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 内容:  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夫三界惟心。 心外无法。 理具事造。 实非两重。 但迷之则三障宛然。 悟之则三德法尔。 迷悟无性。 随俗假名。 真实指归。 二而不二。 不二而二。 迷悟似分。 迷既迷其所悟。 悟卽悟其所迷。 此占察善恶业报经。 乃指迷归悟之要津也。 占察者。 能观之智。 善恶业报者。 所观之境。 能观无非一心三智。 所观无非一境三谛。 消除疑障。 坚固净信。 开示进趣方便。 安慰令离怯弱。 所以释迦大圣。 劝当机而专请。 地藏慈尊。 乘悲愿而演说。 事理双明。 浅深同益。 可谓照昬衢之宝矩。 救痼疾之神丹。 虽复去圣时遥。 何幸妙诠犹在。 钻仰既切。 欲罢不能。 蠡测管窥。 用公同志。 将疏经文。 先明玄义。 第一释名。 第二显体。 第三明宗。 第四辨用。 第五教相。 第一释名者。 经题七字。 六别一通。 别七例中。 今单从法。 占察二字。 约能观法。 善恶业报四字。 约所观法。 释此能所二法。 复有两番。 初略。 次广。 初略释者。 占以瞻视为义。 察以详审为义。 各有事理。 事者。 依于大士所示三种轮相。 至诚掷视。 名之为占。 审谛观其相应与否。 名之为察。 或自除疑。 或除他疑。 但当学习此法。 不得随逐世间卜筮法也。 理者。 依于大士所示一实境界。 二种观道。 如实正向。 名之为占。 依于大士所示巧说深法。 离相违过。 谛审思惟。 名之为察。 由是自善进趣。 令他亦善进趣。 自离怯弱。 令他亦离怯弱。 是名理占察也。 善恶者。 十善十恶。 依身口意而名为业。 业秖是思。 由善恶思。 发身口意种种事业。 意兼惑业。 身口唯业。 今以第一轮相。 占视善恶多少。 察其相应与否。 复以第二轮相。 占视业力强弱。 亦须察其相应与否。 又以第三轮相。 占视三世果报。 亦须察其相应与否。 具如经文广明。 自身所有善恶业报。 依此三种轮相而占察之。 决了疑悔。 为他亦然。 故名占察善恶业报也。 复次有善恶惑。 有善恶业。 有善恶业所感果报。 惑业果三。 皆是因缘所生。 凡属因缘生法。 无不卽空假中。 今依一实境界。 解了卽空假中。 名之为占。 复依二种观道。 证悟卽空假中名之为察。 或依进趣方便。 知其卽空假中。 启迪正信。 名之为占。 复依巧说深法。 悟其卽空假中。 永离怯弱。 名之为察。 故称占察善恶业报也。 初略释竟。 次广释者。 若依文便。 应先释占察。 后释善恶业报。 然设无善恶业报。 约何可论占察。 今依此义。 故先释善恶业报。 后释占察也。 先释善恶业报复为二。 初分释。 二合释。 初中三。 初释善恶。 二释业。 三释报。 初释善恶为四。 初约事局释。 二约理通释。 三结属十法界。 四结成卽空假中。 初约事局释者。 性是清净调良。 能为此世他世顺益。 名之为善。 性是染污粗戾。 能为此世他世违损。 名之为恶。 卽杀生。 偷盗。 邪淫。 名身三恶。 妄言。 绮语。 两舌。 恶骂。 名口四恶。 贪欲。 嗔恚。 愚痴。 名意三恶。 不杀。 不盗。 不淫。 名身三善。 不妄。 不绮。 不离间。 不粗犷。 名口四善。 不贪。 不嗔。 不痴。 名意三善。 故四十二章经云。 如是十事。 不顺圣道。 名十恶行。 是恶若止。 名十善行耳。 又十善各论止行。 不杀不盗等。 名为止善。 慈悲放生。 周给布施。 修习梵行。 说诚实言。 说利义语。 和合诤讼。 柔软诱诲。 常念喜舍。 志存悲愍。 了达事理。 名为行善。 故此经云。 言十善者。 则为一切众善根本。 能摄一切诸余善法。 言十恶者。 亦为一切众恶根本。 能摄一切诸余恶法也。 初约事局释竟。 二约理通释者。 先释恶。 次释善。 后明互融。 先释恶者。 有事恶。 有理恶。 事恶如前说。 理恶者。 外道计断计常。 破坏因果。 是杀俗谛。 违背涅槃。 不能证契。 是杀真谛。 见戒二取。 心外著法。 是偷盗。 爱染见执及味禅等。 是邪淫。 实非出要。 自言出要。 是妄言。 种种戏论。 无真实义。 是绮语。 斗乱出世间法。 是两舌。 增长烦毒。 是恶口。 自谓真实。 是贪。 谓余虚妄。 是嗔。 不知出要。 是痴。 声闻缘觉永断生因。 是杀俗谛。 不知佛性。 是杀中谛。 妄取涅槃。 是盗。 证偏真理不能舍离。 是淫。 未得一切解脱。 自谓解脱。 是妄言。 譬如空拳杨叶。 无真实义。 是绮语。 分离生死涅槃。 无二法性以为定二。 是两舌。 分别善恶有漏无漏等法。 是恶口。 著无为。 是贪。 厌有为。 是嗔。 不知平等法性。 是痴。 权教菩萨。 入空时。 杀俗谛。 入假时。 杀中谛。 观中时。 双杀二谛。 誓取菩提。 是盗。 神通法爱。 是淫。 未证实相有所言说。 是妄言。 种种言说不契实义。 是绮语。 分别中边。 是两舌。 弹诃生死及二乘法。 是恶口。 似道法爱。 是贪。 舍离二边。 是嗔。 未照圆中。 是痴。 释恶竟。 次释善者。 事善如前说。 理善者。 佛弟子离断常见。 深信因果。 是不杀俗谛。 达一切法无我无我所。 亦无实性。 不杀真谛。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皆是实相。 第一义谛。 法界。 法住。 法位。 真如。 实际。 如来藏性。 平等圆融不可思议。 不杀中谛了知心外无法可取。 是不盗。 无能无所。 是不淫。 四悉因缘如理诠说。 是不妄。 能令众生得于四益。 是不绮。 随顺事理。 是不斗乱。 悦可众心。 是不粗恶。 离似道爱。 是不贪。 不违三谛。 是不嗔。 了达三谛。 是不痴。 次释善竟。 后明互融者。 善恶名字。 本无一定。 故以名定义。 万无一得。 以义定名。 万无一失。 且如约事。 则杀盗等为恶。 不杀盗等为善。 约理。 则有漏事善事恶。 总名为恶。 无漏事理。 乃名为善。 又有漏善恶及偏真事理。 总名为恶。 入假事理。 乃名为善。 又有漏善恶及偏真事理。 入假事理。 总名为恶。 入中事理。 乃名为善。 又但中事理。 仍名为恶。 圆中事理。 乃名为善。 是则事杀事盗等。 唯得名恶。 不得名善。 圆中事理。 唯得名善。 不得名恶。 若事不杀盗等乃至但中事理。 亦得名善。 亦得名恶。 望前则皆名善。 望后则皆名恶也。 复有理恶。 所谓弑无明父。 害贪爱母。 菩提无与者。 然我取菩提。 法喜为妻。 空拳诱度。 乃至大贪大嗔大痴法门。 是则惟佛具足十恶。 菩萨二乘。 但有少分十恶。 一切众生。 唯能具足十善。 更无少恶也。 二约理通释竟。 三结属十法界者又为三。 初明十界。 二明四教。 三明六卽。 初明十界者。 地狱苦重。 但具事理善恶种子。 不起事理善恶现行。 一分极苦鬼趣傍生亦尔。 鬼畜二趣。 亦具事理善恶种子。 多起事恶现行。 少起事善现行。 未必能起理恶理善。 慧力弱故。 阿修罗趣。 略同鬼畜。 或得见佛闻法。 能起理善。 理善若起。 如应摄入四圣界中。 人趣有二。 若在北洲虽具一切种子。 但起事善。 不起事恶。 亦复不起理恶理善。 就事善中。 但有旧医十善。 不起三皈五戒八戒具戒诸善。 以不闻佛法故。 若在三洲。 具能起于事理善恶。 人中慧解极猛利故。 若起理善。 亦随摄入四圣界中。 天趣有四。 一地居二天。 谓四王。 忉利。 具起事理善恶。 略与人同。 但事善中。 缺出家戒一事耳。 二空居四天。 谓夜摩。 兜率。 化乐。 他化。 不起杀盗邪淫三种事恶。 犹有正淫未断。 亦容起后七种事恶。 亦能起事十善。 但不起出家戒。 亦能起于理善理恶。 若起理善。 亦随摄入四圣界中。 三色界中。 又分为二。 一初禅天。 犹有觉观语言。 容起口妄意贪。 梵于释子起谄诳故。 不起其余事恶。 得起一切理善理恶。 若起理善。 亦随摄入四圣界中。 二禅以上。 已离觉观。 不起身口事恶。 但起当地贪痴。 及起理善理恶。 若起理善。 属四圣界也。 四无色界。 但有四蕴。 无业果身。 不起身口事善事恶。 亦起当地贪痴。 多起理恶。 少起理善。 一切菩萨不生彼故。 声闻缘觉。 又分为三。 一者见道。 二者离欲。 三者无学。 初见道位。 永断十种分别事恶。 亦断外道杀俗杀真等理恶。 而未能断正淫及贪嗔痴任运事恶。 亦复全起声闻缘觉理恶。 二离欲位。 永断欲界十种事恶。 未断色无色界任运贪痴事恶。 三无学位。 又分为二。 一有余依地。 永断三界事恶。 全堕声闻缘觉理恶。 二无余依地。 若据权论。 卽是永入涅槃。 无复事理善恶若现若种。 若据实论。 卽是出生界外方便土中。 但断界内事理善恶现种。 仍复现行声闻缘觉理恶。 或能起于菩萨佛界理善理恶。 若起菩萨佛界善恶。 如应摄入菩萨佛界也。 菩萨法界。 复分为四。 一三藏所明事六度菩萨。 具足事理善恶种子。 而弘誓力强。 止观力弱。 但能永断事恶现行。 不能损害事恶种子。 但能炽然修行事善。 不能方便发起理善。 于本教中。 既不立修证地位。 尅实论之。 犹属人天界耳。 二通教菩萨。 若在干慧性地。 略同三藏。 若八人见地发真。 则永断凡外事理二恶。 能起菩萨佛界事善及理善恶。 三别教菩萨。 十信位中。 亦同三藏。 十住已去。 同前通教。 或复胜之。 可以意得。 登地证道同圆。 永断九界事理二恶。 唯起佛界事理二善及佛理恶。 四圆教菩萨。 亦名菩萨。 亦名为佛。 五品位中。 圆伏九界事理二恶。 圆起佛界事善。 而佛界理善理恶。 犹未现起。 十信位中。 任运先断凡外事理二恶。 亦断声闻缘觉理恶。 相似起于佛界理善理恶。 初住已去。 圆断九界事理二恶。 分证佛界理善理恶也。 佛界亦四。 一藏教所明果佛。 止能永断六凡事理二恶种子。 圆满无漏事理二善。 止能弑枝末无明父。 害界内贪爱母。 取一切智菩提。 以真谛法喜为妻。 说生生不可说法以诱婴儿。 不舍三界有为福慧为大贪。 不取三界见思因果为大嗔。 不分别三界诸法为大痴耳。 二通教所明果佛。 因虽先断六凡事理二恶种子。 至果满时。 还与藏佛同也。 但兼能说生不生不可说法以诱婴儿为小胜耳。 三别教所明妙觉果佛。 仅断十二品无明恶。 仅分证圆中事理二善。 仅分证大贪大嗔等恶。 不得名究竟也。 四圆教所明妙觉果佛。 一切事理二恶。 断无不尽。 一切事理二善。 修无不满。 又究竟弑无明父。 究竟害贪爱母。 究竟取大菩提。 无有遗余。 究竟会合三谛法喜。 无时暂舍。 生生等四句皆不可说。 而说四句。 一切实。 一切不实。 一切亦实亦不实。 一切非实非不实。 诳诱十界婴儿。 不舍一切法。 不取一切法。 不分别一切法。 是谓究竟善究竟恶也。 初明十界竟。 二明四教者。 四教各论十界。 而浅深通别有异。 今应从浅辨深。 束通从别。 且如藏教。 以凡外事理二恶为所治。 以三乘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为能治。 凡外是六法界。 四谛是声闻界。 十二因缘是缘觉界。 六度是菩萨界。 三祇因满。 得成正觉。 卽是佛界。 而究其所诠。 止是因缘生法一句。 析法归空。 断除我执。 不知诸法当体卽空。 为化钝根。 施此小法。 若约菩萨。 不出六凡。 若约证真。 唯归灰断。 束通从别。 判是声闻法也。 次明通教。 亦以凡外事理二恶为所治。 以共般若无生理观为能治。 凡外是六法界。 已办地是声闻界。 辟支地是缘觉界。 第九地卽菩萨界。 第十地卽佛界。 而究其所诠。 止是卽空一句。 体法无性。 断界内我法二执。 不知诸法假名无量。 虽为大乘初门。 当教亦归灰断。 束通从别。 判是缘觉法也。 次明别教。 以九界事理二恶为所治。 以不共般若次第三观为能治。 十信位中。 仰信中道。 用藏教析空观及六度事善。 治凡外事理二恶。 十住。 用通教体空观及六度理善。 断凡外事理二恶。 十行。 用入假观。 治声闻缘觉理恶。 徧能通达十界病之与药。 十向。 习中道观。 治菩萨理恶。 十地。 断九界理恶。 证佛界理善。 而究其所诠。 止是假名一句。 缘理断九。 不知诸法当体卽中。 虽云证道同圆。 当教谈理不融。 束通从别。 判是菩萨法也。 次明圆教。 以十界事理二恶为所治。 卽以十界事理二善为能治。 亦得云以十界理善为所治。 以十界理恶为能治。 亦得云十界善恶皆是所治。 十界善恶皆卽能治。 何以故三千在理。 同名无明。 能治性外。 无别所治。 如水成冰故。 三千果成。 咸称常乐。 所治性别。 无外能治。 如冰还成水故。 虽无能所。 而能所宛然。 以一心三观。 圆治一切事恶理恶。 圆显一切理善理恶。 始从五品。 终至妙觉。 所断所显。 略如前说。 而究其所诠。 明一切法皆是佛法。 因缘卽中。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说无分别法。 随佛自意语。 束通从别。 判是佛界法也。 二明四教竟。 三明六卽者。 圆教既明众生卽佛。 性德平等。 若不了之。 易起僭慢。 故须以六位拣修。 修虽分六。 性恒平等。 故六而常卽。 可祛退怯。 性虽平等。 修有逆顺。 故卽而常六。 可除上慢也。 理卽惟逆。 究竟惟顺。 名字以去。 望前名顺。 望后名逆。 又逆性则顺无明。 顺性则逆无明。 故逆名为恶。 亦可名善。 顺名为善。 亦可名恶也。 初理卽者。 且如举一善字。 卽具十界由其顺无明父。 孝贪爱母。 不敢盗取菩提。 乖离法喜妻妾。 不作佛法口业。 不贪事理二善。 不嗔见思烦恼。 分明起惑造业。 则为三涂法界。 乃至不杀中谛。 不取自心。 不著似爱。 不说不了义法。 不贪权善。 不嗔二边。 了达三谛。 则为佛界。 又如举一恶字。 亦具十界。 由其杀生偷盗等十恶满足。 则堕三涂法界。 由其虽不起事恶。 而有迷真理恶。 则堕人天法界。 虽无事恶及迷真恶。 而有迷俗理恶。 则堕二乘法界。 虽无事恶及迷真迷俗理恶。 而有迷中理恶。 则堕菩萨法界。 虽无事恶迷三谛恶。 而具足弑无明父等恶。 则堕佛界。 是知善恶二名。 各具十界。 就一一界。 无不卽空假中。 而六凡生盲。 日用不知。 二乘眇目。 妄生取舍。 菩萨隔罗谓在障外。 故从地狱至别十向。 终日在理。 不得理用。 皆名为理卽佛。 亦名理卽十界。 亦名理卽善恶也。 二名字卽者。 若闻圆顿妙诠。 能解一切善恶。 但有名字。 一切十界。 亦但名字。 一一名字。 卽空假中。 一名字中。 通达一切名字。 一切名字。 通达秖一名字。 非一非一切。 而一切而一。 故为名字卽佛。 亦为名字卽十界。 亦为名字卽善恶也。 三观行卽者。 依所解义而起如理作意。 审谛思惟十界善恶。 一一无非三德秘藏。 故能圆伏五住。 虽有烦恼。 如无烦恼。 虽有肉眼。 名为佛眼。 此是观行卽佛。 亦名观行卽十界。 观行卽善恶也。 四相似卽者。 由圆观力。 相似断事理恶。 生事理善。 如锧木火。 暖相先现。 如消坚冰。 渐令润湿。 故名相似卽佛。 亦名相似卽十界。 相似卽善恶也。 五分证卽者。 由圆观力。 分破十界善恶上之三惑。 分显十界善恶上之三德。 如木出火。 还烧于木。 如冰成水。 还泮余冰。 故名分证卽佛。 亦名分证卽十界。 亦名分证卽善恶也。 六究竟卽者。 圆道满足。 惑无不破。 德无不显。 如火出木尽。 如冰尽水澄。 故名究竟卽佛。 亦名究竟卽十界。 究竟卽善恶。 以十界善恶。 本具三谛三德之理。 至此方得毕显现故。 非别有法可证可得。 但全证得众生所迷本理而巳。 故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 三结属十法界竟。 四结成卽空假中者。 上来所明事理善恶。 该罗十界。 徧摄四教。 统括六卽。 则若理若事。 若因若果。 能诠所诠。 性修药病。 祗约善恶二字。 收无不尽。 是故若知善恶卽空假中。 则知一切诸法无不卽空假中。 圆融妙理。 触处洞然。 复为三意一约竖结。 二约横结。 三约一念非横非竖总结。 一约竖结者。 事善事恶及凡夫理恶。 属六凡法界。 为藏教所治。 堕理卽位中者。 名世俗谛。 所谓因缘所生法也。 无漏事善。 证真理善。 属二乘法界。 约藏通二教能治法门。 拣之则为圆教理卽。 收之则同圆教相似卽者。 名为真谛。 所谓我说卽是空也。 入假事理二善。 属菩萨法界。 约别教教道。 拣之亦为理卽。 牧之亦同相似者。 名世出世如幻俗谛。 所谓亦名为假名也。 入中事理二善。 及中道理恶。 属佛法界。 约圆教圆诠。 始从名字。 终讫究竟者。 名为第一义谛。 所谓亦名中道义也。 二约横结者。 四教所诠十界事理善恶。 一一无非因缘生法。 一一无不卽空假中。 何以言之。 秖一法性。 法尔具足十界善恶诸法种子。 名之为因。 随于迷悟染净等缘。 造成十界善恶诸法差别。 既此十界善恶。 皆是因缘所生。 则自他共离四句简责。 定皆无性。 无性故空。 空则无性不碍缘生。 一卽一切。 互摄互具。 故名为假。 无性缘生。 缘生无性。 法法罔非全体法性。 法性之外。 更无他物。 泯绝内外空有对待。 故名为中也。 三约一念非横非竖总结者。 上约竖结。 则三谛分属十界。 次约横结。 则十界各有三谛。 竖则为别。 横则为并。 并别横竖。 那显至理。 今明秖依现前一念而辨善恶。 秖依一念事理善恶而分十界。 秖依十界而明四教。 秖依四教而辨六卽。 一念理无先后。 那得名竖名别。 一念体无彼此。 那得名横名并。 念体绝待。 强名为中。 一中则一切中。 若横若竖。 无不卽中。 中体离一切相。 强名为空。 一空则一切空。 若横若竖。 无不卽空。 中体具一切法。 强名为假。 一假则一切假。 若横若竖。 无不卽假。 经云。 众生心体。 从本以来。 不生不灭。 自性清净。 无障无碍。 犹如虚空。 离分别故。 此明一念心卽中也。 又云。 平等普徧。 无所不至。 圆满十方。 究竟一相。 无二无别。 不变不异。 无增无减。 此明一念心卽空也。 又云。 以一切众生心。 一切声闻辟支佛心。 一切菩萨心。 一切诸佛心。 皆同不生不灭。 无染寂静。 真如相故。 此明一念心卽假也。 又云。 若无觉知能分别者。 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 此明一空一切空也。 又云。 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 但依妄心分别故有。 此明一假一切假也。 又云。 当知一切诸法。 悉名为心。 以义体不异。 为心所摄故。 此明一中一切中也。 是故若能了达现前一念心法。 则能徧达善恶十界四教六卽皆非横竖。 亦能徧照善恶十界四教六卽若横若竖。 可以意知。 不可言尽也。 初释善恶竟。 二释业亦为四。 初释义。 二辨类。 三结属十法界。 四结成卽空假中。 初释义者。 业名事业。 亦名所作。 亦名为动。 亦名构造。 若约小乘。 则但在意地。 不得业名。 动身发口。 乃名为业。 若约大乘。 则一念甫动。 便有业意。 经云。 众生于日夜中。 念念造出种种五阴世间。 国土世间。 假名世间。 此之谓也。 二辨类者。 一恶业。 二善业。 又一有漏业。 二无漏业。 又四种分别。 一有漏业。 二无漏业。 三亦有漏亦无漏业。 四非有漏非无漏业。 一恶业者。 谓五逆。 十恶。 悭嫉。 毁禁。 散乱。 恶慧。 诸邪见业。 二善业者。 谓施戒禅慧等业。 又有漏业者。 谓十恶能招非福果报。 十善能招福乐果报。 四禅四定能招不动果报。 无漏业者。 出世圣人所修圣道。 不感三界异熟果报。 唯证清净离系妙果。 又无漏有二。 一者无为无漏。 卽所证真如。 不名为业。 二者有为无漏。 卽能证福智。 福名助道。 智名正道。 福德智慧。 皆名为业也。 四种分别者。 凡外善不善及不动业。 名为有漏。 二乘出生死业。 名为无漏。 菩萨度众生业。 不取涅槃。 名亦有漏。 不染生死。 名亦无漏。 诸佛称性妙业。 不同凡夫。 名非有漏。 不同二乘。 名非无漏。 或俗谛相应业。 名有漏。 真谛相应业。 名无漏。 中谛相应业。 约双遮。 名非漏无漏。 约双照。 名亦漏无漏也。 摄四入二者。 若约界内教意。 则有漏但摄有漏。 无漏具摄后三。 若约界外教意。 则有漏具摄前三。 无漏但摄第四。 若约别接通意。 则有漏及双亦句。 总名有漏。 无漏及双非句。 总名无漏也。 更以善恶展转摄者。 或十恶为恶。 十善为善。 或散皆为恶。 定乃为善。 或有漏皆恶。 无漏为善。 或有漏无漏皆恶。 双照为善。 或双照仍名为恶。 双遮泯同实相为善。 或双遮不卽诸法为恶。 双照无非实相为善。 或一切皆名为恶。 一切皆名为善。 具如上文所明。 又此诸善恶业。 总分四类。 一顺现受。 二顺生受。 三顺后受。 四不定受。 由其作时心有强软。 境有高下。 及由已润未润。 已忏未忏。 种种不同。 故成四别也。 二辨类竟。 三结属十法界者亦为三。 初明十界。 二明四教。 三明六卽。 初明十界者。 不论名善名恶名漏无漏乃至非漏非无漏业。 但令念念之间。 计著我人。 专为名利。 益己损他。 不思反复。 身口意业。 纯随妄习。 不信三宝。 毁诸事戒。 错悞因果。 杀害所尊。 是名地狱业道。 束为十品十恶。 若念念之间。 计著我人。 专恣情欲。 不知惭愧。 盲无所晓。 痴暗昬愚。 多诸怨结。 是名畜生业道。 束为中品十恶。 若念念之间。 计著我人。 悭贪嫉妬。 不知植福。 但积罪根。 是名饿鬼业道。 束为下品十恶。 若念念之间。 存谄诳心。 无质直意。 外施仁义。 内计我人。 种种所作。 情存胜负。 是名修罗业道。 束为下品十善。 若念念之间。 畏我堕苦。 节制五欲。 秉心归戒。 希求后有。 是名人趣业道。 束为中品十善。 若念念之间。 愿我未来恒受胜乐。 广作众福。 制止诸罪。 乃至摄散入禅。 诃色入空。 是名天趣业道。 束为上品十善。 若念念之间。 观察三界苦。 空。 无常。 无我。 依四念处。 深信缘起。 永断希求后有之心。 唯志寂灭无为之乐。 是名二乘业道。 束为无漏上品十善。 若念念之间。 缘于苦集二谛而起大悲。 缘于道灭二谛而起大慈。 深观我。 法二空。 愍物昬迷种种方便。 令其觉悟。 徧十方界。 无有分剂。 尽未来时。 无有疲厌。 不求恩报。 不图名称。 不冀他知。 不见能所。 是名菩萨业道。 束为亦漏无漏上品十善。 若念念之间。 观于诸法实相。 卽权而实。 理事平等。 卽实而权。 千如差别。 寂而常用。 万行云兴。 用而常寂。 一际无际。 不作一想。 不作一切想。 而能了知一卽一切。 一切卽一。 微尘刹土。 不隔毫端。 十世古今。 不离当念。 身徧十方。 而无合散。 智入三世。 而无往来。 是名佛界业道。 束为非漏非无漏上上品十善。 亦名真中无漏上上品十善也。 二明四教者。 六凡善恶。 虽各三品。 由有虚妄我执。 同名有漏。 皆为藏教所治。 二乘无漏十善。 若析知无我。 则属藏教。 若体知无我。 则属通教。 菩萨亦漏无漏十善。 若缘生灭四谛而起慈悲。 则属藏教。 名为有漏。 若缘无生四谛而起慈悲。 则属通教。 名为无漏。 若缘无量四谛而起慈悲。 则属别教。 名为亦漏无漏。 若缘无作四谛而起慈悲。 则属圆教。 约双遮论。 名为非漏无漏。 约双照论。 亦可名为亦漏无漏也。 佛界非漏无漏上上品十善者。 正属圆教。 以此圆解历一切法。 令前三教乃至上品十恶。 亦成非漏无漏上上品善。 如一切草木。 无不具火。 一切坚冰。 无不卽水。 故约义定名。 则偏名非漏非无漏善。 亦名真中无漏妙善。 若欲随名立义。 别既可名上上品善。 亦可名上上品恶。 如所云弑无明父等。 又既可云无漏。 亦可云有漏。 以念念流出诸功德海。 无已时故。 既可云非漏无漏。 亦可云亦漏无漏。 以双照漏与无漏。 一切法趣漏趣无漏故。 三明六卽者。 既依圆实称性而谈。 一切诸法。 无非佛法。 上自佛界。 下极泥犁。 所有业性。 罔非实相。 狂慧不察。 滥圣招尤。 如闇中触宝。 伤身失命。 故须约修辨六。 免堕重愆。 虽复六位始终历然。 于业理性仍无增减。 故名为卽也。 理卽业性者。 秖是究竟业性。 楞伽经云。 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能徧兴造一切趣生。 但迷者不自知耳。 知此业性。 为名字卽。 观此业性。 圆伏五住。 为观行卽。 粗垢先落。 六根清净。 为相似卽。 于此业性开发真明。 为分证卽。 穷此业性罄无不尽。 为究竟卽也。 三结属十界竟。 四结成卽空假中者。 亦为三意。 一约竖结。 二约横结。 三约一念非横非竖总结。 一约竖结者。 六界业道。 因缘所生。 结成世谛。 二乘业道。 因缘卽空。 结成真谛。 菩萨业道。 假名无量。 结成俗谛。 佛界业道。 深达罪福实相。 结成中谛也。 二约横结者。 十界业道。 一一无非因缘所生。 一一无不卽空假中也。 三约一念结者。 只就现前一念。 分别十界业道。 那得名竖。 十界业道。 唯一念心。 那得名横。 不横不竖。 横竖历然。 统一法性。 不可思议。 无非法性。 故卽中。 不横不竖。 故卽空。 横竖历然。 重重无尽。 故卽假也。 二释业竟。 三释报亦为四。 初释义。 二辨类。 三结属十界。 四结成卽空假中。 初释义者。 报是果报。 对因名果。 酬业名报。 则果卽是报。 又约习因所感。 名为习果。 约报因所感。 名为报果。 则果属了种。 报属缘种。 又报义有二。 一约引业所感。 名为总报。 二约满业所感。 名为别报。 总报名为真异熟果。 属第八识。 别报名为异熟生果。 属前六识一分无覆无记。 唯受苦乐。 不起业者。 当知总别二种。 皆名果报。 就此酬因所感果报心心所法。 见分属心。 酬于习因。 属了因种。 别名为果。 相分属色。 酬于报因。 属缘因种。 别名为报。 故法华云。 如是果如是报也。 又见分卽如是性。 相分卽如是相。 二分所依内自证分。 卽如是体。 举体成用。 用无别体。 故名不纵横不并别也。 二辨类者。 十恶所招三涂果报。 一向是苦。 鬼畜二类。 或有微乐。 修罗人道。 苦乐相兼。 天道唯乐。 又约五受分别。 无间唯有苦受舍受。 一分极苦鬼畜亦尔。 有间得兼忧受。 或有微喜微乐。 鬼畜修罗人及欲天。 并具五受。 天与修罗战时。 有忧苦故。 然北洲人不计我所。 无忧苦受。 初禅出离忧根。 二禅出离苦根。 三禅出离喜根。 唯有乐舍。 四禅出离乐根。 自此直至有顶。 唯有舍受。 此五皆是有漏受也。 二乘寂灭为乐。 出离五受。 以无所受。 名为正受。 亦名为无漏受。 菩萨不受二乘正受。 出假神通以为法乐。 名为亦漏亦无漏受。 示受生死。 故名亦漏。 不染生死过患。 故名亦无漏也。 诸佛不受一切诸受。 以无所受。 恒受中道称性法乐。 名为非漏非无漏受。 不同四荣。 故非漏。 不同四枯。 故非无漏也。 摄四入二。 例如前说。 又不论五受漏与无漏四句分别。 总以苦乐二字判之。 收无不尽。 当知苦乐。 惟是自心分别。 实无心外法也。 何者。 阿鼻极苦。 举世共知。 若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 大悲游戏。 代众生苦。 则以为乐。 故调达善知识云。 此中如第三禅。 岂实作逆罪者能得尔耶。 夫蛆虫处厕。 宛转出没。 亦自谓乐。 蝇向臭飞。 蛾争赴火。 狗啖粪秽。 皆自谓乐。 自人视之。 不胜其苦。 人间粗弊五尘。 昬迷沉醉。 诸天视之。 犹如粪厕。 欲天五尘。 展转胜妙。 色界视之。 不啻鸩毒。 梵天身相。 光明炳然。 空界厌之。 谓如痈毒。 四空寂定。 自谓精微。 罗汉视之。 名为痴暗。 声闻三昧。 无漏无为。 菩萨诃之。 名为败种。 大上神通。 往来自在。 诸佛视之。 如童子戏。 故知九界众生。 皆是以苦为乐。 所处愈下。 所乐愈劣。 自上视下。 知彼所乐当体是苦。 惟佛苦乐情尽。 证苦法界及乐法界。 惟一实相。 无苦无乐。 乃名大乐耳。 今姑就九界情谓。 则各以顺适身心。 名为乐报。 违损身心。 名为苦报。 此苦乐报。 各从自类善恶业所招也。 二辨类竟。 三结属十界。 亦复为三。 初明十界。 二明四教。 三明六卽。 初明十界者。 地狱法界所有罪报。 纯从上品十恶业招。 摧折粗恶色心为体。 重者在大地下。 轻者在诸黑闇山间。 惟苦无乐。 畜生法界罪报。 中品十恶业招。 饿鬼法界罪报。 下品十恶业招。 并以弊陋色心为体。 于中各有苦乐别报。 三品九类不同。 则是酬于满业。 名异熟生。 事非一概。 不可具述。 住通山间人世水陆空界。 修罗法界。 报居大海。 受用似天为乐。 三时刀仗为苦。 人道法界。 报在四洲。 暂时五欲为乐。 生老病死为苦。 天道法界有三。 一者欲界。 二者色界。 三无色界。 欲界六天。 一四天王天。 或上品十善为因。 或一日一夜八关戒斋等为因。 或终身三归精持一不杀戒为因。 报得殊胜色心。 居在须弥山腹。 二忉利天。 或上品十善为因。 或一日一夜八戒等为因。 或终身三归精持不杀不盗二戒为因。 报得殊胜色心。 居在须弥山顶。 此二皆以五欲自在为乐。 修罗战斗及五衰相现为苦。 三夜摩天。 此云时分。 或上品十善兼习坐禅为因。 或一日一夜八戒等为因。 或终身三归精持三戒为因。 报得殊胜色心。 离忉利天八万由旬。 于虚空中有地如云。 朗然安住。 不假日月。 身有光明。 华开为昼。 华合为夜。 四兜率天。 此云知足。 或上品十善兼得细住为因。 或一日一夜八戒等为因。 或终身三归精持四戒为因。 报得殊胜色心。 离夜摩天十六万由旬。 有地如云。 空中安住。 五化乐天。 或上品十善兼得欲界禅定为因。 或一日一夜八戒为因。 报得殊胜色心。 离兜率天三十二万由旬。 有地如云。 空中安住。 六他化自在天。 或上品十善兼得未到地定为因。 或一日一夜八戒等为因。 报得殊胜色心。 离化乐天六十四万由旬。 有地如云。 空中安住。 此四亦皆以五欲自在展转殊胜为乐。 五衰相现为苦。 色界共十八天。 分为四禅。 初禅三天。 一梵众。 二梵辅。 三大梵。 同以根本初禅五支功德为因。 或以纯孝为因。 或以深重惭愧为因。 或以深重慈心为因。 或以和合已破僧伽为因。 报得清净色心。 离他化天一百二十八万由旬。 有地如云。 空中安住。 寿命尽一大劫。 或亦有中夭者。 离忧清净为乐。 死时退堕为苦。 二禅三天。 一少光。 二无量光。 三光音。 同以根本二禅四支功德为因。 报得清净色心。 离初禅天二百五十六万由旬。 有地如云。 空中安住。 寿命尽八大劫。 或亦有中夭者。 离苦清净为乐。 死时退堕为苦。 三禅三天。 一少净。 二无量净。 三徧净。 同以根本三禅五支功德为因。 报得清净色心。 离二禅天五百一十二万由旬。 有地如云。 空中安住。 寿命六十四劫。 或亦有中夭者。 离喜妙乐为乐。 死时退堕为苦。 四禅九天又分三类。 一是凡夫。 二是外道。 三是不还圣者。 凡夫三天。 一福生。 二福爱。 三广果。 同以根本四禅四支功德为因。 报得寂静不动色心。 离三禅天一千二十四万由旬。 随身宫殿。 在虚空中朗然安住。 并无如云之地。 故亦名无云天。 寿命五百大劫。 或亦有中夭者。 舍念清净为乐。 死时退堕为苦。 外道一天。 所谓无想。 卽以无想定而为因。 报得寂静不动色心。 生半劫后。 前六转识悉皆不行。 唯第七第八两识。 相依俱转。 第八能持色身久住。 寿五百劫。 或有中夭。 死时决定退堕为苦。 不还五天。 一无烦。 二无热。 三善见。 四善现。 五色究竟。 同以无漏夹熏四禅。 资于故业为因。 报得寂静不动色心。 四禅凡夫所不能见。 寿或千劫。 乃至万劫。 永无退堕为乐。 未离三界为苦。 无色界共有四天。 一空处天。 卽以空定为因。 寿二万劫。 二识处天。 卽以识定为因。 寿四万劫。 三无所有处天。 卽以无所有定为因。 寿六万劫。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 卽以非想非非想定为因。 寿八万劫。 灭色存心。 但有微细受想行识。 亦有中夭。 同以出离色笼为乐。 死时退堕为苦也。 声闻法界。 有四向四果。 初果以生空无漏智种为因。 闻思修慧熏习为缘。 发得生空无分别智。 顿断三界分别惑种。 亲证一分生空所显真如。 名为择灭无为。 是离系果。 其身仍在人中天上。 当知此人天身。 犹是有漏故业余报。 非无漏报也。 二果以重虑缘真为因。 渐断欲界任运惑种九品之六。 亲证六品择灭无为。 其身亦在人中天上。 亦是有漏故业招报。 三果亦以重虑缘真为因。 断尽欲界余三品惑。 又证三品择灭无为其身亦在人中天上。 亦是有漏故业招报。 若舍欲界身已。 报在初禅。 仍是有漏故业招报。 若断初禅惑已。 报在二禅。 若断二禅惑已。 报在三禅。 若断三禅惑已。 报在四禅五不还天。 若断四禅惑已。 报在空处。 若断空处惑已。 报在识处。 若断识处惑已。 报在无所有处。 若断无所有处惑已。 报在非非想处。 齐此名为阿那含果。 皆是有漏故业招报。 非无漏业报也。 不论在人在天。 若能进断非非想处九品思惑。 名罗汉向。 若已断尽非非想思。 通证修道八十一品择灭无为。 名罗汉果。 尔时名住有余涅槃。 其身仍在人中天上。 此身亦是有漏故业余报。 若人天身任运灭位。 不复更受三界生身。 尔时名住无余涅槃。 若依权教。 则永无报果。 若依实说。 则三界外有净土。 声闻缘觉自谓入涅槃者。 出生其中。 受法性身。 非分段生。 当知卽是方便有余国土。 亦名三种意生身也。 总论苦乐者。 初果以永闭三恶道门为乐。 未断欲爱为苦。 二果以欲习渐薄为乐。 未离欲系为苦。 三果四向。 以永不退还为乐。 未离色无色系为苦。 四果在有余位。 以永断子缚为乐。 未尽果缚为苦。 在无依位。 依权教说。 则是永无苦乐。 依实教说。 则超出三界为乐。 沈空滞寂为苦也。 缘觉法界。 不立分果。 而有二类。 一是缘觉种性。 四生百劫种福修因。 无漏根熟。 人中得道。 若遇佛世。 入声闻数。 亦名缘觉。 遇无佛世。 名独觉佛也。 二是声闻初果第七生尽。 受人间身。 遇无佛世。 亦名独觉也。 有余无余二种苦乐。 并同声闻中说。 菩萨法界。 须约四教分别。 若三藏教菩萨。 总未断惑但以四弘六度上上十善为因。 感得人天殊胜色心妙报。 不生三恶及无色界诸难处中。 若通教菩萨。 干慧性地。 报同三藏菩萨。 八人见地薄地。 报同初果二果。 离欲地。 报同三果。 已办地去。 或智增上者。 还同四果独觉有余无余论报苦乐。 但彼生方便土。 亦不沈空滞寂。 秖是未证中道法性。 未免变易生死为苦耳。 或悲增上者。 扶习润生。 还来三界。 示同六道果报苦乐。 而非实是有漏苦乐。 以其非业牵故。 若别教菩萨。 十信位中。 亦同三藏菩萨。 初住至第六住。 亦同初二三果。 七住已去乃至十向。 亦约智悲分别登初地时。 分证中道法身。 恒居实报无障碍土。 亦名分证常寂光土。 乃至等觉。 皆以中道果报为乐。 无明变易未尽为苦。 分形散影。 徧诸世界六趣四生。 及徧方便有余土中。 示同六凡二圣种种苦乐。 皆非实苦乐也。 若圆教菩萨。 五品位中。 虽受人天报身。 巳能解了苦乐实性。 卽空假中。 初信至六信。 报或同于初二三果。 而解永异。 七信至十信。 或在方便。 报同通教智增。 而解永异。 或在同居。 报同通教悲增。 而解亦永异也。 登初住时。 分证如来一身无量身。 恒居实报庄严净土。 亦名分证寂光净土。 乃至等觉。 分形散影。 徧下三土。 示同九界苦乐。 皆非实苦乐也。 佛法界者。 约教有四。 藏教果佛。 必是别地圆住化身。 或是妙觉示现。 假说生身是有漏报。 乃是示同阿罗汉耳。 通教佛地示居色究竟天。 亦非三界实分段身。 必是别地圆住化现。 别教妙觉。 坐莲华藏世界。 亦是大机随力所见。 秖是他受用报。 托自受用而为本质。 诸大菩萨。 各自变为相分而自缘耳。 圆教妙觉。 性德究竟圆显。 名为清净法身。 所依法性。 名为上上品常寂光净土。 修德究竟满足。 名为圆满报身。 所依报境。 名为上上品实报庄严净土。 性修不二。 依正不二。 不二而二。 说有法报依正差别之名。 此是最胜无上报也。 初明十界竟。 二明四教者。 六凡法界有漏诸苦乐报。 但为四教所治。 并非四教所摄。 而是因缘生法。 得为藏教俗谛所诠。 亦得通为四教所观之境。 方便土中无漏苦乐之报。 卽是四教九人所感。 谓藏教四果。 辟支。 通教已辨。 辟支。 菩萨。 别教三贤。 圆教十信也。 实报无障碍土。 卽是别教十地等妙。 圆教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所感。 虽亦分证寂光。 以理从事。 总名实报。 或约次第一心证入而分净秽。 乃依教道假分别也。 常寂光土。 卽是圆教妙觉所证。 虽亦圆证上品实报。 以事从理。 总名寂光。 或约分证究竟而分净秽。 乃依别圆二种果头而分别耳。 又藏教明六道果报。 是实有苦谛。 苦若灭者。 则证真空。 不说四圣亦有报也。 通教明六道果报。 是幻有苦谛。 若达幻空。 则无生死。 亦不说有四圣报也。 别教明六道果报。 是分段生死。 三乘果报。 是变易生死。 皆名苦谛。 永断二死。 证真中道。 所证名为真如涅槃。 能证名为四智菩提。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 能现自受用身及土。 能持圆满无漏种子。 尽未来际。 利乐有情。 此则说有四圣果报。 圆教明十界报法。 一苦一切苦。 而苦卽法界。 则一灭一切灭。 乃是非报非不报而论十界报也。 二明四教竟。 三明六卽者。 既依圆实称性而谈。 则十法界苦乐诸报。 一一无非实相法界。 卽空假中。 诚恐狂惑无知。 执秽为净。 安其陋习。 不求出离。 譬如指冰卽水。 不求融泮。 水还是冰。 那可饮用。 故以六义而拣逆顺。 如冰虽以湿为性。 而恒违湿性。 确尔坚凝。 理卽位中。 亦复如是。 十界妙报。 不识不知。 昧为苦谛。 一苦一切苦也。 名字位中。 顺修之始。 了知十界报法。 唯是一心。 譬如坚冰。 其实是水。 终不弃冰而别求水。 是为初识十界报法之名字也。 观行位中。 依名观察。 了知十界报法。 一一卽空假中。 圆伏三惑。 如手执冰。 知其润湿也。 相似位中。 深观十界报法。 深信卽空假中。 如冰近暖。 渐舍坚相也。 分证位中。 十界报法三谛理体。 分分现前。 如暖消冰。 分分融泮。 分分可饮用也。 究竟位中。 十界报法三谛妙理。 无不圆显。 如冰已尽。 唯是一水。 尽可饮用也。 所以三千果成。 咸称常乐。 厕屋实成香殿。 粪秽实成妙馔。 恶声实之歌赞。 毒药实成甘露。 刀箭实成华缨。 乃至我若向刀山。 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汤。 火汤自消灭等。 并是分证究竟位中真实受用。 不过还证众生所迷报法之理体耳。 岂藉作意神通力哉。 三结属十界竟。 四结成卽空假中。 亦为三意。 一约竖结。 二约横结。 三约一念非横非竖总结。 一约竖结者。 六凡有漏诸苦乐报。 及有学无学诸余残报。 并同居土中新悟无生法忍菩萨所有生身。 亦是有漏故余残报。 并属因缘生法一句。 世俗谛摄。 所以诸阿罗汉之十八界。 唯后三界名为无漏。 前十五界皆有漏也。 依此亦说藏头果佛。 及十地诸大菩萨。 与罗汉同也。 两教声闻缘觉。 入涅槃界。 出生方便土中受变易身。 并通菩萨。 别三十心。 圆十信心。 生方便土。 所受变易方蕴十八界等。 并属卽空一句。 真谛所摄。 故称无漏。 别地圆住。 舍分段身。 于实报土受果报身。 及悲愿力。 于十方界种种同居方便两土之中。 现十界像。 徧同苦乐。 而非实苦实乐。 乃至佛后得智。 应现实报方便同居三土。 徧示法界像。 并属卽假一句。 妙俗谛摄。 故名亦漏亦无漏也。 圆教妙觉。 究竟圆证常寂光土三德秘藏微妙法身。 及别十地。 圆十住等。 分证三德寂光身土。 并属卽中一句。 中道第一义谛所摄。 故名非漏非无漏也。 二约横结者。 不论有漏无漏。 苦之与乐若实若权。 但是十界所有依正二报。 一一无非因缘所生。 或是因缘所显。 亦得名为因缘所生。 既是因缘生法。 则必法尔卽空假中。 更无一色一心而不卽空假中者也。 更细释者。 同居依正二报。 是界内因缘所生。 有为有漏。 乃苦无常无我不净之相。 然此苦等诸相。 无不卽空假中。 方便依正二报。 非分段生。 是界内因缘所显。 无为无漏。 乃苦无常无我不净之性。 然此苦等诸性。 亦无不卽空假中。 实报依正二报。 是界外因缘所生有为无漏。 乃常乐我净之相。 然此常等之相。 亦无不卽空假中。 寂光依正二报。 是界外因缘所显。 无为无漏。 乃常乐我净之性。 然此常等之性。 亦无不卽空假中。 以体实故。 名之为中。 以离一切相故。 复名为空。 以卽一切法故。 复名不空也。 若以寂光无为无漏。 望彼方便无为无漏。 则方便仍是有为有漏而巳。 三约一念结者。 既秖就一念而辨善恶。 秖就一念而辨诸业。 则十界依正一报。 亦何出于现前一念。 一念本无前后。 那得名竖。 一念本无二体。 那得名横。 深观一念所具十界。 依正非横非竖。 则能双照横之与竖了了分明。 而一一横竖。 卽非横竖。 何者。 十界报法。 唯是一念。 则非横非竖。 一空一切空。 不思议真谛也。 一念具十界报。 则非横而横。 一念造十界报。 则非竖而竖。 一假一切假。 不思议俗谛也。 离一念外。 别无所具所造十界报法可得。 离十界报法外。 别无能具能造一念可得。 唯是实相。 唯是法性。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非竖非不竖。 非横非不横。 离名绝相。 亦无名相而可离绝。 不思议中谛也。 三释报竟。 上来初分释善恶业报竟。 二合释者。 复分为六。 初约十如释。 二约十二因缘释。 三约四谛释。 四约二谛释。 五约三谛释。 六约一谛释。 初约十如释者。 善恶卽如是性。 性以不改为义。 善是调良清净为性。 不可改而为恶。 恶是粗戾染污为性。 不可改而为善。 十界各有种性也。 业卽如是相。 举意动身发语有所表现。 十界事业。 览而可别也。 性之与相。 同依色心。 色心卽如是体也。 此善恶业。 各有力能。 各有构造。 卽十界如是力如是作也。 善恶约性。 卽十界如是因也。 业既约相。 卽十界如是缘也。 报指十界色心依正。 卽如是果如是报也。 性相为本。 果报为末。 一空一切空。 始终无性。 故为空等。 一假一切假。 始终相在。 覩本卽能知末。 覩末卽能识本。 故为假等。 一中一切中。 始终理同。 所谓实相实性乃至实果实报。 故为中等。 语不顿彰。 故空假中次第分别。 实不纵横并别也。 法华经云。 唯佛与佛。 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等。 此经云。 欲向大乘者。 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 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 一实境界。 卽是诸法实相。 故得约十如释也。 二约十二因缘者。 复有四意。 一思议生灭因缘。 二思议不生灭因缘。 三不思议生灭因缘。 四不思议不生灭因缘。 今六凡善恶业报。 是思议因缘生相。 藏教二乘善恶业报。 是思议因缘灭相。 又六凡善恶业报卽空。 是思议因缘不生相。 通教三乘善恶业报。 是思议因缘不灭相。 又九界善恶业报。 是不思议因缘生相。 佛界善恶业报。 是不思议因缘灭相。 又十界善恶业报无不卽空假中。 是不思议因缘不生灭相。 何者。 善恶秖是无明爱取三支。 业秖是行有二支。 报秖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 惑卽般若了因佛性。 业卽解脱缘因佛性。 苦卽法身正因佛性。 十二因缘名为佛性。 故不思议不生灭也。 三约四谛。 复有四意。 一生灭四谛。 二无生灭四谛。 三无量四谛。 四无作四谛。 今六凡有漏善恶业。 是生灭集谛。 六凡有漏依正报。 是生灭苦谛。 二乘无漏善业及菩萨有漏善业。 是生灭道谛。 二乘及三藏佛子果缚尽。 不受后有。 是生灭灭谛。 又六凡有漏善恶业卽空。 是无生灭集谛。 六凡有漏依正报卽空。 是无生灭苦谛。 此体空智及诸善业。 是无生灭道谛。 乃至涅槃亦如梦幻。 是无生灭灭谛。 又十界有漏无漏诸善恶业。 是无量集谛。 十界分段变易诸依正报。 是无量苦谛。 三止三观十波罗密五行万行亦漏无漏一切善业。 是无量道谛。 断十重障。 证十真如。 是无量灭谛。 又十界善恶诸业不离一念。 是无作集谛。 十界依正诸报不离一念。 是无作苦谛。 达此一念心具心造。 是无作道谛。 诸法本来常寂灭相。 不复更灭。 是无作灭谛也。 四约二谛。 复有七意。 一藏教二谛。 实有为俗。 实有灭为真。 二通教二谛。 幻有为俗。 幻有卽空为真。 三通含别二谛。 幻有为俗。 幻有卽空不空为真。 四通含圆一谛。 幻有为俗。 幻有卽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 五别教二谛。 幻有幻有卽空皆名为俗。 不有不空为真。 六别含圆二谛。 幻有幻有卽空皆名为俗。 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为真。 七圆教二谛。 幻有幻有卽空不有不空皆名为俗。 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 今约藏教。 则六凡有漏善恶业报。 是实有俗谛。 此实有灭。 无复三界善恶业报。 乃会真谛。 若依通教。 则六凡有漏善恶业报。 是幻有俗谛。 此既如幻。 卽不可得空。 名为真谛。 又六凡有漏善恶业报。 是幻有俗谛。 此俗卽真。 依于真谛。 得论四圣无漏善业果报。 非复但空。 卽是通含别也。 又六凡有漏善恶业报。 是幻有俗谛。 此俗卽真。 此真卽是中道不空之体。 具一切法。 是为通含圆也。 若依别教。 则六凡有漏善恶业报。 四圣无漏善业果报。 俱是俗谛。 中道理性。 非凡非圣。 为凡圣依。 非漏无漏。 为迷悟依。 乃名真谛。 又十界善恶业报。 俱是俗谛。 中道理性虽非凡圣及漏无漏。 而具一切凡圣漏无漏法。 名为真谛。 是为别含圆也。 若依圆教。 则六凡之有。 二乘之空。 菩萨佛之不有不空。 十界百界千如施设。 俱是俗谛。 秖此俗谛之中。 随拈一法。 无非法界。 约有。 则一切法趣有。 百界千如之有。 卽六凡有。 六凡善恶业报之有。 卽百界千如之有。 亦卽百界千如之空。 亦卽百界千如之不有不空。 约空则一切法趣空。 百界千如之空。 卽二乘空。 二乘灰断之空。 卽百界千如之空。 亦卽百界千如之有。 亦卽百界千如之不有不空。 约不有不空。 则一切法趣不有不空。 百界千如之不有不空。 卽菩萨佛之不有不空。 菩萨佛中道善恶业报之不有不空。 卽百界千如之不有不空。 亦卽百界千如之有。 亦卽百界千如之空。 宛转相卽。 无二无别。 不二而二。 说有二谛。 二而不二。 惟是一心。 心外无法。 千如宛然。 千如体真。 罔非实相。 理具事造。 无尽重重。 虽互徧融。 亦无所在。 是为不思议二谛也。 五约三谛。 复有五意。 一别入通三谛者。 约通含别二谛。 幻有为俗。 幻有卽空不空为真。 今分此真谛以为两谛。 空卽是真。 不空卽中谛也。 二圆入通三谛者。 约通含圆二谛。 幻有为俗。 幻有卽空不空。 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 今亦分此真谛以为两谛。 一切趣空。 是真。 一切趣不空。 是中也。 三别三谛者。 约别二谛。 幻有幻有卽空皆名为俗。 不有不空为真。 今分彼俗谛以为两谛。 幻有是俗。 幻有卽空是真。 指彼真谛以为中道。 不有不空是中谛也。 四圆入别三谛者。 亦约别含圆二谛。 幻有幻有卽空皆名为俗。 今仍分作真俗两谛。 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为真。 今指此圆真以为圆中也。 五圆三谛者。 六凡之俗。 亦复卽空假中。 具一切法。 二乘之真。 亦复卽空假中。 具一切法。 菩萨佛之中道。 亦复卽空假中。 具一切法。 三谛圆融。 不可思议。 卽一而三。 卽三而一。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也。 若别入通三谛。 则六凡幻有善恶业报。 是俗谛。 幻有卽空。 是真谛。 此空不空。 本非烦恼生死。 亦非菩提涅槃。 而为烦恼菩提生死涅槃作所依持。 不断不常。 不空不有。 是为中谛。 若圆入通三谛。 二谛同前。 此空不空具一切法。 是为中谛也。 若别三谛者。 六凡有漏善恶业报。 是俗。 四圣无漏唯善业报。 是真。 所依真如理性。 非有非空。 非漏无漏。 是中谛也。 若圆入别三谛者。 二谛同前理性具足一切诸法。 与前中异也。 若圆三谛者。 横竖自在。 竖则六凡善恶业报之俗。 亦空假中。 二乘善恶业报之真。 亦空假中。 菩萨佛善恶业报之中。 亦空假中。 横则十界俱空。 名为真谛。 此真卽俗卽中。 十界俱假。 名为俗谛。 此俗卽中卽真。 十界俱非空假。 名为中谛。 此中卽真卽俗。 秖是非横非竖说横竖耳。 六约一谛者。 大经云。 所言二谛。 其实是一。 方便说二。 如醉未吐。 见日月转。 谓有转日及不转日。 醒人但见不转。 不见于转。 如是十界善恶业报。 皆由无明醉未吐故。 妄见法性随缘流转。 别立随缘不变以为真如。 若佛眼观。 无非实相。 实相之外。 更无余法。 故此经名一实境界。 卽指十界善恶业报。 当体唯一实谛。 卽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 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然随情说。 则藏教以事外偏真为一实。 通教以卽事而真为一实。 别教以真如不动为一实。 惟圆教以法法无非中道为一实也。 又既不见转。 岂更对转而说不转。 若立不转。 便是与转为二。 若作二解。 便同醉人。 是故诸谛皆不可说。 言语道断故。 若通作不可说者。 生生不可说。 则六凡善恶业报不可说也。 生不生不可说。 则二乘善恶业报不可说也。 不生生不可说。 则菩萨善恶业报不可说也。 不生不生不可说。 则佛界善恶业报不可说也。 上来先释善恶业报竟。 后广释占察者。 善恶业报。 至理玄微。 非智莫显。 故须占察。 约智占察。 略有二十差别。 一。 世智。 二。 五停心。 四念处。 外凡智。 三。 暖顶忍世第一内凡智。 四。 四果无漏智。 五。 支佛无漏智。 六。 六度菩萨缘事智。 七。 三藏佛果一切智。 八。 体法声闻智。 九。 体法支佛智。 十。 体法菩萨入真方便智。 十一。 体法菩萨出假智。 十二。 通教佛地智。 十三。 别十信外凡智。 十四。 别住行向三十心内凡智。 十五。 别十地中道智。 十六。 别妙觉佛一切种智。 十七。 圆教五品外凡智。 十八。 圆教十信内凡智。 十九。 圆初住至等觉分证智。 二十。 圆妙觉佛究竟智。 世智者。 心行理外。 邪计妄执。 不能占察善恶报。 不可信用。 故此经云。 不应弃舍如是之法。 而返随逐世间卜筮种种占相吉凶等事。 贪著乐习。 若乐习者。 深障圣道也。 二五停四念外凡智者。 有定故言停。 有慧故言观。 观能翻邪。 定能制乱。 数息观治散心。 不净观治贪心。 慈悲观治嗔心。 因缘观治邪见心。 念佛观治障道罪。 故名五停心观也。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是观苦谛上四智治于四倒。 由此四观。 令四倒不起。 初翻四倒。 未入圣理。 故言外凡智也。 此智能治六凡恶业。 而于业报因缘。 未能如实了知。 犹须依三轮相以自决疑。 三内凡智者。 缘四谛境。 得相似解。 能伏烦恼。 譬如钻火。 暖相先现。 无漏智火所发前相。 名为暖位。 得色界定。 谛解分明。 如登山顶。 四望皆见。 名为顶位。 若能亲近善友。 闻随顺法。 内心正观。 信佛。 信法。 信僧。 信谛。 卽住顶。 若不如是。 卽顶退。 尔时设有疑悔。 亦须依轮占察。 若入下忍。 正观欲界四谛。 色无色界四谛。 次入中忍。 唯观欲界苦谛。 深生厌患。 次入上忍。 生世第一。 则能无间发真。 于声闻乘决定不退。 不须轮相占察。 若欲为人占察。 未必有宿命天眼及他心智。 仍须轮相也。 四四果无漏智者。 初果八忍八智断见惑。 永不复起三涂业报。 亦不复招北洲无想黄门二根盲聋喑哑等报。 二果三果重虑缘真。 永断欲界善有漏报。 四果永断三界业报。 自无所占。 若欲为他占察。 或依神通道眼。 或借轮相以决凡愚。 亦无不可。 五支佛无漏智。 出无佛世。 未必用此轮相。 但用神通化他。 但能齐三界内。 齐尔所劫。 知彼善恶业报差别。 而不能知界外及无量劫前后诸事。 复不能知六道善恶业报卽空。 况知卽假中耶。 六六度菩萨缘事智者。 自发四弘。 已得决定。 不须占察。 初僧祇中。 未获五通。 若欲为人。 宜用轮相。 二僧祇后。 五通自在。 不须轮相。 能决众疑。 亦止能知六道因缘生灭相耳。 七三藏佛果一切智者。 本是别地圆住化现。 故能徧知三界内外旷劫前后一切业报因缘。 不用轮相。 而不说是卽空假中。 八体法声闻智者。 已具六通。 能知六道善恶业报。 亦知卽空。 九体法支佛智者。 已侵习气。 小胜声闻。 十体法菩萨入真方便智者。 正达三界善恶业报一一卽真。 十一体法菩萨出假智者。 正能分别六道三乘病之与药。 善决六道一切疑网。 十二通佛智者。 亦是别地圆住化现。 故能徧知一切善恶业报。 不用轮相。 而说卽空。 不说卽假卽中。 十三别十信外凡智者。 信有果头真如实相。 为求此理。 起十信心。 自无疑网。 为他占察。 须依轮相。 十四别三十心内凡智者。 十住正习入空。 傍习假中。 十行正习假。 傍习中。 十回向正习中。 具足五通。 自无疑悔。 能决他疑。 徧知十界善恶业报。 而不能知一一卽中。 十五别十地中道智者。 既证实相。 双照二边。 任运寂而常照。 初地一念照百世界。 二地一念照千世界等。 展转增胜。 不可言尽。 十六别妙觉智者。 坐华藏界。 应法界机。 妙观察智。 横竖徧照。 下地不能测其边际。 十七圆五品智者。 具缚凡夫。 能知如来秘密之藏。 虽有肉眼。 不为佛眼。 自无疑网。 不须轮相。 为他决疑。 亦须用之。 又自行种种三昧。 亦可依轮取决。 如永明大师。 已悟圆宗。 仍作坐禅万善二阄。 当知拈阄一法。 出圆觉经。 与今轮相。 及灌顶神策经。 同名正法。 不比世间卜筮也。 十八圆十信内凡智者。 六根清净。 任运能决大千疑网。 鉴十界机。 无有错谬。 十九圆四十一分证智者。 初住妙智。 如初生月。 光明已自徧照无余。 况复渐增至十四夜。 二十圆妙觉佛究竟智者。 譬如十五夜月。 体相俱圆。 法界洞明。 横竖无余。 竖则观彼久远。 犹若今日。 尽未来事。 授记不谬。 横则恒沙界外一滴之雨。 尚知头数。 松直棘曲。 鹄白乌玄。 皆了元由。 以要言之。 大圆镜智。 无不顿印。 平等性智。 无不普入。 妙观察智。 洞了因缘。 成所作智。 一时普应。 无分别。 非不分别。 无次第。 非不次第。 乃至十地所有智慧。 比如来智。 犹如阎浮提土。 比大千土。 不可思测。 不可形容。 是为究竟占察智也。 今地藏大士。 或是圆等觉智。 或是圆妙觉智。 本高迹下。 不可测知。 由与此土悲重缘深。 是故释迦大圣。 令坚净信请说此法。 能令博地凡夫。 依此顿除疑网。 而又广明一实境界。 详示二种观道。 以为进趣方便。 又复巧说深法。 安慰群迷。 真实相应。 无相违过。 则使名字初心。 徧能占察十界善恶业报若事若理。 罄无不尽。 法门之妙。 何以加此。 又复应知。 善恶业报。 卽是境妙。 占察。 卽是智妙。 以智契境而修二观。 卽是行妙。 成就信忍顺忍及无生忍。 卽是位妙。 信满法故作佛。 解满法故作佛。 证满法故作佛。 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 亦是位妙及三法妙。 始终同住三德秘藏圆满法故。 自住三德。 寂而常照。 有感必赴。 卽感应妙。 又教众生修行忏悔。 观察法身以为能感。 若能至心。 所占则吉。 所求皆获。 乃至能入一行三昧。 见佛无数。 皆感应妙。 我于尔时。 随所应度而为现身。 或示神通种种变化。 或复令彼自忆宿命。 卽神通妙。 或复随其所乐。 为说种种深要之法。 乃至巧说深法。 令离怯弱。 卽说法妙。 众生闻法。 除疑生信。 卽眷属妙。 能获深大利益。 渐次作佛。 卽功德利益妙。 若识迹妙。 本妙非遥。 故佛叹云。 此善男子。 发心已来。 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久已能度萨婆若海。 功德满足。 但依本愿自在力故。 权巧现化。 影应十方。 卽是发迹显本意也。 观心十妙者。 现前一念。 具足十界善恶业报。 卽境妙。 以圆三慧而占察之。 卽智妙。 依此一实境界而修二观。 卽行妙。 信此自心。 顺此自心。 了此自心本自无生。 卽三忍位妙。 始终不离自心秘藏。 卽三法妙。 境智和合。 卽感应妙。 智能转境。 卽神通妙。 一念转教余心心所。 卽说法妙。 余心心所随观而转。 卽眷属妙。 始从名字。 讫至究竟。 卽功德利益妙也。 地藏大士。 及释迦尊。 由观心故。 久成十妙。 迹用广远。 我今观心出此十妙。 亦当尽未来际迹用无穷。 卽观心本妙也。 释别名竟。 次通名者。 梵语修多罗。 或修妬路。 或修单兰。 或素怛缆。 秖是梵音轻重。 有云无翻。 含五义故。 亦云有翻。 一翻为经。 二翻为契。 三翻法本。 四翻为线。 五翻善语教。 含五翻五。 各具教行理三。 具如法华玄义。 玆不复述。 今但约一题以明通别。 占察是教。 善恶业是行。 报乃无记色心。 是理。 又占卽是教。 察卽是行。 善恶业报为所占察。 卽是理。 以对经字。 任运有通别意也。 释名竟。 第二显体者。 体是主质。 乃名下之所诠。 经若无体。 则邪倒无印。 同于魔说。 故须显一部之指归。 明众义之都会。 然此妙体。 非但会之至难。 亦乃说之不易。 经云。 如来法身。 非空非不空。 乃至无一切相。 不可依言说示。 法华云。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大经云。 不生不生不可说。 又云。 有因缘故。 亦可得说。 此经亦云。 而据世谛幻化因缘假名法中。 相待相对。 则可方便显示而说。 今略开七条。 一正显经体。 二简伪滥。 三一法异名。 四入体之门。 五徧为众经体。 六徧为诸行体。 七徧为一切法体。 一正显经体者。 卽是一实境界也。 一切百界千如境界。 皆依一实虚妄显现。 而彼境界别无自体。 惟以一实为体。 故名一实境界。 当知一实卽诸法之实。 如冰水之湿性。 境界卽诸法之权。 如湿性之冰水。 冰水虽别。 湿性无二。 境界虽别。 一实无殊。 故以一实境界为经正体。 犹法华所云诸法实相也。 法华开权显实故收诸法之权。 而归实相之实。 此经以实统权。 故举一实之实。 而摄境界之权。 于十界中。 唯取佛界所照善恶业报之性。 此性不生不灭。 圆满常住。 离一切相。 卽一切法。 于十如中。 取如是体。 四因缘中。 取不思议不生不灭。 十二支中。 取苦卽法身。 四四谛中。 但取无作。 于无作中。 唯取灭谛。 七二谛中。 取后五真谛。 五三谛中。 皆取中谛。 诸一实谛中。 取圆一实谛。 诸不可说中。 取不生不生不可说。 于二十智中。 取圆佛智。 于三忍中。 取无生忍。 于四佛中。 取功德行满佛。 于三德中。 取法身德。 是故经云。 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 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 若无一实境界以为依止。 如屋无空。 无所容受。 故释论云。 若以无此空。 一切无所依。 为是义故。 须显体也。 二简伪滥者。 此一实境界。 不同凡外所计世间诸法。 不同邪禅所计空劫前事。 向上一著。 父母未生前面目。 威音王那畔又那畔。 不同小乘所证偏真。 不同别教所明清净真如。 亦非但依圆诠名字可得分别。 惟依二种观道。 能得色寂心寂二种三昧。 复入一行三昧。 乃住坚信。 决定信解耳。 三一法异名者。 或名法界。 法住。 法位。 法性。 真如。 实际。 本际。 实相。 如来藏性。 庵摩罗识。 唯识性。 自性清净心。 本源心地。 正因佛性。 菩提。 涅槃。 不可思议解脱。 自觉圣智境界。 无戏论。 无颠倒。 圆成实性。 无漏界。 清净法身。 大圆镜智。 中实理心。 一切种智。 不共般若。 正徧知海。 大佛顶。 大方广。 圆觉。 妙觉。 究竟觉等。 皆是一实境界异名。 但可意知。 不可言尽也。 四入体之门者。 一实境界。 其理渊奥。 如登绝壑。 必假飞梯。 欲契真源。 要因教行。 故以教行为门。 若以教为门。 教略有四。 于一一教。 各以四门诠理。 共有十六教门。 依一一门而修于观。 复有十六行门。 于教得悟。 名为信行。 于观得悟。 名为法行。 或教行相转。 或教行相资。 玆不备论。 藏教四门通于一实。 远而且拙。 须待开显。 通教四门通于一实。 巧而仍远。 亦须转接。 别教四门通于一实。 虽近而拙。 圆教四门正通一实。 方为巧直也。 前三教各四门相。 玆亦不论。 略明圆教四门相者。 一门卽一切门。 一切门卽一门。 非一非四。 而论四一。 如经云。 如来法身中。 虽复无有言说境界。 离心想念。 非空非不空。 乃至无一切相。 不可依言说示。 亦可方便显示而说。 以彼法身性。 实无分别。 离自相。 离他相。 无空。 无不空。 乃至远离一切诸相故。 说彼法体为毕竟空无所有。 以离心分别想念。 则尽。 无一相而能自见自知为有。 是故空义决定真实相应不谬。 此卽圆教空门相。 空卽余三。 不相违背也。 又云。 卽彼空义中。 以离分别妄想心念故。 则尽毕竟无有一相而可空者。 以唯有真实故。 卽为不空。 所谓离识想故。 无有一切虚伪之相。 毕竟常恒不变不异。 以更无一相可坏可灭。 离增减故。 又彼无分别实体之处。 从无始世来。 具无量功德自然之业。 成就相应。 不离不脱故。 说为不空。 此卽圆教有门相。 有卽余三。 不相违背也。 又云。 如是实体功德之聚。 一切众生虽复有之。 但为无明曀覆障故。 而不知见。 不能尅获功德利益。 与无莫异。 说名未有。 此卽圆教亦有亦空门相。 与余三门不相违也。 又云。 一切诸法皆不离菩提体。 菩提体者。 非有非无。 乃至若有分别想者。 则为虚伪。 不名相应。 此卽圆教非有非空门相。 与余三门不相违也。 略示法行入门观者。 如前所说四种门相。 卽是不思议境。 上根观境。 卽能悟入。 如或未悟。 则应依境重发大菩提心。 如此妙境。 佛及众生与我平等。 云何诸佛已悟。 我与众生尚迷不觉。 不得受用。 哀伤哽恸而立四弘。 便可悟入。 如犹未悟。 勤修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 则能豁然悟入。 如犹未悟。 仍以唯心识观破一切法卽空假中。 真如实观不住见闻觉知。 永离一切分别之想。 则当悟入。 如犹未悟。 当自节节简校通塞。 依彼大士巧说深法而离怯弱。 定可悟入。 如犹未悟。 勤修二观。 观于身受心法。 令知色心本寂。 卽是圆四念处。 从此调适正勤。 如意。 根力。 觉道而入圆三脱门。 卽是中根入道相也。 如犹未悟。 应于一切时一切处。 常勤诵念地藏菩萨名字。 当观地藏法身。 及一切诸佛法身。 与己自身。 体性平等。 无二无别。 不生不灭。 常乐我净。 功德圆满。 是可归依。 又复观察己身心相。 无常苦无我不净。 如幻如化。 是可厌离。 乃至上卷所示修忏悔法。 皆是对治助开之方便也。 又经云。 若人未得三业善相或见光明。 闻异好香。 梦佛菩萨放光作证。 则为虚妄诳惑诈伪。 及说三忍四佛差别之相。 皆令行人明识次位。 不生增上慢也。 又于虚妄诳惑诈伪之相令勿取著。 卽是安忍。 不乐世间诸禅三昧。 亦复不乐二乘。 卽离法爱也。 细简经文。 十乘意足。 虽不次第。 幸可证明。 当知离十乘法。 别无入门观矣。 五徧为众经体者。 此一实境界。 乃千经万论之所同诠。 华严非此。 则无以显事事无碍法界。 阿含非此。 则无以显寂灭涅槃。 方等非此。 则无以显大乘法门。 般若非此。 则无以显一切种智。 法华非此。 则无以显一乘实相佛之知见。 涅槃非此。 则无以显常住佛性三德秘藏。 是故一代时教。 若半若满。 若权若实。 究竟皆以一实境界为体。 究竟皆是指归一实境界而已。 六徧为诸行体者。 复有三意。 一泛论四教一十六门。 各有信法两行。 皆依一实境界而得成就。 二别论依经立行。 不出四种。 所谓常行三昧。 常坐三昧。 半行半坐三昧。 非行非坐三昧也。 亦依一实境界以为其体。 可以意知。 三尅论今经又二。 初先明忏法。 供养礼拜悔罪劝请随喜回向之后。 或端坐称名。 或旋绕诵念。 则是非行非坐随自意三昧所摄。 二别明二观。 于一切时一切处。 随身口意有所作业。 悉当观察知唯是心等。 则是历十二缘。 并可修行二观。 亦不拘行坐也。 二种观道。 正依一实境界以修信解。 离此别无行体。 不言可知。 修供养时。 卽念一切三宝体常徧满无所不在。 愿令以此香华等同法性。 普熏一切诸佛刹土。 施作佛事。 乃至愿共一切众生修行如是供养已。 渐得成就六波罗蜜。 四无量心。 深知一切法。 本来寂静。 无生无灭。 一味平等。 离念清净。 毕竟圆满。 岂非依一实境界而修供养行耶。 又一心敬礼。 拟心徧礼。 设非依一实境界。 何名一心。 何能徧礼耶。 又忏悔云。 如是罪性。 但从虚妄颠倒心起。 无有定实而可得者。 本唯空寂。 愿一切众生速达心本。 永灭罪根。 乃至愿我所修一切功德。 资益一切诸众生等。 同趣佛智至涅槃城。 岂非依一实境界而修五悔诸胜行耶。 又第三轮相云。 如此诸数。 皆从一数而起。 以一为本。 如是数相者。 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 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 依一实境界。 以之为本。 岂非依一实境界而示三种轮相法耶。 若不能知一实境界。 则诸行皆悉徒施。 是故经云。 若杂乱垢心。 虽复称诵我之名字。 而不名为闻。 以不能生决定信解。 但获世间善报。 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如是杂乱垢心。 随其所修一切诸善。 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当知未解一实境界。 皆名杂乱垢心。 若能解知一实境界。 则惟是一实。 无别境界。 故无杂乱。 自性清净。 故无垢也。 从名字无杂乱垢。 乃至究竟无杂乱垢。 皆依一实境界而有进趣。 是故徧为诸行体也。 七徧为一切法体者。 经云。 依一实境界故。 有彼无明。 不了一法界。 谬念思惟。 现妄境界。 乃至生起六根六尘六识。 起违顺等十八种受。 又云。 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 但依妄心分别故有。 又云。 当知一切诸法。 悉名为心。 以义体不异。 为心所摄故。 又云。 一切法毕竟无体。 本来常空。 实不生灭。 如是等文。 皆明一实境界徧为一切法体。 当知若所占察十界善恶业报。 若能占察二十智品差别。 一一皆以一实境界为体。 离此一实境界。 别无分毫能所可得。 能所皆是一实境界。 本非能所。 不必扫除能所。 方名无能所也。 以能所本不可得。 无可扫故。 譬如捏目。 妄见二月。 二月本无。 不可更灭。 但有一月真耳。 此体卽是诸法之实。 可尊可贵。 此体穷尽诸法性相。 无不彻底。 此体徧能通达诸法。 无有障碍。 是故若识经。 体。 则识一切教体。 一切行体。 一切法体。 卽识一切教行法之宗用。 以法身必具般若解脱故也。 二显体竟。 第三明宗者。 前虽显体。 但是理性。 理性平等。 含生共有。 虽复指冰卽水。 不复他求。 欲得饮用。 仍须融泮。 又如虽有虚空。 必须梁柱纲纪一屋。 方得受用。 此空若无栋宇。 终被风日雨露所侵。 一切众生。 枉于法性空中受诸苦恼。 亦复如是。 故显体之后。 卽须明宗。 宗者。 修行之纲领。 会体之急务也。 提纲则众目齐张。 挈领则襟袖毕至。 如汤消冰。 法性之水斯现。 如栋成屋。 秘藏之室可居。 今经以二种观道为宗。 一者唯心识观。 二者真如实观。 唯心识观者。 知唯妄念。 无实境界。 念亦生灭。 无暂时住。 从是当得色寂三昧。 真如实观者。 思惟心性无生无灭。 不住见闻觉知。 永离一切分别之想。 展转能入心寂三昧。 夫一实境界。 非色非心。 无明不了。 妄成二法。 犹如捏目。 妄见二月。 依于妄心。 分别妄色。 由于妄色。 显示妄心。 故心与色为增上缘。 色亦与心为所缘缘。 若知色惟心现。 心外无色。 是为唯心识观。 能得色寂三昧。 色寂则心亦寂矣。 若知心但有名。 本无生灭。 是为真如实观。 能得心寂三昧。 心寂则色亦寂矣。 若知色心本寂。 则是观行卽佛。 从此习信奢摩观心。 及信毗婆舍那观心。 止观双运。 能入一行三昧。 见佛无数。 发深广行心。 住坚信位。 则是相似卽佛。 乃至成就无生忍者。 则是分证卽佛。 若除一切诸障。 无明梦尽。 则是究竟卽佛。 是知始从名字。 终至究竟。 唯依一实境界而修二观。 唯依二观而证一实境界。 可谓一乘因果。 圆顿妙宗矣。 三明宗竟。 第四辨用者。 此经以灭罪除疑而为力用。 由迷一实境界。 起惑造业。 感得劣报。 由罪障故。 妄于报法而起疑惑。 由疑惑故。 不能依于二种观道而灭幻罪。 今为末世钝根。 先示三种轮相。 破坏众生邪见疑网。 转向正道。 到安隐处。 复示修行忏悔方法。 令其求得清净轮相。 以为修习诸禅智慧之基。 次又广明一实境界。 以开圆解。 正示二种观道。 以勖圆行。 开解则疑无不除。 勖行则罪无不灭。 所以三忍可阶。 四佛可作也。 又复善安慰说。 令离怯弱。 真实相应。 离相违过。 能令纤疑毕尽。 进趣可期。 可谓彻底慈悲。 胜妙方便。 救度末法沉沦。 令坚大乘净信。 是此经之大力用也。 第五教相者。 此是大乘方等教摄。 引接三根。 令归一实。 兼令无志求出要者。 亦能脱诸衰恼。 生于善处。 盖是无法不备。 无机不收。 所谓亦摄渐机一切群品。 而正意则唯在圆顿也。 教相竟。 发布时间:2022-12-25 10:38:2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