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浅谈《楞枷经》的“人间佛教”思想 内容: 浅谈《楞枷经》的人间佛教思想人间佛教是20世纪初,太虚力倡改革的佛教,是佛教复兴运动中具有革命性的一次,现已获得佛教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佛教在现当代社会发展的一条崭新的线路。 它既是对传统佛教的继承,又是佛教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和超越,是佛教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其宗旨,是立足于现实的人、人类社会,它以人类生活的改善、进步为目标。 而《楞伽经》中的如来藏、宗说并重以及佛陀不舍众生的思想,都彰显出浓厚的人间佛教思想。 《楞伽经》,全名《入楞伽经》或《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印度中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主要通过大慧菩萨的一百零八问的问法,揭示了第一义谛,是结合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经典。 通观《楞伽经》经义,佛陀重视人间的精神不时跃然纸上,人间佛教的伟大光芒无时不在经中闪烁。 一、众生皆有如来藏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昭示人间佛教义趣。 如来藏之藏就是胎藏之意,即如来藏与生俱来在胎藏之中,表明一切众生生来就具有如来清净的法身,凸显出人人皆可成佛、众生平等的伟大思想。 严格来说,如来藏包括本有之清净本体和由修行而来的圆成实性,对众生来说,只有本具之清净本体,只有到了佛、菩萨的果位,才兼有本来之如来藏和修成的如来藏。 诚如经文中说:如来藏自性清静,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 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 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 一些诸佛之所演说。 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结合成为如来藏识。 传统佛教理论认为,如来藏、阿赖耶识、真如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其意义也各不相同。 如来藏标志众生本来自性清静的如来法身;阿赖耶识是指含藏一切诸法的种子;真如是万法之本。 三者无直接联系,意义也不同。 但在《楞伽经》中,常提到如来藏受到无始以来的虚伪习气所熏染,被客尘和烦恼所污染而不净,从而变成了识藏。 无我如来藏,是《楞伽经》的新提法。 《楞伽经》虽讲有如来藏,但并不讲有我,我们决不能把如来藏与我等同起来。 为标明与外道我之不同,佛说如来藏是无我,无我是离妄想无所有境界,我与无我的不同在于有无妄想。 我是因无明而起的妄想境界,如来藏本自清净,不含无明,离于妄想,如来藏与我区别的根本在于有没有无明。 如此以来那些计我者也能够信受佛陀的无我之教,其用意是要把如来藏与我分离开来,而不是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印顺认为:对应机说教断愚夫畏无我句,开引计我诸外道的教意,《楞伽经》显然更胜一著! 《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对禅宗影响重大。 达摩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 《楞伽师资记》依据的即是如来藏思想,这种观念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禅的开创者慧能。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 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故有愚有智。 慧能的思想并非独创, 而是继承了从《楞伽经》中获得的如来藏佛性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楞伽师, 而且影响了整部禅宗史。 二、主张宗说并重《楞伽经》提出了宗说并重教禅兼容的主张,透显出大乘佛教应病与药、对机说法的卓绝智慧。 所谓宗通即正觉的纲宗,是通过自得内证的殊胜境界,不重佛典教义等文字、言语、妄想等的研习。 说通即说法的理论,它致力于教义的研究,善于为他人说教佛法。 它离自心所现的种种妄想,不再困于一异、同俱和不同俱的知见里,可超脱一切意识,远离因和因果等知见,而自觉内证圣智境界。 故而佛作偈言: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从根本上讲,《楞伽经》是为菩萨以上境界的修行者而说的,所以她的重点是自证如来藏即宗通。 但作为修行境界极低的芸芸众生,试图从宗通的方式修行,显然是很不现实的。 基于这一实际情况,佛陀为了更加有效、方便地度化众生,也广开说通的方便,这都是佛陀不舍众生的慈悲使然。 故而经书中说: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分,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卷一)。 可见,宗说并重是《楞伽经》为度化众生而创设的一套言说理论。 《楞伽经》的宗通与说通影响了禅宗对禅宗与禅宗之外的其他派别进行区分,而这种禅分四种的观念则影响到禅门对自身的修行阶位的区分。 宗说并重的同时,《楞伽》已认识到说通与第一义之间的微妙敏感关系。 这是因为一切言语教化等,都是假立的名相,是一种不得实相的生灭相和妄想,故而言说并不能当下开显第一义的宗趣。 卷二中说: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 言说者,生灭动摇辗转因缘起,若辗转因缘者,彼不显第一义。 所以《楞伽经》中常以委婉生动的比喻方式作说通,以免人们执着言句。 《楞伽经》以言说诠释世间第一义谛已成通则。 它对语言文字特征的敏锐和对其局限的觉察,以及为此而独创的一系列特异的说通方式,不仅利于出生、修行均在人间的芸芸众生,而且这种灵活的出发点,也凸显出大乘佛教卓绝的智慧和变通的灵活。 三、不舍众生的悲愿《楞伽经》的说法因缘,源于佛陀不舍众生的悲愿,别开生面地塑造了《楞伽经》人间佛教的品格。 首先,不舍一切众生。 这在经书卷一中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大慧,一阐提有两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 云何舍一切善根? 谓谤菩萨藏。 及作恶意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 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 而般涅槃。 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 此亦到一阐提趣。 菩萨们的本愿力,不求入涅槃,并不是他们不能证得涅槃,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而不如涅槃。 这种修持已证入涅槃但其身心,却进不了涅槃的法相,故可以列入一阐提的范围。 但是即使是舍一切善根的极恶一阐提,也会得到如来法力的加持而使其善根复萌长养。 即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 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 不仅如此,在唐实叉难陀所译的《大乘入楞伽经》中的《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中,请法之主罗婆那王大夜叉以及其他参与诸法的罗刹等都是凶神,佛出于哀愍六道众生,也使其发欢喜心而甘愿受摄。 我佛的慈悲和仁慈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佛凡一体。 凡圣之别在于识与智的区别,只要能以智观识达到了知空的境界,则为慧。 缚境界为心,觉想生为智,无所有及胜。 慧则人人是生,心意及与识,远离思维想,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 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 在究竟意义上昭明识智、凡圣不二、佛凡一体,其实这与明确区别三乘五种性并不冲突,区别三乘五种性,其目的是为了当即说法的方便。 再者,在《楞伽经》卷三中,辨别字、语等,法等,身等四等密意;自得法,法本住的二种密法;宗通说通;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如此种种;几乎全是在讨论得道之后如何化度、帮助众生的智慧,这部分内容占据了整部《楞伽经》沉甸甸的四分之一,可见佛陀不舍众生悲情之深沉。 这种不舍众生的利他助他度他的慈悲关怀,无不散发出浓厚的人间佛教气息。 禅者最具有人间性,中华佛教之特质在于禅。 《楞伽经》是禅宗的根本经典,禅宗在灵性、直捷的深处有着《楞伽经》的理性渊源。 如来藏、佛凡一体、宗说俱通等思想,彰显出人间佛教契理契机的精神特质,对中国佛教影响甚巨。 自达摩以《楞伽经》授与慧可以后,数代禅宗祖师,一直都将《楞伽经》作为藉教悟宗的重要典据递相传承。 人们也对《楞伽经》崇奉倍至。 楞伽是佛法智无上宝典, 一切经论皆不能及是楞伽者, 正如阿褥达池, 四大河水皆从此出, 岂可泛作教科书观? (详见章太炎写给黄宗仰的书信);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太虚大师的《楞伽义记》,欧阳渐的《楞伽疏决》, 以及邱虚明的《楞伽疏证》, 均使得《楞伽经》论义愈加精确分明。 禅宗可以说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是大乘佛教进一步人间化、生活化的典范。 因此,对《楞伽经》的解读,就是对禅宗思想的解读,就是对人间佛教的解读;对《楞伽经》的修持,就是参禅悟道,就是对人间佛教的实践。 发布时间:2022-12-25 11:48:26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