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惟贤法师:《心经》讲记 内容: 第一部分 心经综述一、释经题《心经》的全名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是印度语,汉译为智慧,不同于凡夫的世智辨聪,指的是无我慧,即人无我慧和法无我慧。 人无我是指对所谓主观上的东西不起执着,法无我是指对主观所对待的一切客观现象了了分明,不起执着。 般若有摩诃般若和金刚般若这两种名词形容它的功德和功能。 摩诃般若形容般若智慧像大海一样广大渊深;金刚般若形容它象金刚一样能斩断一切坚固的东西,能破除一切烦恼无明。 所以有些经上说,要以金刚剑斩断魔军。 这可不是指护法神金刚菩萨手里拿的法器,那个金刚剑象征能护持正法,破除一切妖魔鬼怪。 这里的金刚是说学佛人应修智慧。 具足正见,才能破除无明烦恼。 无明是众生的生死根本,像恶魔一样,使我们众生沉没在生死苦海中,不能解脱。 故学佛人不怕外面的妖魔鬼怪,只要好好的行持即可破除。 内心的妖魔鬼怪不破除,就会永沉于生死苦海中,不能由此岸到达彼岸。 所以佛说以金刚剑斩断魔军,即以智慧来破除无明这个魔,就可走上解脱生死的光明大道。 波罗蜜多汉译为到彼岸、度无极等。 好比你们从朝天门过河来,须乘轮渡,那边是此岸,这边是彼岸。 不过这里的彼岸不同。 众生沦落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充满着痛苦的此岸,要到达痛苦解脱的清净境界的彼岸,如何去? 那就要乘般若船,靠自己的无我慧长时间地从此生至后世,乃至世世生生(佛经讲要经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可稳坐此船,冲破一切风浪到达彼岸。 此般若船包括戒、定、慧三学,以戒约束自己,以定消灭虚妄分别,以慧观察洞见事物的真实道理,否则就经不起风吹浪打。 有些人信了佛还有反复,信仰不坚定,就是因没有般若慧,没乘般若船,就达不到彼岸。 心是表示最精要、最重点,即此经是般若空宗最精要的部分。 另一层意思,指明我们学习佛法要消除虚妄心,恢复真实心。 经译为修多罗,汉译契经。 契者谓此法门上契诸佛之理,下应众生之机,即契合于诸佛菩萨所说的道理,也很适应众生的根机,并且有一定的法则。 众生若能依此修行方法,就有规可循,誓守此法可得解脱。 已释经名。 该经说明如何以智慧到彼岸,使修行人有法可依。 二、译者简介本经译者是玄奘法师。 他是中国唐朝最有学识、道高德重的一位法师。 他十五岁出家,由于聪明过人被朝廷破格选为出家人(在当时出家,必须通过国家考试选拔,年龄不合格都不行)。 出家后,随师学习大小乘经典,当时全国已译出的经典都学完了,但他还是不满足,且感到有些经论残缺,有的文意不能明达,于是发心去印度学习。 他二十九岁时去了印度,依止于中印度那兰陀寺的戒贤论师学习唯识法相宗、空宗等经典。 他学习了《瑜伽师地论》及其它十大论的着作,还学了《大般若经》、《大智度论》以及戒律和小乘佛学等。 他不单单是钻研佛学,还学印度的古典哲学及其它学说。 可见他是一个真正的博学多能之人,为求学问孜孜不倦。 在离开印度前,戒日王为他在曲女城举办了无遮大会,有万人以上来参加。 当时玄奘法师把他的《大乘真唯识量》贴在外面,并宣布:若谁能破一字,愿给他当徒弟! 结果没有一人能破。 当时小乘人称他为解脱天,大乘人称他为大乘天。 后来戒日王礼送他回国。 唐太宗听说玄奘法师回来了,很高兴,就派大臣去迎接(当初唐太宗不同意他去印度求学)。 回国后翻译了很多大小乘经典,如《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等等等等。 三、判教时期佛说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阿含教时期。 佛以四谛理论,宣说人无我法,专门指示小乘声闻弟子如何修行、如何清净身心,达到无余依涅盘而脱离生死。 经典以《阿含经》为主。 第二,般若教时期。 佛为初发心修菩萨乘的大众讲一切法空,是为了破斥有见,以隐密相宣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指示他们回小向大(即转声闻乘向菩萨乘),空除人我执和法我执(即不执着所谓主观的我和主观的我所对待的客观的法),进而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终以无上菩提证无住涅盘的境界。 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金刚经》等。 第三,深密教(属于唯识法相中道了义之教)时期。 佛在报身土广为发心修一切乘的大众开显真空妙有之真实义,以显了相宣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这一方面讲遍计所执是彻底的空,一方面讲依他起(染净因果缘起)是幻有,同时倡明圆成实是真如法性,是胜义有。 讲空就是空除人我执、法我执,但不否定妙有,否则就会堕入顽空之见。 佛依四无畏发狮子吼,止息一切争论,主要经典有《解深密经》、《华严经》、《楞伽经》等。 四、《心经》缘起根据其他人的翻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也有序分和流通分,这里为了记诵方便而节略了。 《心经》是佛在灵鹫山说的,由于当时舍利弗启请佛开示观世音菩萨的禅定境界,就说了此经,其主要部分翻译成汉字就只有二百余字。 关于舍利子有两种解释。 一是佛菩萨及大德高僧入涅盘后火化的灵骨,很坚固,且异色异状。 佛涅盘后有很多舍利子,很多大德圆寂后都有,如太虚大师、虚云法师、弘一律师等。 太虚大师的心脏没有烧坏,亦称舍利子。 这是学佛人修行功夫的明证。 第二,这里是指人名。 《阿弥陀经》中有舍利弗。 汉译有两种:一指身子,即舍利弗的母亲,身形端严、聪明灵巧,舍利弗是他的儿子。 但据历史记载,舍利弗的母亲原先并不聪明,怀了舍利弗后突然变得聪明灵巧了;二指鹙鹭,即它的声音像百灵鸟一样美妙灵巧。 舍利弗同目犍连在佛的十大弟子中地位最重要。 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 二人最初都是学婆罗门教及外道哲学的,但不满意。 有一天他们在路上遇到马胜比丘威仪严肃、行为端庄,觉得很奇怪,就上前问他:你是学什么的? 马胜比丘答道:我是学佛的。 又问:学哪个佛? 马胜比丘答:学释迦牟尼佛。 问:佛指示些什么? 答: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因佛常讲一切法是因缘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当时舍利弗和目犍连就有所领悟。 又问:佛在哪里? 马胜比丘说:佛在灵鹫山说法。 于是他们就去找到了佛,并皈依于佛,出了家,经修行成为佛的大弟子,后证得阿罗汉果。 他因回小向大修菩萨乘,经佛陀授记,将于未来成佛。 五、《心经》概论现在要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在第二个时期讲的般若空宗的经教之一,其他经典主要有《大般若经》、《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等。 《大般若经》共六百卷,篇幅很庞大,教理很精深,注释也颇多,其中就有龙树菩萨造的《大智度论》。 由于《大般若经》的篇幅繁多,佛又演说了《金刚经》。 《金刚经》是《大般若经》的简缩,《心经》又是《金刚经》的简缩,义理部分只有二百多字,因此该经是《金刚经》的精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持受《心经》的功德根据一般高僧大德的解释,该经是说明般若的功德,若持诵此《心经》,其功德能消除业障,增长福德智慧。 所以当我们忏悔时,最好是持诵《金刚经》、多念《心经》,并仔细思考其甚深真实之义。 只要能诚恳持诵,就能逐步业消智朗,达到忏悔的目的。 有一首偈言: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就是结合此精神讲的。 罪由心造,亦由心灭。 心造业是由虚妄分别起惑,从而才有罪业,你若能去掉虚妄心,破除人我执、法我执,就能恢复真实心体,真正达到业消智朗。 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哪怕是个很残暴的人、瞋心重的人,只要他消灭了瞋心,知道放下屠刀,就可消除虚妄心,恢复真心。 如此积累下去,就有功德并消除业障,恢复自性,即可走向成佛之路。 比如我们在受戒时,只要能真实求忏悔,认识自己的错误,并痛下决心悔过,就能在刹那间使清净心恢复而得到戒体。 这点很重要! 我们众生境界痛苦很多,在座的很多老年人都经历过,深有体会。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叫做五浊恶世,是个痛苦很深的世界,其原因是众生起惑造业所感。 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 学佛人就是要讲抓根本,我们这么多烦恼痛苦,完全是由自心所造。 比如现在打击刑事犯罪分子,为什么抓到了他们送进监牢、受镣铐之苦呢,其原因就是他们的心不善良,贪心重、瞋心重、损人害己的心重,不顾他人的痛苦、只图自己享乐,穷奢极侈,处处损人利己,结果自食其果。 若不追逐一切享受,就不会犯法,不会受那些苦。 因此一切痛苦都是由心起惑造业所得的果报。 我们学佛人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多听经教,多闻善知识的开示,增长自己的正知正见,以巩固正信,这样才能彻底消除虚妄心,不起无明烦恼,不造恶业,才不受生死痛苦。 所以佛法是以无我慧为先导,修智慧的威力很大,功夫用好了,可明心见性,消除一切业障。 玄奘法师去印度求法前,碰到了一个印度僧人,在一个庙子里生了病,身上长疥疮,有很多人不理他。 玄奘法师一向对老年师父都很恭敬,于是就去照顾他,照应他穿衣吃药。 后来这僧人很受感动,就把《心经》传授给玄奘法师,教他读熟,有什么困难多持诵。 关于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跟随他,其实这是虚构的。 实际上最初是有几个人跟随他,是骑了马的,后来因这些人病的病、走的走,最后就只剩下他一人,克服了一切困难,坚定不移地前行,前后共十八年,西行取经,在历史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这是靠他坚定的信心和两件法宝取得的成果。 我读过《慈恩传》,其中提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是靠观世音菩萨圣号和《心经》这两件法宝,在途中沙漠地带遇到鬼怪、风暴、饥饿等各种困难,用这两件法宝,把一切都消除了。 所以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礼念《心经》就有这些功德。 只要恭敬诚恳地礼念《心经》自然会得到感应。 佛说法的第二时期讲的般若宗,《大般若经》六百卷,是玄奘法师最后翻译的一部经。 他在译此经时,由于白天译经,晚上还要给弟子们讲经,很辛苦,后来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在佛前发愿,求佛菩萨加被他译完这部经,终于译完了,去世时才六十余岁。 我们学佛人最珍贵的是法宝,是众生的法身慧命。 玄奘法师为了去印度取经求学,愿意舍身。 回来后又昼夜不懈译经、讲经,就是为了法宝能够传播下来,使众生能闻法得解脱。 他临终前仍能够保持空的精神。 一般人临逝时很痛苦,而玄奘法师却很泰然,一直念《心经》,最后不能念成时就念色不可得,受不可得,想不可得,行不可得,识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以彻底空的精神空除我、法二执,空掉一切虚妄分别,真正达到无碍解脱的境界。 持捅观世音菩萨圣号、礼念《心经》得到感应的事迹很多,从古至今,从中国到世界其它国家都有记载,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在座的有不少居士亲自受到过感应。 我本人在最近三十年来的苦厄中,能维持生命,保持正念,也是观世音菩萨的感应。 所以大家要坚信观世音菩萨的威力及《心经》的功德。 以上是讲《心经》和观世音菩萨感应的功德。 进一步理解这些道理,就能真正能恢复自己本来的佛性,最终就能以菩提智正受无住涅盘的果报。 这是《心经》的真正力量所在。 (二)悲智双运的菩萨心法观世音菩萨不但有大智,还有大悲,由大智产生大悲。 观世音菩萨如何产生大智,《心经》作了重要的叙述。 智在印度语为般若,学佛人就是要靠智慧一步一步趋向无上菩提。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意谓靠伟大的智慧达到生死轮回的彼岸。 我们众生在这娑婆世界中遭受着种种痛苦和烦恼,众生处在生死苦海的此岸,要达到菩提涅盘的彼岸,就必须乘坐般若船。 般若分三种:一是文字般若。 即佛说的教法,教典有三藏十二部,都是为了使众生明白真理,破除愚痴的方便法门,故又名方便般若。 二是观照般若。 即实际修行,修习止观,在明白佛法真义的基础上不舍无上菩提心,由持戒到修禅定而产生智慧,运用观察功夫来观我,观执着,这叫观照般若。 三是实相般若。 由观照般若的功夫观察照见一切法的真实相后,证得真如法性,同时也证得无漏无分别的根本智和后得智,由根本智和后得智洞彻真如法性的境界,从真显俗,二谛圆融。 这三种功夫对学佛人都很重要,你们在座的有些居士,不要因自己没文化就灰心丧气,佛法讲熏习的种因,讲闻、思、修三慧,先能多听闻正法就很好。 西藏宗喀巴大师是黄教的祖师,达赖、班禅两支就是他的后代。 他精通教义、显密圆融,是西藏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 在大师以前,有白教、红教、黑教,但戒规不严。 宗喀巴大师从学佛到出家,建立了密宗黄教,使西藏佛教得以复兴。 大师一生着作很多,其中《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把修行分为三品,即下士道品、中士道品、上士道品。 下士道品讲修人天乘果,皈依三宝,修五戒十善;中士道品讲修解脱行,观四谛、十二四缘而证解脱果。 上士道品,讲修菩萨六度四摄之行,观真空、证无我慧而证无上菩提果。 宗喀巴大师在讲到下士道品时,根据佛法提出,学佛人首先要保持人身,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无常到来时至少要保持人身。 这里有几个法则:一依止善知识,二多听闻经教,三皈依三宝,四明因识果。 这也是下士道品的精要。 这是讲到闻、思、修三慧想到的,是学佛者,包括出家众在家众,不可忽视的环节。 多听开示,多闻经教,多读经书,可生智慧,才能生起正知正见,逐步去掉虚妄分别,遇到事情才能洞察明了,临境不迷。 所以三种智慧中,文字般若很重要。 因此要随时持诵经典,多听闻佛法,没有文化的也要多听,从听闻中启发自己的正知正见,逐步去掉迷惑与无明,开发智慧引生正见,从而巩固正信。 教典经书很多,佛教三藏十二部教典,如新出版的《大藏经》共二万三千多卷。 佛典哲理深、篇幅大,这属文字般若。 故佛法不是迷信,而是以智慧为第一,什么都讲因果,破除人我执、法我执,去掉迷惑,洞见一切事理。 这都要靠多闻熏习的功夫,多听闻经教,并能体会其精神,对自己很有好处,不能忽略,这就是文字般若。 由文字般若达到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就是能够观察照见一切事理,一切真相,洞明其真理。 这主要靠佛教禅定,即修止观的功夫。 学佛人的行持包括念经、拜佛、修禅等。 禅定的力量很大,中国禅宗祖师达摩,从印度到中国来,一苇渡江,到了少林寺,而后面壁九年,修习止观。 我亲自去看过达摩洞,当时还现了达摩祖师的影子。 周总理曾作诗云: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忘蹈海思英雄。 达摩祖师静修禅观进入很高的境界,并传衣钵与弟子,还把坐禅余时练武功也传了下来,这是一方面。 坐禅是一种了不起的功夫,禅修好了能调身调息。 现在的气功是一种科学,能治病,在过去还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现在才发现气功岂止能治病,还能发出神通呢。 印度有一种瑜伽功,练好了可以发挥奇异的功能,耳能见、眼能听,甚至入水水不能淹、入火火不能烧,这是事实,但这只不过是禅功一角。 禅定功夫真正很深了,还能够调身调心,再结合修止观,能够发生智慧,进而发神通。 故禅定力量很大。 这是为什么呢? 因这里边有观照功夫,这就是观照般若。 观照般若离不开禅定境界,入禅定才能修止观,才能观察一切事理、启发智慧、开发神通。 罗汉的神通就是由此产生出来的,一般人认为很神奇,其实它是一种不同的特异功能,到了佛菩萨境界更高。 当然,神通不是用来随便耍的,而是为度众生才使用的哟! 可见观照般若的重要性。 由观照般若可证得实相般若。 实相就是诸法的真实性,亦称法性、实性、真如性等等,见真实性才叫做有智慧,又叫无漏智、无分别智、根本智,这是实相般若。 我们现在讲的《心经》,就是讲观世音菩萨在因位修行中,由于多闻熏习,进一步修观照般若,不为主观的我、客观的法所转移和牵引,不为一切外境所转移、不为六尘境界所动摇,消灭无明烦恼,断除恶行,证得空性,消除我执、法执,达到人我空、法我空,然后就能自度度人,度一切苦厄。 这是这部经的重点。 上次打七讲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重点讲了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之功德,以大慈大悲解救众生的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讲观世音菩萨有大智,而以大智产生大悲,有了大悲才能度脱一切众生的苦厄,即由痛苦的此岸达到菩提涅盘的彼岸。 对学佛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智慧,要多闻经教,多听开示,以树立并坚固自己的正见,那离开文字般若就不行,有文字般若才能修观照般若。 (三)《心经》对一切法执的破斥佛法一方面讲立,一方面讲破。 立是建立言教,不否定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因果法则,承认因缘生法是有的。 破即否定、破除之意,对一切妄情执着要彻底加以否定,破除人我执、法我执,进一步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 佛教的破与立是要在了解真空妙有的中道实义的基础上才能通达的。 《心经》一方面讲空,一方面承认有,但主要是讲破。 《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主要都是破。 般若空宗的祖师龙树菩萨、提婆菩萨,他们弘法也重在破。 中国祖宗的大德们运用的方法很灵活,除了参禅打坐外,教诫弟子还用棒打、喝斥、瞪眼睛等方式方法,所谓七尺棒头开正眼,一声吼下息狂机就是禅宗的风范。 吼你一声、用棒打你一下,从中使你警觉、破除妄情执着,当机得悟,这完全是破的实际体现。 这是般若空宗的主要精神。 《心经》注重空、不、无三字。 《金刚经》里有两句精要的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它的无和离是与《心经》中的空、不、无三字相通的。 空即空除人我执、法我执,不就是不要有所执着,具无所得的精神。 佛法涵摄一切法,不出于世俗谛和胜义谛,即世间和出世间的真理。 有一首偈是:佛说一切法,不离于二谛,一者世俗谛,二者胜义谛。 佛说的法门包括两种,即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真理。 世间法的真理叫世俗谛,出世法的真理叫胜义谛。 《心经》里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属于世俗谛;四谛、十二因缘、菩萨般若智(其中包括六度和无上菩提所证的涅盘果)就是胜义谛。 所以空、不、无中的无指学佛者先破除对世俗谛的执着,进一步破除对胜义谛的执着,达到心如太虚、无挂无碍、点尘不染的清净境界。 这是学佛人应具有的广阔心胸和远大的目标。 六、我们应有的几个观点学佛人讲的无我慧有两种,即人无我慧和法无我慧。 唯识法相也讲修行者要达到人无我、法无我的境界,转八识成四智,证得无我慧,才能恢复三身四智。 因此我们学佛决不是盲从迷信,是讲智慧的。 赵朴初会长在我们开会期间有一段很精要的话,他根据佛的哲理来说明佛法的精神,其内容主要是关于佛教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关于佛教的宇宙观,是说从时间上讲无始无终,从空间上讲又是无边无际,从生物关系上讲,包括飞、潜、动、植之间,都有着广泛的因果关联,彼此之间互为因果,这就是宇宙的因果网。 一个人的心念及行为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 所以佛教徒要注重自己的心,在行为上更要起好的影响。 这是佛教的宇宙观。 关于人生观,就是说明我们流转生死和解脱生死的原因,要注重因果,转恶成善、转染成净,要解脱自己、也要解脱他人,就是要自度度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此为佛教人生观。 其方法论是阐明一切佛法真理是有理论根据的,要注重现实、明因识果,这是科学。 要讲唯识法相、讲现证,也要讲因明、讲推论,这是一种科学方法。 这几点是赵补初会长的见解。 此说明他很有智慧,若没有智慧就不会有此见解。 另外,我们要有宗宗平等的观点,要互相圆融、互相取长补短、互相随喜,反对互相轻视、互相诤讼。 中国佛教宗派有大乘八宗、小乘两宗。 八大宗之中偏重于行持的有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偏重于阐教的有三论宗(空宗)、慈恩宗(讲唯识法相,故又名唯识宗或法相宗)、天台宗(讲一心三观)、贤首宗(讲一真法界,即法界观)。 八宗之中属般若空宗的有三论宗、禅宗、天台宗;属于讲唯识法相(一切唯心造)的有慈恩宗、贤首宗、密宗、律宗、净土宗。 佛法最重于讲因果和因缘生法,且是五乘所共通的。 一切事物的生起都要有主因和助缘才能产生所谓的结果,不论是精神的物质的、善的恶的、苦的乐的等等,都是因缘生法。 佛法的中心是建立因果,说明因缘生法的要义,唯识法相中道了义经教在这方面阐述得很详尽。 发布时间:2022-12-25 08:31:3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