等。 故多宝如来已入涅槃复示现身。 此显自身他身佛性法身平等。 证四义中第四义及第一义也问若此品具明四种本迹义者寿量品复何所明耶答佛开本迹凡有二门。 一神通轮门二说*轮门。 神通轮开本迹者。 从见塔品至涌出品现十一种神通以开本迹。 一者涌出塔表佛犹存之义。 二者住空表隐显无有滞碍。 三者出声。 或谓直是塔而已未足以表犹存之义。 故须出声也。 四者虽复有声密恐无形非是佛声。 故开塔令身在其中矣五分座同坐者。 欲等生灭义往之等。 今明双树之灭是迹而非真。 今之等往明王宫之生权而非实也。 六者集佛明本一而迹多。 七者变土。 迹身既非实身迹土亦非实土。 释迦及化佛是迹身。 别有统一之本。 净秽二土皆是迹土非法身所栖。 法身别处中道第一义土。 八者接众在空表虚心乃见法身。 九者发调达之迹以表丈六为权。 调达非恶示恶。 类释迦不生现生。 十者显龙女成佛。 昔女身不能现身成佛。 今遂能成佛者。 昔明如来身非常住今始明佛身是常。 十一明下方菩萨地覆不现地裂方显。 昔教覆故未显法身。 今教始开故得明也。 此十一种皆是神通门。 以开本迹也。 二从弥勒之问释迦之答就说*轮以开本迹也问初段开三显一辨教之权实。 何故但就说*轮。 今就神通轮耶答教之权实但是说法。 轮身之本迹属神通轮是故后门就神通轮。 故下文云汝今谛听如来秘密神通之力。 又云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也。 又如大经开法身密广明神通。 开波若密广明说法。 今亦然矣。 又前现通即是密开本迹。 后说法身即是显开本迹。 要前密开后方得显开也。 又密开本迹生物之信。 显开本迹生物之解问辨本迹身何故具就二轮及显密耶答以果德甚深绝因位境界宜就二义也。 又前开三显一中亦有显密。 广说为显略说为密。 又前现塔虽表法身是常。 未辨为始证法身。 为久证法身。 故寿量广明近远之义。 明无量劫来久证法身。 又前开三显一中亦有总别。 初总明诸佛二智次别明二智。 今开近显远亦具总别二义。 见塔品总明诸佛本迹。 寿量别明释迦二身。 又前直明法身后品广释疑难。 又前但明法身未辨三世益物之用。 后品广明益物义也。 又诸佛随俗凡有二种。 一者身二者命。 前明法身常住后明寿同太虚。 又前明无生灭后辨无始终。 无始终者逸多不见其始。 补处岂测其终也。 此总序宝塔品及寿量品竟。 晚见论明三身具足岂非辨常之明据耶复次欲说菩萨要行故说是经问何故说菩萨行菩萨行有几种耶答菩萨有四种要行如前说也问何因缘故明菩萨行答上以三周开权显实破三乘执即是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竟应修菩萨行。 如华严善财童子。 于一一知识所皆云。 我已先发菩提之心。 而未知云何修菩萨行学菩萨道。 故次发心即是明修行也。 二者说菩萨行即是说法华经。 法华经正明一乘。 一乘即是菩萨行。 故就菩萨行明一乘。 故此经云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也。 三者上来自说及证说即竟。 欲示弘经模轨。 模轨即是四行。 故说菩萨行也。 四者为封言之徒闻上开权显实明一辨三。 便谓有三一有开有合。 是故今明菩萨行诸法实相。 无上中下非一非三非开非合。 三一开合皆是方便化物。 故说菩萨行。 五者有人欲求佛道畏惮生死。 多诸患难故退菩提心息诸断行。 今为此人故明菩萨有四行令身心安乐。 其人闻已坚固不退。 故说菩萨行。 六者欲发起如来寿命之。 果故说菩萨行。 下品明如来有不可思议之果。 所谓生灭自在无碍。 如此妙果必由妙因。 是故今明菩萨行。 即是妙因也。 安乐行品竟复次欲广说诸菩萨智慧功德宣通此法拥护众生故说是经。 如说药王妙音观音乃至普贤等功德智慧等问何因缘故说诸菩萨功德智慧耶答一乘有二种。 一者诸佛大人之所乘故名为大乘。 二者诸大菩萨之所乘故故名为大乘。 如十二门论所辨。 上说如来寿及佛知见等是诸佛大人能乘所乘。 今欲明诸大菩萨之所乘故故名大乘也。 二者说诸菩萨功德智慧不可思议。 令二乘人深生愧耻弃彼所宗。 则未发二乘心者不复发心故说菩萨行。 三者凡夫二乘已发菩提心者修菩萨行。 已修菩萨行者宜解行增进故说菩萨行。 四者净名经云。 或以诸佛而化佛事或以菩萨而作佛事。 佛事不同受悟多种上来明佛作佛事竟。 今欲明菩萨而作佛事故说诸菩萨行也。 五者欲叹此经功力故说诸菩萨行。 诸大菩萨有不可思议功德智慧者皆由法华之所成就。 若欲得如此功德者当行法华经也。 六者欲开秘密藏故说此经。 声闻法中说诸菩萨乃至一生补处菩萨犹是凡夫未断烦恼。 今明大乘法中诸菩萨得无生。 忍烦恼清净具六神通。 出一切声闻辟支佛上。 令种种方便分形六道。 利益众生故说菩萨行。 七者欲为利益未来一切众生。 令得受持妙法华经。 使无留。 难佛虽去世诸大菩萨常在世间利益一。 切欲求请护无愿不从故说菩萨行。 此总释药王等诸品也晚见论云。 欲明护众生诸难力者故说观音陀罗尼等品。 示现功德力故说妙庄严王品。 依过去功德彼童子有如是力故护法身。 故说普贤菩萨品。 此释与今略同。 如是等观诸品中意故说妙法华经也。 释论第百卷云。 法华经无量无边如大海水。 以文无量义亦无量。 故知说法华经因经亦复无量。 今但略说也问何故不次第论二十八品耶。 答释经文流通次第说之。 今但序其宗要耳问依何论作说耶答大智度论云。 观诸品中意故明说波若因缘。 今还依论意故作此释释论是解经之模轨。 欲释大乘经者必须影之也。 法华玄论卷第一法华玄论卷第二胡吉藏撰第三释名具存梵本应云萨达磨分陀利修多罗。 竺法护公翻为正法莲华。 罗什改正为妙余依旧经。 远公双用二说。 加以多名谓真法好法等也。 评曰什公改正为妙者必应有深。 致今当试论之。 正以对邪受称妙以形粗得名。 以九十六术为邪五乘之法为正。 斯则正名劣也。 五乘虽正犹未妙极。 唯有一乘最为无上。 则妙名为胜。 故改前翻用后译也。 颂曰是乘微妙清净第一胜二乘也。 于诸世间为无有上出人天乘也。 故对彼粗乘以佛乘为妙矣。 问妙有几种。 答略明二义一相待妙二绝待妙。 相待妙者待粗说妙。 绝待妙者非粗非妙不知何以字之。 故强名为妙。 问何故立斯二妙。 答至人善巧一往对粗说妙。 封执名者谓道乃非粗理应是妙。 是故次云待粗说妙未是好妙。 所以然者虽复绝粗犹未绝妙。 若非粗非妙粗妙两绝乃名为妙也。 绝待之目起自于斯。 观公经序云。 寄花宣微而道玄像表。 称之为妙而体绝精粗。 颂曰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二乘所以息虑补处所以绝望。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评曰观公冥同今意也。 难曰详此释者唯明果妙。 乘通因果者不应偏执。 答以理言之唯果妙耳。 因乘未极则非妙也。 但因学果行故随分说妙耳。 有人但以因乘为妙者未究妙源也次明二妙一开三显一以明妙。 二开近显远以辨妙。 此是一经之宗领。 故就此以明妙即释第二法字也。 就二中初总论十对次别详因果。 此义若成则名为妙。 如其不成便非妙也总论十对者问此言妙者。 佛果为是常故言妙。 为未是常故言妙答光宅云公。 言犹是无常。 所以然者教有五时。 唯第五涅槃是常住教。 四时皆无常。 法华是第四时教。 是故佛身犹是无常。 又此经自说无常如下文。 言复倍上数虽复称久终自有限。 故知无常又药草品云终归于空。 终归于空者既是无常终入无余也。 问既是无常为是了义为不了义。 答此经明一乘了义辨无常不了。 故亦了亦不了也。 评曰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开二种方便示二种真实。 二方便者谓乘方便身方便。 二真实者谓乘真实身真实。 若尔前开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实。 既是实说名为了义。 后开身方便身真实。 云何未是实说为不了义。 若同是方便真实。 以后为不了义则前亦应然。 又同是方便真实。 以前为了以后为不了。 亦应以后为了以前为不了也。 又同是方便真实。 以前为了以后为不了。 则前分是满教后分为半教。 前分为深后分为浅。 有颠倒过也。 今所明者依佛口说。 初段明乘之权实后段明身之权实。 乘之权实谓究竟乘。 身之权实名究竟身。 若言乘权实为究竟身权实不究竟。 是人但信初分经不信后分经。 故信不具足。 大经云于十二部中唯信六部不信六部。 斯言验矣第二明因果义旧云初开三显一以明因。 次开近显远以辨果。 依旧判者因亦满亦半。 果则唯半不满。 明会三归一故一乘究竟为因满。 但明缘因未辨正因。 故因不满。 明果虽有近远之异皆是无常故唯半不满也。 评曰此释二失。 一者云初段明因后章辨果。 是义不然。 昔明因三果三今辨因一果一。 何得开三显一但明因耶。 若今日明一唯是因者则昔明三乘事亦应然。 又明今一佛果乘究竟。 明昔三因三果皆不究竟。 正引物果一。 云何乃明因耶。 此义文中已说。 二者若言初段明因了后章辨果未了。 即因胜而果劣因深而果浅。 是义不然。 又因异声闻果同罗汉。 所以然者会三归一故因异声闻。 犹是无常故果同阿罗汉。 又以今一因感无常之果。 亦应以昔二因招常住之报。 不可以三乘因得常住果者。 亦不可以一乘因得无常。 果又因满果半则因非果因果非因果。 故非因果义也。 今所明者对破二失以明二得。 初段开三显一。 一者通因果。 故昔则有因三果三。 今则有因一果一也。 二者此经辨究竟之因圆满之。 果会三归一之因。 因名满因。 开近显远之果。 果名圜果。 故因名果因果名因果也。 又因具二因故因满。 一者正因谓佛性。 二者缘因即万善如前说也。 果具二果一迹身果二法身果也第三辨三德初段经明权实二智即是般若。 后段辨本迹名为法身。 此二无累称为解脱。 是故斯经三德斯备故名为常问大经可有三德此经云何亦明三德耶。 答此经明一佛乘因一佛乘果。 一佛乘因因具万行。 一佛乘果果具三德。 二乘之因因不具万行。 二乘之果果不备三德。 若果不备三德则果不异二乘。 因不具万行因不异二乘耳。 岂可然乎。 问何以知初段明般若后段辨法身。 答般若是口密法身是身密。 如四相品说。 前明智之权实故是般若。 后辨身之本迹故宜明法身。 解脱者斯二无累即解脱也第四对二缘初辨智之权实对声闻说。 今明身之本迹对菩萨说。 对声闻说。 身子为小中之极。 大小交接故反小以归大。 对菩萨说弥勒为因行之极。 与法身相邻故反因无常令证果常。 若法身犹是无常。 则因果同位。 因人复何所学耶。 又因亦无常果亦无常。 则因位之人能测果德。 慈氏复何所疑耶。 今所明者前对小人说大令小归大。 今对无常人说常令无常人证常。 又小劣而大胜故说。 大以引小令小慕。 大无常劣而常胜故。 说常以引无常。 令无常者以慕常。 故有二教二缘两段差别。 若法身无常者教无引缘之能。 缘无欣教之理也第五明双治初段明一乘。 异昔三乘。 故以三为病一为药以一斥三。 后章明今常。 异昔无常。 常为药无常为病以常斥无常。 故有今昔药病相治也。 若后段犹明无常者。 但有前治无后治也。 则前病得消后痾不遣也。 问明果亦异昔也。 昔明八十或七百僧祇。 今云复倍上数。 岂非异耶。 答虽言复倍终是无常。 但短长为异耳。 若终是无常终无后治也。 若言昔是短无常今是长无常。 终是无常者。 亦应昔日粗三今日妙三。 终有三也。 若三一相对昔三合不三。 亦应常无常相对昔无常今不无常也第六举二地对两生死。 前会三归一则免于二地。 人天乘入一乘故离凡夫地。 声闻缘觉入一乘故离二乘地。 离凡圣二地故发菩提心。 渐渐修行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等觉。 此则因义圆满也。 果若犹是无常则未免二。 死若未免二死则未度五百由旬。 若已度五百则已免无常。 又若果未免二死则果未圆。 若果未圆则十地因亦不满。 辨因之义亦不成也。 今所明者。 初段令一切众生离凡夫二乘之地发菩提心。 乃至修行菩萨行至乎等觉。 后章明果永除五住。 具倾二死故果义圆。 以因满果圆斯经究竟第七明二妙初段明一妙后段明常妙。 初段明一妙者以道无有二故名为一。 如华严云。 一切无畏人一道出生。 死但一道有二种。 一者无九十六种之异故言一。 二者无五乘之异故言一。 无此二种故言一道。 以不一故则便乖道。 名之为粗。 道无二故称之为妙。 故初段正示一切众生一道清净也。 第二段示一道是常者。 虽知一道清净但未知一道为常无常。 故次明一道是常。 以道是常所以为妙。 如来是证一道之人。 以道常故诸佛亦常。 以道妙故体道之人亦妙。 以道一故体道之人亦一。 故十方诸佛同一法身。 所以然者。 非道既是无常。 道亦无常者。 道与非道竟何异耶。 若如由来说者。 但有一妙无有常妙。 妙义不足故不名妙法华也。 又一道是常故一可称妙。 由来明一犹是无常。 故一亦非妙。 若尔非但无常妙。 亦无一妙。 既无二妙但有二粗。 今明唯一正道。 随义说之。 以至极无二故名为一。 体非生灭所以是常也第八明三引释迦一化始终凡有三引。 法华之前谓引邪归正。 佛未出世有二种邪法。 一者九十六术出家外道。 二者一切世俗在家众生。 此二种虽异并非佛法故名为邪。 如来出世引此二邪归五乘正法。 此二种人中有无闻非法者。 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有三乘根性者以三乘法而化度之。 故引此二邪归五乘之正。 二者引异归同。 法华之前虽免二邪仍执五异。 是故引于五异归乎一乘。 即初段意也。 第三引因归果。 五乘虽入一乘犹是因位。 故引因归果令证法。 身如声闻领解明十信之始。 弥勒疑除辨十地之终。 引此始终二因归如来究竟法身之果。 此三引无教不收无义不尽。 非止局释迦乃贯通诸佛。 已以三引究竟故名圆满之经。 即是了义常住。 又三引究竟。 是故下品明多人得道。 自法华之前但有初引未有二引。 故得道者少也。 若后段犹明无常。 但有二引无有三引。 又但有引声闻无有引菩萨。 以声闻不信一今令入一。 故引声闻。 菩萨与佛同是无常。 云何引菩萨耶。 又亦不得引声闻。 所以然者。 诸佛及弟子声闻缘觉众皆是无常身。 云何得引之。 又佛若无常令二乘人而起退心不复求佛。 又三乘犹是无常名为半字。 大经云为声闻说半字。 此经正教菩萨。 云何说半字耶。 问三引究竟何故复说涅槃。 答诸子有二种一不失心二者失心。 不失心子闻三引究竟皆得领悟。 余失心子闻三引不悟。 故方便唱灭为说涅槃方得受道也。 若尔涅槃最为钝根人说。 问涅槃为钝根人说者应浅耶。 答教非浅也。 但于缘悟故转势说之。 如犹是一药。 不失心者前服失心者后服。 犹是一正道。 利者前悟钝者后悟。 涅槃法华更无异也。 问涅槃为最钝根人说者何得经云为人中象王迦叶说耶。 答须识二缘。 一历教不悟缘。 从见佛初生乃至闻法华不悟者名历教不悟缘。 此是最钝根人。 至涅槃方悟也。 二者前已得悟今至涅槃更复进悟。 如迦叶等大利根人。 为此人故说涅槃也。 又有根缘不闻前教直闻涅槃。 即具足识如来究竟因果名大利根人。 问历闻前教得悟何故是钝。 直闻涅槃领解云何为利。 答历闻诸教从小至大从浅入深。 故为钝。 直闻究竟而悟名为利根也 第九辨三轮义 初段开三显一谓教权实名说*轮。 次章辨开近显远名神通轮。 说*轮谓始终一切教。 一切教虽多不出权实。 五乘即权教一乘即实教。 昔则开一为五今收五归一也。 神通轮谓始终一切身一切身虽多不出本迹身。 始生终灭前凡后圣名为迹身。 无始无终不生不灭名为本身。 昔则以本垂迹故隐本为显迹。 今则以迹显本废迹而明本也。 他心轮者通贯二教二身也。 问法华之前亦有三轮义不。 答亦有三轮。 但说*轮未开教之权实。 神通轮未开身之本迹。 今始俱开故与昔异也第十明二说一者直说二释疑成前说。 直说者初段明无九十六种之邪异。 亦无五乘之正异。 三世诸佛唯有一道也。 第二段成前说者。 道虽无二若犹是无常。 还同九十六种道。 亦还同五乘之道。 不名一道。 今明九十六道自是无常道。 今明一道是常道。 五乘之道谓无常道一乘之道方是常。 道故举常道成前一道也 次别明因妙义 旧云此经但明缘因成佛未明佛性正因。 故因亦未妙。 评曰前已略说。 此事不轻今当广说。 此经对粗言妙形三辨一。 昔有三乘则有三性。 今唯一乘则唯一性。 盖是数之然也。 若乘一而性三盖是数不然也。 今请难之。 若乘一而性三者性既有三。 则众生或有成佛或有不成。 所以然者有于三性无有一性。 是故或成或不成。 若尔者何得经云一豪之善皆成佛耶。 又若今无一乘性而成佛者。 昔应无三乘性而成三乘也。 又昔有三性有成三之理。 今无一性无成一理。 又无一乘性而成一者。 等无三性何不成三。 又至法华虽明一乘犹有三性者。 则乘一而性三。 若乘一而性三。 则昔乘三而性一。 不可乘三性一岂得乘一性三。 又乘一性三即事相违。 智人不信。 譬如唯成一味复云乳有五性。 乳有五性者岂唯成一味。 若成一味云何复说性五。 微识盐梅少异木石。 不说此言言尚不成。 义何犹立。 若言今教无有三乘性。 异昔有三性者。 亦应今教有一性。 异昔无一性。 盖亦是数然也。 若言今明无三性复明无一性者。 既无三性不成三乘。 若无一性何犹成一。 若言佛不说有一乘性复不明无性。 但覆相说一乘成佛者。 此无成佛因缘。 何由得成佛。 夫论成佛者必有其义。 众生有作佛理可成佛耳。 不明有理无理何由成。 耶譬如不论黄石有金无金而忽令人炉冶。 事所未闻。 问此经下云人天两足尊知法常无性。 既言无性岂得说一乘性耶。 答。 此明破性执耳。 又破外道及小乘人因中有性义。 若如大经佛性之性岂得言无耶又难曰。 既其无性亦无别佛种异三乘种。 今遂有别种异五乘种。 何故无别性异三性耶。 若言万行为种无有性者。 此之万行既无有性何必成佛。 又一行无佛万行亦无佛。 万行既成佛者一行亦无何不成耶。 龙树云泥中无瓶而出瓶者。 指端无车马饮食何不出耶。 又若言恐昔我执未除故不说佛性者。 何不畏今不得成佛而说有性。 不应观前则怯望后便勇。 以众事推之必知。 应明佛性又应说佛性。 所以然者。 佛性是佛乘本。 由有佛性故假缘显之。 而但明缘因不说本性。 则舍本攀条为不黠也。 又天亲释金刚般若已明佛性。 况法华而不说。 又成道五年说如来藏经明有佛性。 况法华未明。 若言此非次第教故不应引之。 可言金刚般若复是无方说耶。 若言天亲等不足信者。 五时是慧观所制。 四宗是光统著述。 何由则受。 逆圣顺凡良所未喻。 若言无文佛性之说故不用者。 涅槃华严无梨耶之文则涅槃华严应未明八识。 故不可即就一经令备一切教。 则唯有一部八方何施。 以有佛性故修行成佛。 是故为妙。 若无佛性则不成佛故非妙也 次别论寿量。 旧云从大品至法华皆无常。 汝以何义证法华常耶。 评曰今以三证。 一法华前经证。 婆数作金刚般若论云。 三相异体故离彼三相是如来。 此明生住灭三相与法身异体。 离彼三相是如来一法身。 则知金刚般若已明常义。 况法华在后而是无常。 若法华在后而是无常者。 则般若为胜法华劣也。 大品常啼品云。 诸佛色身有来去法身无来去。 则明法身是常。 况法华耶。 小品经分明辨法身不可迁灭与大品同意。 第三净名经云佛身无漏诸满已尽。 佛身无为不随诸数。 此二句具足解如来常身。 问此二云何具辨法身。 答佛身无漏者子结断也。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者果缚断也。 子果既断岂非常耶。 又佛身无漏故异凡夫身。 佛身无为异二乘无常身。 是故佛身常恒无有变。 易又佛身无漏五住皆倾。 佛身无为二死俱离。 此异菩萨身。 菩萨从初发意至金刚已还。 一念无明未断犹名诸漏无常。 苦报犹在不名无为。 佛已离之故是常也。 又佛身无漏不可为。 有佛身无为不可言无。 非有非无即是中道法身故名为。 常。 若是二边则名无常也。 又佛身无漏即是解脱。 佛身无为谓法身般若。 但点虽有三不出得离以具三德。 是故名常。 又佛身无漏名之为空。 佛身无为名为不空。 故大涅槃具空不空义。 即是常也。 净名尚辨法身是常况法华耶。 又净名云诸仁者此身无常当乐佛身。 既言此身无常当乐佛身。 佛身犹是无常与己身同何所乐哉。 问净名序说明常耳。 而未是经正宗也。 答此是愚人问也。 领是净名所说皆是净名经宗。 云何言非正宗耶 故肇师云。 始自净土终讫供养其文虽殊不思议一也。 又既非经宗即与宗相害云何说耶。 又净名有二处四会。 二处者一庵园处二方丈处。 四会者佛国品庵园初会。 方便品方丈初会。 问疾以去方丈重会。 菩萨行品以去庵园重会。 若尔方便品是室内说之云何言非经正宗耶。 又若净名经序与正说相违。 则余一切经悉应然也。 又子夏之序诗元凯之序传皆应乖正经也。 次引法华文证三说三领解以明之。 方便品明一种说。 一广辨教之权实二略明身之本迹。 如云唯有一乘法谓实教也。 方便说三乘谓权教也。 我始坐道场谓迹身也。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谓本身也。 身子还领二事。 初文领解教之权实。 次云如今者世尊从生及出家得道转*轮。 亦以方便说。 此领身本迹也。 既言从生出家是方便迹身者。 则不生不灭为实身也。 既以生灭为迹身。 迹身是无常无生灭为本身。 本身则常斯一说一领也。 次譬喻品明三车为权教一车为实。 教如来已离因果诸患具一切德。 谓法身也。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谓迹身也。 又云是时长者在门外立谓法身也。 惊入火宅谓迹身也。 迹身在三界八相成道故有生灭。 本身出三界外故是无生灭也。 信解品还领二事。 一使谓实教也二使谓权教也。 长者严饰谓本身也。 脱珍御服著弊垢衣垂迹身也。 问此明本迹诚如所言。 云何用此证常无常。 答今请问。 长者眷属围绕为是法身为是应身。 若是法身云何而有眷属围绕。 出内取与复云何言中止一城。 是释迦应身者脱珍御服著弊垢衣复喻何身耶。 今所明者长者严饰即舍那身。 出内取与谓舍那教。 若尔舍那形教蕴在法华之中。 法华教岂不说常耶。 复云何言是半字耶。 若法华是无常半字教者。 舍那佛教义亦应然。 问此中何处有法身常文。 答中止一城既是应身。 中止之前即是法身。 故以法身垂舍那之迹。 则法身是常也。 问释迦教中何处有三身文。 答像法决疑经云或见我身为舍那。 为百千释迦围绕。 或见我身满虚空即法身。 或见丈六即应身也。 问但应领解二身。 何故此经领解三身耶。 答此经领解一化始终故具领三身。 三身别自有科。 第三周亦具二事。 教权实易知。 如云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 此即明身之本迹也。 领解中略而不陈例上可解。 问若尔三周具明形教寿量。 何繁说耶。 答二周教广身略后周身广教略也。 又初周举二身为成二教。 后周举二教为成二身。 次就二涅槃证即是。 略释涅槃义就大小涅槃凡有三异。 一者本性寂灭非本性寂灭异。 二断三界内外惑异。 三者具众德不具众德异。 本性寂灭非本性寂灭异者。 方便品云我设是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是亦非真灭。 此明昔方便涅槃也。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此明今教真实涅槃。 问此二涅槃有何异耶。 答文中已明竟也。 但有人谓此为一乘文非涅槃也。 今明不然。 经文正对小涅槃明大涅槃。 小涅槃为方便大涅槃为真实。 故前句明非真实后句明真灭。 问此二涅槃云何开权实耶。 答如经自说小乘人灭烦恼故名小涅槃。 大乘中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名大涅槃也。 问灭烦恼何故名小。 本来寂灭云何名大。 答小乘不知烦恼及身本自不生今亦无灭。 故见有烦恼生今欲灭之。 是生灭观故名为小。 大乘人知烦恼本自不生今亦无灭。 以无生灭观故名大涅槃也。 问以何亦证小乘人不知本不生今不灭耶。 答即前文为明据义可知也。 又释论云。 大乘空门者。 谓一切法自性空自相空。 小乘空门者即折法明空。 摄大乘论云小乘人不知诸法性空。 故不得法无我真如也。 又净名经云。 佛为增上慢人说断三毒名为涅槃。 若无增上慢佛说三毒即是涅槃。 三毒即是涅槃者。 三毒本不生今不灭。 岂非即是涅槃耶。 又法华论释二乘与一乘有无义。 明无有二乘涅槃唯有如来大涅槃。 故知此经辨涅槃与小乘异。 若尔身岂同昔耶。 第二明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异者。 譬喻品小乘人但离虚妄名为解脱。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三界子果名为虚妄。 二乘脱之名得解脱。 一切解脱者三界内外一切子果并皆离之名一切解脱。 故大小涅槃短长义异也。 问小乘灭三界子缚名有余。 灭三界果缚名无余。 大乘复云何。 答。 灭三界内外一切子缚尽名有余。 灭三界内外一切果缚尽名无余。 问小乘先得有余后入无余。 大乘云何。 答即一时也。 障佛无明既断无常苦报即净。 故二涅槃一时也。 出摄大乘论也。 第三明大小涅槃异者小乘涅槃不具众德。 大乘涅槃具足众德。 如信解品云我等长夜修习空法。 得脱三界苦恼之患。 小乘涅槃无身无智故名为空。 唯有法无人故名为空。 大涅槃者具足身智及以人法。 故信解品云无漏无为诸法之王。 此文含一切义。 无漏故谓解脱德。 无为故具法身般若德。 无漏无为即是法也。 诸法之王即是人。 故知如来之身无漏无为即是涅槃人法具足。 信解品未具释此义也。 又譬喻品明如来涅槃异二乘涅槃。 义如云。 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不令有人独得灭度。 此明大小二灭异。 即是果果异也。 又云是诸众生脱三界者。 悉与诸佛禅定解脱娱乐之具。 此明佛众德异。 二乘德即果义异问大经何故先明果后辨果果。 法华文前明果果后辨果耶。 答摄大乘论明佛二果与法华同。 而两经异者。 法华为小乘人保灭为正。 欲以大灭代小灭。 如以大车代小车。 故先明大灭。 小乘人不以余德为贵后明余德也。 大经云欲叹涅槃故铭涅槃是果中之果居最后也。 又此二实无前后。 但约义分之耳。 问举二涅槃异欲何所明耶。 答欲例显二身异也。 大小二涅槃既异。 大小二法身亦异。 小乘五分法身是生灭无常身。 大乘法身谓无生灭常身也。 若此经明法身犹是无常者。 亦应此经明涅槃不异小乘也。 问此经明涅槃与昔不异。 何以知然。 此经明佛既是无常终入无余与小乘同也。 又初品云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 故知与小乘不异。 评曰此是大事宜请详定。 前引方便品及譬喻品。 佛口自说大小二涅槃为异。 何故违反佛语而言不异。 如此即是无信人也。 又难曰。 若大小二乘同一涅槃则因异而果同。 是事不然。 又大小乘本期在果。 在果既同何须因异。 今所明者二因异故二果亦异。 无复异因终归一因。 无复异果终归一。 果问此经云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 此是小乘灰断涅槃。 云何言是大乘涅槃耶。 答言薪尽火灭者感以为薪应以为火。 故感尽而应息耳。 问何以知然。 答寿量品云以方便力故说有灭不灭。 岂同二乘灰身灭智云如薪尽火灭耶。 又感尽应必灭。 盖是数之然也。 大经云诸佛法尔有为亦然。 问有人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此明一乘寂灭三乘之相。 汝今何故以配涅槃耶。 答此是人情义耳非佛义也。 佛经前偈明非真灭后偈辨真灭。 云何将配一乘义耶。 若以此文明一乘无三相者。 前文应云三乘非真灭。 不应言涅槃非真灭也。 问今正明三乘一乘云何乃解涅槃耶。 答正以涅槃异故分三乘一乘异耳。 良由一乘涅槃是真灭三乘涅槃非真灭。 故一乘是真乘三乘非真乘耳。 若不以涅槃异以简三一者。 复用何物简耶。 讲经者多迷此处希熟观文也。 复有人言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者。 初段开三显一。 未得说言宝所涅槃。 故且用大品实相涅槃故云本来寂灭耳。 评曰是亦不然。 若摄大乘及地论正明自性清净为大乘涅槃。 即是今文本来寂灭相也。 彼论既释究竟涅槃。 则知法华辨圆极真灭。 问众人何故皆暗而子独明乎。 答初释以五时局。 后解将二段判。 不细寻文故失其妙旨也。 次引关河旧说以证常无常义。 昔竺法护翻旧法华犹未见判其宗旨。 自罗什所译新本长安僧睿法师亲对翻之。 其法华序云。 以寿无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 分身无数万形不足以异其体。 然则寿量定其非数。 分身明其不实。 普贤显其无来。 多宝证其不灭评曰睿公亲承罗什制斯序者。 即明常其明证。 盖是法华宗本不得不依之矣。 次河西道朗对翻涅槃。 其人亦者法华统略明说法华经凡有五意。 第四意云。 为明法身真化不异存没理一如多宝品说。 而群生不解为显此义故说斯经。 又云多宝塔现明法身常存。 寿量品明与大虚齐量。 评曰道朗著涅槃疏世盛行之。 其所解法华理非谬说。 明常之旨还符睿公。 道场慧观云。 同往之三会便归一乘之始也。 灭影澄神乘之终也。 灭影谓息迹澄神则明本。 故迹无常而本常。 评曰还同睿公义也。 次注法华云。 非存亡之数曰寿。 出修夭之限称量。 明法身非形年所摄。 使大士修践极之照。 不以伽耶而成佛百年为期颐也。 评曰注释犹是明常而意极清玄也。 何者既云非存非亡。 即是不生不灭不修不夭非常无常。 与涅槃经明法身绝百非不异也。 次竺道生云。 夫色身佛者应现而有无有实形也。 形既不实岂有寿哉。 然则万形同致古今为一。 古亦今也今亦古也。 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若有时不有有处不在者。 于众生然耳。 佛不尔也。 是以极决长寿云伽耶是也。 伽耶是者非复伽耶。 伽耶既非彼长何独是乎。 长短斯亡长短斯存焉。 评曰道朗僧睿但明常义耳。 生公注经明非常非无常义也。 常无常皆是斥病对治悉檀耳。 第一义悉檀即是法身。 法身岂常无常等五句可取耶。 问药草喻品云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岂非终入无余舍无常身智耶。 评曰光宅此言不识文意也。 若云此经明涅槃空即是灭身智者。 涅槃云大涅槃空可得然耶。 又若身智终无常者与二乘竟复何异耶。 今明药草品分明有二究竟凡举两果。 一者初文云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此举智果究竟。 显二乘人智不究竟也。 二者云究竟涅槃常寂灭相。 终归于空。 此举断究竟。 显二乘人断不究竟既明两义。 是以前后开二文也。 以后明断究竟故。 所以涅槃空无诸相。 问何以知举果及果果耶。 答譬喻品合大车亦举二果皆以如来灭度。 灭度谓果果也。 诸佛定慧谓果也。 佛德虽多莫出斯二也。 又龙法师为法华之宗。 其人云。 大涅槃空无诸相。 又云空无烦恼。 与今意同也。 印法师云终归常住第一义空。 忠法师云终归第一义空智慧也。 又有人云佛果无累故空。 注经云空有同尽乃名为空。 评曰前法师皆云常住空无相。 或注经意迥越前判。 谓空有俱绝故名为空也。 问既言寿量岂是常耶。 答若尔称无量寿应是常也。 阿弥陀经云无量寿既非常者。 今明寿量岂无常耶。 今明有四句。 一者实有量叹美长远故言无量。 如阿弥陀经。 二者实无量欲明量齐大虚故言寿量。 即此经也。 金光明亦尔。 三者实无量而言无量。 如大经云唯佛睹佛其寿无量。 四者有量而言有量。 如言释迦寿八十也。 问若此经明常何用涅槃耶。 答前已说竟。 法华已明一乘胜鬘复何用明一耶。 大品明空解诸般若复何用明耶。 又若尔者第三时但有维摩明抑扬。 思益应无用耶。 问二经明常者有何异耶。 答此经直明二义。 一者教权实二者身真应。 略开斯二众便解了。 大经广明四德三点缘正二因。 故与此经语异意同也。 问汝虽种种门说佛是常。 此就道理明是常耳。 而此经文佛口自说无常。 不应违经明是常耶。 如经云复倍上数终有限极。 故终是无常也。 答此经明久已成佛。 斯久已证常。 证常之时尚非补处所知。 今言复倍上数者证常已后。 此岂可知。 穷学不知则唯佛睹佛其寿无量。 是故常也。 又复倍上数者欲叙佛无始终义也。 前明久已成佛而逸多不见其初。 明无始义。 今言复倍上数弥勒不见其后。 明无终义。 问曰何故明无始终。 答见宝塔品亦因事密表不生灭。 今假微尘譬明无始终。 以身无生灭异凡夫二乘之身。 寿无始终异凡夫二乘之寿。 以凡夫二乘之身为生灭所迁。 寿则有始成终尽一期所坏。 故如来身不生灭寿无始终也。 又肇法师涅槃论正明此二义。 六趣无以摄其生。 力负无以化其体。 谓无生灭也。 随之不得其踪。 迎之罔眺其首明无始终。 肇公不见涅槃华严。 还采法华般若以作斯论。 故与经意符也。 问此但经明成佛久耳。 云何是无始终耶。 答今请详经意。 若但明成佛久者于缘竟有何益耶。 所以然者。 始成之与久成皆是无常。 今开久成竟有何利。 今深取佛意者。 昔明始于伽耶终乎双树。 故是无常之寿。 补处不见其初穷学不知其后。 唯佛睹佛其寿无量。 考斯文旨岂不允哉。 三省愈彰再思已决也。 故法华论云。 复倍上数者示现如来常命。 方便显多数过上数不可知故也。 余见此文悲喜交至也。 又问若以近成为方便以久成为实说者。 法华明久成此实说。 华严辨始成正觉便是方便。 未可然矣。 又大经云我闻半偈超弥勒九劫先得成佛。 今请问之。 超九劫者为是实说为是权教。 若是实说者则法华为方便,又若超九劫为实说者诸小乘经论明超九劫。 若尔三藏为实教法华是权经。 若言法华明久为实。 大经明超九劫为权者则法华为实涅槃为权。 又法华已开近云何涅槃更覆远耶。 若近远两经回互者。 三一之教义亦应然。 又问若法华开近显远。 明久已成佛为本近成为迹者。 何故常不轻品更覆远明近隐本辨迹耶。 不应一经之内前后相违。 若一经之中本迹或覆或开。 则三一或会或不会也。 又若此经为明久已成佛实说者。 则初开三显一诸佛共同。 开近显远则释迦独有也。 若言此义为例者。 下分别功德品诸菩萨皆发愿。 愿我于未来说寿亦如是。 岂得言释迦独有开近显远而余佛无耶。 以此众事详之。 但知是寄无始终以显法身常义。 有始终者皆是应迹。 以此义通上诸经无一豪滞也。 此义难明。 本迹义及寿量品文更广论之。 又设以复倍上数之言证无常者。 经有二文前文明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 后明复倍之言。 若以后说为无常者。 何故不以前证为常问何故前后相违耶。 答后文举因说果。 明行菩萨道时所得寿命于今未尽。 况得佛寿命而可尽耶。 如在太子之位资财犹尚未竭。 况登天子之位俸禄可尽耶。 问云何因中寿命不可尽耶。 答从十信至十地位。 行既深则寿亦无量。 况法身之龄而可竭尽耶。 又必是无常而说是常者。 此依道理则应获福无边。 以佛说教本为显理故也。 若是常住而言无常得无量罪。 如释论云实无十方佛敬言有者则得福也。 实有十方佛而言无者则获大罪也。 今明是经究竟法身。 百非不非百是不是与大经及华严不异。 尚不可言常岂可言是无常耶。 故名果妙。 以此因果妙故名为妙法。 次释莲华义。 有人言外国名分陀利此间翻为莲华莲华有四色简三取一。 谓白莲华名分陀利。 白者诸色中本亦是喻白净平等慧。 问何故佛眼喻青莲华。 答青者喻佛眼色取相似为喻。 白者诸色之本明一乘是三乘之本。 故取白不取三。 评曰不然莲华者盖是通名。 分陀利此为别称。 何以知然。 睿师序云诸华之中莲华最胜。 而华未敷名屈摩罗。 敷而将落名迦摩罗。 处中盛时名分陀利。 远法师云分陀利伽是莲华开发时名。 然此华体以时迁名随形变。 初出未开名屈摩蓝。 衰落之时名为摩赖。 当开发盛美色香具足时名分陀利伽。 大经十六卷解十号云。 人中莲华分陀利华。 二名并出。 应有通别之异。 又列四华最后云分陀利华河西道朗云鲜白色。 又余处翻为赤色最香莲华。 今明莲华是众华中之胜分陀利。 又是莲华中之美所以云分陀利华也。 又大经偈问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 下菩萨品具举四华答。 故知莲华是通名分陀利为别称也。 今以通名为翻故云莲华也。 若未开但因而无果。 若已落但果而无因。 今取正开因果分明。 华譬因实喻果华譬教实喻理。 问何故梵本举其别称谓分陀利。 此间存其通名称为莲华。 答分陀利必是莲华。 今取分陀利之莲华非异莲华也。 又外国此华有三时异名。 此间无有三时异翻。 故存其通称故含得别也。 问以何义故取莲华喻此经耶。 答略明十六种义。 一明此华众华中最第一。 释论云陆生中须漫那华为第一。 水生中青莲华为第一。 以喻此经众经中最为第一。 故下云诸佛已说今说当说。 而此法华最为深妙。 问曰已说即是法华之前谓般若等。 当说即是法华之后谓涅槃等。 何因缘故言法华最为难信解也。 答诸大乘经显道乃当无异。 但法华已前大小分流法华已后会三又竟。 但此经是反三之始归一之初。 故最为难解称为第一也。 二明此华由种而生喻一乘从缘而起。 故下偈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三明此华开合有时。 开则为昼合则为夜。 以喻一乘隐显有时。 大缘未熟故隐缘熟故显。 四明此华能为瑞相。 喻见法华必知众生皆得成佛。 五明此华有三时之异终不离一华。 以喻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虽说三乘终归一乘。 六明此华从微至著。 以喻此经明众生一礼之福一念之功渐渐成佛。 七明大梵王众生之祖从此华生。 喻十方三世诸佛根本法身由此经有也。 八明此华为人天之所爱敬。 喻此经众圣之所尊重。 九明此华虽生淤泥泥不能染污以喻一乘虽在三乘污泥污泥不能染污。 十明此华生必在淤泥。 喻一乘之人必起自生死。 十一明此华开而现实。 喻此经言巧而理显也。 十二明此华不生而已生则华实俱含。 喻此经不说而已说则因果双辨。 问曰若华实俱含将非因中有果因果并耶。 答莲华未是果故非一时。 离莲华无果亦非前后也。 十三者明此华必生于果。 余华不尔或生不生。 喻一乘之因必当作佛三乘之因或作或不作。 十四者明此华为诸佛之所践玩众圣之所托生。 喻此经诸佛护念教菩萨法也。 十五明未敷之时而莲实不现。 喻佛初出世说法明有三乘一乘莲实未现。 华开实方现开方便门一乘真实方现。 故此华有开未开。 喻三乘之权一乘之实也。 十六者佛初成正觉。 故莲华藏世界说一乘法门。 今为二乘人说于一乘。 令二乘人同入法界共在莲华藏土。 故借莲华以表此义。 问莲华但是譬名亦得是法说也。 答大集经偈云。 慈悲为茎智慧为叶三昧为须解脱为敷。 菩萨蜂王采甘露味。 是故敬礼妙法莲华。 若观此意具以众德为莲华也。 问莲华有几种。 答释论云有三种。 一人中莲华十余叶也。 二天中莲华百叶。 三菩萨净土中华有千叶或无量叶。 取其最胜为喻。 即举菩萨华也。 借近以况远者取即目华也。 晚见法华论明此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 显示甚深功德。 应知一名无量义经者成就字义故。 以此法门说彼甚深妙境界法故。 甚深妙境界者诸佛如来最胜境界法故。 二名最胜修多罗者三藏中最胜妙藏成就故。 三名大方广者无量大乘门随众生根住持成就故。 四名教菩萨法者为教化根熟菩萨随器法成就故。 五者名佛所护念者依佛如来有此法故。 六名一切诸佛秘密法者此法甚深如来知故。 七名一切佛藏者如来功德三昧之藏在此经故。 八名一切诸佛密处者根未熟众生非法器不与故。 九名能生一切诸佛者闻此法门能成佛菩提故。 十名一切诸佛道场者。 闻此法门能成阿耨三菩提。 非余修多罗故。 十一名一切诸佛所转*轮者。 此法门能破一切诸障故。 十二名一切说佛坚固舍利。 谓如来真如法身于此修多罗不坏故。 十三名一切诸佛大巧方便经者。 依此法门成大菩提已。 为众生说天人声闻辟支佛等法故。 十四名说一乘经者。 此法门显示如来阿耨三菩提究竟之体。 二乘非究竟故。 十五名第一义住者。 此法门即是如来法身究竟住处故。 十六名妙法莲华经者。 有二种义何等为二。 一者出水义不可尽出离小乘泥浊水故。 复有义莲华出泥水喻诸声闻入如来大众中。 坐如诸菩萨坐莲华上。 闻说无上智慧清净境界证如来密藏故。 二华开者众生于大乘中心怯弱不能生信故。 开示如来净妙法身令生信心故。 十七名法门者摄成就故。 摄成就者。 摄取无量名句字身频婆罗阿閦婆等偈故也。 第四辨经宗旨。 问此经以何为宗耶。 答说者甚众。 略陈所见有十三家 第一远师云此经以一乘为宗。 一乘之法所谓妙法。 如譬喻品云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 评曰未见远师序本。 相传云尔然。 寻经始终虽明一乘而一乘具有因果。 何得但用于因不取于果。 此则得在于因失在于果。 又且果门已备可得称妙。 因行未圆何得称妙。 以果妙故可得为宗。 因既不妙岂得为宗也。 第二龙师云此经但以果为宗。 彼云妙法者如来灵智体也。 陶练滓累众粗斯尽故云妙也。 动静轨物故云法也。 法既真妙难以言辨。 故借莲华为譬。 所以果智为宗也。 评曰光宅受经于印印禀承于龙。 龙为法华之匠。 然此释以文义两推实符会经。 致何以知之。 开宗之始广说之初皆叹佛慧。 故云为说佛慧故诸佛出于世。 又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故知一经始终皆明佛慧也。 以理推者三乘智慧犹未圆满。 唯佛智慧乃称究竟。 既欲引三趣一宜令皆学佛慧。 则以佛慧为宗也。 然此慧照无不圆。 累无不尽。 称之为妙。 体可轨模名之为法。 唯此一慧为实余二非真称为一也。 虚通自在纵任无碍目之为乘。 详此释意应无间然矣。 但既有妙果必有妙因。 考经始终因果斯备。 若偏以果为宗即得在于果失在于因。 义亦未允也。 第三宋道场慧观法师序云。 此经以妙一为名真慧为体。 妙一为名者。 三乘异流是即非真。 终期会归其乘唯一。 其乘唯一谓之妙法。 颂曰是乘微妙清净第一。 于诸世间为无有上。 真慧为体者。 释迦玄音始唱赞佛慧甚深。 多宝叹善则称平等大慧。 颂曰为说佛慧故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其序又云。 会三归一乘之始也。 此明三乘同入一乘始得信解。 故名为始也。 觉慧成满乘之盛也。 此明佛果成满谓乘之盛。 灭影澄神乘之终也。 此明息迹归本。 明法身常恒。 谓乘终也。 慧观作序竟以示罗什。 什叹曰。 善男子自不深入经藏。 岂能作如是说。 评曰寻观此释名体具足因果圆满。 始终两举本迹双明。 文旨允契如什所叹也。 第四中兴寺印师云。 此经亦以一乘实慧为体。 下开宗中叹云。 佛智甚深即是实慧。 又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即是一乘妙境。 故境智为经宗。 所以然者非实境无以生实慧。 非实慧无以照实境也。 所以铭一乘。 为实相境者体无三伪故称实相也。 评曰印受经于龙龙明佛慧为宗。 而印加之以境。 故以境智为宗。 然经非无境智。 但又阙因果方之于观亦未尽美矣。 第五光宅法师受学印公之经而不用印公之释。 云此经以一乘因果为宗故经有两段。 初开三显一以明因。 后开近显远以辨果也。 评曰光宅所明盛传于世末学推之。 又既有因果之文应符经旨。 今以文义推寻意犹未允。 何者后明开近显远可得是果。 前辨开三显一非专明因。 所以然者。 昔日明三则有因三果三。 今日辨一则有因一果一。 开昔因三果三皆是方便。 显今因一果一并为真实。 何得开三显一以辨因耶。 又因果乃圆本迹未足如前评也。 第六师云。 此经既开权显实。 则宜以二智为宗。 开三即是明权显一所谓辨实。 以下开近显远义亦例然。 开近谓权显远为实。 未详作者。 评曰权实二慧总贯一经。 诚如所说。 考斯权实唯是果智。 终以果为宗。 同前评矣。 又若以权实为宗则应具以三一为体。 今不可以三一为体。 何得以权实为宗。 又初段开权显实宜名权实二智。 后章开近显远宜称本迹二身。 若皆用权实则身智相浑也。 第七师云既名妙法即以妙法莲华为宗。 妙法者即是佛所得根本真实法性也。 此法性不受惑染。 不与惑同名之为净。 以是净故称为妙也。 故用此为题即以为宗。 莲华者如前引大集经。 取众德为华不用世间莲华也。 评曰寻此师学集出此。 方谓第八识自性清净亦名性净涅槃以为妙法。 既云是佛所得还是果义同前评也。 又摄大乘论阿僧伽菩萨所造及十八空论婆薮所造皆云八识是妄识。 谓是生死之根。 先代地论师用为佛性。 谓是真极。 昔般若未度远师已悟真空。 涅槃不尽生公照知佛性。 诸地论师有惭先见之明矣。 又此经所兴不正明八识。 八识之义别付余解说耳。 第八师云此经以常住为宗。 所以然者。 大论佛教所宗在常。 是故此经以常为。 宗但教门未极止。 是覆相明常耳。 第九师云此经以显了明常故以常住为宗。 如下文云。 常住不灭但与涅槃明常广略为异耳。 评曰此二师虽有覆显为异而明常义同。 然非无有常住之文。 但常义是开近显远之意。 非一经始末之说也。 又释论云。 法华经是秘密法。 明罗汉授记作佛。 非正明常义也。 覆相之与显了至寿量品自具详之。 第十师云以万善为体。 但使是善善必无朽皆当作佛也。 评曰万善为体犹是因义为宗。 得在于初章失在于后段。 复同前评也。 第十一师云万善为体。 此大通漫。 此经既明一乘但取乘之饰具。 宜用一乘为体。 乘饰具者如下云。 其车高广乃至驾以白牛。 但取无漏大乘简除有漏之法也。 评曰寻此释用一乘为体与初师不同。 初师总明一乘。 今但取无漏明义。 既局非所用也。 第十二长安僧睿法师法华序云。 寻经幽旨恢廓宏邃所该甚远。 岂但说实归本毕殊途而已哉。 乃大明觉理囊括古今。 寿量定其非数分身明其不实。 普贤显其无来多宝明其不灭。 此乃丧功于本无忘期于二地也。 评曰睿公亲承罗什。 是传译之宗。 制斯一序。 故自冠绝众师。 与光宅一门数条硕异。 初开三显一以明因。 睿公总云说实归本。 说实归本者一乘一因名为真实。 非但初段正明于因。 此一义不同也。 光宅云次章明果犹是数量。 睿公云寿量定其非数。 非数者常恒不变无有限数。 二不同也。 光宅云此经未明常唯一法身而垂万迹。 睿公云分身明其不实。 不实者释迦之与分身皆是应迹。 非是实身则显法身为实。 三不同也。 普贤无来多宝不灭。 乃至丧功于本无忘期于二地。 此皆辨忘名绝相无住无得不因不果非始非终不一不二乃至非常非无常。 显诸法实相不可言宣。 四不同也。 与光宅四异将慧观。 三同既其共禀什公。 一车无二辙矣十三刘蚪集注采安林壹远什肇融恒八师之说。 其序大意云。 教凝于三一之表果玄于丈六之外。 无名无相者此经之旨归。 自非道越三空智通十地者孰能辨。 名于无名厝说于无说者哉。 评曰寻注意与睿观等大同同辨无依无得忘言忘相之说也。 问已闻异说未见今宗。 为异众师为同诸匠耶。 答若以悟而言禀斯异说各蒙益者。 则众师释无可为非。 若闻而不悟则众师无可为是。 一师之意唯贵在于悟耳。 宜以悟为经宗无论同异也。 问符经须录背文宜弃。 何故朱紫共贯之清浊尚混流。 唯悟为宗未详可领。 答假设符经闻而不悟于缘非药则应弃之。 如其释背佛经。 闻而受道则成甘露理应须录。 故甘毒无定唯悟为宗。 晚见摄大乘论与一师大致符会。 菩萨于一切法无有定教无有定身。 唯利益为定也。 问若于缘取悟无不契道。 论中何故显正破邪。 答为缘不悟是故破邪。 如其契道无非正说也。 问唯悟之言乃应会道。 未知此说出在何文耶。 答斯乃众圣之本怀经论之宗领。 非但会理亦有诚文。 故大经云。 一切诸法无有定相。 若有定相是生死相是魔王相非佛法相。 以无定相是故如来非道说道道说非道。 常说非常非常说常。 法若有定是应说是非应说非。 而是非反论真伪互说者。 故知法无定相唯悟是从。 又诤论中云。 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 虽领正言乃成邪说。 又中论云。 一切实一切非实。 亦实亦不实。 非实非非实。 了者于四句皆是佛法。 不了者四句皆是魔法。 又释论云。 不得般若方便力故学阿毗昙门堕有见中。 学空门堕无见中。 学昆勒门堕空有见中。 学非有非无堕愚痴论。 得般若方便学此四句不堕四见。 又文殊问经云。 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 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斯二十部。 皆是如来赴缘方便。 闻皆得道故无非大乘。 又大集经云。 虽有五部皆不妨如来法界及大般涅槃。 又求那三藏师偈云。 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 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也。 以此而推用悟为宗斯判宜允。 此非但欲通一教乃总贯众经也。 问若唯悟为宗子前何故评其得失耶。 答若领先通无俟今问。 如其未晓更为折之。 大判前言凡有三辙。 一者于缘并悟则众释无非。 二者闻悉失迷则异说无是。 三者自有于此即悟于彼生迷。 则此说成正彼言为邪。 故法无定相。 显在于兹唯悟是宗事彰今说也。 问若约缘悟为正缘迷是邪此言通漫。 自有是佛口说非佛口说。 然佛说中有了义经不了义经。 若尔者则应有正说邪 发布时间:2022-12-26 11:03:35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9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