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题释义 内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题释义王孺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一部在中国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大乘经典。 本经最早之汉译本,为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三年(401)译出*。 除此译本之外,于今还存有五种汉译本:一、北魏菩提流支所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南朝陈真谛所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隋达磨笈多所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四、唐玄奘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五、唐义净所译之《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这些汉译本之间,相互存在着一些差异。 导致这些差异的直接原因,不是译者的翻译,而是由于本经之梵本原不止一种。 此六种汉译本中,除鸠摩罗什译本属中观学系诵本外,后五种译本均属法相学系诵本。 因此,鸠摩罗什之译本,不仅译出时间最早,流传最广,且是唯一一种属于中观学系之译本,故历来为学人所重。 佛经经题,为全经之总标。 今将鸠摩罗什所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八字经题,详加释义,以显全经实相为体、无住为宗之大乘教相。 一、金刚金刚,是金中最刚之义,即金刚石。 1、金刚四性就金刚石本身而言,具备四种基本特性,即:坚性、利性、宝性、明性。 所谓坚性,是指金刚石本身的硬度很高,不容易被别的物质所损害。 所谓利性,是指金刚石由于本身的硬度要高于其它物质,所以用金刚石能够将别的物质损坏、击碎。 用金刚石制成的武器,可以达到无坚不摧的效果。 所谓宝性,是指金刚石本身十分名贵,比如钻石的价值就非常高,所以金刚石为世间的宝物。 所谓明性,是指金刚石本身是透明的,正是由于这一特性,金刚石能够映照世间的万物,但本身又不会残留任何影相。 2、金刚般若由于金刚石具有以上四性,所以在佛教经论中,经常用金刚来比喻般若本具的各种功德,像本经的经题就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以金刚坚性,比喻般若的体性,永恒稳定,不会受外界任何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以金刚利性,比喻般若的作用,可以消灭一切迷惑、执著、烦恼、障碍,破除无明。 以金刚宝性,比喻般若的地位,在整个佛法的修证过程中,最根本的保障和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般若。 可见,能够证得般若,是最为殊胜的事了。 以金刚明性,比喻般若的内质,清净澄明,并且可以观照世间一切,而不产生执著。 3、金刚六色金刚石本身是透明的,在光的作用下,又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这些不同颜色的金刚石,有着各自不同的功用,所以又以此来表征般若的不同功用。 (1)青色金刚,能够消除灾厄,以此来比喻般若能够消除业障。 (2)黄色金刚,能够随人所须,以此来比喻般若的无漏功德。 (3)赤色金刚,能够对日生火,以此来比喻般若能对本觉而生出无生智火。 (4)白色金刚,能够澄清浊水,以此来比喻般若能够清除疑惑。 (5)空色金刚,能够使人行坐空中,以此来比喻般若能够使人破除法执,住于真空之理。 (6)碧色金刚,能够消除诸毒,以此来比喻般若能够净除贪、瞋、痴三毒。 4、金刚十四义金刚虽然有四种不同的特性,但归结起来,这四性是基于一个共性即稳定性。 而这一稳定性又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定。 将此定性,用到佛法的修证上来,就变成了三昧。 由于金刚是世间最坚硬、最珍贵的宝物,所以在佛法中,将能够断破一切烦恼、通达一切诸法的定,称作金刚三昧。 金刚四性不仅可以总结归一,而且还能细化再分。 在金刚四性的基础上,又可进一步细分出十四义,并以此来表征金刚三昧的十四种功德。 (1)能破义:金刚能够无坚不摧、无所不破;以此比喻金刚三昧能够破除一切烦恼业苦、外道魔怨等事。 (2)清净义:金刚本体透明无瑕,无有垢秽;以此比喻金刚三昧,清净无染,无诸垢秽。 (3)体坚义:金刚自体坚硬无比,非外物所能毁坏;以此比喻金刚三昧,不为一切烦恼业苦、外道魔怨所坏。 (4)最胜义:金刚为世间最胜之宝;以此比喻金刚三昧,为诸三昧中最为殊胜的三昧。 (5)难测义:金刚的价值,是世人难以评估的;以此比喻金刚三昧,是世间众生难以揣测估量的境界。 (6)难得义:金刚为世间稀有之物,甚为难得;以此比喻金刚三昧的境界,是世间众生难以达到的境界。 (7)势力义:金刚具有极大的威势和力量,就好比转轮圣王的金刚轮宝一样,可以飞行自在;以此比喻金刚三昧,具有不可思议的神通之力。 (8)能照义:金刚明亮透彻,能够映照万物;以此比喻金刚三昧,能够释放智光,遍照法界。 (9)不定义:金刚在日光的照射下,能够折射出不同颜色的光;以此比喻金刚三昧,能使证得此定者,于十方世界现种种身,而无一定相。 (10)主义:金刚为世宝之主,就好比转轮圣王的金刚轮宝一样,一切诸宝悉皆随从;以此比喻金刚三昧,为诸修行法门之主,一切行法悉皆随从。 (11)能集义:金刚若有人得之,一切宝物自然聚集;以此比喻金刚三昧,若有证得此定者,一切功德自然聚集。 (12)能益义:金刚至宝,能够救济穷苦之人;以此比喻金刚三昧,能够饶益世间众生。 (13)庄严义:金刚可以作为饰品,庄严身体;以此比喻金刚三昧,能够庄严修行者的法身。 (14)无分别义:金刚虽然具有多性,但本质始终稳定如一;以此比喻金刚三昧,虽有所作而无分别。 二、般若般若,为梵文之音译,意译为慧、明、智慧等。 此智慧并非常人所说的智力,而是指的通过修习八正道、六波罗蜜等各种行法,而达到的能够洞察世间一切事物真相、体悟宇宙人生真理的、最为深邃的智慧,这才叫作般若。 1、般若的分类由于般若的内涵和外延,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都极为宽广,故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般若进行分类。 (1)二种般若所谓二种般若,就是将般若分成两大类。 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又产生了三种不同的二分法。 ①共般若与不共般若所谓共,是共通、共同的意思。 那么,共般若,就是指适用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共通的智慧。 不共般若,就是指仅适用于菩萨乘的智慧,而不适用于声闻、缘觉的智慧。 也就是说,不与其他二乘相共通的智慧。 所以,共般若与不共般若是从不同的适用对象,来进行的分类。 ②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实相,是指宇宙万法真实不虚的体相,即:宇宙本原的真实相状。 实相般若,是指通过般若而观察到的宇宙万法的真实体相。 其实,实相般若指的并不是般若本身,而是指通过般若所观察到的那个对象。 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相就是实相,不应该被称作般若。 但由于实相是产生般若的根源,没有了实相也就没有般若,所以称之为实相般若。 观照,是观察、照见的意思。 观照般若,是指能够真正观照到宇宙万法真实体相的智慧。 所以,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是从本体及其作用对象,来进行的分类。 ③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世间,是指被烦恼束缚的一切众生,及有漏有为的一切事物。 即:包括有生命的有情世间,和无生命物质的器世间。 世间般若,是指在这个世间中运用的,那种相对的、有为的、不彻底的凡俗智慧。 出世间,是指断灭烦恼、出离世俗的无漏解脱境界。 出世间般若,是指那种绝对的、无为的、究竟的智慧。 所以,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是从不同的外部环境,来进行的分类。 (2)三种般若所谓三种般若,就是将文字般若或方便般若,与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一起,合称为三般若。 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前面已经讲过。 所谓文字般若,就是指通过语言、文字、音声来讲解、诠释智慧的道理。 原则上,文字并非般若,但由于文字能够诠释般若,通过文字的诠释能够启发智慧,所以称之为文字般若。 方便,指的是一种权宜的技巧。 所谓方便般若,就是通过某种善权的方便,推知宇宙万法的真实体相,从而获得的智慧。 (3)五种般若所谓五种般若,就是在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的基础上,再加上境界般若和眷属般若。 境界,是指人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对应感知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也就是世俗观念上的外部世界或客观世界。 由于众生被烦恼无明所蒙蔽,对外部世界产生执著,误认为境界是真实存在的。 而一切诸法的境界,都是本来空寂的,并没有一个自己实际的体相。 只有通过智慧,才能观察到这一诸法本空的境界,所以称之为境界般若。 眷属,原指自己的亲属、仆从等人。 在此引申为附属、衍生的意思。 般若是能够观察到宇宙万法真实体相的智慧。 在获得这种根本智慧的过程中,会由此同时产生暖、顶、忍、世第一的四加行和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五分法身等。 而四加行和五分法身,都是由般若的根本作用,而产生的附属作用或是辅助作用,所以称之为眷属般若。 2、般若的作用从般若为能够洞察宇宙万法真相的智慧,这一基本内涵出发,般若又有五方面的具体功用。 (1)对治:可以破除众生由于贪、瞋、痴等烦恼,引起的执著妄见。 (2)相生:在破除执著妄见的基础上,还可以促使众生精进的修习各种善法。 (3)果报:由于众生精进修习各种善法,必然会给自身带来各种好的果报。 (4)互摄:在般若的作用下,众生修习的各种善法,可以相互作用,互促互进。 (5)譬喻:在般若的作用下,可以使众生的修习过程,不会过于僵化;在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一些善巧方便来积极地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了智慧,才能在方式方法上,灵活机动、因时因地的制宜。 3、般若的利益般若既然有如此之大、如此之多的作用,那么到底它会产生怎样的实际利益呢? 在修行般若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十个方面的利益:(1)一切舍不取施想在布施的时候,对自己布施的行为、接受布施的对象、以及所布施的财物,心中不存任何执著,认为这三者本性皆空,其实根本没有什么能施之人、受施之人和所施之物。 (2)持戒不缺而不著戒在持戒的时候,虽然严格的守持净戒,没有任何的违犯,但对于戒律本身、及所要避免的过错,心中不存任何执著,认为这二者本性皆空,其实根本没有什么能持的戒律和能犯的过错。 (3)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在度化的时候,虽然普度众生,但由于安住于忍力的作用,心中不存任何执著,认为众生本性亦空,其实根本没有众生而得救度。 (4)行于精进而离身心在修行的时候,虽然勇猛精进,但对于自我及修行的内容,心中不存任何执著,认为这二者本性皆空,其实根本没有能修的身心和所修的法门。 (5)修禅而无所住在禅定的时候,虽然能够进入到甚深的禅定境界,但对于由此产生的种种禅定功德,心中不存任何执著,认为这些功德之相本性亦空,不值得贪味留恋。 (6)魔不能扰在修行的时候,由于观照到诸法皆空的本性,进而也就知道佛和魔在本体上亦无差别,即使魔境现前,也不会心生慌乱、恐怖,而扰乱了正常的修行。 (7)于他言论其心不动在修行的时候,对于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诸法道理,全都明了通达,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所以不会被他人的言论所迷惑,从而动摇了自己正直的信念。 (8)达生死海底在修行的时候,可以般若智慧,洞彻生命的本源,知晓生死的真相,进而摆脱六道轮转之苦。 (9)起增上悲在修行的时候,虽然以般若智慧,观照诸法体性皆空,但仍然会生起广大的慈悲心,发起无上的誓愿,来救度苦难的众生,使其获得解脱。 (10)不乐二乘道在修行的时候,虽然能够明了声闻、缘觉二乘之法,但认为这二者属于小乘之法,终不究竟;唯一值得追求的,是大乘的无上解脱究竟之道。 以上十种利益,已离声闻、缘觉二乘道,当皆属菩萨行法。 三、波罗蜜波罗蜜,为梵文之音译,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事究竟等,于经论中经常简译作度。 1、波罗蜜三义所谓事究竟,是指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其广大愿行能够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 所谓度无极,是指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其广大愿行能够广度一切深远之事。 所谓到彼岸,是指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凭借其广大愿行,能够由生死轮回之此岸,到达解脱涅槃之彼岸。 2、到彼岸上述三义,以到彼岸义最为常用,故就此再略作辨析。 (1)何为此岸,何为彼岸? 对此问题之阐释,历来异见颇多,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七种:①认为生死轮回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 ②认为若执著于有生死、涅槃之分别,即为此岸;反之,平等无分别,即为彼岸。 ③认为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 ④认为魔为此岸,佛为彼岸。 ⑤认为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⑥认为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 ⑦认为众生之无明迷惑为此岸,佛之一切种智为彼岸。 (2)何为到彼岸? 到,有当到、已到之分别。 所谓当到,就是指应当、必将到达,但现在还未最终到达。 所谓已到,就是指已经到达了。 那么,到彼岸也就分为当到彼岸与已到彼岸两种。 菩萨为当到彼岸,佛为已到彼岸。 不论是当到,还是已到,若从最终到的意义上来看,到彼岸又有三种之别:①指菩萨随所修行,而最终到达究竟无余之境界。 ②指菩萨随所修行,而最终证入真如。 ③指菩萨随所修行,而最终证得无等果。 所谓无等果,是指此果最胜,无有他果能及。 (3)波罗蜜之五种因缘若要成就波罗蜜,到达究竟解脱的彼岸,还需要具备五种因缘:①无染著,指没有贪爱等烦恼,从而心中也就无有染污与执著。 ②无顾恋,指对过去的种种境界,没有丝毫留恋。 ③无罪过。 指没有任何的罪恶过失。 ④无分别,指对世间之任何境界,心中不产生任何思惟、度量之作用。 ⑤正回向,指将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趣向菩提涅槃。 四、经经,为梵文修多罗之意译。 其原为婆罗门教之用语,后为佛教所采纳。 1、内涵所谓内涵,是指修多罗所具备的含义。 其有三义与五义两种区分。 (1)修多罗三义指修多罗具有三方面含义:①贯穿义,指佛陀所讲说之义理,由教贯穿,而不致散失隐没。 ②摄持义,指众生由教摄持佛法,而不致流转于恶道。 ③恒常义,指佛法从古至今,延续不断。 (2)修多罗五义指修多罗具有五方面含义:①出生义,指能够从中产生各种佛法要义。 ②泉涌义,指佛法要义如同泉水,涌出不断。 ③显示义,指能够从中显示各种佛法要义。 ④绳墨义,指能够以之辨别邪正。 ⑤结鬘义,指能够贯穿各种佛法要义。 所谓结鬘,是指用线将花连缀结成花鬘。 以此为譬喻,取其贯穿之义。 2、外延所谓外延,是指修多罗具体所指的是什么。 其有三种不同所指:(1)长行佛陀一生所说之法,依内容与形式,可分成十二个种类,称为十二部经或十二分教。 那么,修多罗指的就是十二部经中的长行。 长行是佛经的一种文体,即行文不受字数之限制,犹如今天之散文。 (2)经藏佛陀去世之后,其弟子将佛陀生前所说之法,分别结集成三大部类,即经、律、论三藏。 那么,修多罗指的就是三藏中的经藏。 (3)大乘经典三藏经典所结集的内容,属于小乘佛法。 而大乘佛教,是在小乘部派佛教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 所以,宣扬大乘佛教的经典,均在三藏之外。 那么,修多罗指的就是藏外的大乘经典。 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上是将经题的拆分解说,那么将其连接起来,经题的完整意思就是说:一部讲说以犹如金刚般的般若智慧,脱离生死烦恼之此岸,到达究竟涅槃之彼岸的经典。 需要说明的是,此般若所指并非一般之智慧,乃为大乘菩萨洞彻诸法实相之大智慧。 小乘之声闻、缘觉亦可证得般若,但其只求趣入涅槃,不求智慧之边际。 只有大乘菩萨,追求一切智,所以才能最终到达彼岸,故称般若波罗蜜。 另外,依鸠摩罗什所译之经题,是将金刚作为名词,与般若并列。 若据梵文原本,经题为Va? 鄄jracchedikqpraj`q-pqramitq。 Vajra是金刚的意思,而Vajrachedikq是断金刚或碎金刚的意思。 从梵文语法上看,可知金刚为动词,而不是与般若同格之名词。 那么,本经经题就应如玄奘所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载:帝又问:《金刚般若经》,一切诸佛之所从生,闻而不谤,功逾身命之施,非恒沙珍宝所及,加以理微言约,故贤达君子多爱受持。 未知先代所翻,文义具不? 法师对曰:此经功德,实如圣旨,西方之人,咸同爱敬。 今观旧经,亦微有遗漏。 据梵本具云能断金刚般若,旧经直云金刚般若。 欲明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 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 若依梵本及玄奘所释,金刚是喻指分别烦恼。 那么,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意思就是说:分别烦恼犹如金刚般坚固,唯有用大乘菩萨无分别之般若智慧,才能断破此金刚烦恼,而达到究竟涅槃之彼岸。 对此,印顺导师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中又辨析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两系解说不同:一、玄奘等传说:般若是能断的智慧,金刚如所断的烦恼。 烦恼的微细分,到成佛方能断净,深细难断,如金刚的难于破坏一样。 所以,译为能断金刚(的)般若。 一、罗什下的传说:金刚比喻般若。 般若能破坏一切戏论妄执,不为妄执所坏;他的坚、明、利,如金刚一样。 然金刚本有两类:一是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的,一是虽坚强难破而还是可以坏的,已如前面所说。 所以,或以金刚喻般若,或以金刚喻烦恼,此两说都是可通的。 不过,切实的说,应该以金刚喻般若。 考无著的《金刚经论》说:一、如金刚杵的初后阔,中则狭;这是以金刚喻信行地、净心地、及如来地的智体的。 二、金刚有遮邪显正二义,不但比喻所遣的邪行,他也是细牢的──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比喻坚实深细的智因──实相。 无著并没有金刚必喻烦恼的意义,所以法相学者译为能断金刚般若,值得怀疑! 至少,这不是梵本的原始意义。 可见,就金刚所指这一问题,中观与法相两个学系的观点是针锋相对,且立场坚定、互不相让的。 但本文所依为鸠摩罗什译本,故从中观学系之解说。 【注 释】*隋智顗《金刚般若经疏》:罗什法师,秦弘始三年,即晋安帝十一年译。 唐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右后秦弘始三年沙门罗什于长安逍遥园译,出《长房录》。 发布时间:2022-12-25 09:36:17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