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内容: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红螺比丘  达默  造钞资福沙门  达林  参订弥陀要解便蒙钞序切以。 诸佛心要者。 乃净土妙门不可思议之境也。 亦复法藏秘髓菩萨之司南。 诚然众生迷背本有故缚安乐处所。 是也。 故我释迦大悲慈尊。 傍观不忍。 运用四心。 肝肠吐露。 将此亲证无上正觉之法。 直指当人。 似尼赐与穷子。 类伽陀施于重病。 横截生死。 急救群迷。 亘古以来。 获益殊深。 往生极乐者甚众。 譬如大千尘点。 难矧化往之数。 虽然海藏浩瀚。 汪洋无际四十九秋。 别无特示。 可见弥陀一经。 是九界暗中之灯炬。 彼岸之大津梁也。 自以法流东震。 莲宗始创于晋时远公。 以至宏扬注述。 净土诸祖。 历世如风。 班班列列。 胜举不尽也。 明末灵峰老翁。 忽现浊世。 尤为火宅。 涌一青莲。 迷途道中。 露大慧聚。 日充九霄。 息生盲眇目之见。 无暗不破。 删拣繁文。 以著要解。 看孔著楔。 无机不收。 岂非良能巧匠也哉。 今题名便蒙钞者。 何耶。 然系资福净业场亮公讲师。 繇深痛末进智微慧浅。 劣闻寡解。 难彻藉益第人之心要。 惟恐愚蒙沉坠。 空诸异见。 执理废事。 特以善巧方便无作妙智。 锦上布花。 引导迷蒙。 开显平坦。 觉路钞录。 以彰奥义。 性修兼诠。 善哉善巳融通。 金口诚言。 契合祖之教。 意罢座之暇。 随竺成帙矣。 以友人启弁言于(余)。 己量无能。 空腹自愧。 口讷舌钝。 岂肯班门弄斧。 事不获巳。 勉强抖胆。 抚怀转思。 不可以人而弃法也。 宣请毛颖楮先生。 盗听吐语。 以助之词也。 仰冀高哲流通此钞。 庶不昧 亮座主一片血心。 泼于大地。 且愿人个迅至。 谢凡壳之玄宫。 亲到安慧命之神宅。 稳当托化于莲邦者也。 谨此为序云尔。 时于道光三十年孟夏廿一日红螺山二有丈室净业莲村氏沐手敬识便蒙钞自序夫弥陀要解一书。 大有功效于净土法门中也。 言言见谛。 语语真诚。 显理则彻性彻相。 双眼圆明。 谈事则吐心吐胆。 肝肠尽裂。 破缘影之虚妄。 畅四土之唯心。 扫权小之偏计。 明三身之一体。 即实事乃究竟实理。 文殊普贤莫趣其阃。 照性恶则全体性善。 鹦鹉八哥亦致其域。 所以不可思议之妙。 尽向十恶处点示。 希有甚难之宗。 全在五浊中发挥。 故曰一怀阿弥陀佛。 乃释迦本师。 于五浊恶世。 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 授与浊恶众生。 乃诸佛所行境界。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噫。 若非真正佛眼。 何以见此。 何能说此。 既有如是妙经。 必要有如是妙解。 诚为苦海中大津梁也。 (余)禀性愚蠢。 虽讲此解十有余座。 累神累思。 随讲随忘。 故于己该岁。 结夏武昌宝通寺。 共二三莲友。 敷扬此解。 随解随录。 次后渐集成帙。 非敢谓宏法利生。 实为愚蠢自便。 故曰便蒙钞也。 读是书者。 莫作注解会也幸甚。 慕莲学人序于红螺祖堂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卷上红螺比丘  达默  造钞资福沙门  达林  参订△讲释此解。 大意分三。 初序义。 二解经。 三跋语。 初中分四。 初标题。 二译人。 三疏主。 四正序。 标题又二。 初经题。 二疏题。 经题又三。 初明通。 二明立题。 三正释题。 初又五。 初约一化。 二约一门。 三约一经。 四约一题。 五约一字△今初[钞]一切诸经。 皆具通别二名。 教行理三。 各论通。 今佛说阿弥陀五字。 名异众典。 故教别。 同名为经。 故教通。 依教起行。 为和示同。 故行别。 同归寂光。 故行通。 理虽无名。 因门名理。 理随于门。 四教十六门入理。 故理别。 门随理。 一门所入之理。 即一切门理。 一切门所入之理。 即一门理。 故理通。 此约一化△次约一门者。 谓净土一门也。 净土三经并行于世。 故教别。 同称弥陀之经。 故教通。 称名观想为行不同。 故行别。 同称净业。 故行通。 唯心四土。 故理别。 四土唯心。 故理通。 此约一门△三约一经者。 从如是我闻。 至作礼而去。 序正流通三分不同。 故教别。 初中后总为一善。 故教通。 信愿行三不同。 故行别。 同归净土。 故行通。 极乐横具四土。 故理别。 四土同一极乐。 故理通。 此约一经△四约一题者。 通别二名。 故教别。 总为一题。 故教通。 能说所说。 故行别。 同为一佛。 故行通。 释迦弥陀。 故理别。 同一法身。 故理通。 此约一题△五约一字者。 华言梵语。 故教别。 同翻为觉。 故教通。 自觉觉他。 故行别。 觉满。 故行通。 即而常六。 故理别。 六而常即。 故理通。 实明通别竟△二明立题者。 一切诸经。 别名无量。 不出人法喻三。 此三。 有单。 复。 具足。 七种立题之别。 单三者。 谓单人。 单法。 单喻。 单人者。 如此经能说所说皆是人。 佛是究竟人也。 其中无法无喻。 故曰单人。 单法者。 如般若经。 涅槃经等。 无人亦无喻。 故曰单法。 单喻者。 如梵纲经。 璎珞经等。 无人亦无法。 故曰单喻。 复三者。 如妙法莲华经。 乃法喻为名。 如来师子吼经。 乃人喻为名。 文殊问般若经等。 乃人法为名。 具足一者。 如大方广佛华严经。 乃人法喻具足为名也。 明立题竟△三正释题又二。 初释别名。 二释通名。 初又二。 初分释。 二合释。 初又三。 初释佛字。 二释说字。 三释阿弥陀。 初又三。 初明通别二号。 二明别号。 言三明六即性修。 初又二。 初明通号。 二明别号。 言通别二号者。 诸佛皆具通别二名。 通则十种通号。 别则释迦弥陀。 通显究竟果德。 别显应机示现。 今先明通号又三。 初明十号。 二明华梵。 三总略释△今初言十号者。 如来。 为仿同先迹号。 应供。 为堪为福田号。 正遍知。 为遍知法界号。 明行足。 为果显因德号。 善逝。 为妙往菩提号。 世间解。 为达伪通真号。 无上士。 为摄化从道号。 周御丈夫天人师。 为应机授法号。 佛为觉悟归真号。 世尊。 为三界独尊号。 明十号竟△二明华梵者。 梵语多陀阿伽陀。 亦云怛闼阿竭。 此翻如来。 金刚经云。 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 故名如来此约法身释。 转*轮论云。 第一义谛名如。 正觉名来。 此以报身释。 成实论云。 乘如实道。 来成正觉。 故名如来。 此约应身释○梵语阿罗诃。 此云应供。 应受十界供养故。 亦翻杀贼。 亦翻无生。 观经疏云。 天竺三名相近。 阿罗诃。 翻应供。 阿罗汉。 翻无生。 阿卢汉。 翻杀贼○梵云三藐三佛陀。 此云正遍知觉。 言法无差故言正。 智无不周故言遍。 出生死梦故言觉○梵云鞞侈遮罗那三般那。 此云明行足。 大论云。 宿命。 天眼。 漏尽。 名为三明。 三乘虽得三明。 而不满足。 佛悉满足。 是为异也。 具足三明六通。 故曰明行足○梵云修伽陀。 此云好去。 或名修伽度。 此云善逝。 地持经云。 第一上升。 永不复还。 故云善逝○梵云路伽惫。 此云世间知。 谓知二种世间。 一众生世间。 二非众生世间。 及如实相。 地持经云世间解○梵云阿耨多罗。 此云无上。 大论云。 如诸法中涅槃无上。 众和还需中佛无上。 地持经云。 无上士。 涅槃云。 有所断者。 名有上士。 无所断者。 名无上士○梵云富楼沙昙藐婆罗提。 此云可化丈夫。 调御师。 大论云。 佛以大慈大智。 以善柔软语。 苦切之语。 杂语。 令不失道。 故云调御师○梵云舍多提婆魔[少/兔]舍喃。 此云天人教师。 大论云。 佛示导是应作。 是不应作。 是善是不善。 是人随教行。 又云。 度余道众生少。 度人天众生多。 故云天人师○梵云佛陀。 此云觉者。 谓自觉。 觉他。 觉满。 悟性真常。 了惑虚妄。 名自觉。 运无缘慈。 度有情界。 名觉他。 穷源极底。 行满果圆。 名觉满○梵云路迦那他。 此云世间尊。 具上九号。 为物饮重。 故曰世尊。 天上人间。 所共尊故。 明华梵竟△三总略释者。 翻译名义集云。 无虚妄。 名如来。 良福田。 名应供。 知法界。 名正遍知。 具三明。 名明行足。 不还来。 名善逝。 知众生国土。 名世间解。 无与等。 名无上士。 调他心。 名调御丈夫。 为众生眼。 名天人师。 知三聚。 名佛。 具兹十德。 名世间尊。 明通号竟△二明别号者。 名称虽别。 义亦互通。 如释迦翻能仁。 岂有一佛非能仁也。 阿弥陀云无量寿。 岂有不佛非长寿也。 但以逗机设化。 随世建立。 今正明能说教主。 释迦牟尼佛也。 梵云释迦牟尼。 此云能仁寂默。 能仁者。 姓也。 寂默者。 字也。 能仁是姓者。 佛有五姓。 一云瞿昙。 二云甘蔗。 三云日种。 四云舍夷。 五云释迦。 一瞿昙者。 或云憍昙弥。 此云纯淑。 十二游经云。 过去阿僧祇时。 大茅草王舍位出家。 师婆罗门。 遂授其姓。 名小瞿昙。 二姓甘蔗者。 本行经云。 大茅草王。 得成王仙。 寿命极长。 老不能行。 时诸弟子出求饮食。 以笼盛仙。 悬树枝上。 猎师遥见。 谓鸟便射。 滴血于地。 生二甘蔗。 日炙开剖。 一出童男。 一出童女。 占相师立男名善生。 即灌其顶。 名甘蔗王。 女名善贤。 为第一妃。 三姓日种者。 本行经云。 又以日炙甘蔗出故。 亦名日种。 四姓释迦者。 甘蔗王听次妃之才。 摈四太子。 至雪山北。 自立城居。 以德归人。 父王悔忆。 遣使往召。 四子辞过不还。 父王叹曰。 我子释迦。 以此命族。 五姓舍夷者。 林名也。 本行经云。 以住舍夷大树之林。 故名舍夷。 此以其处而立姓。 故曰舍夷。 寂默是字者。 本行经云。 又诸释种。 立性憍慢多言。 及见太子。 悉皆默然。 王云。 宜字牟尼也。 以上通别二号竟△二明单复三身者。 佛佛皆具三身。 谓法报化也。 法身即本觉性体。 报身乃始觉智圆。 化身则慈悲应现。 法身名毗卢遮那。 此云遍一切处。 报身名卢舍那。 此云净满。 化身名释迦牟尼。 此云能仁寂默。 又三身皆具单复二义。 法身单。 唯指本来清净理体。 报身单。 唯指无上功德智慧。 化身单。 唯指应现如水中月。 法身复者。 一者自性清净法身。 即众生本源自性天真佛也。 二者离垢妙极法身。 即诸佛所证究竟法界理也。 报身复者。 一者自受用报身。 即诸佛智断二德。 究竟实果。 二他受用报身。 即地上菩萨。 随其心量。 所见刹尘相好。 一一相好皆无分齐者也。 化身复者。 一者应现身。 示成八相。 二变化身。 无而倏有。 又化身。 亦名应身。 应物示现。 如月印水故也。 示现八相者。 复有三种。 一者胜应。 即前他受用身。 二者带劣胜应身。 通教三乘所见者。 接入别圆故胜。 犹依事识故劣。 三者劣应身。 即藏教所见丈六老比丘身。 唯依事识。 不达相海无边之致。 故名劣。 变化身又有二种。 谓佛界化身。 及随类化身。 单复三身竟△三明六即性修者。 六。 显因果之事相。 即。 显佛性之理体。 全性起修。 故言六。 全修在性。 故言即。 何名为六即。 一者理即。 二者名字即。 三者观行即。 四者相似即。 五分证即。 六究竟即。 普润大师。 有六即佛颂曰[钞]动静理全是。 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 杳杳不知归(此颂理即佛也。 动静理全是者。 谓一动一表。 约与日俱增一是佛性也。 行藏事尽非者。 行藏。 即动静也。 由不达万法唯心。 故所作事动静。 约事全不合理也。 冥冥随物去者。 谓佛性之体。 随六尘而流转也。 杳杳不知归者。 无有觉照之功。 故不知归也)[钞]方听无生曲。 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 翻恨自蹉跎(此颂名字即佛也。 方听无生曲。 始闻不死歌者。 悟得佛性之理也。 佛性本不生灭也。 今知当体是者。 现在当体苦即法身。 惑即般若。 业即解脱也。 翻忉自蹉跎者。 忉理即位中。 行藏事尽非也)[钞]念念照常理。 心心息幻尘。 遍观诸法性。 无假亦无真(此颂观行即佛也。 念念照常理者。 明观照之功也。 常理即不生不灭法身理也。 心心息幻尘者。 幻尘。 即五住地惑也。 谓正当照理时。 五住便息而不起也。 遍观诸法性者。 谓二边法性也。 无假亦无真者。 全体中道。 故曰非假非真也)[钞]四住虽先落。 六尘未尽空。 眼中犹有翳。 空里见花红(此颂相似即佛也。 四住。 谓见思二惑。 见为一住。 思为三住。 先落。 谓法执后断。 我执先断也。 六尘未空者。 法执未忘也。 由法执故。 故故曰眼中有翳。 空里见花红也)[钞]豁尔心开悟。 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 尚见月朦胧(豁尔心开悟者。 以中道观智。 豁破无明一品也。 湛然一切通者。 六尘空也。 穷源未尽者。 还有四十一品无明未尽。 故曰尚见月朦胧也)[钞]从来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 更无一法新(从来。 指前五位也。 真是妄者。 三德之真。 全成是之妄也。 如水成冰也。 今日者。 指今究竟位也。 妄皆真者。 三障之妄。 全成三德之真也。 但复本时性者。 复还其本时之佛性也。 更无一法新者。 非从冰外更得水也)[钞]此六即义。 四教皆判。 而有权实不同。 前三教蝇权。 唯圆教是实。 藏教但六而不即。 二谛不相即故。 通教虽二谛相即。 而不能即佛。 不达中道故。 别教虽谈中道。 而不能六即佛。 但中不即二边故。 唯圆教六即佛义全。 故但约圆教。 判六即佛义也。 即而常六。 如冰水之不同。 六而常即。 如湿性之体一也。 释佛字竟△二释说字分二。 初明不可说。 二明可说。 问。 法华经云。 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云何而说也。 答。 若执不可说。 又堕绝言之见。 若达说即无说。 不妨无说而说也△今初明不可说者。 若结四教。 则有四不可说。 谓生生不可说。 生不生不可说。 不生生不可说。 不生不生不可说。 云何生生不可说。 生生者。 因缘所生法也。 不可说者。 因缘即空。 心行处灭。 言语道断。 故不可说。 乃藏教义也。 云何生不生不可说。 生不生者。 乃诸法不生般若生。 此般若非自生。 非他生。 非共。 非无因。 故曰生不生。 言语道断。 故不可说。 乃通教义也。 不生生不可说者。 不生者。 法性也。 生者。 无明也。 二乘证不生。 犹受法性生。 故曰不生生。 若法性。 若无明。 皆言语道断。 故不可说。 乃别教义也。 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说。 以修道得故。 谓智断二德皆不生。 乃究竟极果所证。 尚非十地所知。 岂可言说。 乃圆教义。 此略明不可说△二明可说者。 涅槃云。 虽皆不可说。 而十因缘法为生作因。 亦可得说。 十因缘者。 从无明支。 乃至有支。 立诸法也。 立有三义。 谓立众生。 立机缘。 立声教。 此三互相建立。 若无众生。 则无机缘。 无机缘。 则无声教。 无声教。 亦无众生也。 立众生者。 过去二因。 现在五果。 更互为因缘。 而立五阴假史众生。 立机缘者。 过去或修析行。 或修体行。 或修渐行。 或修顿行为业。 无明润之。 致今五支之果。 于此阴蛤。 更起本习。 或起析行爱取有。 或起体爱取有。 或起渐爱取有。 或起顿爱取有。 爱取有起故。 得为机缘也。 立声教者。 析爱取有起。 故感三藏教。 是为生生不可说。 十因缘法为生生作因。 亦可得说。 说藏教生生之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也。 体爱取有起。 感于通教。 是为生不生不可说。 十因缘法为生不生作因。 亦可得说。 说通教八法也。 渐爱取有起。 故感别教。 是为不生生不可说。 十因缘法为不生生作因。 亦可得说。 说不生生别教八法也。 顿爱取有起。 感于圆教。 是为不生不生不可说。 十因缘法为不生不生作因。 亦可得说。 说不生不生圆教八法也。 此四可说。 各具四门。 四四十六门。 又各具四悉檀因缘。 共六十四悉檀。 又有信法二行。 共一百二十八悉檀。 则分分无量也。 此弥陀经。 乃圆教有门。 第一义悉檀。 具下三悉檀。 众生机缘所感教也。 释说字竟△三释阿弥陀者。 梵语阿弥陀。 按无量寿经。 含十三义。 谓无量寿。 无量光。 无边光。 无碍光。 无对光。 光炎王。 清净光。 欢喜光。 智慧光。 不断光。 难思光。 无称光。 超日月光。 名虽十三。 不出光寿。 故此经但云光寿也。 光。 乃心性横遍十方之义。 十方原无边际。 故云无量也。 寿。 乃心性坚穷三际之义。 三际又无始终。 故云无量。 又横中有竖。 竖中有横。 横竖交彻。 不可思议。 故云无量弥陀彻证心性横竖之源。 故曰无量光寿也。 三身光寿。 如疏中释。 分释竟△二合释二。 初合能说。 二合所说。 初又二。 初明所拣。 二会通三身△今初。 言佛说者。 有所拣。 谓经有四人说。 谓弟子。 诸仙。 诸天。 化人也。 若四人说。 如来印之。 亦得称经。 今经始终皆出金口。 故曰佛说也。 明所拣竟△二会通三身。 问。 佛具三身。 今言佛说。 乃何身说那。 梵纲合注答曰。 三身既非一异。 自不容其偏执何身说法。 但为对治有异。 故使诸经所说不同。 或云报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此则恐人执相迷理。 故唯示法性本觉以为真佛也。 或云法佛者。 自觉圣境。 无言无说。 说法现仪。 皆化佛耳。 此则恐人以法身堕在情量。 故唯示化佛示三轮也。 实则说法度生。 非法身。 亦不离法身。 非报化。 亦不离报化。 若得四悉檀意。 谓法身说法亦可。 如云报化非说法者。 谓唯报化说法亦可。 如云法身无言说。 谓三身合乃说法亦可。 如云功德和法身。 处处应现往。 谓三身各说法亦可。 法报佛为地上菩萨说法。 胜应佛为地前。 及声闻缘觉说法。 劣应佛为一切凡夫说法。 谓三身总无言说亦可。 如四十九年不说一字。 若不解四悉檀因缘。 随执一句。 皆名谤佛也。 初合能说竟△二合所说者。 问。 三身皆称阿弥陀。 乃的说何身。 答。 寂光法身。 说圆教阿弥陀。 实报报佛。 说别教阿弥陀。 方便胜应佛。 说通教阿弥陀。 同居劣应。 说藏教阿弥陀。 又法华能俱说四教阿弥陀。 报佛能说三教阿弥陀。 谓藏通别。 胜应能说二教。 谓藏通。 劣应能说一教。 唯三藏。 又同居树下。 须俱说四教。 根性杂故。 带劣胜应。 唯说三教。 藏教机不能见故。 方便胜应。 止说别圆二教。 令见法身故。 界内绝分故。 实报他受用。 唯说圆教。 今诸菩萨尽无明源故。 合释竟。 初释别名竟△二释通名者。 梵云修多罗。 或云修单兰。 或云修妒路。 皆彼方楚夏。 此方翻译不同耳。 或言无翻。 或言有翻。 天台释此为三。 初明无翻。 二明有翻。 三和融有无△今初。 言无翻者。 彼方语多含。 此方语单浅。 不可以单翻复。 应留本音。 既不可翻。 而含五义。 一法本。 亦云出生。 二微发。 二涌泉。 四绳墨。 五结鬘。 祗作五义。 不可翻。 今于一中各作三。 三五十五义。 一教法本。 二行法本。 三义法本。 今广释之。 言法本者。 一切皆不可说。 以四悉檀四缘则有言说。 世界悉檀说为教本。 为人对治则为行本。 第一义悉檀。 则为义本。 所言教本者。 金口所说一言为本。 派出无量言教。 故以佛言为本。 经是行本者。 示人无诤法。 如教修行。 故经是行本。 经是义本者。 寻一句诠一义。 或一句诠无量义。 故经是义本。 束此三种为法门者。 教本即闻慧。 行本即思慧。 义本即修慧见真。 法本之义尚巳多含。 故不可翻也○二微发者。 佛以四悉檀说。 言辞巧妙。 悦可众心。 初闻世界悉檀。 微有解生。 此约教论微发。 初闻为人对治。 生善破恶。 即行微发。 初闻第一义。 入理。 即义微发。 束此三为法门者。 小乘即三解脱。 大乘即三德秘藏○三涌泉者。 佛以四悉檀说法。 文义无尽。 法流不绝。 若闻世界悉檀。 说一句解无量句。 为教涌泉。 若闻为人对治。 起无量行恒沙法门。 为行涌泉。 若闻第一义。 理若虚空。 遍一切处。 为义涌泉。 束此三为法门者。 教。 即法无碍。 行。 即辞无碍。 义即义无碍。 乐说通三处○四绳墨者。 佛以四悉檀说法。 初闻世界。 裁爱见之邪教。 为教绳墨。 若闻为人对治。 远离非道。 入于正道。 为行绳墨。 若闻第一义裁爱见之此岸得至彼岸。 为义绳墨。 束此三为法门者。 教。 即正语。 行。 即正业。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义。 即正见。 正思惟○五结鬘者。 结教行理。 如结华鬘。 令不零落。 世界悉檀结佛言教。 为人对治结行。 第一义结义。 束此为法门者。 强教。 口无失。 结行身无失。 结义。 意无失。 旧云经含五教。 今则含十五义。 岂可单汉翻梵○又此方经训常训法。 常者。 不变义。 天魔外道不能改坏。 名教常。 真正无杂。 无能逾过。 名行常。 湛然不动。 决无异趣。 名理常。 法者。 可轨义。 教可轨。 行可轨。 理可轨。 今直言训。 巳含六义。 况梵事重复。 而可单翻也△明有翻者。 亦为五。 一翻为经。 经以由为义。 今亦作三释。 谓教由。 行由。 理由。 一切经律论。 皆由圣人心口。 名为教由。 一切契理行。 相似行等。 皆由圣人心口。 故以行为由。 一切世间义。 出世间义。 方便义。 究竟义。 皆出圣人心口。 故以义为由。 教由世界悉檀。 行由为人对治。 义由第一义悉檀○二翻为契。 谓契缘。 契事。 契理。 世界说契缘。 为人对治契事。 第一义说契理○三翻法本。 如前释○四翻为线。 线贯持教行理。 令不零落。 又线能缝义。 谓缝教行缝理。 缝教使章句不乱。 堪可说法。 缝行则依经则行正。 违经则行邪。 缝理则理所不印。 堕六十二邪理。 理所印者。 会一究竟道○五翻善语教。 亦是善行教。 亦是善理教。 世界说善语教。 为人对治善行教。 第一义善理教。 是名修多罗有五翻也△三和融有无者。 若言无翻。 名含五义。 于一一义。 更含三义。 弥见其美。 若作有翻。 于一一翻。 亦具三义。 转益旨深。 任彼有无。 何所乖诤。 如此会通。 于二家无失。 有理存焉。 今且据一句以为正翻。 亦不使二家有怨。 何者。 从古及今。 释梵为华。 皆题为经。 若余翻是正。 何不改作线契。 以此方周孔称为五经。 矿以经字翻修多罗也。 此略录法华玄义经字之释。 以便初学。 释名竟。 初释经题竟△二释疏题者。 即要解二字也。 要者。 紧要也。 疏中要处虽多。 略不出三。 一乾心要。 二者境要。 三者法门要。 心要。 有破有立。 破则破缘影之妄心。 文云。 本非肉团。 亦非缘影等。 立则立即境之真心。 即一念即佛之心性。 玄义中辩体一科。 教相云。 一切诸佛之心要。 后文云。 独诠无上心要。 跋语云。 其斯为无上心要巳乎。 境要中。 有破有立。 破则破缘影之妄土。 即末世积迷之习。 将缘影之妄想。 唤作唯心净土。 立则立即心之实境。 即一句即心之佛号。 及四种唯心之身土。 后文云。 一切庄严。 皆导师愿行所成。 种智所现。 吾人净业所感。 唯识所变。 佛心生心。 互为影质。 奈何离此净土。 别谈唯心净土。 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 看书者要具眼。 法门要。 有事有理。 事则净土横超。 三根普摄。 如天普盖。 似地均擎。 胜过一切竖出法门。 理则心境圆妙。 自具十乘观法。 明心要能生正信。 明境要能启切愿。 明法门要能立实行。 此三法举一即三。 全三即一。 一三圆融。 不可思议。 故后文云。 能念之心不可思议。 即佛故。 心要也。 所念之佛不可思议。 即心故。 境要也。 念一声一声不可思议。 百千万亿声。 声声皆不可思议。 心佛不二故。 法门要也。 要虽言三。 不思议一。 秘藏露文。 故曰要解也。 疏题竟。 序义中第一标题一科巳竟△二译人[解]三藏法师鸠摩什译[钞]三藏者。 一修多罗藏。 此云经藏。 二毗柰耶藏。 或云毗尼。 此云灭。 又云善治。 又云律。 三阿毗昙藏。 又云阿毗达摩。 此云无比法。 又翻论。 法师者。 以三藏法而为师故。 又深通三藏。 教化人天故。 法华有五种法师。 一受持。 二读。 三诵。 四解说。 五书写经卷。 师具五德。 故曰法师也。 鸠摩罗什。 具足应云鸠摩罗耆婆什。 此云童寿。 谓童年而有耆德也。 按本传。 师进关时。 正姚秦弘始四年。 东晋安帝隆安元年也。 师祖居印度。 世为王臣。 父弃位舍家。 游学至龟兹国。 王闻其贤名。 以女妻之。 而生什。 师居胎日。 母增慧辩。 七岁出家。 随母至寺。 见佛钵甚喜。 遂举至顶。 俄念我身卑小。 而钵甚大。 我何能举。 遂力不胜。 而倒于地。 豁悟万法唯心。 日诵千偈。 至年九岁。 辩挫邪锋。 咸皆愧伏。 十二岁。 遇罗汉奇之。 谓母曰。 当守护之。 若年三十五岁。 当大兴佛法。 度人无量。 又习五明四围等书。 后学大乘。 数破外道。 远近诸国。 咸谓神异。 母生什后亦出家。 聪拔众尼。 巳证三界。 什既受具。 母谓之曰。 方等深经。 应阐于秦都。 但于汝身不利何。 什曰。 菩萨之行。 利物忘躯。 大化必行。 炉镬无恨。 符坚建元九年。 太史奏曰。 有德星现于西国。 当有智人入辅。 坚曰。 朕闻西域有罗什。 襄阳有道安。 非此人耶。 后遣将军吕光。 率兵七万。 西伐龟兹。 与什同归。 什在路。 数言应变。 光尽用之。 光闻姚苌杀坚。 自据西凉。 至姚兴接位。 吕光亦死。 品隆复立。 姚兴灭凉。 方入秦都。 秦主厚加礼。 延入西明阁。 敕僧众等八百姓沙门。 咨受什旨。 于草堂寺参定众经。 后道宣律师。 尝问天人陆玄畅曰。 什师一代所译经论。 至今若新。 受持转胜。 何耶。 答曰。 其人所译。 以悟达为先。 得佛遗寄之意。 又从毗婆尸佛以来为译经师。 又云。 什位阶三贤。 文殊指授。 令其删定耳。 译者。 翻梵成华也。 周礼掌四方语官。 东方曰寄。 南方曰象。 西方曰狄鞮。 北方曰译。 腾兰初至汉时。 北官兼善西语。 故经虽西来。 而称为译。 后代准此。 故仍称译也。 译人竟△三疏主[解]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钞]西有者。 大师之别号也。 谓西方依正二报。 的确是有。 非徒论其偏理。 拨其实事。 更有多义。 当看彻祖西有解。 恐繁不录。 沙门者。 梵语或云桑门。 正音定摩那拏。 此云功劳。 谓修道有功故。 西域不论佛法外道。 凡是出家者。 皆称沙门。 乃出家之都称也。 唐言以义训云勤行。 谓勤行涅槃道故。 瑞应经云。 息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 又有四种沙门。 一谓胜道沙门。 即佛菩萨等。 二谓说道沙门。 即说正法者。 三谓活道沙门。 即修善品者。 四谓污道沙门。 即诸邪行者。 蕅益者。 乃大师净业之号。 蕅。 谓莲具六即之位。 蕅喻理即。 名字即二位。 荷喻观行相似二位。 华喻分证位。 莲喻究竟位。 师示居名字位中。 故曰蕅也。 益者。 四悉檀之益。 解在后文。 意谓现在五浊淤泥。 但得名字四益。 若珍池华敷。 则得莲台之四益。 故且称蕅益也。 智旭者。 智譬东升之日。 乃大师之名也。 按大师本传。 俗姓钟。 名际明。 又名声。 字振之。 先世汴梁人。 始祖南渡古吴。 母金氏。 以父岐仲公。 持大悲咒十年。 梦大士送子而生。 七岁茹素。 十二岁就外传。 闻圣学。 即千古自任。 誓灭释老。 开渌酒。 作论数十篇辟异端。 十七岁阅自知录序。 及竹窗随笔。 乃不谤佛。 取所著论焚之。 二十岁诠论语。 大悟孔颜心法。 冬丧父。 闻地藏本愿。 发出世心。 二十二岁专志念佛。 焚窗稿二千余篇。 二十三岁听楞严经。 二十四岁一月中三梦憨山。 师往曹溪。 不能远从。 乃从雪岭师出家。 命名智旭。 雪师。 憨翁门人也。 二十五岁住径山。 悟道。 二十六岁受菩萨戒。 二十八岁母病笃。 四股肱不救。 痛切肺肝。 葬事毕。 焚弃笔砚。 矢往深山。 遂掩关于梭陵。 关中大病。 乃以参禅工夫。 求生净土。 三十岁出关。 始述毗尼(事义)集要等。 三十二岁究心台宗。 三十七岁述盂兰新疏。 三十九岁述梵纲合注。 四十一岁述大佛顶文句。 师所述者书。 如破空论。 三经解。 唯识心要。 相宗八要直解。 弥陀要解。 法华会义。 楞伽义疏。 起信裂纲疏等。 共四十八样。 约有三百余卷。 五十七岁圆寂灵峰。 越三年门人开翕茶毗。 见跌坐巍然。 发长覆耳。 面貌如生。 茶毗后。 牙齿俱不坏。 因不敢从粉骴遗嘱。 奉骨塔于大殿之右。 三疏主见△四正序分二。 初序法门。 二序注疏。 初又二。 初总序多门。 二别显净宗△今初[序]原夫诸佛悯念群迷。 随机施化。 虽归元无二。 而方便多门[钞]原夫者。 发语之辞也。 诸佛者。 法报应化也。 化身乃同居士诸佛。 应身乃方便土诸佛。 报身乃实报土诸佛。 法身乃寂光土诸佛。 又一身各具四土。 一土各具四身。 身土圆融。 不可思议也。 悯念者。 诸佛三缘慈也。 谓生缘法缘。 无缘也。 生缘慈。 缘假名。 法缘慈。 缘实法。 无缘慈缘法性。 化身以生缘慈悯念六凡众生。 应身以法缘慈悯念九界。 法报以无缘慈悯念十界众生也。 群迷者。 六凡迷于真谛。 三乘迷于中道。 迷真故妄造幻有。 故有分段生死。 迷中故妄执幻空。 故有变易生死。 以此二死之苦。 故感三慈而悯念也。 随机者。 四悉檀之机也。 悉檀者。 悉者普也。 华言也。 檀谓檀那。 梵语。 此云施也。 华梵合称。 故曰悉檀。 而有四种。 谓世界悉檀。 为人悉檀。 对治悉檀。 第一义悉檀。 机。 谓根机。 如来观逗教。 为未处善根令种善故。 随乐欲而说。 为世界悉檀。 乃欢喜机也。 巳种善根令增长故。 随便宜而说。 乃为人悉檀。 乃生善机。 巳增长者令成熟。 随对治而说。 为对治悉檀。 乃破恶机。 巳成熟者令解脱故。 随理而说。 为第一义悉檀。 乃入理机也。 亦名四益。 又名四随。 因此四机。 故感三身施设教化也。 归元无二者。 归于一极也。 方便。 乃四悉之方便。 多闻。 谓四教十六门也。 初总序多门交△二别显净宗二。 初净土横超胜。 二又显持名胜△今实[序]然于一切方便之中。 求其至直捷。 至圆顿者。 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钞]此从多门中。 以直捷圆顿。 显出净宗。 净土横超竟△二又显持名胜二。 初正显。 二引证△今初[序]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 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 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钞]此文从十六妙观中。 以简易稳当。 选重第十六专持名号也。 故后文专显下品往生力用也。 正显竟△二引证[序]是故净土三经。 并行于世。 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 列为日课。 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 普被三根。 摄事理以无遗。 统宗教而无外。 尤为不可思议也哉[钞]摄事理者。 一句洪名。 四种净土也。 六字为事。 一心为理。 即一而六。 即六而一。 不出一念。 故曰摄。 三土为事。 寂光为理。 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不出一念。 故曰摄。 统宗教者。 一念心性。 乃法界大纲宗。 若人但念弥陀佛。 是名无上深妙禅。 故曰统宗。 横该八教。 竖彻五时。 故曰统教序法门交△二序注疏又二。 初序古疏。 二序今解△今初[序]古来注疏。 代不乏人。 世远就湮。 所存无几。 云栖和尚。 著为疏钞。 广大精微。 幽溪师伯。 述圆中钞。 高深洪博。 盖如日月中天。 有目皆睹[钞]文有二段。 初序古来云栖下。 序近代也。 云栖者。 杭州之山名。 莲池大师道场也。 师名袾宏。 字佛慧。 杭之仁和人。 欲姓沈。 三十一岁出。 参拈花遍融。 笑岩宝祖。 有省。 大明隆庆五年。 乞食云栖。 见山水秀雅而居焉。 著弥陀疏钞等书。 示寂于万历四十年。 住寿八十一岁。 和尚者。 梵语又云和阇。 正云邬波遮迦。 传至于阗国。 翻为和尚。 什师翻为力生。 谓以师之力。 生我智慧故。 称云栖为和尚以戒于云栖也。 疏钞者。 疏通经义。 钞复解疏也。 广大精微者。 赞其义理宽广。 文辞精细也。 幽溪者。 地名。 即天台山。 幽溪高明寺。 传灯大师道场也。 师俗姓叶。 少从映庵禅师出家。 著圆中钞。 无生论等。 宏扬念佛法门。 每一登座。 天乐鸣空。 大众俱闻。 圆中钞者。 以圆中之理。 钞释苏州北禅寺。 大佑法师弥陀略解也。 高深洪博者。 赞其圆理高深。 中道广博也。 日月中天。 喻显二书广大高深之义。 有目皆睹者。 谓显二书但能益于宿学。 不能利于初机。 故非此经要解。 此经乃三根普摄之经故也。 初序古疏竟△二序今解二。 初正序因缘。 二明不同之致△今初[序]特以文富义繁。 边涯莫测。 或致初机浅识。 信愿难阶。 复弗揣庸愚。 再述要解△二明不同之致[序]不敢与二翁竞异。 亦不必与二翁强同。 譬如侧看成峰。 横看成岭。 纵皆不尽庐山真境。 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巳[钞]此中二段。 初正明。 二喻显。 于喻显中。 先明喻。 苏东坡游庐山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没。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有事有理。 约事者。 谓身在山中。 不能尽见庐山全境。 故曰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也。 约理者。 东坡乃悟道之人。 即事以显理也。 侧看成峰。 横看成岭。 远近高低各不同者。 谓侧看横看。 远近高低。 皆是心性所成。 不识庐山真面目者。 不识心性本来面目也。 只缘身在此山中者。 身在此心性中故也。 楞严经云。 一迷为心。 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不知色身。 外洎山河大地。 皆是妙明心中所现物也。 此中侧看成峰。 横看成岭者。 喻各家注疏。 各阐佛心。 一总不尽。 本是无尽藏故也。 纵皆不尽。 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巳者。 谓纵然不尽佛心。 而亦不失佛意也。 佛意者何。 谓各各念到一心不乱。 亲悟心性真面目。 亲生净土。 亲见极乐真境而后巳也。 二序今解竟。 结大科初序义竟△二解经又二。 初五重玄义。 二正解经文。 初又五。 初释名。 二辩体。 三明宗。 四明力用。 五明教相。 先明第一释名。 于中又二。 初总标立题。 二别释通别△今初[解]第一释名。 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钞]此总标七种立题中。 单人为名也。 问能说所说皆是佛也。 何故名人。 答。 佛是究竟人也△二别释通别二。 初释别名。 二释通名。 初又三。 初释佛字。 二释说字。 三释阿弥陀△今初[解]佛者。 此土能说之教主。 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 生五浊恶世。 以先觉觉后觉。 无法不知。 无法不见者也[钞]教主者。 四教之主也。 即释迦佛三身也。 大悲愿力者。 三缘慈悲。 喜。 舍也。 五浊恶世者。 四种濊土也。 三觉者。 四教三觉也。 谓藏以析空观而自觉。 转生灭谛缘度为觉他。 缘尽入灭为觉满。 通教以体空观而自觉。 转生灭无生二数*轮为觉他。 缘尽入灭为觉满。 别教则以次第三观而自觉。 转三教*轮为觉他。 断十二品无明尽为觉满。 圆教则以一心三观而自觉。 转四教*轮为觉他。 断四十二品无明尽为觉满也。 无法不知者。 究竟一切种智。 无法不见者。 究竟佛眼也。 释佛字竟△二释说字[解]说者。 悦所怀也。 佛以度生为怀。 众生成佛机熟。 为说难信法。 令究竟脱。 故悦也[钞]成佛机熟者。 非三乘权教之机也。 乃圆教佛界之机也。 究竟脱者。 一念相应一念佛也。 释说字竟△三释阿弥陀又二。 初明导师。 二明梵华△今初[解]阿弥陀。 所说彼土之导师。 以四十八愿。 接信愿念佛众生。 生极乐世界。 永阶不退者也[钞]彼土导师者。 彼四种净土引导之师也。 永阶不退者。 谓圆证三种不退也。 不退。 释在后文。 明导师竟△二明华梵[解]梵语阿弥陀。 此云无量寿。 亦云无量光。 要之功德智慧。 神通道力。 依正庄严。 说法化度。 一一无量也[钞]梵语者。 梵天之语。 天竺之语与梵天同。 故云梵语。 劫初时。 光音天人。 下降于天竺。 故语同梵天。 光寿。 即三身光寿。 释在后文。 三身即四土。 四土即四教。 故功德智慧。 皆通四教也。 功德智慧。 谓四教六度也。 前五度为功德。 般若为智慧。 神通。 谓四教六通。 道。 谓四教道品。 力。 谓四教十力。 依。 谓四种净土。 正。 谓四土主伴。 庄严。 谓福慧二严。 说法。 谓依正皆能说法。 化度。 谓能化所化。 能度所度。 无量者。 不可思议也。 不可思故。 不可以心量。 不可议故。 不可以言量。 非但上三土不可思议。 即同居土随拈一法。 皆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 故曰四土圆融也。 释别名竟△二释通名[解]一切金口。 通名为经。 对上五字。 是通别合为题也。 教行理三。 各论通别。 广如台藏所明[钞]此释通名经字。 兼辩通别也。 台藏所明。 即天台教解释经字。 即指前文释经字也。 大科释名竟△二辩体。 妙宗云。 释名者。 释能诠假名。 辩体。 谓显名下所诠实体。 欲令学有所归。 此乃天台辩体发妙意也。 于中又二。 初标名。 二正辩△今初[解]第二辩体。 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钞]观经疏云。 体是主质。 释论云。 除诸法实相。 余皆魔事。 大乘经以实相为印。 为经正体。 妙宗释曰。 诸法当处不生不灭。 非有非空。 无能无所。 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离此等相。 名为实相。 无相之相也。 既称实相。 亦名实体。 实力。 实作。 乃至实本末究竟等。 十法既实。 即是实生。 实佛。 实依。 实正。 一色一香。 无非实相。 应知实相。 全体照明。 称为真心。 亦名本觉。 觉体遍故。 诸法皆实。 若指其要。 不离现前分别之念。 念即本觉。 觉即经体。 故下文观心辩体也。 又大乘经者。 拣小乘经也。 小乘三印。 无常。 无我。 此之二印。 印于生死。 寂灭一印。 印于涅槃。 小乘涅槃生死异。 故各印之。 大乘生死即涅槃。 故只须一实相印也。 印者。 信也。 又符印也。 所诠符此。 大小二乘皆可信也。 初标名竟△二正辩。 统论诸法。 皆即实相。 法华经云。 诸法如是相性等。 华严云。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等。 今云现前一念者。 乃观心释。 此释有三意。 一者文句云。 谓若约佛法释。 则疑太高。 若约众生法释。 又疑太广。 故约现前心法。 最为切近。 二者乃正释一句万德洪名。 即空中。 乃诸佛所证三德秘藏。 诸佛之心要。 故后文云。 一声阿弥陀佛。 乃本师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 三者又利参禅者。 易得悟入。 诸法本闲。 唯心自闹。 心若不闹。 万法自如。 则实相体显矣。 于中又三。 初明性量无相。 二明性体圆成。 三明性具遍作。 此三科。 唯是一念心性之性字。 分体相用也△今初[解]于人现前一念心性。 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中间。 非过去。 非现在。 非未来[钞]现前一念心性者。 正指一句佛号之体。 无生论云。 法界圆融体。 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 全体即法界也。 并及日用浩浩之平常心。 即妙宗谓分别之念也。 此乃三科之总题目。 三科乃别显三谛也。 心。 乃不变随缘之用。 喻如水上之波。 性。 是随缘不变之体。 喻如波之湿性也。 即下文寂照二义。 后文光寿二义。 体用不二。 故曰恒寂恒照也。 不在三处。 非三世者。 即妙宗谓心法当处不生不灭也。 当处。 即当体也。 心法当体不可得。 故不在内外中间。 喻如全波即湿。 湿外觅不可得。 故不在湿外湿内湿中间。 心法当体不生不灭。 故非三世。 喻如海上之波。 似有过去未来。 全波即水。 原无三世可得也。 又不在三处。 故曰横遍。 原非三世。 故能竖穷。 竖穷故曰寂。 横遍故曰照。 照故曰光。 寂故曰寿。 古德云。 十世古今不离当念。 无边刹海不隔毫端。 故曰无量光寿也[解]非青黄赤白。 长短方圆。 非香。 非味。 非触。 非法[钞]此即妙宗谓无能所相也。 能即六根。 所即六尘。 喻如能即水。 所起即波。 波水一湿性。 故非能所也。 大佛顶经云。 如来藏本妙圆心。 非心。 非空。 非地水火风。 非六根。 非六尘。 非六识。 非四谛。 非十二因缘。 非六度。 非四德等也[解]觅之了可得。 而不可言共无。 具造百界千如。 厕不可言其有[钞]此即妙宗谓非有无相也。 喻如水上之波。 非有非无。 全波是水故非有。 全水以故非无也。 有无既非。 四句俱无。 四句无故。 百非俱离。 故曰清净实相也。 觅之了不可得。 承上文三处三世。 觅之叵得也。 不可言无者。 虽然无相。 而有体用也。 具造百界千如者。 具。 谓理具。 谓一念心中。 本具百界千如也。 喻如水中具足波浪之理也。 造。 谓事造。 谓心性随缘。 造出百界千如之事也。 喻如水遇风动。 而起波浪之事也。 百界。 谓十法界。 各具十法界。 则有百界也。 千如。 谓如是相。 如是性。 如是体。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缘。 如是果。 如是报。 如是本末究竟等。 百界各具十如是。 则有一千如是。 复有假名一千。 正报一千。 依报一千。 共有三千。 复有理具三千。 事造三千。 则有两重三千。 故古德云。 理具事造两重三千。 同居一念也。 不可言有者。 谓百界千法虽别。 唯一真如。 各无自体可得。 喻如波浪虽别。 唯一湿性。 各无自性可得。 故曰不可言有也[解]离一切缘虑分别。 语言文字相。 而缘虑分别。 语言文字。 非离此别有自性[钞]此妙宗谓心法当处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也。 喻如波水当体无言说。 无名字。 无心缘也。 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者。 谓总离上文在内在外在中间等。 一切攀缘思虑分别语言文字相也。 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 非离此别有自性者。 谓上来一切缘虑分别等。 性本自离。 非有性而离。 本自不可得故。 故曰离此无性。 若是有性。 则又不能离也。 喻如水上之波。 亦以湿为自性。 非离此湿性。 别有波性可得也。 此是离凡夫遍计性。 遍计本虚故。 非但离此。 亦离二乘偏真。 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 亦离菩萨[仁-二+且]中。 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 以此二种缘虑等。 乃界外法执。 为圣人遍计。 总前凡夫。 为五住无明。 此五住无明。 性本自离。 本来不可得故。 亦如水上之波。 亦以湿为自性。 离湿性。 别无波性可得也。 若是有性。 则又不能离。 不能离故。 众生不能成佛也。 法华经云。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起信论云。 是故诸法。 从本巳来。 性离语言。 一切文字。 不能显说。 离心攀缘。 无有诸相。 究竟平等。 唯是一心。 说名真如。 言真如者。 此亦无相。 [仁-二+且]是言一切言说中极。 以言遣言而巳。 此上四段。 总以真谛破凡情圣解。 以显性量。 下一段。 乃结成实相[解]要之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 离故无相。 即故无不相。 不得巳强名实相[钞]此乃结成圆中实相也。 要之者。 以要而言也。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者。 谓上来谈无相者。 乃约真谛破凡情圣解相。 非破坏俗谛一切法也。 不坏俗谛。 故非偏真。 离情解。 故非偏俗。 非偏。 故是圆义。 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者。 随真故无相。 非偏无也。 随俗故无不相。 非偏有也。 不偏二边。 故是中道。 既是圆中。 亦是圆真。 亦是圆俗也。 不得巳强名实相者。 实相无名。 亦无不名。 强安名唤作实相也。 初明性量无相竟△二明性体圆成。 言性体者。 统摄量具也。 言圆成者。 乃显众生之本有。 诸佛之圆证。 圆满成实之体也。 此中有三段。 初总标。 二别显。 三总结[解]实相之体。 非寂非照。 而复寂而恒照。 照而恒寂[钞]此总标中道性体。 双遮二边。 双照二谛也。 遮照同时。 故曰而复。 寂照不二。 故曰恒寂恒照也。 寂者随缘不变之体。 即上文性字。 照者。 不变随缘之用。 即上文心字。 唯是一心。 故曰双遮。 具足体用。 故双照也。 故大佛顶经云。 如来藏妙明心元。 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也。 此总标。 下八句乃别显。 于八句中。 前四。 但论性德。 中二句。 性修合论。 后二句。 唯论修德。 言性德者。 乃通于六即。 修德。 有逆修顺作。 此唯论顺修。 逆修摄在性德中。 顺修有因有果。 此唯论果。 此境乃佛界为缘起故[解]照而寂。 强名常光土。 寂而照。 强名清净法身[钞]此二句。 明众生现前一念心性。 乃如来身土也。 常寂光者。 本具三德秘藏。 常乃法身德。 寂觖解脱德。 光乃般若德。 此诸佛所证理体。 故为土。 土有不动义。 故合照而寂也。 此句。 得寂字。 清净法身者。 乃自性清净法身。 身有随缘义。 故合寂而照也。 此句重照字[解]又照寂强名法身。 寂照强名报身[钞]此二句。 明心性又是如来法报二身也。 上句指寂字。 故合法身。 取法身无相义故。 下句指照字。 故合报身。 取抽身有相义故。 问。 前二。 句以法身合照字。 此二句何以法身合寂。 答。 法身有随缘无相二义。 谓以身土论。 让土合寂。 不变为体故。 今以法报论。 让法身合寂。 乃报身之体故。 此四句。 但论性德。 下二句。 性修合论[解]又性德寂照名法身。 修德照名报身[钞]性德者。 心性本具之德体也。 即指前四句。 虽分身土法报。 乃理具也。 未遇修治之功。 未成事用。 如金在矿中。 未成受用。 故若寂若照。 总名法身。 修德者。 乃始觉之智。 照本觉之理。 惑尽智圆。 性德全显。 如金出矿。 若寂若照。 总名报身。 下二句。 唯论修德也[解]又修德照寂名受有身。 修德寂照名应化身[钞]受用身。 乃自受用报身。 即四智心品。 又名法门身。 妙宗云。 八万四千陀罗尼为发。 第一义为髻。 种智为头。 慈悲为眼。 无漏为鼻。 四辩为口。 四十不共法为齿。 二智为手。 如来藏为腹。 三三昧为腰。 定慧为足。 唯独自明了。 余人所不见。 故合寂也。 应化身。 乃他受用身。 垂形十界。 应化一切。 故合照也。 复次若达前四句。 则知众生皆具如来身土智慧德相。 若达次二句。 虽有理具。 要借修显。 修显还是性显。 若达后二句。 则知修德功不唐捐。 又此虽明佛界。 九亦同彰。 此乃别显。 下乃总结一心也[解]寂照不二。 身土不二。 性修不二。 真应不二。 我非实相[钞]上来虽分寂照身土。 性修真庆。 理具事造。 同居一念心。 故曰不二。 此明性体圆成竟△三明性具遍作。 于中有二。 初承前启后。 二正显△今初[解]实相无二。 亦无不二[钞]此承前文无二之理。 启后文无不二之事。 谓此心性。 非但无有二相。 亦无不二之相也△二正显[解]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 能持所持。 能生所生。 能赞所赞。 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钞]言性具者。 谓一切诸法。 皆性所本具。 性若不具。 事何所造。 喻如木中具足诸器。 而能遍作诸器。 若木中不具。 则不能作。 木能作诸器。 则器器皆木。 实相作诸法。 则法法皆实相也。 故大佛顶经云。 如来藏元明心妙。 即心。 即空。 即地水火风等也。 是故举体作依正者。 乃举性体性量全体而作。 非是少分。 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者。 谓随拈一法。 乃至一微法。 一芥子。 一香。 一华。 皆是竖穷横遍全体所印之灵文。 既皆竖穷横遍。 故曰事事无碍。 一微既然。 则一句洪名。 即是竖穷横遍全体而作。 故后文云。 一声阿弥陀佛。 乃木师所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 既是如来所证。 故是大乘经体。 实相正印也。 故起信论云。 大乘者。 谓体相用三大。 乃诸佛所乘也。 明性具遍作竟。 五重玄义第二辩体究△三明宗。 天台师有简宗体一科。 今录之以便学者。 有人言。 宗即是体。 体即是宗。 今所不用。 何者宗既是二。 体 二。 体若是二。 体即非体。 宗若不二。 宗即非宗。 喻如梁柱是屋之纲维。 屋空是梁柱所取。 不应以梁柱是屋空。 屋空是梁柱。 宗体若一。 其过如是。 宗体异者。 则二物孤调。 宗非显体之宗。 体非宗家之体。 宗非体。 则邪倒无印。 体非宗。 则体狭不周。 离法性外别有诸法。 宗体若异。 其过如是。 今言不异而异故有宗。 不一而一故有体也。 今录此文。 以显宗体之义。 然而用不用皆可。 于中分三。 初统论宗义。 二正明经宗。 三结归因果△今初[解]第三明宗。 宗是修行要径。 会体枢机。 而万行之纲领也。 提纲则众目张。 挈领则襟袖至。 故体后应须辩宗[钞]此统论辩宗之意。 宗如门之枢。 弩之机。 门之开合则由枢。 箭之发动由机。 故云会实相体之枢机也。 四教皆论要径。 皆论枢机。 皆论纲领。 纲。 喻四教之纲。 领。 喻三忍之衣。 藏教以析空观为修行要径。 会偏真体之枢机。 乃藏教三乘万行之纲领。 若提此纲则藏教八法众目皆张。 若挈此领。 则藏教生法二忍衣襟袖自至。 通教以体空观为修行要径。 会即真体之枢机。 乃通教三乘万行纲领。 若提此纲。 则通教八法众目皆张。 若挈此领。 则通生法二忍衣襟袖自至。 别教以次第三观。 会但中实相体。 独菩萨万行。 别教八法。 次第三忍衣襟袖自至。 圆教以一心三观。 会圆中实相体。 唯如来万行。 亦名如来密因。 圆教八法。 无生法忍为衣。 前三是权。 后一是实。 为实施权。 故有四教之别。 开权显实。 唯有一实。 故云会实相体之枢机也。 统论宗义竟△二正明经宗分二。 初略标三资。 二广释三资△今初[解]此经以信愿持名。 为修行之宗要。 非信不足启愿。 非愿不足导行。 非持名妙行。 不足满所愿。 而证所信。 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 次劝发愿以导行。 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钞]文分二段。 初则正标三资。 缺一不可。 经中下。 乃取证也。 统论三资。 四教皆通。 但所信所愿所行则别。 藏教以偏真为信愿行。 通教以即真为信愿行。 别教但中为信愿行。 圆教以圆中为信愿行。 余非不信。 但不逗其机也。 此经独以信愿持名为宗之因。 净土为宗之果。 举因以摄果。 故以信愿持名为宗要。 余非不信。 但不合时宜。 又是竖出。 圆教虽横。 但接上根。 独此经合时。 合机。 又是横超。 又是三根普摄。 四教并诠。 又是宗要中之宗要也△二广释三资二。 初总标。 二别释△今初[解]信则信自。 信他。 信因。 信果。 信事。 信理。 愿则厌离娑婆。 欣求极乐。 行则执持名号。 一心不乱△二别释三。 初释六信。 二释二门。 三释妙行。 初又六。 初信自至六信理△今初[解]信自者。 信我现前一念之心。 本非肉团。 亦非缘影。 竖无初后。 横绝边涯。 终日随缘。 终日不变。 十方虚空微尘国土。 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 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 决定得生自心木具极乐。 更无疑虑是名信自[钞]此六信中。 有能有所。 此信自者。 正明一念能信之信心所。 故曰信自。 乃以心性为自。 乃即他之自。 即境之心。 非缘影之妄想也。 下五信。 乃所信也。 此信心所。 亦全法界体。 故曰竖穷横遍。 唯识论云。 此信心所。 自性澄清。 性净为性。 以离过绝非。 故曰澄清。 竖无横绝。 故曰性净也。 肉团者。 腹内肉团心。 此乃五脏之心脏。 乃四大合成假心。 第八识之相分。 亦浮尘意根也。 缘影者。 谓攀缘。 指能缘见分。 影。 谓所缘。 指相分。 八识皆有所缘。 此正指第六意识所缘之相分。 乃自识所变法尘之影像。 故曰缘影。 圆觉经云。 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即前文在内在外等。 楞严七处征心。 尽破此缘影妄想。 众生不达能缘所缘义故。 无始以来。 总指所为能。 故曰认贼为子。 认影迷头也。 大佛顶经云。 阿难言。 如来现今征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穷寻逐。 即能推者。 我将为心。 佛言咄。 阿难。 此非汝心。 阿难白佛。 此非我心。 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 此是前尘虚妄相想。 惑汝真性。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 认贼为子。 失汝元常。 故受轮转。 当看文句。 阿难虽曰能推。 其实早落所推。 以是所了知性故。 又五尘落谢之影易知。 唯静守空影最难破析。 经云。 纵灭见闻觉知。 内守幽闲。 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 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 即真汝心。 (文)心性如镜。 能缘见分如镜光。 所缘相分如镜影。 而有像之影易明。 无相之影最难晓。 如镜内有像之影易知。 有像外还虚空之影。 不可不知。 此是众生根本无明。 不可草草也。 竖无初后横绝边涯者。 竖穷三际。 横遍十方也。 法华经云。 观彼久远。 犹若今日。 谓过去尘点劫前事。 皆在现前一念之中。 未来弟子成佛事。 亦在现前一念之中。 岂非圣穷。 又如迷人所谓非东非南非西非北方向。 元只一念迷尘所变。 而悟人所谓正东正南正西正北方向。 岂非一念悟情所变。 可见一念横遍十方。 终日随缘终日不变者。 谓终日随我法二执之缘。 起惑。 造业。 受报。 故有二种生死。 而不被二种生死所变。 喻如冰水随冷暖之缘。 而湿性不改。 虚空随明闇之缘。 而空性不变也。 十方虚空微尘国土。 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者。 正谓一念迷悟之情。 所变东南西北方相。 谓迷情现同居。 悟情现方便。 实报。 寂光也。 大佛顶经云。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又云。 十方虚空。 生汝心内。 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昏迷倒惑者。 昏谓无明。 即我法二执。 迷谓真中二迷。 倒谓凡圣八倒。 惑谓五住地惑。 因我执故。 迷于真谛。 则有凡夫四倒。 起见思二惑。 因法执故。 迷于中谛。 则有圣人四倒。 起尘沙。 无明。 由此故有二种生死也。 苟一念回心。 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者。 若约四教观行回心。 则生四种秽土。 今念佛回心。 则横超西方净土。 谓若执持名号。 至事一心不乱。 则一念我执心回。 决定得生无我心中。 本具方便同居二种极乐。 若至理一心不乱。 则一念法执心回。 决定得生无法心中。 本具寂光实报二种极乐。 如此判者。 于理决定。 于事无疑。 是曰信自。 初信自竟△二信他[解]信 和暹释迦如来。 决无诳语。 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 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 决志求生。 更无疑惑。 是名信他△三信因[解]信因者。 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 况一心不乱。 安得不生净土。 是名信因△四信果[解]信果者。 深信净土诸菩萨聚会。 皆从念佛三昧得生。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 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五信事[解]信事者。 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 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 实有极乐国。 在十万亿土外。 最极清净庄严。 不同庄生寓言。 是名信事[钞]现前一念不可尽者。 竖穷横遍故。 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者。 若依一念我执心。 则现同居世界。 若依善心。 则现善世界。 谓三善道。 若依恶心。 则现恶世界。 谓三恶道。 此总喻迷人所见方相。 亦竖穷横遍。 故不可尽也。 若依一念法执心。 则现方便世界。 实报世界。 法执有轻重。 无明有厚薄。 故方便分九人。 实报有四十二人。 所见不同。 此总喻悟人所见方相。 亦竖穷横遍。 故不可尽。 若依无执之心。 则现寂光世界。 亦无竖可穷无横可遍。 是名真竖穷横遍也。 故前文云。 竖无初后。 横绝边涯。 喻如非迷非悟人。 原无竖横可辩别也。 实有极乐国。 在十万亿土外者。 谓上来所说四土。 唯依心所现。 心实有故。 国土亦实有。 故极乐实有四土。 在十万亿土外也。 最极清净庄严者。 四土圆融故。 庄生。 即庄子。 姓庄。 名周。 寓言者。 即南华经。 寓者。 寄也。 托也。 即托彼说此之语。 虽有是名。 原无其事。 如云。 有人名混沌。 生而无七窍。 人怜而凿之。 七窍有而混沌死矣。 如此。 则虽有是名。 实无其人。 佛说西方极乐世界。 的确是有。 故不同彼寓言也。 信事事竟△六信理分二。 初明心性无外。 二明事事无碍△今初[解]信理者。 深信十万亿土。 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钞]此心性无外。 亦是境性无外。 心境无二性故。 介尔者。 生无生论云。 念佛之心。 至微至劣。 故称介尔。 以吾下。 明不出心外所以也。 以此一念虽然微劣。 乃法界全体。 本自竖穷横遍。 实无有外。 故曰不出也。 初明心性无外竟△二明事事无碍[解]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 皆吾同前一念心中所现影。 全事即理。 全妄即真。 全修即性。 全他即自。 我心遍故。 佛心亦遍。 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 光光瓦遍。 重重交摄。 不相妨碍。 是名信理[钞]文分二段。 初正明譬如下喻显。 正明具四法界。 一念。 即理法界。 影。 即事法界。 全事即理等。 即理事无碍法界。 我心遍故等。 乃事事无碍法界也。 亦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依。 谓依报。 即四土庄严。 正。 乃正报。 即四土主伴。 主即。 弥陀三身。 伴乃人民等也。 影者。 从喻得名。 谓此一念心性有四化发。 依正主伴用相分。 如镜中之影。 一念乃见分。 如镜光。 心乃自证分。 如镜面。 性乃证自证分。 如镜铜。 四分唯是一心。 故曰全事即理等也。 合事即理者。 全相分之事。 即内三分之理。 喻如全镜影。 即镜铜也。 全妄即真者。 全见相二分之妄。 即内二分之真。 见相二分。 乃依他起性。 依他如幻故。 喻如镜光镜影。 即镜面故。 全修即性者。 全三分之修德。 即证自证分之性德。 喻如镜影。 镜光镜面。 即镜铜故。 全他即自者。 谓非唯我之相分。 乃我心现。 即佛菩萨等相分。 亦我心现。 谓共相识现也。 共相识者。 依报乃共中共。 正报乃不共中共。 故曰我心遍故也。 我心遍故等者。 谓我心王心所遍四土。 佛心王心所亦遍四土。 一切众生心王心所亦遍四土。 此约全境即心。 故曰我心遍故等也。 若约全心即境。 则又曰我境遍故。 佛境亦遍。 一切众生境性亦遍。 喻如饿鬼所见之火。 即人见之水。 亦即天人所见琉璃。 故曰事事无碍也。 譬如一室千灯者。 喻显事事无碍也。 一室。 喻依报相似发。 千灯。 喻正报相分。 即佛身我身众生身等。 光。 喻不变随缘之心。 室中虚。 喻随缘不变之性。 光光互遍。 喻佛相分上。 有我心所变相分。 我相分上。 又有众生心所变相分。 众生相分上。 又有佛心所变相分。 佛相分。 乃寂光土。 众生相分。 且指实报土。 及方便土。 我相分。 且指同居土。 四土同在一处。 故曰重重交摄。 不相妨碍。 又四土同在一处。 故曰同居。 四土皆为众生建立。 则又同一方便。 四土皆是实行所感。 则又同为实报。 四土唯是一心。 则又唯一寂光。 故后文云。 同居净境。 真俗圆融。 不可取量。 如此信者。 方为信理。 初释六信竟△二释二门分二。 初正明二门。 二明取舍事理△今初[解]如此信己。 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薉。 而自心岁。 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 而自心净。 理应欣求[钞]此正明愿之欣厌二门也。 此二门有横有竖。 夫愿者。 四种宏誓也。 四宏而依四谛而发。 依苦谛。 则曰众生无边誓愿度。 依集谛。 则曰烦恼无尽誓愿断。 依道谛。 则曰法门无量誓愿学。 依灭谛。 则曰佛道无上誓愿成。 前二誓。 乃厌离门。 后二誓。 乃欣求门。 四谛通四教。 故四宏亦通四教。 此则竖论。 今净土横论也。 谓一厌离一切厌离。 则娑婆四土圆舍。 一欣求一切欣求。 则极乐四土圆取。 圆舍则五住地惑。 不断而断。 圆取则四教佛果。 不成而成。 故后文云。 圆见三身。 圆证三不退等也。 如此信己者。 依信启愿也。 既信国土皆依心现。 则知娑婆四种薉土。 乃依自己本无之薉心所感。 谓见思薉。 尘沙薉。 无明薉。 然而既果一无之薉。 理当厌离。 非出分外。 又知极乐四种净土。 乃依自己本有之净心所感。 谓增上善业。 感同居净。 即空观智。 感方便净。 妙假观智。 感实报净。 即中观智。 感寂光净。 然而既是本有之净。 理当欣求。 亦非出分外也。 初正明二门竟△二明取舍事理分二。 初正明二破执△今初[解]厌薉须舍至究竟。 方无可舍。 欣净须取至究竟。 方无可取。 故妙宗云。 取舍若极。 与不取舍。 亦非异辙[钞]文分二节。 初正明。 妙宗下引证。 夫取舍者。 乃以道谛止观之功。 取其灭谛。 舍其苦集二谛也。 四教皆论取舍。 而前三是权。 置而不论。 今约圆教。 须论六即。 故云舍至究竟。 取至究竟等也。 然究竟二字。 亦有二义。 若论六即。 须至妙觉。 修德毕功。 性德圆显。 取舍情空。 故曰方无。 此乃竖论。 若净土门横论者。 [仁-二+且]得往生净土。 便名究竟。 以娑婆之薉巳究竟舍。 净土之净便究竟取。 以圆净寂光。 圆登妙觉故。 故后文明愿中云。 以下凡众生。 于念不退中。 超尽四十一因位也。 此犹事论。 若再理论者。 岂止往生。 然正当念佛时。 一念相应。 一念究竟。 念念相应。 念念究竟也。 妙宗引证者。 妙宗钞问云。 至理微妙。 不垢不净。 无取无舍。 今立垢净。 令人取舍。 既乖妙理。 即非上乘。 故答云。 取舍若极。 与不取舍。 亦非异辙。 此执别以难圆也。 若约圆教。 则一取一舍。 无非妙理也。 彻者。 车路也。 正明竟△二破执[解]设兴人事取舍。 但尚不取不舍。 即执理废事。 既废于事。 理亦不圆。 若达全事即理。 则取亦即理。 舍亦即理。 一取一舍。 无非法界。 故次信而明愿也[钞]世有一类修行人。 虽亦念人旨。 而发愿求生。 多是执偏理者也。 却不知尚理。 巳是取理。 不愿求生。 巳是舍事。 取舍宛然。 何谓不取舍也。 若达事事无碍。 信手拈出。 无百百事。 全体是理。 故曰取亦即理舍亦即理。 一取一舍。 无非事事无碍法界。 故次信事事无碍法界。 而明取舍之愿也。 二释二门交△三释妙行分二。 初正明行妙。 二校量行妙△今初[解]言执名号。 一心不乱者。 名以召德。 德不可思议。 故名号亦不可思议。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故使散称为佛种。 执持登不退也[钞]名以召德也。 名。 谓假名。 乃实德。 乃实德。 召者。 以名相呼也。 德不可思议者。 谓阿弥陀佛功德。 原不可心思。 不可思方也。 实德既不可思议。 故佛不假名亦不可思议。 假名不思议。 方知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 性性不可思议。 故使散称为成佛种子。 若能执持一心不乱。 定登不退之位也。 初正明行妙竟△二校量行妙分二。 初示诸行劣。 二独显持名妙△今初[解]然诸经示净土行。 万别千差。 如观像。 观想。 礼拜。 供养。 五悔。 六念等。 一一行成。 皆生净土[钞]观像。 即般舟三昧经。 观想。 即十六观经。 礼拜供养五悔。 即普贤行愿品。 十大愿王。 谓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六念者。 一者念佛。 慈悲导师。 二者念法。 三世佛母。 三者念僧。 人天福田。 四者念天。 长寿安乐。 五者念戒。 清净身心。 六者念施。 普济贫穷。 十六观经云。 有三种众生。 当得往生。 一者慈心不杀。 具诸戒行。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三者修行六念。 回向发愿。 具此功德。 乃至七日。 即得往生。 然此诸行。 全在回向。 发愿求生。 但得求生。 即是念佛也。 此诸法门。 收机不广。 下手不易。 故劣于持名。 然执持名号者。 亦不可缺此诸行也。 初示诸行劣竟△二独显持名妙[解]唯持名一法。 收机最广。 下手最易。 故释迦慈尊。 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 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故云清珠投于浊水。 浊水不得不清。 佛号投于乱心。 乱心不得不佛也[钞]执持名号。 有三种妙。 收机广。 下手易。 乃事妙。 第一方便等三句。 乃理妙。 又有圆收诸行。 乃至三观十乘。 七科道品。 无量法门。 乃为圆妙。 具此三妙。 独为胜妙也。 第一方便者。 以念念即佛故。 不落三乘诸行。 无上了义者。 以念念即佛故。 了义。 谓显了第一义谛。 佛。 即无上第一义谛。 最极圆顿者。 以念念即佛故。 不落渐次。 清珠者。 水清珠也。 此珠有清水之功。 故佛号有成佛之功也。 三释妙行竟。 第二正明经宗竟△三结归因果[解]信愿持者。 以为一乘真因。 四种净土。 以为一乘妙果。 举因果则果必随之。 故以信愿持名。 为经正宗。 其四种净土之相。 详在妙宗钞。 及梵纲玄义。 兹不具述。 俟后释依正文中。 当略示耳[钞]法华玄义。 以一乘因果为宗。 故此结归因果也。 大科第三明宗竟△四明力用分三。 初总标力用。 二别明力用。 三较判力用△今初[解]第四明力用。 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钞]力用。 此经功德也。 力者。 言功。 用者。 言德。 此经以往生为功。 不退为德。 经云。 众生生者。 皆是阿鞞跋致。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其数甚多。 非是算数所能知之。 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乃此经大力用也。 总标力用竟△二别明力用分二。 初往生四相二不退四义初又二。 初总标二别△今初[解]往生有四土。 各论九品。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钞]四土者。 一凡圣同居士。 二方便有余土。 三宝报无障碍土。 四常寂光。 此四土净秽横竖二义。 释在后文。 今略释名义。 一凡圣同居者。 若约此土。 则有三界。 九地。 二十五有。 本是凡夫有漏善。 不善不动业。 之所招感。 而圣人亦复同居。 其同居者有二种圣。 一实。 二权。 实。 谓巳证三乘果。 未入涅槃者。 权谓上三土示现来者。 以此二圣。 与凡杂居。 故曰凡圣同居也。 若约净土则不然。 凡夫纯是念佛得生者。 则非有漏业。 但有人天。 无四恶趣。 无四空天。 外道天。 及魔王天。 纯入正定聚。 无不定聚。 及邪定聚。 但见思未尽。 且名凡夫耳。 圣人亦有权实。 可知。 二方便有余者。 若约此土。 出三界外。 三乘圣众。 修方便道之所游居。 但离分段。 未免变易。 但尽见思。 未除别惑。 故名有余。 有九人生于此土。 谓藏二乘。 通三乘。 别三贤。 圆十信。 若约净土。 则但出娑婆三界。 不有极乐同居。 圆离二死。 圆断五住。 九人之中。 纯是菩萨。 虽有声闻。 而非定性。 但断同惑。 名曰声闻。 由其别惑未尽。 且名方便有余土耳。 三实报无障碍者。 由于全性起修。 称性所感真实果报。 色心自在。 尘刹互含。 四十一位菩萨之所游居。 身能现土。 土亦现身。 不违法性。 称性庄严。 具如华严法界安立海也。 四常寂光土者。 即如来所证三德秘藏。 常即法身。 寂即解脱。 光即般若。 又三德皆常。 性无迁故。 三德皆寂。 离尘劳故。 三德皆光。 极明净故。 乃清净法身所居。 约智名身。 约理名土。 身土一如。 非有二相。 此无各各别异之致。 而实遍周别异界中。 以别异界。 离此别无安立处故。 各论九品者。 同居以见思二惑分九品。 方便以尘沙惑分九品。 实报寂光以无明分九品也。 初总标竟△二别显[解]若执持名号。 未断见思。 随其或散或定。 于同居士分三辈九品[钞]此是同居土往生相也。 见思者。 见乃五利使。 思乃五钝使。 五利使者。 一谓身见。 即妄认四大为身。 二边见。 谓断常二边。 不了此身本来无我。 故起二边之见。 三邪见。 拨无善恶因果等。 四戒取。 谓虽不拨因果。 然而非因计因。 不达正因。 即牛狗等戒。 乃至佛弟子执著戒相。 不了我空。 亦戒取摄。 五见取。 谓非果计果。 即四禅四空无想等。 以为涅槃。 五钝使者。 谓贪嗔痴慢疑也。 皆称为使者。 乃心所使也。 八识为王。 此乃王之所使也。 此乃总论。 若别论。 则约三界历四谛。 则有八十八见惑。 思惑约九地。 则有八十一品。 当看法数。 此非所要。 故不录之。 若论竖出三界。 必要惑尽。 此则横出三界。 带业往生也。 或散或定者。 散。 即名字位。 定。 乃观行位也。 三辈。 谓上中下。 九品。 即三三共九品也[解]若持至事一心不乱。 见思任运先落。 则生方便有余净土[钞]事一心不乱者。 我执空。 不为见思所乱。 见思任运先落者。 证入相似位也。 行人意在念佛。 无意断或。 法执细故后断。 我执粗故先落也。 则生方便净土者。 从此同居薉土。 横超极乐方便净土也[解]若至理一心不乱。 豁破无明一品。 乃至四十一品。 则生实报庄严净土。 亦分证常寂光土[钞]理一心不乱者。 从事一心不乱。 亲见中道实相。 不为二边法执所乱也。 无明者。 愚痴也。 愚于二边。 不达实相。 故曰无明若破一品。 则入初发心住。 若至四十一品。 则证圆等觉。 皆分证位。 则生实报庄严净土者。 谓从此同居薉土。 横超极乐实报净土也。 亦分证常寂光土者。 约所证论。 名常寂光土也。 即此土马鸣。 龙树。 智者。 永明。 是其人也。 [解]若无明断尽。 则是上上实报。 究竟寂光也[钞]上上实报者。 实报土上上上品也。 究竟寂光者。 登圆妙觉。 究竟三德秘藏也。 前三土皆言往生。 此则言是者。 前是因位。 无明未尽。 乃至等觉皆有生。 所以文殊普贤善财等。 皆发愿求生。 今是果位永断无明。 故曰则是也。 往生四相竟△二不退四义。 若论不退。 但有三种。 今多一毕竟不退。 为显佛号功德。 佛界缘起功德。 不可思议也。 又三种不退。 四教皆通。 然有纵有夺。 若论纵议。 四教各三。 若夺而论之。 藏通二教。 但有位不退。 别十向则证。 行不退。 登地则证念不退。 圆初住则圆证三不退。 则与净土门中带业往生者。 齐也[解]不退有四义。 一念不退。 破无明。 显佛性。 径生实报。 分证寂光[钞]念不退者。 谓念念流入觉海。 亦名同生性。 同证法身故。 破无明显佛性者。 谓以中观智。 破根本无明。 显三种佛性。 法身显。 乃正因佛性。 般若证。 乃了因佛性。 解脱得。 乃缘因佛性。 又名三心圆发。 三德圆证。 开佛知见[解]二行不退。 见思既落。 尘沙亦破。 生方便土。 进趋极果[钞]行不退者。 谓恒度生。 不堕二乘地也。 尘沙亦破。 尘沙。 乃二乘法执。 以此法执。 障于化道。 化道多故。 犹如尘沙。 故修假观。 正破此惑。 此惑尽故。 道种智成。 故恒度生。 不堕二。 乘地也[解]三位不退。 带业往生。 在同居士。 莲华托质。 永离退缘[钞]位不退者。 若论此土。 则要见思惑空。 证二乘果。 不堕凡夫之地。 名位不退。 今念佛门中。 挟带无量劫业善恶二业。 从此同居薉土。 横超极乐同居净土。 七宝池中。 莲华化生也。 永离退缘者。 谓常见佛。 永离念退缘。 常闻法。 永离行退缘。 常与补处俱。 永离位退缘。 故后文云。 事是大因缘。 理是秘密藏。 故为圆证三不退也。 下文正判较此位力用也[解]四毕竟不退。 不论至心散心。 用心无心。 或解不解。 但弥陀名号。 或六方佛名。 此经名字。 一经于耳。 假使千万劫后。 毕竟因斯度脱。 如闻涂毒鼓。 远近皆丧。 食少金刚。 决定不消也[钞]此别显佛号功德。 不可思议也。 一经一耳。 经者历也。 毕竟因斯度脱者。 如佛世一老人也。 涂毒毒鼓。 乃波斯匿王所有。 用以出征。 鼓上涂毒。 阵上鸣之。 自军有解毒法。 彼军则无。 闻声皆丧。 此喻证果不虚。 食少金刚。 决定不消。 喻佛种不虚也。 第二别明力用竟△三较判力用有三段。 初指出力用。 二正判力用。 三较量力用。 此三段之意。 如官家断案。 先审定其过。 二乃案律治罪。 三则较量其轻重。 好令人心伏。 若如此断。 乃成不可改铁案。 不然。 则成瞎眼官也[解]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 证位不退者。 皆与补处俱。 亦皆一生必补佛位[钞]只带业生同居净。 证位不退者。 乃指出其人也。 只者。 始也。 谓不断上三土力用。 但判同居土中。 始带业往生。 证位不退者也。 即张钟馗等也。 皆与下。 指出纳中所示二种力用也。 一者皆与补处俱。 经云。 众生闻者。 应当发愿。 愿生彼国。 得与如是诸上善人。 俱会一处。 二者亦皆一生必补佛位。 经云。 众生生者。 皆是阿鞞跋致。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其数甚多。 非是算数所能知之。 当详读后注。 非但张钟馗等。 乃至鹦鹉八哥等。 亦如是也。 此如审定其过也[解]夫上善一处。 是生同居。 即巳横生上三土。 一生补佛。 是位不退。 即巳圆证三不退[钞]此乃正判力用也。 谓第一上善俱会。 乃横土义。 第二一生补佛。 乃圆证三不退义。 既横生四土。 圆证不退。 则圆转五浊。 圆断五住。 圆修万行。 圆建立众生。 圆自在庄严。 一切圆义。 自在其中。 当细看后注。 带业往生者尚然。 况上三土也。 此非但往生者如是。 乃行人念佛时。 念念成就如是功德也。 此用要解眼目不可不知也。 此如案律问罪[解]如斯力用。 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 较彼顿悟正因。 仅为出尘阶渐。 生生不退。 始可期于佛阶者。 不可同日语矣。 宗教之士。 如何勿思[钞]此较量力用也。 文有二节。 初与教中较量。 二与宗门较量。 千经万论。 不出五时。 五时中唯有华严。 法华。 明一生成佛。 华严成佛。 看后文自知。 法华则龙女一人。 净土则非是算数所能知之。 故曰所未曾有也。 较彼顿悟正因者。 乃与宗门交量。 沩山文云。 可中顿悟正因。 便是出尘阶渐。 生生若能不退。 佛阶决定可期。 上句明不能横生上三土。 下句显不能圆证三不退。 夫顿悟。 则非渐悟也。 正因则非邪因也。 渐悟尚少。 况顿悟。 又况顿悟正因佛性。 就便顿悟佛性。 也仅为出尘阶渐。 始入名字位中。 何若念佛横生四土也。 生生不退者。 非但今生不退。 要保生生不退。 始入观。 行相似等位。 而能成佛有期。 何若七日功成。 一生净土。 则便圆证三不退也。 不可同日语者。 力用不齐也。 第三较判力用竟。 大科第四明力用竟△五明教相[解]五教相。 此大乘菩萨藏摄。 又是无问自说。 彻底大慈之所加持。 能令末法多障有情。 依斯径登不退。 故当来经法灭尽。 特留此经住世百年。 广度含识。 阿伽陀药。 万病总持。 绝待圆融。 不可思议。 华严奥藏。 法华秘髓。 一切诸佛之心要。 菩萨万行之司南。 皆不出于此矣。 欲广叹述。 穷劫莫尽。 智者自当知之[钞]教者。 圣人被下之慈训。 相者。 教中所诠法相。 教海汪洋。 非此所要。 恐繁不录。 但随文消释。 打通关节耳。 大乘菩萨藏摄者。 观经疏玄义云。 大乘方等教摄。 二藏明义。 菩萨藏收。 (文)夫藏通二教。 不闻他方佛名。 今言西方。 信非藏通。 横生四土。 圆证三不退。 一生成佛。 又非别教。 可知是圆顿大乘。 无问自说。 乃十分教中无问自说教。 彻底大慈。 乃无缘大慈加被摄持。 末法者。 佛法有三时。 谓佛灭度后五百年为正法。 又一千年为像法。 又一万年为末法。 此正当其末法也。 多障者。 五停心观云。 多障有情念佛观。 正治业障报障烦恼障也。 大无量寿经云。 当来经法灭后。 特留此经住世百年。 广度含识。 梵云阿伽陀。 此云普去。 谓普治一切病。 故云总持。 一句佛号。 普治娑婆四土诸病。 故曰总持。 绝待圆融者。 唯佛界为缘起。 故曰绝待。 三根普摄。 故曰圆融。 华严奥藏者。 后文云。 华严所禀。 却在此经。 故曰奥藏。 法华秘髓者。 经云。 [仁-二+且]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此则念佛者。 无一不成佛者。 诸佛心要。 即此一念心性。 万行司南。 亦此一念心性。 故曰法界圆融体。 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 全体是法界也。 司南。 即指南针也。 法界本无尽。 故叹述莫尽也。 第五教相竟。 解经科中。 第一五重玄经竟△二正解经文○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 五官具存。 正宗如身。 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 运行不滞。 故智者释法华。 初一品皆为序。 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 又一时迹本二门。 各分三段。 则法师等五品。 皆为迹门流通。 盖序必提一经之纲。 则法施不壅。 关系非小。 后人不达。 见经文。 稍涉义理。 便判入正宗。 致序及流通。 仅存故套。 安所称初语亦善。 后语亦善也哉[钞]序正流通三分。 创自道安法师。 前代讲演。 但随文消义。 未敢分判。 后道安在襄阳。 始三科分释。 科者。 段落。 众心不肯。 唐玄奘法师。 东传亲光菩萨佛地经论。 亦分三分。 初教起因缘分。 二圣教所说分。 三依教奉行分。 后人称弥天高判。 今古同遵。 分经雅合于亲光。 后皆遵之。 此三名下。 明分科意。 有三段。 初明三科之要。 二故智者下。 引证。 三盖序必下。 责今也。 此因三科分文。 与古不同。 故首明三科皆要。 智者。 乃天台智者大师。 名智顗。 字德安。 姓陈颍川人。 母孕时。 梦五色彩烟萦怀。 及诞。 光明烛室。 目有重瞳。 卧必合掌。 坐必向西。 十八岁出家。 诵法华经。 诣光州大苏山。 礼慧思大师。 思一见曰。 昔日灵山同听法华。 今复遇矣。 即示普贤道场。 顗于此行法华三昧。 诵经至药王品。 是真精进。 是名真法供养。 寂然入定。 见灵山一会。 俨然未散。 得一旋陀罗尼。 后讲法华等经。 坐脱于石夺寺。 寿六十七岁。 讲法华经二十八品。 初品。 为序分。 方便品。 至十七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 名正宗分。 从后尽经。 名流通分。 又一时者。 谓初次讲在陈朝祯明元年。 于金陵光宅寿讲。 二次在隋朝开皇十三年。 于荆州玉泉山讲。 迹本二门者。 谓前十四品。 乃迹门开权显实。 迹者。 乃如来示现成佛之迹。 开权显实。 谓开三乘之权教。 显一乘之实理。 后十四品。 乃本门开近显远。 本者。 乃如来尘点劫根本成佛之实事。 开近显远。 乃开如来之近寿。 显本地之远寿也。 各分三段。 谓自方便品。 至授学无学人记品。 为迹门正宗。 法师品。 到乐行品。 乃迹门流通。 自涌出品。 至弥勒菩萨巳问斯事。 佛今答之。 为本门发起序。 从佛告阿逸多。 至分别功德品偈。 为本门正宗。 引后尽为流通。 盖序下。 责后人之不达也△初序分。 二初通序。 二别序[钞]此二序。 各具四名。 谓通序。 别序。 证信。 发起。 经后序。 经前序。 自序。 他序也。 通序者。 诸经皆用六种成就。 谓如是。 乃信成就。 我闻乃闻成就。 一时。 乃时成就。 佛乃主成就。 舍卫国。 乃处成就。 千二百等。 乃众成就。 言成就者。 此六种缺一不可。 故曰成就。 诸经皆具。 故曰通序。 又名经后序。 阿难尊者集经时序入故。 又名证信序。 谓有此六种。 信是佛说。 若无六种。 便是外道经也。 又名自序。 谓佛临涅槃。 阿难问佛。 一切经首。 当安何语。 佛示云。 如是我闻等。 故曰自序。 言别序者。 别在一经故。 又名经前序。 在正说之前故。 又名发起序。 发起因缘故。 又名他序。 经家序入矿△初中二。 初标法会时处。 二引大众同闻△今初[钞]于中有经文。 有疏义。 先消经文。 消文之法。 详略随宜。 疏中意在于要。 故删详取要。 今为学者。 略取佛顶文殊句。 为梗概。 若欲详者。 当阅全文。 恐繁不录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给孤独园[钞]佛顶文句云。 如是者。 指法之辞。 通指下文之言。 亦信顺之义。 大凡信者则言如是。 不信者则言不如是。 今言如是。 即显信顺也。 我者。 阿难自称。 此非外道妄计之我。 亦非凡夫妄执之我。 乃深达八自在我也。 闻者。 耳根发耳识。 能达音声现量体性也。 一时者。 机应相符。 说听终竟。 总名一时。 佛者。 自觉。 觉他。 觉行圆满。 即娑婆教主。 释迦牟尼。 在者。 示迹此间行住坐卧。 总名为在。 舍卫国者。 或云室罗筏城。 梵音楚夏不同。 此翻丰德。 亦翻闻物。 谓国丰四德。 多闻。 解脱。 财宝。 五欲。 故曰丰德。 以此四德远闻他方。 故曰闻物。 祇树给孤园者。 祇陀太子之树。 给孤长者之园也。 此消经文△疏中分二。 初总标。 二别释△今初[解]如是。 标信顺。 我闻。 标师承。 一时。 标机感。 佛。 标教主。 舍卫等。 标说经处也[钞]标者。 表显也。 信顺者。 谓顺于信心。 则言如是也。 又有偏真信顺。 即真信顺。 次第信顺。 圆顿信顺今乃圆顿信顺也。 师承者。 承。 谓承受。 谓亲从佛闻也。 又从化佛闻。 从应佛闻。 从报佛闻。 从法佛闻。 机感者。 谓时无实法。 东西正朔不同。 故但标机感。 又分四教机感。 教主者。 四教说法之主也。 说经处者。 谓化佛则同居处。 应佛则方便处。 报佛则实报处。 法佛则寂光处。 问。 舍卫国。 乃岂非土弹丸之地。 何得通论四土。 释迦乃化身。 何等通论四佛。 阿难。 乃有学声闻。 何得通论四教耶。 答。 即此舍卫国。 便是寂光净土。 即此化佛。 便是法佛。 即是阿难。 便是法身大士。 但众生业感未尽。 所见不同耳。 故像法决疑经云。 一切大众所见不同。 或见娑罗林地。 悉是土砂草木石壁。 或见七宝清净庄严。 或见是三世诸佛所游成处。 或见是不可思议诸佛境界。 或见如来丈六之身。 或见小身大身。 或见在莲华台。 为千百亿释迦说心地门。 或见身同虚空。 遍于法界。 无有分别。 又正法念处经。 明三阿难。 一阿难陀。 此云欢喜。 持小乘藏。 二阿难跋陀。 此云欢喜贤。 持杂藏。 三阿难娑伽。 此云欢喜海。 持佛藏。 阿含经有典藏阿难。 持菩萨藏。 盖指一人具四德。 持四法门耳。 空王佛所同时发心。 方便示为传法之人。 何所不能也。 又如是我闻等。 具四悉檀。 三世诸佛经初。 皆安如是我闻等。 佛佛道同。 不与世诤。 世界悉檀。 大论云。 举时方令人生信。 为人悉檀。 对破外道阿欧二字。 不如不是。 对治悉檀。 (阿欧。 此云有无。 谓外道经书前。 皆安阿欧二字。 标其所计不出有无二见。 部内所言。 不出所计也)信顺者。 信则所闻理会。 顺则师资道成。 第一义悉檀也。 此总标竟△二别释[解]实相妙理。 古今不变。 名如。 依实相理。 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 曰是[钞]总标中虽具四教。 而别释唯约圆顿。 删敏取要故也。 实相妙理者。 即现前一念心之自性。 即辩体中云。 实相无二。 亦无不二。 是故举体作依作正。 乃至能说所说等。 无非实相正印。 若在此中。 则能信所信。 能闻所闻。 能感所感。 能住所住。 亦无非实相。 故首提曰实相妙理。 亦实性。 实体。 实力。 实作等。 一一皆实也。 古今不变名如者。 如者。 不变义。 实相之体。 非古非今。 然而古亦实相。 今亦实相。 不为古今所变。 譬如虚空。 非明非暗。 然而明亦虚空。 暗亦虚空。 不为明暗所变。 故强名曰真如也。 依实相理。 念佛求生净土。 决定无非曰是者。 能念实相心。 所念实相佛。 能求实相信愿。 所生实相土。 能所同一相。 本自无非。 强名曰是。 小字批云。 悟此者少。 真实不多也。 世人但知实相无念。 而不达无所不念。 又但知实相无生。 而不达无所不生。 今依此无所不念故念佛。 无所不生故求生也[解]实相非我非无我。 阿难不坏假名。 故仍称我。 耳根发耳识。 亲聆圆音。 如空印空名闻钞实相离戏论。 故非凡夫之有我。 又非二乘之无我也。 阿难不坏假名者。 有三种我。 谓我见。 我慢。 及名字我。 阿难但坏我见。 我慢。 不坏名字我。 故仍然称我。 耳根发耳识者。 有二种耳根。 谓浮尘根。 即外之粗相。 乃第八识疏相分。 二胜义根。 即内之细相。 乃第八识亲相分。 耳识依此胜义根发也。 亲聆圆音者。 谓亲闻于佛也。 亲聆。 乃耳识见分。 圆音。 乃耳识相分。 托佛本质自变相分。 乃亲所缘缘。 故曰亲聆也。 如空印空者。 见分无相故如空。 相分无生故亦如空。 二分唯是一心。 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故曰如空印空也[解]时无实法。 以师资道合。 说听周是。 名一时[钞]时无实法者。 无实体可指也。 但依色心等法假立。 即此无实之实。 即实相也。 又长短无定。 循业发现。 如三更之梦。 巳办二十年事。 洞中七日。 世上巳过千年。 延种不定。 故曰无实。 以佛之教。 弟子之资相扣。 从如是我闻。 至作礼而去。 总名一时[解]自觉。 觉他。 觉行圆满。 人天大师。 名佛[钞]疏中略释在字。 今补出。 佛顶文句云。 行住坐卧。 通名为在。 在。 即是住。 今当以住释在。 有四住。 谓天住。 梵住。 圣住。 佛住。 佛为能住。 四法为所住。 法为能住。 舍卫国等乃为所住也[解] 。 此云闻物。 中印度大国之名。 波斯匿王所都也。 匿王太子名祇陀。 此云战胜。 匿王大臣名须达多。 此云给孤独。 给孤长者布金买太子园。 供佛及僧。 祇陀感叹。 施余未布少地。 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钞]中印度者。 即中天竺。 名义集云。 旧云身笃。 或云贤豆。 今从正音。 宜云印度。 此云月邦。 谓圣贤御物。 如月照临。 故谓印度。 波斯匿者。 此云胜军王。 军为胜余国故。 祇陀。 此云战胜。 谓匿王出兵得胜时生。 故云战胜。 给孤长者布金买园者。 王舍城有长者。 名珊檀那。 须达多长者与之为友。 一日为儿娉妇。 至其家。 见其忙乱异常。 因问其故。 珊檀那云。 明晨请佛斋僧。 今预辨其供耳。 须达云。 何者名佛耶。 珊檀那云。 汝不知耶。 净饭王太子悉达。 雪山学道。 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 具足三明。 及八解脱。 十八不共。 十力。 四无所畏。 有一千二百五十弟子。 现在城外物园精舍说法。 须达闻佛。 身毛皆豆。 叹喜踊跃。 睡不安枕。 忽睹天亮。 便起出城。 行之不远。 天忽黑暗。 遂疑云。 莫非妖邪惑我耶。 忽闻空中有神告曰。 汝善自前行。 莫得迟缓。 前行一步功德。 胜过七车七宝布施。 须达前行未远。 见如来金色晃耀。 巍巍堂堂。 在竹园林外经行。 忽见一人。 绕佛三匝。 礼佛三拜。 须达亦绕佛三匝。 礼佛三拜。 佛为说法。 即证初果。 便请世尊来年至舍卫国说法。 佛云。 来年巳受瓶沙王请。 复请后年。 世尊应许。 复问舍卫城外。 可有园林茂胜。 远离愦闹。 可容我千众处所否。 须达云。 但愿世尊不弃。 自当办之。 须达回国。 沿途宣告。 以至本国。 遍想无好处所。 唯太子园可容千众。 园林茂好。 围一由旬。 但太子非卖园人。 来日至太子所。 为说买园之事。 太子戏之曰。 汝以金布满园地。 我便卖之。 须达果如其言。 以金布地。 布之将完。 太子闻说须达布园以至将终。 太子遂异。 亲至园所。 见金遍满。 唯乘一小角。 遂问须达曰。 汝未布满。 我园不卖也。 须达曰。 非谓不布。 乃筹量用金多少耳。 太子见须达并无一念退志。 遂问其因。 须达称赞如来功德。 智慧。 相貌威神。 不可思议。 我巳请佛后年至国说法。 故我买园。 供佛及僧。 太子感叹不巳云。 既然如是。 汝我二人共成此举。 此未布余地。 及一切树木。 作我所施。 故并云祇树给孤独园也。 经文初标法会时处竟△二引大众同闻三。 初声闻众。 二菩萨众。 三天人众[钞]引大众同闻者。 谓非一人独闻。 故引大众同闻。 六种成就。 此乃众成就也。 声闻有二种。 一小乘声闻。 谓闻佛四谛音声而悟道者。 二大乘声闻。 法华云。 以佛道声。 令一切闻也。 菩萨者。 正云菩提萨埵。 此方好略。 故但云菩萨。 此翻觉有情。 有二释。 若约自行。 谓虽然觉悟。 而情念未尽。 故曰觉有情。 若约化他。 则谓觉悟有情也。 此三众。 总摄如来七众弟子。 谓比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弥。 沙弥尼。 优婆塞。 优婆夷。 此七众。 又分大乘小乘。 则有十四众。 十四众中。 又各分四众。 一发起众。 谓发起玄化者。 二当机众。 谓闻法得益者。 三影响众。 谓带果行因者。 四结缘众。 结缘成种者。 如法华经。 大通智胜佛。 王子覆讲。 即彼时发起众。 闻法得道。 即彼时当机。 闻法未度。 而世世相值。 即彼时结缘众。 彼佛既尔。 今佛亦然。 四个十四。 则有五十六众。 故曰大众同闻也[解]声闻居首者。 出世相故。 常随从故。 佛法赖僧传故。 菩萨居中者。 相不定故。 不常随故。 表中道义故。 天人列后者。 世间相故。 凡圣品杂故。 外护职故[钞]此明列众所以也。 问。 声闻乃小乘何竟先列 发布时间:2022-12-26 09:01:1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