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法莲华经要解 内容:  妙法莲华经要解(释普门品)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五圆行流通二 初略叙科仪﹞单发为声,杂比为音,于世间众苦杂声,齐观并救,号观世音。 妙圆之行,自一心出、应无不遍,号曰普门,此继前品说者。 妙音现形说法,救济众难,与观音无异,但略而未普,妙而未圆。 观音不离是行,而能观其音声,随响而答,大千圆应,无去来相、所谓自在之业,普门示现,则进于妙音,其实二圣一道,相为始终耳。 故后颂观音之德,而兼云妙音,是知二圣一道也。 即妙音之行,而演为普门,是知相为始终也。 夫欲体前之法,须兼二行,从妙而普,有始有终,然后圆备。 故继妙音,说普门品、为圆行流通。 文殊于华严会终,现法化已,南历人间,说普照法界修多罗门,所以圆彰前法体用。 善财历百城已,到普门国,成就阿僧祇法门。 遂能于诸有中普现其身,斯皆以行成德,使圆而普也。 观彼设法次序,名义,与此宛同。 ﹝二依科正解十 初无尽发问﹞【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遍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 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将显普门,而因无尽意发起者,表普门圆行,应现无尽也。 若愚赞云: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 观音之行,亦若是矣。 ﹝二佛答名缘二 初答总相﹞从此至受持名字,名十四无畏功德。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此于众苦杂声齐观并救也。 于音言观者,以观智应物之谓观,即真观、净观,智慧、慈悲是也。 观观之体,闻闻之性,本无苦乐。 众生不能返闻,循声流转,故受诸苦恼。 观音不随声尘妄起知见,故一切解脱,而令苦众生持其名、蒙其观者,亦得解脱,实真净慈悲观力加被故也。 昔琳法师称名七日,而免难于唐;孙敬德诵经千遍,而全生于魏,即脱诸苦恼之验也。 ﹝二答别相三 初脱外业五 初脱三灾﹞【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楞严明十四无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苦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夫不自观音以观观者,即离尘复性之真观也;离尘复性,则诸妄自脱,故能令苦众生蒙我真观,即得解脱。 二者知见旋复,则火不能烧。 三者观听旋复,则水不能溺。 盖见觉属火,闻听属水,知见旋则离火尘,闻听旋则离水尘。 幻尘既离,真性斯复,所以无能烧溺也。 能旋见听,则烦恼之火、贪爱之水,皆无能烧溺矣。 四者,灭妄断杀,则鬼不能害,皆由离尘复性之观力加被也。 昔于相国问黑风漂堕之义于紫玉,玉呼名讽之,公悖然变色,玉曰:便是黑风漂堕。 则凡不能离尘,循声流转,一念漂堕,皆如是也。 ﹝二脱刑戮﹞【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此由菩萨以六根消复同于声听之力加之,以同声听,无复形碍,故使刀兵犹割水、吹光,性无损动。 ﹝三脱鬼害﹞【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此假闻熏精明之力,烁诸痴暗,故鬼不能视。 断灭妄想,心无杀害,故害不能加。 ﹝四脱囚系﹞【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此由音性圆消,离诸尘妄之力加之,尘妄既离,则身相不有,故枷锁自脱。 ﹝五脱怨贼﹞【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 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此由灭音圆闻,遍生慈力加之,盖因闻两立,则物我成敌,灭音圆闻,则内外无待,故能遍慈而却敌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结外业也。 ﹝二脱内业三 初淫﹞【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此由熏闻离尘,色所不劫之力加之,盖众生以欲习合尘,故为色劫,一蒙妙力,则欲爱干枯根境而不偶,虽有妖色,不能劫动,故便得离欲。 ﹝二恚﹞【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此由根境圆融,无能所对之力加之,盖嗔由违情而起,对境而生,圆融则无违无对,则不嗔矣。 ﹝三痴﹞【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此由消尘旋明,朗彻无碍之力加之。 以痴由妄尘所蔽,无明所覆;消尘则无蔽,朗彻则无覆,故能旋复真明,永离痴暗也。 内业有十、而坏灭法身唯淫怒痴为甚,故举三以兼余。 上皆依楞严渐说,自顿言之:三毒水泡,元无自性,知观观者,岂不便离。 【无尽意! 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结内业也。 ﹝三示福应﹞【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 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融形涉世,遍事诸佛,为法王子之力加之,即生男;圆通合界,承顺如来,受领法门之力加之,即生女。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无尽意! 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 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此第十四无畏功德也。 楞严云,此大千界现住世间,有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修法垂范,方便利生,持名供养,得无量福。 而持观音名,其福齐等,盖由观音得真圆通,一多平等,彼我无二故也。 【无尽意! 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总结十四无畏之福。 ﹝三问现形说法﹞【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 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四佛答所现二 初且略叙﹞即三十二应也。 观音于楞严会上,自说我昔供养观音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始自佛身,终至人、非人等为三十二,皆以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二正科释二 初现四圣﹞【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 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但举三圣者,妙音品开菩萨位,此则合在佛位。 应读为膺,当其根而应之也。 ﹝二现六凡众三 初现天﹞【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梵王为初禅天主,帝释为忉利天主,自在天居欲界顶,大自在天居色界顶,天大将军统领鬼神,四天王统领世界,毗沙门居北方为最尊。 初二从显举,以梵、释常随佛故。 次四从总举,谓欲界之总,色界之总,鬼神之总,世界之总也。 ﹝二现人三 初现王臣士庶﹞【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妙音品先言轮王,次言小王,乃总别兼举。 此从总举,合依正法华言轮王,轮王统四天下,小王治一邦国,长者族姓推尊,居士清节养素,宰官判断邦邑,婆罗门术数摄卫。 ﹝二现入道四众﹞【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前二出家持大戒,后二在家持五戒。 ﹝三现主妇童真﹞【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三现神﹞【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手执金刚护佛法者。 六凡、止举天、人、神三类者,举得度者而已。 若地狱、鬼、畜方沈幽昏,未应得度,则渐灭其苦,于颂见之。 ﹝三结所现﹞【无尽意! 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五劝兴供养﹞【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六无尽兴供﹞【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 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 即解颈众宝珠缨珞价直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 受此法施珍宝缨珞。】妙音供养释迦,特奉缨珞。 无尽供养观音,亦奉缨珞。 皆表法宝庄严,故曰法施。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 愍我等故,受此缨珞!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缨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普门性中,本无施受,但为物故施、愍物故受也。 分奉二尊者,示为四众庄严福聚也。 ﹝七总结前文﹞【无尽意! 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结答云何游此之问。 ﹝八以偈重颂二 初无尽重问﹞【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 名为观世音。】﹝二释尊偈答二 初总叙﹞【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二别答八 初颂脱外业五 初颂三灾﹞【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于水言漂,浪则兼风灾,自此至电雹消散,皆颂外业。 在长行为十四无畏,而颂文事相不同,又加傍颂者,十四无畏特举大略,实具一切功德故也。 次傍颂险难。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言峻利之极,尚不能损,况其小难。 ﹝二颂怨贼﹞【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三颂刑戮﹞【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四颂囚系﹞【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次傍颂诅毒。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具正念者,横逆莫加;出尔反尔,自贻伊戚。 ﹝五颂鬼害﹞【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次傍颂蛇兽。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信谓兕无所投角,兵无所投刃也。 次傍颂灾变。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雷电调适为常,鼓掣为变。 阴包阳则为凝雹;阴过阳则为大雨。 是皆灾变,故欲其消散也。 ﹝二颂脱内业﹞【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众生由无妙智力,故为欲、恚、痴之所困逼。 ﹝三颂现形说法﹞【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智方便即所谓有慧方便也。 虽三恶趣方沈幽昏,未应得度,亦与渐灭其苦。 ﹝四结显观智﹞【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其所以观音脱苦,能施无畏,现形度生,皆五观之力,故此结显也。 真以息妄,净以治染。 智以破惑、悲以拔苦、慈以与乐,以是五观加被群迷、故妄、染、惑、苦、应念息灭,所以常愿仰而依之。 然性本圆澄,因迷起妄,惑染既生,故观智繁设,苟无妄染,则真净不立矣。 盖以真息妄等事,皆圣人不得已也。 故楞严曰,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五重叹观智﹞【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无垢慧日,叹观智之体;伏灾普照,叹观智之用。 伏灾言脱苦,普照言现形。 ﹝六总叹说法﹞【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戒教戒也。 法身无体,以悲为体,故教戒所行,如雷作动。 圣人无意,以慈为意,故利泽之兴,如云润覆。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此亦傍颂施无畏德。 ﹝七颂名劝念﹞【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音之行,不异妙音,由能从妙而普,故兼二号。 以说法不滞为妙音,寻声救苦为观音,音性无著为梵音,应不失时为潮音,此所以胜世间音也。 具是众德,故须常念,不间不疑,则观行智力无不相应矣。 ﹝八颂德劝皈﹞【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观听反入,离诸尘妄,是谓净圣。 乘彼正念,假之福力,是谓依怙。 具一切德,则随所求而应之,不止十四无畏也。 慈视众生,则择可度而度之,不止三十二应也。 其福聚如海,利泽不穷,故应皈命。 ﹝九持地赞显﹞【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 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持地菩萨昔遇毗舍浮佛,教之平持心地,则一切皆平,是能以妙法内平自心,使外患自平不能为害者也。 故闻此品深赞其功,意显自在之业、普门之行,实为心地法门。 闻持之人,苟能以是平持心地,则外患自平不能为害。 可以于诸怖畏,能施无畏,由是自在之业,普门之行,遂为己有。 故曰,若有闻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观音之号,或曰观世音,或曰观自在;其行或曰普门,或曰圆通者。 依悲观、慈观应物之德言之,故号观世音;依真观、净观照心之功言之,故号观自在。 自一心而出,应无不遍。 则谓之普门;自万物而反,照无不融,则谓之圆通,其实一而已。 故或以自在为号,或以自在名业,以自在为号,言心得自在,如心经称观自在菩萨是也。 以自在名业,言行得自在,如楞严无作妙力是也。 然诸法行无非示使平持心地,故此终以持地赞显。 ﹝十闻品成行﹞【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等等者,无等即物无与等,等者俱物为等;既物无与等,而能与物为等,此如来最上德也。 观音体此以成普门行,随类应化与物为等,故闻其风者皆能发如是心,此所谓以圆行成最上之德。 发布时间:2022-12-26 10:46:09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9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