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窥基大师 内容: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上大乘 基撰赞曰。 今为有情结习所蔽。 敬受邪教诽毁大乘。 于空有经如言计著随印所解互生厌希。 设希出要亲依善友由各迷方邪乱授学。 惧广文海初不趣求。 虽乐略经而不能了。 于真俗谛竞说有无心境法中递生取舍。 令正法义真谬具分。 信学有情皆获利乐。 依先所授略赞中道。 如解深密经中佛依遍计所执。 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 本来涅槃相生胜义三无性已。 时胜义生菩萨白佛言。 世尊佛初唯为趣声闻者转四谛轮。 虽甚希奇然未了义。 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次复唯为趣大乘者转隐密轮。 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涅槃。 虽更希奇犹未了义。 亦诸诤论安足处所。 今为发趣一切乘者转显了轮。 无上无容是胜义中真了义教。 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金光明经说此三法名转照持。 轮摧破名。 具遮表故。 由诸有情迷法实相起造惑业沦生死海。 大圣法王证法自性善巧方便。 应彼机宜离言法中以言显说。 欲令随获中道实相。 故有颂言诸佛或说我 或时说无我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余经复说。 佛以一音演无边义。 众生随类各得解等。 既犹天鼓应念发声。 亦类末尼如求雨宝。 应物虽设种种法门。 智见纯和未生乖竞。 佛涅槃后因彼大天人法□纷初封著有。 如有颂曰应审观佛教 圣谛说为依如采沙中金 择取其真实圣龙猛等为除有执采集真教究畅空宗。 如别颂曰真性有为空 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 不起似空华彼言。 世俗可说法有。 依胜义谛一切皆空。 虽此真空性非空有。 寄诠胜义理皆性空。 有情由是次生空见。 无著菩萨复请慈尊说中道教。 双除二执。 而说颂言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 是则契中道彼言。 世俗说我法有依胜义谛唯此二空。 虽佛为破执空执有总相宣说诸法有空。 或说诸法非空非有。 名字性离空有双非。 胜义寄诠有空有有。 故慈尊说。 有为无为名之为有。 我及我所称之为无。 非说有空法皆空有。 观斯圣意空有无乖。 法离智诠何空何有。 对机遣病假说有空。 后诸学徒随文起执。 己之所解谓契中宗。 他之所知将为谬说。 今赞经义申其两端。 妙理是非智者当了。 般若波罗蜜多者大经之通名。 心经者此经之别称。 般若之心经也。 三磨娑释依士为名。 苏漫多声属主为目。 虽此心经亦名般若。 彼总此别故但名心。 般若慧义。 古释有三。 一实相谓真理。 二观照谓真慧。 三文字谓真教。 今释有五。 第四眷属谓万行。 第五境界谓诸法。 福智俱修有空齐照。 寻诠会旨究理解生。 慧性慧资皆名般若。 能除障习证法真理。 众德之首万行之导。 虽独名慧摄一切法。 波罗者彼岸义。 古说有二。 谓菩提涅槃。 今释有五。 一所知。 二教。 三理。 四行。 五果。 蜜多者离义到义。 由行般若离诸障染。 境尽有无解穷六藏。 义洞真俗业备二因。 觉满寂圆斯升彼岸。 体用兼举故立此名。 然所修行具七最胜。 方可得名波罗蜜多。 一住菩萨种姓。 二依大菩提心。 三悲愍有情。 四具行事业。 五无相智所摄。 六回向菩提。 七不为二障间杂。 若行慧等一切善业。 随阙此一非到彼岸。 此在初劫名波罗蜜多。 在第二劫名近波罗蜜多。 在第三劫名大波罗蜜多。 佛果位中更无异称。 今包因果故举通名。 心者坚实妙最之称。 大经随机义文俱广。 受持传习或生怯退。 传法圣者录其坚实妙最之旨别出此经。 三分二序故皆遗阙。 甄综精微纂提纲迹。 事虽万像统即色而为空。 道纵千门贯无智而兼得。 探广文之秘旨标贞心以为称。 经者津妙理之格言。 掖迷生之恒范。 欲令随证或依或说般若贞实而说此经。 故以心目。 如瑜伽论水陆华等十地等经。 经曰。 观自在菩萨赞曰。 胜空者言今此经中略有二分。 初观自在等破二执显二空。 后菩提萨埵等叹二依得二利。 大经云。 佛告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应如是观。 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 不见菩萨名。 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 故今标菩萨令彼不见。 故破生执而说生空。 如应者言。 今此经中总有三分。 初观自在等标上人修行劝示发心。 次舍利子等陈机感者名述理垂喻。 后菩提萨埵等彰依学之德叹获胜利。 或初令练磨。 次断除四处。 后离苦圆证。 练磨有三。 今标菩萨先修行人劝示发心。 初练磨也。 谓闻菩提广大深远。 若生退屈应练磨心。 彼观自在昔初发意。 具诸烦恼于无明壳建立胜心。 舍身命财求佛智慧。 兴大勇猛已成等觉。 我亦应尔励己增修。 不应自轻而生退屈。 观者察义。 府救慧悲。 自在者无滞义。 拔济妙用。 诸有殷净三业归依。 必应所祈六通垂化。 无暇危苦飞轮摧伏。 作不请友为应病医。 摄利难思名观自在。 又观者照义。 了空有慧。 自在者纵任义。 所得胜果。 昔行六度今得果圆。 慧观为先成十自在。 一寿自在。 能延促命。 二心自在。 生死无染。 三财自在。 能随乐现。 由施所得。 四业自在。 唯作善事及劝他为。 五生自在。 随欲能往。 由戒所得。 六胜解自在。 能随欲变。 由忍所得。 七愿自在。 随观所乐成。 由精进所得。 八神力自在。 起最胜通。 由定所得。 九智自在。 随言音慧。 十法自在。 于契经等。 由慧所得。 位阶补处道成等觉。 无幽不烛名观自在。 但言观音词义俱失。 菩提萨埵略言菩萨。 菩提即般若萨埵谓方便。 此二于有情能作一切利益安乐。 又菩提者觉义。 智所求果。 萨埵者有情义。 悲所度生。 依弘誓语故名菩萨。 又萨埵者勇猛义。 求大菩提精勤勇猛故名菩萨。 又修行者名为萨埵。 求三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萨。 有具悲智遍行慈愍。 绍隆净刹府救秽方。 机感相应故唯标此。 或处上位诸具大心妙慧成就皆观自在。 或指示此令瞩曰观。 非住西方来游此者。 彼大经中不别显故。 经曰。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赞曰。 胜空者言下破法执而说法空。 大经次言。 不见般若波罗蜜多。 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 般若自性空。 般若名空故。 如应者言。 显由学慧方照性空。 示先所修法。 第二练磨心也。 谓见菩萨万行难行。 若生退屈应练磨心。 我无始来为求世乐尚能备受无义众苦。 况求菩提。 为出生死度有情类生怯劣心。 此深般若彼已修学。 我亦应尔省己增修不应退屈。 彼舍利子先发大心因施眼故退求小果。 恐今更退劝示练磨。 所言行者。 胜空者言。 若依世俗。 欲证出世无分别智无倒观空。 要学能遣一切所缘闻思慧等。 学照空者即名为行。 若依胜义。 由无所得无分别故都无所行是名为行。 无垢称说。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 大经亦言。 不见行不见不行无自性故。 今言行者。 都无所行是名为行。 非有行义。 或有密取余义释言。 若无所行无所不行是则为行。 若有所行有所不行非为行也。 复有异释。 动念攀缘为生死根非为行也。 惩心绝虑为出世本是名为行。 如应者言。 譬如幻士而有所作。 虽无实作非无似者。 待因缘闻信学证说曾无暂舍。 然无分别不见行相是谓行义。 非都无行。 以病说除非除法故。 若本无法可行可除。 即愚法者称已成觉。 说有迷悟深自毁伤。 翳花体空可不资疗。 翳既非有如何假除。 翳既不除初无真眼。 由何胜义照花体空。 若无所行无所不行。 有情无明无所不明。 应从无始一切皆明。 其先未明今明谁也。 便同异道无所不为。 背理乖宗何成觉慧。 若绝攀虑即是真行。 应无想等皆真圣道。 徒设受持厌舍造修。 可谛思惟疾除邪谬。 今言行者。 虽行而不见行。 非无行义。 由此经说不见行不见不行。 假有所行实无行故。 不尔唯应说不见行。 复言不见不行有何诠理。 是故定应如后所说。 然佛果德殊胜无边。 非广大修无由证得。 故依此义而说行者。 要具大乘二种种姓。 能于五位渐次修行。 二种姓者。 一本性住种姓。 谓住本识能生无漏本性功能。 二习所成种姓。 谓闻正法等熏习所起。 云何应知有本性住种姓依之修习大菩提因。 若性乐施好赞劝他。 无罪事中应时为说。 他债不狂受寄无差。 大财宝中心无耽著。 若性成就软品恶业不极损他。 作恶速悔常行慈爱。 知恩报恩。 凡所规求不以非法。 乐修福业轻罪重怖。 见闻受苦过于自身。 善事好同恶法乐远。 于诸僮仆尝无苦言。 于德有德恒生赞仰。 若被他害无反报心。 他来谏谢速能纳受终不结恨不久怀怨。 若性翘勤夙兴晚寐。 凡事勇决乐为究竟。 大义无畏不自轻蔑。 若于法义性审思惟。 好乐寂静爱慕出离。 所作无忘于怨慈愍。 若性聪慧凡学易成。 离恶事中有力思择。 性不能起上烦恼缠造无间业断善根等。 设生恶趣便能速出亦不受于猛利大苦。 虽受微苦发增上厌于苦有情深生悲愍。 若见有此施等粗相缠盖轻微粗重薄□。 应知定有菩提本性。 然由未遇真实善友为说菩提。 虽遇为说颠倒执学方便慢缓善根未熟故处生死。 若入五位所修无边胜善法种名习所得。 五位者何。 一资粮位。 从初发起大菩提心。 乃至始修四寻思观住四十心皆此位摄。 一信等十心。 一信.二精进.三念.四慧.五定.六施亦名不退.七戒.八护.九愿.十回向。 二十住。 一发心.二治地.三修行.四生贵.五方便.六正心.七不退.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顶。 三十行。 一欢喜.二饶益.三无恚.四无尽.五离痴.六善现.七无著.八尊重.九善法.十真实。 四十回向。 一救护众生.二不怀.三等一切佛.四至一切处.五无尽功德藏.六随顺平等善根.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八如相.九无缚无著.十法界无量。 二加行位。 从资粮后四种等持。 一明得定。 二明增定。 三印顺定。 四无间定。 三通达位。 从四定后初地初心真相见道。 四修习位。 从见道后至金刚定十地修道。 十地者。 一极喜。 二离垢。 三发光。 四焰慧。 五极难胜。 六现前。 七远行。 八不动。 九善慧。 十法云。 五究竟位。 金刚定后解脱道中三种佛身。 四妙圆寂。 圆满佛果。 虽知五位云何修行。 诸修行者欲证菩提作大利乐。 要先发起大菩提心方兴正行譬如大海初有一滴能为诸宝作所住处。 最初发心亦复如是。 五乘善法皆因此生。 又如世界初始渐起即为荷负诸众生因。 此心亦尔。 能为五趣无量种类荷负依止。 又如空界无不含容。 大菩提心亦复如是。 遍空有为皆厌离故。 如空菩提皆求证故。 尽空众生皆深念故。 此初发心虽为下劣一念福聚尚说难尽。 况经多劫发心修行利乐功德。 因何发心。 一者见闻佛等神力。 二者闻说菩萨藏教。 三者见闻佛法将灭。 念言法住能灭大苦。 四者末劫多见众生痴无惭愧悭嫉忧苦恶行放逸懈怠不信。 念言浊世多起如是恶烦恼时。 我当发心令余学我起菩提愿。 由此便发大菩提心。 将欲发心先具十胜德起三妙观。 十胜德者。 亲近善友。 供养诸佛。 修集善根。 志求胜法。 心常柔和。 遭苦能忍。 慈悲淳厚。 深心平等。 信乐大乘。 求佛智慧。 三妙观者。 一厌离有为。 谓观生死恶趣无暇等众苦逼迫。 自身之中五蕴四大能生恶业。 九孔常流臭秽不净。 三十六物之所集起。 无量烦恼烧煮身心。 如沫如泡念念迁流。 痴覆造业六趣轮回。 谛审思惟深心厌舍。 二求菩提。 谓观佛果相好庄严。 法身本净。 具戒等蕴力无畏等无量胜法。 成二妙智慈愍众生。 开导愚迷令行正路。 诸有情类遇皆除恼。 见是功德修集希求。 三念众生。 谓观众生痴爱所惑受大剧苦。 不信因果造恶业因。 厌舍正法信受邪道。 四流所流七漏所漏。 虽畏众苦还为恶业。 而常自作忧悲苦恼。 爱别离苦见已还爱。 怨憎会苦觉已弥怨。 为欲起业生苦无厌。 求乐犯戒。 怀忧纵逸作无间业。 顽蔽无惭谤毁大乘痴执生慢。 虽怀聪敏具断善根。 妄自贡高常无改悔。 生八无暇匮法无修。 虽闻不持翻习邪业。 得世妙果谓证涅槃。 受彼乐终还生恶趣。 见是等辈深心悲愍。 次应发心如是发愿。 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 能作有情一切义利。 或随意乐诸佛之名如释迦佛初发希愿。 如有颂言于三无数劫 逆次逢胜观然灯宝髻佛 初释迦牟尼无著菩萨由此说言清净增上力 坚固心胜进名菩萨初修 无数三大劫先起信精进念定慧根除伏障染。 次发大愿常逢善友以为胜缘。 虽遇恶友方便□坏终不弃舍大菩提心。 所修善法运运增长以不退屈而为策发。 齐是名为最初修行。 依如上说初发心已即名趣入无上菩提。 预在大乘诸菩萨数于生死海作出限量。 勇猛定当速登彼岸。 次应修行。 此有二种。 一略。 二广。 略复有三。 一境。 二行。 三所得果。 犹昔不知真妄境界。 起烦恼等因受众苦。 今正翻彼故亦有三。 由此最初应审观境。 既知善恶修断行成。 因行既圆果德便证。 诸佛圣教虽复无边。 说修行门不过三种。 故修行者应依此学。 云何名为所观境界。 谓初观察从缘所生一切色心诸心所等似空花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 愚夫不了于斯妄执为我为法喻实空花性相都无名计所执。 依他起上我法本空。 由观此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 诸所知法不越有无无法体无。 但可总说名计所执。 横遍计心之所执故。 有法体有理应分别。 诸有为法名依他起。 缘生事故。 一切无为名圆成实。 法本理故。 或有漏法名依他起。 性颠倒故。 诸无漏法名圆成实。 非颠倒故。 知境界已应修正行。 一因闻所成。 二因思所成。 三因修所成。 此三虽通福慧二种一切功德。 然行根本甚深纲要。 胜义易入应时无等。 离诸过者遍观详审唯识为最。 渐悟顿悟小乘大乘无不依说此深理。 故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 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 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 此三无差别诸佛悉了知 一切从心转若能如是解 是人见真佛身亦非是心 心亦非是身起一切作用 自在未曾有若人欲求知 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 心造诸如来智度论说。 菩萨复作是念。 三界所有皆心所作。 以随心所念皆悉得见。 以心见佛以心作佛。 心即是佛心即我身。 心不自知亦不自见。 若取心相悉皆无智。 心亦虚妄。 皆从无明出。 因是心相即入诸法实相。 故唯识观最为第一。 识者心也。 由心集起彩画为主。 独立唯名摄所余法。 唯言为遮所执我法离心而有。 识言为表因缘法性皆不离心。 显法离心决定非有名为唯识。 非谓一切唯一识心更无余物。 善友恶友诸果诸因理事真俗皆不无故。 计所执性唯虚妄识。 依他起性唯世俗识。 圆成实性唯胜义识。 是故诸法皆不离心。 如有颂言鬼傍生人天 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 许义非真实于过去事等 梦像二影中虽所缘非实 而境相成就此等处处说唯有心。 恐厌文繁故略应止。 今详圣教所说唯识。 虽无量种不过五重。 一遣虚存实。 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 应正遣除。 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 应存为有。 如有颂言名事互为客 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 唯量及唯假实智观无义 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无 是则入三性遣者空观对破有执。 存者有观对遣空执。 今观空有而遣有空。 有空若无亦无空有。 以彼空有相待观成纯有纯空谁之空有。 故欲证入离言法性。 皆须依此方便而入。 非谓空有皆即决定。 证真观位非有非空。 法无分别。 难思议故。 说要观空方证真者。 谓即观彼遍计所执我法空故入于真性。 真体非空。 此唯识言既遮所执。 若执实有诸识可唯。 既是所执亦应除遣。 诸处所言一切唯识.二谛.三性.三无性.三解脱门.三无生忍.四悉檀.四嗢挓南.四寻思.四如实智.五忍观等。 皆此观摄。 二舍滥留纯。 虽观事理皆不离识然。 此内识有境有心。 心起必托境界生故。 但识言唯不言唯境。 识唯内有境亦通外。 恐滥外故但言唯识。 又诸愚夫迷执于境。 起烦恼业生死沉沦。 不解观心勤求出离。 哀愍彼故说唯识言。 令自观心解脱生死。 非谓内境如外都无。 由境有滥舍不称唯。 心体既纯留说唯识。 故契经说。 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 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 余经复说三界唯心。 制一处等皆此观摄。 三摄末归本。 心内所取境界显然。 内能取心作用亦尔。 此之二法俱依识有。 离识体本末法必无。 三十颂言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成唯识说变。 谓识体转似二分。 相见俱依自证起故。 解深密说。 诸识所缘唯识所现。 摄相见末归识本故。 所说理事真俗观等多皆此观四隐劣显胜。 心及心所俱能变现。 但说唯心非唯心所。 心王体胜。 所劣依王。 隐劣不彰唯显胜法。 故慈氏说许心似二现 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等 无别染善法无垢称言随心垢净等。 皆此观摄。 五遣相证性。 识言所表具有理事。 事为相用遣而不取。 理为性体应求作证。 故有颂言于绳起蛇觉 见绳了义无证见彼分时 知如蛇智乱余经说。 心自性清净。 诸法贤圣皆即真如。 依他相识根本性故。 又说。 一谛.一乘.一依.佛性.法身.如来藏.空.真如.无相.不生不灭.不二法门.无诸分别.离言观等。 皆此观摄。 如是所说空有.境心.用体.所王.事理五种从粗至细展转相推唯识妙理。 总摄一切。 以闻思修所成妙慧而为观体。 明了简择。 非生得善。 若欲界观唯有闻思。 色界观中通闻修慧。 无色界观但修无余。 无漏观修。 义通前二。 此诸唯识从初发意四十心中。 听闻思惟但深信解。 随所遇境。 依教思量令彼观心渐渐增胜。 未能修位观二取空。 虽少入修犹非正胜。 于加行位四等持中起四寻思。 审观所取若名若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 起如实智于能取识遍知非有故。 圣慈尊教授颂言菩萨于定位 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 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 后触无所得 发布时间:2022-12-24 10:20:24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