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跨越生命的陷阱--《心经》片羽(成峰) 内容: 序言归纳生命中的痛苦,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个体身心的不平衡、人际关系的不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界的不平衡。 而我们学习一部经典,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上的困惑,达到和谐共生的目标。 一、《心经》简述《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典籍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极为丰富的法宝,千百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历久不衰。 在佛教中,《心经》属于般若系经典。 般若经教所揭示的缘起性空,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 如实把握般若中观正见,对于闻思经教、指导修行具有重要意义。 玄奘大师所译的《心经》,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单独录出的。 《大般若经? 学观品》中,就有和《心经》基本相同的文句,是佛陀直接向舍利弗所说。 也就是说,《心经》是《大般若经》最为精要的部分,古德为易于受持,特意摘出流通。 《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译本。 方广锠先生所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就收集了十八种。 其中,在教界流传最广的,是唐代玄奘三藏的译本。 至于本经注疏,自古以来更是多达百家,可见此经传诵之盛。 二、人生的大智慧本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佛教典籍中,一部经典的题目,往往是全经内容的画龙点睛之处。 般若,是梵语音译。 那么,般若又具有什么深意呢? 古德为了人们理解的方便,有时也将般若释为智慧,但它显然不同于通常所说的世间智慧。 因为世间智慧是有限的,有缺陷的,更是夹杂烦恼的,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圆满、清净的,能使我们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从而彻底超越生命中的无明烦恼。 本经经文不长,只有267字,可是却将佛法中甚深的义理包含在内。 全经的核心是超越生命中一切痛苦,两个基本要点就是圆满佛的两大品质慈悲与智慧,达到目标的方法就是佛教的三法印,始终不离的四圣谛的思想。 我将通过下面这小段经文,给大家简单介绍这部经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经文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无自性,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 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将这段经文称为标宗,即标明一经宗旨。 可见,理解这段经文是学习本经的关键所在。 进一步来讲,这段话还指出了人生的目标是什么? 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怎样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以上的问题,统统可以在上述的经文之中找到圆满的答案。 请大家注意,为什么佛陀要说这段话。 如果观察我们的世界,就会发现两类不同形式的生命。 其一,觉悟成功的人生;这类生命体观心自在,观人自在,观事自在,观境自在,我们称之为佛菩萨的生命。 第二种,就是迷惑失败的人生。 他们不满自己,讨厌别人,对事抱怨,心随境转,以至于处处碰壁,步步危***。 佛陀出现在这个世界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帮助有情了解生命、解脱痛苦,超越生死。 我们学佛修行,也无非是为了离苦得乐,达成前一种生命的品质。 我们渴望一切吉祥、身心安泰。 可是,环顾四周,我们却发现痛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情感的分离,事业的成败,身体的好坏,凡此种种,人生的得失,无一不使我们忧悲苦恼,痛心疾首。 生命中充满了无以计数的苦恼,我们将其概括为身心两大类,也就是身苦与心苦。 在佛教看来,人类由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组合而成。 色蕴,便是我们的身体,属于物质现象;受、想、行、识四蕴,在此指代我们的思想,属于精神现象。 对于身体,我们往往是从形状(形色)、颜色(显色)这些色相进行认识。 受,即我们面对各种事件时产生的情绪,为内心的感受,包括痛苦、欢乐、担忧、喜悦、平静等等。 想,当我们接触外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在他上面安立名称概念。 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 识,为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 五蕴,既是我们这一期生命的基本组合,也是佛教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说明。 佛陀曾经对弟子们这样描述五蕴:色无常,无常即苦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 也就是说,由于五蕴具有迁流变化的特性,所以生命充满了种种不圆满,痛苦成为他的基本特征,每一个人都有遭遇苦难的可能性。 那么,痛苦的源头又在哪里? 人类痛苦固然与外在环境有关,究其根源,还是生命内在的问题。 从般若思想来看,一切痛苦都是对五蕴(存在)的迷惑和执著造成。 所以,如果想要解脱痛苦,就必须对它具备正确认识。 世人对有(存在)的一切不能正确认识,在有情生命体上执有实在的我相,在六尘境界中执有实在的法相。 此外,更对我、法生起种种颠倒分别及执著,造成人类的烦恼及痛苦。 普通人在六根与六尘交会之时,面对喜爱的人事,总是不自觉地产生贪爱、执着;接触讨厌的事物时,恨不得早点结束、摆脱。 于是被痛苦的锁链牢牢控制、不能自拔。 那么如何才能远离痛苦,跨越生命的陷阱呢? 经文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正是告诉我们,须以般若智慧观照五蕴。 《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正是为了扭转世人对有的错误认识。 人世间的一切,由其无常的特质,注定了不分有情众生,还是无情草木,无论慈爱抑或仇恨,只要有生的那一时,就一定有灭的那一刻。 假如认为其永恒、长久,永不消逝,那只能给自己徒增烦恼、带来痛苦罢了。 这里所说的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告诉我们,五蕴的有,不是我们执著的实在性,而是各种条件聚合而成的暂时现象。 所谓的有,只是假有。 而与之相对的空,则是对有的透视,是帮助我们破除对有的错误执著。 我们执有为实在,然而,世间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其本质是空无自性的。 倘若能够照见五蕴皆空,那么,由此而生的烦恼也就不存在了,从而解脱一切痛苦。 如果你希望生命之树长青,如果你希望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如果你希望具备和睦的人际关系,那就请遵循与实践佛陀的这段教诫。 发布时间:2022-12-24 10:16:2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