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六祖坛经笺注 内容: 六祖坛经笺注序考唐书方伎传、后魏之末、有僧号达磨者、本天竺国王之子。 以护国出家。 入南海、得禅宗妙法。 自释迦文佛相传有衣钵为记、以世相付受。 达磨赍衣钵、航海而来、至梁、诣武帝。 帝问以有为之事。 达磨不悦。 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 以其法传慧可。 可传僧璨。 璨传道信。 信传弘忍。 忍传慧能。 能于达磨。 在中国为六世。 故天下谓之六祖。 后阅全唐文、见六祖自撰之金刚经注序、及其嗣法法海所撰之坛经序、王摩诘所撰之六祖碑铭。 柳子厚所撰之六祖第一碑、刘梦得所撰之六祖第二碑。 余因此而于六祖所传之禅宗、遂心向往之矣。 夫所谓禅宗者、非六度中第五度之坐禅、乃第六度之般若波罗蜜也。 六祖示不识文字相。 故平生无著作。 惟法海纪述其说法之语、名曰法宝坛经。 在宋时明教大师有校刊本、题名曰法宝记。 明教大师曰、法宝记者、盖六祖之所说其法也。 (见镡津文集十一)称经者、后人尊其法耳。 而非六祖之意也。 (见镡津文集三)余谓宗教家各自尊其教、无不名其所崇奉者曰经。 如墨翟之书、初不名经。 而其徒苦获邓陵之属、乃尊之为经。 (墨经见庄子天下篇)扬子太玄、其本传及汉志、并未称经。 而当时侯芭之徒、亦尊之为经。 此外如老子之称道德真经、庄子之称南华真经、列子之称冲虚真经、以及耶教之圣经、回教之可兰经、皆其例也。 余于坛经、研精覃思者既久。 始知与孔子之十翼、子思之中庸、孟氏庄氏之书、洒然多有会通之处。 爰撮其大要、而为学者告焉。 坛经所谓佛性、实性、真如、自本心、自本性、明心见性、禅定解脱、般若三昧、菩提涅槃、解脱知见、诸佛之本源、不思善、不思恶、即自己本来面目、皆自性之异名也。 又谓自性本不生灭、本无去来、本来清净、本自具足、本不动摇、如如不动、第一义不动、无有一法可得、皆言自性之体也。 即彖传所云艮其止、止其所也。 即系辞所云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也。 即洗心退藏于密也。 即天下何思何虑也。 即中庸所云天命之谓性也。 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也。 即孟子之万物之皆备于我也。 (即释氏之自性本自具足)即庄子所述孔颜授受之心斋也。 即为善无近名。 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也。 即庄子所述之游心于物之初、及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也。 论自性之体、三教之相同者如此。 坛经又谓自性真空、能生万法也。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也。 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也。 引维诘经之能善分别诸法相也。 引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 皆言自性之用也。 即彖传所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动静不失其时也。 即系辞所云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即中庸所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 即孔子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 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即庄子所云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也。 亦即庖丁游刃解牛、及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也。 坛经又谓众生是佛。 佛性本无差别。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离心无别佛。 所以自性自度、自识自见、自净自定、自悟自解、自修自行、自开心中之佛知见、不假外求、归依自性天真佛。 一悟即见心地上觉性如来。 此即孟子性善之说、及人皆可以为尧舜也。 亦言性之用也。 论自性之用、三教之相同者又如此。 自性之体用既已证明、然后再读坛经、以自本性证乎了义。 则天机利者、一悟即入大圆觉海。 天机钝者、亦能得其深处。 故谓之圆顿教、谓之最上乘、谓之如来清净禅、谓之菩萨藏之正宗也。 是则六祖者、乃三界之慈父、诸佛之善嗣欤。 若夫坛经所载、有何须往生之说、则莲池大师辩之详矣。 莲池言坛经皆他人记录、故多讹误。 其十万八千东方西方等说、久已辩明。 中又云但修十善、何须更愿往生。 夫十善生天之因也、无佛出世、轮王乃以十善化度众生。 六祖不教人生西方见佛。 而但使生天可乎。 其不足信明矣。 故知执坛经而非净土者、谬之甚者也。 莲池之说如此。 余恐学者因坛经而疑净土、故录其言于简首、使阅者开卷即知、逆防其趋向之或误。 盖以修净与参禅、正不相妨。 古德所谓有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六祖莲池、各各随机说法、相需为用、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在学者之善于圆融耳。 此余所以既注十六观经、阿弥陀经、而又为此经之笺注也。 笺注时遇十万八千十善净土等说、则引莲池之言以订正之。 非如效唐人之非国语、宋人之纠谬唐书、明人之正杨正钱、出己意以诋訾古人也。 即六祖答西方之问、其主要在使人净心则净土。 亦未尝言无西方也。 余之笺注是经也、折衷众说、择善而从。 或别书于册、或书于片纸、或饮行跳格、而书于本经字句之旁、及书眉之上。 久之得数万言。 乃使人录出、分疏于每句之下、仿王逸注骚、李善注选之例也。 其音训即于每字之下注之、俾学者易于成诵、仿朱晦庵诗传例也。 其注作双行小字、则仿宋本十三经注疏之例也。 唯是能薄材谫、读书未广。 丰干饶舌、未免卮言。 然区区掇拾饾饤、容亦有为初学所未知者。 则余敢效宋人之献曝、曝宁足贵、惟献焉者之愚诚、有欲已而不能自己者耳。 砭顽订误、尚有望于后之君子。 中华人民建国之八年十月无锡丁福保仲祜序。 六祖坛经笺注后序吾儒言经文错简者、起于刘向之校尚书、(见汉书艺文志)犹有古文可据也。 疑经文脱简者、始于郑玄之注玉藻、(见礼记注)然尤不敢移其次第也。 至北宋以后、始各以已意改古书。 有所不通、辄言错简。 六经几无完本。 余波所渐、遂及丛林。 于是六祖坛经、有言其错简者、则移其次第。 有言其脱简者、则以他书补入。 余以正德旧刻本校之、其窜乱之迹、尚未尽泯也。 大凡古书之传于今者类如此、不独坛经为然。 而余又考坛经之所传述者、即释迦佛在灵山会上付与初祖大迦叶之正法眼藏也。 由初祖传至二十八祖达磨大师、始来中国。 是为东土初祖。 又传五代至弘忍大师、凡三十有二祖、皆密密相传、以一传一、余人不能得其法。 自忍大师传法于六祖、六祖遂广传其法于天下。 其门人又详叙之而为坛经。 即今之所传者是也。 其渊源远有端绪如此。 余独怪坛经为宗门切要之书自唐以来千二百余年间、未见有人为之注者何也。 岂视为浅近易晓、人人可以尽解耶。 抑道在心悟、不在文字。 我宗门下客、不必求知求解耶。 夫以指指月、指本非月。 非马喻马、马非非马。 指与非马、犹之文字。 借指可以见月、借非马可以明马。 犹之借文字可以通经义。 通经义可以明心见性。 故文字为传道之器、得道则其器可投。 文字如渡海之筏、到岸则其筏可舍。 若未到岸未得道之时、文字究不可以不求甚解。 此坛经之所以不可无笺注也。 虽然。 注书之虽。 自古言之。 汉儒注经、必引会数经、勘契密合、而后下笔。 不第时代近古、多得遗闻而已。 魏晋以降、儒者不遵师说、意主穿凿附会、汉学于是浸废矣。 其后如杜征南之注左氏传、颜秘书之注两汉书。 虽瞻博绝世、犹有摘其舛驳者。 徐无党注五代史、寥寥数语、其于大义、毫无补益勿论矣。 惟裴松之之注三国志、刘孝标之注世说新语、郦道元之注水经、皆能补原书所不载。 其辞又雅驯、颇见魏晋风轨。 李善之注文选、止引经史、不释述作意义。 东坡尝称之、而诋五臣注为荒陋。 凡此皆可为笺注家之鉴戒者也。 后世之注佛经者皆宜据事征典、不妄加义。 不可如王辅嗣之注易、郭子玄之注庄、屏实骛华、唯在发挥一己之意。 盖佛氏之微言奥义、惟佛与佛能知其究竟。 即二乘菩萨亦不可空谈妙悟、妄为度量也。 善夫莲池大师之言曰、如经所言、有诸盲人、群手摸象。 其摸象鼻者、云象如箕。 其摸股者、云象如柱。 其摸尾者、云象如帚。 其摸腹者、云象如石。 乃至摸眼则云如鼓风橐。 摸耳则云如倒垂叶。 摸蹄则云如覆地杯。 人执所摸、互相是非、观者捧腹。 今日谈经、何以异是。 佛已涅槃、咨询无繇。 出情识手、为想像摸。 彼此角力、如盲讥盲、予实慨焉。 莲池之说、可为经疏家空谭之药石也。 昔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时号獭祭鱼。 毛西河作试帖、陈书满几案、其夫人亦诋为獭祭。 余谓注佛经者、独宜多检书册、以期多得考证。 惟不可太涉泛滥、以失说经家谨严之体焉耳。 若但为简单之经注、宜仿廖莹中世彩堂本韩文注、(徐氏翻刻本名东雅堂韩文)朱子诸集传例、及离骚集注例、悉削去诸家姓氏、汇辑群说、自为一书、然已不能免宋元人说经之窠臼矣。 此余所以远祖汉儒经注、近法三国志世说文选等注、而为坛经之笺注也。 笺与注、本是不同。 笺之云者。 说文云、表识书也。 谓书所未尽、待我而表识之也。 康成诗笺、昔人谓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之为笺。 今坛经中之各偈、大抵用笺者为多、因非笺不能达其意也。 注之云者。 稽典故、考舆地、详姓字、明训诂、识鸟兽草木之名也。 注法之中、又分三端。 一曰正注。 宜引本事以解之者也。 今坛经中所注之宝林、衣法、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以上见第一品)知解宗、显宗记、(第八品)卓锡泉、(第七品)水晶钵、(第八品)六祖旧居、(第九品)嗣法四十三人、(第十品)等是其例也。 一曰互注、宜沿波讨源、博采众说、以为佐证者也。 今坛经中所注之此心成佛、生死事大、生死苦海、福何可救、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以上见第一品)用即了了分明、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八万四千智慧、(第二品)有把茆盖头、(第八品)及他心通、(第九品)等是其例也。 一曰训诂。 解释其音义、而无害其文者也。 今坛经中所注之獦獠偈颂碓薙(以上见第一品)等字是其例也。 司马迁之言曰、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此精思之谓也。 班回之言曰、笃学好古、实事求是。 此详考之谓也。 详考始可言注。 深思始可言笺。 余学殖荒落、何敢插齿牙于著作之林、而为此经之笺注。 盖欲于佛经笺解中自辟一径而行、一以援古德之言、示人以不蹈空疏之弊。 一以便利根初学、阅之顿悟如来上乘、而为假诸文字为其筌蹄也。 校勘既竣。 复以释迦佛像及列代祖师像三十三尊冠诸首简。 昔武梁祠、鲁灵光殿、皆图伟人事迹、而宋刻本列女传、亦有顾凯之之画像。 借图像为感发兴起、由来旧矣。 今此三十有三尊者、即佛祖传授大法之次第。 学者既读斯文。 则必想见其人。 见其人而不得。 则见其像如见其人也。 如见其人之口口相传心心相印也。 附图之意、盖在于斯。 中华人民建国之八年十一月无锡丁福保识吾友邱菽园先生寄我刘世馨粤屑所载之六祖钵一条、谓六祖葬曹溪、故其真身衣钵在焉。 建塔事之、白光冲天三日。 后黄巢至曹溪、云雾昼晦、军人失道、致恭乞哀而去。 南汉王刘鋹使迎衣钵、钵堕地、因舍田数十顷赎罪。 肉身香熏如漆。 其衣二、一乃达摩所传、西域屈□布缉绵花心织成者。 一为唐元宗所赐、织成淡山水者。 其钵非铜铁木石、人莫能识。 明魏庄渠为广东提学、慨然欲辟佛、毁佛寺无数、至南华、击六祖相传之钵。 又欲毁其寺、焚其衣。 见钵现委鬼二字、惊而止。 菽园先生又曰、古今方言、有以孝子一名词、专指身服衰绖之人而言者。 试证之后汉书、桓帝既葬、民士往哭陵者、计千百人、当时均唤作孝子。 又证之三国志、有妄男子、惘惘然误入诸葛恪府内、时以其人实著孝服、故亦唤之为孝子。 今广东俗语、犹存古意、凡衰绖在躬者、皆唤是孝子。 六祖本广东人、应作广东谚矣。 附录于此、皆可为坛经补注之资料。 且以志良友之益我于不忘也。 民国十一年二月丁福保识 发布时间:2022-12-24 10:08:06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68810.html